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科学技术观课件_第1页
第二章-科学技术观课件_第2页
第二章-科学技术观课件_第3页
第二章-科学技术观课件_第4页
第二章-科学技术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什么是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究竟是什么?Knowledge“科学”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知”。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science”。格致学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不是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也许一个严格的定义反而会使“科学”的精神实质被曲解。尽管科学难以定义,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和知识体系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技术究竟是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工艺。对技术下一个明确定义是很难做到的。技术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但最熟悉的东西也往往是最熟视无睹的东西。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技巧和能力等。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

近代,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趋向于理论化,产生了技术科学。这时,“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甚至出现了后来的所谓的“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的说法。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技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由物质手段、工艺方法、劳动技能以及相关知识等要素构成的体系。比较:科学与技术特征比较科学和技术的发生、发展原始时代,体现在原始人的活动和对自然的适应中关于自然界的规律和性质的认识之中。争鸣:原始时代有没有“科学”?古代,以自然哲学形态包含在哲学之中,混为一体。争鸣: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近代,逐步出现了专门化和体制化,从经验形态发展到理论形态,从研究低级运动发展到研究高级运动。技术的发生、发展原始时代,简单工具和天然工具.劳动创造了人,生产技术是人的生产技术,是猿转变为人的标志。原始社会影响深远的三大技术:取火,能量转换,走上了文明大道。狩猎,导致较为复杂的工具。采集,走向农业社会的必经之路。古代,手工工具,农耕工具。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技术体系。近代,工业文明,蒸汽机等等。以机械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现代,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其显著特点是:①技术科学化.对传统技术的改造、科学的先导作用、科学迅速在技术得到实现.②智能技术、人机对话.③复合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的综合;甚至包括与社会技术例如与管理技术的综合.科学技术化,乃至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科研工作也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工程技术中的科学”;“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蓬勃发展;包括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形成新型的基础科学门类。如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文社科领域中亦如此,如科学技术学(即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科研究)等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他们在创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但他们并不是自然科学家和科技史家。他们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终把着眼点放在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或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学术”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融入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一、马克思、恩格斯

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形成的社会条件……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这个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的完善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他逝世的20余年中,一直坚持研究数学。他的长达一千多页的数学手稿,便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他研究了初等数学及其发展史、微积分发展史。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文艺学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的完善的。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阈中。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的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科学本身的发展相关,而且与他们创立了正确的历史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有密切联系。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为人们观察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对科学也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考察,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此把人类对科技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作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恩格斯二、马克思、恩格斯

