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课件 第2、3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_第1页
《区域经济学》 课件 第2、3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_第2页
《区域经济学》 课件 第2、3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_第3页
《区域经济学》 课件 第2、3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_第4页
《区域经济学》 课件 第2、3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

主要内容(一)

1、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2、区位理论1、不可流动性要素2、可流动性要素3、基础性要素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市场区位理论5、区位理论评述4、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主要内容(二)3、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4、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1、产业布局指向2、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3、产业聚集4、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1、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2、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3、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第一节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

在区域经济中,不可流动性要素主要是指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区域性、竞争性、选择性、分散性、传布性、增值性。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自然资源具有价值,人类对自然资源投入的劳动所形成的资源产业,进一步提升了自然资源的价值量。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1、不可流动性要素1.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内涵2.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第一节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

资本要素指用于发展区域经济的资金,以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存在。资本要素的定义:资金是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货币形态,用来满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的价值载体,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成为资本。资本是社会资产的价值形态,是国家和企业扩大再生产,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手段,体现一个区域的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三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关系。

资本要素的分类:按照来源,分为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按照用途,分为固定资产投的资本、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本;按周转情况,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2、可流动性要素1.资本第一节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是宏观意义上的概念。劳动力资源具有生物性、能动性、智能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在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指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们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具有社会性,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是一种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人力资本流动性是产业布局的决定因素之一。科技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来体现的。技术进步扩展产业分布的地域范围,技术进步改善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产业内部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所考虑的科技要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技术开发能力、适用技术选择、技术的区际转移。

2.人力资本要素3.科技要素第一节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

制度要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市场化程度、产权制度、地方政府行为。

市场要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产业部门最终确定布局地点的重要依据。

市场要素的集中表现是消费区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首选地。交通运输要素是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3、基础性要素1.制度要素2.市场要素3.交通运输要素第二节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包括产业、城市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及优化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于19世纪前期提出。杜能假设,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它是该国中商品性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农产品运费与运输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核心观点:该理论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生产的产品品种和经营方式。农产品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到最小才能降低总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因此,该区位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布局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农业生产分布模式:每个农业部门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形成了著名的农业圈(六大农业圈):2、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第二节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其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分析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找出生产成本最低区位作为配置厂商的理想区位。

基本假设:原料、燃料产地已知;产品消费地和范围已知,需求不变;劳动力供给充裕且已知;运费是运输重量和运输距离的函数。

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厂商选择原料和成品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韦伯提出了原料指数概念,认为原料指数不同,则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在原料、燃料与市场之间找到最小运费点作为厂商的理想区位。

劳动力成本影响的工业区位:劳动力成本可以改变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在工资率不变、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情况下,如果厂商从原有区位迁往新的区位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输成本小于节省的劳动力成本,则厂商会迁移。

聚集与分散因素影响的工业区位:聚集因素是指促使厂商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分散因素是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聚集因素和分散因素可以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离。2.工业区位论第二节区位理论廖什于1939年提出。廖什把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来研究区位理论,进而探讨了市场区位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区位,这一理论的产生标志着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论发展为近代区位论。基本假设:均质平原,均等的运输条件;原料充足且均匀分布;消费者偏好相同,工业劳动力技术水平相等;农业部门为自给自足的部门,农业人口分布均匀。

核心观点:每个厂商的产品销售范围是以生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尽管初始不同厂商的圆形市场之间存在空隙,但因厂商之间扩大其市场范围的竞争,这些圆形市场最终变成六边形的市场网络体系。在这种市场网络中,大量厂商聚集在一起,导致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最终促使大城市的形成。3.市场区位论第二节区位理论开放的经济系统中,一般情况下总存在两种性质的作用力:聚集力和分散力。

市场接近效应,使得厂商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集中,这种效应产生的力量就是聚集力;

生活成本效应,使得消费者或者说劳动力向厂商数量较多的区域聚集,这种效应产生的力量也是聚集力;

市场拥挤效应,它所产生的力量则正好相反,它抑制厂商向经济活动密度大的区域集中,这种力量就是分散力。

如果某一区位的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则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如果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散。4.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第二节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应用:1.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2.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3.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区位理论的局限性:1.当前经济环境与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不能生搬硬套;2.以完全竞争为基础,静态的、局部的均衡分析;3.只考虑有形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无形因素,特别是科技因素的影响。5.区位理论评述第三节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称为布局指向。

产业布局指向,主要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1.能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消费地指向;4.劳动力指向;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6.高科技指向。

1.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

2.企业所有权状况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

3.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

4.市场竞争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

1、产业布局指向1.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2.产业布局指向类型3.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第三节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是实现空间经济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途径。雁阵模式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引进产品和技术;

第二阶段:国内开始生产进口产品;

第三阶段:大量出口制造业产品;

