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训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训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训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训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训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1.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下列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育、细胞融合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育、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C.花药离体培育、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D.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育、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答案】B【解析】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纳的技术是杂交育种;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纳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育;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纳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纳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故选B。2.在作物育种中,使作物具有矮生性状是某些农作物性状改良的方向之一。试验小组利用诱发基因突变的方法从某二倍体野生型水稻(株高正常)田中获得了一株矮生型突变体,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育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5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所结的种子比野生型水稻的小B.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逐代自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C.单倍体矮生植株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沟通D.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发生了整倍性的变更【答案】A【解析】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而二倍体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在产生配子过程中无法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故其没有种子,A错误;由题意“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育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50%”分析可知,矮生型突变体为杂合子,矮生性状为显性性状,故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逐代自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B正确;单倍体矮生植株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沟通,C正确;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由两组变成了一组,发生了整倍性的变更,D正确。3.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二倍体动物,可以产生如图中各种基因型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雄性动物体内能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B.①过程产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C.③过程产生的变异结果是产生了新基因,为种群进化供应了原材料,是有利的变异D.④过程产生的缘由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别【答案】C【解析】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①过程表示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配子;②过程表示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③过程表示经过基因突变产生基因型为Aa1Bb的细胞;④过程表示经过染色体变异产生基因型为AaB的细胞。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形成基因型为AaBb的子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基因型为AB、Ab、aB、ab的4种精细胞。在雄性动物的睾丸中可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在雄性动物体内能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ab的细胞,A正确;①过程通过减数分裂,其原理属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③过程属于基因突变,变异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基因,为种群进化供应了原材料。但大多数的基因突变会给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C错误;过程④产生的缘由有:(1)减数第一次分裂,含有等位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别,进入同一子细胞中;(2)有丝分裂过程,含有b基因的两条染色体进入同一子细胞中,导致另一个子细胞不含b基因;(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某部位发生缺失,在其上的b基因也随之缺失,D正确。4.下图表示某种细菌的一个反应程序:一种氨基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另外的氨基酸。1〜6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对生命都是必需的),V〜Z代表不同的酶。原始种的细菌只要培育基中有氨基酸就能生长,变异种的细菌只有在培育基中有氨基酸1、2、5时才能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细菌的变异种中不存在的酶是V酶、Z酶B.该种细菌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C.促使该程序进行的是细菌中的酶,它具有催化和调整的特性D.细菌各种酶的场所合成有游离的核糖体和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细菌的变种只有在培育基中供应氨基酸1、2、5才能生存”说明该变种细菌无法合成氨基酸1、2、5,必需干脆供应;培育基中需供应氨基酸1、2说明培育基中不存在将氨基酸1转化成氨基酸2的酶V,培育基中需供应氨基酸5,说明培育基中缺少将氨基酸4转化成氨基酸5的酶Z,故综合判定培育基中不存在V酶和Z,A正确;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也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只能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酶只有催化功能,没有调整功能,C错误;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D错误。5.下列关于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位置的变更不会导致性状变更B.从根本上说没有突变,进化不行能发生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D.高茎豌豆产生矮茎子代属于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基因位置的变更会导致性状变更,如易位或倒位引起的基因位置的变更,A错误;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原来源,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B正确;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不会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高茎豌豆产生矮茎子代,属于性状分别,D错误。6.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碱基对缺失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削减B.突变既可能变更基因的结构,又可能变更基因的数量或排列依次C.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但是都要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D.突变产生的变异往往有害,但生物的进化离不开突变【答案】C【解析】碱基对缺失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削减,但可变更基因的种类,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能变更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变异能变更基因的数量或排列依次,B正确;物种的形成必需经过生殖隔离,可能不须要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如爆发式的物种形成过程,C错误;突变产生的变异往往有害,但生物的进化离不开突变,突变为自然选择供应原材料,D正确。7.下列关于“确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确定发生了基因突变B.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替换确定会导致基因突变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体内全部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确定不同D.酵母菌细胞核内和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确定都是DNA【答案】D【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A错误;DNA复制过程中,若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替换发生在非基因区段,则不会导致基因突变,B错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同一组织内的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相同,C错误;真核细胞生物不论是细胞核内还是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8.