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卷06 内容理解(解析版)_第1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卷06 内容理解(解析版)_第2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卷06 内容理解(解析版)_第3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卷06 内容理解(解析版)_第4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卷06 内容理解(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巩固卷06内容理解建议用时:40分钟满分:15分实际得分:分一.(2024年高考全国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千里江山图(节选)孙甘露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这放了多久呀?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但由于民间艺术大都典籍不载,所以无据可考”错误。文中说民间艺术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点,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选项曲解文意。B.“但是都有‘插伞’‘举伞’‘扛伞’的秧歌表演形式”错误。商河鼓子秧歌流派很多,文中说总体上分为“插伞”“举伞”“扛伞”三大流派,选项表述于文无据,曲解文意。C.“由于……所以……”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原文是“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但不能从黄河流经商河县境造成洪灾就直接推断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抗洪’说”。故选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此处是说明陈千里感到叶桃的工作重要并且神秘。B.“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是为了给党组织送情报。C.“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他提着保温筒出来”“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是想办法让陈千里把紧急情报送出去,及时交给党组织。故选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一头耕牛陶沙岸蛮牯子暴烈,谁也别想安稳地坐在它背上,虽然它的背是那么平整宽厚。那个早晨,太阳刚爬上榨油坊旁的橡树梢,蛮牯子闷头冲出牛栏,躬身几跳,眨眼间跃出村外,跑过田间,奔上山岭,倏尔消遁。四个后生骂骂咧咧从牛栏里鱼贯而出,有人手上攥着盘成套的麻绳。彪悍的蛮牯子第一次逃脱了牛圈穿鼻。然而一个多月后,几番挣扎,蛮牯子还是被捆住四肢放倒在地。四五个后生合力,终于把一个榆木圈插进了它稚嫩的鼻子,系上半截麻绳,拴住它冥顽不化的灵魂。待它半岁,在一片倾斜的湖滩沙地上,村里的老把式为它套上牛轭①缆绳,一声“哦——起”,正式开教犁地。平坦而有些坡度的沙地上,铺开大片深浅不一新翻出来的泥沙,一行行,如扭动的蟒蛇。蛮牯子虽难驾驭,但蛮力十足,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拼牛生涯。经年累月,人和牛,都老了。蛮牯子颈部曾经流畅的线条不再,一层层的痂结了掉,掉了结,拱起一道麻石般光秃秃的高坎,牛轭可以妥妥地安放在那里,似嵌进了量身定做的模子里。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田地开始荒芜。全村十多个屋场,只剩下蛮牯子和另外两头老牛。众多的耕牛被一些牛贩子买走,多半大卸八块挂吊在市场的木架上,一条条一线线凌迟一般被人买去。有外出打工的人引来一位张老板,廉价从农户手中租下他们的田地、山冈,挖鱼塘,种糯谷与瓜果,养黑山羊,办起农家乐。张老板还运来一些犁田耙地机械,做完自己田地里的功夫后,借给没有耕牛的人家使用,只收取油钱。蛮牯子闲得发慌,性情倒是变得温顺,仿佛明白眼下可能随时沦为刀下鬼盘中餐的处境。父母亲过世以后我进了城,离开之前,我将蛮牯子交给老实巴交的堂哥,他是屋场里仅剩的两三户依然在耕种田地的人家,除了自家责任田,他还另外借种了别人家三亩水田。他问将蛮牯子给他要多少钱,我说不要钱,只是拜托他养着,一直到老死,埋了就好。埋了?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绹②。我知道他恐怕不情愿,因为即使是老死的牛,也是要食其肉熬其骨的。蛮牯子辛苦一世,我不想它死后还要被敲骨吸髓。说话时,蛮牯子默默地看着我,一动不动。仲秋,水退到遥远的湖心。湖床裸露在艳阳和雨水中,十天半月即呈现出一派辽阔的新绿,在阳光普照下娇嫩而温软,仿如春日。蛮牯子下得湖来,先要在壮阔的湖滩放肆奔腾一番,没有明确的方向。干吗要有方向?方圆八百里都是它的家。想吃,遍地是碧翠得发蓝的湖草,远远铺展到目力难及的地方。想喝,湖心的水流,连通江湖河海,源源不绝。吃饱了,蛮牯子随地一躺,半抬着头,默默反刍,慵懒散淡。一只八哥站在它背上跳了两下,又跳了两下,迟迟不肯飞走。云雀在高远的空中呼哨几声,却连影子也没有,恍若幻觉,又仿佛许久前的回响。湖的深处,有一方稍高的墩地,稀稀拉拉长着些牛羊不吃的苦草。