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多重效益的中外实践-(中英文)_第1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多重效益的中外实践-(中英文)_第2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多重效益的中外实践-(中英文)_第3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多重效益的中外实践-(中英文)_第4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多重效益的中外实践-(中英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11本报告可免费使用和转载,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需使用本报告出版,请与北京绿研公益发送一份出版物以作存留;如需引用报告内的数据或图片,请联系作者;如需用于线上展示及传播,请直接使用本机构网站的原始链接/资源。本报告仅代表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的机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本报告由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完成并发布,感谢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对本报告提供的资金支持。报告撰写团队主要成员包括:徐嘉忆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总监杨海涛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专员陈蓥婕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主管我们对以下专家为本报告提供的修改建议和技术支持表示感谢:姚霖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东燕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项目主管杨美艳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项目主管潘文婧森林生物多样性顾问郭江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刘宇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项目经理罗明NbS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牛志明亚洲开发银行行业局农业、粮食、自然和农村发展分局高级项目官员王克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曾楠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生态保护项目主管此外,项目团队在相关案例的调研过程中得到中国船舶集团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关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简称绿研)登记注册于北京市民政局,是一家扎根国内、放眼全球的环境智库型社会组织。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政策研究与多方对话,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创新解决方案,助力中国高质量地实现“碳中和”目标并推进绿色、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共促全球迈向净零排放与自然向好美国环保协会是著名的国际非营利性环保组织,成立于1967年,总部拥有专业团队共计1000余人。聚焦的领域包括气候、能源、生态、健康、海洋等,在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美国环保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气候变化。 I I生态系统碳汇是指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生态系统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不仅包含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同时还包括草原、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贡献,以及土壤对碳储存的维持,强调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生态系统碳汇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之一,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实现不同要素间的协同效益,即一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增加或改善能够促进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增加或改善,从而实现整体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化和提升。这种协同效益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系统韧性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所应对的主要社会挑战之一,而加强对生态系统目前,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发展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法律法规方面,生态系统碳汇上位法缺失,现有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属性不清晰,权属边界模糊,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尚未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碳汇资源禀赋条件和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碳收支核算体系。在固碳能力方面,生态系统普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但多数生态系统都可能面临破坏,存在碳汇损失的风险,因此部分生态系统的碳源和碳汇会存在动态转化的情况。在项目开发方面,生态系统碳汇价值实现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实现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核算方法不完善,部分生态系统碳汇计量困难。基于此,本报告在第一章阐述了生态系统碳汇的协同效益及其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中的关键作用,并梳理了中国通过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路径。在第二章至第六章,本报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详细剖析了生态系统碳汇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森林经营、国土空间规划、可持续农业以及矿山修复这五个关键领域的协同效益机制及其实践案例。除国土空间规划外,其余四个领域的案例都涵盖国内和国际实践,以便对比中国与国际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做法。案例的分析框架由背景和挑战、解决方案、成果效益以及经验启示组成。每个案例都将介绍项目执行前的整体情况和主要问题,说明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其实施情况,展示项目的进展以及主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方,然后根据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框架进行成果评估,最后总结执行经验。在第七章,本报告总结了生态系统碳汇的多样性和潜力,并就如何进一步最大化其多重效益提出了一些经验见解,以期为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及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生态系统碳汇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生态系统碳汇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作用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栖息地,提升生物及报告选取的国内案例是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该项目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实施,旨在通过恢复退化的森林,提升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质量,同时增加碳汇。项目通过使用本地树种进行造林,恢复了原始森林,并减少了栖息地的破碎化。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碳交易市场,通过碳汇的提前交易缓解资金压力,优先雇佣当地居民作为护林员,提升了社区参与度和居民收入,实现了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结合。项目为生物多样性和碳汇的协同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多方合作与生报告选取的国际案例是英国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修复计该项目展示了泥炭地作为重要碳库的巨大潜力。通过恢复水文条件,该项目成功恢复了泥炭地的碳储存功能,同时升了泥炭地的碳固定能力。这一项目还展示了如何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与自然遗产之间的平衡,促进生态恢复和文化保护的双重收益,同时为社区创造了新的经济机会,如发展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农业。I生态系统碳汇与可持续森林经营的协同森林是全球陆地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可持续森林经营,森林的碳储量和碳固定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森林经营模式的优化,实现木材生产、生态保护和碳汇功能的平衡。报告选取的国内案例是福建省三明市林权改革案例。维持并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并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报告选取的国际案例是马来西亚德拉马科特可持续森林经营案例。