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赵艳(以下简称赵):很多读者对你的认识是从《哦,香雪》开始的,这是一篇意境和文字都非常优美的文章,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中诗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青春的诗意和激情,一气呵成,像是从生命中活泼泼地流淌出来的东西,很感性,也很朴实。你自己如何评价这篇作品在你所有创作中的地位和价值?铁凝(以下简称铁):它在我整个创作中不是以价值高或低,分量轻或重来衡量的,而是它本身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我后来的小说在叙事上更成熟,更像一个自觉作家的写作,但《哦,香雪》焕发出来的对人生、对情感、对生活、对希望那种透明的激情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年轻的作家,如果有本领,写出那样的作品并不难,但是岁月过去了,我们经历了很多,如果还保有那样的爱和希望,还拥有那种透明的心境,那就真是不容易的。我想,《哦,香雪》对我的意义就在这里。现在,香雪的时代好像已经过去了,我歌颂的也的确不是封闭的处于蒙昧状态的大山里的人和事。生活在变,生活里的人也在变,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香雪。孙犁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认为,发掘我们内心的多种原始美德是任何作家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放弃的,哪怕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外在的形式变了,内部那个坚硬的核应该还在。赵:无论是美还是丑,无论外壳怎样变换,内在的核始终如一地朝向对人类美好的情感、珍贵的品性的追求。铁:是的。我的作品中前后的人物和故事都有鲜明的不同,中间还有一些起伏。文学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途径,有时是这个故事触动了你,有时是那个人使你有倾诉的愿望,但最终我将这些人和事融合在一起,通过他们,我想要实现的是文学温暖世界的功能。汪曾祺说过“人是孤儿”,人真的是很孤独的,所以人需要文学的世界、希望的世界,虽然也许那最美好的境界,我们永远到达不了,但愿望在那儿,我们就会有向前走的勇气,对生活有所期待,这就够了。文学应该给人们提供期待,应该温暖这个世界。赵:这是文学存在的理由,也是香雪的意义所在。铁:我是这样想的。生活不可能完全是香雪那样的,也不应该有这样的要求,但香雪是什么呢?她是人的灵魂中最柔软的部分,是那个最宝贵的存在,以后可能不是香雪,是其他人,比如司猗纹,她的灵魂的某个微小的不为人察觉的角落里有没有香雪的部分?肯定有。所以说,香雪的精神,香雪所意味着的人的灵魂中清澄柔软的部分应该被文学唤起。赵:被提醒。铁:对。尤其是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更应该有她的位置,不然,我们的追求、生活、物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最终的点在哪里?目标在哪里?我中间部分的小说有很强的失望情绪,但文学的希望可以通过失望来获得。我的起点是从香雪那里开始的,底色的东西一直在。赵:我注意到你的创作中农村题材的小说占了不少比重,那么,乡村对你而言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吗?铁:当然有。四年的农村生活对我的小说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当时我年龄很小,接触到的人给我的关切,女孩子之间单纯的友谊,点点滴滴渗透到我的生活和记忆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质朴本身就能够给我很深的触动,让我很难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我的视角是平视的,从未想过他们很无知或者自私或者我要去解救他们什么的。因为农民身上真正有大的智慧,非常狭隘的和非常开阔的东西极端地纠结在一起。我对农村的、对农民的兴趣将来也不会轻易放弃。赵:不少作家都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擅长的创作领域,有的专注于乡村,有的热衷于城市,而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写作领域,面对新的写作对象时,往往容易发生认识和表达上的偏颇和困难。而你在城市与乡村这两个领域里都能够自如地思考和言说,它们成为你创作中并行发展、各有所长的两个重要部分。你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铁:我一直认为我们中国、我们民族的根就在农村,这是一个抹杀不掉的背景和现实。我们的故事环境、语言环境、生存环境和人的精神发展环境跟有着几百年城市历史的西方文学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我们的本土资源很丰富。只有了解了农村的过去和现在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人和事,当然,并不一定非得写与农村有关的作品,但至少应该了解。笔下可以没有,但心里有,就会感觉生活得更结实一些。这也许是我的偏激和保守吧。就是现在,我有机会也很愿意到农村去,对我来说,那里有所谓根的东西。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不是截然分开的,我常常在一个城市人身上突然看到农民的影子,虽然他从未在农村待过,在农民身上我也看到非常大气的,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而是属于中国人的、中华民族的东西。而且在农村打量城市和在城市回望乡村,都会有新的收获,获得身在其中不解其味的新感受。(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哦,香雪》是铁凝的处女作,还不能称为她的自觉的写作,因此作品在叙事上相对来说还不够成熟。B.温暖世界是文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无论作品描述着怎样的故事与人物,最终都要回归这一功能。C.为了解决新的写作对象会带来认识和表达上的偏颇与困难的问题,铁凝选择深入了解农村的过去与现在。D.中国文学产生的背景与有着几百年城市历史的西方文学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作家要认识我们的民族之根。2.下列对材料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赵艳在访谈时,有时用问句,是为了引发访谈对象回答;有时用陈述的短句,是为了接续话题,再进一步。B.赵艳在整个访谈的设计中,有意地先以小说《哦,香雪》引入,再逐步引向对作品之外更深话题的探讨。C.材料中分别引用了孙犁与汪曾祺的话,表明这二人与铁凝在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上有突出的一致性。D.由于访谈双方对文学有共同的话语体系,这就决定了她们进行交流时,使用了文学化和理论化的语言。3.下列是张莉教授关于铁凝作品的分析,符合上述材料论及的写作理念的一项是()A.《笨花》里,有作为艺术家的本分、老实以及耐烦,也有作家对民族身份的清醒认知,这是看到外来世界后对自我处境的一次重要回视。B.《逃跑》根植于日常伦理,并不追求表面的喧腾和戏剧化,不追求道德审判,它在打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力,打开我们对人的认识力。C.《玫瑰门》中,你可以看到男性之于司猗纹生命历程所构成的压迫,但作品更重要的是表现社会语境和历史负累之于一个女性的重压。D.《永远有多远》中,铁凝将深具传统仁义美德的女性和北京精神叠合在一起,写出了胡同里长大的女孩子白大省的情感历程。4.