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二)科学的分类(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八)技术异化(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会本质的。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二)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面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关系。(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在多种社会因素中,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还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些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了发生了全面变革。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学与哲学相结合,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结合,产生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中,科学才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八)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一)科学的本质特征(二)技术的本质特征(一)科学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2、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3、科学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2、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1、非科学非科学是指科学之外的其他知识或信念体系,包括宗教、艺术、哲学、道德和各种无法纳入科学经验范围的知识。非科学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但它们对科学的发展在具体条件下有一定的推动或制约作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标示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非科学不一定是负面的坏的知识体系。只有那些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的伪科学才是我们要否定的。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2、伪科学伪科学是一种常见的、和科学有本质区别的社会现象,又称为假科学,是非科学的一种变异形式,产生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并发展起来以后。伪科学往往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伪装成科学,以达到欺骗大众、蛊惑人心、为个人或小集团牟取利益等不可告人的目的。伪科学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文化现象。科学科学是求真的活动,力图建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知识,从研究对象到内容都具有客观性。科学一定能被实践检验,实验过程及其揭示的规律具有可重复性。实践既是科学的来源,又是科学的检验标准,是证实和证伪的辩证统一。科学是理性原则和经验证据高度整合的具有逻辑完备性的系统知识,如数学在科学中的普遍应用,具有逻辑的自洽性,能接受批判并不断完善。伪科学伪科学的内容多为主观臆造之物,无法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没有也不会体现客观性。伪科学缺乏系统观察的支持并违背客观规律,其论证过程、举证方式和“理论”表达无法经受实践的检验,不具有可重复性。伪科学往往与已有的科学公理和定理明显抵触,不遵循逻辑规律,在其内部逻辑矛盾层出不穷,在关键问题上诉诸权威,抗拒批判且经不起科学的反驳。VS科学和伪科学有着原则的区别和对立:第一个原因是理论上的:首先要摆一个简单的事实,知识的每一个领域都应该能够大致说明它是关于什么的知识,它所研究的对象有哪些。除非科学哲学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认识论之外什么都不是,否则,它应该能将认知的科学形式与非科学形式区分开来。注意,科学与非科学的这一基本区分并非贬义的:这并不意味着非科学形式的认知与知识肯定就是坏的和拙劣的。比如,没有人怀疑艺术与人文学科的合法性与价值。为什么要划界第二个原因,毋宁说是一组原因,为什么我们应该为科学与非科学划界,这尤其牵涉到科学与伪科学区分的规范性方面。而且,它是实践的而非理论的,包含精神和身体的健康,还有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我们会把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交给尚未证实效果的诊疗方法吗?公共健康保险应该覆盖魔法治疗吗?甚至我们是否应该考虑用千里眼搜寻失踪儿童的可能性?我们是不是应该用占卜杖来寻找被掩埋的幸存者?我们是不是应该保证纳税人的钱只能用于资助科学研宄而非伪科学的研宄?