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PAGE1语文第13讲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把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能够顺利阅读一般难度的文学类文本。初步了解文学类文本的命题规律,学习准确解答文学类文本的各种命题。中考、高考一直都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进行考查。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中考真题】一、(2023·湖南中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强郁文①起垄、播种、覆土……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红光村,62岁的村民陈廷海正忙着移栽鱼腥草种苗,“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我先种:5亩试试看。”不一会儿,他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今年行情好,我得争取多赚点儿。”②红光村位于江汉平原,这里的农民冬种油菜、夏种水稻。20世纪90年代末,陈廷海做起了粮食经纪人,从附近农户手上收购粮食,再卖往粮油厂。他言语不多、为人实诚,收粮食时,若市价涨了,就高不就低;若市价跌了,则按约定的保值价收粮。“诚信”两个字,是陈廷海的招牌,周边几个村子的人都乐意把自家的农副产品交给他代销。③2006年6月,像过去一样,陈廷海从村民们手里收了上百万斤油菜籽,送到一家与他有长期生意往来的油脂厂。没想到,油脂厂经营者却因资金链断裂,在一天夜里突然不见了踪影。陈廷海的7万元菜籽款,210户村民共98万元的菜籽款都没了着落。④闷热潮湿的夏天,陈廷海一家如坠冰窟。不久,油脂厂经营者被抓获,但亏了的钱却要不回来了。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廷海一家人主动认下了所有的债务。“我们一辈子没亏欠过别人。这是一笔‘良心债’,就算砸锅卖铁,我也会把钱还上。”为了帮家里还债,在外读书的儿子陈超决定放弃考研,立即参加工作。⑤他们把家里能换钱的物件、牲畜、粮食悉数变卖,东拼西凑拿出几万元钱,挨家挨户上门说明情况。⑥让陈廷海感动的是,村民们不约而同选择了不催不讨,还反过来安慰他们一家,“就当那一季油菜没有种过”“人还在,比什么都强”。⑦陈廷海早年跑运输,收入颇丰。在村里,他是第一个买自行车、第一个用上手机的人。村民杨志琼回忆,陈廷海当初宽裕的时候,一直不忘帮衬乡亲,谁家遇到难处,他总是帮着想办法。“以前我们家穷,交不起孩子的学费。一到开学,我们就找他借钱,他从不催着还。他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我们绝不能忘恩。”杨志琼说。⑧为还清欠款,陈廷海夫妇流转了几亩地,每日勤恳耕作,农闲时便外出打工。2007年,在乡亲们的支持下,陈廷海购入一辆农用车,又做起代销农副产品的老本行。为了还债,他常常凌晨3点起床,在农户与厂家间东奔西跑,夜深才回家。⑨一点一点地攒,一分一角地还。“我最高兴的时候,就是还钱的时候。”陈廷海说,这些年,他一刻都不敢停歇。如今,欠款只剩下13万多元。⑩尽管旧债未清,许多村民仍毫不犹豫地借钱给陈廷海周转,家家户户都把菜籽和稻谷留给他来收。村民们赞他“欠债近百万,却没一句骂名”。⑪去年,陈廷海荣登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⑫临近中午,成片的鱼腥草种苗已经栽好。扶着腰缓缓起身,陈廷海说:“这5亩地预计能增收10万元,这么多年的债,就快要还清了……”(2023年5月2日《人民日报》第4版,有改动)高考真题(2024·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7.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一、小说阅读:抓住3个要素,明确阅读4步1.抓住3个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因此,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2.明确阅读4步小说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需要走如下四步:第一步,抓住故事,理清层次。阅读小说,最直接的一步就是读故事。这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小说的故事即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抓住故事,就是要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理清层次,也就是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逼真、人物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第三步,分析环境,了解作用。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场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第四步,多元观照,分析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主题时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二、散文阅读:了解形散神聚,阅读仅需3步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一切材料,哪怕是插入,引用插叙,描写景物,旁涉其他人事、回忆等等都指向一个方向——更好地为表达主题服务。散文从类型上看,又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不同类型的散文在写法上略有不同,但“形散神聚”的特点是相同的。因此,快速阅读散文,在留意类型的基础上,抓其“形散”处和“神聚”处,是很好的方法。1.看类型明确不同类型散文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类型表现出的手法不同,表现的情感趣味也不同。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其特点是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达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2.抓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信息,与作者的情感也有密切的联系。又因为散文选材多种多样,结构摇曳多姿,情感含蓄内敛,标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快速阅读散文,需要特别关注标题的作用。(1)点明写作对象的含义及其特点。(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3)作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3.找线索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读懂文章内容及手法,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方法有两种:一是化整为零,概括段意:一是提要勾弦,找关键句。找每一段落的“关键句”或“中心词”,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散文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1.事物线索。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2.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做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衔接点—现代文阅读|非常完美|3.情节线索(事件线索)。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4.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5.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6.空间线索。多用于写景状物的叙事类散文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母亲的刺绣时光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哪些事情?请把下表的内容补充完整。