结合材料,谈谈铁凝塑造“香雪”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了铁凝的一种写作理念。这种写作理念是否在《哦,香雪》一文中有所体现?请简要分析。【答案】1.D2.C3.B4.“香雪”代表着人的灵魂中最柔软、最宝贵的部分,是灵魂中清澄和希望的象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香雪所代表的精神能够唤起人们灵魂中清澄柔软的部分,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让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5.画横线句子反映的写作理念是文学应该温暖世界,给人们提供期待,在《哦,香雪》一文中有所体现。《哦,香雪》通过描写一群乡村女孩对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向往,展现了她们的纯真、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小说中充满了对人性美好的歌颂和对生活的希望,让读者感受到温暖和期待。例如,香雪为了换取一个自动铅笔盒,勇敢地踏上火车,展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对希望和美好的追求正是文学温暖世界、给人们提供期待的体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哦,香雪》是铁凝的处女作……在叙事上相对来说还不够成熟”错误,铁凝并未称《哦,香雪》为处女作;原文“我后来的小说在叙事上更成熟”,可见作品的“不成熟”是相对她后期作品而言,而非绝对。B.“温暖世界是文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错误,原文说“我想要实现的是文学温暖世界的功能”,温暖世界被铁凝视为文学的功能之一,但并非唯一或最重要的功能。C.“……铁凝选择深入了解农村的过去与现在”错误,铁凝深入了解农村并非为解决写作偏颇与困难,而是出于对农村作为民族之根的认同。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C.“表明这二人与铁凝在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上有突出的一致性”错误,引用孙犁与汪曾祺的话是为了丰富访谈内容,从不同角度引发对铁凝创作的思考,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材料中强调铁凝的写作理念包括文学应温暖世界、发掘人类内心原始美德、对生活有希待等。A.强调民族身份认知,与材料中的写作理念关联不大。B.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和不追求表面形式,与材料中文学应该温暖世界,提供期待的理念相符。C.重点在表现社会语境和历史负累对女性的重压,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写作理念。D.主要写女性情感历程与传统美德、北京精神的叠合,与材料中的写作理念不太一致。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意义的能力。“香雪”代表着人的灵魂中最柔软、最宝贵的部分,是灵魂中清澄和希望的象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迷惑,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内心容易变得坚硬和冷漠。而香雪所体现出的纯真、善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角落,给予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她提醒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和功成名就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让人们认识到,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的真正财富,而这种富足可以通过对美好情感、珍贵品性的追求来实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审美取向的能力。画横线句子反映的写作理念是文学应该温暖世界,给人们提供期待。铁凝认为文学的作用不仅仅是讲述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传递温暖和希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这种写作理念贯穿于铁凝的创作之中,也是她对文学价值的深刻理解。《哦,香雪》通过描写一群乡村女孩对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向往,展现了她们的纯真、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小说中的香雪等女孩们生活在封闭的大山里,但她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她们的纯真和善良在与火车上的乘客互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当香雪看到火车上的女学生铅笔盒时,她被那漂亮的铅笔盒所吸引,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这种纯真和善良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也为小说增添了温暖的色彩。这种温暖的情感氛围贯穿整个小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香雪的故事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学的温暖和力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竞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C.那“一小点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C.文中不止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D.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用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8.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这一创作特点。【答案】6.D7.C8.①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而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②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③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绝望大哭时,老乡忽然用手摸他的头、帽子、脸颊来确认其身份,最终帮他指路。9.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②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错,伍原虽然绝望,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纯粹和单一”错,这里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加立体而丰富。