堂哥为蛮牯子套上缆绳,戴上牛轭,要把这二十多亩高地犁出来,种油菜。村里的耕地已经少得可怜,大家拿着租金去镇上买粮吃。堂哥觉得种田人买粮吃丢脸,还在耕种着自己的田地。他放牛时早瞄好了这块墩地,离岸远,不积水,也没有什么杂草,更无须下肥料。犁过后让太阳晒几天,耙两三个来回,撒下种子便万事大吉。蛮牯子有了用武之地,很是努力,有点老当益壮的味道。端午节,我回老家,堂哥格外开心。他说搭帮有蛮牯子;去年在湖里种的油菜收了近万斤,还是租张老板的卡车拉回家的。蛮牯子见到我,停了咀嚼,扇扇耳朵,让我摸它的脑壳,很受用的样子。湖洲上种油菜与放牧被禁止了,堂哥少了一笔钉实梆硬的收入,蛮牯子则失去了它的天堂。再没有多少农活需要蛮牯子出力,蛮牯子的脊背不再宽厚,毛日渐稀落,冬天里看得见它毛皮下排骨历历。堂哥在牛绹上又接了一卷长长的麻绳,将蛮牯子系在湖岸荒山的灌木上,任它去啃食牛绹所及范围内的茅草。吹着洞庭湖夹着腥味的长风,蛮牯子开始烦躁不安。晚上频繁翻栏脱出,白天经常挣脱牛绹,甚或是把系绹的灌木或小树连根拔起,向洞庭湖飞奔。一个天上挂着白太阳的冬日早晨,堂哥站在空荡荡的牛栏门口叹气:唉,它又跑出去了。我接堂哥电话赶来,已近黄昏。堂哥曾经种油菜的湖洲墩地里,牛蹄印与人的足迹,混乱交叠,密密匝匝。牛绹半挂在一丛枯草上,一头的榆木牛圈倾向地面。豆腐脑样晃荡的稀泥眼看就要漫向蛮牯子凸起的脊背,蛮牯子冲着硕大的长河落日竭尽全力昂着头。一定是有人拉住牛绹驱赶蛮牯子,发生了互不退让的纷争。听到我的叫喊,它艰难地转过来看着我,被扯掉牛圈的鼻子仍流着血。冇③得救了。堂哥摇摇头嘟囔一声。然而堂哥依然麻利地把两根麻绳绞到一起,结个套。屋场里同来的一个后生将绳套朝着蛮牯子使劲甩过去。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不知甩了多少次,终于套住蛮牯子的角。半个时辰过去,蛮牯子才被拉动不到一米。再拉,蛮牯子竟侧起头,让泥水浸染的麻绳滑出了直挺的牛角。一串人顿时倒退数步跌倒在泥地里。蛮牯子瞥一眼高地上躁动的人类,头慢慢转向湖心。这一刻我仿佛看到,它的四肢正在泥浆的深处蹬动,催动它奔向满天的绚烂霞霓。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扛了更多的门扇木板再次来到湖边。人们看到,一团广漠的雾气中,前一日被践踏过的草棵,已从地面爬起,斜斜地立着。不远处,沼泽平静无痕,仿佛一切过往,都未曾发生。(节选自《散文》2023年11期,有删改)【注】①牛轭:给(牲畜)在脖子上配大小适当的颈箍以防走脱。②牛绹:拴牛的绳子。③冇:方言,即没有,“有”的反义词。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A.蛮牯子最初有地可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蛮牯于逐渐失去用武之地,其存在也变得越来越边缘化。B.作者赋予了蛮牯子人性化的特质,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劳作的工具,而且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体。C.“我”在离开老家前拜托堂哥养着蛮牯子,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绹”,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D.“蛮牯子则失去了它的天堂”指蛮牯子不能在湖洲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分析不当,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我”只是猜测堂哥不愿意等牛死后埋掉的嘱咐,但并不是说堂哥不情愿养蛮牯子。故选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时空中的一个坐标在玛多,我也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拿钱保命。”几乎无人不知,一个长年累月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那伤害的程度足以用对生命的摧残来形容。有人给我透露了一个冷酷的数字,在玛多这地方,人均寿命只有五十四岁左右。而一个人在高原上待了多年后,哪怕离开了高原,在余下的生命里也将是一个只能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的“药罐子”。在青藏高原工作的地方干部,一般干够二十年就可以轮换或退休了,而像谢会贵这样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的,还极为罕见。所谓地方干部,这里还得解释一下,这是用黄河人的眼光来看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中央政府直属机构,而玛多水文站麻雀虽小,却也是黄委会垂直管理的一个最底层的中央直属单位。但由于他们每天都在与水打交道,很少与人打交道,与地方上、社会上少有接触,社会上对他们的存在也不大关注。他们时常被人们看见,却很少被人们认识。很多人看到这些一脸黢黑、木讷寡言的水文人,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而他们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这也是水文人下意识的一种习惯。由于对他们缺乏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最底层的、第一线的水文人工资待遇很低,比那些同在玛多工作的地方干部低多了。如果说一个人年轻力壮时来到高原打拼就是“四十岁前拿命换钱”,这个目标谢会贵过了五十岁没有实现,一辈子也难以实现。