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广大附中、铁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广大附中、铁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广大附中、铁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广大附中、铁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广大附中、铁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三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材料二: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史前中国农业首先出现于山麓、小盆地区域,经历了从山麓走向平原的发展过程。边缘地带带来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黑猩猩、大猩猩至今仍然如此,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对于人类祖先而言,这就是边缘环境,他们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暴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界容易发生变化,边缘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甚至有时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世纪中期前,蒙文通等人已围绕古史起源多元论展开研究并写成代表性论著,产生了广泛影响。B.蒙文通认为,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传统以黄帝为中心不同,《山海经》以帝俊和帝颛顼为中心,记载了诸多古代帝王。C.边缘地带的环境变化促使人类祖先制造与使用工具获取更多生活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生存挑战。D.农业取代狩猎采集,涉及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等每一个方面彻底调整,边缘地带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撒哈拉泵”假说表明,边缘地带并不是绝对的,这对人类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B.人类历史上等级社会取代平均社会是一种进步,离开边缘地带该进步可能难以发生。C.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代社会,边缘的含义已由原来的自然环境演变为社会环境。D.材料一侧重中华文明起源的梳理,材料二侧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侧重点不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3分)()A.海平面上升,海岸地带狩猎采集者不断后撤,形成更具社会复杂性的“上山文化”。B.十八世纪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发源于欧洲边缘的不列颠岛,而非欧洲大陆的国家。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D.“红山文化”所在的地区是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环境条件与生计模式始终多变。4.材料一提到“中原中心”,材料二提到“中心群体”,两则材料都提到“中心”,写作目的有何不同?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5.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以下材料中石峁古城“开启文明新阶段”的原因。(6分)距今约4300年的石峁古城,地处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区,非常适合狩猎;形制多样的箭镞的出土,也与其射猎优势相匹配。从考古材料来看,石峁古城所代表的力量入侵了黄河中游的陶寺,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阶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红花李娟大红花五十多岁的光景。花白头发,大嗓门,高鼻梁,身高一米八。粗胳膊粗腿虎背熊腰,往那儿一站,中流砥柱般稳稳当当,雷霆不能撼之。可惜这样一副气派的身材,平日里却衣装破陋滑稽。我们通常看到的情景会是:上面一件小了三码的短背心,亮堂堂地露出肚脐眼,下面一条抹布似的长裙拖在脚背上。此外,她还从不穿袜子,光脚趿一双男式破拖鞋。脚趾头脏得何其狰狞,獠牙般凶狠。不过劳动人民嘛,整天辛苦奔忙,不甚讲究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大红花就“不讲究”得有些过分了。在我们的蒙古包迁移此处之前,我叔叔独自在大红花所在的村庄住了很长时间。本地礼俗是单身汉不用自己开伙,可随意上门混饭。于是他就挨家挨户轮流混。但是大红花家,只去过一次,从此再也不敢去了。不说别的,她家的黄油就能吓跑一切客人——颜色黄得快要发红,跟放过了十个夏天似的。我叔叔说,那油又稀又软,上面陷满了苍蝇,死了的已经一动不动,活着的还在拼命挣扎。单身汉四处混饭也就罢了,大红花全家上下好几口人,照样也靠混饭过日子。一到吃饭的点儿,她出门远眺一番,谁家的烟囱最先冒烟,就率领老公儿子儿媳孙子一群人直奔而去。别人家有啥吃啥,倒也不挑剔。