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一、(16分)1.(2分)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和蔼/雾霭濡养/妇孺皆知 B.拘泥/泥泞抽搐/养精蓄锐 C.着落/执着绯红/匪夷所思 D.屏障/屏息拮据/引经据典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狡辨喃喃自语抉择无精打彩 B.驰骋如雷贯耳寒噤与日具增 C.浮躁蹑手蹑脚擦拭不攻自破 D.蠕动穿流不息演绎哗众取宠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妈妈经常教育我写字、看书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且确保眼睛距离书本要一尺远。 B.为了鼓励孩子们一意孤行重视消防安全,消防员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C.专家的解释通过媒体传播后,很多被误导的公众大彻大悟,立刻对谣言说“不”。 D.昔日风沙成患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草木葱茏的塞上绿洲,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以体育为媒介,本届冬奥会展现人类跨越分歧、增进团结、共度时艰。 B.学校要紧紧围绕减负要求为中心,扎实做好作业管理、加强课后服务等工作。 C.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切忌不可“火上浇油”,要耐心倾听,及时疏导。 D.疫情之下,生活必需品供应是否充足,价格是否稳定,成为市民群众格外关注的话题。5.(6分)学校组织开展一次“低碳生活、绿色环保”主题宣传活动,你和同学们参与其中。(1)上网浏览相关资料时,你看到了如下材料:工厂粗大的水管,排出带泡沫的废水;轮船上的人们谈笑风生,食品包装顺着指尖很自然地滑入水中;公园里散步的人们经过池塘边,总有一口痰、几块土落进水里;夏天,孩子们拿着水枪,奔跑着,追逐着,闹得浑身是水……水在哭泣。水,很渴。读完以上材料,请你撰写宣传标语。(2)下面是小组成员写的采访提纲,请你从“提问技巧”的角度对采访问题做出评析。采访提纲采访对象王浩:我国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采访目的了解中国的地下水污染情况采访方式访谈、录像拍摄采访问题问题1:王老师,您是研究地下水的权威专家,您能介绍一下我国地下水的现状吗?问题2:王老师,您刚才提到地下水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地下水受污染后硬度过高,那水中的鱼、虾之类的您会吃吗?6.(2分)校合唱团准备演唱《未来地球》,请你补写下面歌词。你想给未来的地球留下什么?是留下一棵树,还是留下一朵花?是①,还是②?啊,你说,我说,他说: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和一首绿色和平的歌!二、(8分)7.(8分)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①,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②四面歌残终破楚,。(秋瑾《满江红》)③,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⑤先帝知臣谨慎,。(诸葛亮《出师表》)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论语>十二章》)(2)某同学收集了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文,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题目作者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批注《使至塞上》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①,。沙漠似雪,月光如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②,。一夜冬风,雪压枝头。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46分)三、(16分)8.(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至于负者歌于途/负箧曳屣B.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名之者谁/有仙则名D.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全景呈现,之后层层推近,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B.文章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起到了标记语意转接的作用。C.文章多处提到了“乐”,其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达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D.文章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如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9.(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卫懿公喜鹤,鹤有饰以文绣而乘轩者。赋敛繁多而不顾其民,贵优①而轻大臣。群臣或谏,则面叱之。及翟伐卫,寇挟城堞②矣,卫君垂泣而拜其臣民曰:“寇迫矣,士民其勉之。”士民曰:“君亦使君之贵优,将君之爱鹤,以为君战矣。我侪弃人也,安能守战?”乃溃门而出走,翟寇遂入,卫君奔死,遂丧其国。(选自《贾谊新书•卷六•春秋》)注释:①优:演戏的伶人。②城堞:城上的女墙。堞(dié)。(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赋敛繁多而不顾其民②乃溃门而出走(2)结合选文谈谈卫国灭亡的原因。10.(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四、(30分)11.(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新闻发布】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悉,4月2日下午,该所“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首个科考航次返回海南三亚。作为该航次重要成果之一,我国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底发现一个鲸落生态系统。