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内蒙古金太阳联考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内蒙古金太阳联考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内蒙古金太阳联考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内蒙古金太阳联考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内蒙古金太阳联考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内蒙古金太阳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其俗名“芡实”是大众更为熟知的名称,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因此她的名字被很形象地用来描述芡属全株具锐刺的形态特征。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因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独特的风味而被列为著名的“水八仙”之一(其余“七仙”分别为茭白、莲藕、水芹、慈姑、荸荠、莼菜、菱角)。除了极具特色的果实,芡实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它那巨大的叶片。这些近圆形的浮水叶片通常能长至1米直径,而在条件十分适宜的环境下其直径甚至能够长至接近3米,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然而在分类学上,芡实属的发表要早于王莲属,在亚马逊王莲被英国植物学家RobertSchomburgk发现之初,因为其同样具有巨大的浮水叶片,他将其归在了芡实属之中,命名为Euryaleamazonica。后来,经过植物学家JohnLindley的研究,王莲属才最终被成立并被认为与芡属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虽然世界范围内睡莲科各属间的关系一直无法真正厘清,但从发表的先后顺序来看,与其说芡实像王莲,倒不如说王莲像芡实来得妥当。同王莲一样,芡实的叶片也有着很好的承重能力,其原因就藏在它那叶背之下。从叶片的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整齐的脉络结构——粗大的一级叶脉呈辐射状排列在叶片中心,而其间又有密集的次级叶脉做分割。这些叶脉纵横交叉,如同一张蛛网般覆盖在叶片之上,将整张叶片精细地分割成无数个大小相仿的单元。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给芡实叶片带来了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使叶片得以平衡地漂浮在水面上。除此之外,芡实的叶脉之中还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则像是给叶片配上了量身内置的“救生圈”,为其带来了澎湃的浮力。因此,虽不像王莲那样足以承受一个小孩的体重,但作为难得的水面漂浮平台,芡实的叶片给许多水鸟提供了优秀的栖息环境,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睡莲科的一员,芡实也有着十分标准的开花规律。在每一朵花开放之前的1—2日,花梗会逐渐将花苞顶出水面,直至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那厚实的苞片和花瓣方才陆续张开,并在8:00左右完全开放。而随着一天内光照的不断变化,约16:00—18:00,花朵便会逐渐闭合。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由于其花朵的寿命较短,甚至于单花完全开放的总时长仅约20小时,为了尽快顺利完成传宗接代的古老使命,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哪怕是过程中有叶片遮挡,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顶破。而在花朵完成授粉后,花梗便会延长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将花头重新拖回水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下环境较为稳定,相比暴露在空气中而言更适合果实的发育;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新生的花苞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这是汪曾祺对夏末的印象。每年的8—10月是芡实的采收期,此时便是采芡人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由于采摘下来的芡实十分容易变质,为了保证芡实的鲜嫩,整个收获过程便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采芡人往往要赶在日出之前就下到水塘采摘,然后运输至加工厂内,争分夺秒地在一天内完成剥壳、清洗、分级挑选等层层工序,最后经包装运输,方才得以按时交付给各地的市场。或许是记忆里的那碗桂花芡实汤实在过于惊艳,每年一到初秋芡实上市之际,立马就能吸引到大批拥趸,而这难得的时令风物,也早已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笾(biān)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笾人进行布置。《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粟脯”。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除此之外,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见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除此之外,芡实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而《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但由于其种子淀粉含量高,在粮食歉收的年代,可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资治通鉴》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淮西(今安徽省江淮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乱,粮食悉数供应前线战场,百姓无粮,饿殍遍野,因此百姓们便广泛“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而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于江南地区连年闹旱灾、蝗灾,粮食几乎绝收,民间不论富贵与否,皆无口粮度日。彼时的难民沿山谷、湖滨一路逃荒,穷尽草根、树叶、菱角和芡实等为食,然而菱角、芡实虽富含淀粉,但因为其独特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难民终是食不果腹,纷纷倒在了逃荒的路上。在这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千时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随处可见。(摘编自徐一大《芡实——与人类跨越千年的相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鸡头米”,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被叫作“鸡头米”。B.“救生圈”在文中是指芡实的叶脉之中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能给叶片带来澎湃的浮力。C.“八小时工作制”,芡实的花朵在上午八点左右完全开放,下午四点至六点,花朵逐渐闭合,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D.“加贫之实”在文中指周朝祭祀大典中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贫进行盛放的菱角、芡实、栗子、肉脯等贡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芡实叶片不仅巨大,而且有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有澎湃的浮力,能够给许多水鸟提供优秀的栖息环境。B.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是因为芡实花朵的寿命较短,且带着“使命”。C.芡实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这证明了人们对芡实的喜爱。D.芡实是常见的时令风物,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也包括了芡实。