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材料二: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兴有各种解释,叶嘉莹在材料一中选择的是广义的解释和引申的解释,是从读者和作者两方面来分析的。B.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其感发范围非常自由,情况比较复杂。C.叶嘉莹引用《乌夜啼》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而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则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D.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不太可能被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创作者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开创出更为通俗的宋词的反而超越了唐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叶嘉莹认为,词虽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心及物,而“比”则是由物及心。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D.蒋勋认为,李煜饱尝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才爆发艺术创造力,从而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等后期经典作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A.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答案】1.D2.D3.A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然后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等作品中的比兴为例分别对“比”和“兴”的内涵进行诠释,从而阐述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③最后指出古诗词中的“比兴”除了有心物交感的意思外,还有“言在此意在彼”的意味。5.①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②陆游以梅花自比,当像他这样的忠贞之士本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不仅未得到重用,反而横遭遗弃、备受摧残时,其由此产生的悲愤感情与“梅花”那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独自寂寞开放,且在风吹雨打中备受煎熬的冷落凄凉之情有某种暗合之处;③陆游以梅花这种事物寄托其身世之感。他虽壮志未酬但不愿像世俗之人那样争权夺利,而只想独葆高洁;词人的这种操守与梅花那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节操也有相同之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词并没有超越唐诗。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多个信息的能力。A.“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可见,应是“读者也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兴’是由心及物,而‘比’则是由物及心”错,从材料一第三段“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可见,“兴”是由物及心;第四段“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可见,‘比’则是由心及物”。C.“并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可见,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内涵的能力。“见物起兴”指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A.是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先有“我心”的特征,再选取了“匪石”“匪席”来比,是由心及物,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范畴。B.由看到的“蒹葭”而引发对“伊人”的思念,是由物及心。C.由看到的“明月”而引发对人才的渴慕,是由物及心。D.由看到的“桃花”而引发对新婚女子的美好祝福,是由物及心。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提出观点: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第二、三段“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对“比”“兴”进行解释,“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李后主《乌夜啼》……”,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第四段“‘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最后“‘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二中“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提出诗歌创作中“比兴”手法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陆游这首词中,言在梅花,而意在隐喻自身。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心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然而却一直不得重用,反而被调离前线乃至赋闲,当他看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时,自然就引发了自己内心那种无人赏识,寂寞凄凉的感情。梅花不仅孤独寂寞地开放,甚至“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对梅花来说,风雨的摧残令她花瓣凋零;对作者来说,政治仕途上的风雨摧残,令他也备受煎熬,本就孤独凄凉无人赏识,再加上人生处处遭遇不顺,命途多舛,这样更的失意落魄与所见梅花何等相似。另外,梅花还有高洁品性,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没有争春之心,作者以之来表达自己没有争名夺利的想法,一切出发点只是为国为民,即使壮志未酬,也不愿沦落为庸俗之人,宁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正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花瓣凋零,化泥为尘,其幽香依旧不变,这种特性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高洁自守的品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雪地追踪曲波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一铺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上,坐着小分队的全体队员。东间里,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这些表情在交替翻腾,反映着他内心的思绪。从对许大马棒匪伙的审讯中,本来已经确定了第二步的前进方向和打击的目标,但几天来初冬的小雪,却刁难了少剑波素来的神速果断。