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0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含解析_第1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0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含解析_第2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0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含解析_第3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0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含解析_第4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0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小题必练10:新中国小题必练10: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济建设1.(2024·新课标I)1949年5月,中共中心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情愿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事实上马上歼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指示有利于当时()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复原发展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现状,党中心联合资产阶级的目的是便于接管城市后进行经济的复原,B项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内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解除A项;国营经济是公有,而资本家是私有,因此联合资本家明显不是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故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党中心要联合资本家,而不是调整新民主主义政策,解除D项。故选B。2.(2024·天津卷)20世纪50年头,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起先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状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才智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A.国民经济复原的重要成果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头正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期,材料中“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以及图片中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工作,都是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故D正确;1953年已经起先一五安排,而不是国民经济复原,解除A项;“全面提升”不符合史实,解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奋斗,而不是节约,解除C项。1.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在某厂区隆重实行。一万多名建设者在一匹红绸上签名,表示决心。六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的基石,安放在厂区中心广场。这可说明我国()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忱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安排起先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与材料中“一万多名建设者在一匹红绸上签名,表示决心”相符,故选B项;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改造成效显著与材料中“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不符,解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起先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中“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不符,解除C项;1957年,国家第一个五年安排完成,我国起先变更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材料只反映了“1953年”“签名,表示决心”,解除D项。2.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不断强调厉行节约、反对奢侈,并要求一切国营企业和和建设单位必需全面地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国家的安排,贯彻经济核算制,建立严格的节约制度,力求降低成本。周恩来的这一要求()A.目的是进行国民经济复原B.为国民经济调整作了打算C.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须要D.是为了遏制铺张奢侈现象【答案】C【解析】由材料“强调厉行节约、反对奢侈,并要求一切国营企业和和建设单位必需全面地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国家的安排,贯彻经济核算制,建立严格的节约制度,力求降低成本”可知第一个五年安排时期,国家建立了集中统一管理的安排经济体制,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须要,故选C项;1952年已经完成国民经济的复原任务,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解除A项;1960年起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解除B项;“遏制”表述过于肯定,解除D项。3.1953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实行开工生产典礼。这是我国重工业建设中首批竣工投入生产的重要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中具有重要意义,同一时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这些都出现在()A.“一五”安排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C.“十三五”规划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A【解析】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是“1953年”,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该时间处于我国的“一五”安排时期,故选A项;“文革”时期指的是1966年到1976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样,解除B项;“十三五”规划时期指的是2024年到2024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样,解除C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之后的时间,解除D项。4.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别的户籍结构由此起先,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淌。这一举措()A.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稳定B.目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C.为便于统购统销的实施D.促使人口结构趋于平衡【答案】C【解析】从材料体现的1955年国家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主要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期间,对于城乡人口区分,便于对非农人口实行统购统销的安排经济,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于城乡人口的划分,属于户籍管理,没有涉及巩固政权的内容,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城乡人口的划分,没有强调工业的作用,没有涉及是否优先发展重工业,解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城乡结构划分的比例,不能体现出人口结构趋于平衡,解除D项。5.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前夕,赫鲁晓夫确定在141项援华工程的基础上再增加15项,并提升技术含量。伏罗希洛夫发言称这是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赫鲁晓夫说非如此不能使中国人感受到友情。这些援华工程()A.根源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须要B.标记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C.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D.促进了中苏之间长期的友好合作【答案】C【解析】1954年建国五周年,正值一五安排期间,这些苏联援华工程技术含量较高,可以较好地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故选C项;这些援华过程是苏联赐予中方的,属于外部因素,“根源于”说法错误,解除A项;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复原标记着美国对中国孤立政策的破产,解除B项;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渐渐裂开,解除D项。6.下图是20世纪50年头的漫画作品《我们正经验着马克思预言过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宏大时期》。画中文字将传统神话中的“天上一日,地下十年”改为“人间方七日,山上一千年”,以高耸的烟囱,赫然矗立的炼钢炉遍布城中的钢铁架为象征。该漫画()A.意在为“一五”安排做宣扬B.预示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夸张展示“大跃进”的成果D.