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对于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如何维持深海生命的机制、促进我国深海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据悉,本航次执行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深海生命与生态过程”创新团队承担的“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及驱动机制”项目。其间,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底发现了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谢伟副教授介绍,此次发现的鲸落,附近有数十只白色铠甲虾、红虾以及数只鼬鳚鱼,尾部甚至可以观察到有鼬鳚鱼在撕扯肌肉。这表明它尚处在第一个阶段,推测很有可能是一只死亡不久的鲸,具有长期观测的价值。(2020﹣04﹣09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网)【科普一下】什么是“鲸落”?“鲸落”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鲸死亡后沉入海底的意思。在研究中,鲸的尸体、坠落的过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等,被生物学界统称为“鲸落”。鲸一直有着“海上霸主”的威名,它的死亡甚至也足以成为一场盛大的献祭。如果把深海的海底比作荒漠,与深海热液、冷泉一样,鲸落如同荒漠中的“绿洲”。(2020﹣4﹣16来源:科技日报)【热点一】“鲸落”是如何形成的?TS16航次科考队队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赵牧秋向记者描述了鲸落的4个阶段。首先,鲸沉入海底时,最初尸体上的大量蛋白质和有机物会吸引鲨鱼、盲鳗、甲壳类生物前来。它们以鲸落中的柔软组织为食,如果鲸的体型足够庞大,鲸落上的蛋白质可供这些生物食用4~24个月之久。另外,鲸脂的热量极高,在鲸落被海洋生物们完全吞食、分解的漫长过程中,肥腻的鲸脂包含的能源会细水长流地变成推动海底生态圈运转的“燃料”。接下来,轮到一些多毛类和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登场。这些“机会主义者”能够在短期内适应所处环境而快速繁殖。它们一边从鲸落中获取食物,一边又将其作为居住场所,在这里繁衍生息。随后,大量厌氧细菌会在鲸落中滋生、蔓延。它们进入鲸骨和其他组织,分解其中的脂类,并与海水中溶解的硫酸盐结合产生硫化氢。化能自养细菌则将这些硫化氢作为能量的来源,利用水中溶解的氧将硫化氢氧化以获得能量,与化能自养细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重要的能量补充。最后,当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鲸骨的矿物遗骸又会以礁岩形式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比如,充满生机的珊瑚礁。(2020﹣4﹣16来源:科技日报)【热点二】自然鲸落的数量为什么如此稀少?自1977年,美国海军的潜水艇第一次在深海中发现了鲸的骨架,随后直到1987年,美国科学家克雷格•史密斯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鲸尸体形成的生物群落。直到现在,人类所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的数量,不超过50个。生命消亡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为什么人们发现的自然鲸落的数量如此稀少?首先,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鲸被捕杀或者由于受到声呐干扰而搁浅的数量增多,海洋中鲸类数目急剧减少,鲸落也变得稀少。其次,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世界自然保护同盟鲨鱼专家组委员王亚民表示,鲸落是一种偶发的自然现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比较特殊的存在。由于无法及时预测一头鲸什么时候会死,什么时候会沉入深海海底,因此,鲸落的发现除了与深潜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还有很大的偶然性。(2020﹣4﹣16来源:科技日报)(1)以下关于“鲸落”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生物界统称的“鲸落”比字面理解的意义丰富,是指鲸死亡后坠落的过程。B.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快速发展,因此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底发现了鲸落。C.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的鲸落很可能是一只死亡不久的鲸,具有长期观测价值。D.人类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的数量很少,这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原因。(2)以下关于“鲸落”的形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鲸落沉入海底后,鲸落上的蛋白质可供鲨鱼、盲鳗等生物食用4~24个月。B.多毛类和甲壳类无脊椎动物从鲸落中获取食物的同时,又将其作为居住场所。C.厌氧菌分解鲸落中的脂类,产生能量,使化能自养菌及其共生生物得到能量补充。D.当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会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形成充满生机的珊瑚礁。(3)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一鲸落,万物生,对漆黑的深海而言,鲸落是一份极其贵重的礼物。B.从发现鲸的骨架到发现鲸尸体形成的生物群落,科学家们前后经历了十年。C.鲸落是一种偶发的自然现象,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环境都能够形成自然鲸落。D.鲸落从形成到完全分解期间,其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的分布会发生改变。(4)结合材料,概括“鲸落”的价值和意义。12.(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记忆中的那碗汤圆毕飞宇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我的碗里一共有4个圆子,后来,有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一些,我把它们都吃光了。以我当年的年纪,我的母亲认为,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自己也知道了,我爱吃圆子,一顿可以吃8个。我相信吃酒席大致也是这样。如果你在某一场酒席上喝了一斤酒,人们就会记住,还会不停地传播:某某某能喝,有一斤的量。