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精品高考系列
专题14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
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
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
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
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
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17年增加了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论据和论证的题目。
(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2018年高考论述类的命题预测:
(1)文本观点鲜明: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②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
点③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2)文本结构清晰:①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②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3)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社会科学,个别地市考查自然科学。
(4)阅读文本的篇幅:都是不超过1000字的文本。
(5)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6)部分省市客观题和主观题同时考查,如北京、上海、广东,内容包括信息的筛选归纳、联系
社会现实个性解读,后者较难。
2017备考策略,要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
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科技文阅读的所设的
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
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高考除了
考查知识,还考你的耐心、细心、信心。三是总结规律方法,适当训练。客观题分析常见的出题角度,
设置陷阱的种类,主观题要观点明确,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等领域。作者针对这些领域的某一问
题或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所以,在阅读这类文本时就必须要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
本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
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相关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
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联系现实的主观题则要适当
迁移知识。
注意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
一、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所有单项选择题的选项基本源自提供的文本,文本
与选项的不同点只在于内容的表述,当然,这其中也包含有内容的概括、筛选和整合。为此,做题的
第一要旨就在于准确地找出选项所对应的文本信息,诸多优秀考生的临场经验告诉我们:谁找准了对
位的文本信息,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
做对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另一半成功要旨来自“对位的文本信息”与“选项内容”的比照。在“文
本”与“选项”的比照上,不仅需要精确的逻辑思维,同时也需要敏锐的识别力。同学们在平时的备
考复习中,要通过到位的指导和严实的训练,练就出这双“火眼金睛”。
三、知识的迁移能力:
高考的问题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由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出发分析社会现实中的问题是一种较
新的考查题型,单纯的做题方法和规律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独立思考,并
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名师点睛】
解题指导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1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2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3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4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5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
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
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
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抓住关键词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
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四、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
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
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1)养成切层分层意识,能够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3)答案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
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
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
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
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
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方法小结
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
点,选择主要内容。
2.答案要点:要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⑤相关要点。
3.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
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
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常见错误
一、误划类别:
选项:
下列关于“中国茶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原文:
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
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
原文“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
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
水质,细细品味”属于“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选项误划
类别。
二、答非所问:
选项:
下列关于“东”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东”应该是大多数原始民族最先产生的方位概念,因为太阳每天从同一方向升起,又从另外同
一方向落下。
原文:
太阳每天从同一方向升起,又从另外同一方向落下,因此,不难想象,对绝大多数原始民族来说,
四方中最先产生的方位概念应该是东和西。
大多原始民族最先产生四方中“东”“西”这一方位概念,和“东”的文化内涵无关,属答非所
问。
三、无中生有:
选项: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
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原文: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选项中“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
一个绝对标准”无中生有。
四、混淆范围
选项:
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
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原文:
茶道追求的“和”……“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
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
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
界”。选项混淆已然和未然的关系,属混淆逻辑范围。
选项:
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商代的酒在祭祀中作用有二:其一,供祖先神祇享用;其二,巫师们饮酒达
到一定的精神状态方可通神。
原文:
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
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
文中说“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可见张光直的论断是“或然”而
非“必然”。混淆逻辑范围。
选项:
中国历代对红色也比较重视,如汉朝崇拜火鸟凤凰,礼服旌旗等用赤色;唐朝皇帝们经常“赐绯”,
即赏赐给大臣红色衣服或红色物品。
原文:
唐朝从武则天开始,对红色尤为重视,她非常重视赐大臣一种红色衣服,或者是红色物品。
文中原句是“唐朝从武则天开始,对红色尤为重视,她非常重视赐大臣一种红色衣服,或者是红
色物品。”说明唐朝从武则天开始赏赐大臣红色物品,选项混淆时间范围、以偏概全。
五、偷换概念
选项:
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
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原文: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的起点是“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三重含义”,不是说
“三个具体要求”。
选项: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指水、火、木、金、土五种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元素,
这五种元素之间相生相克,对立统一。
原文:
对“五行”的正式解说载于《尚书•洪范》
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它们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彼此之间
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原句是“对'五行’的正式解说载于《尚书•洪范》”,此项理解不当,对“五行”的“正式解
说”不意味着“五行”一词最早出现于该书;“对立统一”不当,文中只说“彼此之间存在着相生相
克的关系”。
六、曲解文意:
选项:
唐朝时,黄色正式成为皇家的专用服色,民间百姓禁穿黄色,甚至娱乐演出也不能使用,王维因
选用黄色狮子而侵犯了皇权被贬官。
原文:
不过唐朝时皇帝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天天穿黄色,便禁止民间百姓穿着黄色衣服。王维给皇帝
舞狮子的时候唯独选择了黄狮子,因严重侵犯了皇权而被贬官。
“娱乐演出也不能使用黄色”与原文“在五色狮子中唯独选择了黄色”意思不一致,选项曲解文
尼、O
七、推理错误:
选项:
下面各项中不能支持“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这一观点的论据是
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较为滞缓,算盘不大可能诞生于此时;而唐末已见筹
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原文:
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
化发展滞缓,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
宋代“筹算除法歌诀”已经出现并不能作为“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的证据,本项是证明算
盘出现于唐代。注意选项是“算盘的出现”,选项是唐代“筹算”的歌诀。
八、强加因果:
选项:
汉字简化使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从而淡化了文字的神秘色彩,淡忘了字
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
原文:
简化的结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被淡忘,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
个词的符号来对待,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是基本趋势和要求。
三个分句在原文中只是并列关系,都属于汉字的“简化的结果”,而在B项中,加上了一个“从
而”,导致了分句间关系的变化。
九、因果倒置:
选项:
古人认为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
清明,社会安定。
原文: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
和原文比较,选项因果倒置。
十、张冠李戴:
选项:
现代考古学家认为,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叙。“爵”的造型像一只鸟雀,而古代“爵”
与“雀”同音通用,因此名“爵”。
原文: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蒯等酒器。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
爵一辄。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
好像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辄”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非现代考古学家的观点,选项张冠
李戴。
【试题演练】
一、【2017年高考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
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