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芡,俗名“芡实”,拉丁属名Euryale,我国属名“鸡头米”,为“水八仙”之一,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贡品,又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B.芡实与王莲非常相似,是体型唯一能和王莲相媲美的植物,所以在分类学上将它们归在了同一科,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C.《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但在粮食歉收的年代,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D.芡实虽富含淀粉,但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在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终是无法满足难民们饱腹的需要。4.为什么说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5.材料充分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三方面简要分析。【答案】1.C2.D3.D4.①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②芡实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③“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5.①科学性: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②趣味性:不枯燥,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③知识性:内容丰富、充实,富有文化底蕴。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引用经典。如:《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栗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因果关系错误,称“八小时工作制”是因其花朵绽放的时间是八小时,于是仿用为“八小时工作制”,与办事效率无关。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芡实巨大的叶片、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没涉及产量问题。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A.“我国属名‘鸡头米’”说法错误,原文为“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只是在江浙一带被叫作“鸡头米”,是一种别称。B.因果关系于文无据,文中只说“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没有明确分科的具体原因。C.“《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错误,原文只说“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并没有论证芡实在古代时收获难度大。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结合“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筠人进行布置”可知,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②结合“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可知,芡实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③结合“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知,“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笺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①“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了文本的科学性。②“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说女妖的发丝是“致命的毒蛇”,芡实花“朝九晚五,从无加班”,“八小时工作制”,“高效的办事效率”,这些语言生动活泼不枯燥,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体现了文本的趣味性。③文中提到《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栗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引用富有文化底蕴,体现了文本的知识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解放后第一次发作刘澍德新中国成立以后,老牛筋的绰号还保留着,老牛筋的脾气却不轻易发作了。减租退押时节,他很积极;土地改革时节,他更积极——斗地主时斗得狠,挖底财时办法多。当时工作同志老于,准备培养他入党。他直截了当地说:“老于同志,你看我这份性子能够做党员吗?老天爷老大,我就是老二。别人做错事可以认错,我啊,硬是不行,干不来,心里明知干错了,急得想哭,可是嘴巴子抵死也不认。我这份人入了党,一定给党添麻烦。老于同志,等我改改再说吧。”因为翻了身,心情愉快,窝心事再不临到头上,十年以来,①他仅仅发过两次老牛筋脾气。我们已经知道:老牛筋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他一辈子不服软,不认输,不向贫苦低头,不对阔人说小话。他挨过反动派的毒打,瘫在地上不求饶;受到荒年的饥饿,蹲在家里不讨口,耿直,真诚,不小气,不占别人一点小便宜。合作社土地入股,高级社土地公有,他从没闹过情绪。但是到了1957年,松青社展开粮食大辩论,他的老牛筋脾气又发作了。右派分子社总支副书记谢林,趁社主任和总支书记不在家的时候,居心不良地煽动群众叫粮。在社员大会上,富裕中农王长海,端来一甑子蒸菜放在院心,老婆淌眼抹泪地说,他们早就没米吃了。王家两口一出头,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也跟在中农屁股后面“叫苦”,一时间,弄得乡政府乌烟瘴气。谢林为了“壮大”声势,想再找个能放大炮的社员,接着再轰一下,来一个火上加油,让叫粮的劲头达到“高潮”。他向群众当中看了一眼,立刻找到了老牛筋。他觉得老钮是个有威信的社员,又是农业模范,如果戳他一火,让他在会上吼上几声,大辩论就会出现个新的热闹场面,县委就不能不加以考虑了。他以为这个主意和这个对象都不错,当即站起喊道:“老钮大爹,你家缺多少粮,可以当众说一说。”他脸上做出关心的表情,②两只小眼睛,闪着鬼祟的亮光。老钮早已憋了一肚子的气。一些颠倒黑白的叫喊,气得他眼珠子快要翻转过来。几次想要发作,看见社干部、党员们都没出气,他认为,也许运动刚才开头,所以咬紧牙关忍住了。听到谢林点了他的名,知道找他当炮手,再也压不住心头的冲动。他站起来,拨开人群,几大步走到甑子跟前,抬起黑道道的眼睛,眼眉毛像两条毛辣虫似的,直向一起鼓拥。他大声大气地说:“你问我吗?告诉你:我们完全够吃,一点也不缺!”他大喊着重复一声,“一点也不缺!”喊完,眼睛向叫粮的人们闪电般一扫。这时,人群中有人小声咕啷着:“看,老牛筋要发作了。”谢林吃了一惊,想道:“我把对象找错了。”立刻说,“这可真怪!人家许多户都缺,只有你们……”③不等谢林说下去,老牛筋大手一举,插上来说:“这有什么可怪的!不缺就是不缺!”“每人粮食四百斤,是大家同意,会上通过的。可是有些人,白天三顿不饱,要吃上四顿;晚上开开‘消夜’,就是五顿。有些人,卖去粮食换酒喝;有些人,拿着粮食整黑市,粮食是这样不够的。你这支书可好,不问大家为什么缺粮,单问大家粮食不够吃!我敢说,你整错了!”说着,猛然一转身,一脚把甑子踢得满地乱滚——谢林又急又气,跳起来指着老钮大喝:“好哇!你扰乱会场,破坏辩论,民兵呐,来!维持秩序!”老牛筋并没被他吓倒。④他像一座雕像似的,屹立在谢林面前。民兵走到身边,看到老牛筋眼中迸着火星,攥紧的两只大手,生仿两个大铁锤,哪里还敢捆他。他们说了不少好话,让他回家去了。第二天晚上,老牛筋仍然出现在会场上,仍然坐在原来的老地方。谢林看他重又到会,为了争面子,要老牛筋当众检讨,并且威吓他:如果不肯检讨,就把他送到县上。那些叫粮的人,也帮腔助威,喊着要他检讨。老牛筋站起来,走到台阶下面,指着上面的谢林,厉声问道:“是你让我检讨吗?告诉你,谢林,你整错啦!我钮进金活了五十三岁,在反动派面前也没认过输,现在是人民当家,我没有错,不能检讨!就是错了,、人民政府要我检讨,我也不在你面前检讨。我敢说:将来我两个说不定是谁来检讨!”钮大妈站在一边,吓得全身打抖,死拖活拖地把老倌牵出会场。第三天晚上,老牛筋还是大摇大摆地在会场上露了面。人争正气,鱼争上水,老牛筋可不是临阵退缩、胆小怕事的人。临来之前,大妈看见老倌又要闯上乡政府,她横拦竖挡了好一阵,不但没起作用,反倒遭老倌大吵一台;既然拦挡不住,只好陪着他来“冒险”了。走在路上,大妈一个劲劝说:“小新他爹,今晚如果让你检讨,你就检讨吧。”老钮回转身来,道:“你当我故意跟谢林扯筋捣蛋吗?我是为了‘三定’!他说粮食不够吃,我偏要说够吃!我要跟他见个实。他再让我检讨,我背起家里的余粮,跟他到县委会上去讲理!我检讨个球!”他又理直气壮地闯进乡政府。走进乡政府一看,会场上的气候变了。今晚上主持会场的是总支书记,县委副书记也在场。