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致病机理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导致酪氨酸蛋白激酶过度活化,引起细胞增殖失控。此病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是正常人的10~25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酪氨酸蛋白激酶过度活化是这种白血病的致病缘由B.可以通过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胞异样增殖C.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正常人产生白细胞的速度比此病患者的慢【答案】C【解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变更基因的数目和排列依次进而引起生物性状的变更。依据题意分析可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致病机理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即发生了易位现象,结果导致酪氨酸蛋白激酶过度活化,引起细胞增殖失控,使得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是正常人的10~25倍。故该病发生的病因是酪氨酸蛋白激酶过度活化。依据以上分析可知,酪氨酸蛋白激酶过度活化是这种白血病的致病缘由,A正确;依据以上分析可知,酪氨酸蛋白激酶过度活化会引起细胞增殖失控,所以可以通过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胞异样增殖,B正确;依据以上分析可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由于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是正常人的10~25倍,说明正常人产生白细胞的速度比此病患者的慢,D正确。9.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几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为育种供应了原材料B.该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只能适应一个地区的环境条件C.该育种培育的小麦基因型频率变更但基因频率不会变更D.该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畸变【答案】A【解析】各地区的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杂交最终选育出几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可见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为育种供应了原材料,A正确;依据题干信息“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可知,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B错误;穿梭育种要进行选择、鉴定、选育过程,该育种方法培育的小麦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都发生变更,C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可知,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10.玉米(2N=20)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如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更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b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会发生基因突变B.秋水仙素的处理可抑制c-d过程纺锤体的形成C.e点后的不同细胞内可含有2或4个染色体组D.f-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别,染色体数减半【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玉米花药先离体培育形成单倍体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更,其中ab、ef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gh段表示末期。a-b过程中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所以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会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秋水仙素的处理可抑制c-d过程即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正确;ef段表示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二倍体植株的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所以e点后的不同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2或4个,C正确;f-g段为有丝分裂末期,不行能发生同源染色体分别,染色体数减半现象,D错误。11.下图表示将四倍体水稻的花药培育成试管苗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花药需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B.愈伤组织需经分裂和分化形成试管苗C.c培育基中含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D.d中试管苗含2个染色体组,是二倍体【答案】D【解析】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脱分化,因此花药需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A正确;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态态的薄壁细胞,需经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试管苗,B正确;c培育基是为了再分化长出丛芽、再生根,其中含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C正确;d中试管苗由配子发育而来,无论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四倍体水稻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通过减数分裂获得的花药含有2个染色体组,D错误。12.如图为生物变异的几种不同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此图表示基因重组,交换的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B.如图表示染色体易位,交换的两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C.如图表示基因突变,a变成b后生物的性状就会发生变更D.如图可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答案】C【解析】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图示发生了DNA片段中碱基对的缺失,不确定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假如上面是一条正常染色体,则下面一条染色体缺失;假如下面是一条正常染色体,则上面一条染色体重复,D正确。13.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杂交育种能获得杂种优势性状B.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都是纯合子C.诱变育种的目的性比单倍体育种强D.杂交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A【解析】通过杂交育种能选育新品种,能够将多种优良性状集合到一个个体中,获得杂种优势性状,如杂交玉米,A正确;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不确定是纯合子,比如Aa个体,加倍后得到AAaa,为杂合子,B错误;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性比诱变育种的目的性强,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方向性,C错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1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生物由于基因重组和突变,存在多种变异类型B.用于种植的各种农作物的种子都是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C.通过激光照耀能定向变更生物的性状,获得人类所需的品种D.利用植物组织培育技术可获得大量三倍体无子西瓜幼苗【答案】D【解析】原核生物一般只有基因突变的变异类型,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A错误;用于种植的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是有性生殖的产物,不确定都是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也可能有杂合子,B错误;通过激光照耀的育种方法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带有不定向性,不确定获得人类所需的品种,C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由于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利用植物组织培育技术进行无性繁殖,可获得大量三倍体无子西瓜幼苗,D正确。15.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此后几年,在该地区发觉了确定数量的巨型老鼠。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区巨型老鼠的出现确定是基因突变所致B.若要推断该地区巨型老鼠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视察C.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了原材料,确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该地区发生的共同进化,只发生在具有竞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答案】B【解析】该地区巨型老鼠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导致的,A错误;若要推断该地区巨型老鼠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视察,B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确定,C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D错误。16.