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热点文章20篇)(含答案解析)_第1页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热点文章20篇)(含答案解析)_第2页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热点文章20篇)(含答案解析)_第3页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热点文章20篇)(含答案解析)_第4页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热点文章20篇)(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题猜想08课外文言文阅读(热点文章,20篇)一、文言文阅读(23-24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尝得一古画

(2)黑睛如线

(3)早暮则睛圆

(4)善求古人笔意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公认为花若带露水则花房紧收并且颜色干燥。B.猫眼正午时如一线,是欧阳修听画家所说才知道的。C.欧阳修自己通过观察知道画的精粗。D.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3.翻译句子(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答案】1.(1)曾经(2)像(3)傍晚(4)善于2.D3.(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啊。(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啊。【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曾经得到一幅古画。尝:曾经。(2)句意为:黑眼珠像一条线。如:像。(3)句意为: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暮:傍晚。(4)句意为: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善:善于。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理解不正确。根据“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可知,花若带露水则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而非“花房紧收并且颜色吴公干燥”。B.理解不正确。根据“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可知,猫眼正午时如一线,是欧阳修听吴公所说才知道的,而非“听画家所说才知道的”。C.理解不正确。根据“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结合“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可知,欧阳修是听吴公所说才知道的画的精粗,而非“欧阳修自己通过观察知道画的精粗”。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如:像。线:一条线。此:这。也:表判断。(2)重点词语。此:这。善:善于。求:探求。笔意:笔下的意境。【点睛】参考译文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怎么证明它呢?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23-24六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司马光论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忆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标题有改动)【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②俟:等到。③讽诵:背诵。④志:记,记住。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患记忆不若人()

②及长()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6.文中最能概括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话回答)7.文中司马光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答案】4.比得上,如等,等到5.(因为)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6.书不可不成诵7.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有超强的记忆力【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型需要结合语境,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①句意: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若:比得上,如。②句意:等到司马光长大了。及:等,等到。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此类题型,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省略句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倒装句要调整语序。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收功:收获;远:长远;精诵:精读和背诵;乃:才。6.本题考查对主旨的把握。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书不可不成诵”的意思是“读书不能不背诵”。结合上文“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可知,主要论述的是刻苦精读背诵的好处;结合下文“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可知“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这是学习的准则。这些都是在强调背诵的重要性,据此可知最能概括主旨是的句子是:书不可不成诵。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意思是“(司马光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可以看出他勤奋好学;结合“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意思是“读遍古代书籍,使得他有广泛的见闻和智慧”,可知他知识渊博;结合“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意思是“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可知他有超强记忆能力。【点睛】参考译文:司马光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并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司马光)自己说:“(因为)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等到(司马光)长大了,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时背诵,有时半夜睡不着觉时背诵,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得到的收获就多了。”(23-24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王罴①待客ㅤㅤ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尝有台使②,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③透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罴与客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注释】①王罴:北周大将。罴,音pí。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③舂爨: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当是未饥②愕然大惭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又罴与客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②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10.简要概括本文写了哪两件事。①②③这两件事体现了王罴的性格特点。【答案】8.①应当。②惭愧。9.①又有一次,王罴与客人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很厚,王罴心里对他感到不满意。②等到瓜皮掉在地上,就伸手从地上捡起来吃掉。客人脸上露出惭愧的表情。10.撤掉浪费粮食的官员的饭食;捡客人削下的稍厚的带果肉的瓜皮吃;节俭【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句意:应当是不饿。当:应当;②句意:(使者)大惊,十分惭愧。惭:惭愧。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①食:吃;嫌:嫌弃。②及:等到;乃:就;甚:很,十分。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可以概括出:撤掉浪费粮食的官员的饭食;结合“又罴与客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可以概括出:捡客人削下的稍厚的带果肉的瓜皮吃。由此可见王罴节俭的性格特点。【点睛】参考译文: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应当是不饿。”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客人神色很惭愧。(23-24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吾也不解与诸君厮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子不知汝面安之?”11.给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12.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皆有神也②尔何能③若然,则眉有何能④与诸君厮争得13.翻译句子。①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②我若居眼、鼻之下,子不知汝面安之?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1.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12.①都。②什么。③这样。④争辩。13.①我能够辨别香味和臭味,然后你才知道什么可以吃,所以我的位置在你上面。②我如果在眼睛鼻子的下面,不知道你的脸要放在哪里呢?14.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力,只有把个人置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个人应有的作用。【分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能够看出美丑,瞭望四方,这功劳不小。应当摆在你上面。“观美丑”“望东西”是并列关系,断开,“其功不小”对前文的总结,“宜居汝上也”是结论,据此断句为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都有灵性。皆:都;②句意为:你有什么能力。何:什么;③句意为: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能耐也在我上面?然:这样;④句意为:跟你们互相争论什么。争:争辩。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意思①吾:我;别:辨别;子:你;食:吃;故:所以;汝:你。②若:如果;面:脸庞;安:放。14.考查寓言的寓意。结合文章最后眉毛的一句话“吾也不解与诸君厮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子不知汝面安之?”可知,眉,口,鼻,眼是一个整体,缺谁都不合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要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也习惯于拿自己的长处比人家的短处,觉得自己很了不得,这种自大只能阻碍自己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可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放置到集体中,团结和谐协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大家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共生共荣。【点睛】参考译文: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四种器官,都有灵性。有一天,嘴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能力,位置摆在我的上面?”鼻子说:“我能够辨别香味和臭味,然后你才知道什么可以吃,所以我的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对眼睛说:“你有什么能力,位置反而摆在我的上面?”眼睛说:“我能够看出美丑,瞭望四方,这功劳不小。应当摆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能耐也在我上面?”眉毛说:“我也不想跟你们互相争论什么,如果我生在眼睛和鼻子底下,那不知道脸庞放到哪里去呢?”(23-24六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①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④善游哉?以此任物⑤,亦必悖⑥矣。【注释】①过于江上:经过江边。②方:正在。③引:带领。④遽:就⑤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⑥悖:违背。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欲投之江中()

