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盾构机 人舱》_第1页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盾构机 人舱》_第2页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盾构机 人舱》_第3页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盾构机 人舱》_第4页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盾构机 人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JB/T14984—202x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盾构机人舱本文件规定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盾构机人舱的基本参数、特征、型号、结构和技术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规定了检验规则、随行文件、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本文件适用于盾构机人舱的制造。材料舱和混合舱的制造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0(所有部分)压力容器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3785.2电声学声级计第2部分:型式评价试验GB/T3836.1—202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T3956—2008电缆的导体GB/T4025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指示器和操作器的编码规则GB/T4205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操作规则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GB/T7134浇铸型工业有机玻璃板材GB/T7932气动对系统及其元件的一般规则和安全要求GB/T10544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缠绕增强外覆橡胶液压型规范GB/T11345-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12243弹簧直接载荷式安全阀GB/T13306标牌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3495.1消防安全标志第1部分:标志GB/T14774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GB18581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T19666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GB/T20285—2006材料产烟毒性危险分级GB/T29712-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验收等级GB/T34354—2017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术语和商业规格GB/T34650—2017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盾构机安全要求GB/T37400.10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10部分:装配GB/T37400.11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11部分:配管GB50058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169—20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22—2017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751—2012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TSG21—2016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术语和定义2JB/T14984—202xGB/T34354—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土仓excavationchamber土压平衡盾构机开挖面与隔板之间的仓室。