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当花粉落在自身柱头上时,花粉不能够正常萌发或不能穿过柱头,无法完成受精作用而不能牢固的现象。下图为培育自交不亲和油菜的过程,其中A、C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油菜的遗传多样性B.油菜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物种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干脆获得的物种C.F1是由AAC组成的三倍体,其中C组有9条染色体D.选育的油菜自交不亲和是由于来自于白菜的不亲和基因所致【答案】B【解析】由题干杂交过程可知白菜的配子中只有A(10条染色体)甘蓝型油菜的配子AC(19条染色体)由于A、C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因此C这一染色体组中含有9条染色体。白菜和甘蓝型油菜杂交得到的F1的染色体组是AAC,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F1再和亲代母本杂交,得到F2,在F2中会出现自交不亲和的油菜(AACC),通过选育,从而选择出自交不亲和的油菜。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当花粉落在自身柱头上时,花粉不能够正常萌发或不能穿过柱头,无法完成受精作用而不能牢固的现象。因此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油菜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由题可知油菜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物种(染色体组成为AA和CC)进行染交获得染色体组成为(AC)的二倍体,该二倍体经过染色体加倍获得的,而不是两个不同物种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干脆获得的物种,B错误;由分析可知F1是由AAC组成的三倍体,其中C组有9条染色体,C正确;由于白菜自交不亲和,而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说明自交不亲和油菜的不亲和基因应当来自白菜,D正确。17.如图为某种动物的一个卵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看成一个染色体组B.该动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C.该动物的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D.该动物的一个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共含有16个DNA分子【答案】D【解析】该卵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其中的染色体可以看成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该细胞为卵细胞,其减数分裂形成的,则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该动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由C选项可知该动物的一个卵原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C正确;该动物的一个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共含有16个核DNA分子,此外在细胞质中还含有少量的DNA,D错误。18.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图中乙是细胞受到辐射后产生的染色体变更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a点时受到辐射可能会阻挡DNA合成 B.由乙可知,b点时受到辐射着丝点会分裂C.该细胞受到辐射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乙中的变更确定发生在a点前【答案】B【解析】图甲是一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更,a点位于DNA复制时期,bc表示分裂前期和中期;由图乙可知,染色体变短,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点发生DNA复制,所以a点时受到辐射可能会阻挡DNA合成,A正确;辐射只会导致基因中的碱基发生变更,而不会导致着丝点会分裂,B错误;图乙中所示的变异为该细胞受到辐射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正确;图乙中的变更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都缺失相同的片段,说明缺失发生在染色体复制起先之前,所以图2中的变更确定发生在a点前,D正确。19.下列关于育种方法和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3:1B.培育“黑农5号”大豆和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答案】A【解析】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F1为杂合子,所以F1的花粉有两种类型,比例为1:1,所以取F1的花粉加碘液染色,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A错误。培育“黑农5号”大豆是用辐射的方法处理大豆,青霉素高产菌株的产生是对青霉菌多次进行X射线、紫外线处理得到的,所以都属于诱变育种,原理都是是基因突变,故B正确。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须要将二倍体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成四倍体西瓜,还须要让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所以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故C正确。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其染色体复原到正常植株的数目,故D正确。2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B.基因重组指限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因此,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多倍体育种获得的无籽西瓜是由三倍体植株产生的D.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发生基因频率的变更标记着新物种的产生【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错误;基因重组指限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发生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B错误;多倍体育种获得的无籽西瓜是由三倍体植株产生的,C正确;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发生基因频率的变更标记着生物的进化,D错误。21.2024年7月,“太空灵芝”落地福州仙芝楼,填补了我国医用真菌空间育种的空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太空环境定向诱导后,可筛选出人们须要的性状B.太空环境作用下,“太空灵芝”成为一种新的物种C.在菌株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更D.太空环境作用下,灵芝菌株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答案】C【解析】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太空育种主要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依据题干信息不能断定“太空灵芝”为新物种,B错误;在菌株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由于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渐渐积累,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更,C正确;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真空、微重力和大量宇宙射线的强辐射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灵芝菌株基因突变,而灵芝为真核生物,也可以使灵芝菌株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22.已知甲、乙两不同物种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甲植株高产、乙植株耐盐碱。现要利用这两种植株培育出既高产又耐盐的新品种,下列技术不行行的是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获得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B.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C.两种植株杂交后,得到的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可较快获得纯种的目的植株D.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目的植株【答案】C【解析】甲、乙两种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获得满意要求的既高产又耐盐的四倍体新品种,A不符合题意;基因工程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因此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B不符合题意;甲乙两植株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者不能杂交,即使能杂交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C符合题意;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异源二倍体),由于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故不能产生可育配子,但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形成可育的既高产又耐盐的四倍体,D不符合题意。