(2)人问其故()(3)其父善游()

(4)其子岂遽善游哉()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17.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告诉我们:有些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遗传的。B.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C.故事中的教育方法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D.单纯强调先天因素而忽视后天努力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答案】15.投:抛、掷故:原因善:擅长岂:难道16.(1)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抛到江里去。(2)他父亲虽然擅长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17.A【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要把他抛到江里去。投:抛、掷。(2)句意:过江的人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故:原因。(3)句意:他的父亲擅长游泳。善:擅长。(4)句意:他的儿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岂:难道。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方,正当;引,拉;欲,想要;之,到。(2)其,代词,代指小孩的父亲;善,擅长;岂,难道;遽,就。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由“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可知,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有人在过江时,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抛到江里去,小孩啼哭。过江的人询问这样做的原因,路人说:“他的父亲擅长游泳。”他父亲虽然擅长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事务,一定是荒谬的。(23-24六年级上·上海崇明·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8.解释下列加点字。(1)有乘轩冕过门者(2)宁读如故19.下列对“管挥锄与瓦石不异”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管宁挥动锄头和瓦石不一样。 B.管宁挥动锄头和遇到瓦石不相同C.管宁挥动锄头与碰到瓦石没有不同。 D.管宁挥动锄头与瓦石没有不一样。20.文中“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和“宁读如故”表现了管宁是、的人。【答案】18.经过、路过原来的19.C20.不慕富贵用心专一【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1)句意为: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过:经过。(2)句意为: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故:原来的。1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应该译作: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与碰到瓦石没有不同。故选C。20.本题考查人物评价。结合人物描写的句子来评价人物。从“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可见其对金钱态度淡泊,“宁读如故”能看出管宁专注于做自己的事,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故可概括为他有着不慕富贵、用心专一的性格特点。【点睛】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21.(23-24六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孔子昼息①于室而鼓瑟②焉,闵子③自外闻之,以告曾子曰:“向④也夫子之音清澈以和,沦入至道⑤。今也更为幽沈之声⑥,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沈则贪得之所为施⑦,夫子何所感若是乎?”曾子曰:“诺。”二子入问孔子,孔子曰:“然!汝言是也,吾有之。向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故为之音也。汝二人者孰识诸?”曾子对曰:“闵子。”夫子曰:“可与听音矣。”(节选自《孔丛子》)【注释】①昼息:白天休息。②鼓瑟:弹琴。③闵子:孔子的弟子。④向:以前,先前。⑤沦入至道:(弹琴的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境界。⑥今也更为幽沈之声:现在却变为幽沉的曲调。沈,同“沉”。⑦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沈则贪得之所为施:曲调幽沉是因为内心有过多的欲望。(1)请结合文意,选出“自外闻之”中“闻”字最恰当的解释(