从刚到玛多水文站每月拿三十多块钱工资,到如今,他每月也就能拿到三千多块钱的工资。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别说拿双倍工资,愣是连一天的出车补助他也没有拿过。如果说这微薄的工资就是他拿命换来的钱,那谢会贵的命、水文人的命也太不值钱了,太廉价了。而“四十岁后拿钱保命”,却是谢会贵用生命来验证了的痛苦的现实。他从二十二岁那年获得了“玛多打冰机”这个响当当的称号,如今这台“打冰机”也日渐磨损老化了,一身的高原病加上水文人的职业病——风湿痛、关节痛、胃痛,还有致命的脑血栓,从三十岁之前就开始折磨他,年岁越大越是厉害,无论在玛多水文站还是西宁的家里,那大大小小的药罐子,不是治胃病的,就是治风湿痛、关节痛的,有时候药罐子摆得太多了,他还得在这些药罐子上分门别类贴上标签,一不小心,就吃错了药。那么,谢会贵又拿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什么?回首二十岁时,他用一张纸把自己送到了这个雪域高原,从此他就认了,一辈子交给玛多了。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他以自己的坚守和全身心的投入,为自己换来了上上下下的夸奖,几乎每一任站长都这样夸奖他,“别看老谢是咱们玛多站资历最老的,可干起活来愣是一点儿也不含糊……”夸奖的话多了,既是不断地重复,也是在不断地强调,而他每次听了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除此之外,他也为自己换来了一大堆荣誉证书,从黄委会系统劳模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为一个最底层的水文人,应该说,他已经抵达了人生荣誉的高峰,然而说穿了,同一个人的生命相比,同他一生最宝贵的强壮年岁月相比,这些荣誉证书也不过是一张纸。而每次在光环闪耀中领奖时,他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如果这一切都是纸,但他还用生命换来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在玛多测量的数以万计的水文数据。那上面记录了黄河源头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类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流量、蒸发量、降水量、泥沙量等数据,这每一个高精度的水文数据,都在填补中国乃至世界水文的空白,更是国家防总、黄河防总、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监测治理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没有这些数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就不可能打造一条数字黄河,中国第二大长河源头的水文数据将是绝对空白,一条如同巨龙般的黄河,从龙头开始就是个处于失明状态的瞎子。想想也知道,要不,国家怎么会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设一个水文站呢?这里根本不具备设站条件,但必须设站!玛多水文站就是黄河的第一只眼,谢会贵就是这只眼睛里的一只瞳仁……一个人,从二十岁的憧憬与抵达,到知天命之年步履蹒跚地离去,这就是他漫长而简单的人生履历。无论当初的选择是热血沸腾还是心血来潮,他已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以三十二年的生命和岁月验证了,那就是他矢志不移的选择,那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选择。我有幸抵达了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又有幸找到了一个走得离他最近的机会,但他不愿意谈自己,他谈得最多的是那个水文站和他的那些老前辈和同事,“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但黄河可以做证,青藏高原可以做证,一个人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坚守三十二年,哪怕再平凡,也足以用崇高来形容。而如今,随着黄河源头从过去的无人区变成一个个旅游景点,很多游客又没有生态环保意识,老谢对游人带来的各种污染以及对生态的损害也格外担心。他多么希望有幸来此一游的游客们,能够像那些心有神明的藏胞一样,对这里的每一滴水,对我们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保持一种神圣的敬畏、虔诚而纯粹的信仰。对于我,玛多只是一条必然之路上的短暂驿站。在我离去前,又一次深深凝望,一个仅有五间房的小小院落,它的存在,让我们错杂的内心一下变得简单明了,而对它,一切都会得以逼真地映现。唯愿在我接下来的奔波于大河上下的漫漫长旅上,它的存在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一个闭上眼睛也能看见的坐标……(原载《清明》2016年第2期)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玛多水文人“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是因为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很少与社会接触,变得木讷寡言。B.