23.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试验不能证明S型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B.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试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C.花药离体培育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D.皱粒豌豆的形成说明基因是通过限制酶的合成来限制代谢过程进而限制生物性状【答案】C【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详细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S型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A正确;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的缘由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B正确;花药离体培育过程中发生的是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最终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皱粒豌豆的形成说明基因通过限制酶的合成来限制代谢过程,进而限制生物性状,D正确。24.下图所示为某种多倍体的培育过程,下列有关这一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物种a和物种b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B.杂种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确定不含同源染色体C.图示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中,既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也发生了基因重组D.图示杂种植物的形成,说明物种a和物种b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杂种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但可能含同源染色体,例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西瓜,B错误;图示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中,经验了有性杂交、染色体加倍,因此既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也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图示杂种植物是不育的,说明物种a和物种b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25.为油菜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在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限制下,可转化为油脂或蛋白质。某科研组探讨出产油率更高的油菜品种,基本原理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探讨可能是通过抑制基因的翻译来提高产油率B.过程①和过程②所需的嘌呤碱基数量确定相同C.基因与物质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別是前者含有胸腺嘧啶和脱氧核糖D.基因和基因位置的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要提高油菜产油量,必需让PEP更多的转化为油脂,这样就必需抑制酶b的合成,促进酶a的合成。而基因B经诱导转录后形成的双链RNA会抑制酶b合成过程中的翻译阶段,所以该探讨是通过抑制基因B的翻译来提高产油率,A正确;过程①和过程②分别以基因B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两条RNA链,两条RNA链之间能互补配对形成双链,但是,过程①和过程②所需的嘌呤碱基数量不确定相同,B错误;基因A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物质C为双链RNA,因此,二者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分是:前者含有胸腺嘧啶和脱氧核糖,C正确;等位基因A/a、B/b独立遗传,说明基因A和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基因A和基因B位置的互换属于易位,为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26.图甲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精原细胞形成的精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若只考虑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基因,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复制形成的两个A基因发生分别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图乙所示的精细胞形成的最可能缘由是在减数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C.与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最可能为AdE、aDe、aDeD.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可能产生了四种不同基因组成的精细胞【答案】D【解析】复制形成的两个A基因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别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其次次分裂后期,A错误;图乙所示的精细胞形成的最可能缘由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假如发生交叉互换,则与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DE、ade、aDe,C错误;通过交叉互换,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ADE、ade、aDe,AdE四种不同基因组成的精细胞,D正确。27.探讨发觉四倍体西瓜在育种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常种植该西瓜的种子可获得品种a,对该西瓜的花粉离体培育再运用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品种b,离体培育该西瓜的叶肉细胞再运用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品种c,用β射线处理该西瓜的种子后种植可获得品种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二倍体西瓜品种b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B.品种a和品种c进行杂交可能产生可育的后代C.品种d基因突变的方向和西瓜进化的方向一样D.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叶肉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无法断裂【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分析,a是正常四倍体植株,b是单倍体育种获得的纯合子四倍体植株,c是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八倍体植株,d是诱变育种获得的四倍体植株。品种b由四倍体西瓜先进行花药离体培育,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因此是四倍体,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品种a是四倍体,品种c是八倍体,品种a和品种c杂交后产生的后代为六倍体,且是同源偶数倍体,减数分裂联会正常,能产生可育的后代,B正确;品种d是利用β射线处理种子,使其发生基因突变获得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而生物进化是定向的,C错误;品种c育种过程中,运用秋水仙素处理叶肉细胞,会导致叶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断裂,D错误。28.豌豆茎的高度与花的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D/d、R/r限制,两对等位基因与染色体位置关系尚不明确,现有基因型为DdRr、DDdRr、D0Rr(仅考虑D/d一对基因异样,“0”表示相应基因缺失)的豌豆都能产生配子,但某对等位基因均缺失时,受精卵不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型为DDdRr的植株可能是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B.基因型为D0Rr的植株自交,子代染色体异样的植株约占2/3C.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基因型为DdRr的精原细胞可能产生4种精子D.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DDdRr的植株能产生的正常配子数约占1/3【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由于两对等位基因与染色体位置关系不明确,因此产生基因型为DDdRr的植株的缘由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也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无论基因与染色体位置关系如何,基因型为D0Rr的植株自交,子代中DD∶DO∶OO=1∶2∶1,因OO受精卵不发育,子代中无OO的植株,所以子代染色体异样的植株约占2/3,B正确;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个基因型为DdRr的精原细胞,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则产生4种精子,C正确;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DDdRr的植株能产生关于等位基因D和d的配子数为DD∶d∶Dd∶D=1∶1∶2∶2,因此正常的配子数占1/2,D错误29.日前,我国科学家发觉了一种全新的孟德尔显性遗传病及糖基化疾病——卵子死亡,表现为某些患者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疾病的致病基因为细胞连接蛋白家族成员PANX1存在突变,突变通过影响蛋白糖基化、激活通道、加速ATP释放,致表现型出现。这是目前发觉的PANX家族成员异样的首个离子通道疾病。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疾病发病过程中基因对性状的限制方式与囊性纤维病类似B.推想细胞能量供应异样是卵子死亡的干脆缘由之一C.科学家探讨的患者家系中,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D.该疾病致病基因的发觉,为女性不孕及试管婴儿反复失败供应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答案】C【解析】该疾病发病过程中基因对性状的限制方式与囊性纤维病类似,都属于基因通过限制蛋白质的结构干脆限制生物的性状,A正确;由题中信息“突变通过影响蛋白糖基化、激活通道、加速ATP释放,致表现型出现”,推想细胞能量供应异样是卵子死亡的干脆缘由之一,B正确;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错误;该疾病致病基因的发觉,为女性不孕及试管婴儿反复失败供应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D正确。30.小麦的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关于小麦穿梭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穿梭育种使小麦的染色体发生了定向变异B.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C.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基因多样性D.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答案】A【解析】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将小麦在两个地区反复交替种植,然后进行选择和鉴定,最终选育出小麦新品种。