)A.嗅,嗅到 B.传播,传布 C.听到,听见 D.见识,见闻(2)请用“/”给画线句划分节奏。(划分三处)孔

焉(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孔子的琴音会发生变化。(4)本文中的闵子和《伯牙鼓琴》中的锺子期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去了解他人?这种方式对你交友有什么启示?【答案】(1)C(2)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瑟焉(3)孔子看见一只猫正在捕捉老鼠,想让它抓住老鼠,有过贪欲之念,所以琴声变得幽暗沉闷。(4)二人都是通过音乐的方式了解人。启示:知己难寻、知音难觅。【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自外闻之”句意:(闵子)在屋外听到孔子的琴音。闻:听到,听见。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孔子白天在屋子里休息时弹琴。“孔子”作主语,“昼息于室”作状语,“而”是连词,“鼓瑟焉”作谓语部分。故断句为: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瑟焉。(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向见猫方捕鼠,故为之音也”可知,孔子琴声变化的原因在于受了猫捉老鼠的印象,琴声由原本的清亮平和转向富有功利贪求之心,变得幽暗沉闷。(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理解。根据《孔丛子》中的“可与听音矣”与《伯牙鼓琴》中的“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他们了解人的方式都是借助他们弹奏的乐曲。乐曲能够反映出弹奏者的心境,而只有同样懂得这种心境的人才可以理解。这从侧面强调了一个知己的重要性与稀缺性,能够懂得自己内心的人是很少的,即知音难觅。【点睛】参考译文:孔子白天在屋子里休息时弹琴,闵子在屋外听到孔子的琴音后,来告诉曾子说:“以前先生的琴音清晰响亮而平静和谐,可以说是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今天先生的琴声却变得幽暗沉闷,琴声幽暗是利欲之心所引发的,琴声沉闷是贪婪之念所导致的,先生是因为什么才有这样的感触呢?”曾子说:“好”。二人就进屋询问孔子,孔子说:“是啊,你说得对,我确实有过贪欲之念。刚才我看见一只猫正在捕捉老鼠,想让它抓住老鼠,所以才会弹奏出幽暗沉闷的琴音,你们二人是谁听出来的?”曾子回答说:“这是闵子听出来的。”孔子说:“可以和他一同聆听音乐了。”(23-24六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存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选自《战国策·秦策》)2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管与止之曰(2)待伤虎而刺之2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24.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答案】22.制止;代词,它,指老虎。23.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24.做事要把握时机,才能事半功倍。【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管与制止他说。止:制止。(2)句意: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之:它,指老虎。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刺:刺杀;劳:劳力;而:却,表转折;名:美名。2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存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写管与认为两只老虎争斗弱小的老虎会死掉,只需静待时机,刺杀剩下那只负伤的老虎,启示我们做事要把握时机,才能事半功倍。【点睛】参考译文:有两只老虎因争抢着吃人而搏斗,管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凶猛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可口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弱小的老虎一定会死掉,强大的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获得两只老虎。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23-24六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欢欢发现文言文中蕴含着一些道理,和她一起探索吧。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25.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A.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左右:近侍 B.乃罢其兵

兵:士兵C.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延:延伸 D.吴王曰:“善哉!