人生阶段主要事件小时候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
装点我们的生活稍微大一点①结了婚②后来去谋生
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
解了母亲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3.联系全文,说一说“刺绣时光”有哪些含义。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针一线皆关情蔡勋建(1)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2)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3)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4)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5)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6)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7)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8)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9)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10)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11)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12)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出衣裳的是针线”,从父亲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位传统手工裁缝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品性。B.文中父亲年少便拜师学艺,饱尝生活的艰辛,“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父亲最终得益于师父的严格要求。C.父亲手艺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作者的目的是表现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D.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裁缝生活不易,但父亲不贪他人之物,朴实厚道,手艺精湛,这是他深受乡人敬重的主要原因。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2)段在内容上交代了父亲练就好手艺的原因,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叙事清晰,内容连贯。B.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捏”“拉”“压”“拈”“弹”等动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C.“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D.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父母“白头偕老”,作者选取独具时代特色的生活画面来见证时代变迁,以小见大,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一针一线皆关情”的丰富意蕴。答:4.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答:三、(2024·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一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人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人,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人,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B.“老乡”虽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C.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D.小说前文通过描写“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为后文遇到“老乡”埋下伏笔。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用短句,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例如“不飘忽,不闪烁”出现两次,分别体现了伍原陷入困境的无助和快要走出困境的激动和欣喜。B.小说笔调简单朴实,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精细优美的语言,却刻画了一个小人物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C.茹志鹃的小说很有特点,本文与《百合花》一样情节相当曲折且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D.小说以《路标》为题,既关联着小说的故事情节,又有象征意味,蕴含了小说的主题,让读者思考。3.请分析文本画横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4.小说三次写到伍原流泪,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请从展现人物心境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第13讲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把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能够顺利阅读一般难度的文学类文本。初步了解文学类文本的命题规律,学习准确解答文学类文本的各种命题。中考、高考一直都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进行考查。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中考真题】一、(2023·湖南中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强郁文①起垄、播种、覆土……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红光村,62岁的村民陈廷海正忙着移栽鱼腥草种苗,“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我先种:5亩试试看。”不一会儿,他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今年行情好,我得争取多赚点儿。”②红光村位于江汉平原,这里的农民冬种油菜、夏种水稻。20世纪90年代末,陈廷海做起了粮食经纪人,从附近农户手上收购粮食,再卖往粮油厂。他言语不多、为人实诚,收粮食时,若市价涨了,就高不就低;若市价跌了,则按约定的保值价收粮。“诚信”两个字,是陈廷海的招牌,周边几个村子的人都乐意把自家的农副产品交给他代销。③2006年6月,像过去一样,陈廷海从村民们手里收了上百万斤油菜籽,送到一家与他有长期生意往来的油脂厂。没想到,油脂厂经营者却因资金链断裂,在一天夜里突然不见了踪影。陈廷海的7万元菜籽款,210户村民共98万元的菜籽款都没了着落。④闷热潮湿的夏天,陈廷海一家如坠冰窟。不久,油脂厂经营者被抓获,但亏了的钱却要不回来了。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廷海一家人主动认下了所有的债务。“我们一辈子没亏欠过别人。