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大附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00/00/wKhkGWc-CsWAGxOEAALgKjsCLS4493.jpg)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大附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00/00/wKhkGWc-CsWAGxOEAALgKjsCLS44932.jpg)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大附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00/00/wKhkGWc-CsWAGxOEAALgKjsCLS44933.jpg)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大附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00/00/wKhkGWc-CsWAGxOEAALgKjsCLS44934.jpg)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大附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00/00/wKhkGWc-CsWAGxOEAALgKjsCLS449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大附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一、基础。(27分)1.(14分)暑假里,学校布置了一项有趣的语文实践作业,倡议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愉悦的旅行中学语文、用语文,小北同学将暑假北京之旅的点滴收获,写成旅行日志,记录在精心制作的手账本上,请阅读他旅行日志中的两段参观记录,完成下面各题。(一)ㅤㅤ小北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问题。ㅤㅤ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①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文化得以不断发展。ㅤㅤ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②(二)ㅤㅤ出北海,入故宫,小北同学参观了“何以中国”展,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下列各题。ㅤㅤ【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乙】ㅤㅤ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类别。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何尊腹底铸有金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展厅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来,志士先驱砥砺铸就之答案。今天,中华正崛起,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丁】(1)对文段中划线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提供”的“供”,读gòng。B.“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C.“通讯”的“讯”应写为“迅”。D.“殷商”的“殷”读yīn。(2)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②。(3)“流”的本义指水的移动。根据语境,“源”“流”“汇”的“流”是指:A.起源B.发展C.河流D.融合(4)将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当的位置是ㅤㅤ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A.【甲】B.【乙】C.【丙】D.【丁】(5)对画线句中的成语或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运用排比,全面表达了这次展览的意义。B.“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以体现何尊在展览中的重要地位。C.“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气象万千”一词,应换成“气韵不凡”,以表现何尊的特点。D.“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以对偶的形式,既表现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又表达了百世祖先对“何以中国”的回答。(6)小北用“宝塔诗”形式,给北海皇家邮驿留言。请你依据参观记录,帮他用“宝塔诗”的形式仿写完成“何以中国”展的留言。小北的留言:看信鸽变手机信息传递跨入新时代你的留言:似大河源流汇①②2.(10分)古诗文默写。(1)因思杜陵梦,。(温庭筠《商山早行》)(2)秋草独寻人去后,。(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3)知汝远来应有意,。(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4),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5),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6)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运用比喻修辞写出洞庭湖月下美景的句子是:,。(8)谪居邓州,范仲淹受托于友,求同“斯人”,表现了其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3.(3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声、孤雁的哀鸣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中“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C.颔联“月是故乡明”一句意思是诗人在家乡看着明月感觉月更明亮,此句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D.颈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忧虑、思念之情。二、阅读。(45分)4.(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皇佑元年,知颍州,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尝塞白龙沟,蓄水西湖,灌田以为民利,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颍人咸知向学,累迁参知政事,后封乐安郡开国公。熙宁五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节选自张翁《宋•康熙旗州志•名宦》,有删改)【注】①颖(yǐng)州:地名,在今安徽阜阳。②俾(bǐ):使(达到某种效果)。(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杂然而前陈者/推陈出新B.非丝非竹/蛛丝马迹C.宽而不弛/一张一弛D.尝塞白龙沟/浅尝辄止(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颍人咸知向学。(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自号醉翁,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甲】文写“滁人游”“太守宴”等场景,描绘了太平祥和的景象。C.“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是一个设问句。D.“熙宁五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这样断句是正确的。(4)欧阳修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两文说说原因。