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重要情节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由“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但是,往哪里走呢?”“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这一点儿如豆的光……小如绿豆似的光”可知,当伍原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由“我到底找到老乡啦!”“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可知,当伍原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由“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老乡……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可知,当伍原在窘境中,大哭绝望时,老乡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情节方面:紧扣“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概括小说情节。本文没有表现战争场面,而是叙述了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的故事。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人物方面: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伍原这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着当时许多战士的形象:具有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手法与主题方面:以一个战士伍原迷路的小事,写“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给伍原提供了帮助,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赵军固壁A不战B秦C数挑战D廉颇E不肯F赵王信G秦H之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夺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拔”意义不同。B.间,间谍,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义相同。C.信用,意为信任重用,与现代汉语中“讲信用”的“信用”一词意义不同。D.被,通“披”,穿,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攻打赵国,原本畏惧秦国的赵王经过廉颇、蔺相如的一番劝谏后,决定与秦王相会于渑池,主动表达示好的态度。B.渑池之会前,廉颇与赵王诀别时做的后续安排,体现他对局势的清醒认识;长平之战的坚守不出体现了他的军事谋略。C.赵悼襄王即位后,让乐乘取代廉颇,廉颇怒而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后廉颇自己也逃到魏国,却一直没有被魏王信任。D.因赵国多次受秦兵侵扰,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但由于奸人作梗而放弃;后来廉颇被楚王接到楚国,也没有立下战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2)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14.长平之战时,与秦军对峙的廉颇为何被免职?【答案】10.BDF11.B12.A13.(1)天下的人都用商人逐利的法则来结交朋友,当您有权势的时候,我们就追随您;当您失去权势的时候我们就离开您。(2)廉颇的仇人郭开送给使者丰厚的钱财,让他诋毁廉颇。14.因为赵王听信秦军畏惧赵括的谣言,让赵括取代了廉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军坚守营垒不与秦军交战,秦军多次向赵军挑衅,廉颇不肯出兵交战,赵王听信了秦国的间谍。“秦”是“挑战”的主语,“廉颇”是下一句的主语,“秦数挑战”句意、结构完整,前后都应断开,故BD处断开;“廉颇”是“不肯”的主语,“赵王”是“信”的主语,故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夺取。/超过。句意:夺取石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B.错误。间谍。/参与。句意:秦国间谍说。/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C.正确。句意:魏国不能信任重用他。D.正确。句意:穿上铠甲跳上马。/将军身穿铠甲手执武器。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赵王经过……主动表达示好的态度”错误,原文“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说明是秦国主动向赵国示好;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用;“市道”,商人逐利的法则;“势”,权势;“去”,离开。(2)“与”,给;“金”,钱财;“毁”,诋毁,说人坏话。【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赵王信秦之间”和“秦之间言曰:‘秦……独畏……赵括为将耳’”,以及后文“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可知,廉颇被免职是因为赵王听信秦国间谍的谣言,让赵括取代了廉颇。【参考译文】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将带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国的军队打得大败,占领了阳晋城,被赵王任命为上卿,以作战勇敢闻名于诸侯。后来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又一次进攻赵国,杀死了赵国两万士卒。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说他想跟赵王在位于西河以外的渑池进行一次友好会面。赵王畏惧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跟赵王商议说:“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起程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把赵王送到赵国的边境,与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算的行程以及会见礼节从开始到完毕的时间,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出三十天。如果过了三十天您没有回到赵国,就请拥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用您来要挟赵国的想法。”赵王答应了,于是和秦王在渑池相会。赵孝成王七年,秦国军队和赵国军队在长平对峙,当时赵奢已经死去,而蔺相如也得了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率领赵军进攻秦军,秦军好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与秦军交战,秦军多次向赵军挑衅,廉颇不肯出兵交战,赵王听信了秦国的间谍。秦国的间谍说:“秦国人所忌惮的,唯独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王因此任命赵括为将军,取代廉颇。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他。