善:善良2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一项是(

)A.游于后园

于:到 B.如是者三旦

如:好像C.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而:表顺承 D.乃罢其兵。

乃:却2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A.这三者都必定想得到自己前面的利益,而不顾虑身后隐藏着祸患啊!B.这三者都必定想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回头看身后隐藏着祸患啊!C.这三者都必定想得到自己前面的利益,而不顾虑身后隐藏着祸患啊!D.这三者都必定想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虑身后隐藏着祸患啊!【答案】25.A26.A27.D【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B.句意:于是停止了用兵。兵,用兵,战争;C.句意: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延,伸长;D.句意: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善,好;故选A。2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B.句意:像这样过了三个早晨。如,和“是”连用,像这样;C.句意: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而,连词,表示转折,译为“但”;D.句意:于是停止了用兵。乃,于是;故选A。2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前”,眼前;“顾”,顾虑。此句的翻译:这三种动物,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隐藏的祸患。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28.(23-24六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1)用“/”为文中划线文言句子断句。(断三处即可)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2)用你的话说说什么是“心到”“眼到”“口到”。(3)文中认为在这“三到”中最重要是,这是因为(用文中短句正面回答)。【答案】(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2)“心”到就是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思考;“眼到”就是用眼睛看;“口到”就是张嘴读书。(3)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详解】(1)本题考查断句。句子意思: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心不在此”与“则眼不看仔细”为顺承关系,“却只漫浪诵读”是“心眼既不专一”的结果;正确断句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意思是: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可见“心到”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书本之中,即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思考。“眼到”也就是读书用眼,即用眼睛看书;“口到”也就是说读书用口,即张开嘴读书。(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可知,运用了反问句,指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就会“到”,强调“心到”的重要性。【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23-24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①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②有志,吾徒③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注释]①亲:父母。②苟:如果。③徒:白白地。2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①过书舍而泣②童子何泣③欲书可耳3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31.读了上文,我们可以从邴原身上学到什么品质?【答案】29.①过:经过。②何:为什么。③欲:想要。30.①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母照顾,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你学费。31.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刻苦勤奋。【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句意: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过:经过。②句意:孩子,你为什么哭泣?何:为什么。③句意:(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欲:想要。3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①则:方面;羡:羡慕。②苟:如果;徒:白白地;资:钱财。31.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结合“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等内容可知,文中邴原在学习上求知甚渴、从小就有立下远大志向、逆境中不自弃、勤奋学习的精神,这几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点睛】参考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对此感到诧异,问邴原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做你的老师教你,不收一分钱。”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23-24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甲]管鲍之交(管仲)①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④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⑤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乙]割席断交管宁⑥、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⑦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②鲍叔牙: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③事:侍奉。④进:推荐。⑤任政:执政。⑥管宁:字幼安,汉末魏时人,不仕而终。⑦轩冕:指车子。3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共园中锄菜/同生共死B.又尝同席读书/卧薪尝胆C.宁读如故/欲擒故纵D.有乘轩冕过门者/过时不候33.文中划线句子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贫困/常欺鲍叔B.公子纠死/管仲囚焉C.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D.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3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割席断交”是成语,多比喻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B.在锄菜见金时,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两人形成了鲜明对比。C.从[甲]文中可以看出鲍叔牙是一个宽宏大量、知人善用之人。D.从[乙]文中可以看出管宁是个做事专注、淡泊名利的人。【答案】32.A33.C34.D【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A.共:都是“一起,共同”的意思;B.尝:曾经/品尝;C.故:原来/故意;D.过:经过/超过;故选A。3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A.正确,这句话的意思是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其中,“管仲贫困”是主语,“常欺鲍叔”是谓语;B.正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公子纠去世后,管仲被囚禁了。其中,“公子纠死”是“管仲囚焉”的状语,且彼此句意完整;C.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挥起锄头就像对待瓦石一样。“见地有片金”主语“管”省略了,“管”是主语,“见”和“挥锄”都是谓语动词,带领两个不同句子,故正确的断句为: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D.正确,这句话的意思是管宁仍然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其中,“宁读书如故”句意完整,与“歆废书出观”表示转折;故选C。3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辨析。D.有误,“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表现出管宁看待金子和瓦石没有分别,表现他不注重金钱,而不是展现他的专注;“宁读书如故”表现管宁淡泊名利;所以“从[乙]文中可以看出管宁是个做事专注”错误;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甲文:管仲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家境贫困,经常欺骗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被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推荐管仲。管仲被重用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他的智慧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一统天下,这是管仲的智谋所导致的。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子扔掉它。他们曾经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华丽的车、戴着官帽的人经过门前,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23-24六年级上·上海杨浦·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家教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母以荻①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②士人家③假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文。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④。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注释:①荻:芦苇类的植物

②闾里:乡里

③士人家:读书人家

④唯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35.解释下列加点字。(1)及稍长()

(2)教以书字()3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文。3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母亲教子有方。B.欧阳修自己学习非常刻苦。C.即使读书的条件不好,也可以想办法克服。D.人穷志不穷,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答案】35.等到写36.抄录还没完成,已经能背诵那篇文章了。37.D【解析】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到他年龄大些了。及:等到。(2)句意:用来教他写字。书:写。3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毕,完成;已,已经;诵,背诵。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可知,欧阳修的母亲“以荻画地”教欧阳修写字,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学习写诗的方法;可见欧阳修的母亲教子有方;根据“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可知,欧阳修废寝忘食,致力于读书;可见欧阳修学习非常刻苦;根据“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假而读之,或因而抄录”可知,欧阳修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并且抄录下来;可见即使读书的条件不好,也可以想办法克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也体现了这一点;“人穷志不穷,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文中未体现;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做书画,用来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的方法。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23-24六年级上·上海奉贤·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蔡璘,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①。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②(niǎn)而致之。【注释】①券:契约,凭证。②辇:用车子运。3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其人亡()

