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晨光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乾县晨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高一语文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前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大自然的乐音,古人说过“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此处的虫声指蟋蟀的鸣声。蟋蟀又称作蛐蛐、促织、秋虫,古书中也称“蛩”,在秋日里最为常见。甲骨文“秋"字上面的字形就是一只蟋蟀,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老杜诗《促织》写道:“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的鸣唱似乎总是与秋风萧瑟联系在一起,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古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就如梅兰竹菊的题材,已是一种近乎程式化的修辞。
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对于蟋蟀歌声的欣赏,中西之间是相通的。蟋蟀是人类居所里常见的伴侣物种,秋天,蟋蟀由野外迁至室内,《诗经》中写道“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唐风·蟋蟀》),以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豳风·七月》),可见这种小虫不惧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家里的常客。对此,西方诗人有同样的认知,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将蝈蝈与蟋蟀的叫声并举,盛赞了两种鸣虫的歌声。前者的声音发生在炎炎夏日,在草丛中阵阵传来,称颂了“夏日盛宴的喜悦”,后者的声音则发生在寒日的炉火旁,与家中的温暖联系在一起:
大地之诗不曾间断,
孤寂的冬夜,寒霜冻结,
四周静无声息,炉边响起了
蟋蟀的歌声,室中的温暖
让人醺醺欲睡……
蝈蝈与蟋蟀标识了自然的节奏,将一年四季的轮回付诸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为此,诗人将它们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寓意了自然的生生不息。而在中国文化里,蟋蟀丰富的意旨也表达了古人对于自然造物以及天人关系的思考,充满了人情与趣味。王世襄先生写道:“好蛐蛐一盆一盆地品题、欣赏,观察其动作,体会其秉性,大可怡情,堪称雅事。”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非得浸淫在这一文化中良久,耳濡目染才能略知一二,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
相对于中国诗歌中的秋思,蟋蟀的叫声在西方更多地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法布尔对蟋蟀的歌声情有独钟,在他看来,鸣虫之中,蝉声太过嘈杂,蝈蝈之声太过轻小,唯有蟋蟀之声嘹亮而不喧闹,还有起伏变化,悠扬婉转,惹人喜爱。这也符合西方民众对于蟋蟀的判断——这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实际上,“快乐如蟋蟀"成了英语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习语,大概是因为蟋蟀的歌声清脆悦耳,并且蟋蟀喜欢呼朋引伴,在草丛中一唱一和,让人心情大好。所谓声无哀乐,蟋蟀的叫声只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原本并无悲伤或欢喜之说,是人为它赋予了主观的想象。王世襄先生在《蟋蟀谱集成》中称雄蟋蟀的叫声为“低唱求爱之曲,‘唧唧……油,唧唧……油’,其声悠婉而弥长,真好像在吟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仅‘油’、‘洲’相叶,音节也颇相似。”不过,这种拟声赋意的方式恐怕是西方人无法领会的了。
蟋蟀是一种和人的世界密不可分的小虫,它们似乎不甘寂寞,一心要分享人类邻居的悲欢。18世纪的英国诗人威廉·柯珀(1731—1800)在《咏蟋蟀》一诗中写道:
住在我室中的小友,你怀着满心的欢喜,
在厨房的壁炉上鸣声唧唧,
无论身处何处,
你都是好事将临的预兆,
用你轻柔甜蜜的歌声,
回报我为你提供的温暖的巢……
诗中的厨房、壁炉和巢都是鲜明的家的意象。在英语中,“壁炉"一词所表征的炉火和温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蟋蟀由此代表了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在狄更斯的小说《炉边蟋蟀》中,蟋蟀的叫声指向的是“家的圣坛”,家、炉火、水壶和蟋蟀这些看似卑微的意象串联成了关于家的想象,在变动不居的世界稳固如磐石一般。故事中的人物说:“这里是我的幸福的家,约翰;为此,我爱那只蟋蟀!"即便是卑微、狭小的家,也是一座圣坛。
不过,在狄更斯的时代,家与蟋蟀的联系已经不再牢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割裂了居住环境与土地的关联,乡野也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对于身处现代都市的人而言,蟋蟀的吟唱具有了怀旧的色彩,这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们与田园式的生活日渐疏离,来自自然的精神慰藉也逐渐离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派诗歌代表作《荒原》中,诗人艾略特将蟋蟀的叫声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精神的荒原里,草木凋零,蟋蟀之声也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蟋蟀来自一个生意盎然的世界,所代表的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一种饱满、自足的精神状态,艾略特由此表达了现代生活的异化。在人们关于家乡的梦里,常有蟋蟀歌声的旋律,就像魂牵梦萦的乡音,表征了难以割舍的羁绊。
蟋蟀被载入中西的诗文之中,但同时又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它的身影总易被遮蔽在诸多大型生物之下,对于它的考察恰可以从一个小小的角度拓宽我们对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创造了“恋生性"一词来描述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或许对于蟋蟀的热爱,对于花鸟市场售卖的各种鸣虫的兴趣,正体现了我们潜意识深处“恋生性”的一面。再者,它的唧唧之声,看似微弱却总能击中我们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可以超越时空的区隔,沟通古今中外共有的情感或精神体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秋意与故园:中西文化中的蟋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济慈将蟋蟀与蝈蝈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因为它们通过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来体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