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
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
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
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
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
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
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
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
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
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
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
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
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
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
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
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
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
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
1.D
2.C
3.B
【解析】
L试题分析: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
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
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照原文,内查语意。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
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苜先浏
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
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
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
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
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
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
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017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
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
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
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
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
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
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
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
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
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
到时一定起锅。“火"日"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
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
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
—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
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
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
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
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
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
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
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
【答案】
17.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二
18.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
候在于把“谱”用活。
19.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
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首先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谱”的含义主要集中
在文本第3段,筛选相关内容有:“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
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然后将这些含义分点分条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找出该词语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
理解文中“谱”的含义,“谱”的含义在文中可以直接进行筛选,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3段,找
到位置所在就可以直接概括了。
18.试题分析:本段内容大概是:首先从书店里的菜谱说起,然后论述菜谱只是给人一个规范,运用
菜谱必须把握火候,把握火候是实践性的,是艺术性的。最后又谈到了“谱”上,谈到舞台艺术
中也有火候,是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概括思路时语言要简洁。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的论述层次即作者的论述思路,本题论述思路归纳范围在第4段,一般思路为“首
先引出什么话题,接着具体论证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本段围绕“菜谱”分析层次即可。
19.试题分析:阐释“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是“自由”,明确“自由”是什么,
是艺术家在演艺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和追求;然后分析“自由”的限制语“有规律的”,何为“有
规律”,为何要“有规律”,这结合文本主旨进行分析及“谱”的含义去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一题其实是考查文本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的解
读,要分别解读“有规律”与“自由”的含义,再联系全文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6~8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
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
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
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
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
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
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
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
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
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
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
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
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
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
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
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
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
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
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
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二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
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
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
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
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
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
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6.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
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
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
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
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
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
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
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
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
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己化为画家
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
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答案】
6.C
7.B
8.D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对“移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人
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
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
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依据题干确定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移情”二字,然后明确要求“不
正确”,然后到文章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较。A项源自文章第一段,B项源自文章
第二段,D项源自第四段。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意概括。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
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
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文意概括题,考生应明确题干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
先分析选项,凡说法过于绝对,有因果关系的选项要重点关注,因为这些选项易犯绝对化、以偏
概全、强加因果等毛病。比如本题中“这种观点不可信”就过于绝对化,与文意不符,因为文中
只是说另一种观点更可信而己。
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主意考查学生依据文意进
行正确推断的能力。D项,“只属于青山的”错。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
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
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
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
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较之上面难度加大,文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内容,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运
用文章里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选项中的问题。比如本文主要讲述“移情”这一内容,考生可以依据
文本把握移情的特征,然后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与文中观点一致,显而易见,“只属于青山”
这一说法与移情“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
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
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
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不一致。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
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