作者谈及水文人的工资待遇很低,既指出像谢会贵那样坚守多年的水文人并非是为了利益,展现其崇高,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C.作者用“漫长而简单”形容谢会贵的人生履历,“漫长”是指三十多年的坚守漫长,而“简单”是指他的人生履历简单,只做玛多水文人。D.作者开始称呼谢会贵全名,后来称呼“老谢”,表明其情感态度的转变,可见谢会贵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担忧真正引起了“我”的共鸣和尊敬。【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因为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很少与社会接触,变得木讷寡言”强加因果。依据第二段“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而他们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这也是水文人下意识的一种习惯”可知,玛多水文人发呆不是因为待傻了,而变得木讷寡言,而是因为这成为了他们下意识的习惯。B.“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曲解文意。从整篇文章看,写他们的待遇是为了凸显他们的纯粹崇高,并不是暗含作者的同情。D.“表明其情感态度的转变”曲解文意。称呼的改变并不是表明“我”对谢会贵的尊敬是从这时才开始,对谢会贵的尊敬赞美的情感是贯穿全文的。故选C。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有鱼胡竹峰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鱼素。所谓鱼传尺素,是源自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有诗句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有年春节去皖南,恰逢灯会,鱼灯烛光闪闪。一盏刀型大扁灯在前开路,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大锣大鼓伴奏,其后紧跟着花灯、鱼灯、五谷灯,五光十色,灿烂斑斓。士农工商摩肩接踵,车马人物满巷,灯火达旦。铜锣铿锵,鼓声点点。鱼灯最为活泼热闹,鳞鳍闪烁,你来我往,或上蹿下跳,或左摆右摇,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一女子在巷子里站着,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鱼灯当然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也喜庆,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制咸肉咸鱼,晒太阳的老翁在打盹,花猫跳上椅子,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怀。逢年过节每每多些怀旧,万事如意、富贵吉祥、抬头见喜的颂词都在意都喜欢,红纸黑字端端正正写了贴在家里,满室生辉,有墨香有吉光。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家里要挂“连年有鱼”的年画,有古版有新印。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婴,手拿莲花,怀抱又大又壮的鲤鱼。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破旧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鲜气多了仙气。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更是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的好愿望。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去争瞻那一轮凌空高悬的皓然明月。三鱼共一首,争头也争月。“月”同“跃”,看似三鱼争月,实为三鱼争跃。道家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无尽,无尽有余,“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有地方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秤有鱼,剩有余。有人将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渔村新妇出嫁,随手撒些银钱在地上,所谓鲤鱼撒子,子孙满堂。古人万事讲究阴阳,讲究相生相克,旧年人家,墙上悬挂有木鱼,鱼为水,水克火。悬鱼长者丈余,短者不足一尺,配有各类纹饰,意寓平安。我乡多水,河流密布。鱼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的是鲫鱼、草鱼、鲢鱼、青鱼,用来红烧,用来清蒸,用来煎炸……各有风味。鲫鱼性属土,泥水里自在游弋;能补胃,乡下妇人生产后用它炖汤,以充发物。草鱼、鲢鱼易活,肥大之极,我见过身长近一扁担的鱼,农人腌成咸鱼,晒在太阳地里,冒着油光。旧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难得鲜鱼,山民则做“面鱼”,聊且快意耳。面鱼是豆腐皮将糯米、肉末、豆腐、粉丝、红豆、生姜末与香蒜末裹成长条,放锅里炕至两面金黄或微焦时,切成方块状,仿鱼的形状盛入盘中。甜糯咸鲜,外皮脆香,内里绵软。世俗里,鱼被尊为吉祥富贵之物。