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室的档案,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由甲骨文的成熟性和系统性可以推知,甲骨文之前必然还有更久远的文字和文献之源。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的“册”字,还有把书册郑重存放在台案上的“典”字,说明商代有很多典籍,其中应该有不少是前代传承下来的。对商代早期和夏代的考古中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大量陶器符号和岩石符号,也证明殷墟甲骨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自殷墟甲骨文以来,汉字面貌虽经多次嬗变,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也古今有别,但汉字都是传承性的渐变和与时俱进的优化,没有出现过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情况。从甲骨文以来,中国的文脉从未间断,甲骨文奠定的汉字系统是传统所言的世界四大古典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古中国甲骨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被继续使用的文字。殷墟甲骨文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为什么能持续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和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汉字可以改革,可以改良优化,但绝不会灭亡,也绝不能废除。每当汉字使用出现困难时,人们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因势利导、改革改良,使其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需要。如秦代的“书同文”解决的是战国用字混乱问题,采用的方法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汉代“隶变”的动因是提高书写速度,主要通过书写技法来改善,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近现代的汉字简化主要是解决学习繁难问题,只是通过部分字的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来减轻学习负担,而且简化字80%以上是自身演变的结果,并非突然的全盘改造或替换。汉字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所以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也促动着文明的进步。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优化追求,既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摘编自李运富《甲骨文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材料二: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几代学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殷商历史,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秉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罗王之学在当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与“古史辨派”对垒叫阵,但是有意识地针对“古史辨派”的“破”而作的“立”,至今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建设工作。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新时期以来,研究夏代历史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在现在的条件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比如,一个黑陶纺轮的刻划与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较相似,这些符号大约有24种之多,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共”字陶文,陶寺遗址发现了朱书符号。当然虽在二里头等文化遗址发现一些与文字有关的刻划,但目前还没有多少考古学证据可以说明,夏代已经有了大量使用文字的现象。另外,殷墟甲骨文发现了“夏”字等痕迹,虽然可能与夏代关系不大,但也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孑遗。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力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诸侯、方国,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的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大多诸侯、方国都是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顺风转舵,承认新王朝的统治而继续存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个诸侯国,是夏代就受封的诸侯而在商代被续封,仍保有诸侯的地位,是夏代的诸侯见于殷墟甲骨文者。而不听号令者,如土方,沦落为商王朝的敌对方国,而遭到讨伐。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摘编自朱彦民《从甲骨文谈中国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对商代早期和夏代的考古中发现的陶器符号、岩石符号可推知,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是有根基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B.汉字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是其能够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促进着文明的进步。C.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创立的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实质是对“古史辨派”的修订。D.