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24·福建漳州模拟)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B)A.儒学汲取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须要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须要[解析]吕思勉认为汉武帝崇儒并不是为了专制,而是“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即儒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须要,B项正确;A项与题无关,解除;汉武帝的做法不过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非超越时代,解除C项;D项与题干意思相反,解除。2.(2024·广东深圳月考)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据此可看出董仲舒主见是(A)A.“天人感应” B.“无为而治”C.“知行合一” D.“君权神授”[解析]从材料“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中可以看出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这体现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无法体现,解除B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C项;“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是神授予的,强调君主权力具有自然的合理性,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D项。3.(2024·云南民族高校附中月考)西汉刘向作《列女传》,其立传的标准相对宽泛,贞顺节义和仁智才华并存,且后者占据大部分篇幅:东汉武梁祠列女画像以刘向《列女传》为文本,立传的标准则强调贞顺节义,其他因素则退居其次。这一改变说明(C)A.东汉教化水平的下降B.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C.儒家伦理影响的扩大D.妇德的标准日益宽松[解析]据材料“西汉刘向作《列女传》,其立传的标准相对宽泛,贞顺节义和仁智才华并存,且后者占据大部分篇幅”可知,西汉列女的标准主要强调仁智才华;而东汉立传的标准则强调贞顺节义,这说明东汉时期儒家伦理影响到列女标准的改变,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官立学校以教授儒学为内容,不能说明东汉教化水平的下降,A项错误;据材料对列女立传,说明白儒学对人性的压抑,是对妇女人性的束缚,B项错误;据材料两汉列女的标准的改变,是对妇女的严格束缚,而不是标准日益宽松,D项错误。4.(2024·陕西洛南中学月考)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事实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A)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解析]“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接受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批判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重用,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5.(2024·江苏江阴月考)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主见。董仲舒的这些主见(C)A.传承了先秦教化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主见兴办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重用儒生,有利于提高儒家政治地位,贯彻儒家政治理念,以思想统一强化政治统一,因此C项正确;先秦教化与用人体制和董仲舒的主见并不完全相同,材料无法体现两者的传承,A项错误;董仲舒的主见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而非郡国并行,B项错误;D项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影响,不是董仲舒提出这些主见的影响,解除。故选C项。6.(2024·辽宁六校协作体)清华高校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探讨,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C)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B.中心的权威遭到严峻挑战C.包涵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解析]从材料可知,刘桂生认为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其他学派思想读书人可以探讨,故C项正确。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不是刘桂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心的权威遭到挑战,故B项错误。从材料“儒学是官学,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错误。所以选C项。7.(2024·山东德州期末)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约占52.38%。这说明(B)A.汉代统治者重文轻武B.儒学政治影响日益增加C.皇帝打击权贵以强化专制D.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解析]依据材料“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约占52.38%”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文轻武政策,故A项解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对权贵的打击,故C项解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齐鲁地区的政治地位,故D项解除。8.(2024·安徽黄山月考)闻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A)A.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B.中心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C.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心集权制度D.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解析]材料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A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9.(2024·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留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C)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须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旨在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解除A项;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解除B项;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须要,解除D项。10.(2024·湖南衡阳月考)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B)A.两汉时期中心集权制度持续强化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善治地方是汉代唯一的选官条件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起先确立[解析]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相继用“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视民如子”“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代替严刑峻法,反映出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两汉时期“中心集权制度”持续强化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材料与汉代选官无关,C项错误;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起先确立是在战国时期,不是西汉,D项错误。11.(2024·江西宜春期末)汉武帝以后,几乎全部的奏书、诏令皆征引儒学经典,以为依据。在法律条文缺疏的状况下,经义就成为决疑断案的准绳。这反映出当时(A)A.儒学影响国家政治生活B.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C.儒学成为官吏选拔标准D.统治者推动儒学法制化[解析]汉武帝以后,几乎全部的奏书、诏令皆征引儒学经典,以为依据,经义就成为决疑断案的准绳,说明国家政治生活深受儒学影响,故选A项;B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汉朝官吏选拔的标准是察举制,解除C项;材料反映法律深受儒学影响,并非儒学法制化,解除D项。12.(2024·浙江模拟)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太学的设立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其中最干脆的因素是(A)A.儒家经典是教学内容B.太学是政府官办学校C.民间向学风气的兴盛D.中下层有了入仕机会[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太学是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设立的,太学学生学习的是儒家经典,故选A项;B项属于太学的性质,不是影响,解除;C项与A项对比,属于间接影响,解除;太学的设立只是使少数中下层人士得到入仕的机会,广阔中下层人士获得入仕的机会是在科举制后,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13.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争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明显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材料二“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信任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宏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答案](1)区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2)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影响:促进民族文化教化进步;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1)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依据材料“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可概括出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治国思想,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是仁政、德政。(2)文化政策一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从思想上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重用儒生;表彰六经;选官的举孝廉和教化的兴办太学等各方面归纳即可;影响一问,结合所学学问,可以从对政治统治、对文化教化、对学术思想的角度回答即可。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现象社会人群皇帝、诸侯、贵族、官吏、农夫、流民、工匠、地主、士人、商人、士兵、豪强、市民、宦官、外戚、将领、僧侣、民族统一、分裂、集权、专制、盛世、乱世、争霸、叛乱、戍边、安内、变法、起义、改朝、暴政、篡权集体农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田庄经济、土地兼并、限田均田、对外贸易、手工生产、雇佣劳动、区域贸易、城市经济、徭役赋税、“海禁”闭关、人口迁移、“重农抑商”“百家争鸣”、思想统一、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理学、心学、文化传播、文化沟通、三教合流、唐诗宋词——据《中国大通史》概括整理(1)将上述历史名词,分类归纳为三种历史现象。(2)请在社会人群与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内容,提炼一个观点,关联史事加以论述。[答案](1)历史现象: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2)示例一:选取现象:皇帝、专制、思想统一。观点:皇帝通过思想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论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黄老之学无法满意加强君权和中心集权的须要。董仲舒则提出新儒学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教化和选官制度,使儒学确立统治地位,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示例二:选取现象:农夫、起义、土地兼并。观点:土地兼并加剧简单引发农夫起义。论述:战国以后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夫土地,加重了农夫的困难,激化社会冲突,进而引发农夫起义。东汉后期,田庄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峻,最终引发黄巾起义。起义虽遭镇压,但东汉王朝也名存实亡。[解析](1)历史现象:依据材料信息,可以概括出其历史现象分别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2)依据问题要求,本题答案由“选取现象”“提炼观点”和“论述观点”三部分组成。下面以示例一为例进行解析:步骤一:选取现象。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中提取“皇帝”“专制”和“思想统一”。即示例一:选取现象:皇帝、专制、思想统一。步骤二:提炼观点。依据所选取历史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