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果说全国卷较以前有重大调整变化的话,那么
古诗歌鎏赏题型的调整应该是浓暴重彩的一笔。由
沿得多年的2道主观题变成“一客观+一主观”的
专题八古代诗歌阅读新形式.要体难度有所降低.但考点覆盖面有所扩大。
这一变化旨在让高旗难懂的古诗歌真正走入“寻常
百姓家”。
——一改多年老传统,一客一主新题型»>备考方略一先整体把握,再分题型突破
专题入门(一)熟悉变化了的高考新题型(明考法)
——新高考命题分析
一、命题形式方面
为顺应全国卷文本材料(文学类、实用类均为必考)增多、题量增多,但考试用时不变、分
值不变的实际情况,以及真正落实“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考纲要求,古诗歌阅读这一考生
的难点题型将有所改变,其主要变化就是由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5选2选择题+一道主观
题”的命题形式。
同时,比较鉴赏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选项,应引起考生足够重视。
二、选材范围方面
选材上,全国卷将会遵循在以往只考唐宋诗歌的选材特点的大方向下,拓宽选材范围,其
他朝代(如元、明、清等)的诗歌有望进入命题视野。
三、考点题型方面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4大考点保持稳定。具体到题型上,仍以表
达技巧分析题和情感分析题为主,但随着“5选2综合性选择题”的介入,题型和考点覆盖面
将大幅拓宽,呈现出多题型、多考点的命题新态势。
——新题型试做领悟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⑴〜⑵题。
塞路初晴
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
处落笔。
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稼丽
中又有清新之感。
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侵略的
意味,“汉将”即指唐将。
E.尾联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传达出了诗人对“无战伐”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游
猎生活的向往。
解析:选BE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
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
著特征。E项,“对游猎生活的向往”不当,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
情。
(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总结景色特点。颔联“新水乱
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
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
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参考答案: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
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
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咏愁
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该诗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说它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
藏在人的心里——“愁肠百结”,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愁眉苦脸”。
B.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只有一条,即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
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
C.颈联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币地丝”,将抽象
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
D.尾联写“愁”无处不在。“愁”如此气人、欺人、恼人,可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
却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
乃“人间何处不相随”。
E.诗人把愁之踪迹、潜入时机、来时情状以及无处不在的态势状写得生动、形象、细
致。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切题,犹如一首谜语诗。
解析:选BCB项,“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两条,还有一条,即心中有愁情的人借
酒浇愁,待酒醒后眼见残月斜照窗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愁”会
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C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作者在题目中着一“愁”字,然后就让它贯穿全诗的四联。作答时,要仔细分析每
联中是如何体现“愁”字的。
答案: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
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
“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纤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
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
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
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
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个
“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
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
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
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叹。
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四
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轻松自然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
解析:选BE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E项,
“轻松自然”不正确,应为“深沉婉曲”o
(2)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
答:...................................................................
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
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⑴〜(2)题。
[中吕]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①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菊妒。不顺俗,不妄
图,清高风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①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
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
风景优美之地隐居。
B.“荆棘满途”与“蓬莱闲住”既成陡转,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
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
C.“诸葛茅庐”三句中,“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茕
妒”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
D.最后一句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
“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
E.全曲仅以一首句一尾句,巧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表达了消极隐退避
世的情怀。
解析:选BEB项,“既成陡转”有误,这里应是“对照”或“对比”;E项,“消极
隐退避世的情怀”不正确,应为“飘然出世、无意旁鹫的情怀”.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
情感。
答:.......................................................................
