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0两极格局_第1页
考点20两极格局_第2页
考点20两极格局_第3页
考点20两极格局_第4页
考点20两极格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0两极格局两极格局是近年高考的常规考点,在全国卷中考察相对较少,主要考察的方向包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冷战的影响。相关知识点如下:冷战背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美苏对抗的主要事件: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冷战影响2022年的高考中两极格局属于常规储备考点,值得重视的考察方向仅限于:两极对峙出现的背景、美国冷战政策的特点、两极对峙对西欧和中国的影响。【基础知识点睛】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背景: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条件:主观:美苏两国实力相当;雅尔塔体系构建美苏主导的战后国际格局。客观: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西欧的衰落2、过程:(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①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冷战实质:遏制共产主义)③1947年,“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应用,影响:美国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也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促进了西欧的联合。④1949年,建立北约组织。(2)苏联的反击措施:1947年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莫洛托夫计划)1955年,建立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完全形成。3.冷战的表现冷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代表性事件:两德分裂(1945),柏林危机(1961)、古巴导弹危机(1962)热战以亚洲为主战场。代表性事件: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二、冷战评价1、特点:全面冷战,局部热战;2、影响①消极:美苏军备竞赛,是世界长期处于核威胁之下;两强相争造成国际局势紧张;霸权政治横行;②积极: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B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彼此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推动世界整体发展。C客观上推动不结盟运动出现,第三世界崛起。考向一美苏争霸考法01冷战背景【解读】冷战背景主要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美苏争霸的原因和条件,其中又以原因的角度更为关键,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并立的根本原因,美苏两国的主观态度是造成局面恶化的关键原因,而两国实力接近、二战后欧洲衰落、雅尔塔体系只是客观条件。【典型例题1意识形态对立】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A.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C.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答案】A【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苏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美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承认苏联的合法地位。门户开放和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对立,则主要是地缘政治的冲突。因为门户开放地区之间的利益共享,势力范围原则则认为,不同的地区应该有相对的中心主体拥有控制性地位,其他中心主体不得干涉其中。结合这一分析可知,答案选择A。【跟踪训练】1.美国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战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另一场战争指的是冷战,这是由于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冲突所引发的,所以答案选择D。2.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学者认为,冷战是现代化不同道路的分歧,而不是现代化和反现代化的冲突。这种分歧是由于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双方选择了不同经济基础的现代化道路,而又彼此不认同进而引发了冷战,所以答案选择A。3.1946年初,美国外交官凯南首先提出“遏制政策”,被华盛顿当局积极采纳。“凯南本人……不相信苏联真的在为共产主义‘圣战’卖力”。这反映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A.对抗共产主义B.争夺世界霸权C.实行政治封锁 D.采用经济制裁【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外交官认为苏联并不是追求共产主义的神圣性,但是美国仍然应该遏制苏联。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凯南这一观点的出发点不是意识形态就只能是美国在意的是世界霸权的争夺,所以答案选择B。【典型例题2美国政策】1946年,美国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在发给美国国务院的“八千字电报”中指出,“这个思维并不代表俄国人民的自然思维”;“只是体现了那些由政府宣传机器向大众坚持不懈灌输所展现的信条,这样的政党路线对那些权力机器的主宰者们——包括政党、秘密警察和政府——的思维和行为,却具有约束力,而我们所不得不要应付的也就是这样一部分人”。材料中的“思维”指的是A.防止“和平演变”B.遏制资本主义C.遏制共产主义D.推行冷战政策【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乔治凯南的思维指的是俄国政府的思维,是共产主义路线的问题,进而可以推断这个思维的内容是遏制资本主义,所以答案选择B。【跟踪训练】1.1946年,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C.出于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 D.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答案】C【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美国人鼓励欧洲联合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团结欧洲遏制苏联,所以答案选择C。2.1946年2月,美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发给华盛顿的电报中说:“美国不能依靠外交谈判和苏联打交道,而必须也能够依靠实力来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不会引起美、苏之间的全面军事冲突,因为苏联的力量弱于西方。”