B.蟋蟀的叫声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蟋蟀之声悠扬婉转,惹人喜爱,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
C.蟋蟀与家园密不可分,在文学作品中也能代表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
D.作者认为,尽管蟋蟀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但是人们恰可以从一个小的角度来拓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提到明月会想到思乡,提到柳树会想到送别,提到蟋蟀的声音会想到萧瑟的秋风。
B.“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可见中国文化里蟋蟀表达的人情与趣味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
C.从“蟋蟀的吟唱具有怀旧色彩”可以看出这是人们对田园式生活的怀念,是艾略特将其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的基础。
D.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将情感寄托在蟋蟀这一物种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了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说的“恋生性"。
3.下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的一项是()
A.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B.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D.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袁行霈先生认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结合材料,概括出文中“蟋蟀”的审美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位老人的讲述①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②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③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④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
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听说我投了反对票时,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营地虽然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安草儿进来了,他又往火上添了几块柴火。这团母亲送我的火虽然年龄苍老了,但它的面容却依然那么活泼、青春。
我走出希楞柱,混合着植物清香气息的湿润的空气,使我打了一个喷嚏。这个喷嚏打得十分畅快,疲乏一扫而空。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地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像一道道的伤痕。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跟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木库莲⑤回来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一位老人"即文中的“我”,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②安草儿:老人的孙子。③达吉亚娜:老人的女儿。④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⑤木库莲:一头白色驯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作者认为这是因为雨和雪也跟老人一样,慢慢老了,所以,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
B.通过老人的讲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鄂温克人在与现代文明抗争的历程中显示出的坚韧、悲悯与无奈。
C.老人在述说中多处用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悲怆,譬如:以往的下山有去有回,这次的下山却有去无回;山上的火让人心、眼明亮,布苏的火却没有生命与灵魂。
D.结尾处的木库莲在月夜中回归,地上的白色驯鹿与天上的淡白月亮浑然一体,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场景纯粹温馨,折射的是作者悲悯的情怀。
7.关于文中乌力楞氏族的人们下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没有把桦树皮投向神鼓,而是把它扔进火塘,这表明了她对鄂温克传统文明的坚守,对走出大门走向现代文明的抗拒。
B.女儿达吉亚娜看到母亲把桦树皮扔进火塘中并坚定地走出帐篷的时候,她失声痛哭,为母亲不能跟随自己下山安享晚年而感到绝望。
C.“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说明他从没把这件事当作一件重大的事来做抉择。他纯真善良,真心喜爱大山里的生活,真诚关心驯鹿。
D.老人为古书记唱的那首葬熊的神歌里,有对熊的感恩与谢罪,也有对熊的虔敬与推崇,这是图腾崇拜观念的一种体现。
8.小说特意选用一位九十岁的老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谓匠心独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9.迟子建借老人之口在小说中说“这是一个我满意的苍凉的自述”,请结合文本节选部分分析其中“苍凉”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③。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
【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指相爱)。③正:同“政"。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老而无妻子者B有所侍养以终C其寿D幼弱E孤童F之无父母者G有所放依H以长其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家让”与“无辞让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B.“兼以易别"与“其未兆易谋”(《四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
C.“人家不相乱贼”与“贼爱其身"(《墨子·兼爱上》)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而万民之大利也"与“人而不仁”(《论语·八佾》)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认为,治国先要治理好家,孝顺是用来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用来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用来使役民众的原则。
B.《礼记》认为,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