它每天拂晓总是下一阵,下到地上又不融化,它成了未来雪原的奠基层,这是东北雪的一大特色。由于这样,小分队的任何行动,将会在地上留下脚印,那时小分队就不是一支神不知鬼不觉的飞箭,而会成为一队有形有踪的猎人。这样来对付数倍于我的狡猾残忍的匪徒,是一种极大的不利。“雪!成了敌人的义务‘情报员’,又成了暴露小分队秘密的‘奸细’。”几天来少剑波的内心在对这种情况发怒,行动一直未决。寻找和抓住行动的机会,成为少剑波十数天来思考的中心。今天的大雪来临,是少剑波决定问题的时刻了。“警卫员!”少剑波以一副坚韧自信的神气喊道。“有!”高波从西间跑过来,站在门框旁静等首长的命令。少剑波没言语,他那果断的神气,顿时迟疑下来。他谨慎地从衣兜里再次掏出那封信,看了又看,然后坐在炕沿上,拐肘支着小炕桌,瞅着信上的每一句每一字,在细细地琢磨。高波看到首长又在考虑,便轻轻地退回西间。身旁的火盆,吐着蓝色的火焰,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因此应特别告诫你,侦察要准,判断要稳,打击要狠。当你还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切忌盲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小分队任何一点气味也不要被敌人嗅到。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全身兴奋地跳下炕来,自语地说:“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他把桌子一推,以最坚定的语气喊道:“高波!白茹!”“有!”“都过来!”高波、白茹一齐来到东间。“你们要知道,”少剑波满面欢笑没头没脑地说,“关键问题在于咱们如何利用它,对吗?……现在不是给咱们戴奖章的时候,那样咱们会昏迷,现在应是批评再批评,你们说对不对?”高波、白茹被少剑波没头没脑的几句话,说得也不知怎样答对,只是瞪着奇疑的四只眼睛抿嘴笑了笑。少剑波再看了一下门外的大风雪,头一点,用特别兴奋的声调命令道:“好时机,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是,”高波复诵道,“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说着行了军礼,跑出去。各小队接到命令,急速整装。战士们都显出一种疑问的神情,“为什么这样大的风雪要出发呀?”少剑波再次细细地校对了一下地图上所标的红线,再次测了测指北针的方向度,当他自信不会有任何误差时,然后他坚决果断地自语道:“决定了!”一面紧张地整装。当他把一切装备佩带好,便向屯东走去。四合大炕的屋子里,战士们在精神紧张地等待着。“立正!”当少剑波走进来,杨子荣一声口令,战士们向首长行注目礼。少剑波还了礼,轻道一声“稍息”,便立在四合大炕的地中央。战士们在炕上,窗台上,炕沿上,地上,站着,坐着,或单腿跪着,蹲着,静等着少剑波讲什么。“同志们,”少剑波的神情突然特别焕发,“时机到了!现在我们立即出发,到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却能找着敌人的地方去,再给他来个比奶头山更干净的歼灭战。”战士们一阵兴奋的微笑。“越快越好!”少剑波微笑着看了看窗外的大风雪,战士们的视线也被拉到窗外。“大雪!”少剑波道,“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依靠它可以发现敌人的踪迹,依靠它又可以隐蔽咱们自己的踪影,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便利于我们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战士们怀疑的神情消散了,顿时精神焕发。少剑波又幽默逗趣地道:“当然啦!有一利,必有一弊,交这样一个生疏的朋友,就必得有点花费。咱们也别小气,花费就花费点吧!咱这位朋友不要别的,就是要咱们的力气和意志。”战士们的笑声中,少剑波坚毅地抖动了一下肩膀。“咱这朋友,”少剑波继续道,“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谁要是装孬种,它就越抽谁的后腿。”大家被剑波这番有趣的比喻,逗的大笑起来。“我们今天的行军中,要摸摸我们这位新朋友的脾气,从而想办法驾驭它,利用它多给我们些帮助。这就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创造雪地行军战斗的经验。现在我命令,出发!”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小分队的影子,在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里,像几十颗黑点,蠕蠕前进。(节选自《林海雪原》,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大雪纷飞环境的描写,为下文写少剑波内心的焦虑以及他后来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B.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从中获得了启发,让他想到雪地虽然造成了困难,但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C.少剑波用坚韧自信的神气喊警卫员进来,但又迟疑不语,表明此时他的思考还没有完全成熟,反映出他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D.能将大雪这种行军敌人转变为朋友,反映出少剑波及小分队战士们的勇敢与智慧,体现出他们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7.关于文中结尾部分少剑波谈论大雪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剑波说大雪可以变成了朋友、力量,这与上文写他反复看首长的信的情节相照应。B.少剑波幽默、智慧的讲话打消了战士们心中对恶劣天气的畏惧,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C.少剑波的分析具有指导性意义,为小说后文写战士们巧妙利用大雪消灭土匪做了铺垫。D.少剑波此时的自信、智慧,与上文他犹豫不决形成反差,这样的人物描写更显真实。8.试分析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9.《林海雪原》这篇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B8.①设置悬念,围绕如何把雪这个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这一难题叙述故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一封信让故事实现突转,情节曲折生动。③主要以少剑波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展开情节,用其他队员的情绪变化衬托出少剑波的睿智,从而塑造出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④前后呼应,开头结尾都写到漫天大雪。9.①小说开头、结尾都以精妙生动的笔触创造性地描摹了东北大雪的场景,造就了作品浪漫主义基调,有力地烘托了作品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也间接表现了战士们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②对指挥员少剑波神态、动作、语言等带有夸张和煽情的描写,带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英雄主义色彩。③少剑波反复阅读首长给他的一封信,然后突然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故事情节带有艺术夸张色彩,也体现出小说浪漫主义的基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反映出他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错误,少剑波坚韧自信的叫来警卫员,又迟疑,是因为想到信里首长担心他急躁和轻率,体现出他的小心谨慎。