利用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再者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依据题干信息“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可知,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B正确;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将小麦在两个地区反复交替种植,然后进行选择和鉴定,最终选育出小麦新品种。利用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基因多样性,C正确;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D正确。31.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会引起细胞内基因重组,基因的种类也会变更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C.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依次发生变更D.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因而不具有可育性【答案】C【解析】非同源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会引起细胞内基因重组,但基因的种类不会变更,A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但第21号染色体含有3条染色体,B错误;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依次发生变更,C正确;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六倍体小麦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32.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频率为FF(30%)、Ff(60%)、ff(10%);雄兔基因频率为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样,则子代中A.基因型变更,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D.雌兔、雄兔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答案】B【解析】在探讨遗传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因此亲代雌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30%+60%×1/2=60%,f的基因频率为1-60%=40%,同理可得亲代雄兔F的基因频率为40%,f的基因频率为60%。经过随机交配后,子代中Ff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40%×40%=52%,FF的基因型频率为60%×40%=24%,ff的基因型频率为2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子代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更,该群体没有发生进化,故A错误;由分析可知,Ff基因型频率为52%,故B正确;子代中雌兔中F基因频率和雄兔中F基因频率都为24%+52%×1/2=50%,故C错误;自由交配后,雌兔、雄兔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均相同,进化方向相同,故D错误。3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要形成生殖隔离,必需经过地理隔离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答案】A【解析】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记,但物种的形成过程中不确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物种大爆发觉象,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34.如表为某地区人群中红绿色盲的部分基因型频率调查结果。则该地区人群中Xb的基因频率约为()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频率39%9%2546%4%A.11.3% B.17.0% C.8.2% D.13.0%【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女性中完全正常占39%(XBXB),携带者占9%(XBXb),患者占2%(XbXb);男性中完全正常占46%(XBY),患者占4%(XbY),因此b基因的基因频率=(9%+2%2+4%)/(50%2+50%×1)≈11.3%。35.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对它们之间捕食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A.雪兔数量削减的同时猞猁数量也削减B.雪兔和猞猁将通过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猞猁的存在有助于整个群落的相对稳定D.雪兔和猞猁间的信息传递在捕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答案】A【解析】猞猁捕食雪兔,二者的数量变更有时间差,雪兔种群数量较大时,即使雪兔的数量起先削减,由于猞猁食物足够,猞猁的数量仍为上升的状态,但雪兔数量削减到确定水平常,猞猁的数量也会随之削减,A项错误;雪兔和猞猁相互作为对方的环境在捕食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项正确;雪兔以植物为食,猞猁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学→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会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C项正确;雪兔和猞猁间可以传递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在捕食过程中相互为对方供应信息,D项正确。36.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与多种因素有关,下列是针对某XY型二倍体动物种群基因频率变更的相关叙述,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假如种群内的个体不进行随机交配,则基因频率确定变更B.种群内的个体只要随机交配,则基因频率确定不会变更C.雌雄配子结合是否随机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重要因素D.只有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的种群的基因频率才不会变更【答案】C【解析】假如一个种群满意以下五个条件:种群特别大,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某对相对性状不起作用,都不产生基因突变,则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更。但并不意味着不满意其中一个条件基因频率就确定变更,如:在生育率相同的状况下,无论是否随机交配,只要种群满意其他几个条件,基因频率也不会变更,A项错误;种群即使满意随机交配,只要环境对该对基因限制的性状有选择作用,基因频率也可能变更,B项错误;雌雄配子结合的不随机,本身就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不随机性可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C项正确;种群的性别比例不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项错误。3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期运用一种杀虫剂,药效下降,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马和驴交配,产下不育的“骡子”,说明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演化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答案】B【解析】杀虫剂对害虫起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存活下来并产生后代,使害虫群体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渐渐增多,杀虫剂药效下降,A错误;生殖隔离指物种间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下可育后代,“骡子”不育,说明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形成,但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灰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D错误。38.某地区人群男女比例为1:1,其中女性群体中的色盲和携带者比例分别为1%和15%,男性群体中的色盲率为7%,则该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A.0.06 B.0.08 C.0.95 D.0.14【答案】B【解析】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患者为1%,男性患者为7%.设色盲基因是Xb,女性共100%,男性共100%,则XbXb=1%,XBXb=15%,XBXB=84%,XbY=7%,XBY=93%,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2%+15%+7%)÷300%=8%。故选:B。3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滥用抗生素会加快细菌进化的进程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对环境的适应性不断增加的过程C.捕食者能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D.随机交配不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B【解析】过度运用抗生素致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明显具有进化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细菌的数量将日益增多,同时不断发生进化,因此滥用抗生素会加快细菌进化的进程,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B错误;捕食者可以捕食被捕食者种群中年老、年幼、病弱的个体,而使被捕食者种群中强壮个体所占比例比较大,因此捕食者存在能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C正确;在自然界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都会影响基因频率的变更。随机交配不涉及基因的选择作用,也就没有基因的增加和消逝,所以随机交配不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40.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理论上,这四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大于致病基因频率的是A.白化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B.