第四阶段:失去比较优势,转移到次梯度的国家。

1.广义比较优势原则;

2.技术选择适度原则;

3.环境承载原则。2、产业转移与承接1.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2.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第三节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聚集。第一,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丰裕度是区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一个区域总是出口自己丰裕要素制成的产品,进口自己稀缺要素制成的产品。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产业聚集的基本条件。第二,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如果经济活动是不可分的,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则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

第三,城市或市场区位是外生给定的而非内生的,排除了空间不可能定理中的否定结论,实现了空间区位与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有效结合。3、产业聚集1.聚集和分散第三节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聚集经济是经济活动主体在产业集聚中获得的各种收益。聚集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是因同一产业的聚集而产生的外部收益,其源于本地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城市化经济是因多种产业的聚集而产生的外部收益,其源于本地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聚集经济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产生:一是技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是聚集在一起的企业相互作用(比如知识溢出等),改变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生产函数)而导致的聚集收益;二是金融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是大量企业聚集,改变了投入、产出产品的价格,从而给企业带来的聚集收益,金融外部性的核心是改变要素价格。

共享效应、匹配效应、学习效应。2.聚集经济及其类型3.聚集经济的源泉第三节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产业集群是聚集经济发生后,企业在空间上的一种存在形式。波特给出的概念:特定领域的相关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的供给者、服务提供者,以及隶属于相关产业的企业、相关的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而结成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关系。产业集群作为经济集聚的一种结果,在一定的地域需要有一定的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以及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二是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表现为某一产业的合理规模和三次产业的结构和规模的合理与否。标准一: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标准二: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标准三:社会效益是否最大。4、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1.产业集群的概念2.地域合理规模3.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第四节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东部沿海仍是产业布局的核心地区,东西部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沿海三大都市圈将继续主导中国产业布局,中西部城市群作用上升;四大板块的区域格局得到巩固,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得到实现;经济带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

调整布局指向,积极推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进一步推进产业在城乡和区域之间转移;注重产业链转移,同时注重配套能力的建设;推动大区域之间资金、技术与资源的分工与合作。1、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2、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第四节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建立促进产业转移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建立促进产业转移的要素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工业布局的区域集聚和园区化;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3、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主要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内涵和特征2、区位经济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2、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3、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2、区外供给:哈罗德-多马区域模型3、要素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4、区域经济发展机制3、不同发展模式及中国发展模式变化过程1、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模式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能生产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该区域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经济活动过程。

狭义的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发展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调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时间序列过程,必须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来观察,才可能发现增长的长期趋势。由于经济本身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增长也常常呈现出波动的态势。1、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1.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2.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有了这四类要素的投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就能够增长,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切与经济相关联的条件和环境都可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增长,但在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时,为便于定量分析,都假定其他影响因素固定不变。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量的扩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简单、初级形式;第二种是质的提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质的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追求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第三种既包含量的扩张,也包含质的提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

3.区域经济生产要素2、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量的扩张质的改善规模扩大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狭义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量广义合理化和高级化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结构优化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消费与积累结构积累-消费比率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以主导产业、制造结构和人类的追求目标为标准,采用部门总量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需经历的六个阶段。

罗斯托认为,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农业是居民和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此阶段即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是向起飞阶段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农业制度开始变化;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出现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资本市场开始发育,金融制度应运而生;区域不断发展,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国内外贸易扩张。1.传统社会阶段3、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2.起飞前准备阶段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经过长期的积累,经济增长发生了质变,由缓慢增长进入持续、高速的增长阶段,即起飞阶段。起飞阶段相当于工业化的初期,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是社会变化质的飞跃。

罗斯托认为突破传统社会经济停滞状态实现经济起飞的三个基本条件是:高积累率、培植区域主导产业和变革制度。

起飞之后再经过五六十年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进入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的标志是技术上的成熟。这一阶段,新的主导产业部门(钢铁、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3.经济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们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满足,经济增长进入高额消费阶段。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是“服务型”经济和“福利型”经济。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耐用消费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递减,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舒适,消费倾向的改变对第三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劳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部门替代了生产耐用消费品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霍伊特的输出基础模型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1)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霍伊特模型的修订版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外需求或出口(区外需求可以用出口值或基础部门生产的产品外销数量来表示)决定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区外需求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对当地产出的乘数效应和对当地基础生产部门就业人数的乘数效应而实现的。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是长期以来能够保持一定贸易顺差的地区,那些进口倾向较大的地区,产出乘数效应没有发挥正向效应。

结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动态模型(3.9)(3.10)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动态模型

区域经济增长的输出基础模型最大的优点是从小型经济体出发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但模型也存在一些缺陷,理论不能解释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的原因;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4.输出基础模型评价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比较概念,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产业比较基础上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区域优势产业存在多样性与区域主导产业不同之处竞争概念,通过产业组织活动获得竞争优势(2)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各地区优势产业的标志就是在全国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这种较大份额既反映着区际市场对具体地区、具体产品的需求程度,同时意味着区际市场对具体地区、具体产品优势的认可程度。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美国学者哈罗德和多马相继考察了一个经济体维持多大经济增长率才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主要源泉