该案例展示了当地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项目有效减少了无序的毁林行为,保护了当该案例不仅在可持续森林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在国际市场中如何有效融合森林产品与生态服务提供了生态系统碳汇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可以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增强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动效应,提升整体的碳汇能力。例如,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国土空间的碳报告选取的案例是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该案例通过恢复退化的农田,将其重新转换为森林,提升了原有区域的碳汇能力,并改善了当地的水土保持状况;通过转变土地的使用属性,提升了用地紧张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此项目为其他大都市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示范,特别是在平衡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态系统碳汇与可持续农业的协同业所产生的碳汇可以作为碳交易的标的,通过市场化机制为农业碳汇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经济激励,促进可持续的农报告选取的国内案例是山东邹城秸秆干式厌氧发酵综合利用项目。该案例通过厌氧发酵技术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质天然气和有机肥料,减少了秸秆无序燃烧和畜禽粪污传统处理方式排放的温室气体,同时增强了农田的固碳能力。项目展示了对秸秆和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在促进农业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以肥料化为代表的资源化利用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还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报告选取的国际案例是美国艾奥瓦州土壤和水资源成果基金。该案例通过激励农民采取可持续耕作方式,如覆盖种植和保护性耕作,改良了农田以及农业径流的质量,从而实现了碳封存、氮和磷的减排。这一模式通过创新经济激励机制,推动了农业种植模式的绿色转型。生态系统碳汇与矿山修复的协同矿山修复不仅是生态恢复的重要领域,也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供了重要途径。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以及水文恢复,废弃矿山不仅能恢复其生态系统功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碳汇的角色,将矿区从碳源转变为碳汇。同时,矿山修复项目通常会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修复、水资源管理和社区经济发展等多重效益。报告选取的国内案例是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生态修复项目。该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采用“政府引导模式,成功探索了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项目通过引进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加速了植被恢复与区域生态链条重建,大幅减少了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项目考虑到矿区修复后的土地空间多功能利用,引入了生态旅游和农业开发,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报告选取的国际案例是澳大利亚嘉拉森林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该案例通过将废弃矿区恢复为本地森林生态系统,展现了如何在矿山修复中平衡碳汇、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等多重目标。项目的一个亮点是通过恢复本土植被群落,增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原力,确保矿区修复的长期生态效益。项目的另一亮点在于社区的深度参与,通过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恢复工作,并利用培训和就业计划提升他们的技能,保障他们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综上所述,以各类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生物固碳措施能够持续提升碳汇能力,并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实施矿山修复等手段,进一步放大碳汇的综合效益。通过协同发展,将碳汇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还能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不仅为全球生态修复和碳汇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还为破解现有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对促进中国生态系统碳汇政策完善、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ChineseCase:NovartisSouthwestSichuanForestryCarbon,Community,andBiodiversityProject.InternationalCase:PeatlandRestorationPlanatHalscombeAllotmentintheUK.ChineseCase:ForestRightsReforminSanmingCity,FujianProvince.VInternationalCase:SustainableForestManagementoftheDeramakotForestReserveinMalaysia.CaseStudy:Grain-for-GreenPrograminBeijing.ChineseCase: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DryAnaerobicFermentationofCropStrawinZouchengCity,ShandongProvinceInternationalCase:SoilandWaterOutcomesFund(SWOF)inIowa,theUnitedStates.VIChineseCase:XishanEcologicalRestorationProjectinTaiyuanCity,ShanxiProvince.InternationalCase:EcologicalRestorationProjectofMiningStiesinJarrahForest,Australia.0102生态系统碳汇是指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生态系统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不仅包含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生态系统碳汇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之一,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实现不同要素间的协同效益,即一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增加或改善能够促进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增加或改善,从而实现整体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化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的协同效益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系统韧性以及增强碳汇能力方能够在实现固碳增汇的同时,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在政策层面,结合NbS将生态系统碳汇纳入国家气候政策、土地利用规划及碳市场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碳汇项目,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目标贡献约30%的减排量,且能够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同效益。NCS是指通过人类有意采取的行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以减缓气候变化。同时,NCS强调对食物和木材供应无净负面影响(No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恢复、保护、管理三种类型划分,NCS共提出了16条路径(详见表1并分析了不同成本下各条路径的固碳潜力和与不同要素所发挥的协同效益。预计2020避免毁林和森林退化种植覆盖作物农田养分管理避免草地转化和退化避免滨海湿地转化和退化避免泥炭地转化和退化03务院出台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而“N”是指障方案。全面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做减法,全力推进碳排放减量,更要做加法,着力提升碳汇增量、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构建多层次的碳中和路径。在达成“双碳”目标的背景目前,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发展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法律法规方面,生态系统碳汇上位法缺失,现有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属性不清晰,权属边界模糊,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尚未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碳汇资源禀赋条件和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碳收支核算体系。在固碳能力方面,生态系统普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但多数生态系统都可能面临破坏,存在碳汇损失的风险,因此部分生态系统的碳源和碳汇会存在动态转化的情况。在项目开发方面,生态系统碳汇价值实现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实现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核算方法不完善,部分生态系统碳汇计量困难。年联合印发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旨在指导如何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碳汇的多重效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该方案提出,要通过四个方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一是通过构建绿色低碳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灾害防治等方式,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严防发生碳汇向碳源逆向转化。