我们是否应该要求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将他们的政治决策建立在科学知识而非迷信的基础上?诸如此类的例子表明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不仅对于我们的身体,而且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政治生活都极为重要。这就把我们引到第三个原因:科学教育需要教授科学是什么以及科学如何起作用。为此,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从科学哲学家那儿获知科学的本质,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是告诉她的学生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科学,要告诉学生们不管怎样他们要学习的是科学而不是伪科学。由于所有这些原因,在科学与非科学特别是伪科学的划界问题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该轻言放弃。萨迦德(PaulThagard)提出的三个问题,后续的分析将以这些问题为指导:(1)为什么科学划界是重要的,以及要与科学划清界限的东西是什么?(2)一个划界标准的逻辑形式是什么(3)科学或者非科学,特别是伪科学的标志因素是什么?哲学家最感兴趣的是产生命题知识的认知活动和实践,而所谓命题知识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要么真要么假的清楚明确的知识。这样说来,我们主要感兴趣的是非科学认识领域意义上的非科学,它包含假说、假说构成的系统(即理论),以及提出、检验和评价这些假说或理论的过程。所以,这种狭义的非科学与科学的区分并不限于新实证主义者和波普尔试图为经典科学与形而上学所做的划界,而是扩展到所有非科学的认识领域。逻辑经验主义和理性批判主义在科学划界问题上看似分歧很大,但二者都主张一个绝对的逻辑标准,都是从科学知识内部来确立划界,因此又称为逻辑主义的划界标准。1、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划界标准就是科学命题是否有意义的标准。科学知识是由可还原为直接经验记录的命题构成的,科学知识是纯粹的、客观的、合逻辑的和清晰的知识。(反驳:判断真假的和意义的有无并非同一个问题,同时经验意义上的证实对于具有全称命题形式的科学理论而言是无法达成的。(一)一元论的划界标准一个句子被认为(在语义学上)是有意义的当且仅当它是可证实的;否则,它就是无意义的。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科学陈述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那些形而上学和各种各样坏的哲学陈述不能被证实;它们毫无意义。证实一个句子就是探究它是否是真的,这就要求经验地检验该句子。因此,核心原则是,可检验性是(语义学)意义的必要条件:意义→可检验性。这种观点的一个缺陷是,它把事情的方式搞错了。其实,要经验地检验一个陈述,难道我们不得首先搞清楚它的意义吗?即我们要先弄清楚它说的是什么。要为一个陈述,比如“失业导致犯罪增加”设计出一个检验,我们必须己知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处理其中所包含的变化。所以,意义其实是可检验性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相反:可检验性→意义。因而,非科学的讨论在语义学上可能是有意义的,尽管它在经验上或许是不可检验的。如果一个基督徒告诉我们“耶稣在水面上行走”,我们很清楚地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尽管我们不可能检验这个陈述,甚至我们可能将其视为天方夜谭。我们拒绝它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但不会是因为无意义。2、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反驳:既然完全证实一个命题而将其归于科学是不可能的,完全的证伪也不可能)。重病痊愈是病人自己的祈祷感动了某位强大且仁慈的神明。但同样的事件,医学家给出的解释就不一样了,也许是免疫系统发挥了作用,也许是药物治疗有了效果。面对如此情况,人们可能会发问,对某一自然事件的不同解释,该如何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呢?案例:如何解释病人的痊愈这里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哪种解释为真,哪种为假。病人痊愈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祈祷,也可能是药物治疗。这两种解释似乎存在本质差别,而这差别又与我们判断其真假的方式有关。证明一种理论正确的重要证据之一就是它能给出正确预测。但在当前的案例中,似乎两种理论都能至少正确地预测出一个相关结果。根据强大且仁慈的神明理论与用量适宜且有效的药物理论都可以预测出病患痊愈这一结果。鉴于这一结果同时支持了两种理论,要在它们之间做取舍就必须将更多的案例纳入考量范围,看看哪种理论的进展更顺利。先看药物理论。假设我们让患同一疾病的其他几个病人用了同样的药物,但痊愈率不高,这药物的有效性就会备受质疑。当然,这一理论的坚定拥护者,比如制药公司代表可能会说,药物不起作用的原因在于新旧病人间存在某种未被察觉的差异一也许他们患了该疾病的新变体,或者是用药剂量削减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通常是可直接检查出来的。如果事实证明这些病例之间确实没有会导致药物不起作用的差异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该药物并非第一位病患痊愈的原因。如果它对第一位患者有效,就没有理由对其他患者无效。