(5)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5.(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修复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此外,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学习的需求。材料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X射线探伤技术是金属文物检测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利用X射线能够穿透金属材料的特性,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例如一件青铜簋(guǐ),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其制作工艺以及底部是否有铭文。经过X光射线成像,可以看出簋底部有布局规则的小方块,这是铸造时支钉的位置,由此可知,其铸造工艺为整体铸造成型。从X光射线成像的放大图可以看出簋底部有铭文。这样,文物修复人员就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修复。材料三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将推动文物修复向社会开放,对文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因为①,同时②,所以③。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各级博物馆建立好“师承制”和“传帮带”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为例,要求必须掌握纺织材料、织物基本组织、服饰裁剪、织物染整工艺、纺织品清洁、手工缝纫等基础知识。(1)阅读材料一,下列没有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一项是【甲】“清青花碗”的修复:用可去除的白胶补配碗的缺口部分,然后对这部分进行找平、做色、上釉等,最大限度地维系其原本面貌。【乙】“清花鸟罐”的修复: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窑裂,并对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丙】“清紫檀椅”的修复:用可去除的鱼鳔胶粘好开裂部分,用近似的紫檀木补配缺失部分。有些微小损伤部分不影响椅子结构,则保留原状。(2)根据下列图表信息,结合上下文,填入材料三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B.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C.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D.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文物修复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①,②,③(每空限10个字以内)6.(14分)阅读《旧时的离别》,完成问题。旧时的离别张悦然①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是啊,好近,我点点头。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②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圆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③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胳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我嗅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远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④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真是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⑤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⑥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选自《读者》2017年1月第1期)(1)文章以“旧时的离别”为题,有何含义与作用?(2)结合句中的加点词,并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3)第④段中有一句话:“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你认为这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吗?为什么?(4)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5)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还需要如旧时般“郑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7.(8分)名著阅读。小北同学在暑假还阅读了名著《水浒传》,他把阅读的的发现和感悟做成读书卡片。(1)【卡片一】小北发现书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请将这张读书卡片上的空白补充完整。人物故事酒与故事的关联探究发现①大闹五台山酒令好汉狂“酒”在小说中有如下作用:①②杨志②酒误好汉差武松景阳冈打虎③④浔阳楼吟反诗酒添好汉愁(2)【卡片一】小北为林冲、李逵、吴用、柴进四个人制作了卡片,其中有误的一项是人物绰号经典故事人物评价A林冲豹子头风雪山神庙武艺高强,忍辱负重B李逵黑旋风元夜闹东京疾恶如仇,率真直爽C吴用智多星巧赚玉麒麟饱读诗书,足智多谋D柴进小旋风夜走华阴县广结好汉,仗义疏财三、写作。(作文45分,书写3分,共48分)8.(48分)阅读下面的“汉字百科”页面关于“探”字的释义,根据你对“探”字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ㅤㅤ要求:①选准角度,自拟题目,然后作文,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探ㅤㅤ基本释义ㅤㅤ1.寻求(试图发现):~求~等~讨~究~索~试~~幽访胜~本穷源ㅤㅤ2.侦察打听:~问~询~查~案ㅤㅤ3.做侦察工作的人:~马(侦察骑兵)ㅤㅤ4.访问、看望:~监~亲~病ㅤㅤ5.伸手摸取;~囊取物ㅤㅤ6.向前伸出(头或上体):~身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大附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27分)1.(14分)暑假里,学校布置了一项有趣的语文实践作业,倡议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愉悦的旅行中学语文、用语文,小北同学将暑假北京之旅的点滴收获,写成旅行日志,记录在精心制作的手账本上,请阅读他旅行日志中的两段参观记录,完成下面各题。(一)ㅤㅤ小北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问题。ㅤㅤ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①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文化得以不断发展。ㅤㅤ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②(二)ㅤㅤ出北海,入故宫,小北同学参观了“何以中国”展,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下列各题。ㅤㅤ【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乙】ㅤㅤ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类别。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何尊腹底铸有金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展厅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来,志士先驱砥砺铸就之答案。