二是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提升农田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退化土地修复治理,以及增强森林、草原、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方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三是通过完善拓展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体系、提高碳汇技术专业人才储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四是通过完善生态系统碳汇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系统碳汇交易市场机制、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资金机制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04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是提升碳汇能力的核心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手段,可以保护现有的生态系统并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本报告从生态系统碳汇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森林经营、国土空间规划、可持续农业、矿山修复五个关键领域所发挥的协同效益入手。通过展示这些领域的协同效益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开展生态系统碳汇多重效益的探索研究。生态系统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深刻的互促关系。健康的生态系统具备更强的碳固定能力,同时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韧性及适应性,避免碳汇向碳源逆向转化。例如,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维持植物生产力,从而提高碳储存效率。因此,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可以为生态系统碳汇的长期效益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最大的陆地碳汇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目标中的30%可由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贡献,而其中的绝大部分源自森林保护和管理。因此,通过可持续森林经营,不仅可以避免毁林和森林退化带来的碳排放,还能通过科学管理、林火控制、植被恢复等措施提升森林碳汇能力。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将不同空间的碳汇能力纳入不同地区的整体发展和管理框架中,最大限保护现有碳汇,还能通过对生态脆弱区的恢复进一步提高固碳增汇的效益。农业废弃物可持续利用等,能够减少农业排放并提升土壤的碳储存能力。农业碳汇的多元化路径不仅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还可以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提升粮食安全。废弃矿区的生态修复是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方向之一。矿山修复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重建等手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矿山修复中探索创新路径,通过将矿区修复与生态系统碳汇相结合,实现废弃矿区的可持续选择以上五个领域,旨在展示生态系统碳汇与不同领域协同所发挥的多重效益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土地利用以及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协同效应。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领域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矿山修复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农业05生态系统碳汇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的实践案例06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数量繁多的动植物种类,以及较为全面的陆地生态系统国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一定的威胁。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中国提出要将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作为助力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内容。中国在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应考虑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碳汇协同作用所产生的共同效益。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是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碳汇能力的核心措施。保护现有的红树林、森林、草原和湿地,以及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如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不仅能增强碳储存能力,还能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此外,通过优化植被结构和物种组成,选择具有高碳固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改善。建立生态廊道和保护网络是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助于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还能进一步提升碳固定能力。这些综合措施既能保护和改善生物多样性,又能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双赢目标。本章的国内案例部分介绍了通过多方合作机制实现碳汇提前交易,以获取资金进行森林修复例部分则为具有文化和生态双重属性的生态修复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生态系统碳汇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所带来的多重效益。四川省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长期不合理开发导致当地源。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造林、再造林及混农林业活动则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精心设计的造林项目不仅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能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通过社会资本参与和创新解决方案,不仅有效恢复了退化的生态系统,同时还提升了当地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并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背景和挑战项目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昭觉、美姑和雷波5个县,覆盖了17个乡镇、26个村庄及马鞍山、申果庄、麻咪泽3个自然保护区。这一地区是以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多样性人类开发利用,该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出现严重退化,凉山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面临高度破碎化的风险。此外,当地社区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滞后,并且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川西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社区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本项目是中国第一个与外资企业直接合作的造林减碳项目,诺华集团希望通过这一项目为当地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重效益。07解决方案整体进展项目自2010年启动,旨在通过开发和示范具备多重效益的造林和再样性保护及其他环境效益,推动乡村社区发展,项目克服了平均海拔较高、自然条件恶劣,林牧冲突频繁等多重挑战,在4095.4公顷的土地上栽植和补植冷杉、云杉、华山松、高山杨、桤木、柳杉等各类苗木约2100万株。证明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社区和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方面都具有突出效益;同年10月,该项目成功注册为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项目恢复了当地的自然生态,为野生动物提供理想的栖息环境,同时为当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方案设计项目设计初期,诺华集团就以中国的脱贫攻坚政策为依据,提出将项目与大熊实现碳汇效益,又可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多重效益。项目优先选择本地树种,以提高植物存活率,恢复被砍伐的云杉和冷杉原始森林,修复当地生态系统,并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为解决林牧冲突,项目修建了20.9万米的围栏,待苗木长到牛羊无法啃食的高度后,再允许适度放牧。此外,地方政府(特别是林业部门)还制定了配套措施,从制定村规、划定放牧缓冲带、加强环保宣传等方面作出要求,以有效缓解林牧冲突。在护林员的选拔方面,项目优先考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但身体状况良好的居民。这不仅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状况。融资机制诺华集团与地方政府及社区紧密合作,通过多方资金支持及碳市场交易模式创新,有效推进了植树造林项目的目在设计阶段便提前实现了碳汇交易,并将未来30年的碳汇收益提前支付,用于植树造林及后续管理维护。