(2)卒辇而致之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40.文章从和两方面写出了友人对蔡璘的绝对信任,同时也体现了蔡璘的优秀品质。【答案】38.死亡最终39.怎么会有存放一千两白银却没有立票据的事呢?40.友人把千金寄存给蔡璘而不立契约友人没有把寄存千金给蔡璘的事情告诉儿子诚信【解析】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那人死了。亡,死亡。(2)句意: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卒,最终。39.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安,怎么。寄,寄存。而,却。者,……的事。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前两空:根据“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可得:友人把千金寄存给蔡璘而不立契约。根据“且父未尝语我也”可得:友人没有把寄存千金给蔡璘的事情告诉儿子。第三空:根据“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卒辇而致之”可知,他是一个诚信的人。并没有因为友人去世又没有字据而贪了这些钱,最终还给了友人的儿子。【点睛】参考译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视情谊.有一位朋友将一千两白银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凭证。不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召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不接受,说:“哎,没有这件事呀,哪里有寄放一千两白银却不立凭证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凭证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把我当做知己,所以没有告诉你。”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22-23六年级上·上海徐汇·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沈复《浮生六记》4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见二虫斗草间

见:(2)方出神

方:4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43.从这件幼时趣事中可见儿时的沈复是个的孩子。44.请从上文中找出一个成语:【答案】41.(1)看见

(2)正在42.(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43.充满童趣且有同情心44.明察秋毫【解析】41.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见二虫斗草间”的句意是: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见:看见。(2)“方出神”的句意是:看得正出神。方:正。4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尽(全,都)、为(被)、吞(吞噬)”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4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可以看出儿时的沈复充满了童真童趣;从“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儿时的沈复具有惩罚强暴、有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据此概括作答。44.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明察秋毫:本义为视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鸟兽的细毛。明:视觉敏锐。察:看。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后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点睛】参考译文: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22-23六年级上·山东济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④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同“技”。④先人:指死去的父亲。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4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尧咨每以弓矢为乐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岂汝先人志邪?47.结合文中内容,说说陈母是怎样的人。【答案】45.尧咨/每以弓矢为乐。46.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意愿吗?47.陈母是一个关心国事、爱国的人,从她问儿子如何掌管政务,教训儿子要忠孝辅国可以看出;陈母还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从“杖之,碎其金鱼”可以看出。【解析】4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句意: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主语“尧咨”,谓语宾语部分“每以弓矢为乐”;故断句为:尧咨/每以弓矢为乐。46.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岂:难道。汝:你。先人:指陈尧咨逝去的父亲。志:心意。4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文章中刻画人物的语句,其次分析人物所做的事迹。根据原文“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可知,陈母关心陈尧咨如何掌管政务,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百姓的人;听说陈尧咨射箭取乐后,责问他“汝父教汝以忠孝输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见她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教导孩子要忠孝辅国,不可贪图玩乐;根据最后“杖之,碎其金鱼”,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可见她是一个教子严厉的母亲。可据此作答。【点睛】参考译文: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22-23六年级上·上海奉贤·期中)王华还金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②为谢,却不受。【注释】①以:因为。②铤:同“锭”,古代货币单位。4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见一客来濯足

足:(2)去,遗所提囊

去:4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华估计他酒醒后一定再回来。B.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须过来。C.王华计算他酒醒后一定再回来。D.王华计算他酒醒后必须过来。50.从文中看,“其人喜”的原因是51.这则故事中,王华具有和的品质。【答案】48.足:脚。

去:离开。49.A50.金子失而复得。51.拾金不昧考虑周到,乐于助人。【解析】4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足:脚。(2)句意: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去:离开。4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度,估计;复来,再;故译为:王华估计他酒醒后一定再回来。故选A。5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可知,客人喝醉后遗留下了包裹,王华等其回来将其还给他,客人因而很高兴;可概括“其人喜”的原因“拾金不昧”。5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可知,王华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可见其考虑周到;根据“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可知,王华给遗失包裹的客人指明包裹的位置还给他,可见其乐于助人。【点睛】参考译文: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会再回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金子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金子作为酬劳,王华推辞没有接受。(22-23六年级上·上海闵行·期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世无良猫某恶鼠,破家①求良猫。厌②以腥膏③,眠以毡罽④。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乐均《耳食录》)【注释】①[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②[厌]饱食。③[腥膏]鱼和肥肉。④[毡罽(jì)]毡子和毯子。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破家求良猫

②鼠以故益暴53.对句中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人十分生气,于是又不养猫了,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B.这人十分生气,于是又养猫了,以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C.这人十分生气,于是再也不养猫了,以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D.这人十分生气,于是不再养猫了,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54.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获知的人生之理是【答案】52.寻求,寻找更加53.D54.示例:环境过于安逸,就会让人懒散,不思进取。【解析】52.本题考查文言重点字词与翻译。①句意:倾尽家财讨得一只好猫。求:寻求,寻找。②句意:老鼠因为这个缘故更加横行凶暴。益:更加。5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遂:于是,就;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