这是一笔‘良心债’,就算砸锅卖铁,我也会把钱还上。”为了帮家里还债,在外读书的儿子陈超决定放弃考研,立即参加工作。⑤他们把家里能换钱的物件、牲畜、粮食悉数变卖,东拼西凑拿出几万元钱,挨家挨户上门说明情况。⑥让陈廷海感动的是,村民们不约而同选择了不催不讨,还反过来安慰他们一家,“就当那一季油菜没有种过”“人还在,比什么都强”。⑦陈廷海早年跑运输,收入颇丰。在村里,他是第一个买自行车、第一个用上手机的人。村民杨志琼回忆,陈廷海当初宽裕的时候,一直不忘帮衬乡亲,谁家遇到难处,他总是帮着想办法。“以前我们家穷,交不起孩子的学费。一到开学,我们就找他借钱,他从不催着还。他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我们绝不能忘恩。”杨志琼说。⑧为还清欠款,陈廷海夫妇流转了几亩地,每日勤恳耕作,农闲时便外出打工。2007年,在乡亲们的支持下,陈廷海购入一辆农用车,又做起代销农副产品的老本行。为了还债,他常常凌晨3点起床,在农户与厂家间东奔西跑,夜深才回家。⑨一点一点地攒,一分一角地还。“我最高兴的时候,就是还钱的时候。”陈廷海说,这些年,他一刻都不敢停歇。如今,欠款只剩下13万多元。⑩尽管旧债未清,许多村民仍毫不犹豫地借钱给陈廷海周转,家家户户都把菜籽和稻谷留给他来收。村民们赞他“欠债近百万,却没一句骂名”。⑪去年,陈廷海荣登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⑫临近中午,成片的鱼腥草种苗已经栽好。扶着腰缓缓起身,陈廷海说:“这5亩地预计能增收10万元,这么多年的债,就快要还清了……”(2023年5月2日《人民日报》第4版,有改动)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3.请给选文拟个恰当的标题。24.赏析第⑦段画线的语句。“以前我们家穷,交不起孩子的学费。一到开学,我们就找他借钱,他从不催着还。他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我们绝不能忘恩。”杨志琼说。25.请结合文本分析陈廷海登上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的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答案】22.参考答案:红光村村民将价值98万元的上100万斤油菜籽交由陈廷海销售。油脂厂老板“跑路”后被警方抓获,但钱已要不回来,16年间,陈延海夫妻俩省吃俭用,一点一点偿还了债务。23.示例:“信义老农”陈廷海24.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村民杨志琼的话,从侧面烘托了陈廷海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村民对陈延海的感激之情。25.参考答案:原因:①诚实守信,“他们把家里能换钱的物件、牲畜、粮食悉数变卖,东拼西凑拿出几万元钱,挨家挨户上门说明情况。”“为还清欠款,陈廷海夫妇流转了几亩地,每日勤恳耕作,农闲时便外出打工”等可看出。②乐于助人,“以前我们家穷,交不起孩子的学费。一到开学,我们就找他借钱,他从不催着还。他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我们绝不能忘恩。”可看出。体会: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第①至③段写到故事的起因,红光村村民将价值98万元的上100万斤油菜籽交由陈廷海销售。油脂厂老板“跑路”后被警方抓获,但钱已要不回来。第④段至⑧段写故事的经过,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廷海一家人主动认下了所有的债务,并决定通过勤劳努力来偿还这笔债务。第⑨段至⑫段写故事的结果,经过多年的努力,陈廷海夫妇通过耕作、打工和代销农副产品等方式,逐渐还清了大部分债务。去年,陈廷海因其诚实守信的行为荣登“中国好人榜”。据此概括得出答案。【23题详解】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文章讲述了陈廷海因代销油菜籽而意外背上巨额债务,之后通过不懈努力逐渐偿还的过程,赞颂诚信与责任感的价值,并通过陈廷海的故事强调了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据此可拟题为:“诚信老农”陈廷海【24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这句话是村民杨志琼的话,属于语言描写,让一个亲身受到帮助的村民来讲述自己的经历,从侧面赞美陈廷海乐于助人的品质,他在村民困难时伸出援手,而且不施加压力,允许村民在经济上有足够的弹性来还款,这种行为展现了他的宽厚与仁慈。【2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谈看法。第一问。由第④段“我们一辈子没亏欠过别人。这是一笔‘良心债’,就算砸锅卖铁,我也会把钱还上。”,第⑤段“他们把家里能换钱的物件、牲畜、粮食悉数变卖,东拼西凑拿出几万元钱,挨家挨户上门说明情况”可知,文章中描述了陈廷海在面对巨额债务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决定主动承担起还债的责任。他及家人甚至变卖了家中能换钱的物件、牲畜和粮食,挨家挨户上门说明情况,并且通过辛勤劳作和打工一点点偿还债务。这种坚守诚信的行为正是社会所推崇的美德,也是他能登上“中国好人榜”的重要原因之一;由第⑦段“以前我们家穷,交不起孩子的学费。一到开学,我们就找他借钱,他从不催着还。他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我们绝不能忘恩”可知,陈廷海在经济上帮助有困难的村民,如杨志琼所述,他们家穷时交不起孩子的学费,每到开学就向陈廷海借钱,而陈廷海从不催债。这种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这也是他被评选为“中国好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二问。联系实际谈谈体会:陈廷海的故事让人深刻体会到诚信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个人信誉和社会信用的核心。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真诚老实,笃守承诺,那么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陈廷海的行为也启示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有勇气承担责任,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挑战。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更多像陈廷海这样具有诚信精神和责任感的人。高考真题(2024·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7.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答案】6.B7.C8.①放牛生活给了作者一个自由、放松的少年时代,贴近了自然,拥有了一段无忧无虑快乐美好的回忆;②实现了“我”的少年英雄梦。9.观点一:做到了。作者在回忆放牛的经历时,没有过多地赋予意义,而是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观点二:没做到。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那样不合群的性格”错误。原文信息是“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结合第一段分析,是“我”自己想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不想站在他们(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选项曲解文意。C.“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错误。原文信息是“大雨天……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可见并非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选项强加因果逻辑,“可见”的内容也是无中生有。D.“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错误。原文信息是“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可见所谓的乱坟岗在“我”眼里、心里是美好的,并非刻意营造阴森怪异的环境,这里适合放牛,并引出“我”的读书乐趣。