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与甲骨文相似的刻划符号,能为探寻夏文化提供线索,也说明夏代可能有了使用文字的现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的“册”字与把书册存放在台案的“典”字可知,商代之前已经有了用甲骨串联的典籍。B.汉字经历多次演变,古今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有所不同,但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现象却从未有过。C.罗振玉做出最有意义的学术贡献就是正确地判断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的小屯村,并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D.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是五个从夏代传承下来的诸侯国,这证明了夏代的存在,说明夏商体制是一致的。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论述甲骨文时,提及世界上其他三大古典文字,其目的是强调甲骨文的源远流长及其重要地位。B.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甲骨文的发现解决了信史问题与甲骨文为探寻夏提供线索两方面展开。C.材料二引用李学勤先生对学术界“疑古”观点的批评,论证了其在研究夏代历史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D.为证明甲骨文可用来探寻夏这一观点,材料二先举例论证,接着引用论证,再举例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下图是“车”字的演变,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演变特点。5.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演讲中说:“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墟甲骨文字。”王国维为什么对甲骨文的评价如此之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答案】1.C2.B3.C4.①字体删繁就简,越来越简易,便于书写。②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③字体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的不变。5.①甲骨文源远流长,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②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③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对了解中国古文化和历史更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实质是对‘古史辨派’的修订”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古史辨派”与“罗王之学”是完全不同的学术流派,因此“罗王之学”无法对“古史辨派”做出修订。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商代之前已经有了用甲骨串联的典籍”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表述的是商代之前可能已经出现典籍,没有说是用甲骨文串联的典籍。C.“罗振玉做出最有意义的学术贡献就是正确地判断了甲骨文的出土地”错误,无中生有。原文表述的是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并没有评价其学术贡献的影响和地位。D.“说明夏商体制是一致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利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并不是说体制没有改变。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了其在研究夏代历史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错误,是论证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即走出“疑古”时代。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每当汉字使用出现困难时,人们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因势利导、改革改良,使其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需要”“近现代的汉字简化主要是解决学习繁难问题,只是通过部分字的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来减轻学习负担”,可知“车”字的演变体现了人们因势利导,删繁就简;通过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使其越来越简易,便于书写;更加适应时代需要。根据原文“通过书写技法来改善,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可知“车”字的演变体现了改善书写技法,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根据原文“汉字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所以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也促动着文明的进步”,可知“车”字的演变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根据原文“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室的档案,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可知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根据原文“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为什么能持续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和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优化追求,既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可知甲骨文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根据原文“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可知甲骨文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对了解中国古文化和历史更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翠子汪曾祺夜,像是蜷藏在墙角的青苔深处,这时偷偷地溜了出来,占据了空空的庭院。