这也就给了我们强有力的证据来反对药物理论。再用相同的方法来看宗教理论。假设其他祈祷的病人未能痊愈,这是否意味着宗教解释被驳倒了呢?该理论的倡导者也许会和药物理论支持者一样,首先质疑新旧病患间存在未被察觉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阻碍了神的干预。对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像对药物治疗失败患者一样直接调查,再加以确认。我们可以调查他们祈祷的时间是否一样长,祈祷的方式是否一致(尽管他们的虔诚和热忱可能难以衡量),宗教信仰是否相同。宗教解释中有一点至关重要,却又是我们无法调查确认的,那就是神明的意图和偏好。该理论假定神明这种存在都是仁慈且强大的,但它并没有假定我们知道神明的所有动机。那些未能痊愈的病人或许存在着某种我们未能发现的差异,未能发现的原因可能是该差异在我们看来并不显著,或者在我们看来并不相关,但它恰恰是患者祈祷对象所在乎的。在医学理论中,某种解释所涉机制都是可以用实验检验和控制的。但在宗教解释中,你没有办法确定哪些因素是相关的,也就无法查明病患未能痊愈的原因。归根宄底,我们无法知道神明到底在意什么。富有想象力的支持者也许会将该宗教理论稍加修改,让这一明显不利于它的证据变为有利:之所以只有一位患者痊愈是因为他(她)所祈祷的对象,这位仁慈且强大的神,只会施恩惠于他(她)一人。我们所掌握的所有证据都支持这一修改后的宗教解释!2006年,一群医学家为了解所谓“第三者”祈祷(替别人祈祷)有何医学力量而展开调查,其中包括来自哈佛大学的赫伯特·本森。他们找到了众多准备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约600人。实验中,他们让信奉基督教的志愿者每日为其中2组患者祈祷,祈祷他们“快快恢复健康”。第1组患者知道有人在替他们祈祷,但第2组患者只被告知可能有人会替他们祈祷。第3组患者无人替他们祈祷,但也被告知可能有人会替他们祈祷。研究发现,有人祈祷组与无人祈祷组的患者康复速度或康复率没有显著差异。有趣的是,他们发现有人祈祷的2组间确有差异,知情一组的康复率稍差一些。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们推测,出现这一结果是轻微的心理作用:“他们找人帮我祈祷了,我的情况一定很糟!”杜克大学的哈罗德·凯尼格博士支持宗教理论,他批评该研宄不足以证明祈祷无效,因为我们无法预测上帝对这些祈祷会做何反应:“基督教、犹太教经文中的神明都是无法预测的。”换言之,不给出明确预测的理论便是无法驳倒的理论。说到此处,读者可能会开始怀疑根本不存在能驳倒宗教解释的决定性证据:该理论的倡导者若坚持不懈,总能有办法为失败找到理由,或把它们转变为有利的证据。20世纪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这就是宗教解释为什么非科学的原因。从科学的角度看,宗教解释的问题并不在于没有对它们有利的证据,而在于没有对它们不利的证据。它们无法被证伪。一种理论若能用实验证伪,就是科学的。20世纪中期后,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兴起,主张要从科学的实际历史看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库恩指出:波普尔说,科学一遇反例就应当被抛弃,但实际的科学史却不是如此。库恩认为,波普尔的错误在于没有从实际的科学历史来提出他的科学哲学。科学发展实际上经历了“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等几个发展阶段。库恩认为,波普尔所说的情况仅仅发生在科学革命时期,平时,科学遇到反例,科学家的工作不是推到已有的科学理论,而是在已有的科学理论(即常规科学)的指导下进行解疑难的活动。(二)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常规科学:科学共同体遵循的共同信念或思想范式。因此,范式成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的标准。范式,即科学共同体成员普遍接受的一整套公认的假说、定律、准则、方法及手段的总和,不同的范式能够标示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常规科学时期科学有固定的范式,科学革命时期缺乏统一的范式。这样,因为旧的范式和新的范式都是科学,而在库恩看来,新旧范式之间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都是不同时期指导人们解疑难的活动,因此新旧范式之间不可比。这样,在库恩这里,不同时期的科学就没有好坏之分了。不可通约性拉卡托斯:提出精致证伪主义。拉卡托斯同意库恩实际的科学历史并不是科学理论一遇到反例就立刻被推翻,但他反对库恩由此走向相对主义的错误。拉卡托斯认为,很多时候科学理论遇到了反例,并没有被推翻,是因为,逻辑上说,理论是由很多定律构成的,出现了反例并不能说所有的定律都是错误的,可能仅仅是某个定律或某个前提出了问题。所以,只要适当的修改这个定律或前提就可以了。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科学理论的结构。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分成两个部分:硬核和保护带。硬核是科学的核心,一般是不能推翻的,除非在科学革命时期。保护带位于科学的外围,保护科学免受反例的反驳。一旦有了反例,科学家会调整保护带,使得反例能够在科学内部得到解决。拉卡托斯把包含硬核和保护带的科学理论叫做“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认为,库恩的相对主义是错误的,因为,科学研究纲领分成两种:进步的研究纲领和退步的研究纲领。如果一个科学研究纲领不仅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而且能够解释新的事实,还能做出预言,并得到检验,那么这种研究纲领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反之,则是退步的研究纲领。