凯南这一谈话表明当时A.美国开始对苏采取冷战政策B.美国已出现遏制苏联的思想C.美苏战时合作关系完全破裂D.美苏已爆发了直接军事冲突【答案】B【解析】有材料信息可知,乔治凯南认为必须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这反映了美国出现了遏制苏联的思想,B选项正确。冷战政策,开始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A选项错误。CD选项不符合史实。【典型例题3苏联态度】1946年9月,苏联驻美大使撰写的《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为此美国正扩充军备,“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这篇报告()A.导向苏联对美强硬态度 B.促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C.加剧了美苏的军事冲突 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答案】A【解析】据材料“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断定美国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可知主体为苏联,判定美国将苏联作为假想敌会导向苏联对美态度转变,故选A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美苏两极格局开始形成,排除B项;1946年美苏还是同盟关系,没有发生军事冲突,排除C项;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排除D项。【跟踪训练】1.A.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C.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答案】B【解析】材料中斯大林的讲话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还战争不可避免。这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美的冷战政策,A选项错误。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是以杜鲁门主义提出为标志的,D选项错误。华约集团建立于1955年,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2.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B.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C.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D.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答案】C【解析】材料中,赫鲁晓夫批判了丘吉认为社会主义道路比资本主义道路先进,再强调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所以答案选择C。考法02主要表现【解读】冷战表现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的运用,另一个是美苏的软实力竞争,争夺盟友。基本的理解逻辑是,美国对西欧是既帮助也利用,苏联对东欧是利用为主帮助为辅,美苏在亚非拉都是扶植盟友,而非真正促进地区发展。【典型例题1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苏联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相对应的,美国进行的经济计划是马歇尔计划,所以答案选择B。【跟踪训练】1.1947年苏联谴责美国某政策时说,“(它)真正目的是要把欧洲分裂成两个国家集团,为某些谋求霸权的强国的利益,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这说明此政策A.引发了美苏两国军事冲突B.迫使苏联与美国争夺霸权C.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D.使欧洲化分成了两大阵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把欧洲分成两个国家集团的计划是马歇尔计划,它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复苏,但同时也造成了西欧和东欧的分裂、对抗,所以答案选择C。美苏两国没有因此发生军事冲突,A选项错误。欧洲成两大阵营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D选项错误。2.二战后,杜鲁门总统认为美国的敌人被另外一个扩张极权主义敌人所取代,当时两位国务卿马歇尔和艾奇逊都非常赞同总统这一评估。同许多美国商人一样,杜鲁门总统得出了国家经济不会繁荣,除非世界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复兴这一结论。下列对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理解正确的是A.主要目的是帮助欧洲市场复兴经济B.源于对苏联极权主义的不满C.是美国垄断资本家和商人驱使所致D.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杜鲁门认为只有欧洲经济复兴世界市场。才会复苏,才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所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欧洲复兴和同苏联竞争。AB选项是片面选项,D选项正确。3.有学者论述美国某政策时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C、多极化趋势出现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在经济上支持西欧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西欧倒向共产主义,所以答案选择B。【典型例题2国内政策】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拒绝援助部分印第安人部族的原因,是因为认为这些部落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的,这明显具有意识形态的偏见,所以答案选择B。【跟踪训练】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因为美苏的军备竞赛时,一些公司获得大量的军事合同,这说明冷战政策和美国部分公司的发展相互影响,答案选择A。2.二战后初期,为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美国在纽约建立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它采用现代主义建筑的自由风格,目的是向全球人们宣传美国的自由观,以此来抵御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袭并展示美国文化的纯熟,以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A.“冷战”思维影响美国城市建设B.美国重视对外文化艺术交流C.美国尚未处于世界霸主地位D.现代主义风格影响城市开发【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建立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目的,是为了抵御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袭,这说明美国的城市建设受到了冷战思维的影响,A选项正确。3.20世纪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空间技术领先一步,美国感到恐慌。