记忆都有局限,记忆都有它偏心的选择——人们能记住你与酒的关系,却时常会忽略你与马桶的关系。直到现在,我都快五十了,我的母亲都认定了她的儿子“爱吃圆子”。我其实不喜欢。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爱和不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有”。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态度,或者说一个行为:能吃就吃。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露骨一点:逮住一顿是一顿。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其实那一次我吃伤了。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自己。在那样的年代,有机会的话,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吃伤。我为什么至今还能记得那碗汤圆呢?倒不是因为我“吃伤了”,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汤圆属于“好吃的”。吃好吃的,在当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我的父亲有一句口头禅,说的就是“好吃”与“记忆”的关系:饿狗记得千年屎。那碗汤圆离我才40多年呢,960年之后我也未必能够忘记。“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在日子比较富裕的时候,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也自私,也狠毒,但是,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个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个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这首歌我引用过好几次了,我还是忍不住,决定再一次引用它。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地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我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风俗和法律没有关系,可我愿意这样解释风俗和法律的关系——风俗是最为亲切的法律,而法律则是最为彪悍的风俗。风俗在一头,法律在另一头。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好和坏不是从一头开始的,好,从两头开始好;坏,也是从两头开始坏。在任何时候,好风俗的丧失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我危言耸听。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哪里去了呢?“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是大学的二年级,在扬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头。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头。杰克•伦敦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我要感谢杰克•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此时此刻,我愿意与所有的朋友分享这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头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这不是因为我高尚,不是,我远远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愿望”有它的逻辑性和传递性,愿望就是动作——父亲抱过我,我就喜欢抱儿子。儿子也许不愿意抱我,可这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因为他的怀里将是我的孙子。是的,所谓的世世代代,就是这么一回事。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苏北少年“堂吉河德”》一书)(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小时候一顿吃了8个汤圆,是因为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汤圆有的吃就吃。B.乡下人永远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是因为大家自私、狠毒,并不愿意与人分享。C.风俗和法律没有逻辑关系,作者认为两者的好坏同时影响着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民族。D.分享是一种慈善,有它的逻辑性和传递性,作者希望大家切实行动,让分享成为风尚。(2)文章第七自然段引用了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结合文段,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风俗”的理解。第三部分写作(50分)五、(50分)13.(50分)请以《矛盾过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六、附加题。(8分)14.(2分)根据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写出作品中对应的人物名字或称呼。①面对巨大的鲨鱼,他立即俯下身体,以无比的沉着镇静等待着朝他猛扑过来的那头可怕的巨鲸,他敏捷地一闪,躲过了鲨鱼的攻击,他已将匕首刺中鲨鱼的腹部。——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②他喉咙里的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吴敬梓《儒林外史》15.(2分)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我们可以通过浏览,把握主要情节。请你补充下列表格。“三起三落”主要情节一起①一落不到半年,军阀乱兵抢走了祥子的车并让他作苦力。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把骆驼卖了,在曹先生家拉包月,开始第二次为买车而没命地赚钱。二落②三起和虎妞结婚。虎妞为祥子买了一辆二手车,祥子又开始了新的生活。三落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卖车变丧事,同时拒绝了小福子。16.(4分)诗和散文虽文体不同,但都注重情感的表达。请你从《朝花夕拾》《艾青诗选》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中的典型片段,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一、(16分)1.