谢林气瘪瘪地坐在一边,脸色白沙沙的,脑壳垂在胸前,好像不敢看人。那些叫粮最凶的人,一齐躲在人背后,缩头缩脑的,不像前两天那样眉飞色舞了。今晚发言的,是另一派人。他们说出的话,又直道,又真实,而且每个人在讲话里都提到他——老牛筋,说他的意见是正确的。老钮长长吁了一口气,立刻心平气和了。辩论的结果——不缺粮。(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牛筋对自己的脾气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虽然爱党、护党,但是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正脾气,始终不愿入党。B.新中国成立前的老牛筋勇敢反抗地主的压迫,新中国成立后的老牛筋依然不失顽强抗争的精神,坚决反对错误的“叫粮”行为。C.右派分子谢林居心不良地煽动群众“叫粮”,还想利用老牛筋,老牛筋看穿了这一阴谋,气得发作了“老牛筋脾气”。D.虽然谢林威逼利诱老牛筋,钮大妈也三番五次乞求老牛筋,但是固执的老牛筋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错而不愿意检讨。7.下列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仅仅”一词强调了老牛筋后面发脾气次数少,说明土地改革使老牛筋满意。B.句子②中“闪着鬼祟的亮光”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右派分子社总支副书记谢林的狡诈。C.句子③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突出了老牛筋在面对恶势力时直率和毫不妥协态度。D.句子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雕像的姿态作比,表现了老牛筋刚正不屈的形象。8.本篇小说塑造老牛筋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请结合本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多次突转,举两例分析其作用。【答案】6.A7.B8.①体现坚忍不拔的品质,弘扬正气和勇气。老牛筋不向恶势力低头,坚持原则和正义,敢于在公众面前坚持真理,不畏强权,表现出极大的正气和勇气。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身边的人,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感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和勇气。②反映社会转型中的个体坚守。老牛筋在新社会中的积极表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个体的觉醒和坚守。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始终站在正义的一边,体现了普通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③揭示社会斗争中的正义与邪恶。小说通过描写老牛筋与右派分子谢林的对立,揭示了社会斗争中的正义与邪恶。通过老牛筋的坚持和斗争,最终正义得以彰显,邪恶势力被揭露和打击。9.①第一次:谢林本以为老牛筋会帮助“叫粮”,不料得到了老牛筋的一番控诉,表明老牛筋认清了谢林的阴谋诡计,体现老牛筋不愿助纣为虐的刚正形象。②第二次:谢林本以为老牛筋在自己的威逼利诱之下会当众检讨,老牛筋却刚正不屈不愿检讨,表明老牛筋不畏强权,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粮食政策。【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但是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正脾气,始终不愿入党”错误,原文中“等我改改再说吧”说明他认为自己的脾气可以改正,等改正好了脾气再入党,并不是永远无法改正。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句子②中‘闪着鬼祟的亮光’运用动作描写”错误,此处为神态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通过描写老牛筋与右派分子谢林的叫板,展现出老牛筋刚正的性格,他代表了社会上的正能量,正是因为有这类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的存在,弘扬社会正气,带给读者深刻的启发。②“但是到了1957年,松青社展开粮食大辩论,他的老牛筋脾气又发作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面对社会转型,老牛筋又代表了普通人的选择,在爱国护党、大是大非面前,老牛筋始终坚持党的方针,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体现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③“每个人在讲话里都提到他——老牛筋,说他的意见是正确的”通过文章最后肯定老牛筋的意见,揭示了在正与恶的斗争中,正义的一方胜利,使得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邪恶势力终将会失败,而正义终将会胜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文中第一次情节突转是谢林想借老牛筋的脾气为自己的“叫粮”添一把火,但是他的算计落空了,老牛筋非但没有顺了意,反而指出他的错误,反将一军,这样的情节突转更好地塑造了老牛筋刚正不阿的形象。②文中第二次情节突转是第二天晚上,谢林为了争面子,威逼老牛筋当众检讨,老牛筋坚持自己是正确的,不检讨,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老牛筋“宁折不弯”、“一辈子不服软,不认输”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选自《百战奇略·第五卷》有删改)材料二: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文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四年秋,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彊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文王以蜀A大将姜维B屡扰C边陲D料蜀国E小民疲F资力单竭G欲H大举图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惊前掩后”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掩”意思不同。B.“蹑于彊川口”与《促织》“蹑迹披求”中的“蹑”意思相同。C.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不同。D.“驰还更战”与《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中的“更”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两军交战,可以声东击西,使敌人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防备。B.景元四年,朝廷派邓艾、诸葛绪各统领军队三万多人,邓艾奔向甘松、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进逼武街、桥头以断绝姜维的退路。C.姜维率军后退,被敌军追击到彊川口,战败后,驻扎到桥头,想从雍州的后方逃走,引魏军进入北道三十多里之后,向东退守到剑阁。D.邓艾分析敌情,向上级提出深入蜀汉腹地攻打涪地的建议,这年十月,邓艾历经艰险行军七百多里,首先来到江由,西蜀守将马邈投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2)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14.魏灭蜀使用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奇战,请依据材料二说明“奇”的不同表现。【答案】10.DFG11.D12.C13.(1)(朝廷)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持符节督领关中各项军事事宜。(2)刘禅派使者捧着皇帝的印信绶带,写下书信,并到邓艾的军营中请求投降。14.①选择奇兵路线:邓艾提议从阴平道出发,走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这条路线艰险异常,蜀军没有防备。②以出其不意的速度和方式: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迅速抵达江由。这种快速而出人意料的行军方式,让蜀军措手不及。③奇兵直取蜀腹地:邓艾从阴平道进入汉德阳亭,直取涪地,迅速逼近成都。这条路线避开了剑阁的防守,直接威胁蜀国的腹地,使得蜀军无法及时调动兵力应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文王(司马昭)因为蜀国大将姜维多次侵扰边境,想到蜀国地方狭小且百姓疲惫,势单力薄,想要大举出兵征讨蜀国。