等到他再次被任命为大将,门客们又全都回来了。廉颇说:“客人们都请退回去吧!”门客们说道:“哎呀!您的看法为什么这么落后啊?天下的人都以商人逐利之道来结交朋友,当您有权势的时候,我们就追随您;当您失去权势的时候,我们就离开您。这本来就是很普遍的道理啊,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六年以后,赵王派遣廉颇率领军队进攻魏国的繁阳,夺取了这座城池。赵孝成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悼襄王继承王位,让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很生气,于是攻打乐乘,乐乘逃走了。廉颇也逃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廉颇在魏国居住了很长时间,但魏王对他并不信任和重用。赵国因为多次受到秦军的围困,赵王就想重新起用廉颇,而廉颇也想再次被赵王重用。赵王于是派使者到大梁去探望廉颇,看他是否可以重用。廉颇的仇人郭开送给使者丰厚的钱财,让他诋毁廉颇。赵王派来的使者见到廉颇,廉颇故意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还穿着盔甲骑上马,来表明自己还可以担当重任。赵王的使者回去后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然已经很老了,但是饭量却很好,只是跟我坐在一起时,很短的时间内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已经老了,于是没有征召他。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居住,就偷偷地派使者把他接到楚国。廉颇在做了楚国的将军之后,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廉颇最终死在了楚国的寿春城。(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古诗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重阳①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注】①1925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其主张不为大部分同志接受,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9月在永定金风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坚持坐担架赴上杭参会,病中恰逢重阳节,见黄菊开放,遂成此文。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易老天难老”将人与天对比,将有限的生命与无穷无尽的宇宙比较,揭示了自然界是从不因为人而改变运行规律的道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身无线壮丽的革命事业,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更加宝贵。B.“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象征意味。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C.写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词中洋溢的革命激情,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的秋光。D.“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用“寥廓”和“万里”来描绘秋景之壮,用“胜似春光”来描绘秋景之丽。16.这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诗句任选两种意象分析特点。【答案】15.B16.作者选取“黄花”“秋风”“江天”“霜”等意象,“黄花”象征着当时的工农红军,经过战火洗礼,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异常芬芳美丽。“秋风”象征着革命力量,“劲”字写出了其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江天”写江面和天空,壮丽开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霜”,就是红色根据地万里霜天后的秋色,万里极言纵横广阔,写出秋天的宏阔绚丽。【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句子和情感的能力。B.“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错误,这里的“秋风”暗指的是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革命的风暴席卷着旧中国。而不是阻碍革命的力量。我们从“胜似春光”可判断作者对秋风的情感态度是褒义。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上片,“战地黄花分外香”中选取了“黄花”的意象,黄花:指菊花。依五行之律秋属金,金之色黄,而菊花秋日开放,故曰黄花。这“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们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这个意向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下片,“一年一度秋风劲”选取了“秋风”这一意象,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因此,这里的秋风象征着革命力量。“寥廓江天万里霜”选取了“江天”“霜”两个意象,诗句描写此时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江面与天空的无边无际,浩渺空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万里霜”通过“万里”写秋色无边,呈现出秋天宏阔绚丽的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着诗人对五味人生、百态世相的思考与感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三、课内知识及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C.“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故选C。19.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描绘的力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C.《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D.《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分析错误,《哦,香雪》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故选D。阅读《哦,香雪》的两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语段一:一轮满月升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二: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20.