但若是有啥不吃啥,她就会发怒。比如灶台上明明挂了风干肉,锅里还煮着素面条。她定会上前帮忙把肉摘下来,亲自“啪啪啪”剁成块,统统扔进面条锅。她走进我家蒙古包,环顾一周,立刻锁定目标。往床下一指:“西红柿!一个!”我连忙跑过去,拾一个递给她。她拒绝:“大的!”我又跑回去,换个大的。她接过来,往床板上四平八稳一坐,大口大口咬着吃起来……然而,劳动时的大红花那是相当值得称赞的。砍葵花盘时,她一个人砍四排埂子,呼呼啦啦,所向无敌。而我只砍两排埂子才能勉强追上她。况且她还边砍边嗑瓜子吃。到了农忙季节雇短工时,这一带种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红花。而农忙季节,似乎也是大红花一家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进账时节。尽管如此,这一家人也没见比平时积极到哪儿去。晚上工,早回家,中午还要午休俩小时,和平时一样闲适又悠哉。我家雇大红花做短工,苦的却是我们的邻居,水电站的职工们。我家是汉族,不太方便管穆斯林工人们吃饭。而我家葵花地位置又太偏,方圆数里再无其他人家,没处打尖。于是来打工的短工大都自带午饭。大红花一家却是自带碗筷。因为我们隔壁水电站的职工食堂是清真餐食……我不知大红花一家具体是怎么蹭上饭的,总之他们每天准时和职工们一起进餐。才开始,只听到食堂负责人莎娜每天都站在食堂门口大喊:“别吃了!已经不够了!还有三个值班的没来!”后来,又多了水电站站长和她站在一起大喊:“大红花!明天别来了!以后再也不要来了!预算超支了!超支了!”而大红花一家悄无声息,围着餐桌继续埋头苦干。说实话,我最感慨的并不是大红花的厚脸皮,而是大家的容忍度。接着说大红花。嗯,再困苦再窝囊的人生,也是需要精神享受的。于是,在农忙时节最紧张的那两天,大红花一家辞工不干了。理由是第二天在一百公里以外的某地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阿肯弹唱会(本地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除了歌手对唱,还会有体育竞技和歌舞表演)。这种临时撤工的行为令人大为恼火——一时半会儿的叫我们到哪儿找人顶上当前繁重的活计?!况且时间紧迫,南下的游牧大军已经驻扎在乌伦古北岸了。得赶在牲畜过河之前砍完花盘、晒完葵花,否则,辛苦一夏天,到头来全都做了慈善。我们一家简直急火攻心!我妈上蹿下跳地咒骂,也没用。提高工资,还是没用。我妈恨得咬牙:“活该穷死!有钱不赚,真是变态。”我劝道:“别和她计较了。人家都已经这么穷了,若是连个弹唱会都看不成,岂不更是活得更没意思?”毫无办法,我们只好全家上阵。连着两天,从天刚亮一直干到伸手不见五指,累得跟猴儿似的。总算抢在牛群过河之前赶完了全部的活儿。再想想大红花干活时从容不迫的架势,虽然依旧埋怨,却更加钦佩了。看弹唱会时的大红花想必远远抛弃了葵花地里的劳动形象,已经全身上下耳目一新。我曾在阿克哈拉的集市街头见过她打扮起来的样子——金丝绒的花裙子上缀了一层又一层亮锃锃沉甸甸的装饰物。脖子上的珠串子粒粒都有鹌鹑蛋大。蕾丝边的紫头巾,银晃晃的粗簪子。脸雪白、眉乌黑。还有靴子,擦得那个亮!说实在的,一般人打扮得如此招摇肯定会显得特俗气。可大红花不,哪怕浑身插满了花,她也有压得住的那种气派。她本来就是丰壮体面的大架子身材嘛,稍一打扮就额外神气。兼之左右手各拽着一长串花花绿绿的孩子,大踏步前进,目不斜视。所到之处,额外引人注目。虽然一直都没搞清楚大红花为什么要叫“大红花”,但实在觉得这名字太符合她了!也说不清哪儿符合。反正吧:“大红花”——呃,好名字,“大红花”!(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从肖像、身材、穿着等角度对大红花进行了细致刻画,说明一开始大红花就给我们一种邋遢狰狞的负面印象。B.大红花一家在食堂混饭,食堂负责人和水电站长尽管口头阻止,却依然容忍他们“埋头苦干”,折射出当地人情的温暖。C.文中加点词“也”“还是”的使用,侧面体现大红花看弹唱会的坚定执着,突出其自私、不近人情的一面,强化了表达效果。D.“我”对大红花临时撤工的行为虽然有所埋怨,但内心却对她充满了钦佩,因为“那一带种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红花”。7.关于大红花“不讲究”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关于大红花家中肮脏变质的黄油的描写,表明这个家庭长期没有生火做饭,也说明大红花生活懒散随意,对卫生习惯不讲究。B.按当地礼俗单身汉可随意上门混饭,但唯有大红花率全家到处混饭度日,且有啥吃啥,说明她家境极度困窘,因而对日常饮食不讲究。C.大红花走进别人家中,主动寻找索要食物,并且素中加荤,弃小挑大,行为恣情放任,说明她对人情礼仪不讲究。D.砍葵花盘时,大红花一个顶俩,所向无敌,还边砍边嗑瓜子,说明她性格豪爽,干活时舍得出力,对个人得失不讲究。8.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呃,好名字,‘大红花’”,请结合原文,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9.文中关于大红花精心打扮去看弹唱会的行为,与前文中她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形象是否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善哉!”(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材料二: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国G必有H破军杀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劳,指慰劳,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念母劳家里”中的“劳”意思相同。