多指在男性中的发病率C.抗维生素D佝偻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D.红绿色盲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答案】B【解析】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须要含有两个致病基因才会患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致病基因频率的平方,即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小于致病基因频率,A错误;多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的频率为a,则男性中致病基因的频率也为a,男性中发病率为a2+2a(1-a)=a×(2-a),由于a小于1,(2-a)大于1,所以a×(2-a)大于a,即多指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大于致病基因的频率,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即只在X染色体上含有相关基因,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抗维生素D佝偻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致病基因频率,C错误;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需含有两个致病基因才患病,所以红绿色盲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致病基因频率的平方,即红绿色盲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小于致病基因的频率,D错误。41.下列关于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一对等位基因限制的相对性状,两杂合子交配,后代出现隐性纯合子的缘由是等位基因的分别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先分别,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再组合C.禁止近亲结婚可显著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某种群b基因频率的降低,则说明该种群发生了生物进化【答案】B【解析】由一对等位基因限制的相对性状,两杂合子交配,后代出现隐性纯合子的缘由是等位基因的分别,含隐性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导致的,这种现象叫做性状分别,A正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别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是同时的,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亲缘关系近的亲属之间含相同遗传病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大,禁止近亲结婚可显著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某种群b基因频率的降低,则说明该种群发生了生物进化,D正确。42.某海岛有一种中地雀,原来没有竞争者。在记录的时间段内,1977年和2004年发生了2次旱灾;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如图记录了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1973﹣2006年之间该岛上中地雀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更B.1977年的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进而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C.2005年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D.2005年后共存于一个海岛上的两种地雀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在1973﹣2006年之间由于该岛发生了两次旱灾以及有新物种进入,因此可导致岛上中地雀的基因频率发生变更,A正确;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的缘由是旱灾的选择作用,而非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B错误;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C正确;2005年后共存于一个海岛上的两种地雀之间由于相互选择而存在协同进化,D正确。43.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答案】B【解析】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甲乙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突变导致的,但这种突变不是采蜜导致的,采蜜只能对其进行选择,B错误;依据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4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变更B.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C.有害突变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虽然亚洲与欧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答案】A【解析】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从而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B正确;突变大多数状况是有害的,但可以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C正确;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D正确。45.植物化学性防卫与植食性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如下表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次序植物反应动物反应1毒素1合成与积累全部物种回避2毒素1接着合成少数物种适应,大多数物种回避3在有限的捕食压力下存活毒素1成为适应物种的食诱食剂4.___________大多数物种适应,引起觅食压力5毒素2合成与积累全部物种回避6接着合成毒素1和毒素2少数物种适应,大多数物种回避A.动物的取食诱导植物体产生了合成毒素的性状B.植物的区域分布对植食性动物的分布有影响C.适应毒素的动物种群的基因库确定发生了变更D.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答案】A【解析】植物能合成毒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部分个体拥有合成毒素的性状,不是动物的取食诱导形成的,A错误;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故植物的区域分布对植食性动物的分布有影响,B正确;适应毒素的动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更,所以基因库确定发生了变更,C正确;由题意可知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D正确。

46.我国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打造“一带一路”。小麦原产西亚,不少学者推断大约在4600多年前小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B.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分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D.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逼【答案】B【解析】荒地原来有生物存在,故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不一样,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分,B正确;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4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B.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不易遭环境淘汰C.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变更,也可能没有变更D.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进一步削减时,其根本的潜在威逼是丢失基因多样性【答案】C【解析】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相互选择,故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A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简单在生存斗争中进化,种群越不简单遭环境的淘汰,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确定变更,C错误;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种群数量削减,假如遇到突发状况,则很简单灭亡,从而丢失遗传基因的多样性,D正确。48.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物种甲的部分个体从A地区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乙、丙两群体数量较多,雌雄比例相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甲、丙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C.可遗传变异的差异是确定乙、丙进化方向的根本缘由D.若种群丙中XBXB占18%,XBXb占24%,则XbY约占20%【答案】D【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记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A错误;甲、丙所处的地区不同,存在地理隔离,但是甲、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确定相同,B错误;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若种群丙中XBXB占18%,XBXb占24%,则XbXb占8%,所以该种群中Xb基因频率=(8%+1/2×24%)÷50%=40%,因此XbY约占40%÷2=20%,D正确。49.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靠性(即须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运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基因型rrRrRR灭鼠灵敏感抗性抗性维生素K依靠性无中度高度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抗性个体RR:Rr=1:1C.