[来源:GB/T34354—2017,2.34]3.2泥水仓slurrychamber泥水平衡盾构机开挖面与隔板/前隔板之间的仓室。[来源:GB/T34354—2017,2.35]3.3供人员进、出土仓或泥水仓的气压过渡舱。[来源:GB/T34354—2017,2.48,有修改]3.4主舱mainchamber供人员进出土仓或泥水仓的舱室。3.5副舱entrancechamber在运输维修时或紧急情况下使用的舱室。3.6舱体chamberstructure由壳体、舱壁、舱门、观察窗及接口等组成的结构体。3.7净空高度headroom圆断面舱体的壳体内径,或非圆断面舱体的地板上表面到壳体内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注:净空高度见图1和图2。3.8舱容chambervolume舱室内密闭空间的净容积。3.9呼吸气系统breathinggassystem安全减压过程中,提供所需呼吸气的系统。3.10呼吸装置breathingunit呼吸系统的一部分。4基本参数、特征、型号与结构4.1基本参数4.1.1人舱基本参数如下:——人舱设计压力,单位为兆帕(MPa);——人舱最大工作压力,单位为兆帕(MPa);——人舱外形尺寸(长×宽×高单位为毫米(mm——人舱质量,单位为千克(kg)。3JB/T14984—202x4.1.2主舱基本参数如下:——主舱容纳人数,单位为个;——主舱人均舱容,单位为立方米(m³);——主舱净空高度和长度,单位为毫米(mm)。4.1.3副舱基本参数如下:——副舱容纳人数,单位为个;——副舱人均舱容,单位为立方米(m³);——副舱净空高度和长度,单位为毫米(mm)。4.2分类人舱分为串联式和并联式。4.3型号产品型号由产品代号和主参数组成,主参数为主/副舱容纳人数及人舱最大工作压力,其表示方法如下:主参数3:人舱最大工作压力(MPa)主参数1、2:主/副舱容纳人数产品代号: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由制造商自行规定4.4结构示意图串联式人舱结构示意图见图1,并联式人舱结构示意图见图2。标引序号说明:1——舱体;2——壳体;3——舱壁;4——舱门;5——消防系统;6——观察窗;7——接口;8——座椅;9——照明系统;10——吊点;11——排水阀;12——通迅系统;13——安全阀;14——管路、阀门;15——仪器仪表;A——主舱;B——副舱;h——净空高度;l——净空长度。图1串联式人舱结构示意图4JB/T14984—202x标引序号说明:1——舱体;2——壳体;3——舱壁;4——舱门;5——接口;6——消防系统;7——排水阀;8——座椅;9——吊点;10——观察窗;11——通迅系统;12——照明系统;13——管路、阀门;14——安全阀;15——仪器仪表;A——主舱;B——副舱;h——净空高度;l——净空长度。图2并联式人舱结构示意图5技术要求5.1一般要求5.1.1应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制造商设计制造,并符合GB/T150的规定。5.1.2安全要求应符合GB/T34650的规定。5.1.3防爆设计应符合GB/T3836.1—2021中ExdⅠ/ⅡBT3的规定。5.1.4爆炸环境电力设计应符合GB50058的规定。5.1.5部件装配应符合GB/T37400.10的规定。5.1.6管路装配应符合GB/T37400.11的规定。5.1.7舱体的设计压力应为最大工作压力的1.1倍。舱壁无法进行压力测试的结构,设计压力应为最大工作压力的2倍。5.1.8吊点不应少于4个,单个吊点的吊运能力应大于人舱质量。5.1.9人舱型式应满足盾构机安装要求,舱室可选串联式或并联式。5.1.10在温度5℃~50℃,相对湿度小于90%的环境条件下应能正常使用。5.2舱体5.2.1壳体5.2.1.1壳体焊缝超声波检测应符合GB/T11345—2013中检测等级至少A级的规定,验收等级应符合GB/T29712—2013中3级的规定。5.2.1.2主舱和副舱壳体的净空高度不宜小于1.5m,人均舱容不宜小于1.0m3。5.2.1.3主舱壳体的净空长度不宜小于1.85m。