天上黑郁郁的,星一个一个地挂起来,乍起的风摇动园里的竹叶,这里那里沙沙地响。家里只有我和大丫头翠子,在屋中玩着,等待父亲回家。翠子扬起头,凝望着远远的天边,抱在膝上的两手渐渐松了下来。“又来了!看你那呆样子。翠子,你跟我说个故事好不好?要拣顶顶美丽的。”像是没有听见似的,她的眼睛还是睁得那么大,但是我自己听得很清楚,连掠过檐前的蝙蝠一定都已偷听了一两句去了。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出我有点生气。终于,她跟我讲和了。站起身来,伸手理一理被调皮的风吹得披下来的几丝头发说:“不早了,我给你弄晚饭去。爷大概不会回来吃了。”爷?爷又不是你的爷,为甚么你也这么叫呢?不害羞!叫人家的爷做爷!我心里笑过多少次了,不过我也没有说甚么,转进堂屋里去了。吃饭时,我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根纸捻,蘸点儿水,又在灯盏里滚一滚,就火头上必必剥剥地烧起来,非常好玩。“看油点子溅到眼里去,怎么这么皮!”“哟,真真像个妈!”我想着,小猫儿似的咕咕地笑着。“爷一早就出去了,这会还不回来,老不肯呆在家里,把我一个人撇下!”我嘟起了嘴。“……大白天爷一定又是到你娘的坟上去了。”格格,一只褪了绿色的小蚂蚱,振翅向灯焰飞来,翠子一挥手,把它赶去了。我想起父亲近来画也不画,字也不写,连话也不多说,便问翠子:“爷近来是不是又老了些?下巴的须子长得那么长,刺在人脸上,痒痒的,嗯。怎么回事?想娘,娘也不想他也不再想我,睡在地下安安静静甚么也不想。”“你爹……哦,你明儿早上醒来,叫他莫出去,明儿是他的生日,今年三十了吧。……快吃,看菜都冷了!”咦!我不是吃完了吗?她一定又想着什么了。连我放下筷子都不晓得,痴痴的真好玩。今晚上我还要告诉父亲,翠子这两天像丢了魂,她的魂生了翅膀,把翅膀一举,就被风吹到远远的地方去。是一阵什么风?我不知道,翠子也不知道。翠子收了碗,把折好的爷的衣裳压在衣砖底下,便做起针线来。我倚在她身上轻轻地唱:“小白菜呀,点点黄啊,小小年纪,没了亲娘。……”“翠子,底下是甚么的?”“——听,叫门,你爹回来了?”翠子打了风雨灯,走到黑黑的过道里,我站在可以看到大门的地方等着,看烛火一步步地近了,却是父亲提着的。翠子静静地跟在后面。父亲一把抱起了我,在颊上亲了我一下,问我为甚么还不睡。想起一件事,赶忙告诉爷:“高家伯伯今儿来过了,一个人坐在客房里等了你老半天,跟我谈了很多话,问我:想不想妈?要是想,教爷替你再娶个妈。又把你那只挂着的笛子拿下来吹了半天,他说吹的叫甚么《汉宫秋》。爹爹,——你吹得好还是他吹得好?后来翠子给他送上茶,他便不吹了,一个人走来走去地笑笑,还拿纸写了些甚么教我拿给你看,字那么草,它认识我,我可一个也不识得它。”父亲看看那张字条,哈哈地笑起来,笑些甚么呢?还那么大的声音。父亲随后脱了衣裳睡下,点起一支烟,满帐子里都是烟雾。“二宝,你今儿晚上吃的什么菜?”“青菜虾圆汤。”“可好吃?”“好吃,好吃,虾子又新鲜。买来时还活蹦乱跳,青菜是到园上现挑的,在薛大娘园上挑的。翠子说,这样有起水鲜。嗳,爹,你说翠子为甚么老呆呆的,望着天,天上有甚么?人家说,天上有时会开天门,心里想什么,天门里就有什么!可是这要有福气的人才看得见。翠子是不是个有福气的人?你说。看天门开要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早过了时!翠子一发呆,便不爱说话,不跟我说故事,也不教我唱‘白果树,开白花,南面来了个小亲家’了。爷,你说说她,要她同我玩玩,不许发呆。”嗯,父亲不知为甚么,这时不理我了,也呆呆的,好像从帐顶可以透过屋顶,看到翠子白天发呆的那个。怎么回事?“嗳,爹,你怎么的?看落了一枕的烟灰。你快睡在灰里了,翠子今天洗枕头时说你烧了那么大一个焦洞,赶明儿甚么烧了也不知道。”父亲对我笑了笑,把灰拍去了些。“翠子真好,又好看,又待我好,跟妈一样。爹,我们再也不要让她走,教她永远在我们家里!”“……十九岁了……明年四月……一个跛子男人……哦,二宝,让她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吧,她妈就要来带她了,这件事,我不能管!”爷又叼上一支烟,划了一根火柴,半天都不去点。等火把指头灼痛了,才把火柴扔了。我真不明白,为甚么父亲的魂也生了翅膀,向虚空中飞。便记得要跟他说,先前翠子提起的话。“爹,你是不是三十岁了?翠子让你明儿别出去,为你做生日,她办菜!”“三十了?三十了!为甚么是三十呢?管翠子什么事?你也不用管,我不做生日了的。二宝你睡吧,明儿要早点起来,跟我到你妈坟上去拜坟。你记不记得,明儿是你妈的忌辰。我要翠子回家,她长大了,留不住。”为甚么要让翠子走呢?我觉得鼻子很酸,忍受不住,我哭了。父亲把我抱在怀中,脸贴着我的脸:“睡罢,半夜了!你听豺狗叫。……”灯油尽了,火头跳动了几下,熄了。满屋漆黑,析声敲过三更了。我不知道父亲甚么时候方睡。我醒来时,父亲已起了床出院中作深呼吸去了。翠子站在我床边,眼睛红红的。(原载1941年1月23日昆明《中央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绘了夜晚景色,空空的庭院、黑郁郁的天、沙沙响的竹叶等细节,暗示了“我”的不幸童年。B.小说以翠子的内心世界为主线,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的情感变化以及内心的纠结挣扎和无奈。C.翠子对“我”很好,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为“我”准备饭菜,陪伴“我”玩耍,展现出深厚亲情和高度责任心。D.高家伯伯来找“我”的父亲讨论让父亲再娶的事,但父亲不在家,他等了半天后让“我”把这件事转告父亲。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塑造了翠子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充满情感纠葛和命运无奈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小说通过跌宕起伏的事件和激烈的冲突,展现了翠子未来命运的走向,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思考深度。C.小说的叙述风格委婉而内敛,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暗示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故事更加深沉。D.小说情节中的留白为故事增添了深度和韵味,作者没有直接揭示所有细节和结局,而是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8.小说中翠子与“父亲”的关系是怎样的状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可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C7.B8.翠子与“父亲”彼此心里有对方,互相关心,但不能说破,不敢承认,只能维持表面上的雇佣关系。翠翠等着父亲回家,张罗给他过生日,自己一个人发呆;父亲担心翠翠但又不能留翠翠,也自己发呆、愁闷;这些表明二人互相有情,内心纠结,但无可奈何。9.①通过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自然直观,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②通过孩子澄澈的眼睛看世界,孩子的单纯、懵懂更添翠子、父亲等成人的复杂和无奈,反映当时社会习俗和礼数对人的束缚更深刻,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③作为孩子的“我”直接坦率地表达喜欢、依赖翠子,表现儿童对美好的单纯向往和追求,与成人的重重隐晦、顾虑形成对比,引人深思;④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叙述语言活泼、天真,为压抑的故事增添了轻松、温暖色彩。