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D.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削减【答案】C【解析】依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以知道:因为Rr对维生素K依靠性是中度,对灭鼠灵有抗性,所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运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由于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运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所以基因r的频率不行能下降至0,A错误;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靠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靠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B错误;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靠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靠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C正确;由于RR对维生素K依靠性是高度,所以RR和rr个体数量都在削减,D错误。5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中的B.一个种群中,限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变更说明物种在进化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供应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缘由之一【答案】D【解析】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是因为男性只要X染色体带色盲基因就会患病,而女性要两个基因都为隐性才患病,因此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并不意味着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中,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基因频率的变更,不是基因型频率变更,B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在不考虑自然选择的状况下,AA、Aa、aa的个体均能存活,故群体中A的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缘由之一,D正确。二、非选择题1.玉米(2N=20)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某品种玉米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限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若基因S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变更为_____________。(2)玉米的易倒伏(H)对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I-III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①方法I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三种方法中难以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__________________,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方法Ⅱ中HhRr自交获得,假设只保留F2中抗倒伏抗病植株的雄蕊(其他雄蕊全部去除),全部植株雌蕊全部保留且都能胜利受粉和发育,则所得F3中能稳定遗传的抗倒伏抗病植株占_______________.(3)在栽培玉米(2N)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单体植株(2N-1),利用2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亲本试验结果2号单体()×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25%,正常二倍体占75%2号单体()×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产生该单体的缘由可能是亲本______过程异样,从表中数据可以分析得出_____________.【答案】GUU染色体(数目)变异Ⅲ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1/6减数分裂N-1型雄配子的可育性小于雌配子【解析】图2中:Ⅰ为单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Ⅱ为杂交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Ⅲ为诱变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1)由图1可知,基因S中以b链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中含有起始密码子AUG,故b链为模板链,若基因S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由GUC变为GUU。(2)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I-III培育优良品种抗倒伏抗病品种hhRR的过程。①方法I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III诱变育种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②方法Ⅱ中HhRr自交获得的后代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若只保留F2中抗倒伏抗病植株的雄蕊,即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hRR:hhRr=1:2,产生的配子为hR:hr=2:1,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HR:hR:Hr:hr=1:1:1:1,则所得F3中能稳定遗传的抗倒伏抗病植株hhRR的比例为:2/3×1/4=1/6。(3)单体产生可能是由于亲本减数分裂异样造成,依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单体做母本时,子代单体的比例为25%,该单体做父本时,子代中单体的比例为4%,很可能是N-1型雄配子的可育性小于雌配子。2.玉米(2N=2)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限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矮秆抗病玉米植株,探讨人员采纳了下图所示的方法。依据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若过程①的F1自交3代,产生的F4中的纯合抗病植株占________。(2)过程②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______种;若单倍体幼苗通过加倍后获得M株玉米,通过筛选得到的矮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在理论上有__________株。(3)转基因植株是否培育胜利,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____________作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检测。【答案】7/164ddRRM/4目的基因的一条链(抗病基因的一条链)【解析】由题意可知,纯合高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DDRR,纯合矮秆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为ddrr。纯合高秆抗病植株(DDRR)与纯合矮秆易感病植株(ddrr)杂交,F1的基因型为DdRr。(1)由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Rr。只考虑R/r这对等位基因时,F1(Rr)连续自交3代,依据连续多代自交的公式,Fn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1/23=1/8,故Fn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8=7/8,其中纯合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2×7/8=7/16。(2)F1(DdRr)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R∶Dr∶dR∶dr=1∶1∶1∶1,故过程②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有DR、Dr、dR、dr这4种。单倍体幼苗通过加倍后获得M株玉米,其中有1/4×M=M/4株矮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3)要确定转基因植株是否培育胜利,先要鉴定是否已导入目的基因,后要检测是否表达,因此可以先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病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作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来检测。3.很早人们便知道,ABL基因所在染色体若发生图1所示的现象会导致白血病。然而最近一项探讨又表明,ABL基因本身突变又会导致甲种遗传病(相关基因用D,d表示),其临床表现为先天性心脏功能障碍或骨骼发育异样等,图2表示该遗传病的某家系图。(1)据图1推断,导致白血病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2推断,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是___________(显性/隐性)基因。5号和6号假如再生育一个孩子,为了降低生出患儿的概率,以下措施中最精确的是________(单选)。A.遗传询问B.染色体分析C.B超检查D.基因检测(3)为了筛查致病基因,对图2中个体进行基因测序,确定会出现两种碱基序列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据最新报道,ABL基因模板链的序列由ATG(编码酪氨酸)突变为ACG导致甲种遗传病。依据下列所附的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推想病变基因在这一位点的氨基酸应当是__________。ACG苏氨酸CGU精氨酸GCA丙氨酸UAC酪氨酸AUG甲硫氨酸CAU组氨酸GUA缬氨酸UGC半胱氨酸(5)限制ABO血型的基因也在9号染色体上。下表是基因型以及对应的血型。基因型IAi或IAIAIBi或IBIBIAIBii血型ABABO已知3号和5号都是A型血,4号和6号都是O型血,若5号和6号再生一胎,该胎儿是O型患者的概率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A型患者的概率,7号个体的血型是_______。【答案】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染色体变异)显性D5、6基因D和d有不同的碱基序列,5号和6号的基因型是杂合子,确定同时含有基因D和d半胱氨酸大于A型【解析】分析图1,人体9号染色体上含ABL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第22号染色体上,从而导致急(慢)性白血病的发生,这明显是一种因染色体片段易位引起的人类遗传病。