这样,不同的研究纲领就可以进行比较,可以分出优劣。按照拉卡托斯的看法研究纲领的进步又可以细分为理论的和经验的如果一个新的理论较之前理论有更强的解释力或预言力,那么研究纲领就可以说在理论上是进步的。而如果新理论是被证实的,也就是说它实际上导致某些新事实的发现,那么研究纲领在经验上也是进步的。如果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都是进步的,那么这个研究纲领当然就是进步的,否则,它就被说成是退步的。最后,拉卡托斯认为,如果研究纲领至少在理论上是进步的,那么它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伪科学的。问题(1)进步可能发生在非科学领域(如哲学),而科学的一些分支在其历史的某些阶段没有进步可言。(2)而如果某种科学实际上己经发现和解释了其界域内有待发现和解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说,如果“科学的终结”这样的东西出现了,正如爱因斯坦所展望的科学的终极目标,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呢?仅仅因为没有(准确说来是不能)更进一步就说这样一种理论或学科不再是科学的?与拉卡托斯修正波普尔证伪主义和库恩相对主义的尝试不同,费耶阿本德则把库恩的相对主义发展到了极致,认为科学中没有普遍有效的合理的方法,所有的科学方法都有局限性。因此,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怎么都行”。因此,费耶阿本德提出了“反对方法”的口号,反对在科学研究中设立规范的科学划界标准,认为科学划界并无意义,科学只是一种并无特殊性的文化形式,科学和非科学并没有明显的可以明确区分的界限,科学也没有相对于其他文化形式的优越性,应消解其文化权威。(三)对划界标准的消解费耶阿本德之后,罗蒂、法因、劳丹等也都反对人为的科学划界,主张具有浓厚的反传统、反权威、反精英、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色彩的新理论,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特征,或者说后现代主义特征。这些人的观点虽然也有值得重视的方面,但最终却走向极端,否定科学划界的可能性,否定科学与其他文化的本质不同。因此,必须寻求新的研究方向。罗蒂对于传统观念的批判主要围绕如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对于科学拥有一套独特方法的批判。传统逻辑主义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是理性的,科学方法是合乎逻辑的,而与社会历史心理等其他因素无关。但是,后来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在库恩看来,科学划界的标准只能取决于范式,而范式本身与社会历史心理等非理性因素有着紧密联系,新旧范式的更替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格式塔转换。因此,科学并不具有一套超历史的普遍理性方法,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是不确定的、相对的。罗蒂对科学划界问题的消解费耶阿本德认为,首先,科学中不存在足以排除非科学成分的特殊方法;其次,某些非科学的东西渗透到科学中,不但不是坏事,有时反而还是好事,可以使科学理论因此而得到进步;最后,科学只是人类所发展出来的许多思想形式之,而且它不见得是比神话、宗教、巫术等更好的思想形式,所以,只要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可以大胆地使用一切思想与方法,一句话,怎么都行。第二,对于科学具有一种与实在有特别关系的传统观念的批判。围绕这个问题,罗蒂主要讨论了“在实在论和实用主义之间的争论,并把这个争论看作是关于威廉斯用来陈述他那种实在论观念是否有用的问题的争论”。罗蒂指出,实在论者在说明科学的东西时必须依据一种所谓的“科学研究与实在的关系”,即一种为其他人类活动所不具有的关系。因而,“如果实在论者想做任何不属于那种‘静止式’的说明,他们就必须描述两部分机制(导致可靠性的科学方法、与这些方法相一致的世界特征),并表明它们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例如,当代科学实在论者威廉斯曾经认为,把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来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虽然非科学,如艺术或政治,或许受柏拉图之影响而获得了“知识”的地位并达到持久的一致,它还是与科学不同,因为它并不是受客观世界本身的“引导”而获得的一致,而科学则是受客观世界本身的“引导”达成一致的。简言之,唯有科学才能达成与实在的符合,因为只有科学才建基于观察事实;而非科学只与个人情感、趣味等相关。“观察在科学中起着一种似乎在伦理学中没有的作用。其区别在于,你需要对某些物理事实做出假设,以说明支持某个科学理论的观察的出现,但你似乎无须对道德事实做出假定,以说明所谓的道德观察的出现……在道德问题上,似乎你只需要对作道德观察的人的心理或道德感受性做出假定”。罗蒂认为,诸如此类传统分界观念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不仅是人为的,而且对人类知识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尽管科学哲学界对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的反对声不绝于耳,然而罗蒂却认为,库恩等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的工作已经充分证明了科学并不具有一套特殊的方法,已经打破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严格界限,这与罗蒂本人的弱理性观和亲和性的观念是一致的基本观点:划界问题是一个伪问题论证(1)划界问题预设了科学有一个充分必要条件C:X是科学当且仅当X符合C。