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后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后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后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后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后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2023·山东济南·统考二模)有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恢复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希望回到中世纪”。这一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2.(2023·山东济宁·统考二模)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A.以学习西学为核心内容 B.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 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3.(2023·山东潍坊·统考二模)下图为1900年前后国人翻译西方书籍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西学东渐的深人C.清末新政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4.(2023·山东枣庄·统考二模)下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C.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 D.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5.(2023·山东东营·高三广饶一中校考期中)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写道:“赫胥黎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我们要断然理解,社会的伦理进展并不依靠模仿宇宙过程,更不在于逃避它,而是在于同它作斗争。”这实质上反映了(

)A.该理论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与平等理论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D.“天朝上国”观念发生了嬗变6.(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近代上海,万国商团担负着武力防御租界的任务。1900年,万国商团总共花费3万两白银,这是其自成立以来最高的支出数字,其中有1.4万两用于各种制服和装备。其增加开支的背景是(

)A.义和团运动不断向南方扩展 B.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C.南方督抚大力扶植反帝力量 D.清政府与列强彻底决裂7.(2022·山东聊城·高三校联考期中)梁启超在1897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A.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C.深刻认识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8.(2023·山东菏泽·统考一模)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这说明当时(

)A.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B.启蒙思想深入人心C.国家安全观的进步 D.总体安全观的形成9.(2023秋·山东威海·高三统考期末)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书中,他指出中国传统小说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A.批判传统文化 B.推行维新变法C.发起文学革命 D.推动社会改良10.(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下表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学习(

)A.方向由西方转向日本 B.领域由自然科技转向社会科学C.主题由器物转向制度 D.目标由求强求富转向文化革新11.(2023秋·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末)19世纪60年代后,反洋教运动迅速发展,共计400多起,遍及全国各地。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2.(2022·山东济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一观点(

)A.沿袭政治改良的思想主张 B.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认识到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D.代表大革命时的认知水平13.(2023秋·山东菏泽·高三统考期末)天津市曾是近代中国租界数量最多的城市,据下表可以推知(

)天津各国租界面积统计表国别数据年份(年)总面积(亩)折合面积(平方公里)英租界(含美租界)190361004.07法租界190028001.87俄租界190154743.65德租界190542001.80日租界189821501.43意租界19027710.51奥租界190210300.69比租界19027400.49A.天津民族工业更为发达 B.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C.天津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清政府腐败领土主权沦丧14.(2023·山东·模拟预测)19世纪70年代中期,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连续发表政论文章指出:“天下之治,以民为先。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富国强兵之本,系于民而已矣”,倡导“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其观点实质上是对(

)A.传统民本思想的否定 B.儒家思想的现实改造C.西方民主思想的机械照搬 D.洋务派所持论调的批评15.(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统考期末)1898年7月,吏部尚书孙家鼐上奏光绪帝,请求“降谕旨亟令删除……康有为书中凡有关孔子改制称王字样”。对此康有为自辩称,“即如《孔子改制考》一书,臣别有苦心,诸臣多有未能达此意者”。由此可知,维新变法(

)A.面临重重阻力 B.注重变法策略 C.缺乏社会基础 D.意在思想启蒙16.(2023秋·山东·高三统考期末)清末民初,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编译所除以编撰教科书为重点外,对于一般图书则注重西方文化思想的译介,如严复翻译《天演论》等思想名著。“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逐渐成为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成了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将这些名词作为孩子的名字。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先进分子接受了进化理论C.进化论成为社会主导思想 D.译书是西学东渐重要途径17.(2023·山东·模拟预测)严复自英国留学归来后,初拜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学习古文,“欲博一第入都,以与当轴周旋”;后又用投士大夫所好的文字从事翻译工作,用古文介绍西方思想。严复的这些努力(

)A.推动了士大夫思想解放 B.意在融合中西方文化C.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艰难 D.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18.(2023秋·山东聊城·高三校考期末)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为推行新政所颁发给京城内外臣工的上谕,除各项改革措施外,就书籍而论,仅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张之洞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光绪帝所强调的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也与这两本书的主张基本契合。据此可知,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改革势力内部缺乏共识C.康梁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力量重视发动群众19.(2022·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1902年,梁启超明确提出要用“淬历其本有”“采补其本无”的方法来“维新吾国民”,尤其要借鉴西方"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这表明梁启超(