5.2.1.41.5m净空高度的非圆断面舱体,坐姿状态时,下肢应有向前伸展至与垂直方向成30°角的活动空间。5JB/T14984—202x5.2.2舱壁5.2.2.1不同压力空间的舱壁应密封可靠。5.2.2.2舱壁上应有电器、有害气体采样、呼吸气及消防供水等接口。5.2.3舱门5.2.3.1圆形舱门孔的透光内径不宜小于600mm。矩形舱门孔的透光宽度和高度不宜小于600mm。5.2.3.2舱门应采用自行密封结构或安全机械锁紧机构,在两侧压力不同时应保持关闭。5.2.3.3在舱门两侧压力平衡条件下,应能从两侧操作打开舱门。5.2.3.4主舱舱门应相对主舱外侧,采用内开结构。5.2.3.5应有舱门自由打开的空间。5.2.4观察窗5.2.4.1观察窗的透光直径不应小于150mm。当舱室的观察窗不能直接观察到舱内每一个人时,应配置视频监视系统。5.2.4.2观察窗的透光材料应符合GB/T7134的规定。5.2.5安全阀5.2.5.1每个舱室应至少设置1只弹簧式安全阀。5.2.5.2舱室安全阀的排放能力计算和安装要求应符合TSG21—2016中9.1的规定。5.2.5.3安全阀的整定压力为最大工作压力的1.1倍,整定压力极限偏差应符合GB/T12243的规定。5.2.5.4当气压降到低于安全阀的工作压力时,激活的阀门应能自动关闭。5.2.5.5安全阀和舱室之间应设置手动速闭阀,安装位置应便于操作。5.2.6接口5.2.6.1有害气体采样口各舱室至少应设置1个。5.2.6.2应配备水、电、呼吸气及备用接口。5.3供排气系统5.3.1供排气系统设计应符合GB/T7932的规定。5.3.2供入舱室内的新鲜空气流量每人不应小于50L/min。5.3.3各舱室应具有在舱室内外操作加压和减压系统的功能,加压速率应连续可调,减压速率应能在0.004MPa/min~0.08MPa/min范围内连续可调。5.3.4在自动控制状态下,气压控制压力偏差不应超过±0.005MPa。5.3.5舱室内外均应设置机械式快速开启的应急排气阀,具有在0.2MPa的压力条件下,2min内将各舱室内压力降至舱室外压力的能力。5.3.6舱室外应急排气阀应配置永久性红色警示标记,并设置在易操作的位置。5.3.7人舱内压力控制管路和应急卸压管路上的阀门应配置防误操作装置。5.3.8排气管的入口处应配备防止异物进入管路的装置。5.4消防系统5.4.1舱室内应配有手持式灭火器和喷淋灭火系统。5.4.2喷淋灭火系统压力在大于最大工作压力0.2MPa的条件下,应能向舱室内均匀喷水,具有从舱室内外任意一侧进行操作的功能。5.4.3应设置测量供水压力的测压装置,并应在人舱的控制面板上显示供水压力。5.5控制面板5.5.1控制面板上应布置有控制开关、操作阀和指示仪表,并应符合GB/T4025和GB/T4205的规定。5.5.2控制面板上应具有监测及显示各舱室氧体积分数的功能。5.5.3控制面板上仪表显示应易于观察,阀件应便于操作,并应标识仪表及阀门功能和状态。6JB/T14984—202x5.6舱室附件5.6.1管路、阀门5.6.1.1加压管线上应配备防止舱内向舱外泄压的装置,并应位于人舱贯穿件附近。5.6.1.2进、排气控制阀宜采用缓慢开启的针式或门式截止阀。5.6.1.3各舱门处应设置平衡阀。5.6.1.4在主、副舱之间应设置单向阀,气流应从副舱流向主舱。5.6.1.5在管路上应标记指示介质流动方向的标识。5.6.1.6在容易观察到的部位,接近阀门的舱体上,应标记指示阀门功能和启闭方向的标识。5.6.1.7供气管路及其管路连接件应采用紫铜或不锈钢材质的无缝钢管。5.6.1.8供气阀门应采用不锈钢阀或铜阀。5.6.1.9供、排气系统管路垫片应采用非石棉类材料。5.6.1.10供水管路和阀门应选用耐腐蚀的铜材或不锈钢材料。5.6.2仪器仪表5.6.2.1各舱室应配置测压装置,测量精度不应低于0.4级。5.6.2.2压力表的最大量程应为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2.0倍,并在最大工作压力处标有红线。压力表外壳公称直径不应小于150mm。5.6.2.3测压装置记录仪应安装在人舱的外部,具有实时分别记录各舱压力的功能。盘式纸质记录仪速率不应低于每4h一圈,条式不应低于120mm/h,电子记录仪采样间隔时间不应大于10s。5.6.2.4舱室内外应配置显示分秒读数的防爆时钟。5.6.2.5应设置舱室温度计,其测量范围应包含0℃~50℃。5.6.2.6压力、温度和流量等测量装置应布置在舱室内和控制面板上,测量装置布置见附录A。5.6.3座椅5.6.3.1舱室内宜布置靠背式座椅,靠背式座椅应符合GB/T14774的规定。5.6.3.2开挖直径6m以上盾构机,座椅宽度不应小于0.5m,座面深度不应小于0.4m。5.6.3.3座面应为自动翻转结构。