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9篇《赤壁赋》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赤壁赋》苏轼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歌曰:“桂()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泣孤舟之()妇。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寄()蝣于天地,渺()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戌属窈冯舷棹溯箫蛟嫠愀鹊缪舻酾槊麋匏蜉沧惟禁籍藉(二)情境默写1.【2024·宁夏银川·三模】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夸张和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江面广阔的句子是“(),()”。2.【2024·宁夏银川·二模】《宇宙的边疆》作者卡尔·萨根认为:我们都是星辰,点缀着宇宙,却又微不足道。这一观点和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感慨人生短暂而渺小的观点是一致的。3.【2024·山东·二模】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表达自己的高尚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就是对这种传统的沿袭。4.【2024·北京顺义·二模】“扁舟”在古诗文中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如苏轼《赤壁赋》“()”中的“扁舟”是自由之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扁舟”是漂泊之舟。5.【2024·陕西汉中·三模】苏轼的《赤壁赋》描写了江面美景,其中“(),()”两句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6.【2024·湖南·二模】吊古伤今,古今常情。《赤壁赋》中,苏子与客遥想曹操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洒脱,不禁发出“(),()”的人生无常的慨叹。7.【2024·四川成都·三模】苏轼的作品中多有跟曹操的战船有关的句子,《赤壁赋》中的“()”写出了曹军大军压境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则形象地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8.【2024·陕西西安·二模】苏轼《赤壁赋》中,苏轼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两句是“(),()”。9.【2024·福建福州·二模】古人常发生命之思:有感喟止命短暂的,如《赤壁赋》中的“()”;有的则表示虽然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但人类存在则足绵延长久的,如《春江花月夜》中的“()”。10.【2023·云南红河·一模】苏轼笔下的英雄,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也有《赤壁赋》中“(),()”的曹操。11.【2023·辽宁抚顺·模拟预测】酒器在古代诗文中较为多见,《赤壁赋》中写到酒器的句子是:“(),()。”12.【2023·湖北·模拟预测】“鹿”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常用来作为归隐山林,自在悠闲的象征,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就借此表达宁可归隐也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也借鹿表达寄情山水的闲适之乐。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十二年春二月,公(称曹操)自淳于还邺。丁酉,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皆为列侯A其余各以次B受C封D及复死E事之F孤G轻重H各有差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酉,文中是干支纪日,而《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是干支纪年。B.卒,文中是“死”之意,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不同。C.更始:除旧布新;重新开始。古代常用来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者施行新政策。D.引,文中是“率领”的意思,与《出师表》中“引喻失义”的“引”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打败,算不上一世英雄。B.“客”解释所吹箫声之所以悲伤,主要因为感慨人生太短暂。C.曹操认为自己十九年征讨没有不胜利的,都是贤士大夫之功。D.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训练水军,同年做了丞相。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5.材料二中,孙权和刘备各有什么表现,请简要回答。(二)教考融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有的潇洒。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描摹。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写作是极其鲜见的。《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采访。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27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苏东坡对苏辙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蒋蓝: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段话应该作何解?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三种思想在境遇里又经常左右互搏、三足鼎立。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宛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以为,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读者报:您在自序中评价说,苏东坡是宋代以来散文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我们都知道,您恰恰也在这两个写作领域建树颇丰,那么在您看来苏东坡的散文、随笔有什么特点呢?蒋蓝:东坡尤其喜欢写小品,大都作于贬谪时期,其简洁的文字凸显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豁达旷阔的心灵。铅华褪尽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露水里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唯有这样的竹露才能指心见性,展示他率真而无饰的人品。而他的这种启示录写作,无疑是其儒、释、道思想的默化之影,尤其是汇通了儒家与道家精神,将“乐”与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融为一体。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东坡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期间,他相继完成《书临皋亭》《记游松江》《记游定慧寺》等佳作,其中,峭拔而起的无疑是仅有85字的《记承天寺夜游》。东坡高妙,一点不写自己深处的情感,似乎只是画了一幅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但藏匿其间的智慧,昭示了他一尘不染的情怀,并使无形的、静态的月色有了空间感与动态感。由此可见,世界上最美的良宵与最美的景致,却是为“闲人”准备的;而最美的景致,竟然是因为两个“闲人”的闲庭信步而创造出来的。更为关键的还在于,“闲人”未必没有“闲事”。慧开禅师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唯有心中无“闲事”,了无牵挂,方能真正做一回拥有天地大美的“闲人”。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东坡心念一动,心有大美者,方能“闲笔”录之。所谓“闲”,在东坡的语境里是具有反讽意味的——他与张怀民,不再是忙碌的公事人而已。所以“闲”不是身份,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真正的“闲”不仅仅是避开觥筹交错的应酬,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一派明月朗照,竹影婆娑。仔细看,似乎文中并无玄奥的生命之论与境遇之叹,但东坡的文字素描,已经撷取了生命游弋在地面的投影与纹理。“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东坡的这等笔法,在明清小品文乃至日本清少纳言随笔《枕草子》的“物尽”笔法里,呈现出别样的传承韵致。(摘编自《何建:深度访谈|蒋蓝——我与苏东坡的思想对撞》)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蓬”的比喻形象概括了苏东坡宦海浮沉、流寓不定的一生,苏辙的相关言论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B.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符合他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C.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但它们的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D.苏轼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其间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欣赏者可以在竹露之中窥见其心性和人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蓝认为《苏东坡辞典》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是因为他创新地采用了当下鲜见的辞典式写作来描摹苏东坡。B.苏轼在无意中践行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走遍了中国多个城市,有着无出其右的影响力。C.黄州对苏轼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他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D.《记承天寺夜游》不直接抒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中,这种笔法影响深远。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拾薪汲涧煎茶外,依杖闲看云去留。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D.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4.关于本篇访谈在问题设置上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者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入手提问,直接切入访谈话题,访谈对象明确,设问开门见山。B.访谈紧扣主题,记者围绕新书内容对苏东坡人生、思想及成就来设问,话题集中,问题不蔓不枝。C.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从开篇自序到新书后记,设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D.对受访对象,记者在其熟悉的散文、随笔领域进行设问,既让设问具有针对性,又营造了良好的谈话氛围。5.请结合材料内容就《赤壁赋》中所体现的苏轼哲学思想进行点评。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Ⅰ选取了一则对蒋蓝的深度访谈,所谈及的对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苏轼。选文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及其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给学生很好的“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试题有效对接了《赤壁赋》《临安春雨初霁》,借助文本及命题能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拓展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材料一:轼见安石①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②,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徒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之,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材料二:何武③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东海徐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