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打消了战士们心中对恶劣天气的畏惧”错误,文中并没有表现出战士们畏惧恶劣天气,“畏惧”无中生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设置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文章一开头描写“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设置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到底在思考什么,下什么决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表明因为下雪,小分队无法完成剿匪,陷入两难境地,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从中获得了启发,情节因首长的信而突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少剑波,全篇都是围绕他的心理变化展开的,如“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又以他的语言推动情节发展,而其他战士的反映更好地衬托出少剑波的英雄形象。开头“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结尾“纷纷正盛的落雪”“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都写到漫天大雪,前后呼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从环境角度来说,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漫天飞雪的自然环境,营造了浪漫氛围,“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衬托出战士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从人物角度来说,小说运用大量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少剑波这一代表性人物,如文中少剑波为激战士们将大雪比作新朋友,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浪漫色彩。从情节角度来说,在面对大雪造成的困境时,少剑波通过反复阅读首长的信,突然就找到了解决办法,这样的情节有很大的艺术成分,体现出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范雎)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而心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质仁秉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一其君父为戮辱,怜其臣子。夫待死之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于是应侯称善。(有删减)(节选自《战国策・秦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B.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C.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D.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墨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B.揖,古代的拱手礼,蔡泽对地位比自己高的应侯行此礼,是一种不尊敬对方的表现。C.四时,古代语,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与《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四时”意思一样。D.君子,这里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与“莲,花之君子者也”中的所指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泽先放出豪语来激怒范雎,后又故意表现得傲慢无礼,不尊重范雎,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范雎的重视。B.蔡泽的种种行为表明,他虽然是被迫去秦国,但此时他的目的非常鲜明,就是要取范雎相位而代之。C.蔡泽见到范雎后,连续问了他三个问题,范雎知道那些问题里面包含着陷阱,意图陷自己于窘境。D.范雎与蔡泽互相辩难,各自揣摩对方心理,不难看出范雎故意狡辩以逞其强,而蔡泽胸有成竹必欲战而胜之的心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2)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14.能言善辩的蔡泽是如何说服范雎,让他“称善”的?请从内容与手法的角度分别简要概括。【答案】10.C11.A12.B13.(1)商鞅臣事秦孝公,终身尽忠,绝无二心,公而忘私,赏罚分明,以致秦国大治。(2)虽然有忠臣孝子,国家仍然不免骚乱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的缘故。14.内容上:①他首先描绘了士大夫们的个人理想,取得了范雎的认同;②接着说明商鞅、吴起、文种没有达成理想的原因是没有遇到贤君,更重要的是不知盛极则衰、不懂功成身退;手法:③各种人物事例随手拈来,对自己的观点起了有力的证明作用;④言辞上铺陈华丽,综合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抑扬顿挫、气势雄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大夫文种侍奉越王,在越王遭遇困厄屈辱的时候,尽忠而不松懈,越王即使处境艰难灭亡了,他也尽力而不离开,功劳很多却不自夸,富贵了也不骄纵懈怠。“大夫种事越王”主谓宾完整,后面断开,可排除AB;“主”指“越王”,是“离困辱”“虽亡绝”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可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文化常识能力。A.“……墨家代表人物”错误。商君即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B.正确。C.正确。都指春夏秋冬四季。句意:四季的更替。/田园四季杂感。D.正确。都是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句意:所以君子牺牲生命来成就名声。/莲,是花中的君子。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虽然是被迫去秦国”错,文中只是说“蔡泽见逐于赵……乃西入秦”,被赵国驱逐并不等同于被迫去秦国,且文中没有明确指出他去秦国的目的一开始就非常鲜明地是取范雎相位而代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极身毋二”,终身没有二心;“信赏罚”,赏罚分明。(2)“是”,这;“灭乱”,骚乱灭亡;“听”,采纳、听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一、内容方面:①蔡泽先向范雎提问“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而心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质仁秉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这两个问题勾勒出了士大夫们期望拥有强健的身体、聪明的头脑、高尚的品德以及受天下人敬爱并成为君王的理想状态。范雎回答“然”,表明他对蔡泽所描述的这种理想表示认同。这种从普遍的士大夫理想入手,容易引起同为士大夫的范雎的共鸣,为后续的辩论奠定了基础。②蔡泽提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引发范雎对这三位历史人物结局的讨论。范雎对商鞅、吴起、文种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义之至,忠之节也”。但蔡泽指出这三人虽然忠诚有义,却最终结局悲惨。