解析:在这首小令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读来并不觉得生硬,这主要得益于词人
高超的艺术技巧。依据注释,通读小令,找出所运用的典故,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
果。
答案: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
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
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③西晋张翰借口秋
风起,思念家乡茄羹、妒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
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专题入门(二)读懂诗歌永远是做对题目的第一步(读懂诗)
一、懂一些诗歌基本常识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一)把握结构章法
诗歌的结构章法如下表: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
绝句有的诗讲究起、承、
近体诗要)
转、合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上阕
主句写景写景(次)
(片)
词尾句过渡
下阕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住)
(片)
(二)了解基本特点
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
(1)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
(三)读懂“诗家语”,跟上诗人跳跃思维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诗家语
内容解说示例
(形态)
杜甫的“隔叶黄鹏空好音”(《蜀
相》),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
岸”(《泊船瓜洲》),王维“日色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
改变冷青松”(《过香积寺》),以上句
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
词性中“空”“绿”“冷”均为形容词
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绘景状物,
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强
化了诗歌的感染力。
①崔颜《黄鹤楼》:“晴川历历汉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
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主
改变
格律等表达的需求,故意改变某些语)后置。
词序
词的词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②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
主宾换位等方面。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
彩)”为主宾换位。
省略压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①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
缩词语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蕴含
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
点:(1)答话蕴含问话;(2)意象组字。
合。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把多个意象直接
拼合,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
之恨。
二、学一些读诗常规技法
(-)“读”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
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I详示例表I
卷别诗题重要信息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
2016年
金陵望汉江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全国乙卷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
2015年夏日游山家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四川卷同夏少府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
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①揭示了写作事件(寻常山道人);
2014年寻南溪常
②表明了诗歌题材(即事抒怀);
大纲卷山道人隐居
③暗示诗歌的情感(恬静淡泊)。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
2011年
咏山泉②表明了诗歌题材(咏物);
山东卷
③暗示了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读”注释蕴含的信息
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经历等,无不影响着诗
人的表达。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注释和交代,往往可以知晓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作品风格,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某些词语(典故)的含义。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f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f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一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f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f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
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详示例表I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
残春。旅舍
韩偲®
(1)注释①对“残春”的解释,暗示诗人对时光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流逝的感叹。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2)注释②介绍作者,生活时间当为晚唐,“字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致尧”暗示了其政治理想,籍贯则在京城;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以待眼明。[注1
“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交代写作背景,
①残春:指的是春天将去,春花凋残,故称残
“流徙”表明了作者眼下的处境:流离失所,
春。②韩傀(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
流放南地。
(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
(3)注释③④⑤疑难词语和地名的解释,帮助读
作。③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④梁:官帽
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情感。
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⑤朝
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三)“泡”诗歌正文,多角度体悟情感
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如何读懂正文?如何对
诗歌正文进行细研巧析呢?借用谢冕的话说,就是要“泡”。“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
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词意象,
“泡”关键词句和“泡”诗词情感。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正文,以明诗情。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匆
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
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
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
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
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
伤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孤”“独”“闲”就是情感语言,表现了诗
人强烈的孤独感。
2.抓景、事、情,推导诗词主旨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
“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
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还要注意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
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
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词的主旨。
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
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间的关系,还要多留心有抒情、议论性
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
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在具体体悟时要多角度切入,多方式
“泡”开诗歌正文。
下面以体悟杜甫的《夜》为例:
“泡”开
诗歌体悟情感
方式
夜“疏”“孤”,,无情,,:,,疏”是稀疏,
杜甫言其灯少,暗示贫困、偏僻、凄清;
露下天高秋水清,抓字词“孤”是孤独,无人作伴,更显凄凉;
空山独夜旅魂惊。“无情”则是诗人得不到家书迁怒于传书
疏灯自照孤帆宿,鸿雁的无奈之语,思乡强烈于此凸显。
新月犹悬双杵鸣。夜色渐浓,露水在渐渐凝结、垂落,楼下
南菊再逢人卧病,的江水,在静静地流淌。周围的山峰,像
北书不至雁无情。巨人一样屹立。夜风轻拂,一切都是那样
步檐倚杖看牛斗,抓景柔和、安详。远处长江水面上,零星地闪
银汉遥应接凤城。烁着几点灯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渔舟,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新月高悬,万籁俱寂,这时从城中传来一
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阵阵捣衣的砧杵之声,回荡在夜空之中。
析。此景虽美,却难免给人以凄清之感。流离
他乡,凄清之景更令人伤怀。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独坐高楼,对着窗
外空山的景色,听着远处传来的砧杵之
声,加上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时局动乱,
抓事战争不断,诗人已经很久没有收到故乡亲
人的来信了。这时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