C.墨子认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
D.墨子认为,如果对待别人的国家、城邑和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城邑、家族一样,就不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攻伐别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2)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14.两则材料对“治天下"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县中池竹言怀
(唐)钱起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①人。
【注】①漆园:庄子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意象,诗中的“丛篁”“荷香"就有《离骚》中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B.诗歌的九、十两句,体现了诗人忘记世俗的机心,追求心中的志向。其中“宁”是宁愿的意思。
C.钱起的诗以五言为主,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D.诗歌末尾引用与庄子相关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心中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16.本诗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县官形象。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德义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陈涉的起义军所用的武器远不及九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列子·皇帝》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于是“鸥"的意象便引入诗歌之中,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那些取自他人的材料,并不足以否定莎士比亚的创造性。后人之所以在莎士比亚和马洛的笔墨官司上普遍同情前者,关键在于莎士比亚已成为独立自足的存在。莎士比亚当然可以借用他人的故事,正如可以穿别人设计的戏服,讲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笑话,但他仍然是独立自足的,他是莎士比亚,也只有他是莎士比亚。这是作家们①的境界,也是读者最关心的事情。一个作家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就很容易陷入抄袭的纠纷,而一旦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那么即便有挪用他人材料的嫌疑,在文学上——而不是法律上——也比较容易被原谅,因为他已经原创了他自己。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觉得某人不像他自己,我们也会说莎士比亚的某部作品比另一部作品更加“莎士比亚"。可能我们在某一瞬间觉得成为了自己,就像作家觉得终于把握住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但是这种成就感很容易消失,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在重复地寻找成为自身的依据。这是人生的固有困境,也是文学的固有困境,但它并不就是消极的。正因为独创性无法②地把握,作家才会不断挑战自我,使每一次写作都成为新的开始。这又引出所谓创新问题。创新不是完全意义上的③,而是顺应一个特定的文学传统自我更新的要求,在“现成的故事”之外找到“可能的故事"。文学是以对现成故事的创造性改写才真正进入现实,写作的动因与其说是现实的刺激,不如说是陈旧故事的刺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现在中西的学者们,几乎一听到“钦定四库全书”这名目就魂不附体,膝弯总要软下来似的。
B陶渊明的隐居并不遁入山林,而是回归园田;所以,才有诗句“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C我们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D.士,为何选择“隐”,他离开朝堂的目标又是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果改写成“这是人生和文学的固有困境,它并不消极”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埃尔顿注意到,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数量总是很多,而顶端生物如老虎,A。①通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②处于食物链两级的生物数量有着巨大差别,③顺着食物链层次往上呈现逐级递减的方向。埃尔顿称之为“数量的金字塔"。
④根据“数量的金字塔”,使动物的区域性数量达到平衡是可能的。⑤问题是,这种种群密度的保持是如何实现的⑥动物种群如何在过量增长与濒临灭绝两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⑦埃尔顿认为,数量扩张受到上层捕食者、病原和食物供应的限制。⑧捕食对象数量急剧锐减会对捕食者的捕食行为造成压力。捕食者会应激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B。这就是自然界中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的原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
21.语段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
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机”“重启"升级”是电脑运行的三种模式。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旅途中,遇到困境有的人选择关机模式,摒弃杂念,沉淀休整;有的人选择重启模式,转换思维,再启新程;有的人选择升级模式,增值更新,提升内核。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2.B3.C
4.①引用论证: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②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每点2分。)
5.①时序更替,寄托秋思。②歌声悠扬,让人快乐。③家园之思,乡愁之恋。④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⑤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任答3点得6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是西方文学中蟋蟀,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强调的是中西方文化欣赏中的差异,不能说明“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观点,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色彩明丽,烘托了乡村恬静闲适的氛围。
B.皎洁的月色,蟋蟀的低吟,闪烁的星辰,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描写了一幅月夜清幽图。