5.6.3.4座椅应有包覆面,包覆面料应符合GB50222—2017中A级或B1级材料的规定。5.7电气系统5.7.1电气设备5.7.1.1防护等级不应低于GB/T4208中IP55的规定。5.7.1.2电气设备和元件的产烟毒性应符合GB/T20285—2006中AQ2级的规定。5.7.1.3电气设备在设计和测试时应能承受压力变化,最大至设计压力的1.3倍。5.7.2电线电缆5.7.2.1电线电缆应选用低烟无卤,阻燃性能应符合GB/T19666的规定。5.7.2.2电线导体应符合GB/T3956—2008中第5种或第6种导体的规定。5.7.2.3舱室外的布线应采用全包装电缆或穿管敷设。5.7.2.4舱室内布线不宜有中间接头,导线应敷于金属保护套管内,管口处设防磨塞。5.7.3接地5.7.3.1舱体接地柱应与盾构机壳体钢板用接地线连接,接地应符合GB50169—2016中4.1~4.4的规定。5.7.3.2电气设备的所有金属构件均应接地,并配置接地标识。5.7.3.3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5.7.4照明系统5.7.4.1照明系统由防爆照明灯具和防爆应急照明装置组成,采用白色冷光源。7JB/T14984—202x5.7.4.2坐姿时头部水平位置处,防爆照明灯具舱室内照度不应低于120lx。5.7.4.3坐姿时头部水平位置处,防爆应急照明装置照度不应低于15lx,时间不应低于1h。5.7.4.4照明馈电应由舱室外操作人员控制。5.7.5通讯系统5.7.5.1在舱室之间、舱室与控制面板和主控室之间,应安装工作通讯系统和应急通讯系统。5.7.5.2净空高度不小于1.5m的人舱,对讲装置应置于坐姿时头部水平位置处。5.8耐压性能和气密性5.8.1人舱舱体应能承受1.5倍设计压力,舱体应无压降、无变形和无异响。5.8.2舱体上管路应能承受1.5倍管路设计压力,管路应无渗漏、无胀裂、无脱开和无异响。5.8.3舱体上管路及舱室气密性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舱体上管路及舱室气密性5.9职业健康与环境安全5.9.1当各舱室氧体积分数低于19%或大于23%时,控制面板上的监测装置应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氧体积分数误差不应超出±1%。5.9.2人舱应配置有害气体检测装置,至少能检测CH4、CO、CO2和H2S气体,超过限值时能发出声光报警信号。5.9.3人舱中CH4体积分数不应大于0.5其他气体的容许浓度应符合GB/T34650—2017中表B.1的规定。5.9.4在主电源断电的情况下,盾构机应能为通讯系统、压力监测装置、电动压力控制系统(如已安装)和视频监视系统(如已安装)提供应急电源,时间不应少于2h。5.9.5进舱电压不应高于24V,舱内不应设置电插座。5.9.6主、副舱室应配有温度控制装置,除加、减压过程外,温度应控制在18℃~28℃。温度控制装置宜选用换热式,换热的水温不应大于60℃。当温度控制装置选用电加热器时,应选用防爆型,散热元件应带有防护罩,并位于不易碰撞和喷水不能直接喷到的位置。5.9.7所有输送新鲜空气和排出废气的管路上均应配置环保型材料制作的消声装置,系统正常工作条件下,舱室进排气噪声不应大于80dB(A)。5.9.8舱室内应选用耐磨、无毒、无挥发物的涂料,有害物的含量应符合GB18581的规定。5.9.9舱室底部应防滑和便于清理,应配置排水阀排出污水,排水阀材料应选用耐腐蚀、抗氧化材料。5.9.10舱室内门边和舱壁处应设置扶手。5.9.11人员出入处和操作接触处的结构件表面应避免尖角和锐边。5.9.12舱室内所有管路应固定牢固。5.9.13人舱宜配备呼吸气系统。5.10呼吸气系统5.10.1仪表、阀门5.10.1.1气源和供气压力表应设置在控制面板上。仪表外壳公称直径不应小于63mm,精度不应低于5.10.1.2各舱室主控阀应设置在控制面板上。8JB/T14984—202x5.10.1.3工作压力高于0.8MPa的阀门应采用渐开式阀门。5.10.1.4仪表材料应与氧气兼容。5.10.1.5阀件应采用紫铜或不锈钢材料。5.10.2供气管路5.10.2.1呼吸气源经减压后输入到人舱内的供气压力应高于人舱内压缩气体压力0.4MPa~0.7MPa。当舱室内人员同时吸气时,供气压降不应大于0.1MPa。5.10.2.2供气管路应配置单向阀。5.10.2.3供气管路应布置合理,在切换供气源时,不应中断供气。5.10.2.4当供气管路采用软管时,软管材料宜选用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氨酯或橡胶。5.10.2.5除连接在呼吸装置上的软管外,所有输送氧气的软管应符合GB/T10544的规定。