蔡泽认为他们没有达成理想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遇到贤君,如“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另一方面是他们不知盛极则衰、不懂功成身退。蔡泽通过分析这三人的例子,暗示范雎也应懂得适时退隐,以免重蹈覆辙。范雎在蔡泽的引导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最终“称善”。二、手法方面:③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蔡泽随手拈来商鞅事孝公、吴起事悼王、大夫种事越王等人物事例。如“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这些具体的事例详细地阐述了三位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品质,有力地证明了蔡泽的观点,即忠诚有义之人若不知进退可能会遭遇悲惨结局,同时也为劝范雎功成身退提供了有力的论据。④蔡泽的言辞铺陈华丽,如在描述士大夫理想时,“质仁秉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在与范雎的辩论中,还综合运用了对偶、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这种华丽的言辞使蔡泽的论述抑扬顿挫、气势雄壮,在气势上也给范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让范雎不得不认真思考他的观点。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使蔡泽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参考译文:蔡泽被赵国驱逐,听说应侯范雎任用郑安平、王稽,都犯下了重罪,应侯内心惭愧,于是蔡泽向西进入秦国。他将要拜见秦昭王,派人宣扬言论来激怒应侯,说:“燕地来客蔡泽,是天下才智出众、善辩的人士。他一旦拜见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为相国而夺取您的相位。”应侯听到这些话,派人召见蔡泽。蔡泽进来后,只对应侯作了个揖,应侯本来就不高兴;等到见到他,蔡泽又表现得很傲慢。应侯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难道有这回事吗?”蔡泽回答说:“是这样。”应侯说:“请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唉!您为什么认识得这么晚呢。四季的更替,功成的人离去。人生来就希望手脚强壮,耳聪目明,内心圣明智慧,这难道不是士人的愿望吗?”应侯说:“是这样。”蔡泽说:“秉持仁德,坚守正义,在天下施行德政,天下的人都心怀喜悦敬爱,愿意把他作为君王,这难道不是有辩才和智慧的人所期望的吗?”应侯说:“是这样。”蔡泽说:“像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的最终结局也值得羡慕吧。”应侯知道蔡泽想用言论来困住自己从而说服自己,又说道:“为什么不可以呢?公孙鞅侍奉秦孝公,终身没有二心,一心为公毫不谋私,赏罚分明从而使国家达到大治。最终为秦国擒获敌将,击破敌军,夺取千里土地。吴起侍奉楚悼王,即使死亡也不损害公义,谗言不能遮蔽忠臣,说话不采取苟且迎合的态度,行为不采取苟且取悦的方式,施行仁义不谋求毁谤或赞誉。大夫文种侍奉越王,在越王遭遇困厄屈辱的时候,尽忠而不松懈,越王即使处境艰难灭亡了,他也尽力而不离开,功劳很多却不自夸,富贵了也不骄纵懈怠。像这三个人,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典范。所以君子牺牲生命来成就名声,这是仁义的所在。即使身死,也没有遗憾悔恨,为什么不可以呢?”蔡泽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是天下的福气;君主明智臣子忠诚,是国家的福气;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诚信妻子贞洁,是家庭的福气。这样看来有忠臣孝子,国家却仍然混乱灭亡,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圣明的君主、贤能的父亲来采纳他们的意见。所以天下人都认为他们的君主和父亲该受惩处和侮辱,怜悯他们的臣子。如果要等到死后才可以树立忠诚成就名声,那么微子就不够仁德,孔子就不够圣明,管仲就不够伟大了。”于是应侯称赞蔡泽说得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杜工部蜀中离席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①,松州犹驻殿前军②。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注】①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②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成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点出“离席”,从“人生何处不离群”的普遍感叹,归到“世路干戈”的特定的逆境,最后又落到“惜暂分”,气势雄放,场面变化极大。B.诗歌颔联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南边境局势的不稳定,更饱含着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C.诗歌颈联借用《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醒客”是作者自指;“醉客”是指践行席上的醉者。D.诗歌尾联上承“醉客”,用汉代司马相如与妻子卓文君的故事表达作者对文君当垆,美酒送老美好生活的向往。16.王安石曾指出,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结合全诗,从思想感情方面谈谈这首诗与杜诗的相似之处。【答案】15.D16.(1)首联起用反诘,下句曲折顿挫,笔势与杜甫极为相似;(2)颔联写出局势紧张,边境已然剑拔弩张,所写内容与杜甫诗相似;(3)颈联模仿杜甫《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这两句不但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句式与杜甫诗极为相似;(4)尾联表面看去像是赞美,实则婉讽,作者面对动荡不安的国事充满担忧,忧国忧民的情感与杜甫诗相似。【解析】这首《杜工部蜀中离席》通过描写离别场景和边境局势,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联感叹人生离别无常,颔联描绘边境紧张局势,颈联表现离席时的复杂心情,尾联则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全诗情感深沉,意境丰富。【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作者对文君当垆,美酒送老美好生活的向往”错误。“美酒”、“卓文君”这些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却是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同时又暗指时事堪悲,一些人却沉迷于于酒色,流连忘返,着实让人不齿。