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年澄海区隆都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
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
第1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童龊时,谨重有异常儿。年长方志学,遍阅
经史。为文尚气格,有韩、柳体。厉志端庄,风神峻整,非礼不言,行不苟且。
属关辅乱离,与宗人李延光客于山东。梁末帝嗣位,雅好儒士,延光素相款
奉,得侍讲禁中,屡言愚之行高学赡。召见,嗟赏久之,擢为左拾遗。俄充崇政院直
学士,或预咨谋,而俨然正色,不畏强御。衡王入朝,重臣李振辈皆致拜,惟愚长
揖。末帝让之曰:“衡王,朕之兄。朕犹致拜,崇政使李振等皆拜,尔何傲耶!”对
曰:“陛下以家人礼兄,振等私臣也。臣居朝列,与王无素,安敢谄事。”其刚毅如
此。
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法,籍民家财,其家讼于朝,制使劾之,伏罪。梁末
帝以先朝草味之臣,不忍加法,愚坚按其罪。梁末帝诏曰:“朕若不与鞫穷,谓予不
念赤子;若或遂行典宪,谓予不念功臣。为尔君者,不亦难乎!”
洎庄宗都洛阳,召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征蜀,请为都统判官,时物议以蜀
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
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及前军至固镇,收军食十五万
斛,崇韬喜,谓愚曰:“公能料事,吾军济矣!”招讨判官陈乂至宝鸡,称疾乞留在
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
徇。”由是军人无迟留者。是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明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季年,秦王恣横,权要之臣,避祸不
暇,邦之存亡,无敢言者。愚性刚介,往往形言,然人无唱和者。愚初不治第,既命
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尝有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见其败毯敝席,四壁萧
然。明宗特赐帷帐茵褥。
清泰二年秋,愚己婴疾,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
(节选自《旧五代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末帝让之曰让:责备
B.籍民家财籍:登记
C.避祸不暇暇:空闲
D.愚已婴疾婴:缠绕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愚“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非礼不言,行不苟且②而俨然正色,不畏强
御
③愚坚按其罪④崇政使李振等皆拜,尔何
傲耶
⑤公能料事,吾军济矣⑥是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③④D.
①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愚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童年时期,谨慎稳重与普通的儿童不一样;他成年后就
立志求学,读遍经史;写文章崇尚气格,有韩愈、柳宗元之风。
B.李愚在军事谋略上也颇有见地。魏王要攻伐蜀地时,很多人认为不可轻易进军;而
李愚则认为应趁蜀地人心不齐,急速攻击,一定会取得全胜。
C.李愚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他不为自己置办田宅,即使做了宰相,还借馆驿居住;
明宗看见他家四壁空空荡荡,床上的毯子和席子破旧不堪,赐给他帷帐和被褥。
D.李愚深受皇帝的器重。梁末帝对他的才学赞赏有加,提拔他为左拾遗和崇政院直学
±,并让他参与咨询谋划国家大事;明宗也重用他,任他为丞相。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臣居朝列,与王无素,安敢谄事。(3分)
(2)愚性刚介,往往形言,然人无唱和者。(3分)
第2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7题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下列句中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接见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辞:推辞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还是D、今急而求子急:着急
6.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3
分)
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
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传”是我国对典籍的传统注释形成之一。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都是为《春秋》所做的传。
B.《左传》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有价值的文献。
C.《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D.《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雄
辩的口才说服秦国放弃攻郑,并且与郑国订立盟约的史实。
第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问题。
谋攻篇
孙武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
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
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情幅,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距理,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
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
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
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
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
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
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
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上兵伐谋伐:打破,取胜。B.修橹情幅,具器械具:准备。
C.将不胜其忿而蚁附胜:胜任。D.辅隙则国必弱隙:疏
漏。
10.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A.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B.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C.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D.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1L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在本篇中集中论述了“全胜”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条件与方法。
B.孙子认为高明的指导者应该做到“百战百胜”,这是孙子孜孜以求的最理想的
境界,这也是《孙子兵法》立足战争,又超越战争的魅力所在。
C.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不仅包括政治上的“伐谋”“伐交”,还包括军事上采
取灵活正确的战术方针,迫使敌军屈服。
D.为了实现“全胜”的目的,孙子主张处理好将帅和国君的关系,两者之间要做
到紧密合作。在篇末揭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12.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10分)
(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4分)
(2)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3分)
(3)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3分)
第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
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坦下,顾谓良曰:“孺
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
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
“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日:“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
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
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固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
家》
2.对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顾谓良日:“孺子,下取履!”顾:探望、拜访B.父以足受,笑而
去去:离开
C.与老人期期:约会
D.良业为取履业:已经
3.下列加点的字与“因长跪履之”中“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顷之未发,太子
迟之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D.越国以鄙远
4.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
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
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5.翻译(9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第5题:
第6题:本大题共7题,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8〜12题。
刘观传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口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
御史。坐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左副都御史。时左都御史陈
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
命采木浙江,未几还。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六年,郑
赐卒,擢礼部尚书。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坐事口皇太子谴责。帝在北京闻之
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八年,都督佥事费琳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
事。还,坐事,谪本部吏。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十五年督浚河漕。十九年命巡
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口繁
琐。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
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
亦贪纵无忌。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祖宗时,
朝臣谨饬。年来贪浊成风,何也?”士奇对曰:“永乐末已有口,今为甚耳。”荣
曰:“永乐时,无逾方宾。”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
“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
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观疏
辨。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赎至千金者。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明
年将置重典。士奇、荣乞贷其死。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七年,士
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然。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
肃。”(选自《明史》)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坐事,谪本部吏坐:因……犯罪
B.以佐为右都御史以:把
C.遂下锦衣卫狱狱:监狱
D.以是为舆论所鄙鄙:鄙视
9.下列词语按次序填入文中口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口荐擢监察御史(2)坐事口皇太子谴责