檐,仰看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内心无
限悲凄。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一个
病情严重的人,在床上挣扎起来,倚着拐
抓尾句杖还要走到门外,仰望天空,遥望国都,
远眺故园,感慨万千,诗人的忧国之心、
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寂静幽美的景色,触拨了游子的心弦,触
动诗人异乡作客的无限愁肠,引动了他的
抓情
万千愁绪,写出他对故国的强烈思念之
情。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泡”开诗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用心揣摩。
专题入门(三)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定基调)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
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
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
诗”的效果。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
确,答题答在“范围”之内,保住应得“基本分”。
(一)咏史怀古诗一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
怀古》(张养浩)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以历史事借怀古叹今(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内涵内容
件、历史人物、叹个人命运的坎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
历史陈迹等为题坷。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材。借咏叹史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
实、描写古迹来忧民。
抒发诗人的兴衰(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
之感,以寄托哀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
思、借古讽今。鲜明的对比。
标题中有“咏(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
①针对历史
史”、“怀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人物或事件,发
志古”、登某古迹情感(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
表自己的观点或
有怀、古迹、古以悲景衬悲情。
看法。
人名等字眼。
I应用体验I
I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
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
北周二朝,官至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
2.读注释:①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交代写作背景;②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
革新”失败,介绍作者情况;③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
②[景、事1(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
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
净尽。
(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
4.定情感:表达诗人对南国苴盛今衰的感慨和堇新政治的抱负丕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
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洎局势的忧虑£一
(二)咏物言志诗一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单纯咏物、托物言志
内涵表达内容(寓意)、托物喻理、托物(1)从具体描写
诗人的思想感情。讽世。的方法看,主要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是正面描写(绘
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形绘色)与侧面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
报效国家。烘托。
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2)从修辞手法
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
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看,主要是比
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
标志情感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喻、象征、拟人
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理想破灭的哀愁。和对比。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3)从抒情方法
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
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看,主要是托物
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嫉俗,或针硬时弊,或冷言志。
嘲热讽。
[应用体验]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汉宫春梅
晁冲之®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
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
知。
|注|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
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④故人:此指林逋。
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
的特点)。
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
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②“东君”"玉堂"''故
人”帮助理解诗歌。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
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②[景、事](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
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
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
4.定情感:①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L.②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
怀:—③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旦的忧愤;…④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一
(三)羁旅思乡诗一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对接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借抒情主人公旅途
外,滞留他乡,或漂泊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
(1)借景抒情
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叹,表达思亲怀乡之
内涵内容(或叫“寓情于
所感,借此抒发对家情。主题有潦倒失意、
景”),情景交
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漂泊哀伤、思念亲人
融。
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
(2)乐景衬哀情(乐
①天涯漂泊羁旅
景写哀)。
①诗题中多含有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
(3)侧面落笔。诗
“客舍”“登高”“望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
人在表现怀远、思
月”“忆”“寄”“行苦。
归之情时,不是直
”“思”等词语以及元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
接抒发思念之情,
宵、中秋、重阳、除夕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
而是从对方着笔,
志等节日名。情感人的思念。
想象对方思念自己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
之深,借以烘托诗
风、秋霜、杜鹃、猿情。或表达人生感叹,
人的苦恨离情。
啼、沙鸥、孤雁、浮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
(4)因梦寄情,虚
云、梧桐叶落、西楼、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
实结合。
高楼、危楼、危栏等。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
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应用体验]
I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
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
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
洛、吴越等地。
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
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
题。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②|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
(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
乡之情油然而生。
4.定情感:①爱人将离家的苦.闷转△梦境,…以此寄寓宜.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
情J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惺—
(四)送别怀人诗一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对接教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1)寓情于景,以
送别诗涉及的
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景衬情,情景交融。
范围极广,有君臣
内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2)烘托:不直接写人
内容官场赠别,有市井
涵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的离情别绪,而是通
朋友相别,有亲人
吟诗赠别,表达依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