分析图2,图中5号和6号患病,生了一个不患病的女儿,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由图以及分析可知,人体9号染色体上含ABL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第22号染色体上,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2)分析图2,图中5号和6号患病,生了一个不患病的女儿,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5号和6号再生一个孩子,则患病的概率是3/4,发病率很高,因此为了降低生出患儿的概率,最精确的是对胎儿基因进行检测,看是否含有显性致病基因,故选D。(3)因为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中7号个体基因型为dd,则5号和6号的基因型为Dd;4号和8号基因型可能为DD或Dd;其余正常个体的基因型均为dd。由于基因D和d有不同的碱基序列,因此在筛查致病基因时,5号和6号确定都会出现两种碱基序列。(4)密码子确定氨基酸的种类,而密码子位于mRNA上,mRNA与DNA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由题中信息“ABL基因模板链的序列由ATG突变为ACG导致甲种遗传病”可知密码子由UAC变为UGC(编码半胱氨酸),则病变基因在这一位点的氨基酸是半胱氨酸。(5)由于限制血型的基因也在9号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连锁。3号是A型血(ddIA_),4号是O型血(D_ii),则5号是A型血(DdIAi),题中已知6号是O型血(Ddii)。由于3号是A型血,供应应5号的配子确定为dIA,因此5号个体的d基因与IA连锁,D基因与i连锁。因5号个体产生Di配子的概率大于DIA的概率,故胎儿是O型患者的概率大于A型患者。由图可知7号正常,基因型为ddIAi,血型为A型。4.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1)玉米花序的正常和异样是由一对等位基因限制的相对性状。某显性植株X自交,现为约1/2的正常花序和1/2的异样花序;取F1正常花序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育,获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异样花序植株。由此推想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植株X自交的子代性状分别比为1:1的缘由是__________。(2)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对S、s和M、m各限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限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下图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①基因S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上图中的____________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变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其缘由是减数分裂时发生了___________。(3)玉米的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e)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高杆抗病(hhRR)的过程。①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Ⅲ,其缘由是___________。②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代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别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种,这些植株在全部F2代中的比例为___________。若将F2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去除雄蕊,用F2矮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_________。【答案】花序正常含有正常花序(显性)基因的花粉不育,含有异样花序(或隐性)基因的花粉可育bGUU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53/44/27【解析】依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S中,因为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故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因为b链中有TAC序列,故为模板链。在育种方法图中,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工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育;Ⅱ为杂交育种;Ⅲ为诱变育种,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1)依据题意“显性植株X自交,出现正常花序和异样花序”,说明X是杂合子;再“取F1正常花序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育,获得都是异样花序植株”,说明F1同时含有限制正常花序和异样花序的基因的杂合子,且极可能是F1产生的花粉中,只有含异样花序基因的花粉发育,含正常花序基因的花粉致死,由此推想得出正常花序为显性性状。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植株X自交的子代性状分别比为1:1的缘由是含有正常花序(显性)基因的花粉不育,而含有异样花序(或隐性)基因的花粉可育。(2)①依据前面的分析可知,b链为模板链。若基因S的b链中发生图中箭头处的缺失,使之后的全部碱基对前移,则该处原本的密码子GUC变更为GUU。②结合题意: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交过程中,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上,不行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此推断发生基因重组的缘由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3)由图2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方法Ⅱ为杂交育种,方法Ⅲ为诱变育种。①图2中最难获得目标品种的是方法Ⅲ(诱变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所以须要处理大量的试验材料以获得优良品种,工作量大,胜利率低。②自交会发生性状分别的植株为杂合子,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H_R_:hhR_:H_rr:hhrr=9:3:3:1,其中有5种杂合的基因型,即HhRr、HHRr、HhRR、Hhrr、hhRr,所以杂合植株在全部F2代中的比例为4/16+2/16+2/16+2/16+2/16=3/4。F2代中的高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HRR:HhRR:HHRr:HhRr=1:2:2:4,产生hR类型配子的概率为2/9×1/2+4/9×1/4=2/9;矮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hRR:hhRr=1:2,产生hR类型配子的概率为1/3+2/3×1/2=2/3。在随机授粉的状况下,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杆抗病植株占2/9×2/3=4/27。5.玉米籽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加受精作用但不致死。请结合相关学问分析回答:(1)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①植株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检测该变异类型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_。②为了确定植株甲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样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假如F1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样染色体上。与豌豆的自交相比,玉米自交须要增加的操作是_________。(2)以植株甲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觉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乙,其染色体及其基因组成如图二。①该植株出现的缘由是____(填“父本”或“母本”)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未分别。②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若用植株乙进行单倍体育种,则产生子代的籽粒黄色与白色的比例为_______,该育种过程的两个关键步骤是______。【答案】(染色体片段)缺失显微镜视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9号染色体中1条较短)黄:白=1:1套袋和人工授粉父本同源染色体1:1花药离体培育、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解析】依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玉米籽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分别定律。据图分析,图一异样染色体比正常染色体短,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图二9号染色体有3条,且T所在的染色体缺失,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的变异。(1)①依据以上分析已知,植株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检测该变异类型最简便的方法是显微镜视察,三种可遗传变异方式中只有染色体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视察得到。②为了确定植株甲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样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假如T基因位于异样染色体上,则能够受精的花粉只有t,则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Tt:白色tt=1:1;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与豌豆的自交相比,玉米自交须要增加的操作是套袋和人工授粉,避开外来花粉的干扰。(2)①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加受精作用,即含有T的精子不能参加受精作用,所以黄色籽粒植株乙(Ttt)中有一个t来自母本,还有T和t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缘由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