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一条白鱼跳进船舱,众人说是吉兆。鱼鳞如铠甲,鱼腹多子如兵。孔门得子,国君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孔子高兴,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鱼在水中,飞鸟般自在。据说鱼有龙相,战国时有人乘鲤鱼而登仙,成仙之后,常骑着赤红的鲤鱼现身水上。笔记传奇上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几千尾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就化为龙;跳不上去的,碰得额破腮裂,败阵而归。鲤鱼跳过龙门,即有云雨相随,天降祥火烧去鱼尾,助其化龙。唐朝的烧尾宴即源流于此,士人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名为烧尾。龙相久远,缥缈成了传说,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在纸上见过几次大鱼,先是庄子笔下的北冥鱼,名为鲲,鱼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化为鸟,是为鹏,背阔不知几千里,翼若垂天之云。后来又见《玄中记》上的大鱼,船行一日才过鱼头,七日方过鱼尾,生产时,碧海为之血红。这样的鱼并非全然喜庆相、富贵相,倒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是后世的钓徒心态各异。有人钓的是朝堂之志,有人钓的是隐逸心事,有人钓的是一日三餐,或得鲤鱼,或得鲈鱼,或得刀鱼,或得鳜鱼,或得鲥鱼,还有白鱼、鳊鱼、鳗鱼、鲃鱼、鲫鱼、草鱼、鲢鱼、青鱼……腊月天在皖南山居,路过张志和故里。张志和一生起伏,几番上下,终于了却宦意,带上僮婢,告别亲友,四处游历,最后来到湖州城西渔隐,自称烟波钓徒,和西塞山前的白鹭为伍,也和桃花流水鳜鱼为伍。“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有删改)文本二: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因为他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路。他的散文总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又谈墨趣,谈韵致,谈风骨,谈意境,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别有深刻体会。竹峰还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遍及草木虫鱼、日月山川、衣食住行、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观,体悟到大自然借给我们诗意和灵感之浩瀚古意和美意——不失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节选自韩少功《我读胡竹峰》,有删改)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引用汉乐府诗句,交代了“鱼传尺素”的由来,既表现了鱼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B.文章中“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写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年画的情景,表现了时空的久远。C.文章以“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见的大鱼,进而强调“大鱼”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D.文末写渔隐,除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与“有鱼”有关,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属于过度解读。“‘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是对张志和及其人生境界的赞美,但从中看不出作者自己的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故选D。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河畔的阡陌之舞苏雨景驱车行驶在黄河北岸这片辽阔大平原,植物的清气、泥土的腥气透窗而来。没有了山的阻隔,视域格外开阔。远处,白云在道路尽头缓缓飞升,近处,旺季的作物青葱一片。路边的果园里,桃子将熟,隔着田垄似乎都可以闻得到丝丝香甜。三三两两的农人劳作着,太阳在他们的手上、脸上涂满了古铜色。此行并非一时兴起。几年前,我曾到访商河,并目睹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秧歌表演。之所以说规模不大,是相较当地动辄百人的秧歌演出规模而言的。其时恰逢农忙,农民出身的秧歌队员们都在忙着抢收抢种,能聚起来的人不多。然而,这场规模不大的演出,却令我们感叹不已。从队员们脸上的汗水、身上的汗渍不难看出,他们也都是刚刚从田间地头赶来,放下手里的农具,换上秧歌的行头。可锣鼓点一响,眼里的疲惫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光。