下列填入语段一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②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③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④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⑤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A.②④⑤③①B.②④③①⑤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⑤③①21.请分析语段二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答案】20.A21.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②把核桃叶比作金铃铛,喻体非常美好也很形象,香雪年龄小,这一比喻符合人物认知:③“怂恿”“唱歌”两个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香雪的纯洁和不再害怕后的内心的满意。【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根据上文“一轮满月升起来了”,而月光的照耀,应该是从上到下的,人们视觉所见也往往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所以应该先从大范围的环境开始描述,即“②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再进一步细化月光下的细节景象“④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即②在④之前,排除CD;三个“还有”为开头句子中,结合前面④是属于近处的细节观察,而从人观察的视角来说,应是由近到远,所以应是先看到眼前的荆棘、怪石,再逐步看到远处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树,即⑤在③之前。最后,以“①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作为情感的寄托或视觉的焦点结束,形成从自然景物到人物情感的过渡,使整个语段更加完整和富有情感色彩,排除B。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使用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把核桃叶比作金铃铛,核桃叶子这时候颜色是枯黄的,和“金色”接近;核桃叶子卷起来形状和“铃铛”很像。这个喻体非常美好也很形象,符合从小在大山中长大的孩子香雪的年龄特征和人物认知。“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说风“怂恿”,说叶子“歌唱”,都是拟人手法,一是符合香雪纯洁、孩子气的特点;二是这样的声音感觉很美好,结合“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可知,写出了香雪找到回家勇气后不再害怕的内心的自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听荡气回肠咏流传。从《诗经·芣苢》这类耳熟能详的远古经典,到《沁园春·长沙》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______。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赋予经典诗词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______出蓬勃生机。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______。我们将传承诗词精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继续______当代文化风尚。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沁人心脾萌发心悦诚服引领B.感同身受焕发心悦诚服指引C.感同身受萌发心驰神往指引D.沁人心脾焕发心驰神往引领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答案】22.D23.A【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感同身受”本义是心里很感激,多指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经典诗词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故选用“沁人心脾”。第二空:“萌发”指种子或抱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焕发”指光彩四射;也指振作。根据“蓬勃生机”可知,此处应选用“焕发”。第三空:“心悦诚服”指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心驰神往”指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此处语境形容文学经典让品读历史的人非常向往,故选用“心驰神往”。第四空:“引领”指引导、带领;“指引”指点引导。根据“文化风尚”可知,此处应选用“引领”。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不仅体现了……而且是……的展现”不合逻辑,语句结构不一致,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展现了……”或“不仅是……的体现,而且是……的展现”,故排除CD。二是“蜕变”与“智慧精髓”搭配不当,可改为“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故排除B。故选A。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春是人生的花样年华,怀揣梦想,富有激情,开启了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是“青春的价值”专题,其中每一个诗人的青春吟唱,都是时代的回响,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郭沫若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闻一多甘做红烛献身苦难的中国;每一个青春的故事都是青春中国的时代缩影,小战士血染的战火青春闪耀着人性光芒,香雪们用理想与追求谱写改革时代的亮丽风景。今天,在阔步前进中的中国,一群群迅捷奔跑的小哥织就了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航天尖兵不断向更辽远的星辰大海进发;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守卫着14亿人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当下,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标记青年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丧系青年、佛系青年……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你认为今天的青年应该有怎样的时代标签?请围绕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题非常明确——青春。但对于“青春”的写作角度和写作内容,我们却需要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材料第一段,指出了“青春”的思想状态——在情感上是美好纯真、充满探索欲的;在自我意识上,已经能够对自己有一定的客观认知,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想要干什么;在社会认知上,也能够对社会进行一定的思考。