从表面看是赞美,但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另外,在最后一句中用上卓文君这个典故,也隐约表达了诗人希望在仕途上被重用的思想感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透露出诗人对离别的普遍性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战乱背景下短暂相聚的珍惜,这让人联想到杜甫在《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同样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社会动荡的关注,体现了对生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同时,上句反诘,下句曲折顿挫,笔势与杜甫极为相似;颔联“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描述了边境的紧张局势和战争的阴霾,与杜甫在《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战争苦难描绘相呼应,展现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注,如同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颈联“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对仗工整,“座中醉客”对“江上晴云”,“延醒客”“杂雨云”;同时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模仿杜甫《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句式与杜甫诗极为相似;尾联“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可知,词句表面上是对成都美酒和佳人的赞美,实则暗含着对现实的讽刺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杜甫诗歌中很常见,如与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那种表面轻松实则沉重的情感表达相似,都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动写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2)思乡是游子永恒的吟唱,但就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说,不知有几位游子能乘着月光回家,一解相思之愁。(3)古典诗歌中以“江”为意象的诗歌特别多,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苏轼创作的相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杭州变临安、南京变金陵、西安变长安……”一夜之间,在冬雪的银装素裹下,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一帧帧①的雪景图,引发了人们对“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打量那些刷屏的雪景照片,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雪落在那些“高大上”的现代建筑上时,显得②;而当长桥短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与皑皑白雪相遇时,总能呈现出让人惊叹的构图与意境。这当然不是雪花偏爱古老的事物,而是人们的眼睛和镜头钟情于雪景中的“诗意”:日常的我们,或已习惯了所在城市的拥挤和喧嚣,触目所及皆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轻、一种慢、一种久违的停顿、一种忘我的宁静。那些“美到哭”的雪景,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了唐诗宋词、水墨丹青的世界当中。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变化、城市如何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更有精神上的愉悦。(改编自《新华时评:留住“银装素裹”的诗意中国》,2018年1月28日)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光彩夺目精彩绝伦瞬息万变B.美不胜收平淡无奇日新月异C.光彩夺目平淡无奇瞬息万变D.美不胜收精彩绝伦日新月异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夜之间,银装素裹的冬雪,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B.冬雪的银装素裹,一夜之间,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C.一夜之间,冬雪的银装素裹,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D.银装素裹的冬雪,一夜之间,把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20.文中画横线句子短小精悍但不失蕴意,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B19.B20.①前两句中“轻”和“慢”符合雪这一意象的特性;后两句中连用两个偏正短语,凸显雪带给人的强烈的情绪感受。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写出了雪带给人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光彩夺目:主要强调光彩耀眼。“一帧帧……的雪景图,引发了人们对‘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说明雪景图非常美且数量多,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美不胜收”符合语境。第二空: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精彩绝伦:精彩美妙到了极点。文中“雪落在那些‘高大上’的现代建筑上时,显得……;而当长桥短亭等与皑皑白雪相遇时,总能呈现出让人惊叹的构图与意境”,通过对比可知雪落在现代建筑上没有特别的美感。“平淡无奇”符合语境。第三空: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日新月异:形容事物发展、进步得非常快,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文中“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变化、城市如何……”,强调城市的发展变化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变化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符合语境。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一夜之间,在冬雪的银装素裹下,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存在滥用介词“在……下”“使”,导致两个分句均缺少主语,可删去“在……下”“使”,排除AC。D中“把……呈现出”搭配不当,排除D。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轻”和“慢”这两个形容词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雪的轻柔、缓慢飘落的特点,符合雪这一自然意象给人的感觉。“一种久违的停顿、一种忘我的宁静”这两个偏正短语则强调了雪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强烈感受,停顿和宁静是人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难得的体验。②从句式上看,句子短小精悍,简洁明快。四个“一种……”的句式排列,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更能突出重点,让读者迅速感受到雪给人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斯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臣,秦帝国建立之后李斯为秦帝国兼并六国成功后的大统一做出巨大的贡献。秦始皇所有政绩中①。秦始皇沙丘病故之后,李斯更是肩负着维系帝国的重大责任。李斯后来违心地接受了赵高篡改始皇遗诏的政变。在利益的权衡之中,他同意了赵高的阴谋,保住了自己的相位。但是,伴随着赵高日益嚣张的权势,李斯最终还是惨死在赵高的屠刀之下。李斯虽想保住大秦帝国,想保住自己的相位,但是,最终②。这是李斯的悲剧!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都将会面临着一场考验。所有考验的本质其实只有一条:③。