)A.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B.宣扬变法维新思想C.强调对民众进行启蒙 D.思想观念日益保守20.(2022·山东淄博·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1895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在维新派帮助下进行改革,先后设立矿务局、铸币局,兴办新式学堂等,得到湖南乡绅的大力支持。梁启超入湘大讲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却遭到湖南乡绅们的激烈反对。这表明维新运动(

)A.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受到湖南乡绅的强烈抵制C.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D.与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21.(2022·山东济宁·高三济宁一中校考阶段练习)1900年6月,慈禧太后作出向英、法等11国“宣战”的决定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表示“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两江总督刘坤一则称“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冲击C.君主专制统治走向终结 D.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22.(2023·山东·统考二模)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等11国同时宣战。当月,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议定条约,其内容包括: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坤一、两湖督宪张之洞切实保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该条约的签订(

)A.是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的标志 B.使清政府无力控制地方财政C.表明清政府内部存在政见分歧 D.助推了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23.(2022·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开篇写到“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议院哉!”他还认为,古代中国“虽无议院之名,却有其实”,《易》《书》《周官》《礼记》《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已经包含了一切。由此可知,梁启超()A.缺乏对晚清政治体制的反思 B.鼓吹西学中源减少变法阻力C.摒弃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D.试图运用传统文化改造现实24.(2022·山东潍坊·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如表是某小组进行主题探究时搜集的部分史料。据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内容出处南市各商号沙船专走山东各口运载北货为主……此等沙船,往年至少亦有30余号俱在秋前驶出,中秋前后南旋,今届竟无一只北放,盖无口可向。《江南商务报》,1900年8月(一九00年五月)无西北不足以存东南,为其名不足以存也。无东南不足以存西北,为其实不足以存也。张謇《啬翁自订年谱》,1925年12月北事鱼烂,是穿心大瘫至今日而溃,现在惟有自保东南,联络与国,安集反侧,清查土匪,禁市商之把持。费念慈(原翰林院编修)《费念慈致盛宣怀函》,1900年6月A.晚清的南北经济差异 B.东南互保的社会基础C.义和团运动爆发原因 D.士绅阶层的家国情怀25.(2022·山东潍坊·高三统考阶段练习)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即如今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他意在强调(

)A.变革思想的重要性 B.要顺应世界潮流而变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传统儒家思想的弊端26.(2022·山东潍坊·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据时人记载,戊戌变法运动中“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各处痞棍借以索诈僧尼胁迁他处,或没其产,或以轻价得之,僧尼尤被其患”。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A.触及土地制度 B.脱离群众基础 C.反对愚昧迷信 D.建构新生活方式27.(2022·山东潍坊·高三统考阶段练习)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认为传统史学重视“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近世史学重视“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民史能够起到“激励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据此可知,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旨在(

)A.培植国民意识以挽救民族危机 B.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C.反思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 D.用近世史学改造社会28.(2022·山东菏泽·高三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阶段练习)光绪帝1898年颁布上谕称:“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法。……着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酌核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此上谕(

)A.意在以自主开放来应对侵略 B.意在全面推行维新变法C.力行改革来推进中国近代化 D.表明帝后两党矛盾激化29.(2022·山东济宁·高三阶段练习)1897年,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总教习时,强调学生要进行“体操锻炼”。严复根据进化论原理,在《原强》中写道:身体“逸则弱,劳则强”。这些主张(

)A.重视发展近代体育事业 B.深化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C.保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君主立宪政体确立30.(2022·高三课时练习)梁启超的“新民说”对中国人的性格、习性、智能上的弱点做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工商业的发展,以补我之所未及”,以便在激烈竞争的世界上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其主要意图是(

)A.提倡君主立宪,推动社会进步 B.主张全盘西化C.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31.(2022·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中)20世纪初,梁启超在其文章中提到,他欣赏西方学校教育中“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体魄”的做法,主张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多彩的,少年儿童在学习之余,“或游苑圃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其观点意在(

)A.推动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转化 B.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C.以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 D.兴办学校以普及全民教育32.(2022·山东·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同治八年(1869),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材料说明(

)A.西方教会势力扩张激发了义和团运动 B.中外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C.地方官员偏袒传教士体现清政府腐败 D.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传教活动性质变化33.(2022·山东烟台·高三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严复认为:“有一道于此。是以愈愚矣,且由是而疗贫起弱焉,虽出于夷狄禽兽,犹将师之,等而上焉者无论已。何则?神州之陆沉诚可哀,而四万万之沦胥甚可痛也。”这一思想观念(