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C.“先抑后扬”错误。此段落并非先抑后扬,只是对锯木厂描写及与买牛相关内容的回忆,段落开头就点明“我”的激动,没有“抑”。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深层等方面思考,调动相关经验,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一课布置的相关学习内容,从而把握这篇散文的神髓。从表层看:文章详细描述了放牛的过程,包括训练牛、放牛的日常、与同伴的互动等。这些内容展示了放牛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自由自在。作者通过描述放牛的经历,表达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珍视。放牛不仅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实现少年英雄梦的途径。从深层看: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放牛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如“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等,这些情感表达说明了放牛对作者的重要性。结合文章内容(表层)和作者情感(深层),总结出放牛给作者带来的自由、放松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得这段经历成为他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的原因。【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辨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结尾的句子表露出作者不无矛盾的写作心态,试题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这种心态,还要据此对文章做出相应的判断与赏析。本试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鼓励考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阅读理解,做出能够体现个人思考的回答。观点一认为文章做到了不为放牛赋予意义。从本文的书写内容来看,的确都是从少年的视角、心理出发,记录了当年的放牛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就这么自由地放自己的牛,过自己的少年生活,是对少年经历的真实呈现;从作者流露的写作态度来看,他“就事论事”,放牛就是放牛,放牛的悲欢忧乐是单纯的属于孩子的悲欢忧乐,是“意义”之外的悲欢忧乐,“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这一观点,是对“拔高意义”那种写作模式的警惕,包含着一种写作的自省意识。拒绝强行升华、寻找“意义”,这一点即便对于不从事写作的同学们来说,也很能共情。观点二认为文章没有做到不为放牛赋予意义。这可以是从《放牛记》所属散文类型即回忆性散文出发来思考的。同学们都学习过鲁迅的《朝花夕拾》,教材中也引导讨论过《朝花夕拾》中“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交错转换”。掌握了这一“朝花夕拾式”阅读方法,就可以将那些隐藏的“意义”从文本中读出来。那些在写作时被回忆筛选、过滤的少年往事,不正是“意义”的表达吗?书写回忆这种行为,不正是被“意义”所驱使的吗?在文中,作者已经或隐或显地说明了回忆中“放牛的意义”,就是“规整”生活中“旁逸斜出的机会”,上学、干农活、成为套车驾辕的“老把式”,无非都是“规整”的生活,只有放牛,才是从规整生活里暂时逃离,无拘无束地进入自己的自在“小宇宙”;再结合全文中多次出现的“现在”“就算现在”“当然后来我就知道了”等表述,我们其实可以读出来,作者的叙述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在转:放牛往事之于“今日之我”的意义。这些意义体现于作者议论抒情的文句中,比如:“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意味着人生需要阅历,经历让人成长。“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通过这段文字,作者启示我们人生要有梦想、要有个性化的追求,追求自然本真,不要模式化生活,痛苦和快乐是相伴而生的。“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启示我们要乐观积极,释放天性,自在生活,团结友爱。“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启示我们读书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感悟人生哲理。“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启示我们要热爱并亲近大自然,让青春自由、放松。一、小说阅读:抓住3个要素,明确阅读4步1.抓住3个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因此,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2.明确阅读4步小说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需要走如下四步:第一步,抓住故事,理清层次。阅读小说,最直接的一步就是读故事。这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小说的故事即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抓住故事,就是要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理清层次,也就是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逼真、人物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第三步,分析环境,了解作用。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场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第四步,多元观照,分析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主题时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二、散文阅读:了解形散神聚,阅读仅需3步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一切材料,哪怕是插入,引用插叙,描写景物,旁涉其他人事、回忆等等都指向一个方向——更好地为表达主题服务。散文从类型上看,又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不同类型的散文在写法上略有不同,但“形散神聚”的特点是相同的。因此,快速阅读散文,在留意类型的基础上,抓其“形散”处和“神聚”处,是很好的方法。1.看类型明确不同类型散文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类型表现出的手法不同,表现的情感趣味也不同。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其特点是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达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2.抓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信息,与作者的情感也有密切的联系。又因为散文选材多种多样,结构摇曳多姿,情感含蓄内敛,标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快速阅读散文,需要特别关注标题的作用。(1)点明写作对象的含义及其特点。(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3)作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3.