【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暗示了‘我'的不幸童年”错误,开头景物描写渲染沉闷、空茫氛围,暗示了翠子和父亲的无奈命运;B.“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错误,文中写翠子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没有心理描写;D.“让‘我'把这件事转告父亲”错误,原文“还拿纸写了些甚么教我拿给你看”可知,是把事情写在纸上让“我”转交给父亲;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跌宕起伏的事件和激烈的冲突”错误,小说主要通过简洁、朴实的人物对话展开情节,情节都是日常生活琐事,委婉细腻,没有跌宕起伏、激烈冲突;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爷一早就出去了,这会还不回来,老不肯呆在家里,把我一个人撇下”,“你爹……哦,你明儿早上醒来,叫他莫出去,明儿是他的生日”,“她一定又想着什么了。连我放下筷子都不晓得,痴痴的真好玩。今晚上我还要告诉父亲,翠子这两天像丢了魂”,“翠子站在我床边,眼睛红红的”,这些表明翠子对父亲的关心,但只能藏在心里,爱而不得。“父亲不知为甚么,这时不理我了,也呆呆的,好像从帐顶可以透过屋顶,看到翠子白天发呆的那个”,“十九岁了……明年四月……一个跛子男人……哦,二宝,让她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吧,她妈就要来带她了,这件事,我不能管”,“爷又叼上一支烟,划了一根火柴,半天都不去点。等火把指头灼痛了,才把火柴扔了。我真不明白,为甚么父亲的魂也生了翅膀”,这些表明父亲心里也有翠子,也为之担心,但是不能管,不能说,只能让她回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述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①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串联起故事情节,内容主要是“我”的语言、心理,自然直观,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②在“我”的眼中,翠子和父亲莫名其妙发呆、丢魂儿,孩子的单纯、懵懂让翠子、父亲等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无奈更添真实和悲凉,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③作为孩子的“我”觉得“翠子真好,又好看,又待我好,跟妈一样。我们再也不要让她走,教她永远在我们家里”,直接坦率地表达喜欢、依赖翠子,儿童的单纯、坦率,与成人的重重隐晦、顾虑形成对比,引人深思;④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叙述语言活泼、天真,“要拣顶顶美丽的”,“连掠过檐前的蝙蝠一定都已偷听了一两句去了。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出我有点生气”,“小猫儿似的咕咕地笑着”等,充满童真和趣味,为压抑无奈的故事增添了轻松、温暖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选自《老子》)材料二: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波者。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让,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己宽人,三等。凡此数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三变而后得之,故人未能远也。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并失。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选自《人物志·释争》)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诚能睹A争途之B名险C独乘高D于玄路E则光晖焕F而日新G德声H伦于古人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推让为利锐”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B.“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与“为仁由己”(《论语》)两句中的“由”意思不同。C.“贤而能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D.“凡此数者”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弯曲与保全,委屈与伸直,低洼与盈满,破旧与更新,少取与多得等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B.君子追求胜利时,坚持推让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安静时坚守寂然不语,行动时遵从恭敬顺从。C.君子如果能够做到“功大而不伐”“急己宽人”,便能够超越世俗登至高处,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D.材料二举孟之反受圣人称赞与管叔受嘉重的例子,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14.君子不争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C12.D13.(1)不自我显露,因此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能有功;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得到敬重。(2)(如果他)确实没有背弃道德,那么就没有可以诋毁的道理。如果确实背弃了道德,又何必与他争论呢!14.①不与人争,天下才没有与自己相争的人;②不与人争会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③与人相争的道路凶险,会受到伤害;④不与人争反能收到争的效果。【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选自《老子》和《人物志》,强调君子为人之道。老子提倡“无为而治”,通过反向思维解释以退为进、不争为胜的道理。后者则进一步阐述君子通过谦让修身,以静治动,看重内在德行,最重推崇谦让与自省。两者均反对浮夸与争斗,提倡修身养德,从而达成内心的清澈与高远。