单根软管长度不应大于5m,软管的爆破压力应至少为软管最大工作压力的4倍。5.10.2.6供气管路的加工与安装要求应符合GB50751—2012中10.2.1~10.2.13的规定5.10.2.7供气管路元件在安装前应进行脱脂、吹扫和清洗处理。安装后,应进行表面防腐处理、涂色和标注介质名称及流向。5.10.2.8供气管路密封垫片宜采用紫铜或聚四氟乙烯材料。5.10.2.9高压供气管路每小时的泄漏率不应大于1.0低压供气管路每小时的泄漏率不应大于5.10.3呼吸装置5.10.3.1应按人舱容纳人数配备呼吸装置,并至少备用一套。5.10.3.2宜采用呼吸一体式装置,并易于更换和清洁。5.10.3.3供气接口或排气接口之间应具有互换性,供气接口与排气接口不应具有互换功能。5.10.3.4每个呼吸装置应配备一个进气流量调节阀。5.10.3.5排气管路应设置背压调节阀。6试验方法6.1测试条件6.1.1环境温度宜为5℃~35℃,空气相对湿度小于90%。6.1.2试验用仪器仪表进行检查和校准,仪器仪表包括:钢卷尺、钢直尺、秒表、接地电阻测定仪、照度仪、积分平均声级计、测氧仪和气体检测装置。6.2目测检查及数据采集6.2.1检查范围具体如下:——检查舱壁接口、手动速闭阀、有害气体采样口和防泄压装置的安装状态。——检查舱门开闭性和气源切换时不中断供气的动作状态。——检查管路标识、阀门标识、压力表量程及红线、管路的加工与安装、管路元件脱脂和防腐处理等的外观状态。——检查消防系统配备情况和控制面板布置合理性。——查看耐压能力、吊点吊运能力、焊缝质量检测、安全阀排放能力、供排气系统设计、座椅包覆面料、电气设备防护等级、产烟毒性、电线电缆的阻燃性、软管材料、软管长度及爆破压力倍数、电线导体和仪表材料氧气兼容性等的技术文件。6.2.2检查不应拆解部件。6.2.3试验检测时,单项数据采集不应少于3次,并与设计值进行比较。6.3舱体6.3.1壳体9JB/T14984—202x6.3.1.1将人舱水平放置,用钢卷尺测量主、副舱壳体的净空高度和主舱壳体的净空长度,并与设计值比较。6.3.1.2计算主、副舱壳体的人均舱容。人均舱容按式(1)计算。K=V/N·························································(1)式中:K——人均舱容,单位为立方米(m3);V——按舱室几何尺寸计算的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3N——舱室容纳人数。6.3.2舱门6.3.2.1用钢直尺或钢卷尺测量舱门孔的尺寸,圆形孔测内径、矩形孔测宽度和高度,并与舱门孔尺寸设计值比较。6.3.2.2先升压主舱,在升高至最大工作压力的过程中,检查主舱门和舱壁门,在可疑的泄露点涂抹起泡液观察情况,保压10min,如泡沫无异常变化,说明无泄漏。同时观察主舱门和舱壁门,是否有非正常移位。合格后,再升压副舱,检查副舱门密封状况。试验时,以不大于0.01MPa/min加、减压速率输入和排出压缩空气。6.3.3观察窗6.3.3.1将人舱水平放置,用钢直尺或钢卷尺测量观察窗的透光直径,并从舱室外观察舱室内各座椅以上部位。如舱室内光照不足,开灯查看。当配有视频监视系统时,从显示器上观察舱室内情况。6.3.3.2在照度值100lx的室内,距透光材料300mm~400mm处,目视检查透光材料的透光性。6.3.4安全阀查验安全阀检验证书和合格证,检查安全阀的起跳压力、排放压力和回座压力是否符合GB/T12243的规定。6.4供排气系统6.4.1打开进气阀,查看进气管路上流量计和舱内压力表,以每0.1MPa的间隔增压,直至最大工作压力,保压2min~3min,记录每次供入舱内的人均新鲜空气流量,分别与流量设计值比较。6.4.2加压速率试验。打开进气阀,从常压Pa升至设定工作压力P1,用秒表测出升压所需时间t,按式(2)计算。根据结果调整加压气体流量,测出最小加压速率和最大加压速率,并与设计值比较。式中:V舱室加压速率,单位为兆帕每分钟(MPa/min);P1——升压后达到的设定工作压力,单位为兆帕(MPa);P舱内原有压力(常压),单位为兆帕(MPa);t——升压时间,单位为分钟(min)。6.4.3减压速率试验。打开进气阀,将舱压P2预置在0.3MPa,关闭进气阀门,打开排气阀门,将舱压降至Pb且使Pb不大于0.18MPa,用秒表测出降压所需时间t,按式(3)计算。根据结果调整排气阀开度,测出最小减压速率和最大减压速率,并与减压速率设计值比对。式中:Vb——舱室减压速率,单位为兆帕每分钟(MPa/min);P2——舱内原有压力,单位为兆帕(MPa);Pb——减压后的舱内压力,单位为兆帕(MPa);JB/T14984—202xt——减压时间,单位为分钟(min)。6.4.4升高舱压至0.2MPa,打开舱外应急排气阀及其他排气阀,读取舱压降至表压0.01MPa的时长。