找线索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读懂文章内容及手法,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方法有两种:一是化整为零,概括段意:一是提要勾弦,找关键句。找每一段落的“关键句”或“中心词”,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散文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1.事物线索。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2.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做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衔接点—现代文阅读|非常完美|3.情节线索(事件线索)。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4.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5.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6.空间线索。多用于写景状物的叙事类散文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母亲的刺绣时光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哪些事情?请把下表的内容补充完整。
人生阶段主要事件小时候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
装点我们的生活稍微大一点①结了婚②后来去谋生
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
解了母亲答案:①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②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根据第二段“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可知,小时候,“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根据第三段“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和第四段“母亲也不勉强我”可知,“我”稍微大一点,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我”;根据第五段“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和“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可知,等“我”结了婚,年迈的母亲依然在刺绣,令“我”不解;根据第七段“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和第八段“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可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根据第九段“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可知,最后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2.答案:“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加点词的赏析。“捏着”是一个动词,“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是写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体现出母亲的心灵手巧的形象,“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即使是眼花了,戴着眼镜也要刺绣,因此“执着”在这里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3.联系全文,说一说“刺绣时光”有哪些含义。答案:“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第七段“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可知,“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根据第八段“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可知,“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根据第九段“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可知,“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答案:最后一段收束全文,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赞美以及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勤劳,要有爱,这样生活才有乐趣。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结构上,最后一段以“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作结,收束了全文;其中的“刺绣时光”更是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赞美以及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和“风风雨雨中”的不同情景,是想要告诉人们:面对生活,无论是身处困境还是幸福美满,都要勤劳,要有爱,这样生活才有乐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针一线皆关情蔡勋建(1)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2)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3)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4)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5)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工书的设计课件
- 【语文】《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绝对产权》课件
- 抗病毒制剂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爽肤水市场洞察报告
- 绘画用纸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手笼服装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精密计时器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电热敷布外科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杜西莫琴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天然气管道投产运行过程和相关技术要求
- T∕CHTS 20016-2021 公路桥梁各向异性摩擦摆减隔震支座
- 6.1圆周运动课件(共20张PPT)
-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完整版PPT课件
- 成品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完整版)
- 电极电热干蒸汽高压微雾二流体喷淋的比较101103
- 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资料台账
- 1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3套100道题-可直接打印)
-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
- 汽车维修价格表格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