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
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
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
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
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辱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
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
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
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
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
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
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
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
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
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
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
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
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
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
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
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
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
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5.下列理解与原文不尊行的一项是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
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
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而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
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
生活。
6.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二尊的一项是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
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
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
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
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7.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唇、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
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
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
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
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答案】
5.A
6.C
7.D
【解析】
5.试题分析:A项“,阴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
在原文第三段后半部分,由原文可知“夏历”“农历”俗称“阴历”“旧历”,是“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
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
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
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解答时首先整体理解文
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然后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寻找细微的差
别找出答案。本题通过与原文对比就会发现,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项的依据在原文第
四段,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这三项都与原文内容相符;而A项则曲解了文意,以偏概全。
6.试题分析:C项偷换概念,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
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首
先,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而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可
能与现在不同;其次,《淮南子》中记载的只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
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理解概念的能力,又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是天津卷的常考题
型。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社科概念含有特定的属性,隐含信息比较丰富,必须准确把握。这类题
目的命题手段一般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曲解文章的内容,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注意分
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所给选项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在
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前半部分,B项对应
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间部分,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通过与原文对比分析,可知这三项
都与原文观点一致,C项则改变了原文的表述,偷换了概念。科.网
7.试题分析:A项,“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由
原文可知“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而“指时杆、日唇、漏壶等”
只是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而制造的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B
项强加因果,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由原文可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体系“都是依据过去千百
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C项“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
次序而制定的”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为“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
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并
不是根据“月亮一年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以推断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是天津卷的常考题型。题
目的设误类型一般有范围缩小或扩大、轻重范围失当、混淆已然未然、强加因果、因果倒置、以
偏概全等,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
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
理解,找出答案。本题四个选项通过与原文比对,可知D项正确。
【2017年高考课标H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
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
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
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
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
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
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
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
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
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
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
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
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
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
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
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
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
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
1.A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
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
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
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以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找准答题的区间,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
意、无中生有等,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位置,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
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认真辨析
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可见青花姿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
变化很快”于文无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研读每个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
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的表述是否一致,最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
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
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
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
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
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
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
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
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
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
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
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
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
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郑州西亚斯学院《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濒危动物遗传多样性保护
- 2024年度医疗健康服务合作协议
- 幼儿园草坪建造合同
- 民办教师的合同协议与权益解析
- 借款还款合同协议书范文案例
- 不再打架共建和谐家庭保证书
- 合同主体变更协议的范本示例
- 智能化安装合同补充协议
- 矿物加工副产品协议
- DB44-T+2537-2024小型水电站退役导则
- 2024年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 消费合伙人模式协议书(2篇)
- 广东省中山市纪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数学试题(无答案)
- 安全驾驶培训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培训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含答案)
- 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合同范本
- 呼吸衰竭个案护理
- 单元3 WPS文字5-邮件合并(教案)-《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同步教学(电子工业版)
- 2024年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官方备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