这一创新举措显著缓解了项目各方的资金压力,提高了造林成效,同时拓宽了林业碳汇项目的融资渠道,推动了碳汇市实施和监督项目由瑞士诺华集团作为主要出资方,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有限公司、各地自然保护区、各县林业部门以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作为中方合作实施单位共同参与。项目设立了由国内外林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以及由各合作实施单位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通过实地考察(见图1)和民意调查和实施工作。这种科学的管理架构充分发挥了各方的专业优势,确保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各方的顺畅沟通与协作。08图1专家委员会查看苗木长势|诺华集团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方的相关背景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有限公司等在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了积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的国内审批流程和国际注册申请,并与诺华集团签署减排量买卖协议(ERPA)以获取部门、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相关方合作,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私营部门:诺华集团将企业责任视为核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重视环境保护更为积极的方式减少碳排放,显示了其前瞻性和主动性。当地社区:当地农牧民通过为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提供相关劳动的方式参与项目,这不仅入,还增强了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非政府组织:包括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内的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进度跟踪。大自然保护协会气候变化项目团队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合作,为及CCB标准提供培训,共同参与推进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科研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为该项目中的植树造林、森林管理以及减排量测量和监测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并对项目成果进行了效益分析(整体利益相关方梳理详见图2)。09图2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利益相关方梳理|图2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利益相关方梳理|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制图成果效益环境效益:项目地内4095.4公顷的土地上栽植和补植各类苗木约2100万株,有效防止了土壤侵蚀,并预防护区及其周边缓冲带和走廊带森林的连通性逐步增强,物种交流的廊道逐步建立,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逐步扩展和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Verra提供的CCB验证文件显示,该项目在30年(2入期内预计将减排温室气体120余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偏远山区的贫困农民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截至2018年,当地社区居民通过参与项目获得的劳务收入已超过其中97%的人口为少数民族。除此之外,当地社区居民还可以从林地中伴生的林下产品获益。由于这些林地属于生态公益林,项目还可获得国家补贴,为当地居民带来额外经济收益。与四川农业大学于2018年联合开展了森林碳汇扶贫示范工程,为精准扶贫探索了新的途径。经验启示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旨在恢复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未来类似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启示。项目在设计初期就考虑了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包括选用本地树种进行造林、解决林业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冲突、探索扶贫新模式等多项措施,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实施后,当地居民的生计得到显著改善,植被也逐步恢复,增强了森林之间的连通性,构建了物种交流的廊道,扩展和改善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同时,项目增强了当地的水土保持能力,有助于调节长江流域的水文流量,降低干旱与洪水风险。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诺华集团创新性地采用提前实现碳汇交易的方式,为项目提供了充足资金,缓解了项目实施的资金压力。项目的成功展示了多重效益的实现路径,强调了科学规划、社区参与和政策支持的有效性,以及多方合作机制和完善效益评估体系的可持续性。2.2国际案例:英国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修复计划到中世纪时期田地系统与泥炭地的利用实践,再到二战期间的军事训练场,这些历史遗迹充分体现了其考古价值。然而,这也意味着过去的土地管理活动对哈尔斯科姆庄园的泥炭地造成了大量干预,历史上以及泥炭地开采显著影响了当地泥炭地的水文功能。当地大面积的泥炭地不仅保存了丰富的考古遗存和记录生态变化的档案,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修复计划的实施体现了生态系统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协同作用,表明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不仅能够为气候调节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积极作用。背景和挑战泥炭地中存在自然堆积的泥炭层,这些泥炭层是在浸水条件下,由富含碳的植物腐烂后形成的。泥炭地提供一整套的生态系统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碳储存和为珍稀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泥炭地能够捕捉大气中的碳并将其储存起来,同时,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植物也可以有效地封存碳。相反,泥炭地退化后会将储存的碳释放回大气中。处于健康状态的泥炭地对水文状况、碳储存、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英国只有大约20%的泥炭地处于近自然状态。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事活动和泥炭地开采活动已对当地的泥炭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的大部分区域都被紫色沼泽草覆盖,这表明当地的毯状沼泽呈现酸性,泥炭层较浅,几乎没有能够茂盛生长的泥炭植被。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碳储存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为泥炭藓的定居和泥炭的再次形成创造适宜的条件。此外,哈尔斯科姆庄园的泥炭地修复对于保护文化、历史和考古环境也具有极大的价值。解决方案整体进展英国西南部的泥炭地修复项目源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埃克斯穆尔(Exmoor)沼泽和荒野上进行的前瞻性试验和早期项目。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修复计划是泥炭地伙伴关系(SWPP)在埃克斯穆尔地区开展的泥炭地修复工作的一部分。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修复计划从2024年1月启动,预计在2025年春季结束,旨在恢复埃克斯穆尔地区泥炭地的水文功能,并计划稳定和提高当地的地下水位。埃克斯穆尔地区的工作得到了英国国家信托、埃克斯穆尔国家公园管理局、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当地土地所有者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的支持。方案设计堤坝等多种手段,阻止并重新引导沟渠和泥炭管道的侵蚀过程,促进水流的汇集与扩散,恢复当地水文条件(见图3、图4)。在更大范围内,项目使用鱼鳞状堤坝优化水流扩散方式,为泥炭藓等湿地物种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目设计过程中制定了详尽的修复规划,涵盖历史环境、土地管理、景观设计及修复方法等方面。项目还特别邀请历史和环境部门官员参与,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不会损害当地的考古遗存和历史特征。融资机制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修复计划是英格兰西南部泥炭地修复计划(SWPP)的一部分,项目资金由英格兰西南GS)中获得了900万英镑资助资金,用于推进泥炭地修复工作。这笔资金反映了政府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坚定承公园和康沃尔郡议会等多家机构提供了大量配套资金,进一步支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实施和监管泥炭地修复不应被视为一次性行动,而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和持续优化的过程。由于修复计划有时会出现生境后对场地进行持续监测,涵盖植被、水文、泥炭深度、定点摄影和野生动植物调查等方面。这些监测手段不仅能够馈给项目合作伙伴和资助者,确保修复工作符合预期目标,并为未来的改进提供参考。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方的相关背景政府部门:包括英格兰自然署、英格兰历史遗产保护局、英国环境署和埃克斯穆尔国家公园管理局等。政府负责制定泥炭地修复行动计划并提供公共资金,在尊重当地经验与传统的基础之上,帮助土地所有者和管理者找到适发前更多或者更优质的自然栖息地。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净收益机制选择合适的泥炭地修复地点。这样的私人土地所有者:作为泥炭地的监护方,其对于泥炭地的修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验和传统方面提供了宝贵非政府组织:埃克斯穆尔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对于帮助私人土地所有者和政府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至关重要,有助于保护共同利益和维护环境。