具体言之,C是一切科学都具有而一切非科学都不具有的特征;如果一个看法或活动具有C,那么它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非科学的。(2)划界问题又预设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本身在认知上是重要的。劳丹对科学划界问题的消解(3)如果一个看法或活动习惯上被认为是科学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认为它是科学的;如果一个看法或活动习惯上被认为是非科学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认为它是非科学的。(4)因此,划界问题预设了这样一个东西:它在认知上是重要的,并且所有的习惯上被认为是科学的东西都具有它,而所有的习惯上被认为是非科学的东西都不具有它。(5)但是不存在这样的东西(6)如果一个问题预设了一个东西存在,而这个东西并不存在,那么这个问题是伪问题。(7)因此,划界问题是伪问题关于第一点,劳丹说,要解划界问题,就是要给出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单单给出科学的充分条件是不行的,因为仅根据充分条件,我们无法判断哪些东西不是科学;单单给出科学的必要条件也不行,因为仅根据必要条件,我们无法判断哪些东西是科学。劳丹说:“不给出充分必要条件,我们就永远不能说:这是科学的,但那是非科学的。不能给出充分必要条件的划界标准,无法完成预期的任务。关于第二点,劳丹说,只给出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还不够。试考虑如下标准:x是科学的当且仅当:有一群学过高等数学的人领着丰厚的薪水在大学或研究所研究。劳丹认为,即使这个标准能完全正确地帮助我们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它也不是我们所寻求的划界问题的答案,因为“学过高等数学、领着丰厚的薪水、在大学或研究所工作"这些特征在认知上并不重要,而划界问题的答案应该告诉我们科学与非科学在认知上的重要区别,尤其是使得科学比非科学在认知上优越的一些特征。关于第三点,劳丹说,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的标准不能是随意给定的,而必须尊重一般人对“科学”一词的习惯用法。根据一般人对“科学”的用法,牛顿和达尔文的理论是科学,而希腊神话不是。如果根据一个科学标准,希腊神话是科学,而牛顿和达尔文的理论不是,那么这个标准就是错误的。第四点可以从第一点、第二点和第三点推出来。换言之,如果前三点都成立,那么第四点必然成立。第五点是最关键的一步。劳丹考虑了五个在认知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特征:(1)经受住良好的测验;(2)展现高速增长的态势;(3)有众多出乎意料的成功预测)·(4)非特设的;(5)归纳的一致性。他说:“有些科学理论经受住良好的测验,有些则没有;有些科学理论当前展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有些则没有;有些科学理论已经做出众多令人惊讶的成功预测;有些科学理论是特设的;有些科学理论已经实现了归纳的一致性;其他科学理论则没有这些特征(类似的话可以同样适用于几个非科学理论和学科)。这儿所说的科学理论(和非科学理论),似是指习惯上被称为“科学理论(和非科学理论)"的东西。劳丹认为,这表明不存在一个在认知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是一切科学理论都具有,而一切非科学理论都缺乏的。第六点是劳丹的隐含预设。他之所以没有挑明,可能是认为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第七点是劳丹的结论,可以从第四点、第五点和第六点推出。换言之,劳丹的论证是一个有效论证一一.如果其前提都成立,那么其结论必然成立。科学划界消解论的极端倾向以一种后现代的态度而谋求各种文化形式的平等共存,科学在迷信和伪科学面前也无任何权威可言,不仅贬损了科学的价值,而且贬损了人类的理性本身。因此,科学划界问题不仅不应取消,而且还应当以更积极、审慎的态度,更合理、全面的观点建立科学划界的标准。萨伽德和邦格的多元主义就是在重建科学划界标准方面的有益尝试。(四)科学划界标准的变化传统的划界标准给出的理想化的划界标准形式为:X是科学的当且仅当C。X是理论、命题或领域,C是X是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萨伽德反对这种定义形式,代之以两组特征作为典型:一组是典型的科学,另一组是典型的伪科学。判断X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就是看它的特征更接近于科学的典型还是伪科学的典型。他所列举的典型特征如下表:科学伪科学使用关联思维方式使用相似思维方式追求经验的验证与否证忽视经验因素研究者关心理论与竞争理论的评价研究者不关心竞争理论采用高度一致、简单的理论非简单理论:有很多特设性假说不断进步:发展说明新事实的新理论在教条与应用上停滞不前加拿大科学哲学家邦格(MarioBunge)也坚持科学划界的多元标准,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典型态度和活动科学家伪科学家肯定否定任选肯定否定任选承认自己无知,因而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认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困难与漏洞√