(2分)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和蔼/雾霭濡养/妇孺皆知 B.拘泥/泥泞抽搐/养精蓄锐 C.着落/执着绯红/匪夷所思 D.屏障/屏息拮据/引经据典【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每对读音都相同,ǎi/ǎirú/rú。B.每对读音都不同,nì/níchù/xù。C.有一对读音不同,zhuó/zhuófēi/fěi。D.每对读音都不同,píng/bǐngjū/jù。故选:A。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狡辨喃喃自语抉择无精打彩 B.驰骋如雷贯耳寒噤与日具增 C.浮躁蹑手蹑脚擦拭不攻自破 D.蠕动穿流不息演绎哗众取宠【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解答】A.有误,“狡辨”的“辨”应写作“辩”;“无精打彩”的“彩”应写作“采”。B.有误,“与日具增”的“具”应写作“俱”。C.正确。D.有误,“穿流不息”的“穿”应写作“川”。故选:C。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妈妈经常教育我写字、看书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且确保眼睛距离书本要一尺远。 B.为了鼓励孩子们一意孤行重视消防安全,消防员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C.专家的解释通过媒体传播后,很多被误导的公众大彻大悟,立刻对谣言说“不”。 D.昔日风沙成患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草木葱茏的塞上绿洲,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有误,“正襟危坐”意思是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本句是表达看书时要坐姿端正,“正襟危坐”与语境不符。B.有误,“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含贬义。用来表达孩子们对消防知识重视不恰当。C.有误,“大彻大悟”意思是形容彻底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用于表达公众对谣言的态度转变,用错了对象。D.正确。故选:D。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以体育为媒介,本届冬奥会展现人类跨越分歧、增进团结、共度时艰。 B.学校要紧紧围绕减负要求为中心,扎实做好作业管理、加强课后服务等工作。 C.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切忌不可“火上浇油”,要耐心倾听,及时疏导。 D.疫情之下,生活必需品供应是否充足,价格是否稳定,成为市民群众格外关注的话题。【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精神”;B.有误,句式杂糅,将“为中心”删去,“扎实做好作业管理、加强课后服务等工作”结构混乱,将“加强”删去;C.有误,否定不当,删去“不可”;D.正确。故选:D。5.(6分)学校组织开展一次“低碳生活、绿色环保”主题宣传活动,你和同学们参与其中。(1)上网浏览相关资料时,你看到了如下材料:工厂粗大的水管,排出带泡沫的废水;轮船上的人们谈笑风生,食品包装顺着指尖很自然地滑入水中;公园里散步的人们经过池塘边,总有一口痰、几块土落进水里;夏天,孩子们拿着水枪,奔跑着,追逐着,闹得浑身是水……水在哭泣。水,很渴。读完以上材料,请你撰写宣传标语。(2)下面是小组成员写的采访提纲,请你从“提问技巧”的角度对采访问题做出评析。采访提纲采访对象王浩:我国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采访目的了解中国的地下水污染情况采访方式访谈、录像拍摄采访问题问题1:王老师,您是研究地下水的权威专家,您能介绍一下我国地下水的现状吗?问题2:王老师,您刚才提到地下水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地下水受污染后硬度过高,那水中的鱼、虾之类的您会吃吗?【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要写的标语应该与“水污染”有关,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据此写即可。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有宣传性。(2)本题考查对采访问题的评析。要求从“提问技巧”角度分析。提问技巧:采访者可以通过寒暄等方式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提问要有逻辑性,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由主及次。提问应简洁清晰,尽量不用长句,不用有歧义的句子,少用否定语气。问题1中“王老师,您是研究地下水的权威专家,您能介绍一下我国地下水的现状吗”,通过寒暄方式提出问题,提问清晰,指向明确;问题2“那水中的鱼、虾之类的您会吃吗”这句话有点偏离采访目的——了解中国的地下水污染情况;并且这个问题让人很尴尬,显得突兀。【解答】答案:(1)示例:保护水利环境刻不容缓!(2)问题1通过寒暄方式提出问题,提问清晰,指向明确;问题2有点偏离采访目的;并且这个问题让人很尴尬,显得突兀。6.(2分)校合唱团准备演唱《未来地球》,请你补写下面歌词。你想给未来的地球留下什么?是留下一棵树,还是留下一朵花?是①一片海,还是②一滴水?啊,你说,我说,他说: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和一首绿色和平的歌!【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注意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扣住中心补写,并注意前后句子间的衔接。【解答】根据诗歌的内容,表达的是“环保”的主题,表达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呵护即可。根据“是留下一棵树,还是留下一朵花”,可知①②处填写的内容应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此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答案:①一片海②一滴水二、(8分)7.