与此同时,由于泥炭地修复的重点区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具价值的地区,非科研机构:埃克塞特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参与为泥炭地修复计划提供了数据和专业知识的支持图5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恢复计划利益相关方梳理|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制图成果效益环境效益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的修复为协同应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NbS,包括调节的碳固定能力将得到显著增强,进一步巩固其作为碳汇的关键功能将恢复并保护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经济效益的多样性和经济韧性,确保了经济收益的长期持续性。社会效益为公众创造了更多了解和参与生态保护的机会。经验启示泥炭地修复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环境和社会经济都具有积极效益。我们基于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的修复总结了以下经验:(1)在资金层面,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修复计划采用了以政府资助为主、私人投资和混合资金相结合的模这表明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手段的结合,能够增加资金来源并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2)在政策和法律层面,英国的《环境法案》为泥炭地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框架,并引入了生物多样性净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恢复,对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3)在自然与文化结合的层面,哈尔斯科姆庄园兼具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重要的生态价值,修复项目在恢复生会对文化和历史遗产造成损害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类似拥有文化和生态双重重要性的项目,泥炭地修复的经验表明,合理的规划和协调能够兼顾自然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中外实践经验对比中外实践经验对比之间存在协同效益,在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仍然面临许多痛点。主要痛点包括:单一目标驱动的项目设计:许多项目过度关注短期内的碳增量,忽视了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和物种多样性。例如,单一树种的大规模造林虽然短期内增加了碳吸收,但可能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长远看影响了碳储存的可持续性。策略必须根据区域生态特性进行调整。生物多样性监测难度:碳汇通常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监测和评估,并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取经济收物多样性的监测相对复杂且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在项目实施中对其关注不足。经济驱动力不对称:碳汇项目在全球碳市场中具有明确的经济激励机制,容易获得投资和支持。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对缺乏直接的经济回报,这导致许多项目在优先考虑碳汇效益时,可能忽视生物多样性需求。本章节选取的案例为实践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这些经验可以在设计和实施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项目时提供有力参考,推动生态系统碳汇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的多重效益的实现。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从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恢复策略和社区参与与经济激励相结合这两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恢复策略:该项目将碳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采取多树种、多层次的森林生态恢复模社区参与与经济激励相结合:社区不仅是项目的执行者,还通过培训和就业机会,从项目中获得经济回报。这种模式化的社区参与能够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将社区赋权与经济利益结合,为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提供了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修复计划从激发湿地碳汇潜力和长期监测与政策支持相结合的角度入手:生态系统碳汇与可持续森林经营协同的实践案例2015年,联合国发布《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首次单独提出了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陆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碳循环献了全球陆地碳汇的10%~3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之一,通过森林经营,可以有效提升森林碳储量,促进碳固定过程。中国在可持续森林经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森林资源增长和森林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可持续经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塞罕坝林场通过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等措施,显著提升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成为森林可持续然而,当前中国的可持续森林经营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森林资源质量仍不高,中国森林的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林地生产力未得到充分发挥,中幼林面积过高,森林结构不够合理。其次,可用于造林的土地逐渐减少,尤其在年降水量较低的地区,造林难度增大,森林面积的扩展面临瓶颈。第三,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森林经营必须满足日益多未来中国的可持续森林经营的发展方向包括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多目标经营将取代单一的木材生产目标,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最大化。其次,森林景观经营将注重森林景观的时空异质性和动态变化,倡导森林景观的多样性和连通性,提高森林与其他土地利用模式构成的复合景观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森林经营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第三,在政策层面,森林经营体系将逐步转向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的多目标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了有效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应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和加强森林保护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此外,推广近自然林业和多功能林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精确测量和评估,以及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机制促进社会参与和资本投入,都是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措施。综合应用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生态系统碳汇协同效益等本章的国内案例部分介绍了中国林权改革的典型代表,展现了顶层设计和林业金融创新之间的有机联动,国际案例部分则介绍了科学、合理规划森林经营方案和参与国际认证体系的重要性,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在促进可持续森林经营的同时发挥生态系统碳汇的多重效益。3.1国内案例:福建省三明市林权改革案例福建省作为中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森林及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5.12%,连续45年位居全国权改革,为中国其他地区的林权改革树立了模式样本。林农造林护林、开展森林经营的积极性,为后续进一步开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奠定了基础。此外,三明市发展综合试点市,探索了林业碳汇交易以及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了林业产业向规模化转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林权改革方案。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林农的经济福祉,也推动了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背景和挑战三明在实施林权改革前的整体情况20世纪70年代末,在实施林权改革前,中长,农业和经济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大象凸显了当时盛行的以木材利用为主、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思想倾向。由于缺乏完善的森林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森林破坏乱象持续恶化,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项目主要解决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当地林农造林护林、开展森林经营的积极性。且为林农开拓了更多元化的收益渠道。同时,这些措施还解决方案整体进展就引发了集体林区林农对森林的大规模乱砍滥伐,使得森林覆盖率与森林蓄积量双双下降。