今天,中华正崛起,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丁】(1)对文段中划线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A.“提供”的“供”,读gòng。B.“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C.“通讯”的“讯”应写为“迅”。D.“殷商”的“殷”读yīn。(2)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②。(3)“流”的本义指水的移动。根据语境,“源”“流”“汇”的“流”是指:A.起源B.发展C.河流D.融合(4)将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当的位置是Dㅤㅤ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A.【甲】B.【乙】C.【丙】D.【丁】(5)对画线句中的成语或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运用排比,全面表达了这次展览的意义。B.“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以体现何尊在展览中的重要地位。C.“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气象万千”一词,应换成“气韵不凡”,以表现何尊的特点。D.“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以对偶的形式,既表现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又表达了百世祖先对“何以中国”的回答。(6)小北用“宝塔诗”形式,给北海皇家邮驿留言。请你依据参观记录,帮他用“宝塔诗”的形式仿写完成“何以中国”展的留言。小北的留言:看信鸽变手机信息传递跨入新时代你的留言:似大河源流汇①何以中国②古今共回答【解答】答案:(1)D(2)A(3)B(4)D(5)B(6)示例一:①何以中国②古今共回答示例二:①中华崛起②我辈当自强2.(10分)古诗文默写。(1)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3)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5)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运用比喻修辞写出洞庭湖月下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8)谪居邓州,范仲淹受托于友,求同“斯人”,表现了其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解答】答案:(1)凫雁满回塘(重点字:凫)(2)寒林空见日斜时(3)好收吾骨瘴江边(重点字:瘴)(4)醉翁之意不在酒(5)拣尽寒枝不肯栖(重点字:拣)(6)天涯若比邻(7)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重点字:璧)(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3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声、孤雁的哀鸣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中“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C.颔联“月是故乡明”一句意思是诗人在家乡看着明月感觉月更明亮,此句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D.颈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忧虑、思念之情。【解答】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ABD.正确。C.有误,这首诗杜甫在秦州所作。并非“诗人在家乡看着明月”。故选:C。二、阅读。(45分)4.(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皇佑元年,知颍州,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尝塞白龙沟,蓄水西湖,灌田以为民利,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颍人咸知向学,累迁参知政事,后封乐安郡开国公。熙宁五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节选自张翁《宋•康熙旗州志•名宦》,有删改)【注】①颖(yǐng)州:地名,在今安徽阜阳。②俾(bǐ):使(达到某种效果)。(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CA.杂然而前陈者/推陈出新B.非丝非竹/蛛丝马迹C.宽而不弛/一张一弛D.尝塞白龙沟/浅尝辄止(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颍人咸知向学。(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欧阳修,自号醉翁,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甲】文写“滁人游”“太守宴”等场景,描绘了太平祥和的景象。C.“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是一个设问句。D.“熙宁五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这样断句是正确的。(4)欧阳修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两文说说原因。(5)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杂然而前陈者”的“陈”是“摆放、陈列”的意思;“推陈出新”的“陈”是“旧的”意思。B不同,“非丝非竹”的“丝”指弦乐器;“蛛丝马迹”的“丝”指像丝的东西。C相同,“宽而不弛”和“一张一弛”的“弛”都是“松弛”的意思。D不同,“尝塞白龙沟”的“尝”是“曾经”的意思;“浅尝辄止”的“尝”是“尝试”的意思。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翳,遮蔽;去,离开。句意: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②重点词:咸,都。句意:又建立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使颍州人都懂得向往学习。(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有误,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BCD.正确。故选:A。(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醉翁亭记》体现的原因与民同乐:在甲文中,欧阳修作为太守,能够放下官架子,与百姓一同出游,“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他与百姓一起享受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他不仅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还能关注到百姓的快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让百姓感受到他的亲切和平易近人。《宋・康熙旗州志・名宦》体现的原因施政有方:“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说明欧阳修在颍州为官时,治理政事既明察秋毫又不苛刻,既宽容又不过于松弛,能够把握好治理的尺度,让百姓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生活。为民谋利:“尝塞白龙沟,蓄水西湖,灌田以为民利”,他积极为百姓办实事,堵塞白龙沟,蓄水于西湖,用于灌溉农田,为百姓的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给百姓带来了实际的利益。