我们所说的每个人,毫无例外也包括了政治家。李斯作为秦帝国的丞相,逾越一个政治家的底线,导致了赵高阴谋的得逞,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该选择的是怯懦,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愚蠢,放弃该放弃的是睿智。李斯如果能够坚守“奉主之诏,听天之命”的原则,不放弃一个政治家的道德底线,他会走到被杀这一步吗?王立群《政治家的道德底线——谈李斯之死》有删节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多次强调“合作”的重要意义,要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再创合作新辉煌。B.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C.科学家已经建造了大型“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奇异物质。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①都有李斯的一份功劳②连自己的生命也保不住(连性命都保不住)③坚守底线还是放弃底线【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奉主之诏,听天之命”的引号表引用。A.表示强调。B.表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讽刺或反语。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第一段中李斯“辅佐”“巨大贡献”等行为和“更是”这个副词,可以推出李斯为大秦作出了巨大的“功劳”,故填“都有李斯的一份功劳”。②处,根据第二段“李斯最终还是惨死在赵高的屠刀之下”的信息和横线之前“但是,最终”等转折得出的结果,可以推出“性命都保不住”的信息,故填“连自己的生命也保不住”或“连性命都保不住”。③处,横线要填的内容应是:“我们面临什么样的考验”。而第③处横线后的文段应是对“考验”的具体内容解释,其关键词是“底线”“逾越”“坚守”“放弃”。那么根据前后文的逻辑,可以推断出填写的是“坚守底线还是放弃底线”。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尼采认为人生有三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重境界是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重境界是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的责任;第三重境界是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抛开繁杂,回归真实的本我。对此,你有怎样体验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对人生的三重境界做了很明确的界定。“骆驼”强调忍辱负重,被动接受;“狮子”是主动争取,主动但任;“婴儿”是抛开繁杂,回归真我,归结起来即“我应该”“我要”“我是”三种境界。从具体的解释来看,这三重境界有高低之分,后两种境界更有可取之处,考生可以任选一种精神境界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三种精神境界进行立意。写作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活在自我,回归真我。然后展开论述,一方面,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洞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旅程的真实写照。每个阶段我们都应珍惜并享受其中的过程,不断学习与成长。另一方面让我们以坚韧、勇气和纯真,共同演奏出生命的三重奏。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目标的达成与成就的辉煌,更在于过程中的真切体验与感悟。可与人生实际、生活、自我等相结合,写出自己的看法。最后重申论点,强调要抛开世俗的纷扰与繁杂,回归到了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立意:1.听从召唤,背负使命,忍受考验,毅然决然向前走去。2.主动出击,以大无畏的精神,开拓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3.活在自我,回归真我。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材料二: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兴有各种解释,叶嘉莹在材料一中选择的是广义的解释和引申的解释,是从读者和作者两方面来分析的。B.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其感发范围非常自由,情况比较复杂。C.叶嘉莹引用《乌夜啼》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而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则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D.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不太可能被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创作者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开创出更为通俗的宋词的反而超越了唐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叶嘉莹认为,词虽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心及物,而“比”则是由物及心。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D.蒋勋认为,李煜饱尝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才爆发艺术创造力,从而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等后期经典作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A.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答案】1.D2.D3.A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然后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等作品中的比兴为例分别对“比”和“兴”的内涵进行诠释,从而阐述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③最后指出古诗词中的“比兴”除了有心物交感的意思外,还有“言在此意在彼”的意味。5.①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②陆游以梅花自比,当像他这样的忠贞之士本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不仅未得到重用,反而横遭遗弃、备受摧残时,其由此产生的悲愤感情与“梅花”那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独自寂寞开放,且在风吹雨打中备受煎熬的冷落凄凉之情有某种暗合之处;③陆游以梅花这种事物寄托其身世之感。他虽壮志未酬但不愿像世俗之人那样争权夺利,而只想独葆高洁;词人的这种操守与梅花那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节操也有相同之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词并没有超越唐诗。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多个信息的能力。A.