)A.冲破了华夷观念的藩篱 B.洞察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C.表达了改良政体的诉求 D.饱含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感34.(2023·山东济南·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心,"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近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

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时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

"表示欢迎”,第二条

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真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35.(2023秋·山东枣庄·高三枣庄市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康有为、茅海建对待“上书”这一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2)谈谈《康南海自编年谱》及《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在“上书”这一问题上的史料价值。36.(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5年,《苦学生》在《绣像小说》第63期上开始连载。书中人物杞忧子是深受八股毒害的旧式文人,他发出这样的内心独白:“我自受生到今日,少困咕哗,长图皋比,只知做几句八股,对几条空策·····悠悠忽忽了五十年,壮不如人,老之将至,热诚空抱,人寿几何,眼见得没有什么长进,好在社会上贡献了。诸君啊!青年的诸君啊!趁这个时候,努力猛进。看着我老朽现在的后悔,万勿入老朽已往的蹉跎。诸君将来的幸福,就是中国全体同胞得享的幸福了。”·····此时的清廷无论社会秩序还是政治实体,都被讫入达尔文进化论式的世界体系中,杞忧子“想到此处,胸头一根根血管,如沸如裂”。——摘编自林培源《“制造伟大的国民”晚清教育小说〈苦学生〉的叙述者、海外空间与民族寓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杞忧子之“忧”进行历史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37.(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叶秋海棠”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桑叶”与“蚕食”“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年4月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义和团运动。根据材料“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恢复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希望回到中世纪”可知,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农民运动,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但又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倾向,具有深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有关,都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B项正确;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以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有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不属于三者的共同点,排除C项;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并不以反封建专制为最终目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前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00年前后,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能够挽救民族危机,而是应该进行制度上的改革。所以翻译西方的书籍从自然科学类转向社会科学类,A项正确;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不是西学东渐的深入,排除B项;1901年才新政,1900年前还没有开始新政,排除C项;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还是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变动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从表格的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初较19世纪末,翻译西方社会科学类的书籍比例和数量上升,自然科学类的下降,反映出此时不再以学习西方的技术为主,而是转身制度学习方面,体现出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在19世纪末就有了,与材料中强调社会科学无关,排除B项;从时间看,维新变法已于1898年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严复译作《天演论》目的是反对斯宾塞之流主张的消极地听凭自然的发展,而应该直面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与它作斗争,奋起直追,自强保种,结合所学,这反映了甲午战后中国人在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重的情况下救亡图存的斗争,C项正确;人类社会还应该有人道主义关怀,不能简单的用优胜劣汰一概而论,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进化论,不是民权与平等学说,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天朝上国”观念的嬗变,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结合材料时间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真正觉醒,人民的反帝情绪高涨,租界成为中国人民攻击的目标,上海万国商团是在租界面临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的情况下,由界内居民自发建立起来的组织,具有自发性、志愿性与民间性,到后来才发展成为获得租界资助的正式组织,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没有向南方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南方地区的相关督抚严防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清政府与列强彻底决裂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材料中梁启超“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但”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说明梁启超虽然反对“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又不得不为之,旨在说明利用传统文化宣传维新思想是策略,D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严复是维新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说明梁启超反对正是“西学中源”,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反对西学中源说,认同西方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梁启超认为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必然要被现代民族国家安全观取代,这是安全观进步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A项;启蒙思想强调的是理性、自由、平等等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已经形成总体安全观,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小说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要实现新国民、新道德、新人心,就要推行新小说,这是在为推动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D项正确;批判传统文化是表象,目的是为改良做理论支撑,排除A项;1902年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B项;发起文学革命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即学习西方的器物行不通,因此要向西方学习制度,因此翻译的书籍增多,反映出由器物到制度的主题转变,C项正确;中国主要方向还是西方,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领域的转变,排除B项;文化革新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列强对华的文化侵略也不断加深,所以反洋教运动的迅速发展实际上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反对外来侵略的表现,B项正确;中国人民之所以反洋教,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民族危机不断深重,并不是因为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和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排除AC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走向衰亡,且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在南方,而反洋教运动则不仅仅局限于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据材料中的“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是辛亥革命后;材料“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表示不满,故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的进一步的解放,由题干“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梁启超在1920年左右提出。