真实再现了社会经济风貌【答案】C【解析】1958年起先的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特征,以大炼钢铁为中心,提出了“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人间方七日,山上一千年”正是“赶超英美”的生动表现,夸张展示了“大跃进”的成果,故选C项;“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漫画“炼钢炉遍布城中”的主旨不符,解除A项;三大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但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全部制的社会变革,与漫画内容不符,解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浮夸风”,解除D项。7.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志向,也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压,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为此,新中国致力于()A.复原发展城市工业经济B.领导实施“一五”安排C.抵制西方国家在华资本D.推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答案】B【解析】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所发表的社论中强调的是“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基于此种状况,新中国于1953年起先了“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期早日实现工业化,故选B项;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复原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与题干时间不一样,解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帝国主义在华资本企业实行的是没收政策,而不是“抵制”看法,解除C项;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进行“三大改造”接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一五安排”,一五安排主要涉及工业化问题,不涉及社会主义革命,解除D项。8.如图是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的柱状图,导致1963—1965年增长快速的主要缘由是()A.一五安排的实施B.中共八大方针的实行C.国民经济的调整D.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忱【答案】C【解析】1961年,中心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调整、巩固、充溢、提高”八字方针,促进了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故选C项;一五安排的实施是在1953到1957年,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解除A项;中共八大的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解除B项;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忱始终都存在,不是导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增长快速的主要缘由,解除D项。9.右表是关于“安排”与“市场”两词在中共党代会政治报告中出现频次的统计。频次的变更可以说明()词语安排市场十二大3712十三大4022十四大2958十五大1051十六大1050A.安排经济思想阻力仍非常强大B.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推动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成D.安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答案】B【解析】经济体制改革从“安排”到“市场”,与材料中两词“出现频次”的逐步逆转相符,故选B项;阻力仍非常强大,与材料中“十六大”的数据不符,解除A项;1992年,中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解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从“安排”到“市场”,并非相互促进,解除D项。10.1978年9月邓小平东北之行时说:“学大庆、学大寨要实事求是。大寨有些东西不能学,比如他评工记分,一年搞一次,全国其他人民公社、大队就不行能这样做,取消集贸市场也不能学,自留地完全取消也不能学。”这些观点()A.改善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水平B.否定了安排经济体制C.为市场经济体制开拓了道路D.有利于打破思想禁锢【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体现的“学大庆、学大寨要实事求是”,可知这种观点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状况地学习,打破了思想的束缚,促进思想解放,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邓小平在东北提出的观点,没有涉及东北地区的实施状况,并不能体现出有利于东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邓小平对于“学大寨大庆”的观点,没有涉及对安排经济体制的评价,解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在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C项。11.闻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觉,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中,“乡镇企业的发展大致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把乡镇企业分散地建立在农村,内地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往往实行这种方式”。形成这种方式的主要缘由是()A.国家政策的提倡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D.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程度不高【答案】A【解析】据材料“乡镇企业的发展大致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把乡镇企业分散地建立在农村,内地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往往实行这种方式”,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头,由于当时城市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公共资源供应严峻短缺,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又缺少资金投入,中心政府提倡“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使小城镇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故选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但和乡镇企业形成这种布局无必定联系,解除B项;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快速,解除C项;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程度与材料中所述内地地区的乡镇企业类型形成缘由无关,解除D项。12.下表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关于中国现代对外贸易(局部)状况的汇总。下列项中属于推动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的是()中国1978—1986年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10亿元人民币)出口进口197816.7718.74198241.4335.771986108.20149.86A.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B.中国主动参加新型区域合作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绽开【答案】D【解析】1978—198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显著增加,主要因素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因此1978—198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显著增加不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结果,解除A项;中国主动参加新型区域合作是在20世纪90年头以后,解除B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头初,解除C项。13.被誉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人”的陈光说:“十年改革,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从今日起先,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兴奋,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怜悯”。他的这段话旨在()A.强调国企改革应加快推动政企分开B.主见改革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C.推动改革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D.促进国有资产稳定健康的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内容中“十年改革,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从今日起先,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尤其是“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兴奋,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怜悯”,可知被誉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人”的陈光的主要意思在于表达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必须要发生变更,即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要加快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分别,故选A项;题干之意在于表达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要加快政府与企业的分别,解除B项;题干之意在于表达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别,与社会化大生产无关,解除C项;题干内容不涉及“国有资产”的相关内容,解除D项。