他们奔腾起舞,令人不禁联想,在商河鼓子秧歌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卷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在战胜洪水或击退外敌时,就是这样兴高采烈的吧?在岁稔年丰时,就是这样欢呼雀跃的吧?这秧歌里,有风雨交加的岁月,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那次的商河之行,在我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不久前,响应中国作协“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再次走进了商河大地,来到殷巷镇三帽村。三帽村由帽杨、帽张、帽石三个自然村组成,是鼓子秧歌的发源地之一。在与殷巷镇文化站李主任、三位村书记及村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但民间艺术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点,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关于秧歌的起源,大致有“抗洪”说、“战争”说、“祭祀”说。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黄河素有“百水之首”之称,自古决口和改道极为频繁。清代付泽洪主编的《行水金鉴》中有载,历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商河县整体地势较低,境内有“七十二洼”,小洼更是数不胜数。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说。面对来之不易的丰收年,人们激动的情绪无以表达,抄起身边的农具舞之蹈之,又是多么合情合理。漫长的旧时光里,虽生活多艰,而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却如原上草,春风一吹,便生机一片。年年岁岁,人们在秧歌中安放自己,在秧歌中点燃自己,秧歌镌刻在当地人的骨血中。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古老的鼓子秧歌非但没有被历史的河流湮灭,反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臻昌盛,焕发动人神采。1955年、1980年商河农民鼓子秧歌队两次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1992年,在“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近百名专家认为,鼓子秧歌强悍遒劲,磅礴恢宏,是“我国北方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这次会议使在民间盛行但在专业舞蹈界却寂寂无闻的鼓子秧歌,带着泥土的芳香,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1996年,商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河鼓子秧歌一步步迈向了更高更大的舞台,先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中国非遗春晚、中国民间艺术节、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各类大型活动的演出,并到访十余个国家。谈到1980年的那次调演,年过花甲的村民孙念俊拿出一张泛黄的合影,让大家辨认哪个是他。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照片上风华正茂的孙念俊已是满头风霜,我问他,还扭秧歌么?他立马认真地更正我:“咱们商河叫‘跑’秧歌,‘扭’太斯文,只有这个‘跑’字才配得上鼓子秧歌的野劲儿、疯劲儿。”他还说,自己会跑下去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轻易放下。石立军是几位村民中比较健谈的一位,他说商河鼓子秧歌流派很多,几乎是一村一风格。但总体上分为“插伞”“举伞”“扛伞”三大流派,有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伞的大气、鼓的浑厚、棒的灵巧、花的优美与丑的诙谐相得益彰,亦刚亦柔,亦庄亦谐。鼓子秧歌还有很多阵图,类似军队阵形,因为在古代,血与火洗礼下的商河人民骁勇尚武,这种尚武之风与民间舞蹈相蕴相融。村民田吉山说,商河县960多个村庄,除了在田间做农活儿,村民们的休闲时间大多用在跑秧歌上。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没有不会跑秧歌的。只要鼓子一敲,秧歌随时随地可以舞动起来。聊到这里,田吉山向我展示了一段视频。视频中,锣鼓喧天,几十位村民聚在一起,有手举伞盖的,有腰系彩绸的,有老人,有妇孺,他们沉浸于秧歌之中,怡然自得。村民说,现如今,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滋润了,秧歌已经成了村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见、村村有。秧歌对于商河人来说,不仅是重大活动上的“特色大餐”,更是寻常烟火下的“家常便饭”。外地人喜欢跳广场舞,商河人喜欢舞秧歌,外地的孩子们做课间操,商河的孩子们舞秧歌。谈及孩子舞秧歌这个话题,帽石村的石书记有些兴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