整体上,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旨在阐明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高境界的智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如果能够看到与人竞争的道路之凶险,独自踏上玄妙的道路,就会光辉四射而获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得到的贤德之名能够与古人媲美。“睹”是动词,“争途之名险”作“睹”的宾语,语意完整,故在C处断开;“于玄路”作“乘高”的后置状语;“则”是连词,应放在句首,前面应断开,故在E处断开;“光辉焕”和“日新”都是主谓结构,用“而”连接,语意完整,其后停顿;“德声”作“伦”的主语,其前停顿,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介词,把。句意:把推辞和谦让作为锋利的武器。/圣人是把治理天下当作事业的人。B.正确。蹈行,践履/在于。句意:所以君子认为竞争之路不可行啊。/实践仁德在于自己。C.错误。意思不同。谦让/推辞,拒绝。句意:贤能又能谦让别人。/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D.正确。几个/屡次。句意:所有的这几等。/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D.“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错误。根据原文“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可知孟之反的谦逊淡然,但并不是自我贬损;同样根据“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可知管叔淡泊名利,这也不是自我贬损。他们二人均没有自我贬损,也就不能说明君子的自我贬损会获得益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显露;“伐”,夸耀;“矜”,夸耀;“长”,形容词作动词,得到敬重。(2)“险德”,背弃道德;“毁”,诋毁;“信”,确实;“讼”,争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根据原文“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知,君子不必与人相争,若对方是贤人,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若对方不是贤人,更没有与之争论的必要。所以不与人争,天下就没有与自己相争的人;②根据原文“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可知,君子通过自身的谦让修养恭敬顺从使对手信服,而且不构成怨恨;③根据原文“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可知,与人相争的道路凶险,会受到伤害;④根据原文“不争者争之也”可知,不与人争反能收到争的效果。前文列举孟之反和管叔的事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参考译文:材料一: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低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不自我显露,因此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能有功;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得到敬重。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选自《老子》)材料二:因此君子追求胜利,把推辞和谦让作为锋利的武器,把自我修养作为敌楼与大盾,安静时则关闭寂然不语的大门,行动时则遵从恭敬顺从的通行之路。所以他能取胜而不(与人)形成竞争,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如果是这样,悔恨就不会在声音和脸上显现出来,又怎么会发生公开的竞争呢!那些公开与人竞争的人,一定是自以为是贤人,而别人却认为他是邪恶不正的人。(如果他)确实没有背弃道德,那么就没有可以诋毁的道理。如果确实背弃了道德,又何必与他争论呢!与阴险的人争论,就好像把犀牛关进笼中和迫近被逼到绝路上的老虎一样,这怎么可以呢?如果这样他们就会发怒而害人,这是必然的。《周易》说:“阴险而违背常规的人争论,必然引起众人和他争论。”《老子》说:“只有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谁能与他争。”所以君子认为竞争之路不可行啊。因此要超越世俗登至高处,独自行走在三等之上。什么是三等?没有大功却自我夸耀,是一等;有功却自我夸耀,是二等;立有大功却不自夸,是三等。愚钝却争强好胜,是一等;贤能又能推崇别人,是二等;贤能又能谦让别人,是三等。对自己宽松对别人严格,是一等;对自己和别人都严格,是二等;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松,是三等。所有的这几等,都是争和让道理的具体表现,从而使事物结果发生变化。经过三等变化之后而掌握了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人能够赶得上。只有知道道理通晓变化的人,才能够处在上等的位置。所以孟之反因为不自夸受到孔子的称赞,管叔因为推辞赏赐受到重重的嘉奖。怎么能说这些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呢?这是纯正的道德在内部自然而发又与争让变化的道理吻合啊。君子知道自我贬损是有益的,所以能做一件事而收到两种好的结果,小人不知道自满会招致损失,所以一个人自我夸耀会失去双倍的东西。由此而论,不自夸却受到夸赞;不争名夺利却收到争的效果;谦让对手却能够战胜他;处在众人之下,最终却在众人之上。君子如果能够看到与人竞争的道路之凶险,独自踏上玄妙的道路,就会光辉四射而获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得到的贤德之名能够与古人媲美。 (选自《人物志·释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志学陆游圣门志学岂容差,山立方当斥百家。早忝授经闻博约,晚羞同俗陷浮华。风势槁面寒无褐,雷转饥肠饭有沙。漫道衰慵贪睡美,五更和梦听城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直接表明诗人立志儒家学问的认真态度,不允许有半点差池。B.首联下句生动地描写诗人像山一样坚定儒家立场,坚决排斥其他学派。C.尾联上句是诗人的自嘲,他年老体衰且慵懒,因此才贪恋睡眠的美好。D.“五更”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中的“五更”作用相同。1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学问的坚守的?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回顾了自己早期求学时所受的严格教育,表示自己一直在努力追求儒家博约之学,而晚年对浮华庸俗的世风感到羞耻;②颔联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即便在生活艰难、饱受风寒饥饿时,仍旧坚持学习和坚守志学,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对学问坚守的坚定性。