“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可见,应是“读者也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兴’是由心及物,而‘比’则是由物及心”错,从材料一第三段“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可见,“兴”是由物及心;第四段“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可见,‘比’则是由心及物”。C.“并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可见,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内涵的能力。“见物起兴”指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A.是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先有“我心”的特征,再选取了“匪石”“匪席”来比,是由心及物,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范畴。B.由看到的“蒹葭”而引发对“伊人”的思念,是由物及心。C.由看到的“明月”而引发对人才的渴慕,是由物及心。D.由看到的“桃花”而引发对新婚女子的美好祝福,是由物及心。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提出观点: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第二、三段“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对“比”“兴”进行解释,“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李后主《乌夜啼》……”,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第四段“‘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最后“‘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二中“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提出诗歌创作中“比兴”手法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陆游这首词中,言在梅花,而意在隐喻自身。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心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然而却一直不得重用,反而被调离前线乃至赋闲,当他看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时,自然就引发了自己内心那种无人赏识,寂寞凄凉的感情。梅花不仅孤独寂寞地开放,甚至“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对梅花来说,风雨的摧残令她花瓣凋零;对作者来说,政治仕途上的风雨摧残,令他也备受煎熬,本就孤独凄凉无人赏识,再加上人生处处遭遇不顺,命途多舛,这样更的失意落魄与所见梅花何等相似。另外,梅花还有高洁品性,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没有争春之心,作者以之来表达自己没有争名夺利的想法,一切出发点只是为国为民,即使壮志未酬,也不愿沦落为庸俗之人,宁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正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花瓣凋零,化泥为尘,其幽香依旧不变,这种特性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高洁自守的品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雪地追踪曲波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一铺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上,坐着小分队的全体队员。东间里,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这些表情在交替翻腾,反映着他内心的思绪。从对许大马棒匪伙的审讯中,本来已经确定了第二步的前进方向和打击的目标,但几天来初冬的小雪,却刁难了少剑波素来的神速果断。它每天拂晓总是下一阵,下到地上又不融化,它成了未来雪原的奠基层,这是东北雪的一大特色。由于这样,小分队的任何行动,将会在地上留下脚印,那时小分队就不是一支神不知鬼不觉的飞箭,而会成为一队有形有踪的猎人。这样来对付数倍于我的狡猾残忍的匪徒,是一种极大的不利。“雪!成了敌人的义务‘情报员’,又成了暴露小分队秘密的‘奸细’。”几天来少剑波的内心在对这种情况发怒,行动一直未决。寻找和抓住行动的机会,成为少剑波十数天来思考的中心。今天的大雪来临,是少剑波决定问题的时刻了。“警卫员!”少剑波以一副坚韧自信的神气喊道。“有!”高波从西间跑过来,站在门框旁静等首长的命令。少剑波没言语,他那果断的神气,顿时迟疑下来。他谨慎地从衣兜里再次掏出那封信,看了又看,然后坐在炕沿上,拐肘支着小炕桌,瞅着信上的每一句每一字,在细细地琢磨。高波看到首长又在考虑,便轻轻地退回西间。身旁的火盆,吐着蓝色的火焰,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因此应特别告诫你,侦察要准,判断要稳,打击要狠。当你还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切忌盲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小分队任何一点气味也不要被敌人嗅到。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全身兴奋地跳下炕来,自语地说:“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他把桌子一推,以最坚定的语气喊道:“高波!白茹!”“有!”“都过来!”高波、白茹一齐来到东间。“你们要知道,”少剑波满面欢笑没头没脑地说,“关键问题在于咱们如何利用它,对吗?……现在不是给咱们戴奖章的时候,那样咱们会昏迷,现在应是批评再批评,你们说对不对?”高波、白茹被少剑波没头没脑的几句话,说得也不知怎样答对,只是瞪着奇疑的四只眼睛抿嘴笑了笑。少剑波再看了一下门外的大风雪,头一点,用特别兴奋的声调命令道:“好时机,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是,”高波复诵道,“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说着行了军礼,跑出去。各小队接到命令,急速整装。战士们都显出一种疑问的神情,“为什么这样大的风雪要出发呀?”少剑波再次细细地校对了一下地图上所标的红线,再次测了测指北针的方向度,当他自信不会有任何误差时,然后他坚决果断地自语道:“决定了!”一面紧张地整装。当他把一切装备佩带好,便向屯东走去。四合大炕的屋子里,战士们在精神紧张地等待着。“立正!”当少剑波走进来,杨子荣一声口令,战士们向首长行注目礼。少剑波还了礼,轻道一声“稍息”,便立在四合大炕的地中央。战士们在炕上,窗台上,炕沿上,地上,站着,坐着,或单腿跪着,蹲着,静等着少剑波讲什么。“同志们,”少剑波的神情突然特别焕发,“时机到了!现在我们立即出发,到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却能找着敌人的地方去,再给他来个比奶头山更干净的歼灭战。”战士们一阵兴奋的微笑。“越快越好!”少剑波微笑着看了看窗外的大风雪,战士们的视线也被拉到窗外。“大雪!”少剑波道,“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依靠它可以发现敌人的踪迹,依靠它又可以隐蔽咱们自己的踪影,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便利于我们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战士们怀疑的神情消散了,顿时精神焕发。少剑波又幽默逗趣地道:“当然啦!有一利,必有一弊,交这样一个生疏的朋友,就必得有点花费。咱们也别小气,花费就花费点吧!咱这位朋友不要别的,就是要咱们的力气和意志。”战士们的笑声中,少剑波坚毅地抖动了一下肩膀。