通过调查反省,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空间技术落后的本质原因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一时间美国舆论哗然,要求“这个国家必须改革它对教育的想法——从幼儿园开始彻底重来”。这反映A.苏联取得了霸主地位 B.美苏冷战及相互对峙C.美国教育非常的落后 D.苏联的科技领先世界【答案】B【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改革基础教原因,是为了能提高空间技术水平以此和苏联竞争,这体现了冷战对于美国政策的影响,所以答案选择B。【典型例题3亚洲战略】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答案】D【详解】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美国和日本结成同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应对苏联,这是冷战政策体现,D选项正确。【跟踪训练】1.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答案】A【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美国扶植日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A选项正确。推动美国战略重心调整的是朝鲜战争,C选项错误。2.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 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 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答案】A【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可美国在东南亚建立防御体系的原因,是为了和社会主义阵营对抗,A选项正确。军事包围中国。只是美国在亚洲的冷战政策的一个部分,B选项是片面答案。推动美国战略重心调整的是朝鲜战争,C选项不符合史实。D选项材料无从体现。3.《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记载:苏联通过战争成功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日本通过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美国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战争的影响是A.亚洲地区意识形态对立加剧B.促使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转移C.美国成功建立起对中国的军事包围D.政治力量消长破坏雅尔塔体系【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因为朝鲜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渗透,这体现了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转移,B选项正确。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包围是失败的,C选项错误。不能用朝鲜战争说明整个亚洲地区的意识形态对立,A选项错误。考法03主要特征【解读】冷战的主要特征是既有对抗又有缓和,双方由于实力相对接近所以并未产生剧烈的直接冲突,保持了相对的克制。但两国的较量又是全方面的,在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典型例题1有限对抗】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虽然苏联切断了西柏林同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但是对空中的物资运输没有进行阻拦,说明双方在对抗的过程中并不希望出现直接的军事冲突,所以答案选择D。【跟踪训练】1.美苏冷战“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表明BA.美苏的核威慑维护了世界稳定B.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言战争C.美苏争霸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D.美苏冷战既有对抗还有妥协【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美苏两国的“相互摧毁”只是在概念上的,而不是真正的要在客观世界里摧毁对方。这种相互的默契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冷战时代的和平。这体现了双方既有对抗又有妥协,所以答案选择D。2.下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部分条约:年份条约1963年《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1967年《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拉美无核区的协定》1968年《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1971年《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1972年《西方—苏联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B.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C.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D.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考查战后两极格局。材料反应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的条约签订,其主要基于古巴导弹危机给美苏双方所带来的启示,所以B为正确答案。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排除A,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排除C。美苏意识形态对抗一直存在,排除D。3.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空军先后出动了12个空军师,直接与美国空军空战1872次,共击落1097架美国飞机;派出高射炮兵进入朝鲜作战,共击落212架敌机。对此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默契,共同保守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这种默契A.体现苏攻美守的态势B.旨在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C.说明美苏冷战的缓和D.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美苏双方对于苏联参加朝鲜战争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这体现了双方不愿意破坏冷战局面的相互默契,这种默契是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B选项正确。【典型例题2软实力竞争】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纽约画派得到美国官方认可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够体现对自由和个性的重视,这体现了冷战时代美国的对外文化特征,所以答案选择D。【跟踪训练】1.