【解析】【导语】这首《志学》展示了陆游对儒家学问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首联表决心排斥百家,颈联与颔联描述困窘生活中的学术坚持,尾联强调即便年老疲惫也不放弃学习。诗作表达了对学问的尊敬与执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尾联上句是诗人的自嘲”错误。尾联上句“漫道衰慵贪睡美”并非诗人真的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且慵懒而贪恋睡眠,而是一种自嘲式的反语,实际上是诗人即使处于困境也依然心系家国大事。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在颔联中,“早忝授经闻博约”写自己早年有幸接受儒家经典的教导,听闻博学守约之道,这是诗人早期对学问的尊崇和深入学习的体现。“晚羞同俗陷浮华”则描述晚年的态度,诗人以“羞”字表达对世俗陷入浮华之风的不屑,与自己早年对学问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无论早晚,自己都坚守学问之道,不愿随波逐流陷入世俗的浮躁之中。在颈联中,“风势槁面寒无褐”描绘了寒风凛冽,吹得人面憔悴,自己却没有粗布衣服御寒的景象;“雷转饥肠饭有沙”则写出了饥饿时肚子咕咕作响,吃的饭里还有沙子的艰苦状况。这些恶劣的生活环境描写,衬托出诗人即使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学问之道。他没有因为生活的困苦而放弃对学问的追求,更没有改变自己对学问的态度,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对学问坚守的坚定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3)借代具有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在古诗词中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地理课本里,曾有“桑基鱼塘”的词条解释,认为这种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也是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桑基鱼塘系统在我国南方地区多有应用,因而南太湖流域是这一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诞生地,也是现今中国传统桑基鱼塘最集中、最大面积、保留最完整。桑基鱼塘的历史可上溯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挖出的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①。五代时期,当地劝课农桑,大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在塘基上种植桑树。由此,“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桑基鱼塘得到快速发展,在湖州地区广为推行,一时间,“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造就了这方土地的繁盛,造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也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耕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②。与此同时,在国际丝绸业衰退的大背景下,当地居民重鱼轻桑,③,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18.请根据材料内容,给“桑基鱼塘”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下列句子中的“为”和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家都为这件事的成功而高兴。 B.我们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C.战争过后,一些都化为乌有。 D.这本相册对我来说极为重要。22.为了让桑基鱼塘这颗“明珠”重放光彩,请你结合材料给当地政府提出三条建议。【答案】18.桑基鱼塘是一种以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为特色的循环生态农业系统。19.桑基鱼塘系统在我国南方地区多有应用,而南太湖流域是这一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诞生地,也是现今中国传统桑基鱼塘最集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20.①又可用于种植桑树②桑基鱼塘数量锐减③改为单一养鱼模式

21.C22.①恢复和保护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避免填塘造地。②推动桑蚕业和渔业的均衡发展,促进基塘比例协调。③加大宣传力度,进行生态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下定义的能力。“桑基鱼塘”是要定义的具体概念,接着找“桑基鱼塘”的邻近属概念是“农业系统”,再找出来种差“以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为特色的循环生态系统”,最后将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概念和种差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定义句。通常采用的格式是“xxx是xxx的xxx”或“xxx叫xxx”。【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①不合逻辑,前后两个分句因果关系不成立,删掉“因”,让前后两个句子形成轻微的转折关系,指出南太湖流域不仅是应用地之一,更是这个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诞生地。②语序不当,“最大面积”改为“面积最大”,和“鱼塘最集中”“保留最完整”保持结构一致。③成分残缺,在“保留最完整”后加上“的区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由“既可”可知此处应有“又可”;内容上这里应写塘基的作用,防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可填:又可用于种植桑树。②这里还是在说“桑基鱼塘”的情况,根据“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可推知,由于社会的变化导致桑基鱼塘数量少了,可填:桑基鱼塘数量锐减。③根据“重鱼轻桑”“砍掉桑树”可知,他们不愿种桑树,只养鱼,可填:改为单一养鱼模式。【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义的能力。原文中的“为”是“变成、成为”的意思,用于表示事物的状态或性质的变化。A.“为”是“因为”或“由于”的意思,大家高兴的原因是这件事的成功。B.“为”是“为了”的意思,表目的、目标。C.“为”是“变成、成为”的意思,战争过后,事物发生了变化。D.“为”是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建议的能力。