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呈现两种发展势头。一是农夫不离本土,就近发展乡镇企业,建设“乡村中的城市”,变农村为微小城市或准城市。一是农夫离开本土,在城乡结合部以亲戚、同族、同乡为纽带,以商业活动为中心结合在一起,半自然半有意识地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社区。上述两种乡村城市化发展势头的共性是()A.依托经济发展自主性强B.伴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形成C.政府严格限制安排性强D.导致城镇人口超过农业人口【答案】A【解析】由材料“农夫不离本土,就近发展乡镇企业,建设乡村中的城市”、“农夫离开本土,在城乡结合部以亲戚、同族、同乡为纽带,以商业活动为中心结合在一起,半自然半有意识地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社区”可知两种发展都重视发展经济,并保持乡村城市化的独立性,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解除B项;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放松了对经济的管理限制,解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人口的变更,解除D项。15.20世纪80年头,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被废除,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集体统一生产和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取代了单一公有制,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大为松弛,小城镇化和农夫异地流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这些措施()A.使广阔农夫“耕者有其田”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必要的资金C.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D.彻底变更了城乡经济的二元体制【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现象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故选C项;“耕者有其田”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就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解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涉及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无法干脆体现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解除B项;D选项“彻底”一词表述过于肯定,解除D项。16.图1是1949—1980年中国粗钢产量变更趋势图。图中最高点出现的缘由是()图1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落实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推动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依据图中国粗钢产量最高值对应的时间段是1976—1980年,结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可知,图中最高点出现的缘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故选B项;落实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主要是在1953—1957年的“一五”安排时期,解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解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解除D项。17.如表中的数据变更说明,这一时期我国()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据上表可知1982年—1988年乡镇企业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等行业分布较多,农业分布较少,可知农村经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乡镇企业,并不是城乡发展,解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建立,解除C项;材料只提到乡镇企业,并不是工业结构,解除D项。18.浦东开放之初,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说:“上海的任务是服务全国、面对世界,它是中国和世界的对话者,所谓对话,就是沟通。”“要站在地球仪旁来思索浦东的开发。”这一讲话的主要依据是()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B.特区建设的阅历教训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C【解析】据材料“服务全国、面对世界”“地球仪旁来思索浦东的开发”,表明上海面对的是全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选C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要是解决对内改革问题,解除A项;特区建设的阅历教训和上海浦东的开发有关,但是非赵启正的讲话的主要缘由,解除B项;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是在21世纪,解除D项。19.202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民面对困难坚韧坚韧,砥砺前行。回首过去,1990年同样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下列项中发生在这一年的是()A.上海合作组织成立B.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C.中英签署联合声明D.放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学问,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记,故选B项;2001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解除A项;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解除C项;1984年4月8日我国放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解除D项。20.表4年份外贸进出口总值边疆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外贸的比重198390011101.22%1989433121206427.85%19931202837720364.18%19991607866640141.29%表4是内蒙古对外贸易进出口状况表(单位:万美元)据表中现象可推知()A.沿边地区开放的步伐快于沿海地区内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边疆地区经济与内陆省份联系增加D.对外开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答案】D【解析】从1983年到1999年,内蒙古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边疆贸易进出口总值及边疆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外贸的比重均有显著的增加,这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沿海地区,因此无法比较,且该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陆省份,因此无法得出联系加强的结论,解除C项。2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加。下列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历史事务,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②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③大批国企起先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④提出公有制实现的形式可以多样化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②④①【答案】C【解析】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1990年中共中心决策开发上海浦东;③1993年中共十四大三中全会,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详细化,大批国有企业起先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22.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2024年,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2024年是海南自贸区实现既定目标和使命的一年。中心政府的实惠政策,为海南成为自由港和单独海关管辖区铺平道路。这表明()A.地理位置确定地区职能B.经济实力推动地区转型C.国家战略引领地区发展D.一国两制打造示范地区【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心政府的实惠政策,为海南成为自由港和单独海关管辖区铺平道路”可知国家战略引领海南地区发展,故选C项;地理位置影响地区职能,“确定”说法肯定化,解除A项;依据材料“中心政府的实惠政策,为海南成为自由港和单独海关管辖区铺平道路”可知国家战略推动海南地区转型,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与材料所述主体“海南”无关,解除D项。23.197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团去西欧五国考察访问。这次出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心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经过考察,代表团对西方资本主义有了全新的相识。此次出访()A.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赴外国访问的代表团B.标记着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C.彻底变更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的相识D.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阅历为改革开放作打算【答案】D【解析】“197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团去西欧五国考察访问……经过考察,代表团对西方资本主义有了全新的相识”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