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美国在50年代派遣歌手在第三世界国家演出,主要是为了输出美国文化,扩大美国的影响,与苏联争夺盟友,D选项正确。二战后美国需要展示的是意识形态优势,而非简单的经济实力,B选项错误。2.美国电影《白夜》描写了追求艺术和自由的芭蕾舞演员罗德钦科从苏联逃到美国,而为了政治和社会信仰的美国黑人踢踏舞演员格林伍德则从美国逃到了苏联,但格林伍德被克格勃秘密地作为人质,与一名被捕的苏联间谍进行交换,回到了美国。这表明A.冷战并未阻断国际交流 B.电影成为新交流媒介C.美苏之间对抗局势缓和 D.意识形态的软性输出【答案】D【解析】材料中美国通过电影树立其民主自由的形象,同时丑化苏联,这是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抗的背景下,对意识形态以电影的方式隐性输出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对立,国际交流和交流媒介不是材料主旨内容,A、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无法判断美苏对抗局势的缓和,C项错误。3.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分珍视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人发生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相应地,在苏联东欧方面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这反映出当时美苏A.都注重国内秩序的稳定 B.双方意识形态对抗激烈C.对抗遭到两国人民抵制 D.积极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答案】B【解析】要材料信息可知,50年代美苏两国都进行了意识形态了强力控制,对对方大肆诋毁,这说明双方的对抗激烈,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民对这一政策的态度,C选项错误。考向二冷战影响考法01欧洲政局【解读】冷战对欧洲最大的影响是欧洲分裂为了两大阵营,但同时,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也促进了西欧世界内部的联合,从长期来看,这客观上推动了西欧的发展。【典型例题1欧洲分裂】苏联针对马歇尔计划,在1947年7月到8月,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该计划初步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据此可知,“莫洛托夫计划”的出现A.推动了东欧经济的发展B.顺应了经济区域化要求C.加剧了欧洲经济的分裂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答案】C【解析】要材料信息可知,莫洛托夫计划是建立东欧的经济堡垒对抗马歇尔计划,这造成了东西欧的经济分裂,C选项正确。【跟踪训练】1.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C.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答案】A【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计划,造成欧洲的分裂与对峙,故A正确;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B错;马歇尔计划意在控制西欧,“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表述错误,排除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故D与材料无关,排除。2.1938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8.4%,而1953年仅有14.4%出口产品输往西欧。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二战后东欧经济的普遍衰退B.西欧各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国际关系变动影响经济联系D.意识形态的对立制约全球化进程【答案】C【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二战后东欧和西欧国家贸易往来减少是由于两大阵营对抗,所以答案选择C。3.有学者研究表明:“(二战后)在欧洲的每一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支持率都在攀升。在法国、意大利和芬兰,共产党得到了全部投票的20%;在比利时、丹麦、挪威、荷兰和瑞士则近10%。在东欧国家,20%至50%的平民支持左翼政党。”这种状况A.加速了两极对峙的进程B.反映资本主义制度衰败C.说明苏联取代美国称霸D.直接推动北约组织建立【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西欧国家共产主义得到的支持较少,东欧国家共产主义得到的支持较多,这体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影响了东西欧的政治面貌,这加剧了两极对峙,A选项正确。共产主义得到的支持水平,不直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的成败,B选项错误。CD违背史实【典型例题2欧洲“独立”】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要使欧洲成其为欧洲,必须有重大的变化。首先苏联不再是现在的苏联,而成为俄国”。1964年中法建交,“两个希望自己把握命运的……背靠背站在了一起,相互帮助、相互倚重”。材料反映A.欧洲摆脱了美苏的控制B.全球化冲击下的西欧C.力图摆脱冷战思维束缚D.世界都步入了多极化【答案】C【解析】有材料信息可知,法国总统戴高乐并不愿意完全听从美国,选择了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这说明法国试图摆脱冷战的思维约束,C选项正确。但不能说明欧洲的状况,A选项错误。BD完全无关材料。【跟踪训练】1.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法国,试图说服法国放弃搞自己的核武器。戴高乐在反驳中提出了“法国只要有能够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了”的“以小慑大”的核威慑理论。上述材料表明A.核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着世界各地 B.北约的防御体制遭到破坏C.法国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D.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倾向【答案】D【解析】然后材料信息可知。戴高了并不愿意完全听从美国的意见,认为法国的国家安全应该自己负责,这体现了法国的独立自主倾向,D选项正确。2.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和西德都不愿意完全服从美国,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裂,这对两极格局形成了冲击,B选项正确。这不能说明法德两国已经完全脱离冷战,A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典型例题3两德关系】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答案】A【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两德统一的谈判之所以出现英美法苏四国的身影,是因为二战后两德分裂是大国政治的产物,英美法苏是主导者,所以这体现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A选项正确。【跟踪训练】1.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这一言论A.