分林”的方式,将集体林折股经营,全面推行林业股份制合作改革,村民按照股份多少分红,实现了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避免了因林权划分不明晰而导致的无序、过度开发。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出现了诸如利益分配障权益”为主的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林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后,本上解决了集体林地难以明细管理的问题。林权确权到户虽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但碎片化的分散经营难以实现规模效益。2014年,三明市为进一步明晰林地产权,开展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即林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承包权属于农民,经营权入市流转,引导林农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把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将经营权流转给林业合作社、国有林场、林业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森林资源由单家独户管理向集体规模经营转变。三明市作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和林业碳汇试点市,陆续制定印发了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推动林业改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强调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各地提高森林质量、调整林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机制措施。方案设计三明市通过完善的方案设计推动林权改革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顶层设计与政策体系构建方面,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了产权清晰的林权制度体系。从林权到户,调动林农森林经营积极性,再到林权分置,流转经营权实现规模化效益,满足了林农的实际需求。发林地经营权证书,赋予经营权人在林权抵押、享受财政补助、林木采伐等方面权益。制定林权流转管理、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林权收储等制度,促进林地经营权流转。碳汇交易体系、创新林业碳票制度、创建碳汇应用场景”,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林业碳汇巩固提升经营模式,完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创新林业碳汇交易模式,探索金融支持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方式。提出筛选优良乡土固碳树种并加快林木良种化推广、开展人工针叶林结构优化试验以及探索竹林丰产建设模式等行动。在开发金融产品方面,以林业金融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开发长周期的林权按揭贷款、林业固碳贷等林业金融在促进森林多元化经营方面,推动产业融合与生态红利释放,促进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融资机制融资渠道,保障了林农利益并促进了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创新林权抵押权益,推广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发“福森林固碳能力,再将经过核证签发的森林碳汇量有序转化为林业碳汇产品,借助碳排放权市场或自愿市场进行交评级体系,提高森林固碳经营的风险抵御能力。益、市场交易、保底分红”为主要内容的林票改革试点,引导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与村集体或林农开展合作,由国经营和管理需求(见表2)。、表2林票制度经营模式|三明市开展林票制度改革试点经营方式由国有林业单位出资购买村集体或林业大户现有林的部分股权(事先经过价值评估剩余股权量化成林票委托经营模式由村集体或林农将现有林委托国有林业单位经营管理,双方约定分成比例,再将收益量化成合资造林模式由双方在采伐迹地共同投资造林,村集体投资部分再量化成林票林地入股模式由村集体以采伐迹地的经营权入股,国有林业单位负责投资,双方约定林木采伐利润的分成比例,村集体收益量化成林票三明市在全国率先探索林业碳票制度(见图7碳量作为碳中和目标衡量森林碳汇能力,对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量签发林业碳票,其享有交易、质押、兑现等功汇贷”等绿色金融产品,以碳汇项目的预期收益作为信用基础进行贷款,促进林业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三明市积极探索林业碳汇担保模式,将林业碳票作为贷款的可质押物,推出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成立村级碳票基金,图8三明林业生物资产票据|三明市林业局续森林经营主体造林育林的积极性。2023年,三明市通过把林权资产折资量化,创8)。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是通过在自然资源部门登记、在林业部门备案、在林业生物资产公开登记系统进行信息登记和公示后,创设生成的电子化资产凭证。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资产凭证,林业生物资产票据可以在产权交易场所进行交易、流转,也可以向银行质押贷款,还可以由金融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信托计划或资管计划认购,开拓了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林业的新三明市通过建设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与林业发展特点适配的金融产品体系和林业金融风险司承诺收储以外的林权、林票、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按比例承担风险缓释责任,提高相关信贷积极性;引导公证机构开展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业务,提高林业碳汇等抵押贷款不良处置效率。实施和监管进一步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三明市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配套政策,近年在深化林业改革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方的相关背景政府部门: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林业方面提供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三明市政府作为林权改革实施的主体,负责林权改革的具体执行和管理,坚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推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兜底作用,保障各项制度落地见效。私营部门: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林业碳汇实现其净零排放目标。同时,三明市大力促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建设开发林业特色园区,引领当地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林农:林权改革明晰了林农对林地的产权,增强了经营自主权。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林农获得了必要的资金支持,缓解了造林护林中的资金压力。“森林+票证”的创新将林权资产量化为收益权票据,使林农成为股东,享有现金和增值双重收益。此外,参与林业碳汇项目使林农能够通过出售碳减排量获得收益,而发展林下经济等多元化经营模式,进一步拓宽了收入来源。政府的政策支持、技术培训与服务提高了林农的森林经营技能,促进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社会公众:社会公众能够从林权改革中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机会和就业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等科研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科研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规划院、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建立林权改革和林业碳汇发展专家咨询机制,为可持续森林经营项目建设和管理提供智力支撑,并对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估和监督(整体利益相关方梳理详见图9)。图9福建省三明市林权改革利益相关方梳理|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制图成果效益随着林权改革的推进和生态产品价值的不断实现,三明市进一步增强了林业经营主体开展森林抚育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2020年,三明市被评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三明市的森林及其衍生资源非常丰富,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森林总面积17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7.12%,森林蓄积量2.1亿立方米39,有助频繁监测到如黄腹角雉、中华鬣羚、白颈长尾雉、四川苏铁、水松、东方水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594种,是福建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41。三明市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如何将森林经营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效益。一方面,三明市积极拓展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渠道,实施国际核证碳减排(VCS)项目与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并在福建全省首次开展福建林业碳汇(FFCE2014年,三明市永安市开始实施开发VCS林业碳汇项目。2016年,三明市永安市完成注册VCS碳汇林面二至第四监测期的预计碳减排量78.5万吨被成功交易42。福建省利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契机,开展探索FFCER交易试点。2018年,三明市将乐县金森上华林业有限公司和三明市尤溪县鸿圣林业有限公司通过开展村企合作造林经营,共完成31.7万吨FFCER碳减排量交合林业碳汇项目,以便实现规模化效益,提高经济收入。在此基础上,三明市开展实施竹林碳汇CCER项目15万亩,涉及44个村1.2万户。