(8分)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①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②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十二章》)(2)某同学收集了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文,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题目作者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批注《使至塞上》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①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沙漠似雪,月光如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冬风,雪压枝头。【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①山气日夕佳②八年风味徒思浙(注意“浙”的书写)③无丝竹之乱耳④回首向来萧瑟处(注意“萧瑟”的书写)(2)①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46分)三、(16分)8.(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A.至于负者歌于途/负箧曳屣B.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名之者谁/有仙则名D.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篇全景呈现,之后层层推近,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B.文章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起到了标记语意转接的作用。C.文章多处提到了“乐”,其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达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D.文章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如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分析】【参考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就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一,这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秋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宴上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负:背着/负:背着;B.与:跟/与:欣赏;C.名:命名/名:出名;D.景:景色/景:日光。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芳,花。发,开放。秀,茂盛。句意: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②重点词:从,跟从。乐:以……为乐。乐,快乐。句意: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本题考查学生对我脑子内容的理解能力。ABD.正确;C.有误,作者既为滁州的景物而乐,又为滁州百姓的丰衣足食而乐,更为自己的治滁有方而乐。故选:C。答案:(1)A(2)①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②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C9.(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卫懿公喜鹤,鹤有饰以文绣而乘轩者。赋敛繁多而不顾其民,贵优①而轻大臣。群臣或谏,则面叱之。及翟伐卫,寇挟城堞②矣,卫君垂泣而拜其臣民曰:“寇迫矣,士民其勉之。”士民曰:“君亦使君之贵优,将君之爱鹤,以为君战矣。我侪弃人也,安能守战?”乃溃门而出走,翟寇遂入,卫君奔死,遂丧其国。(选自《贾谊新书•卷六•春秋》)注释:①优:演戏的伶人。②城堞:城上的女墙。堞(dié)。(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赋敛繁多而不顾其民顾及②乃溃门而出走奔逃(2)结合选文谈谈卫国灭亡的原因。【分析】参考译文:卫懿公很喜欢鹤,甚至于用精美的刺绣来装饰鹤、让鹤乘坐华美的车。还不顾老百姓的生存而加重赋税来敛财,看重演戏的伶人而不重视大臣。如果有大臣进谏,就当面叱责大臣。当翟伐卫国时,敌人已经逼近了城墙,卫懿公流着泪向臣民们下拜说:“敌人近了,大家一起努力抗敌吧”臣民们说:“您还是派出你所看重的戏子,率领你所宠爱的鹤们,让他们为你出占吧!我们都是你所抛弃的人,怎么能守城出战呢?”于是打开了城门四散奔逃,翟国的军队于是进入卫国,卫懿公出逃而死,卫国也灭亡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①句意:还不顾老百姓的生存而加重赋税来敛财。顾,顾及。②句意:于是打开了城门四散奔逃。走,奔逃。(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鹤有饰以文绣而乘轩者。赋敛繁多而不顾其民,贵优而轻大臣。群臣或谏,则面叱之”这些叙述中,可知卫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是卫懿公玩物丧志,崇信戏子,不顾百姓死活,赋敛繁多等原因造成。据此作答,意对即可。答案:(1)①顾及;②奔逃。(2)卫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卫懿公荒淫无道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他玩物丧志,对鹤比对人好;赋税繁多,不顾百姓死活;宠信戏子,不重视大臣。10.(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分析】这首词通过冬猎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杀敌保疆,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上阕作者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下阕承接上阕,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全词,然后正确翻译后概括作答即可。上阕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写了宏大的出猎场面。(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句中的“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挽弓射箭要冲锋陷阵,可以看都以为爱国英雄的形象。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答案:(1)宏大壮观的狩猎场面。(2)“天狼”指天狼星,在词中指西夏军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四、(30分)11.