重视教育:“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颍人咸知向学”,他重视教育,建立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让颍州的人都懂得追求学问,为当地培养人才,提升了百姓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综上所述,欧阳修无论是在滁州还是在颍州为官,都以与民同乐的情怀、施政有方、为民谋利和重视教育等方面的表现,赢得了百姓的爱戴。(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人生启示:与民同乐,心系百姓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绘了滁州百姓游山玩水、自己与民同乐的场景。在担任颍州知州时,他“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还堵塞白龙沟蓄水西湖以灌溉农田,为百姓谋福利;建书院教导百姓子弟,让颍州人都懂得追求学问。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关心他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为大众谋福祉。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善他人的生活条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乐观豁达,享受生活欧阳修虽历经仕途起伏,但在《醉翁亭记》中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沉醉于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之中。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不能被这些困难打倒,而要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如与朋友相聚、欣赏自然美景等,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和满足。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欧阳修在颍州建书院,教导百姓子弟,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下一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清正廉洁,勤勉尽责欧阳修为官时,政策既明察又不苛刻,宽松而不松弛,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秉持清正廉洁的原则,不谋私利,勤勉尽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答案:(1)C(2)①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②又建立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使颍州人都懂得向往学习。(3)A(4)欧阳修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有:①在滁州时,与民同乐。【甲】文中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场景,描绘了太平祥和的景象,体现了欧阳修与百姓一同游乐,关心百姓生活。②在颍州时,施政明察却不苛刻,宽容却不松弛,为百姓谋福利。堵塞白龙沟蓄水灌溉农田,建立书院教导百姓子弟,使百姓懂得向往学习。(5)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可以得到以下人生启示:①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欧阳修在仕途起伏中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如在《醉翁亭记》中体现出的与民同乐。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要学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不被困难打倒。②要关心他人,与人为善。欧阳修无论是在滁州还是颍州为官,都关心百姓生活,为百姓谋福利。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关心他人,帮助有需要的人,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③要重视教育。欧阳修在颍州建立书院,教导百姓子弟,使颍州人懂得向往学习。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不断学习提升自己。5.(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修复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此外,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学习的需求。材料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X射线探伤技术是金属文物检测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利用X射线能够穿透金属材料的特性,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例如一件青铜簋(guǐ),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其制作工艺以及底部是否有铭文。经过X光射线成像,可以看出簋底部有布局规则的小方块,这是铸造时支钉的位置,由此可知,其铸造工艺为整体铸造成型。从X光射线成像的放大图可以看出簋底部有铭文。这样,文物修复人员就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修复。材料三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将推动文物修复向社会开放,对文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因为①,同时②,所以③。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各级博物馆建立好“师承制”和“传帮带”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为例,要求必须掌握纺织材料、织物基本组织、服饰裁剪、织物染整工艺、纺织品清洁、手工缝纫等基础知识。(1)阅读材料一,下列没有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一项是【乙】【甲】“清青花碗”的修复:用可去除的白胶补配碗的缺口部分,然后对这部分进行找平、做色、上釉等,最大限度地维系其原本面貌。【乙】“清花鸟罐”的修复: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窑裂,并对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丙】“清紫檀椅”的修复:用可去除的鱼鳔胶粘好开裂部分,用近似的紫檀木补配缺失部分。有些微小损伤部分不影响椅子结构,则保留原状。(2)根据下列图表信息,结合上下文,填入材料三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CA.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B.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C.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D.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文物修复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①遵循文物修复重要原则,②掌握相关科学技术手段,③掌握文物修复基础知识(每空限10个字以内)【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甲】【丙】正确;[乙]有误,根据材料一“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可知,“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窑裂”,此举不符合“可逆性原则”,“打磨去除”后无法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此举不符合“最小干预原则”,对器物进行了整体的修整,使人一看就能够看出修复效果,失去了文物原有的价值。故选:[乙]。