“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作“以”的宾语,其后D处断开;“国小民疲”与“资力单竭”句式相似,句意相关,中间及后句末尾FG处断开。故DF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掩”,掩袭。/掩面。句意:惊扰其前而掩袭其后。/我长声叹息,掩面哭泣。B.正确。“蹑”,都是“追随”的意思。句意:杨欣等人追随姜维到彊川口。/追随蛤蟆的踪迹,拨开丛草寻求。C.正确。“顺流而东也”中的“东”名词活用作动词,东进。句意:姜维就率军往东返回。/随着江水向东行驶。D.错误。“更”,再。/更换。句意:邓忠、师纂等快速返回再交战。/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更换一把刀。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引魏军进入北道三十多里”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是“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是姜维进入北边三十多里。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为”,任命……为……;“假节”,持符节;“都督”,督领。(2)“奉”,捧着;“笺”,书信;“诣”,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结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可知,选择奇兵路线:邓艾提议从阴平道出发,走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这条路线艰险异常,蜀军没有防备。②结合“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可知,以出其不意的速度和方式: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迅速抵达江由。这种快速而出人意料的行军方式,让蜀军措手不及。③结合“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可知,奇兵直取蜀腹地:邓艾从阴平道进入汉德阳亭,直取涪地,迅速逼近成都。这条路线避开了剑阁的防守,直接威胁蜀国的腹地,使得蜀军无法及时调动兵力应对。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两军交战之际,惊扰其前而掩袭其后,声冲其东而实击其西,使敌人不知道怎样进行防备,这样作战就能够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敌人有虚弱之点,我就定采取出奇制胜战法袭击它。”材料二:文王(司马昭)因为蜀国大将姜维多次侵扰边境,想到蜀国地方狭小且百姓疲惫,势单力薄,想要大举出兵征讨蜀国。钟会也认为可以攻打蜀国,就预先共同筹划,考察地形,谈论形势。景元三年冬天,(朝廷)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持符节督领关中各项军事事宜。司马昭下令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等城都建造船只,又命令唐咨建造航海用的大船,为讨伐东吴做准备。景元四年秋天,朝廷下诏派邓艾、诸葛绪各统领军队三万多人,邓艾奔向甘松、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进逼武街、桥头以断绝姜维的退路。邓艾派天水太守王颀等人直接攻打姜维的军营,陇西太守牵弘等人率军阻击姜维的前锋部队,金城太守杨欣等人到达甘松。姜维得知钟会各军已进入汉中,就率军撤退。杨欣等人追随姜维到彊川口,两军交战,姜维战败撤走。姜维得知雍州已经被堵塞了道路,在桥头驻扎,就从孔函谷进入北边的路,想从雍州的后方逃走。诸葛绪听说后,就率军后退了三十里。姜维进入北边三十多里,得知诸葛绪的军队撤退,不久就返回,想要从桥头经过,诸葛绪急忙率军截击姜维,但晚了一天。姜维就率军往东返回,驻守剑阁。钟会攻打姜维没能攻克。邓艾上奏说:“现在敌军势力衰减,应该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地,距剑阁西有一百多里,距离成都有三百多里,派奇兵直插敌人腹心地带。驻守在剑阁的守军定会返回救援涪地,那钟会就能乘势进攻;如果剑阁的守军不返回,那援救涪地的兵力就会很少。兵法上说:‘在他没有预料的时候,攻打他没有防备的地方。’现在攻打姜维空虚的地方,定能攻破。”这年冬季十月,邓艾从阴平进军七百多里,路上都是无人之地,开山通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非常艰险,又因为粮食的运输很匮乏,粮食已经到了紧缺的地步。邓艾用毛毡裹住自己,旋转着往下。将领士兵们都抓着树木沿着悬崖,个个地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县,西蜀守将马邈投降。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地退还绵竹,整顿军队,等待邓艾的到来。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惠唐亭侯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出击,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左边进军。邓忠、师纂等战斗失利,一起撤退,说:“敌军很难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就在这一战了,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大骂他们,想要将他们斩杀。邓忠、师纂等快速返回再交战,攻破了敌军,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首级,并进军雒县。刘禅派使者捧着皇帝的印信绶带,写下书信,并到邓艾的军营中请求投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春水鸭头纳兰性德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百花时节好逢迎,可怜人掩屏山睡。密语移灯,闲情枕臂。从教酝酿孤眠味。春鸿不解讳相思,映窗书破人人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描绘了百花开放的初春季节,正该相会时,“可怜人”却掩起屏风,孤眠不起。B.上阕描绘宜人春景,下阕前两句继续实写,描绘恋人在灯下说着绵绵情话的温馨画面。C.结尾两句借鸿雁映照窗上的影子不成“人”字,委婉地表达了“可怜人”的相思情怀。D.这首词通过屏山孤眠的凄苦等,将一个相思苦恋的闺中思妇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动人。16.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答案】15.B16.①这几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春天的河水,涟涟碧绿,翠如鸭头一般颜色。春山火红,如红色的鹦鹉嘴。柳絮如烟如丝,在春风中歪歪斜斜,娇弱无力。②这几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反衬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愁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下阕前两句继续实写”错误,下阕前两句写想着那些秘密话语,头枕着手臂,是回忆昔日欢聚的情景,是虚写。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春天到了,春水泛出了鸭头绿,身上的春衫鲜红得犹如鹦哥的红嘴。看那袅袅的烟丝被春风吹得歪歪斜斜,是那么的娇弱无力。这三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春水如鸭头般碧绿,春山火红如鹦鹉的嘴,而烟丝则在风中无力摇曳。诗句中“春水鸭头”和“春山鹦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水比作鸭头的颜色,春山比作鹦鹉的嘴。这种比喻生动形象,有助于描绘春天的生机和色彩。词句虽然描绘了美丽的春景,但结合全词来看,这种美景实际上是用来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闷。“烟丝无力风斜倚”一句中的“无力”和“斜倚”暗示了主人公的无力感和孤独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将郭橐驼于乡里“_________________”的治民现象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相类比,突出了文章“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目的。(2)小明给同学小华辅导数学,小华进步很快,期末考试时分数居然超过了小明,小明也不气恼,他笑着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自嘲。(3)古人经常用“君子”和“小人”来指称道德高尚和品行低下的人,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传其事以为官戒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出身行伍,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诗词大家。