C.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
D.描写了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故选C。
4.①引用论证:“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诗经》中写道"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
②举例论证:“老杜诗《促织》写道"法布尔对蟋蟀的歌声情有独钟”“在狄更斯的小说《炉边蟋蟀》中"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创造了‘恋生性’一词来描述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概括出:时序更替,寄托秋思。
②结合“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概括出:歌声悠扬,让人快乐。
③结合“在人们关于家乡的梦里,常有蟋蟀歌声的旋律,就像魂牵梦萦的乡音,表征了难以割舍的羁绊”概括出:家园之思,乡愁之恋。
④结合“蟋蟀的吟唱具有了怀旧的色彩,这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概括出: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⑤结合“它的唧唧之声,看似微弱却总能击中我们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可以超越时空的区隔,沟通古今中外共有的情感或精神体验”概括出: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
6.【解析】选A。“作者认为这是因为雨和雪也跟老人一样,慢慢老了"错误,从标题“一位老人的讲述”可看出,应是文中老人认为,而且“老"强调的是老人与雨和雪相伴的时间久。
7.【解析】选B。“为母亲不能跟随自己下山安享晚年而感到绝望”有误,文中达吉亚娜失声痛哭,主要是因为感到母亲过于固执。
8.【答案】①让故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老人的一生,就是整个鄂温克族的缩影。通过老人丰富而漫长的人生经历叙述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变,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引发人们对民族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②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使人物、事件的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③老人与第一人称组合在一起,借回忆往事的形式将故事娓娓道来,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怀旧氛围,亲切而感伤,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
9.【答案】①老人一生平和、包容,充满智慧,但无法改变孤独余生的命运。②鄂温克族部落生存艰难,处于行将消失的境地。③被安顿在山下的鄂温克族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森林与驯鹿,也必将改变自己的习俗与信仰,从而慢慢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这无异于一个民族的消亡。④小说“以小见大”,借鄂温克这个弱小民族生存抗争的挽歌来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关系,抒发了对日渐式微的传统文明的无限眷恋与无比哀痛之情。
10.BDG11.B12.C13.(1)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
(2)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14.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
不同:①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
②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
【分析】10.句意: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
“老而无妻子者”对应“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对应“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所以应在BDG三处断句。
11.A.正确。谦让。句意:一家谦让相敬。/没有谦让之心。
B.错误。替代/容易。句意: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C.正确。残害/盗贼。句意: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盗贼只爱自己的家。
D.正确。表并列/表假设。句意:万民最大的利益。/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
12.C.“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强加因果,依据原文“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此天下之害也。……此又天下之害也"“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可知,是因为当时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很多大害,因此,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
13.(1)第一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第二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兄长;“恤”,怜爱;“倍”,通“背”,背叛。
(2)“强"弱”“众"寡”“诈"愚”“贵"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人;“劫”,胁迫;“暴”,欺凌;“敖”,通“傲”,傲视;“此天下之害也”,判断句式。
14.相同:材料一写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材料二写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可见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悌、忠、慈、仁等伦理。
不同:材料一:由“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可知,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
材料二:“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可知,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
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因为自己家族的人不能管理好而能管理好一国之民,这是没有的事情。孝顺,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尊兄,可以用来侍奉长官;仁慈,可以用来使役民众。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族。