材料第二段从教材出发,指出青春与时代息息相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青年们赞美奉献,向往光明、自由和理想,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价值就在于奋进、担当、追梦。由此看来,青年从不是单纯地被裹挟在时代大潮里的一颗石子,而是历史的参与者、奉献者、铸造者。青年,是历史故事中的主人公,更是新时代的主人公,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就在于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意义就在于勇于担当、奋进前行、追求梦想。对此,材料第三代给出了更为具体、更具当代性的例子——青年快递员、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守边战士谱写中国故事和中国成就的艰辛付出。这说明说明伟大中国故事的背后其实是一代代青春工作者的脚步和汗水,宏大中国大厦的支撑者就是这一群群普通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年轻人。而材料最后一段,则给出了我们关于“青春”可以思考的不同方向。不同的人对青春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同人的青春有着不同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丧系青年、佛系青年”都是青春的痕迹,青春是闪亮的岁月,对所有的事物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抱负,如泉涌般的求知欲,支持着我们不断的吸收各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时的彷徨与无助。试题要求在写作时思考“今天的青年应该有怎样的时代标签”。虽可以针对材料最后一段展开不同的思考,但总体的情感基调还是应该体现材料前三段的奋斗、拼搏、奉献、爱国等新时代精神。如,可选“爱国”标签,说明我们要承担起时代责任,完成时代使命,用自己的力量助力祖国发展;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就是思考青年应当做些什么,怎么做,切忌好高骛远,应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锤炼品格,锻炼本领,增强能力,遇到祖国需要的时刻,要勇敢坚定地像疫情中的“90后”“95后”“00后”一样,做支撑社会的栋梁,让祖国因你而骄傲。如选择“奋斗”标签,可以反面批驳“躺平族”“摆烂族”,再从正面举江梦南、苏炳添、航天青年组等例子,论证当代青年应该具备奋斗、拼搏、创新等优秀品质,从而赢得祖国和人民的赞誉;最后呼吁广大青年做好身边事,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书写当代青年的“优秀”标签。立意:(1)勇担时代责任,书写精彩青春。(2)用行动书写标签,让青春焕发光彩。(3)选好青春标签,不负韶华。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赵艳(以下简称赵):很多读者对你的认识是从《哦,香雪》开始的,这是一篇意境和文字都非常优美的文章,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中诗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青春的诗意和激情,一气呵成,像是从生命中活泼泼地流淌出来的东西,很感性,也很朴实。你自己如何评价这篇作品在你所有创作中的地位和价值?铁凝(以下简称铁):它在我整个创作中不是以价值高或低,分量轻或重来衡量的,而是它本身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我后来的小说在叙事上更成熟,更像一个自觉作家的写作,但《哦,香雪》焕发出来的对人生、对情感、对生活、对希望那种透明的激情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年轻的作家,如果有本领,写出那样的作品并不难,但是岁月过去了,我们经历了很多,如果还保有那样的爱和希望,还拥有那种透明的心境,那就真是不容易的。我想,《哦,香雪》对我的意义就在这里。现在,香雪的时代好像已经过去了,我歌颂的也的确不是封闭的处于蒙昧状态的大山里的人和事。生活在变,生活里的人也在变,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香雪。孙犁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认为,发掘我们内心的多种原始美德是任何作家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放弃的,哪怕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外在的形式变了,内部那个坚硬的核应该还在。赵:无论是美还是丑,无论外壳怎样变换,内在的核始终如一地朝向对人类美好的情感、珍贵的品性的追求。铁:是的。我的作品中前后的人物和故事都有鲜明的不同,中间还有一些起伏。文学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途径,有时是这个故事触动了你,有时是那个人使你有倾诉的愿望,但最终我将这些人和事融合在一起,通过他们,我想要实现的是文学温暖世界的功能。汪曾祺说过“人是孤儿”,人真的是很孤独的,所以人需要文学的世界、希望的世界,虽然也许那最美好的境界,我们永远到达不了,但愿望在那儿,我们就会有向前走的勇气,对生活有所期待,这就够了。文学应该给人们提供期待,应该温暖这个世界。赵:这是文学存在的理由,也是香雪的意义所在。铁:我是这样想的。生活不可能完全是香雪那样的,也不应该有这样的要求,但香雪是什么呢?她是人的灵魂中最柔软的部分,是那个最宝贵的存在,以后可能不是香雪,是其他人,比如司猗纹,她的灵魂的某个微小的不为人察觉的角落里有没有香雪的部分?肯定有。所以说,香雪的精神,香雪所意味着的人的灵魂中清澄柔软的部分应该被文学唤起。赵:被提醒。铁:对。尤其是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更应该有她的位置,不然,我们的追求、生活、物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最终的点在哪里?目标在哪里?我中间部分的小说有很强的失望情绪,但文学的希望可以通过失望来获得。我的起点是从香雪那里开始的,底色的东西一直在。赵:我注意到你的创作中农村题材的小说占了不少比重,那么,乡村对你而言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吗?铁:当然有。四年的农村生活对我的小说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当时我年龄很小,接触到的人给我的关切,女孩子之间单纯的友谊,点点滴滴渗透到我的生活和记忆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质朴本身就能够给我很深的触动,让我很难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我的视角是平视的,从未想过他们很无知或者自私或者我要去解救他们什么的。因为农民身上真正有大的智慧,非常狭隘的和非常开阔的东西极端地纠结在一起。我对农村的、对农民的兴趣将来也不会轻易放弃。赵:不少作家都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擅长的创作领域,有的专注于乡村,有的热衷于城市,而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写作领域,面对新的写作对象时,往往容易发生认识和表达上的偏颇和困难。而你在城市与乡村这两个领域里都能够自如地思考和言说,它们成为你创作中并行发展、各有所长的两个重要部分。你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铁:我一直认为我们中国、我们民族的根就在农村,这是一个抹杀不掉的背景和现实。