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生于金宋乱世,曾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他那时还只是一个少年,正①,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最终他没能②。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泪洒宣纸,留下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于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今天重读他的作品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来想着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发生悲怆的呼喊,他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驰骋沙场的情景,但一身力和一腔志又不能向何处使呢?我们今天读辛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③的形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应该说,辛弃疾的词是用他的战场经历写成的。”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血气方刚(年轻力壮)②如愿以偿(心想事成)③望眼欲穿(望穿秋水)19.①原句使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有强调意味,强调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②原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具体的刀和剑代指抽象的战场经历,使表达更生动形象。20.示例: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发出悲怆的呼喊,他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驰骋沙场的情景,但一身力和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修饰青年人的奋进状态,可填“血气方刚”“年轻力壮”。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年轻力壮:年纪轻,体力强。②结合后文的阐释“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可知此处说其心愿没有实现,可填“如愿以偿”“心想事成”。如愿以偿:愿望得以实现。心想事成:指心中所想干的事一定获得成功。③此处和“扶栏远眺”并列使用,表达内心的极度渴望,可填“望眼欲穿”“望穿秋水”。望眼欲穿:形容盼望的急切。望穿秋水:比喻盼望得十分殷切。【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中使用了“不是……而是”的句式,先否定再肯定,有突出强调后句的意味,强调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使句意表达更鲜明。②原句“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用具体的刀和剑代指抽象的战场经历,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启人想象,韵味深长。【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发生悲怆的呼喊”动宾搭配不当,将“发生”改为“发出”;②“又不能向何处使”不合逻辑,或者否定不当,这是反问句,可删去“不能”中的“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通报,2023年至2024年助推全球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厄尔尼诺事件,①,而拉尼娜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再现。与厄尔尼诺相对,还有另外一种气候现象叫作拉尼娜。很多人分不清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觉得气候异常要么是拉尼娜导致的,要么是厄尔尼诺导致的。其实,②。发生厄尔尼诺时,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发生拉尼娜时,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偏低。从名字上看,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是“小男孩”的意思,拉尼娜是“小女孩”的意思,小男孩发热,③,很符合二者的个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名字的意思是小孩子,而二者引起的海温异常能跨整个太平洋,东西跨度接近2万千米,如果算上受其影响的印度洋,是整体超过2万千米的巨大系统,也是全球海气系统里最强的年际变化信号,当任何一个事件出现时,都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可以说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两个“淘气包”。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答案】21.①已显示出结束的迹象②它们导致的结果是相反的③小女孩发冷22.示例:虽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名字的意思是小孩子,但是二者引起的海温异常能跨整个太平洋,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异常。【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可知,此处需要填写厄尔尼诺事件的现状,结合后文的“晚些时候再现”可知,厄尔尼诺事件此时已经出现了结束的迹象,据此可写“已显示出结束的迹象”;第二空,该空是后文的总领句,根据“发生厄尔尼诺时,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发生拉尼娜时,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可知,发生厄尔尼诺与发生拉尼娜时出现的结果是相反的,据此可写“它们导致的结果是相反的”;第三空,根据后文的“很符合二者的个性”可知,小男孩与小女孩个性相反,小男孩发热,所以小女孩发冷,据此可写“小女孩发冷”。【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的能力。第三段总共一句话,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名字的意思是小孩子”为第一层;“而二者引起的海温异常能跨整个太平洋,东西跨度接近2万千米,如果算上受其影响的印度洋,是整体超过2万千米的巨大系统,也是全球海气系统里最强的年际变化信号”是第二层,可概括层意为“二者引起的海温异常能跨整个太平洋”;“当任何一个事件出现时,都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可以说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两个‘淘气包’”是第三层,概括为“它们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异常”。题干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可以用“虽然……但是“虽然……却”等关联词来表述。第一层说它们是小孩子,后面两层论述的是它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可以构成转折关系,即“虽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名字的意思是小孩子,但是二者引起的海温异常能跨整个太平洋,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周围世界交换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决策,但有时也会带来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审题的关键就在于求同存异,找到材料的关联之处,确定立意中心。第一则材料交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带来大量信息,人们借助各种媒介来了解世界,进行理性决策,但同时媒介带来的错误信息也会带来误导和烦恼,这些虚假信息会产生各种不良的影响。第二则材料引用《吕氏春秋·察传》中的话,意思是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强调要对信息进行审慎明辨。综合以上材料,立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待伴随着媒介发展而带来的大量信息,如何避免虚假信息带来的误导和烦恼,对于信息应该如何做到审慎明辨,加以甄别。