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又如做国君的不仁惠,做臣下的不忠诚,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不孝敬,这又都是天下的祸害。"
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就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分别对待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相爱来取代相恶。”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相爱来替换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对待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就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了。"
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相爱来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的原因,这是什么缘故呢
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诚之臣、慈爱之父、孝敬之子、友爱之兄、敬顺之弟,对于兼爱就不可不去实行。这是圣王的大道,万民最大的利益。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
【答案】15.B16.①满足于县官的生活,不羡慕高官的荣耀。小小的县官已使他实现心中愿望,其他的荣耀一点也不关心。②满足于清贫的日子,喜爱自己居住的自然环境。他爱丛篁流水,高枕荷香入睡,与苍翠山色为邻。③要像庄子一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被朝廷征召。别人是一心想要得到朝廷的高官厚禄,而他却为此发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其中‘宁’是宁愿的意思”说法错误。“机忘宁厌贫"中“宁”是“岂、难道"的意思。忘记了世俗的机心后难道会厌恶贫穷的生活吗?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官小志已足”,官职虽小,我的志向已经满足,“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意思是谦恭地栖息,暂且拥有此地。功名荣耀,与我没有关系。可见满足于县官的生活,不羡慕高官的荣耀。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意思是只爱着赏心悦目的景色,丛生的竹子旁水流淙淙。诗人躺在高高的枕头上,闻着飘来的真正荷花香,青山的景色整个南郡都可以看到。可见满足于清贫的日子,喜爱自己居住的自然环境。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意思是只要道在我就足够自娱自乐,忘记功名利禄我怎么会厌恶贫穷。只害怕帝王的诏书,来拜访我这个隐居的人。别人是一心想要得到朝廷的高官厚禄,而他却为此发愁。他要像庄子一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被朝廷征召。
17.(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锄极棘矜,非钴于钩戟长铩也
(3)示例一: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示例二: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示例三:海上轻鸥何处寻烟波万里信浮沉(陆游《鸥》)
(每空1分。凡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给分。)
18.①梦寐以求/孜孜以求②一劳永逸/轻而易举③另起炉灶
19.C
20.①句式上,原句句式重复两次“是……固有困境”,用“也"字突出强调了人生与文学在独特性上的困境相同,改句没有这一效果;②句意上,原句“但”字表转折,“就是"表判断,强调独特性的困境并不消极,改句没有这一效果;③原句引出对文学的独创性困境促人不断自我更新的意义,与下文衔接更紧密,相比改句,更顺理成章。(每点2分)
21.③“方向”改“趋势"(搭配不当);④去掉“使”(介词滥用导致缺少主语);⑧去掉“急剧"(成分赘余)
22.A其数量往往十分稀少B原来/本来/原本的捕食对象得以幸免(每空2分)
23.【答案】例文:
“关机”不止“重启”,“升级”方成豹变
三万里有多远?20岁的高适秉一腔赤忱,却多方碰壁,无奈只能暂藏鸿鹄之志,栖身商丘,耕读陇亩。
切莫以为他就此无心仕进,隐逸林泉。他心中的那团锦绣终将在那些隐忍而坚毅的日子后喷薄而出。“悲风千里来”,正是寂寞后的愤激,沉淀后的磅礴。难怪李太白都无比欣赏。
太白仙才,少陵圣心,但高适的“三万里”却带给我们朴素的震撼:他“关机"于商丘,不急于“重启”,而是自我“升级”,君子豹变。当我们人生受挫、理想受阻时,应当回归内心,着力修行,为自我赋能,你终会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生出羽翼,鲲化为鹏。
如果不是东坡的一词两赋,黄州怎能成为古典文学重镇?如果没有阳明的“致良知”之学,龙场岂能成为中国哲学圣地?“升级"后的人生总会赋予“关机”光辉的意义。那些在人间缄默的日子,绝不是庸庸碌碌的“躺”,也不是逐浪随波的“卷”,恰是个体生命直面自我的真诚,直击人生的坚韧,直视天地的深邃。“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没有了物质的诱惑,摒除了俗务的牵扰,在“关机”时,让心灵更淳厚,让意志更笃定,让智慧更明朗。
“关机"是等待“重启”,而“重启"绝不是“昨日重现”,而是“君子豹变”,像王守仁那样一朝悟道,照破山河万朵。而后平匪患、平叛乱、平寇盗,“升级”后的王阳明简直开启了“上帝视角”,无往不利。
所以“关机”是“升级"的手段,“升级”才是“关机"的完成。如果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那“关机"不就成了防止老化、苟延残喘的保养?可瞬息万变的时代,也会将“老旧”的机器淘汰,徒留回首的缠绵温情,遗憾而可怜。
若“关机"仅是为了沉淀修整,虽然充盈自我,却于时无用,于人无益,与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又有何异?升级更新以应发展创新,君子豹变以领时代风流,方不至于“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如果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塑料模课程设计7
- 医疗设备在老年病防治中的重要性考核试卷
- 我与父母 课程设计
- 城市管道工程课程设计
- 早教中心古诗操课程设计
- 2024年环境整治项目验收合同
- 专业款劳务分包协议
- 瓷砖供货合同范例文本
- 技术维护合同服务外包
- 英文版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建筑工程变更单
- 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6篇
- 电气试验110kV交接试验细则
- 2.1.1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 餐厅服务员考核评分表
- 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第三册 13.5能量量子化 课件(共18张PPT)
- 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融资方案
- 劳动最光荣六年级美术(课堂PPT)
-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库及答案(六套)
- 硫化钠理化特性表
- 消防主机陆和新LH160调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