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B.导致了两个德国形成C.宣告了美苏关系破裂 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答案】D【解析】有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外交官主张分裂德国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德国成为对抗共产主义的工具。这一言论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D选项正确。但并未直接导致两德分裂,两德分裂的直接原因是二战后的分区占领,B选项错误。2.康拉德·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A.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B.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C.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D.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阿登纳认为法德友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促进欧洲团结减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欧洲的影响。这体现了冷战格局的影响,D选项正确。欧洲团结的主要目的不是直接对抗美苏,B选项错误。考法02第三世界【解读】美苏两国的冷战,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自主。但这一过程也客观上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逐步团结,有利于新的政治力量团体的形成,推动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展。【典型例题1团结反对霸权】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会议文件宣布:“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不管它们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并强调“穷国”和“小国”要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目标转向A.团结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共同维护各民族国家的独立D.抵制美苏等大国霸权主义【答案】D【解析】有材料信息可知,不结盟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所以答案选择D。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是手段而非目标,A选项错误。材料中不结盟运动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所以并不是各民族国家的独立都得到了维护,C选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选项错误。【跟踪训练】1.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铁托的观点是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不应该受两大阵营绑架,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这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D选项正确。但不能代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B选项错误。2.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阐述道:“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严重性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B.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的世界局势C.世界两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D.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并非实际的军事组织,A选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两极格局已经形成,C选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并非区域集团化,D选项错误。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不结盟运动所说的冷战已经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的常态,这客观上反映了世界局势,B选项正确。3.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如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非洲国家统一组织、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石油输出国等国际性或区域性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A.经济区域化发展迅速B.民族解放运动兴起C.旧世界格局受到冲击D.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答案】C【解析】材料中所罗列的基本上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组织,这些组织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C选项正确。材料中的并不完全是经济组织,更无关民族解放,AB选项错误。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D选项不符合史实。考法03多极化趋势【解读】美苏两极对峙,不仅形成了两极格局,也客观上推动了其他地区力量的崛起,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典型例题】“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答案】A【解析】材料中所说的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契机成为图谋霸权的野心。但这个野心又无法实现,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其他地区中心力量的发展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加强,A选项正确。【跟踪训练】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是A.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西欧、日本的崛起D.两极格局的解体【答案】B【解析】材料中所说的,二战结束后25年,指的是1960年代,这一时期,西欧和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选项正确。C选项属于B的一个组成因素。2.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发展速度使明显放慢,出现停滞现象。