“建议”一般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首先找出当下“桑基鱼塘”存在的问题。①如“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可提出建议:恢复和保护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避免填塘造地。②如“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可提出建议:推动桑蚕业和渔业的均衡发展,促进基塘比例协调。③如“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可提出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进行生态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数字不平等是指在数字化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在数字技术的使用和获取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在数字化时代,科技为大众提供了一视同仁的便利,但也会因“数字不平等”扰乱竞争公平。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如果科技抹平了差距,不也抹平了发展动力吗?如果不抹平差距,任由裂缝成鸿沟,难道不会引爆不安,使一切静止甚至倒退吗?学校校刊准备开设“科技与公平”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请你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写作主题是“科技与公平”。材料内容阐述了“科技与公平”的关系:科技可以实现公平,但由于“数字不平等”,科技也可能造成不公平。材料进一步引导考生思考:“科技抹平差距”是不是“抹平了发展动力”?“不抹平差距”会不会“引爆不安”,“使一切静止甚至倒退”?这两个问题指向的是如何看待“科技与公平”的关系。科技可以保证公平,也是发展的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确保公平,社会才不断进步。考生首先要明确,目前科技不平等是现实问题。互联网及信息最初被认为具有公正的外部性,能够为人们创造便利增加福利,并被认为是解决不平等的一种形式;但由于技术无法脱离社会生活存在,数字资源分配和应用不均的问题会激化社会矛盾,将产生如信息贫富分化、数字鸿沟与数字不平等等问题。并且数字不平等具有再生产资源分布不均的能力,从而未加干预的数字不平等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数字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新的表现形式,与其他社会不平等形式一样,是社会发展的挑战。其次是如何看待数字不平等问题。我们既要看到科技不平等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也要看到不平等差距过大潜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不平等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存在。一些地区和群体由于缺乏适当的科技资源和教育机会,无法分享科技创新的红利。但我们不能也不必因噎废食,把责任归咎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新问题,但社会不可能倒退,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重点应放在思考如何应对科技不平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写作时可以按照层进式结构成文。首先摆出当下存在的数字不平等现象,然后分析背后的原因,进而探究数字不平等的危害,比如数字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信息不对等,加剧社会贫富差距等;这里需要注意,也应该看到数字不平等的进步意义,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社会所作出的努力会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完善。最后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数字不平等带来的问题上,从政府引导到科研人员、监管人员、网民个人等不同层面给出具体措施。立意:1.解决科技造成的不公平,需要社会通力。2.科技发展,社会才更公平。3.不能因公平问题,否定科技的作用。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室的档案,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由甲骨文的成熟性和系统性可以推知,甲骨文之前必然还有更久远的文字和文献之源。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的“册”字,还有把书册郑重存放在台案上的“典”字,说明商代有很多典籍,其中应该有不少是前代传承下来的。对商代早期和夏代的考古中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大量陶器符号和岩石符号,也证明殷墟甲骨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自殷墟甲骨文以来,汉字面貌虽经多次嬗变,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也古今有别,但汉字都是传承性的渐变和与时俱进的优化,没有出现过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情况。从甲骨文以来,中国的文脉从未间断,甲骨文奠定的汉字系统是传统所言的世界四大古典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古中国甲骨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被继续使用的文字。殷墟甲骨文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为什么能持续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和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汉字可以改革,可以改良优化,但绝不会灭亡,也绝不能废除。每当汉字使用出现困难时,人们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因势利导、改革改良,使其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需要。如秦代的“书同文”解决的是战国用字混乱问题,采用的方法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汉代“隶变”的动因是提高书写速度,主要通过书写技法来改善,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近现代的汉字简化主要是解决学习繁难问题,只是通过部分字的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来减轻学习负担,而且简化字80%以上是自身演变的结果,并非突然的全盘改造或替换。