“咱这朋友,”少剑波继续道,“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谁要是装孬种,它就越抽谁的后腿。”大家被剑波这番有趣的比喻,逗的大笑起来。“我们今天的行军中,要摸摸我们这位新朋友的脾气,从而想办法驾驭它,利用它多给我们些帮助。这就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创造雪地行军战斗的经验。现在我命令,出发!”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小分队的影子,在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里,像几十颗黑点,蠕蠕前进。(节选自《林海雪原》,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大雪纷飞环境的描写,为下文写少剑波内心的焦虑以及他后来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B.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从中获得了启发,让他想到雪地虽然造成了困难,但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C.少剑波用坚韧自信的神气喊警卫员进来,但又迟疑不语,表明此时他的思考还没有完全成熟,反映出他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D.能将大雪这种行军敌人转变为朋友,反映出少剑波及小分队战士们的勇敢与智慧,体现出他们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7.关于文中结尾部分少剑波谈论大雪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剑波说大雪可以变成了朋友、力量,这与上文写他反复看首长的信的情节相照应。B.少剑波幽默、智慧的讲话打消了战士们心中对恶劣天气的畏惧,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C.少剑波的分析具有指导性意义,为小说后文写战士们巧妙利用大雪消灭土匪做了铺垫。D.少剑波此时的自信、智慧,与上文他犹豫不决形成反差,这样的人物描写更显真实。8.试分析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9.《林海雪原》这篇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B8.①设置悬念,围绕如何把雪这个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这一难题叙述故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一封信让故事实现突转,情节曲折生动。③主要以少剑波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展开情节,用其他队员的情绪变化衬托出少剑波的睿智,从而塑造出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④前后呼应,开头结尾都写到漫天大雪。9.①小说开头、结尾都以精妙生动的笔触创造性地描摹了东北大雪的场景,造就了作品浪漫主义基调,有力地烘托了作品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也间接表现了战士们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②对指挥员少剑波神态、动作、语言等带有夸张和煽情的描写,带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英雄主义色彩。③少剑波反复阅读首长给他的一封信,然后突然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故事情节带有艺术夸张色彩,也体现出小说浪漫主义的基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反映出他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错误,少剑波坚韧自信的叫来警卫员,又迟疑,是因为想到信里首长担心他急躁和轻率,体现出他的小心谨慎。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打消了战士们心中对恶劣天气的畏惧”错误,文中并没有表现出战士们畏惧恶劣天气,“畏惧”无中生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设置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文章一开头描写“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设置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到底在思考什么,下什么决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表明因为下雪,小分队无法完成剿匪,陷入两难境地,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从中获得了启发,情节因首长的信而突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少剑波,全篇都是围绕他的心理变化展开的,如“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又以他的语言推动情节发展,而其他战士的反映更好地衬托出少剑波的英雄形象。开头“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结尾“纷纷正盛的落雪”“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都写到漫天大雪,前后呼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从环境角度来说,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漫天飞雪的自然环境,营造了浪漫氛围,“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衬托出战士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从人物角度来说,小说运用大量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少剑波这一代表性人物,如文中少剑波为激战士们将大雪比作新朋友,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浪漫色彩。从情节角度来说,在面对大雪造成的困境时,少剑波通过反复阅读首长的信,突然就找到了解决办法,这样的情节有很大的艺术成分,体现出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保育老师个人工作总结5篇
- 会计毕业实习报告四篇
- 专业实习报告怎么写4篇
- 部门员工辞职报告(集锦15篇)
- 父亲节的演讲稿汇编15篇
- 亲子趣味运动会方案(15篇)
- 外贸跟单实习报告(8篇)
- 个人的自我介绍
- 年产3000万件汽车冲压件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拿地申报
- 关于教导主任个人述职报告4篇
-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件
- 2024年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军事理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上《数学广角-集合》单元集体备课及全部课时教学设计
- 最新【SD高达G世纪-超越世界】各强力机体开发路线
- 完整MAM-KY02S螺杆空压机控制器MODBUSⅡ通信协议说明
- 专业英语四级听力模拟题
- [广州]污水处理厂工程监理投标大纲(325页完整)_secret
- 南京禄口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项目融资分析报告(第一稿)
- 乡镇殡葬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