我们的故事环境、语言环境、生存环境和人的精神发展环境跟有着几百年城市历史的西方文学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我们的本土资源很丰富。只有了解了农村的过去和现在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人和事,当然,并不一定非得写与农村有关的作品,但至少应该了解。笔下可以没有,但心里有,就会感觉生活得更结实一些。这也许是我的偏激和保守吧。就是现在,我有机会也很愿意到农村去,对我来说,那里有所谓根的东西。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不是截然分开的,我常常在一个城市人身上突然看到农民的影子,虽然他从未在农村待过,在农民身上我也看到非常大气的,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而是属于中国人的、中华民族的东西。而且在农村打量城市和在城市回望乡村,都会有新的收获,获得身在其中不解其味的新感受。(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哦,香雪》是铁凝的处女作,还不能称为她的自觉的写作,因此作品在叙事上相对来说还不够成熟。B.温暖世界是文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无论作品描述着怎样的故事与人物,最终都要回归这一功能。C.为了解决新的写作对象会带来认识和表达上的偏颇与困难的问题,铁凝选择深入了解农村的过去与现在。D.中国文学产生的背景与有着几百年城市历史的西方文学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作家要认识我们的民族之根。2.下列对材料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赵艳在访谈时,有时用问句,是为了引发访谈对象回答;有时用陈述的短句,是为了接续话题,再进一步。B.赵艳在整个访谈的设计中,有意地先以小说《哦,香雪》引入,再逐步引向对作品之外更深话题的探讨。C.材料中分别引用了孙犁与汪曾祺的话,表明这二人与铁凝在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上有突出的一致性。D.由于访谈双方对文学有共同的话语体系,这就决定了她们进行交流时,使用了文学化和理论化的语言。3.下列是张莉教授关于铁凝作品的分析,符合上述材料论及的写作理念的一项是()A.《笨花》里,有作为艺术家的本分、老实以及耐烦,也有作家对民族身份的清醒认知,这是看到外来世界后对自我处境的一次重要回视。B.《逃跑》根植于日常伦理,并不追求表面的喧腾和戏剧化,不追求道德审判,它在打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力,打开我们对人的认识力。C.《玫瑰门》中,你可以看到男性之于司猗纹生命历程所构成的压迫,但作品更重要的是表现社会语境和历史负累之于一个女性的重压。D.《永远有多远》中,铁凝将深具传统仁义美德的女性和北京精神叠合在一起,写出了胡同里长大的女孩子白大省的情感历程。4.结合材料,谈谈铁凝塑造“香雪”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了铁凝的一种写作理念。这种写作理念是否在《哦,香雪》一文中有所体现?请简要分析。【答案】1.D2.C3.B4.“香雪”代表着人的灵魂中最柔软、最宝贵的部分,是灵魂中清澄和希望的象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香雪所代表的精神能够唤起人们灵魂中清澄柔软的部分,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让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5.画横线句子反映的写作理念是文学应该温暖世界,给人们提供期待,在《哦,香雪》一文中有所体现。《哦,香雪》通过描写一群乡村女孩对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向往,展现了她们的纯真、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小说中充满了对人性美好的歌颂和对生活的希望,让读者感受到温暖和期待。例如,香雪为了换取一个自动铅笔盒,勇敢地踏上火车,展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对希望和美好的追求正是文学温暖世界、给人们提供期待的体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哦,香雪》是铁凝的处女作……在叙事上相对来说还不够成熟”错误,铁凝并未称《哦,香雪》为处女作;原文“我后来的小说在叙事上更成熟”,可见作品的“不成熟”是相对她后期作品而言,而非绝对。B.“温暖世界是文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错误,原文说“我想要实现的是文学温暖世界的功能”,温暖世界被铁凝视为文学的功能之一,但并非唯一或最重要的功能。C.“……铁凝选择深入了解农村的过去与现在”错误,铁凝深入了解农村并非为解决写作偏颇与困难,而是出于对农村作为民族之根的认同。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C.“表明这二人与铁凝在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上有突出的一致性”错误,引用孙犁与汪曾祺的话是为了丰富访谈内容,从不同角度引发对铁凝创作的思考,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材料中强调铁凝的写作理念包括文学应温暖世界、发掘人类内心原始美德、对生活有希待等。A.强调民族身份认知,与材料中的写作理念关联不大。B.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和不追求表面形式,与材料中文学应该温暖世界,提供期待的理念相符。C.重点在表现社会语境和历史负累对女性的重压,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写作理念。D.主要写女性情感历程与传统美德、北京精神的叠合,与材料中的写作理念不太一致。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意义的能力。“香雪”代表着人的灵魂中最柔软、最宝贵的部分,是灵魂中清澄和希望的象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迷惑,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内心容易变得坚硬和冷漠。而香雪所体现出的纯真、善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角落,给予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她提醒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和功成名就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让人们认识到,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的真正财富,而这种富足可以通过对美好情感、珍贵品性的追求来实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审美取向的能力。画横线句子反映的写作理念是文学应该温暖世界,给人们提供期待。铁凝认为文学的作用不仅仅是讲述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传递温暖和希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这种写作理念贯穿于铁凝的创作之中,也是她对文学价值的深刻理解。