如何提高媒介素养,审慎明辨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呢?首先我们需要接受时代发展,了解基本的媒介知识,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分辨虚假信息,要慎思明辨,对于网络传播内容要有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带着质疑的态度甄别网络信息;再次,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拒绝传播虚假信息;最后,我们应该避免制造虚假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提升媒介素养,畅游信息时代。接下来采用三个分论点,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提升媒介素养,要具备理性思维,炼就一双慧眼。尽可能从官方媒介、正规可信度高的网站获取信息,远离标题党、虚假新闻。二、提升媒介素养,要有“守门”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有使命意识,要自觉竖起防线,主动远离远离非法网站,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三、提升媒介素养,要有榜样引领,要树立远大理想。信息时代,理想可以帮助我们守住心管住手,使我们沉下身心自觉进行深度阅读,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总结观点,提高媒介素养,更好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媒介素养,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立意:1.对信息保持审慎态度。2.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3.拒绝误导,理性对待网络信息。4.谨慎分辨信息,拒绝传播谣言。5.正确筛选信息,提高媒介素养。6.辨别信息真伪,提高媒介素养。7.理性运用媒介,精准获取信息。内蒙古金太阳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其俗名“芡实”是大众更为熟知的名称,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因此她的名字被很形象地用来描述芡属全株具锐刺的形态特征。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因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独特的风味而被列为著名的“水八仙”之一(其余“七仙”分别为茭白、莲藕、水芹、慈姑、荸荠、莼菜、菱角)。除了极具特色的果实,芡实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它那巨大的叶片。这些近圆形的浮水叶片通常能长至1米直径,而在条件十分适宜的环境下其直径甚至能够长至接近3米,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然而在分类学上,芡实属的发表要早于王莲属,在亚马逊王莲被英国植物学家RobertSchomburgk发现之初,因为其同样具有巨大的浮水叶片,他将其归在了芡实属之中,命名为Euryaleamazonica。后来,经过植物学家JohnLindley的研究,王莲属才最终被成立并被认为与芡属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虽然世界范围内睡莲科各属间的关系一直无法真正厘清,但从发表的先后顺序来看,与其说芡实像王莲,倒不如说王莲像芡实来得妥当。同王莲一样,芡实的叶片也有着很好的承重能力,其原因就藏在它那叶背之下。从叶片的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整齐的脉络结构——粗大的一级叶脉呈辐射状排列在叶片中心,而其间又有密集的次级叶脉做分割。这些叶脉纵横交叉,如同一张蛛网般覆盖在叶片之上,将整张叶片精细地分割成无数个大小相仿的单元。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给芡实叶片带来了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使叶片得以平衡地漂浮在水面上。除此之外,芡实的叶脉之中还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则像是给叶片配上了量身内置的“救生圈”,为其带来了澎湃的浮力。因此,虽不像王莲那样足以承受一个小孩的体重,但作为难得的水面漂浮平台,芡实的叶片给许多水鸟提供了优秀的栖息环境,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睡莲科的一员,芡实也有着十分标准的开花规律。在每一朵花开放之前的1—2日,花梗会逐渐将花苞顶出水面,直至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那厚实的苞片和花瓣方才陆续张开,并在8:00左右完全开放。而随着一天内光照的不断变化,约16:00—18:00,花朵便会逐渐闭合。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由于其花朵的寿命较短,甚至于单花完全开放的总时长仅约20小时,为了尽快顺利完成传宗接代的古老使命,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哪怕是过程中有叶片遮挡,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顶破。而在花朵完成授粉后,花梗便会延长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将花头重新拖回水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下环境较为稳定,相比暴露在空气中而言更适合果实的发育;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新生的花苞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这是汪曾祺对夏末的印象。每年的8—10月是芡实的采收期,此时便是采芡人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由于采摘下来的芡实十分容易变质,为了保证芡实的鲜嫩,整个收获过程便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采芡人往往要赶在日出之前就下到水塘采摘,然后运输至加工厂内,争分夺秒地在一天内完成剥壳、清洗、分级挑选等层层工序,最后经包装运输,方才得以按时交付给各地的市场。或许是记忆里的那碗桂花芡实汤实在过于惊艳,每年一到初秋芡实上市之际,立马就能吸引到大批拥趸,而这难得的时令风物,也早已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笾(biān)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笾人进行布置。《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粟脯”。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除此之外,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见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除此之外,芡实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而《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但由于其种子淀粉含量高,在粮食歉收的年代,可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资治通鉴》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淮西(今安徽省江淮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乱,粮食悉数供应前线战场,百姓无粮,饿殍遍野,因此百姓们便广泛“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而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于江南地区连年闹旱灾、蝗灾,粮食几乎绝收,民间不论富贵与否,皆无口粮度日。彼时的难民沿山谷、湖滨一路逃荒,穷尽草根、树叶、菱角和芡实等为食,然而菱角、芡实虽富含淀粉,但因为其独特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难民终是食不果腹,纷纷倒在了逃荒的路上。在这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千时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随处可见。(摘编自徐一大《芡实——与人类跨越千年的相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鸡头米”,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被叫作“鸡头米”。B.