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取得进展√

欢迎新的假说和方法√

提出并检验新假说√

√努力找出和使用规律√

希望科学的统一√

依靠逻辑√

√使用数学√

√搜集或使用数据,特别是定量数据√

寻找反面例证√

发明或使用客观检验方法√

通过实验或计算解决争论√

一贯依赖权威

隐瞒或歪曲不利的资料

更新自己的知识√

征求别人的批评意见√

写的论文要让每个人都看得懂

容易一举成名

3、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是求真的认识活动(客观性和实证性)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发现:“将科学技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区分开来,并将它纳入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与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不同:科技本身没有阶级性。人的阶级属性只能影响人对科技成果的认识和接受过程,而无法影响到知识本身。科技的应用有阶级性,会受到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科技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形式对科技发展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但不能改变其性质。科学技术是一般社会生产力。一般生产力指尚未进入生产过程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通过开发才能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技术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3、技术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肢体;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德国学者卡普在1877年提出“技术哲学”概念,可将其看作是技术哲学的创始人。技术哲学可区分为工程学传统和人文主义传统(米切姆)1978,第16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人们正式确认技术哲学为一门新的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决定论技术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和人类命运95技术自主技术是一种自主和自律的力量,有自己不受社会影响的独立逻辑,可以不依赖社会而完全自主能动地发展,然后作用于社会,造成社会的变化。或者说技术是自变量,社会是因变量,只有技术决定社会的一面,而没有社会影响技术的一面。当代技术哲学家米切姆认为,“技术哲学”可以意味着两种十分不同的东西。它们代表两种十分不同的研究传统。一种属于工程学传统,又称为“工程派技术哲学”;一种属于人文主义传统,又称为“人文派技术哲学”从事工程学传统技术哲学研究的主体多为技术专家或工程师,他们专注于技术的细节,为技术辩护;从事人文主义传统技术哲学研究的主体多为人文学者,尤其是哲学家,他们专注于技术的社会属性和人文意义,对技术多采取批判态度。工程派技术哲学大多数工程传统的哲学不仅把技术视为一种前沿问题,而且认为在技术与哲学的关系中,担当着物质性的角色。(技术是人体器官的延申)与此同时,技术几乎是间接地被认为具有价值负荷。按工程技术哲学的主张,应接受技术,并接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政治上和伦理道德方面,需要对技术的破坏进行评论并做出响应「比如,德国工程师协会(VDI)当时用伦理问题分析技术〕。特别提及的是,人们在态度上接受了技术,在适当的情况下,承认了技术的能力,这种伦理道德及政治上的反应,能够对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这也就意味着哲学发挥了作用。总之,工程传统有着对技术的偏爱,认为发展技术是理所应当的,并且通过伦理及政治的矫正作用,来对技术的任何消极应用做出反应。人文主义传统的技术哲学社会-政治批判传统马尔库塞、阿伦特、埃吕尔、哈贝马斯、芬伯格、温纳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杜威、舍勒、敖徳嘉、海德格尔、约那斯、德雷福斯、伊徳、鲍尔格曼、斯蒂格勒人类学-文化批判传统芒福德、盖伦、麦克卢汉马尔库塞西方社会借助科技控制了人的内心向度,进而消解了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否定向度,当代西方社会成为了一个政治上没有对立面的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人》从生活领域来看,消费的社会代替了生产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借助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质财富,通过广告等传播媒介大肆构造“虚假需求”,将这些虚假的需要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让人们接受广告宣传的灌输来处世和消费。商品的附加意义超过了商品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了一种彰显身份的符号。商品变为人们信仰的象征,支配着人们的消费动机和欲望,人们被困在了这种消费牢笼中,忘记了思考社会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生存状态。《搏击俱乐部》在政治方面,首先,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作为被剥削者的劳动者由于工作环境的日益改善和体力耗费的减少,其态度也迅速转变,所要求的只是舒适的生活条件与物质享受,而不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科学技术掩盖了阶级间的对立与矛盾,否定性的力量一再被遏制。其次,不同的政治派别为共同利益的扩大而加强了合作,各政党的政治纲领趋向同一性,资本主义一体化程度随之增强。虽然麦肯锡时代的终结,使恐怖的政治统治随之消失,但随着“富裕社会”的来临,极权主义的统治只不过是改头换面,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加强了对社会的操控。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就此在政治上成为了新型极权主义社会。从文化领域来看,一方面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兴起,哲学流于一种语言和逻辑的分析,不再触及现存现实,反而贬低不符合现实的思想和言论,从而起到了为社会现实辩护的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通过削弱高级文化中的敌对的、越轨的、反抗性的因素,来消除文化与现实社会间的对抗性,文化和艺术中批判向度的减弱使它们失去了远离、指控社会的特征,文化艺术不再具有超越现实的本质特性,而同社会其他层面一样被世俗社会消费和娱乐。《娱乐至死》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性异化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和“文化工业”,人成了机器,机器倒成了主人。科学和技术通过对人的管理和控制,发挥出了意识形态的功能,使人和社会完全一致起来,人们日益失去对社会的批判精神。由于科学技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能够更新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被披上了“合理性”的外衣,成为了一种不带任何价值倾向的“工具”。但是科学技术和生产过程表面上看来似乎完全是中立的,与人的思想意识无关,然而它恰恰使得一种合理性的虚假意识潜进了人的意识里。其一,人的消费发生异化。其二,人的劳动发生异化。其三,人的革命意识异化。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传统解释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点:(1)技术是合目的的手段;(2)技术是人的行为。他把这一解释称为“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也不否认这种“技术规定”的正确性。但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追求单纯正确的东西并不是哲学的基本态度,哲学更加注重的是寻求隐藏在正确东西背后的根基,即真实的东西或本质的东西。“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唯有真实的东西才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借此以通达技术之本质。现代技术在本质上则是一种“促逼”(Herausforden)。“促逼”这个词在德语中具有挑战、挑衅、引起的意思,海德格尔用这个词来说明现代技术的本质。“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这种向着某种目的来摆置自然的现代技术,使得土地沦为采矿空陷区,耕地变成了食品工厂,自然沦为一种完全不同的被摆置着的自然,陷入被订造的旋涡之中。唯就人本身已经受到促逼、去开采自然能量而言,技术才能展开。人被嵌入到技术中去人本性中具备的无限可能性被订造、摆置成了某种单一的功能。在现代技术和现代工业的促逼下,人类只知道追求功利和效率,不断地摆置着自然。现代技术价值攻占了人类的其他价值领地,排挤或吞噬其他价值形态,同时也将人的生存单一化、固定化。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现代技术发展越快,人类的价值就越单一,人类所能体会到的自由度和幸福感也就越低。芒福德要弄清楚技术与人类的关系,芒福德认为首先要弄清楚人的本质问题。在《技术与人的本性》一文中,芒福德这样写到:“如果不能深入洞察人的本质,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技术在人类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芒福德认为,如果仅仅看到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一特点,那就太片面了,因为许多昆虫、鸟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在这方面的技能都远远超越人类。他认为:“人类首先是一种创造自己大脑(mind-making)的动物,能够自我操控(self-mastering)的动物,以及能够进行自我设计(self-designing)的动物。而且,人类全部活动的轨迹都留在他自身的生物学构造中,更留在了他们的社会组织形态中。技术是人类大脑智能发展的外在产物,并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周围。芒福德因此写到:“技术,从其起源时刻开始,就与人类本质属性互相联系。并且,人类的根本属性体现在其生产活动的每一方面。可见,技术从一开始就是以生命、生存为中心的(life-centered),而不是以劳动生产为中心的(work-centered),更不是以权力为中心的(power-centered)。”芒福德认为,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技术只是人类发展的辅助性工具,但绝不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力量,更不是内在驱动力。恰恰相反,是由于人类大脑智力的不断开发,才促使技术的出现和持续演变。“技术大体上是以生活发展为方向,而不是以工作或权力为中心的3、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技术作为生产力是由不同形态的技术要素构成的体系。技能形态的:主要体现主体的操作技巧和能力实体形态的:主要指工具、设备等劳动手段知识形态的:主要指与制造产品有关的技术、工艺和操作方面的规范和要求高超的技能,会促进工具的改革和知识的积累;技术知识也会物化为工具并有助于技能的培养。最能体现技术本质特点的是技术的知识形态。强调技术的实质是知识形态,并不意味着技术只有知识一种形态,也不意味着只有知识形态的技术最重要。知识形态的技术一般需要在物化过程中得到修改、完善和验证。技术的价值只有物化之后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技术转让不同于产品的转让