(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新闻发布】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悉,4月2日下午,该所“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首个科考航次返回海南三亚。作为该航次重要成果之一,我国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底发现一个鲸落生态系统。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对于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如何维持深海生命的机制、促进我国深海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据悉,本航次执行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深海生命与生态过程”创新团队承担的“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及驱动机制”项目。其间,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底发现了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谢伟副教授介绍,此次发现的鲸落,附近有数十只白色铠甲虾、红虾以及数只鼬鳚鱼,尾部甚至可以观察到有鼬鳚鱼在撕扯肌肉。这表明它尚处在第一个阶段,推测很有可能是一只死亡不久的鲸,具有长期观测的价值。(2020﹣04﹣09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网)【科普一下】什么是“鲸落”?“鲸落”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鲸死亡后沉入海底的意思。在研究中,鲸的尸体、坠落的过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等,被生物学界统称为“鲸落”。鲸一直有着“海上霸主”的威名,它的死亡甚至也足以成为一场盛大的献祭。如果把深海的海底比作荒漠,与深海热液、冷泉一样,鲸落如同荒漠中的“绿洲”。(2020﹣4﹣16来源:科技日报)【热点一】“鲸落”是如何形成的?TS16航次科考队队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赵牧秋向记者描述了鲸落的4个阶段。首先,鲸沉入海底时,最初尸体上的大量蛋白质和有机物会吸引鲨鱼、盲鳗、甲壳类生物前来。它们以鲸落中的柔软组织为食,如果鲸的体型足够庞大,鲸落上的蛋白质可供这些生物食用4~24个月之久。另外,鲸脂的热量极高,在鲸落被海洋生物们完全吞食、分解的漫长过程中,肥腻的鲸脂包含的能源会细水长流地变成推动海底生态圈运转的“燃料”。接下来,轮到一些多毛类和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登场。这些“机会主义者”能够在短期内适应所处环境而快速繁殖。它们一边从鲸落中获取食物,一边又将其作为居住场所,在这里繁衍生息。随后,大量厌氧细菌会在鲸落中滋生、蔓延。它们进入鲸骨和其他组织,分解其中的脂类,并与海水中溶解的硫酸盐结合产生硫化氢。化能自养细菌则将这些硫化氢作为能量的来源,利用水中溶解的氧将硫化氢氧化以获得能量,与化能自养细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重要的能量补充。最后,当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鲸骨的矿物遗骸又会以礁岩形式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比如,充满生机的珊瑚礁。(2020﹣4﹣16来源:科技日报)【热点二】自然鲸落的数量为什么如此稀少?自1977年,美国海军的潜水艇第一次在深海中发现了鲸的骨架,随后直到1987年,美国科学家克雷格•史密斯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鲸尸体形成的生物群落。直到现在,人类所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的数量,不超过50个。生命消亡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为什么人们发现的自然鲸落的数量如此稀少?首先,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鲸被捕杀或者由于受到声呐干扰而搁浅的数量增多,海洋中鲸类数目急剧减少,鲸落也变得稀少。其次,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世界自然保护同盟鲨鱼专家组委员王亚民表示,鲸落是一种偶发的自然现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比较特殊的存在。由于无法及时预测一头鲸什么时候会死,什么时候会沉入深海海底,因此,鲸落的发现除了与深潜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还有很大的偶然性。(2020﹣4﹣16来源:科技日报)(1)以下关于“鲸落”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生物界统称的“鲸落”比字面理解的意义丰富,是指鲸死亡后坠落的过程。B.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快速发展,因此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底发现了鲸落。C.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的鲸落很可能是一只死亡不久的鲸,具有长期观测价值。D.人类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的数量很少,这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原因。(2)以下关于“鲸落”的形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鲸落沉入海底后,鲸落上的蛋白质可供鲨鱼、盲鳗等生物食用4~24个月。B.多毛类和甲壳类无脊椎动物从鲸落中获取食物的同时,又将其作为居住场所。C.厌氧菌分解鲸落中的脂类,产生能量,使化能自养菌及其共生生物得到能量补充。D.当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会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形成充满生机的珊瑚礁。(3)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一鲸落,万物生,对漆黑的深海而言,鲸落是一份极其贵重的礼物。B.从发现鲸的骨架到发现鲸尸体形成的生物群落,科学家们前后经历了十年。C.鲸落是一种偶发的自然现象,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环境都能够形成自然鲸落。D.鲸落从形成到完全分解期间,其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的分布会发生改变。