到1985年,美国这个原来世界上最大债权国的国家,第一次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外债总额达1000亿美元,财政赤字超过2000亿美元,在工业品的出口方面落后于西德和日本。由此可见,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A.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助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C.使美国丧失了霸权地位 D.加剧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答案】B【解析】有材料信息可知,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对彼此都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影响,削弱了各自的力量,而同时,西欧和日本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这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B选项正确。1.(2020·上海高考真题)小明同学要制作以“美苏冷战”为题的展板,可利用的材料是A.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B.慕尼黑协定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马歇尔计划【答案】D【详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抗苏联的经济举措,D项正确;欧洲集体安全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排除A项;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结果,与美苏对抗无关,排除B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事关欧洲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2.(2021·广东高考真题)如表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如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年份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答案】D【详解】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二战后,受冷战的影响,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出口减少。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由增加到减少,则反映出西欧在站队资本主义阵营后,减少了对东欧与苏联的出口,故能反映出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启动,表格中的材料不能作为背景,排除A;滞胀出现于70年代,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1944年,排除C。3.(2021·全国高考真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答案】D【详解】从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祟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利用纽约画派自由创作的风格,进行对外宣传,意在渗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维,反映出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的态度,排除A;纽约画派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只是美国政府利用其进行宣传,排除B;美国政府旨在利用其进行冷战对抗,排除C。1.(2021·江西)1963年6月,美苏达成《美苏热线协定》,以便两国领导人能够在突然发生危机的情况下通过“热线”保持联系和对话,及时了解对方的意图,防止由于事态失控而导致双方的核对抗。这体现了()A.美苏间由敌对走向合作 B.美苏两国的自我控制C.美苏争霸中美国处守势 D.不结盟制衡美苏冷战【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1963年”“美苏热线”可知,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虽然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峙,但两国通过“热线”沟通,防止对峙升级为大规模核对抗,体现的是两国间的自我控制,故选B项;美苏间仍然是对抗的,暂时的合作只是防止核对抗威胁双方利益,防止核对抗升级,因此不是真正的走向合作了,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美苏争霸的阶段,故C项错误;美苏间保持“热线”联系和对话并不是因为不结盟运动的崛起而造成的,而是防止核威胁升级,故D项错误;2.(2021·辽宁高三)1948年出台的《国际媒体保证计划》规定:只要好莱坞等美国传媒公司的电影对美国正面宣传,美国政府就将其“不吃香的外国货币”换成美元;美国政府还直接资助美国发行商“在德国、波兰和南斯拉夫这类国家的活动”。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美国政府A.特别注重电影的娱乐宣传功能 B.重视与波兰发展友好关系C.试图将霸权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D.利用电影来推动经济增长【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只要好莱坞等美国传媒公司的电影对美国正面宣传,美国政府就将其“不吃香的外国货币'换成美元”可知,美国政府重视电影的政治功能,故排除A项;波兰此时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受到美国的敌视,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以各种手段将霸权触角伸向世界各地,故选择C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政府重视电影的政治功能而非经济功能,着重为美国称霸世界服务,故排除D项。3.(2021·河南高三月考)下表所示是1952年获得美国援助总额最多的6个国家和地区(单元:百万美元)。由此可见,当时国家或地区技术合作一般经济援助总额韩国—112.5112.5中国台湾—9090印度55863菲律宾6.427.934.3中南半岛7.720.728.4伊朗11.212.223.4A.马歇尔计划推广至亚洲地区 B.美国极力巩固在亚洲的战略利益C.美苏冷战的重心转移到亚洲 D.朝鲜战争加速了美国的经济扩张【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美国对亚洲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合作和经济援助数额庞大,这反映了美国重视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故选B项;马歇尔计划是针对欧洲的援助计划,故排除A项;当时美苏冷战的重心仍在欧洲,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B项。4.(2021·湖北高三月考)建立于二战之中的“英美特殊关系”在战后得到了延续,英国称美国为“最重要的对等伙伴”,美国则“期望英国在美国权力主导的轨道下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最终英国接受了这种“小伙伴”的角色,“美英特殊关系”在战后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放弃习以为常的大国地位B.