(2)本题考查图表转换及语句衔接。根据①处前文材料三“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可知,前文的数据引出后文的结论;据此可知本段强调的是“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①处内容);故排除AD两项;图表是关于“待修复和已修复文物数量”的统计;部分损腐,需要修复的23222812件,损腐严重,急需修复的有1134956件,已修复的有84776件;对比需修复与已修复的数量,即可得出“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②处内容)的结论;故排除B项;“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待修复的文物极多”强调原因;引出“做法”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③处内容),前后内容连贯。故选:C。(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根据材料一“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等语句可概括为:遵循文物修复重要原则;根据材料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可概括为:掌握相关科学技术手段;根据材料三“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可概括为:掌握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答案:(1)【乙】(2)C(3)①遵循文物修复重要原则;②掌握相关科学技术手段;③掌握文物修复基础知识。6.(14分)阅读《旧时的离别》,完成问题。旧时的离别张悦然①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是啊,好近,我点点头。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②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圆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③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胳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我嗅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远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④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真是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⑤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⑥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选自《读者》2017年1月第1期)(1)文章以“旧时的离别”为题,有何含义与作用?(2)结合句中的加点词,并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3)第④段中有一句话:“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你认为这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吗?为什么?(4)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5)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还需要如旧时般“郑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旧时的离别”有以下几层含义:指过去特定时代背景下,以火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离别。如小时候乘坐一整夜火车去北京,在火车站经历的离别场景。包含着过去离别时的种种特点,如老火车站的神秘异国情调赋予旅行的仪式感,月台上的大风给旅人带来的风尘仆仆的气息,以及离别后那种隔绝的、纯粹个人的悲伤质感。作用:点明主题:明确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对过去离别方式和情感体验的回忆与思考,让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方向。引发思考:激发读者对新旧离别方式的对比思考,以及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情感变化的感悟。“旧时的离别”这个标题会让读者好奇过去的离别到底是怎样的,与现在有何不同,从而引导读者深入阅读文章去寻找答案。营造氛围:标题中的“旧时”一词带有一种怀旧的氛围,为文章奠定了一种回忆、感慨的情感基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沉浸在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中。(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冲来荡去”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旧时离别后悲伤在人身体里强烈涌动却又无法排解、无法向对方倾诉的状态。这句话通过对旧时离别的描写,强调了那时悲伤的隔绝性和纯粹属于个人的特性。“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描绘出离别的两个人独自承受悲伤,互不干扰却又深深沉浸其中的情景。“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形象地表现出悲伤在内心深处肆意翻涌,却找不到出口,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激荡。这种悲伤是深沉而内敛的,与现代离别时可以随时通过微信交流感受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旧时离别的独特美感和情感的厚重。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不同时代离别情感表达方式变化的思考。(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这不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原因如下:作者在文中回忆旧时离别,对老火车站的神秘异国情调充满怀念,对儿时坐火车去北京的经历印象深刻,那时的离别充满仪式感,有送行的人在大风中的萧索场景,让人感受到郑重。而长大后,月台上的风变小了,月台变大却让人局促,送行的人也不再郑重,作者对此感到恼火,认为这破坏了离别应有的氛围。作者对旧时离别的美感有着深深的眷恋,“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只是一种反语表达,实际上是在感慨如今离别失去了曾经的郑重感和美感,内心深处是渴望离别的郑重和仪式感的。(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火车情感属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车一再提速,变得平淡而日常,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失去了曾经承载的情感重量。曾经,火车的旅程漫长,离别充满仪式感,人们在火车上经历着对未知的憧憬、离别的惆怅和重逢的喜悦,火车承载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而现在,火车速度快,出行便捷,人们对火车的感受更多是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情感上的触动减少了。老火车站的象征意义:老火车站具有繁复、典雅、美轮美奂的特点,它的存在与旧时的离别紧密相连。老火车站见证了过去人们在离别和重逢时的郑重、萧索以及那种带有戏剧性的场景,它象征着过去那种充满仪式感和情感深度的离别方式。当火车失去了情感重量,老火车站所代表的旧时光的情感体验也难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适时死去”的合理性: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新的交通方式和生活节奏不断涌现,老火车站可能因为不适应现代需求而被淘汰。