(4)结合材料,概括“鲸落”的价值和意义。【分析】本文是是一篇关于“鲸落”的说明文,主要说明了“鲸落”的含义、“鲸落”的形成、自然鲸落的数量如此稀少的原因。【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有误,结合“鲸落”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鲸死亡后沉入海底的意思。在研究中,鲸的尸体、坠落的过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等,被生物学界统称为‘鲸落’”分析,可知选项不准确;B.有误,结合“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鲸落的发现除了与深潜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还有很大的偶然性”分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正确;D.有误,结合“鲸落是一种偶发的自然现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比较特殊的存在。由于无法及时预测一头鲸什么时候会死,什么时候会沉入深海海底,因此,鲸落的发现除了与深潜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还有很大的偶然性”分析,选项不完整。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有误,结合“它们以鲸落中的柔软组织为食,如果鲸的体型足够庞大,鲸落上的蛋白质可供这些生物食用4~24个月之久”分析,选项不准确;B.有误,结合“接下来,轮到一些多毛类和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登场……它们一边从鲸落中获取食物,一边又将其作为居住场所,在这里繁衍生息”分析,选项不准确;C.正确;D.有误,结合“最后,当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鲸骨的矿物遗骸又会以礁岩形式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比如,充满生机的珊瑚礁”分析,选项不准确。故选:C。(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CD.正确;B.有误,结合“自1977年,美国海军的潜水艇第一次在深海中发现了鲸的骨架,随后直到1987年,美国科学家克雷格•史密斯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鲸尸体形成的生物群落。直到现在,人类所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的数量,不超过50个”分析,选项错误。故选:B。(4)结合“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对于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如何维持深海生命的机制、促进我国深海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概括为:对于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如何维持深海生命的机制、促进我国深海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结合“鲸沉入海底时,最初尸体上的大量蛋白质和有机物会吸引鲨鱼、盲鳗、甲壳类生物前……肥腻的鲸脂包含的能源会细水长流地变成推动海底生态圈运转的‘燃料’”,概括为:鲸落能够为海洋中的很多生物提供营养和能量。结合“接下来,轮到一些多毛类和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登场。这些‘机会主义者’能够在短期内适应所处环境而快速繁殖。它们一边从鲸落中获取食物,一边又将其作为居住场所,在这里繁衍生息”,概括为:鲸落还能够为生活在海底的生物提供栖息地,丰富了海洋中的生态环境。答案:(1)C(2)C(3)B(4)对于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如何维持深海生命的机制、促进我国深海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鲸落能够为海洋中的很多生物提供营养和能量;鲸落还能够为生活在海底的生物提供栖息地,丰富了海洋中的生态环境。12.(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记忆中的那碗汤圆毕飞宇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我的碗里一共有4个圆子,后来,有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一些,我把它们都吃光了。以我当年的年纪,我的母亲认为,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自己也知道了,我爱吃圆子,一顿可以吃8个。我相信吃酒席大致也是这样。如果你在某一场酒席上喝了一斤酒,人们就会记住,还会不停地传播:某某某能喝,有一斤的量。记忆都有局限,记忆都有它偏心的选择——人们能记住你与酒的关系,却时常会忽略你与马桶的关系。直到现在,我都快五十了,我的母亲都认定了她的儿子“爱吃圆子”。我其实不喜欢。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爱和不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有”。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态度,或者说一个行为:能吃就吃。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露骨一点:逮住一顿是一顿。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其实那一次我吃伤了。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自己。在那样的年代,有机会的话,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吃伤。我为什么至今还能记得那碗汤圆呢?倒不是因为我“吃伤了”,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汤圆属于“好吃的”。吃好吃的,在当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我的父亲有一句口头禅,说的就是“好吃”与“记忆”的关系:饿狗记得千年屎。那碗汤圆离我才40多年呢,960年之后我也未必能够忘记。“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在日子比较富裕的时候,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也自私,也狠毒,但是,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个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个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这首歌我引用过好几次了,我还是忍不住,决定再一次引用它。