英美两国对国家利益和共同价值的追求C.美国对战后欧洲地区战略部署D.英美两国应对苏联与东欧国家结盟的冲击【答案】B【详解】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英国需要美国帮助维持大国形象,美国需要英国成为打人欧洲的“特洛伊木马”,二者都需要反苏反共,因此符合二者各自的国家利益与共同价值,B项正确;材料中“美英特殊关系”之所以特殊,在于美英之间微妙的关系,英国希望与美国结成“对等伙伴”,说明英国不甘放弃自己的大国地位,排除A项;“美英特殊关系”的确符合美国对战后欧洲的战略部署,但没有表述英国的利益要求,排除C项;材料中“美英特殊关系”“建立于二战之中”,此时还不存在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结盟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2021·浙江高三月考)二战后,美苏争锋,冷战局面开始。如图为1948年柏林危机示意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个国家分区占领B.美、英与苏对德问题矛盾尖锐,柏林成为冷战前沿C.美国调用大量飞机向西柏林空运粮食、煤和日用品D.柏林危机发生,标志原德国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答案】D【详解】1949年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先后成立,原德国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个国家分区占领;1948年,随着美苏冷战的逐渐激化,美、英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尖锐,柏林成为冷战前沿;美国调用大量飞机,向西柏林空运粮食、煤和日用品。A、B、C三项本身正确,不符合设问要求。故选D项。6.(2021·河南高三)20世纪60年代初,尽管美国一再要求西欧诸国减少进口苏联石油,但到1965年西欧进口苏联石油的总量仍达102万桶。这表明A.经济依存超越了政治诉求 B.美国对苏联的遏制已失败C.西欧各国已摆脱美国控制 D.苏联以石油分化美欧阵营【答案】A【详解】西欧各国缺乏石油能源,虽然美国要求西欧各国与其一道遏制苏联,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违背美国意愿从苏联进口石油,这是经济依存超越政治诉求的结果,A项正确;美国等国对苏联的遏制是长久的,不会因一事而失败,排除B项;虽然材料反映了西欧与美国对进口苏联石油有分歧,但不能说明西欧各国摆脱了美国控制,C项错误;苏联向西欧出口石油不等于分化美欧阵营,排除D项。故选A项。7.(2021·河北唐山·高三)二战前,苏联实行宗教高压政策,大面积的破坏宗教组织。二战后苏联政府派遣俄罗斯东正教会代表团访问欧美以及中东地区的东正教会,将不少脱离莫斯科牧首区的东正教区重新纳人莫斯科牧首区的宗教管辖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苏联A.冷战时期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 B.外交政策为本国宗教政策服务C.冷战后开始重视提升其软实力 D.积极地构建隐性战略缓冲地带【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苏联调整宗教政策,争取对周边地区的宗教组织的控制,进而将周边地区构建成苏联的战略缓冲地带,故选D;材料不能反映苏联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宗教政策为外交政策服务,故B项错误:苏联注重提升软实力,对外输出意识形态,并不是在冷战后才开始的,故C项错误。8.(2021·江苏)1947年后美国制作了多部电影,其中苏联的形象被塑造成“邪恶的、懦弱的、精神不稳定的无情工作的机器人”,而美国形象是“无辜的、勇敢的、聪明的、守法的自由思想家”。这现象源于A.意识形态的冲突 B.苏联已经取得冷战的主动权C.两极格局的形成 D.斯大林模式挫伤劳动积极性【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从材料可以看出,1947年后,美国多部电影刻意丑化苏联的形象,这主要是由于此时两国已进入冷战状态,两国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冲突,A项正确;苏联并没有主动权,排除B;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排除C;材料与斯大林模式无关,排除D。9.(2021·重庆北碚·西南大学附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不断发生种族危机,引起了包括苏联在内的国际舆论的强烈批评。美国政府在推进民权改革的同时,用各种方式向国外讲述种族和美国民主的特别故事,宣扬民主优于“独裁体制”。这反映出A.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B.美苏全面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C.美国在人权问题上持双重标准 D.美国的宣传颇具意识形态色彩【答案】D【详解】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用各种方式向国外讲述种族和美国民主的特别故事,宣扬民主优于‘独裁体制’”体现的是冷战期间美国仍然含沙射影的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意识形态功绩,D正确;材料未涉及多极化趋势,A排除;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形成,B排除;C说法仍然属于意识形态功绩的组成部分,排除。故选D。10.(2021·广西)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美国亚洲政策的提出A.反映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B.体现了美国反苏反共的立场C.加剧了美苏争夺霸权的斗争 D.使“冷战”的范围扩大到亚洲【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美国提出从阿留申(群岛)一直到菲律宾都属于美国的“防区”,结合地图可知,这一防区的西面是中国和苏联,由此可见艾奇逊提出这一“防区”的目的,就是围困或封堵苏联与中国,这体现了美国反苏反共的立场,故选B项;1947,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所以美国对外政策没变,故排除A项;美苏争霸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故排除C项;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冷战”范围扩大到亚洲,故排除D项。11.(2021·重庆北碚·西南大学附中)1950年7约22日,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联合国部队把北朝鲜部队赶回三八线附近时,美国及其盟国的行动和克里姆林宫及其盟国的行动将决定这场冲突是限于朝鲜境内还是冲突扩大”,这说明A.战后美国力图维护世界和平B.此时美苏争霸苏联处于优势C.国际局势决定朝鲜战争态势D.民族解放运动影响世界格局【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在联合国部队把北朝鲜部队赶回三八线附近时,美国及其盟国的行动和克里姆林宫及其盟国的行动将决定这场冲突是限于朝鲜境内还是冲突扩大”,可知,美国认为朝鲜战争的范围是限于朝鲜境内还是冲突扩大,受苏联及其盟国的制约。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时期,三八线关乎两大阵营的利益,苏联及其盟国是否参战,会影响朝鲜战争的态势,说明国际局势影响了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决定着朝鲜战争态势,故C项正确;战后美国力图称霸世界,故A项错误;1950年美苏争霸尚未开始,故B项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