它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意味着它虽然在现实中消失,但却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存下来,成为一种对过去美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怀念。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说“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发展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的复杂交织。(5)本题考查开放性阅读。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需要如旧时般“郑重”,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以下是两种观点的分析:情感表达的需要:尽管通信技术便捷,但面对面的离别场景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郑重的离别是一种情感的充分表达,它能让双方深刻地感受到彼此的牵挂和不舍。比如,当孩子要去远方求学,父母在车站送别,一个深情的拥抱、几句贴心的叮嘱,这些郑重的举动能让孩子在离开家后,每每想起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这种情感的力量是通过微信等通信方式难以完全传达的。仪式感的价值:郑重的离别具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赋予离别以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让人们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就像朋友之间的远行送别,大家在车站郑重地道别,会让彼此的友谊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得到升华。而且,这种仪式感会成为人生中的美好回忆,多年后回想起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和感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郑重的离别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情感的交流。而车站的郑重离别,能让人们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他人的存在和重要性。这种真诚的互动有助于建立更加深厚的人际关系,让人们在冷漠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情感的寄托。通信便捷减少了离别的沉重感:如今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联系。即使在离别后,也能迅速地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面容,这大大减少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因此,不必像旧时那样郑重地离别,因为随时都能保持联系,离别不再是长久的分离。现代生活节奏快,注重效率: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时间宝贵。在车站进行过于郑重的离别可能会花费较多时间,影响出行效率。而且,人们可能有很多事务要处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郑重的离别。比如,商务人士经常出差,他们更注重的是工作的安排和效率,对于离别可能更倾向于简洁快速。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对于离别,不再像过去那样赋予过多的悲伤和沉重。现在的人们更加理性和乐观,认为离别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所以,在车站离别时,人们可能会更加轻松自然,而不是像旧时那样郑重其事。总之,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需要如旧时般郑重,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无论是选择郑重的离别还是简洁的告别,都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答案:(1)含义:“旧时的离别”指过去在火车出行时代,人们在月台上送别时充满仪式感、带有悲伤质感的离别方式。作用:作为文章的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过去离别方式的回忆与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新旧离别方式的对比和思考。(2)“冲来荡去”生动地写出了离别的悲伤在人的身体里强烈地涌动却又无法宣泄的状态;“关”字形象地表现出这种悲伤被封闭在自己内心,无法与他人交流分享的隔绝感。加点词突出了旧时离别的悲伤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深沉而无法言说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深化了文章对旧时离别美感的表达。(3)这不是作者真实的想法。虽然作者说“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但从文中对旧时离别场景的回忆和怀念可以看出,作者其实对旧时离别时的郑重充满了向往和留恋。如今人们在离别时不够郑重,是因为时代变化使得离别变得平淡而日常,但作者内心深处还是渴望那种带有仪式感和情感重量的郑重离别。(4)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车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平淡,不再像过去那样承载着人们沉重的情感。老火车站作为旧时离别的象征,它所代表的那种充满仪式感和情感深度的离别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它的“死去”成为记忆中的文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命数。(5)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还需要如旧时般“郑重”,因人而异。一方面,现代通信技术让人们可以随时保持联系,离别后的思念和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似乎不需要像旧时那样郑重的送别仪式。而且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郑重的离别。另一方面,郑重的离别仪式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离别的意义,珍惜彼此的感情。即使通信方便,面对面的告别和情感表达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当亲人或好友要去远方长期生活或工作时,一次郑重的送别可以给彼此留下深刻的记忆,让双方更加感受到这份感情的珍贵。所以,虽然时代在变化,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走遍中国湛江之旅》课件
- 《不锈钢生产流程展》课件
- 《幼小衔接》课件
- 公共卫生信息学的国家议程
- 养老机构感染控制
- 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选登
- 七夕情感营销实践模板
- 游戏行业年度报告模板
- 银行业务半年报告模板
- 住房贫困申请书
- 病理科科科内会诊记录
- 小学生主题班会 弘扬航天精神 课件 (27张PPT)
- 电力服务收费标准附表
- 小学主题班会教学设计-《给你点个“赞”》通用版
- 【教学创新大赛】《系统解剖学》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 赛意EAM设备管理IOT解决方案
-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课件设计
- 氢氰酸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房屋鉴定检测方案(投标)
- HCCDP 云迁移认证理论题库
- 煤矿提升机作业理论考试参考题库(2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