(3)帝厌□繁琐(4)永乐末已有口
A.为、而、之、矣B.以、为、其、之
C.以、为、而、其D.以、为、乎、也
10.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B.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C.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D.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观出任嘉兴知府,因父母去世,守丧去职。
B.明仁宗继位后,刘观兼任太子宾客,随即又加大理寺少卿,给两份俸禄。
C.御史张循理等人上奏章弹劾刘观,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父子,拿出弹劾的奏章
给他看,他立即认罪了。
D.刘观父子入狱后,本来要处以极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于是将刘辐谪戍
辽东,刘辐独自客死辽东。
12.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4分)
译文:
②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3分)
译文:
(2)杨士奇和杨荣等所说的“年来贪浊成风”,其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
答:
第7题: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杖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杖
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
奏,因进言日:“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
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
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
害,杖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杖曰:“今日州郡
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
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核言,即诏罢
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械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
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辅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
堪。杖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
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然宰相实阴附说,明
年出秋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械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
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
之理。天下传诵之。杖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
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
械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
欲非天理。”此核讲学之要
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赞密谋赞:帮助
B.间以军事入奏间:偶尔
C.上矍然曰矍:精神抖擞
D.孝宗感悟,命得中寝寝:停止
5.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
理
B.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
理
C.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
天理
D.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
天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虞允文任命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根坚决谏阻,并责备虞允
文,终使虞允文的任命得以终止。
B.张械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他去世时,
贤士大夫和江陵、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C.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械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
且言辞异常激烈。
D.张桢以荫补入官列,担任直秘阁;同时又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
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5分)
(2)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5分)
第8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5分)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①而亲万民②。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
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③;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必先和而造大事④。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
龟⑤,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
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注释】①百姓:本意为百官族姓,先秦时百姓是贵族的通称。②万民:亦称黎民、
庶民。从春秋后期起,百姓与万民为通用词。③陈:同阵。④大事:指战争。⑤龟:
大龟,古人认为龟有神灵,可用来占卜吉凶。
15.根据上下文分析,“不敢信其私谋”中“私”的意思是
()(1分)
16.从上文看,战争之前应有哪些准备?(2分)
17.作者认为,“有道之主”怎样做到让“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2分)
第9题: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淇身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黄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
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B.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D.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益:更加
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6.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分)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分)
第10题:
第H题:课外文言文阅读(8分)
10.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11.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
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
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
之。(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A.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
中号曰大树将军。
B.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
号曰/大树将军。
C.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
号曰/大树将军。
D.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
号曰大树将军。
第1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
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
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
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
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
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
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
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任蛮奴为贺若弼所
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据之曰:“老夫尚
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
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
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
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骁马,发
自寿阳唉,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
骁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
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
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
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竟卒,时
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g(hui):挥手呵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说: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
志潜: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次:驻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3分)
①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③袭采石,守者皆醉,
擒遂取之④来谒军门,昼夜不绝⑤闻擒将至,众惧而溃⑥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他,让儿子与他
交往。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使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
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
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
明白。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陈人欲战,蛮奴据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5分)
⑵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5分)
第13题:文言文阅读(19分)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
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
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
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日:“此凤阁舍人样,如
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
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
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
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
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
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
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