由题干“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可知,梁启超指出要革新旧的心理,即梁启超认识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C项正确;这一观点并未沿袭之前的政治改良主张,排除A项;梁启超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一观点也不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排除B项;梁启超的个人观点,不能代表大革命时的整体认知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根据材料呈现的时间“1898年”“1905年”等信息,可知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天津的各国租界数量不断增多,由此得出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逐渐沉沦,民族危机深重,B项正确;天津各国租界反映的是列强对华侵略,并不是体现民族工业发达或社会风气开放,排除AC项;题干的主旨不是说明清政府的腐败,而是说明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根据材料“……‘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中期,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连续发表政论文章,主张“重民”,这与洋务派热衷的造船、制器等“重器”主张有所区别,王韬对“仅关注器物之变”持否定态度,主张不仅要“重器”,还要“重民”,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对洋务派所持论调的批评,D项正确;王韬认为“天下之治,以民为先”等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肯定,排除A项;王韬主张以西学改造现实,不能说其观点是对儒家思想的现实改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民主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根据材料“降谕旨亟令删除……康有为书中凡有关孔子改制称王字样”“诸臣多有未能达此意者”可知,孙家鼐等部分大臣反对康有为关于改革清朝政治制度的主张,这说明维新变法面临重重阻力,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变法策略,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部分大臣反对改革政治制度,不能得出维新变法缺乏社会基础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6.A【详解】根据材料“……‘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逐渐成为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成了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将这些名词作为孩子的名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当时人们意识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需要奋发有为,A项正确;先进分子接受进化论是对材料主旨的概括,并非材料原因,排除B项;当时进化论开始在中国传播,但不是社会主导思想,排除C项;“译书是西学东渐重要途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7.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严复自英国留学归来后,初拜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学习古文,‘欲博一第入都,以与当轴周旋’;后又用投士大夫所好的文字从事翻译工作,用古文介绍西方思想”信息可知,学成归来的严复为一展所长、为介绍西学而不得不习八股侍科举借助古文,这恰恰能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非常不容易,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是严复利用传统文化的形式传播介绍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思想,仅据此得不出“推动了士大夫思想解放”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与当轴周旋”、“后又用投士大夫所好的文字从事翻译工作”信息可以得出,严复只是借助传统古文宣扬介绍西方进步思想,并非在意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及洋务运动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严复不属于此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18.B【详解】冯桂芬与张之洞都不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而他们的书籍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影响最大,维新变法也的指导思想也和他们的书籍主张契合,说明改革派内部没有形成自己明确的指导思想,缺乏共识,B项正确;当时维新改革是主要思潮,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康梁思想发生根本转变,排除C项;维新力量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排除D项。故选B项。19.C【详解】本题考查梁启超的启蒙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要博采中西方文化之长,来维新国民的思想,C项正确;梁启超反对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1902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梁启超思想已发生变化,排除B项;梁启超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20.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895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在维新派帮助下进行改革,先后设立矿务局、铸币局,兴办新式学堂等,得到湖南乡绅的大力支持。梁启超入湘大讲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却遭到湖南乡绅们的激烈反对。”并结合所学可知,陈宝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迎合了湖南乡绅的需要,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理论并没有很好地将传统儒学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存在着较为偏激的一面,故遭到湖南乡绅们的激烈反对,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湖南乡绅的态度,未涉及到群众基础的内容,排除A项;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在维新派帮助下进行改革,先后设立矿务局、铸币局,兴办新式学堂等,得到湖南乡绅的大力支持。”无法得出维新运动受到湖南乡绅的强烈抵制,排除B项;康有为梁启超借助传统儒家理论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可见并非与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故选C项。21.B【详解】根据材料“1900年6月”,“坐拥东南,死不奉诏”,“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无视中央政府的诏令,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反映出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冲击,B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2.C【详解】材料信息是,1900年6月,慈禧太后在向11国同时宣战后,东南地区督抚却在谋求自保。这说明清政府内部存在政见分歧,中央集权体制削弱,C项正确;《辛丑条约》是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的标志,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无力控制地方财政,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是该条约签订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23.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文中认识到西方各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实行议院制;同时还认为古代中国“虽无议院之名,却有其实”,儒家经典中对此早有认识。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的这一思想具有托古改制之意,试图运用传统文化改造现实,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晚清政治体制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西学中源,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梁启超继承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排除C项。故选D项。24.B【详解】依据材料“张謇《啬翁自订年谱》……无西北不足以存东南,为其名不足以存也”,可知没有西北,东南就没办法生存,因为名分不够。