1.哈罗德-多马的初始模型2、区外供给:哈罗德-多马区域模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哈罗德-多马的初始模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哈罗德-多马的区域模型

1.哈罗德-多马的初始模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哈罗德-多马的区域模型

结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区域经济现象,有限的区内储蓄、较低的资本与产出之比以及负向贸易平衡是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哈罗德-多马区域模型提供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主张,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无法预测区及生产要素转移能否实现均衡;其次无法很清晰地揭示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收敛还是加大的问题;第三,欠发达地区是资本的净输入地区,但没能解释这些欠发达地区

资本吸收能力来自何处的问题。

2.哈罗德-多马的区域模型评价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个地区能够生产出口品,或者在区际劳动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意味着该地区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果从要素禀赋角度来考虑竞争优势,则某一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某种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区际要素禀赋的非均衡以及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因此从这种理论来考虑,商品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可以调整区际商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可以提高区域生产能力,也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区际贸易理论认为区域间存在商品贸易而不是生产要素转移,而且要素生产率的区际差异使得有些区域在某种产品生产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可以实现以较低价格的商品出口,而且如果某一区域生产某种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则这些区域倾向于从区外市场购入这些产品而不是自己来生产这种产品。

3、要素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模型假设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这意味着生产要素是根据其边际生产率获得收益,且保证厂商收益最大化;通过劳动力工资水平的灵活调整,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完全自由流动,要素流动无成本;不存在商品贸易;生产要素的动态变化决定资本/劳动之比,因此生产产品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

3、要素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1.单部门模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单部门模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模型假设:有两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两种生产部门,一种生产产品供出口,劳动力生产率较高,称为制造业部门;一种生产产品供区内消费,劳动力生产率较低,称为农业部门。贸易不平衡,贸易差额部分由私人资本流动所抵消。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单个区域的销售数量不会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产品价格,而区内价格水平由当地供需状况所决定。资本只使用在制造业中,但据证明,这种假设并不影响最终结果。产品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要素边际生产率决定生产要素回报率。生产要素成本等于要素边际产出值,此时保证厂商利润最大化。

1.两部门模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过程:在均衡状态下,区域经济增长率是稳定的,而且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率相同,每个区域的资本、劳动力和收入水平都按恒定速率增长。在这种均衡状态下发生外生冲击:受到某一区域高资本回报率的吸引,外部资本流入该区域,该区域出口品生产部门的资本存量大幅提升;出口品价格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劳动力边际产出值(等于提高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扩大了当地厂商的劳动力需求;由于劳动力报酬率很高,吸引本区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区外的劳动力;最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出口品生产部门用工数量的增加对农业部门形成一种“回流效应”,即首先是扩大对产品的需求,接着是扩大生产规模和用工规模的扩大。

1.两部门模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结论:在两部门模型中,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来源于更有效地对制造业部门重新配置资源以及制造业部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中得到与单部门模型中完全不同的两个重要结论。生产要素流向高收入地区而不是低收入地区,现实中许多经济现象都支持这种结论。区域经济增长率存在一种发散的趋势。(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结论相同)

1.两部门模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古典模型的主要贡献强调了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要素流动性的重要性发达地区用工数量无限制扩大可能导致的要素回报率递减,将减弱该区域的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欠发达地区是很有利的,但是这种区位优势是否足以弥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不足以,发达地区能够承受过度工业化和资本过度集聚所带来的报酬递减的不利影响,但欠发达地区只能以更低的单位劳动成本应对外来影响。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劳动力是否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取决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通常都是具有某种较高技能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的流失减少了欠发达地区具有高技能和高效率的劳动力数量,这必然加大区际发展差距。

评价与讨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区域经济主体利用有效手段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过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区域经济的发动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企业,产业部门是经济实体(中间部门),居民既是本区消费品的购买者,又是劳动力的提供者。外部世界指区外产业(不包括政府)、机构和个人。资本即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的资金。

4、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要素投入机制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从区域经济来看,存在两个杠杆:其一是投入高效率部门的杠杆。其二是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中间产品投入机制中间产品投入对某些部门来说形成了其需求市场,而对另外一些部门来说又形成了其投入要素。部门增长机制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具体化为各种产业部门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产业,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例如,北京市近年来的增长,主要靠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即使在传统部门总量下降的情况下,仍然使北京的GDP总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应地,北京的主导产业部门由过去的钢铁、化工、机械、建材转变为高新技术、旅游、新兴第三产业。

4、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地区拉动机制区域经济发展还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行地区(增长极),从而使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例如,中国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