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7单元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单元高效整合教师用书教案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7单元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单元高效整合教师用书教案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7单元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单元高效整合教师用书教案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7单元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单元高效整合教师用书教案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7单元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单元高效整合教师用书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一、新中国政协制度的发展历程1.建立: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接着存在和发展,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子士参政、议政的舞台,行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3.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标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4.曲折:1966-197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峻破坏。5.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方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方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A[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确立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对本辖区的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做的重要政治动机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方法实施的目的是对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管理,而不是取缔,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对国内社会组织的管理,未提及如何对待境外敌对势力,故C项错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该措施的首要目的是巩固政权,而不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故D项错误。]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安排经济体制的转变(1)缘由: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阅历,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复原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主动作用,并取得了肯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峻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市场调整为辅的经济制度(1)缘由:党中心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阅历教训,特殊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阅历,确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全部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变更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3)结果:增加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20世纪90年头以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缘由:党中心在相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阅历教训的基础上,确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2.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缘由是()A.借鉴国外成熟阅历 B.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C.对外开放逐步深化 D.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B[依据“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可知,出现两个价格高峰的时间分别为20世纪70年头末80年头初和20世纪90年头初期,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两个高峰时期均未借鉴国外成熟阅历,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20世纪70年头末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头初着手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出现了图中的两个价格高峰,故B项正确;从20世纪70年头末起先至今,改革开放始终在不断深化中,无法说明题中的两个高峰,故C项错误;第一个高峰时,尚未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化、文艺发展的阶段特征与表现时间阶段特点主要表现1949—1956年深受苏联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教化成为重中之重;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化进行调整1956—1966年曲折中前进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1964年先后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放射了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6—1976年遭遇严峻挫折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探讨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峻冲击;高考制度被废止,教化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了“百花凋零”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旺盛科学技术全面旺盛,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中小学教化和高等教化得到全面发展;“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旺盛的局面3.1978年12月26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几天后,“文化大革命”之后首批向外国——美国派出的五十二名留学生乘坐飞机从北京动身,飞往华盛顿,起先他们的留学生活。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停滞状态最终结束了。这()A.是教化要“三个面对”的体现B.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培育科技人才C.是“211工程”安排的一部分D.标记着“左”倾错误彻底结束B[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教化“三个面对”方针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头提出的,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可知,这有利于中国从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培育科技人才,故B项正确;“211工程”是在1995年正式启动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标记着“左”倾错误彻底结束应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故D项错误。]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安排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同点(1)都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绽开的(2)都采纳了市场调整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3)都符合本国国情与经济发展规律,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胜利探究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救济和技术询问的协议,其中24个协议在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55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如苏联同福特公司签订的关于在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的询问和供应设备的合同;美国勃兰德塔商行(帮助改造莫斯科汽车厂)和马基商行(设计和建立马格尼托格尔冶金联合企业)等都在苏联投资设厂。——摘编自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苏美关系的影响》材料二1978年邓小平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后,松下电器起先在中国投资。12月18日,可口可乐与中国粮油集团签署了一份合同,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口可乐,在新中国成立后绝迹了30年的可口可乐重返中国……12月19日,位于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宣布,中国将历史性地引进3架波音747客机。……1984年,德国大众汽车就起先进入中国市场。大众汽车是第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国——摘编自《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知名外企》(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苏联与外国签订技术救济和询问的背景。(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对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国外企业与苏联引进外国技术救济和询问的共同点,并说明其不同的结果。[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救济和技术询问的协议”并结合所学学问可得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租让制奠定了合作的基础;由材料一“55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可得出苏联工业化建设迫切须要西方国家的技术支持;由材料一时间“1929年”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西方国家因国内市场饱和而急于扩大外部市场。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时间“1929年”和材料二时间“1978年”可得出中苏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难任务;由材料一“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救济和技术询问的协议”、材料二“松下电器起先在中国投资”可得出都注意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由材料一“美国勃兰德塔商行和马基商行等都在苏联投资设厂”、材料二“德国大众汽车就起先进入中国市场”可得出都体现了对外市场的开放性。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可得出苏联随着工业化的实现而停止了对外技术引进;中国则通过不断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