D.告,指休假,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阵,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寄题心泉刘克庄之子幽栖恨未深,飞泉来处有亭临。觚①悬木杪犹烦耳,易②在床头且洗心。夸士十浆须五馈,痴人一帚享千金。箕山颍水应如故,太息巢由不可寻。[注]①觚:古代酒器,代指世俗烦嚣之事。②易:指《易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来到飞泉和亭子边,喜欢那里幽僻之景,但又觉得环境幽栖的程度还不够深。B.“夸士”指浮夸好炫耀的人,这些人“十浆须五馈”,贪婪地接受着人们的馈赠。C.“痴人”一把扫帚却价值千金,与前一句形成对比,讽刺了社会的怪相和不公。D.诗人感叹难觅巢、由那样的高士,流露出对古代隐士风范的追慕和对现实的感慨。16.颔联蕴含着诗人对提高内心修养的思考,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家史采访活动中,爷爷回忆幼年境况时,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来形容外面没有可以依靠的亲戚、家里也无人照看门户的情形。(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意境相似。(3)春华秋实,春种秋收,“春”与“秋”,是最好的两个季节,古代不少文人墨客也把“春”与“秋”同时吟进了诗词里,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①每一天的北京城,②曾经是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开始的。③“瘦”的叫钟楼、“胖”的叫鼓楼,④它们是古代北京的报时台。⑤时辰更替之际,⑥人们总是先闻鼓声,⑦绵延108响的钟声随后被撞了出来。从鼓楼往地安门方向,赶街人的双脚,(甲)。万宁桥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桥下A的大运河水,在西侧屯居成为一个叫什刹海的湖,这个湖,赋予一座伟大城市生息起居的灵动之气,滋养着中轴线上的灵秀之美。有水必然有山。山水之间的诗意组合,昭示出北京中轴线对大自然的谦恭情怀。从地安门往南走,是皇家御苑景山。从山脚到山顶,有庄严的殿,闲适的阁,飞动的亭,静心的庙。站在山顶上的万春亭,中轴线上的制高点呈现的北京之美,尽收眼底。半城宫墙半城树,一色江山满人间。中轴线上一脉相连、左右对称的各类建筑,高低起伏、B。许多挺拔的城楼,相互瞭望地矗立在苍穹之下,即便穿越过历史的风烟,仍旧那样安详、稳重。这大概就是北京城独特的“壮美秩序”。大美中轴,美在何处?美在建筑,美在景观;美在布局,美在节奏;美在历史,美在文化;美在城市的品格,(乙),美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和谐。18.文中第一、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在表述或标点上存在着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序号:修改为:序号:修改为: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答:甲乙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答:A:B:21.请另选城市或景点,仿照文中画横线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完整,使用与画线句相同的修辞手法,表达流畅。(5分)答:22.文中加点的“瞭望”一词,有人说使用错误,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当今社会,网络成为我们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人人都能自由发表言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理性发声?针对以上文字,请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高三三校语文联考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1.(3分)C(A项“围绕古史起源多元论展开研究”偷换概念,蒙文通等人研究的是古史起源;B项“《山海经》以帝俊和帝颛顼为中心”无中生有;D项“彻底调整”曲解文意,原文是“全方位的调整”)2.(3分)C(边缘的含义“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而不是“演变为社会环境”)3.(3分)D(该论据强调的是“边缘效应的成本”)4.(4分)①材料一提出“中原中心说”,意在与“满天星斗说”一起介绍中华文明起源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同观点。②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意在与“边缘地带”的人群形成对比,论证边缘地带有利于革新的观点。(每点2分)5.(6分)①石峁古城位于生态交错带,属于边缘地带,这里更具有边缘发展的优势。②石峁古城的群体善于广泛利用资源,利用环境、冶炼等条件,在狩猎中发展了作战能力。③石峁古城位于边缘地带,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更有利于革新的产生,从而开启文明新阶段。(每点2分,有其他理由也可)6.BA.“说明一开始大红花就给我们一种邋遢狰狞的负面印象”错误。文章开篇对大红花的描述虽然突出了她的外貌特征和不修边幅的形象,但并没有直接表明这是一种负面印象。相反,文章在后文中通过大红花的劳动表现和她的精神追求,展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C.“突出其自私、不近人情的一面”错误。文中加点词“也”“还是”的使用,确实体现了大红花看弹唱会的坚定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突出其自私或不近人情的一面。