“救生圈”在文中是指芡实的叶脉之中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能给叶片带来澎湃的浮力。C.“八小时工作制”,芡实的花朵在上午八点左右完全开放,下午四点至六点,花朵逐渐闭合,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D.“加贫之实”在文中指周朝祭祀大典中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贫进行盛放的菱角、芡实、栗子、肉脯等贡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芡实叶片不仅巨大,而且有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有澎湃的浮力,能够给许多水鸟提供优秀的栖息环境。B.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是因为芡实花朵的寿命较短,且带着“使命”。C.芡实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这证明了人们对芡实的喜爱。D.芡实是常见的时令风物,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也包括了芡实。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芡,俗名“芡实”,拉丁属名Euryale,我国属名“鸡头米”,为“水八仙”之一,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贡品,又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B.芡实与王莲非常相似,是体型唯一能和王莲相媲美的植物,所以在分类学上将它们归在了同一科,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C.《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但在粮食歉收的年代,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D.芡实虽富含淀粉,但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在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终是无法满足难民们饱腹的需要。4.为什么说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5.材料充分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三方面简要分析。【答案】1.C2.D3.D4.①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②芡实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③“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5.①科学性: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②趣味性:不枯燥,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③知识性:内容丰富、充实,富有文化底蕴。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引用经典。如:《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栗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因果关系错误,称“八小时工作制”是因其花朵绽放的时间是八小时,于是仿用为“八小时工作制”,与办事效率无关。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芡实巨大的叶片、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没涉及产量问题。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A.“我国属名‘鸡头米’”说法错误,原文为“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只是在江浙一带被叫作“鸡头米”,是一种别称。B.因果关系于文无据,文中只说“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没有明确分科的具体原因。C.“《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错误,原文只说“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并没有论证芡实在古代时收获难度大。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结合“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筠人进行布置”可知,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②结合“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可知,芡实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③结合“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知,“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笺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①“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了文本的科学性。②“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说女妖的发丝是“致命的毒蛇”,芡实花“朝九晚五,从无加班”,“八小时工作制”,“高效的办事效率”,这些语言生动活泼不枯燥,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体现了文本的趣味性。③文中提到《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栗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引用富有文化底蕴,体现了文本的知识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解放后第一次发作刘澍德新中国成立以后,老牛筋的绰号还保留着,老牛筋的脾气却不轻易发作了。减租退押时节,他很积极;土地改革时节,他更积极——斗地主时斗得狠,挖底财时办法多。当时工作同志老于,准备培养他入党。他直截了当地说:“老于同志,你看我这份性子能够做党员吗?老天爷老大,我就是老二。别人做错事可以认错,我啊,硬是不行,干不来,心里明知干错了,急得想哭,可是嘴巴子抵死也不认。我这份人入了党,一定给党添麻烦。老于同志,等我改改再说吧。”因为翻了身,心情愉快,窝心事再不临到头上,十年以来,①他仅仅发过两次老牛筋脾气。我们已经知道:老牛筋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他一辈子不服软,不认输,不向贫苦低头,不对阔人说小话。他挨过反动派的毒打,瘫在地上不求饶;受到荒年的饥饿,蹲在家里不讨口,耿直,真诚,不小气,不占别人一点小便宜。合作社土地入股,高级社土地公有,他从没闹过情绪。但是到了1957年,松青社展开粮食大辩论,他的老牛筋脾气又发作了。右派分子社总支副书记谢林,趁社主任和总支书记不在家的时候,居心不良地煽动群众叫粮。在社员大会上,富裕中农王长海,端来一甑子蒸菜放在院心,老婆淌眼抹泪地说,他们早就没米吃了。王家两口一出头,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也跟在中农屁股后面“叫苦”,一时间,弄得乡政府乌烟瘴气。谢林为了“壮大”声势,想再找个能放大炮的社员,接着再轰一下,来一个火上加油,让叫粮的劲头达到“高潮”。他向群众当中看了一眼,立刻找到了老牛筋。他觉得老钮是个有威信的社员,又是农业模范,如果戳他一火,让他在会上吼上几声,大辩论就会出现个新的热闹场面,县委就不能不加以考虑了。他以为这个主意和这个对象都不错,当即站起喊道:“老钮大爹,你家缺多少粮,可以当众说一说。”他脸上做出关心的表情,②两只小眼睛,闪着鬼祟的亮光。老钮早已憋了一肚子的气。一些颠倒黑白的叫喊,气得他眼珠子快要翻转过来。几次想要发作,看见社干部、党员们都没出气,他认为,也许运动刚才开头,所以咬紧牙关忍住了。听到谢林点了他的名,知道找他当炮手,再也压不住心头的冲动。他站起来,拨开人群,几大步走到甑子跟前,抬起黑道道的眼睛,眼眉毛像两条毛辣虫似的,直向一起鼓拥。他大声大气地说:“你问我吗?告诉你:我们完全够吃,一点也不缺!”他大喊着重复一声,“一点也不缺!”喊完,眼睛向叫粮的人们闪电般一扫。这时,人群中有人小声咕啷着:“看,老牛筋要发作了。”谢林吃了一惊,想道:“我把对象找错了。”立刻说,“这可真怪!人家许多户都缺,只有你们……”③不等谢林说下去,老牛筋大手一举,插上来说:“这有什么可怪的!不缺就是不缺!”“每人粮食四百斤,是大家同意,会上通过的。可是有些人,白天三顿不饱,要吃上四顿;晚上开开‘消夜’,就是五顿。有些人,卖去粮食换酒喝;有些人,拿着粮食整黑市,粮食是这样不够的。你这支书可好,不问大家为什么缺粮,单问大家粮食不够吃!我敢说,你整错了!”