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
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
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
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
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此才识,走避不得走避:逃跑躲避。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哀矜:怜悯慎重。
C.遂令决杖,配流岭表决杖:处以杖刑。
D.坚多识典故典故:典制掌故。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
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
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
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
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
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
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
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然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
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没有受到牵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第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
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
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
旦。”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媵履
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焦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
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
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
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
印,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
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
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
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
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
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
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
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黑貂之裘敝敝:破旧B.乃夜发书,陈
箧数十陈:摆开
C.简练以为揣摩简:选择D.当秦之
隆隆:隆重
5.下面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可
以说当世之君矣
B.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
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C.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
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D.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
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秦只身赴秦,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并吞诸侯,但秦惠王认为诸侯很强
大,时机不成熟,拒绝了苏秦的建议。
B.游说秦王落空,苏秦落魄回家发愤苦读,精研太公兵法;一年后说服赵王采用“合
纵”之术,然后奔波各国,建立军事联盟,最终名利双收。
C.苏秦的合纵政策没有花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名兵士,没有派遣一员大将,没有
用掉一根箭矢,就使天下诸侯友好相处,比亲兄弟还要亲近。
D.苏秦看到嫂子前倨后恭的表现后,不由得感慨权势富贵的重要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3分)
②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4分)
第15题: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缰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
6.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朝济而夕设版焉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
C、越国以鄙远D、与郑人盟
7.下列关于“之”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子犯请击之④吾欲之南海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
不同
8.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佚之
狐言于郑伯
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
9.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郑伯请烛之武出面说退秦师,烛之武一开始推辞,这充分体现了他谦虚的品
质。
B、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说话,让秦王产生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性。
C、烛之武借用历史事件是为了加深秦国与晋国之间的矛盾。
D、烛之武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贪欲的特点,预示了晋灭郑后必犯秦,使
秦意识到
灭郑于己不利。
第16题:古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
也。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
之地,乃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
日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日:“得毋当
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
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秋九月,元兵复徐州,彭大、赵均用奔
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
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
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
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
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
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脱脱既破士诚,军声大振,会中
谗,遽解兵柄,江淮乱益炽。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
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
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舞城,期三日。太祖工竣,
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鬟城皆后期,如军法何?”
诸将皆惶恐谢。元兵十万攻和,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其季也季:弟兄间排行最小的。
B.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克:能够。
C.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惮:害怕
D.子兴奇其状貌,奇:奇怪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太祖亦甲而拥盾夜缱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邻箕踞以骂
C.夫晋,何厌之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汉军至,无以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6.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太祖能审时度势的一组是()
①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②得毋当举大事乎?
③日俘良民以邀赏。
④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
⑤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
A.①⑤B②④.C.②③D.②⑤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5分)
(2)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5分)
第17题: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6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1L22)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既是因材施教,也是对症
下药。
B.子路闻义勇为,急躁冒进,孔子便要压压他,教育他在行动之前,必须征求父兄的
意见。
C.冉有天生怯懦,闻义逡巡,孔子便要激激他,鼓励他果断前行,不要畏首畏尾不敢
行动。
D.孔子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既要有子路一般的勇敢,也要有冉有一般的
深思。
(2)这段话反映孔子怎样的教学方法?表现孔子什么样的思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题: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黄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
道,作《师说》以贻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书和传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郑子之匡其贤不及孔子
A、I'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郊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I-
'不拘于时
‘学于泉
C、I•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I•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
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复习题(附答案)
- 2025年美司那合作协议书
- 10《我们爱和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 高端装备数字化技术可行性分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沥青路面加热修补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2025至2030年中国氧化锌避雷器泄漏电流测试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一套
- 2025年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AOPA无人机考试培训之(综合问答)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课题优秀申报书课题申报书范例
- 外贸客户报价单中英文格式模板
- 《金融学讲义》word版
- 给排水管道施工组织设计
- 湖南教育学会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教案(6课)
- JJF 1338-2012相控阵超声探伤仪校准规范
- GB/T 14643.2-2009工业循环冷却水中菌藻的测定方法第2部分:土壤菌群的测定平皿计数法
- GB 29415-2013耐火电缆槽盒
- 媒介经营与管理-课件
- 2022年四川甘孜州州属事业单位考调工作人员冲刺卷贰(3套)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