《哦,香雪》通过描写一群乡村女孩对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向往,展现了她们的纯真、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小说中的香雪等女孩们生活在封闭的大山里,但她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她们的纯真和善良在与火车上的乘客互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当香雪看到火车上的女学生铅笔盒时,她被那漂亮的铅笔盒所吸引,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这种纯真和善良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也为小说增添了温暖的色彩。这种温暖的情感氛围贯穿整个小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香雪的故事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学的温暖和力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竞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C.那“一小点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C.文中不止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D.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用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8.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这一创作特点。【答案】6.D7.C8.①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而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②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③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绝望大哭时,老乡忽然用手摸他的头、帽子、脸颊来确认其身份,最终帮他指路。9.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②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错,伍原虽然绝望,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纯粹和单一”错,这里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加立体而丰富。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重要情节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由“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但是,往哪里走呢?”“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这一点儿如豆的光……小如绿豆似的光”可知,当伍原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由“我到底找到老乡啦!”“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可知,当伍原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由“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老乡……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可知,当伍原在窘境中,大哭绝望时,老乡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情节方面:紧扣“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概括小说情节。本文没有表现战争场面,而是叙述了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的故事。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人物方面: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伍原这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着当时许多战士的形象:具有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手法与主题方面:以一个战士伍原迷路的小事,写“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给伍原提供了帮助,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赵军固壁A不战B秦C数挑战D廉颇E不肯F赵王信G秦H之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夺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拔”意义不同。B.间,间谍,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义相同。C.信用,意为信任重用,与现代汉语中“讲信用”的“信用”一词意义不同。D.被,通“披”,穿,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攻打赵国,原本畏惧秦国的赵王经过廉颇、蔺相如的一番劝谏后,决定与秦王相会于渑池,主动表达示好的态度。B.渑池之会前,廉颇与赵王诀别时做的后续安排,体现他对局势的清醒认识;长平之战的坚守不出体现了他的军事谋略。C.赵悼襄王即位后,让乐乘取代廉颇,廉颇怒而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后廉颇自己也逃到魏国,却一直没有被魏王信任。D.因赵国多次受秦兵侵扰,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但由于奸人作梗而放弃;后来廉颇被楚王接到楚国,也没有立下战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2)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14.长平之战时,与秦军对峙的廉颇为何被免职?【答案】10.BDF11.B12.A13.(1)天下的人都用商人逐利的法则来结交朋友,当您有权势的时候,我们就追随您;当您失去权势的时候我们就离开您。(2)廉颇的仇人郭开送给使者丰厚的钱财,让他诋毁廉颇。14.因为赵王听信秦军畏惧赵括的谣言,让赵括取代了廉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军坚守营垒不与秦军交战,秦军多次向赵军挑衅,廉颇不肯出兵交战,赵王听信了秦国的间谍。“秦”是“挑战”的主语,“廉颇”是下一句的主语,“秦数挑战”句意、结构完整,前后都应断开,故BD处断开;“廉颇”是“不肯”的主语,“赵王”是“信”的主语,故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夺取。/超过。句意:夺取石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B.错误。间谍。/参与。句意:秦国间谍说。/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C.正确。句意:魏国不能信任重用他。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