说着,猛然一转身,一脚把甑子踢得满地乱滚——谢林又急又气,跳起来指着老钮大喝:“好哇!你扰乱会场,破坏辩论,民兵呐,来!维持秩序!”老牛筋并没被他吓倒。④他像一座雕像似的,屹立在谢林面前。民兵走到身边,看到老牛筋眼中迸着火星,攥紧的两只大手,生仿两个大铁锤,哪里还敢捆他。他们说了不少好话,让他回家去了。第二天晚上,老牛筋仍然出现在会场上,仍然坐在原来的老地方。谢林看他重又到会,为了争面子,要老牛筋当众检讨,并且威吓他:如果不肯检讨,就把他送到县上。那些叫粮的人,也帮腔助威,喊着要他检讨。老牛筋站起来,走到台阶下面,指着上面的谢林,厉声问道:“是你让我检讨吗?告诉你,谢林,你整错啦!我钮进金活了五十三岁,在反动派面前也没认过输,现在是人民当家,我没有错,不能检讨!就是错了,、人民政府要我检讨,我也不在你面前检讨。我敢说:将来我两个说不定是谁来检讨!”钮大妈站在一边,吓得全身打抖,死拖活拖地把老倌牵出会场。第三天晚上,老牛筋还是大摇大摆地在会场上露了面。人争正气,鱼争上水,老牛筋可不是临阵退缩、胆小怕事的人。临来之前,大妈看见老倌又要闯上乡政府,她横拦竖挡了好一阵,不但没起作用,反倒遭老倌大吵一台;既然拦挡不住,只好陪着他来“冒险”了。走在路上,大妈一个劲劝说:“小新他爹,今晚如果让你检讨,你就检讨吧。”老钮回转身来,道:“你当我故意跟谢林扯筋捣蛋吗?我是为了‘三定’!他说粮食不够吃,我偏要说够吃!我要跟他见个实。他再让我检讨,我背起家里的余粮,跟他到县委会上去讲理!我检讨个球!”他又理直气壮地闯进乡政府。走进乡政府一看,会场上的气候变了。今晚上主持会场的是总支书记,县委副书记也在场。谢林气瘪瘪地坐在一边,脸色白沙沙的,脑壳垂在胸前,好像不敢看人。那些叫粮最凶的人,一齐躲在人背后,缩头缩脑的,不像前两天那样眉飞色舞了。今晚发言的,是另一派人。他们说出的话,又直道,又真实,而且每个人在讲话里都提到他——老牛筋,说他的意见是正确的。老钮长长吁了一口气,立刻心平气和了。辩论的结果——不缺粮。(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牛筋对自己的脾气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虽然爱党、护党,但是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正脾气,始终不愿入党。B.新中国成立前的老牛筋勇敢反抗地主的压迫,新中国成立后的老牛筋依然不失顽强抗争的精神,坚决反对错误的“叫粮”行为。C.右派分子谢林居心不良地煽动群众“叫粮”,还想利用老牛筋,老牛筋看穿了这一阴谋,气得发作了“老牛筋脾气”。D.虽然谢林威逼利诱老牛筋,钮大妈也三番五次乞求老牛筋,但是固执的老牛筋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错而不愿意检讨。7.下列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仅仅”一词强调了老牛筋后面发脾气次数少,说明土地改革使老牛筋满意。B.句子②中“闪着鬼祟的亮光”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右派分子社总支副书记谢林的狡诈。C.句子③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突出了老牛筋在面对恶势力时直率和毫不妥协态度。D.句子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雕像的姿态作比,表现了老牛筋刚正不屈的形象。8.本篇小说塑造老牛筋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请结合本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多次突转,举两例分析其作用。【答案】6.A7.B8.①体现坚忍不拔的品质,弘扬正气和勇气。老牛筋不向恶势力低头,坚持原则和正义,敢于在公众面前坚持真理,不畏强权,表现出极大的正气和勇气。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身边的人,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感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和勇气。②反映社会转型中的个体坚守。老牛筋在新社会中的积极表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个体的觉醒和坚守。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始终站在正义的一边,体现了普通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③揭示社会斗争中的正义与邪恶。小说通过描写老牛筋与右派分子谢林的对立,揭示了社会斗争中的正义与邪恶。通过老牛筋的坚持和斗争,最终正义得以彰显,邪恶势力被揭露和打击。9.①第一次:谢林本以为老牛筋会帮助“叫粮”,不料得到了老牛筋的一番控诉,表明老牛筋认清了谢林的阴谋诡计,体现老牛筋不愿助纣为虐的刚正形象。②第二次:谢林本以为老牛筋在自己的威逼利诱之下会当众检讨,老牛筋却刚正不屈不愿检讨,表明老牛筋不畏强权,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粮食政策。【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但是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正脾气,始终不愿入党”错误,原文中“等我改改再说吧”说明他认为自己的脾气可以改正,等改正好了脾气再入党,并不是永远无法改正。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句子②中‘闪着鬼祟的亮光’运用动作描写”错误,此处为神态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通过描写老牛筋与右派分子谢林的叫板,展现出老牛筋刚正的性格,他代表了社会上的正能量,正是因为有这类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的存在,弘扬社会正气,带给读者深刻的启发。②“但是到了1957年,松青社展开粮食大辩论,他的老牛筋脾气又发作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面对社会转型,老牛筋又代表了普通人的选择,在爱国护党、大是大非面前,老牛筋始终坚持党的方针,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体现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③“每个人在讲话里都提到他——老牛筋,说他的意见是正确的”通过文章最后肯定老牛筋的意见,揭示了在正与恶的斗争中,正义的一方胜利,使得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邪恶势力终将会失败,而正义终将会胜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文中第一次情节突转是谢林想借老牛筋的脾气为自己的“叫粮”添一把火,但是他的算计落空了,老牛筋非但没有顺了意,反而指出他的错误,反将一军,这样的情节突转更好地塑造了老牛筋刚正不阿的形象。②文中第二次情节突转是第二天晚上,谢林为了争面子,威逼老牛筋当众检讨,老牛筋坚持自己是正确的,不检讨,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老牛筋“宁折不弯”、“一辈子不服软,不认输”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选自《百战奇略·第五卷》有删改)材料二: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文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四年秋,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彊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文王以蜀A大将姜维B屡扰C边陲D料蜀国E小民疲F资力单竭G欲H大举图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惊前掩后”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掩”意思不同。B.“蹑于彊川口”与《促织》“蹑迹披求”中的“蹑”意思相同。C.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不同。D.“驰还更战”与《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中的“更”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两军交战,可以声东击西,使敌人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防备。B.景元四年,朝廷派邓艾、诸葛绪各统领军队三万多人,邓艾奔向甘松、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进逼武街、桥头以断绝姜维的退路。C.姜维率军后退,被敌军追击到彊川口,战败后,驻扎到桥头,想从雍州的后方逃走,引魏军进入北道三十多里之后,向东退守到剑阁。D.邓艾分析敌情,向上级提出深入蜀汉腹地攻打涪地的建议,这年十月,邓艾历经艰险行军七百多里,首先来到江由,西蜀守将马邈投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