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地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我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风俗和法律没有关系,可我愿意这样解释风俗和法律的关系——风俗是最为亲切的法律,而法律则是最为彪悍的风俗。风俗在一头,法律在另一头。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好和坏不是从一头开始的,好,从两头开始好;坏,也是从两头开始坏。在任何时候,好风俗的丧失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我危言耸听。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哪里去了呢?“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是大学的二年级,在扬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头。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头。杰克•伦敦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我要感谢杰克•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此时此刻,我愿意与所有的朋友分享这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头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这不是因为我高尚,不是,我远远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愿望”有它的逻辑性和传递性,愿望就是动作——父亲抱过我,我就喜欢抱儿子。儿子也许不愿意抱我,可这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因为他的怀里将是我的孙子。是的,所谓的世世代代,就是这么一回事。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苏北少年“堂吉河德”》一书)(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小时候一顿吃了8个汤圆,是因为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汤圆有的吃就吃。B.乡下人永远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是因为大家自私、狠毒,并不愿意与人分享。C.风俗和法律没有逻辑关系,作者认为两者的好坏同时影响着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民族。D.分享是一种慈善,有它的逻辑性和传递性,作者希望大家切实行动,让分享成为风尚。(2)文章第七自然段引用了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结合文段,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风俗”的理解。【分析】本文由记忆中的汤圆引出儿时故乡“分享”的风俗,表达了对分享风俗的赞美、期望和分享风俗丧失的惋惜、担忧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ACD.正确;B.有误,由原文“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等语句可知,此项理解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考虑。内容上,《如歌的行板》中瓦尼亚“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表现的是分享的主题,能够突出本文主旨,也表现出作者对分享做法的赞成态度。结构上,《如歌的行板》既承接上文“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个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又引出下文“我”的感慨,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插入歌曲,还使文章结构跌宕生姿,避免了平铺直叙。引用柴可夫斯基的名曲,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此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这一句把“分享”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结合“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杰克•伦敦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等语句可知,“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蕴含着作者对分享中体现的淳朴风俗、慈善本质等的赞美之情。结合“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在任何时候,好风俗的丧失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我危言耸听”等语句可知,“它到哪里去了呢”流露出作者对分享风俗没落的惋惜、担忧之情。“它到哪里去了呢”使用问句,既表达出作者对分享风俗回归的期望,又引发读者的思考。(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概括。由“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可见,风俗因地域、人员的不同而有别。由“但是,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个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可得出:风俗使人们形成思维惯性,影响人的行为习惯。由“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地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可得出:好的风俗不断延续,增进和谐,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由“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可得出:风俗不断在变迁。由“风俗是最为亲切的法律,而法律则是最为彪悍的风俗”可得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