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法生存,因为实力不够。“现在惟有自保东南,联络与国,安集反侧,清查土匪,禁市商之把持。”,可以看出其对于“东南互保”的拥护,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强敌入侵时期,尽最大可能保住东南地区,使之免受战火的侵扰,体现了东南互保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东南互保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东南互保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25.B【详解】依据材料“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可知这世事的变化,人们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强行将其定义为时势,时势已然形成,即使圣人也无能为力。“即如今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可以看出甲午战争的失败,日本的侵略,国家如此境况,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反映作者要求顺应世界潮流而变,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要顺应时势变化而变革,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顺应时势变化而变革,未突出背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评论,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看如今的世事变况,大概自秦代以来没有像这样迅速的了。这世事的变况啊,人们不知道它的缘由,强行将其定义为时势。时势已然形成,即使是圣人也无能为力,大概是因为原本圣人也是时势中的一部分。既然是其中的一部分,说他能谋取时势并改变它,没有这样的道理。那些圣人,不过是知道时势的趋向,而预见它的去处。只因知道时势的趋向,所以才能承继遵循它变化的规律;只因预见时势的去处,所以才能重视时势而不与它违背。然后对时势加以调节掌控,使天下归于安定。后世的人因而看到圣人成就的功业,就像圣人确实能改变时势,而不知道圣人实际上从最初开始就未能改变它。就像是如今中日两国的结仇交战,探究它的缘由,这岂会是一朝一夕的缘故呢?——白话《论世变之亟》26.B【详解】材料“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各处痞棍借以索诈僧尼胁迁他处”体现的是维新派四处树敌,政治经验不成熟,脱离群众,B项正确;维新变法并未触及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反对愚昧及构建新生活方式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27.A【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梁启超在史学领域批判封建的“君史”,提倡资产阶级的“民史”,其实质是批判中国传统史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表达了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变法改良政治制度的思想,所以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旨在培植国民意识以挽救民族危机,A项正确;材料只是阐述民史更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并没有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在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根据材料“民史能够起到“激励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可知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根本目的不是改造社会而是培植国民意识以挽救民族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28.A【详解】根据材料“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法。......着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可知,光绪帝上谕要广开口岸之法,意在以自主开放来应对侵略,A项正确;材料与全面推行维新变法无关,排除B项;力行改革来推进中国近代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帝后两党矛盾激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9.A【详解】梁启超和严复都主张强身健体,这些主张体现了其重视近代体育事业,A项正确;梁启超和严复是维新派,排除B项;上述主张并不能直接产生保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效果,排除C项、D项。故选A项。30.C【详解】根据材料“对中国人的性格、习性、智能上的弱点做了尖锐的批评”“工商业的发展,以补我之所未及”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主张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蒙,培养国人民族民主意识,以挽救民族危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梁启超主张启迪民智,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中梁启超主张有选择性地学习西方,而非全面学习西方,排除B项;梁启超并未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31.C【详解】梁启超认为西方学校教育中通过加强德育体育来实现强民体魄,因此其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当注重儿童在自然科学、体育和美育,进而提升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即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进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为了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排除B项;梁启超的意图是实现国家富强而非普及全民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32.A【详解】“梨园屯教案”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而教案发生的源头在于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因此西方教会扩张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存在因果关系,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就已经是主要矛盾,排除B项;地方官员对传教士的偏袒并不一定是因为腐败导致,排除C项;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故选A项。33.D【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鉴于国土沦丧、民众沦难等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严复主张效法西方,开启民智,达到疗贫起弱、富国强兵的目标,体现了救亡图存的强烈爱国情感,D项正确;“出于夷狄禽兽,犹将师之”表明严复很大程度上仍受传统华夷观念的束缚影响,排除A项;材料仅表明效法西方的必要性,并未洞察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排除B项;严复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但材料未体现其改良政体的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34.列强侵华政策的转变:由瓜分到“保全”。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使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图谋(或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实质是列强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0年前后。据材料“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分析,得出列强侵华政策的转变:由瓜分到“保全”。从列强侵华政策转变原因的角度分析,得出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使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图谋(或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从列强侵华政策转变影响的角度分析,得出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政策的实质角度分析,得出其实质是列强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35.(1)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茅海建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2)《康南海自编年谱》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由于个人易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进行叙述,有时包含着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史料价值有待考证。《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属于对“上书”历史档案的研究,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详解】(1)根据材料一“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可知,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根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