截至2022年4月,林业碳汇经济价值逐渐显现,三明市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金额达1912万元,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位列福建全省第一43。三明市探索发行林业碳票,以林木生长增量为基础并换算成碳减排量,以“碳票”形式发放给林木所有权人,作为碳汇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属凭证,进一步拓展收益渠道。截至2021年底,三明市制发林票总额达1.63亿元,惠及村民1.6万户、6.6万人,带动试点村林农增收4605万元、村财政增收1055万元。年3月,三明市办理林权抵押登记1.76万宗,抵押金额98.8亿元,累计发放各类林业信贷172.25亿元,林权交家,经营面积占全市集体商品林地面积的62%,平均每家经营规模达3458亩。三明市促进林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第一产业方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林农开展林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建设竹木加工特色园区,发展竹木精深加工产业,2023年实现林产工业产值1009亿元。在第三产业方面,连续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拓展森林业态,2023年实现营业额19亿元。截至2023年底,三明市林业总产值达到近1300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元,约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林业已成为三明市最大的产业集群,有效发挥了林业资源资产的价值,打通了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通道,推动形成了“保护者受益、社会效益三明市通过林权改革,提高了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实际的林权改革推进过程中,当地群众亲身参与到山林的保护和发展,这种实践本身就是生动的生态教育。同时,林权改革通过统一的经营管理和合理的收益分配,减少了可能由山林界限、收益分配等引发的纠纷,促进了当地林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三明市通过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流转经营权等改革措施,拓宽林农的收入渠道,有效开展扶贫工作,推三明市在林权改革期间,开展了林权登记管理机制、林地规模经营机制、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林业投融资机制等多项创新探索,持续推进林权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三明市林权改革的成功实施,在福建省内和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示范效应,成为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碳汇交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实践样本。经验启示三明市在林权改革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顶层设计、“三权分置”改革和林业金融创新之间的有机联动与协同作用。首先,顶层设计通过清晰的政策框架和明确的改革目标,为林权改革奠定了战略基础,确保了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三权分置”改革成为核心创新之一,通过明确林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解决了长期以来林业经营中收益分配与管理权限不清的问题。这不仅为林地的可持续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还为林地经营权的顺利流转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而打破了阻碍林业生产力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林业金融创新为林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动力支撑。通过开发创新的金融产品,如林权抵押贷款和碳汇交易机制,激发了市场活力,并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金融创新与林权制度改革密切配合,不仅为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促进了碳储存与固碳能力的提升,保障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者相互促进,形成了顶层设计引导下的产权明晰、金融支持与市场活力激发的可持续森林经营良性循环,极大地发挥了生态系统碳汇和可持续森林经营之间的协同效益。三明市所呈现的递进式林权改革,能够在尊重林农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丰富改革内容,拓展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渠道,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林3.2国际案例:马来西亚德拉马科特可持续森林经营案例马来西亚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热带雨林、珊瑚礁和独特的动植物物种,如婆罗洲侏儒象、婆罗洲红毛猩猩和大花草等,其森林覆盖率超过55%,海洋生物多样性也位列世界前茅。然而,非法伐木、农业扩张(尤其是油棕种植)、城市化等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峻威胁,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和生态系统失衡。马来西亚采取设立国家公园、推行可持续森林管理项目等措施,应对这些挑战,并与国际组织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汇功能。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马来西亚的生态系统,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了森林的固碳增汇能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并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是马来西亚沙巴州唯一获得森林管理委员会(FSC)和马来西亚可持续森林管理标准和指标(MC&ISFM)认证的森林保护区45,同时也是世界上获得FSC认证时间最长的热带森林保护区46,为全球可持续森林管理的实践树背景和挑战项目实施前的整体情况马来西亚沙巴州的森林资源极其丰富,截至2021年,其森林保总面积的48.6%47。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位于沙巴州中部,被界定为商业森林保护区,是具有商业采伐地位的马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最早的商业伐木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南部Kinabatangan河沿岸。在实施可持期为60年。但当更有利可图时,伐木者就会忽视这一规则。过去混乱的森林管理实践使得木材砍伐强度、标准不一,导致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残余森林的状况极其多样化。仅有20%的区域被认为拥有充足的采伐树木,超过续伐木,未来生计将受到极大影响。项目实施后主要解决的问题沙巴州林业部门意识到常规伐木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挑于1989年在该地区开始推行可持续森林管理实践,暂停所有伐木活动,并开发了一个管产木材,实现生态和科学上可接受的森林管理。沙巴州政府在森林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采购减少影响采伐设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在1995年引入减少影响伐木技术,通过精心规划和执行采伐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少土壤侵蚀、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及维持地区水质。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开始实施可持续森林经营以来,就一直致力于获得可持续林业相关认证,以验证其在可的价格在国际市场当中出售。同时,因获得认证所产生的额外效益,如生态旅游、为维持可持续森林发展所产生的工作岗位等,将为当地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可持续森林管理。解决方案整体进展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发展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沙巴州政府意识到现有的管理计划无法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于1989年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的技术支持下,实施了马来西亚-德国可持续森林经营项目49。该项目旨在为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制定长期的森林经营方案(见图11),并按照可持续森林经营原则和天然林经营的多用途方法进行管理,以确保在商业森林保护区内以负责任的方式生产木材。虽然马来西亚-德国可持续森林经营项目已于2000年结束,但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森林经营方案仍一直在不断更新规划并执行。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第一期森林经营方案(1995—2004年)主要侧重于木材资源管理、野生动物和集水也是马来西亚第一个获得这一国际认证的森林区域,为整个沙巴州的可持续森林经营提供了范例。为了进一步指导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森林管理,以平衡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第二期森林经营方案(2005—2014年)在原有基础上更新了管理理念,更为关注生物多样性和期间,尽管沙巴州林业局(SFD)面临诸多因素的约束,但仍继续根据方案实施所有的规划活动,并严格遵循FSC的原则,全面整合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进行的第三期森林经营方案(2015—2024年分生态要求,故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规划被排除在第三期森林经营方案之外。但在第三期森林经营方案实行期方案设计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在沙巴州的政治支持下,通过规划科学完善的森林经营方案实现可持续森林经营的目标。在顶层设计方面,沙巴州林业局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实施的马来西亚-德国可持续森林经营项目为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了完善的解决方案和培养计划,分为4个阶段(见表3)。