6.5消防系统关闭舱门,将舱压升高至最大工作压力。查看供水压力表,使供水压力大于舱内压力,开启供水管路,查看喷淋是否正常。6.6舱室附件座椅尺寸。用钢卷尺测量座椅宽度和座面深度,并与座椅尺寸设计值比较。6.7电气系统6.7.1检查电气设备设计压力测试报告,然后将舱压升至最大工作压力,查看舱室内电气设备工作是否正常、有无变形等非正常情况出现。6.7.2使用接地电阻测定仪,量程范围调整为0Ω~10Ω,采用两点法,将两个测量用插针远离接地装置,断开接地导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点,测量接地装置对盾构机壳体电阻。6.7.3在通电状态下,坐姿时头部水平位置处,使用照度仪测量舱室内两端和中部共3处的照度。6.7.4在断电状态下,使用照度仪测量应急照明的照度,并测量持续照明的时间。6.8耐压性能和气密性6.8.1电气设备装到舱体上之前,进行舱体耐压试验。采用水作试验介质,按设计压力的1.5倍进行试验,采用秒表计时,保压30min,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6.8.2舱体上管路的耐压试验,采用水作试验介质,试验压力为1.5倍的管路设计压力,保压1h,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6.8.3关闭进气阀门,向舱体上管路输入压缩空气,达到舱体上管路最大工作压力时保压4h,查看降压后进气压力表压力,按式(4)计算泄漏率,并与舱体上管路泄漏率设计值比较。×25%················································(1)式中:S1——管路泄漏率,单位为百分比(%);PG——管路最大工作压力,单位为兆帕(MPa);P3——降压后管路压力,单位为兆帕(MPa)。6.8.4关闭舱门,以0.01MPa/min速率向舱室输入压缩空气,将舱压升至0.03MPa和最大工作压力,分别关闭进气阀门保压1h,查看舱室压力表压力,分别按式(5)计算泄漏率,并与舱室泄漏率设计值比较。×100%···············································(2)式中:S舱室泄漏率,单位为百分比(%);PC——舱室压力,单位为兆帕(MPa);P降压后舱室压力,单位为兆帕(MPa)。6.9职业健康与环境安全6.9.1在常压条件下,将测氧仪的预置氧体积分数报警值设置在22%~23%中的任一值,向采样口通入氧气,当测氧仪发出声光报警时,记录测氧仪的实际报警值。按式(6)计算测氧仪实测精度,并与测氧仪标定精度值比较。JB/T14984—202x式中:A——测氧仪实测精度,单位为百分比(%);B1——测氧仪预置氧体积分数报警值,单位为百分比(%B2——测氧仪实测氧体积分数报警值,单位为百分比(%)。6.9.2气体检测前,利用气体检测装置的自动检测功能自检传感器状态和报警功能,然后将气体检测装置接通到人舱有害气体采样口,依次采样CH4、CO、CO2和H2S标准气体,采样方法应符合GBZ159的规定。6.9.3切断主电源后,用秒表测量应急电源持续供电时间。6.9.4工作前半小时启动人舱温度调节装置,以0.01MPa/min速率输入压缩空气,加压至最大工作压力,保压1h,再以同样速率减压,观察加减压及稳压过程中的舱内温度,并与温度控制范围进行比较。6.9.5选用积分平均声级计,其精度不低于GB/T3785.2对2型声级计的要求,声级计放置在舱室中部离地板面1.2m的防振支架上,试验操作如下:1)调整传声器朝向气体入口方向。关闭舱门,调整进气阀,以0.2MPa/min的供气速率连续供气2min,每30s记录一次读数,取连续供气时的最大噪声值,与噪声设计值进行比较。2)调整传声器朝向气体排气口方向。关闭进气阀,打开排气阀,以0.08MPa/min的最大排气速率连续排气4min,每1min记录一次读数,取连续排气时的最大噪声值,与噪声设计值进行比较。6.10呼吸气系统6.10.1在人舱内压缩气体压力和满员戴面罩呼吸的条件下,呼吸气供气压力按规定设定,在10min内观察呼吸气气源压力表,记录压降实测值并与压降设计值比较。6.10.2泄漏率试验介质为空气,将呼吸气系统高压管路压力升至该管路工作压力,关闭进气阀10h,查看管路上压力表压降,计算泄漏率,并与高压管路泄漏率比较。低压管路试验方法与高压的相同。7检验规则7.1出厂检验由人舱制造厂家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出具出厂检验合格证,出厂检验项目见表2。表2检验项目1√2√3√4√5√6√7√8√9√√√√√√JB/T14984—202x表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