产品转让的是所有权,而技术转让的是使用权,技术转让方在转让技术后仍拥有该技术的所有权。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基础科学”: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追求真理,发现新事实、新规律,不断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包括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技术科学”:以基础科学为指导,着重研究技术的基础原理和理论的科学。研究如何将自然界一般原理应用于潜在的、可能性的技术活动,以及为现实的技术活动寻找一般性原理。包括机械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工程科学”: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研究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则和方法,更接近于生产和工程实践。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技术问题。包括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医药技术、空间技术等。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变迁古代,“自然哲学”科学是对自然的天才猜测和哲学思辨技术是和生产同时产生的技巧或技艺近代,科学与技术联系并不紧密近代科学产生应用科学:人们开始将自然科学理论用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现代,科技一体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一个门类繁多、纵横交叉、相互渗透、彼此贯通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出现了各门学科不断综合的过程。科学技术一体化“边缘学科”:在两门以上学科的结合部上成长起来的学科。应用一门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另外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从而使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物理化学、量子化学、生物化学、化学仿生学等。“横断学科”:以多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的某一个特定的共同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覆盖各门学科的横断面。如控制论,研究动物和机器内部的通信和控制的一般规律,是一门横跨生物、社会、思维的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以特定的物质世界的客体为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的学科。如环境科学,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起来,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有没有进步?评价科学理论有没有客观的标准?T1-T2-T3……(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

及动力的研究1、欧美科学哲学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