结合原文“再困苦再窝囊的人生,也是需要精神享受的”,可知这些词的使用更多地体现了大红花对于精神追求的坚持,反映了她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D.“因为‘那一带种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红花’”错误。选项中提到的“那一带种地的老板都愿意雇用大红花”这一事实,更多地说明了大红花的劳动价值和能力,而不是“我”对她的钦佩原因。选项强加因果。7.B“且有啥吃啥,说明她家境极度困窘”错误。文中确实提到大红花率全家到处混饭度日,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说明她家境极度困窘,而是更多地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此外,文中提到的“有啥吃啥”是在别人家的场合下,而并非她自己家的日常饮食情况。8.①从外在形象看,“大红花”丰壮体面,身材高大;打扮起来浑身插满了花且有压得住的气派,光鲜亮丽,宛如群花之中的一朵“大红花”;②从内在气质看,“大红花”率性洒脱,自信昂扬,充满生命活力,在生活中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符合“大红花”生机勃勃,耀眼夺目的特征。9.不冲突。①大红花“精致光鲜”看表演的行为与前文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这一情节从另一角度丰富了大红花的形象,全方位展现一个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②尽管日常生活中的大红花困窘、不修边幅,但她宁愿辞工也要精心打扮参加弹唱会,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对精神生活的热烈追求和乐意享受。③前文写大红花在劳动和生活中愿意按自己的习惯和节奏行事,说明她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意愿,这就为后文她舍下高额报酬精心打扮去看弹唱会的行为做了铺垫,自然合理,并不突兀。10、BEG(句意:军队出征越过国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境”是“兵出逾”的宾语,B处断开:“十”作补语,E处断开;“亡国”作“有”的宾语,G处断开。)11、C(A.条目/眼睛。句意:能给我具体讲讲吗?/忽然回首放眼观看。.攻克/拔起。句意:攻克了敌人的水寨。/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C.错误。两个“劳”意思不同,慰劳/操劳。句意:俞通海慰劳了他。/记挂婆婆在家里操劳。D.休假祭告、句意: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就派随从官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12、B(“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错误,根据原文“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应该是先“被选拔充当奇兵”,然后“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13.(1)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重视的对象,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判断句;“所”字结构;“置”,任命。每点1分,句意1分)(2)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属”,某类人;“牧”,治理;“愧”,与……相比惭愧。每点1分,句意1分)14.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因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参考译文】材料—:武王问太公说:“评论将帅的原则是怎样的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会思虑惑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乘性贪婪喜好贪图利益,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姑息违法乱纪的行径),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而优柔寡断,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重视的对象,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超过国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道:“说得很好。”材料二: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立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他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击败兵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杀敌伤敌人数超过自己军队人数。(他)被赐予文绮银碗,被选拔充当宿卫。(他)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个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