马来西亚-德国可持续森林经营项目阶段性目标全面开展基线研究,包括管理规划的组成部分和德拉马科特地区的基本情况对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管理进行规划,并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开展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机构建设,并培养专业人才,实施、巩固和扩展前期规划活动对项目执行期间的规划进行整合,并进一步培养专业人才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方面,自1989年起,暂停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内的所有伐木活动,并引入减少环境破坏的伐木技术。在完成第一期森林经营方案规划并开始实施后,通过选择性采伐、使用专业设备等技术手段,减少商业伐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固碳增汇方面,通过合理的轮伐规划,并实施减少影响伐木技术,使得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内的伐木强度降低、伐木面积减少和伐木后再生旺盛,有效增加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存量。在森林多元化经营方面,充分发挥获得可持续林业相关认证的效益,在出售符合FSC认证要求的木材的同时,结合保护区内的生态资源和在地文化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同时考虑发展碳封存业务。实施与监管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采用区划管理的模式,森林被划分为135个不同大小的区域,每个区域约500公顷。区,其中包括坡度大于25°的区域、河岸保护区和具有高保护价值(HCV)的区域,该区域的面积占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总面积的23.4%。非砍伐保护区受到严格的保护监管,免受伐木作业的影响,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沙巴州林业局通过签署服务合同的方式,将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采伐、造林抚育和恢复种植的具体实施外流程(预采伐规划—减少影响伐木技术—现场监督管理)进行采伐,尽量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扰动。通过详细的林业资源清查和采伐路径规划,减少对未采伐树木和森林地面的破坏,同时使用低冲击的采伐设备和技术,避免不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具体监督由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沙巴州林业局以及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管委员共同负责。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自1997年获得FSC认证后,一直保持认证状态,每六个月都会由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进行一次评估和监测,以便验证其是否符合日,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正式获得了第五个周期的认证,认证有效期至2029年3月20日50。在整个可持续森林经营过程中,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聘用大量本地居民作为巡护员,并开展了诸多专业培训,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确保监测的透明度和有效性。融资机制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预算、国际组织资助、木材收入和部分生态旅游收入。沙巴州政府提供了初始的资金支持,用于暂停常规伐木活动和引入可持续森林经营技术。这些资金是通过从1991年开始的各个马来西亚五年计划中的发展预算获得的,每个五年计划期间大约分配3000万林吉特。在第八个马来西亚五年计划(2001—2005年)中,分配给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拨款为2500万马来西亚林吉特51。国际组织和机构则为帮助实施和推广可持续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了技术援助和部分资金支持。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按照年度允许采伐量所砍伐的木材均通过了FSC认证,可以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售价,其产生的收入可用于支持进一步的可持续管理。同时,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也可以获得部分收入。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方的相关背景政府部门:沙巴州政府在政治认可、政策和财政层面上给予支持。1997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到访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认可了该项目的概念并指示继续推进该项目。这为沙巴州更进一步推行可持续森林经营理念奠定了私营部门:第三方公司通过分包合同的形式,承接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采伐、造林抚育和恢复种植等业务。沙巴州林业局也会聘请独立审计机构对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森林经营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当地社区: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内并没有居民社区,但其边缘仍有部分村庄。沙巴州林业局成立了德拉马科非政府组织:在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筹备的前期,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为整个保护区的发展设计了完善的架构并制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科研机构:马来西亚沙巴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莱比锡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与沙巴州林业局合作,聚焦于人类和自然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开发适当的可持续作为碳汇的作用(整体利益相关方梳理详见图12)。图12马来西亚德拉马科特可持续森林经营案例利益相关方梳理|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制图成果效益根据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设定的轮伐政策以及划定的非砍伐保护区域,整个保护区约有四分之三的区域在任何特定时间内都将保持不受干扰或禁止一切采伐活动的状态。这为沙巴州动植物种群的长期演替以及栖息地的维系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提升了生态连通性,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中分布着沙巴州约75%的哺乳动物种类,其中包括濒危大型哺乳动物,如婆罗洲红毛猩猩、婆罗洲侏儒象、爪哇野牛、长鼻猴、马来熊和云豹等53。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目前有记录的植物物种共有900种,其中232种是加里曼丹岛特有的,26种是沙巴碳汇能力显著提高,森林固碳量从每公顷156吨增加到427吨54,为后续开展碳信用交易奠定尽管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采用了减少影响伐木技术,但仍能维持平在不超出年度允许采伐量(17,600立方米)的基础上,根据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第三期森林经营方案(2015—2024年)的收支预测,出售这些通过FSC认证的木材可获得约1.24亿林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除了销售木材之外,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也在开发生态旅游服务,作为创收的另一种选择。FSC认证提高了保护区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生态旅游者,他们可以选择参加原始森林探索、观鸟、徒步地骑行等对该地区生态影响较低且规模较小的活动。同时,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也在从生态和社会角度探索与碳排放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抵消可交易信用额度,这将会带来进一步的经济效益。德拉马科特社会林业委员会每4个月会与保护区周边的5个村庄进行磋商,了解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可工作。每个村庄委派三位代表参与,一般由两男一女组成。委员会每年根据需要举行2~4次会议,制定社区发展计划,旨在帮助当地社区提高其社会经济、环境意识。委员会积极开展各种能力建设活动,如手工艺品制作课程、苗圃管理课程和植树抚育课程,也允许当地居民在小范围内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药用作物或开展蜜蜂养殖等。这在帮助当地居民拓宽收入渠道的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和公众对可持续森林经营和环境保护的认识。与此同时,沙巴州林业局利用在保护区内进行商业采伐获得的收入反哺当地社区,包括改善基础设施、举行运动赛事等。综上所述,当地社区被纳入森林经营方案中,当地居民被雇佣为保护区工作人员,有效地实现了森林经营与社区发经验启示马来西亚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可持续森林经营案例,特别是在参与国际认证体系和依托科学规划方面,为中国的可持续森林经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严格的森林经营方案和国际认证体系的参与,为保护区的木材产品进入高价值市场提供了保障,并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和支持,证明了调动市场机制在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统需求的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了参考。这一综合模式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需求,可以推动更加科学、高中外实践经验对比中外实践经验对比生态系统碳汇与可持续森林经营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双重目标的核心领域,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通过科学的森林管理,森林不仅能提高碳汇能力,还能增强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