汉字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所以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也促动着文明的进步。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优化追求,既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摘编自李运富《甲骨文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材料二: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几代学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殷商历史,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秉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罗王之学在当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与“古史辨派”对垒叫阵,但是有意识地针对“古史辨派”的“破”而作的“立”,至今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建设工作。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新时期以来,研究夏代历史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在现在的条件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比如,一个黑陶纺轮的刻划与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较相似,这些符号大约有24种之多,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共”字陶文,陶寺遗址发现了朱书符号。当然虽在二里头等文化遗址发现一些与文字有关的刻划,但目前还没有多少考古学证据可以说明,夏代已经有了大量使用文字的现象。另外,殷墟甲骨文发现了“夏”字等痕迹,虽然可能与夏代关系不大,但也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孑遗。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力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诸侯、方国,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的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大多诸侯、方国都是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顺风转舵,承认新王朝的统治而继续存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个诸侯国,是夏代就受封的诸侯而在商代被续封,仍保有诸侯的地位,是夏代的诸侯见于殷墟甲骨文者。而不听号令者,如土方,沦落为商王朝的敌对方国,而遭到讨伐。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摘编自朱彦民《从甲骨文谈中国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对商代早期和夏代的考古中发现的陶器符号、岩石符号可推知,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是有根基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B.汉字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是其能够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促进着文明的进步。C.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创立的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实质是对“古史辨派”的修订。D.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与甲骨文相似的刻划符号,能为探寻夏文化提供线索,也说明夏代可能有了使用文字的现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的“册”字与把书册存放在台案的“典”字可知,商代之前已经有了用甲骨串联的典籍。B.汉字经历多次演变,古今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有所不同,但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现象却从未有过。C.罗振玉做出最有意义的学术贡献就是正确地判断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的小屯村,并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D.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是五个从夏代传承下来的诸侯国,这证明了夏代的存在,说明夏商体制是一致的。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论述甲骨文时,提及世界上其他三大古典文字,其目的是强调甲骨文的源远流长及其重要地位。B.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甲骨文的发现解决了信史问题与甲骨文为探寻夏提供线索两方面展开。C.材料二引用李学勤先生对学术界“疑古”观点的批评,论证了其在研究夏代历史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D.为证明甲骨文可用来探寻夏这一观点,材料二先举例论证,接着引用论证,再举例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下图是“车”字的演变,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演变特点。5.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演讲中说:“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墟甲骨文字。”王国维为什么对甲骨文的评价如此之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答案】1.C2.B3.C4.①字体删繁就简,越来越简易,便于书写。②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③字体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的不变。5.①甲骨文源远流长,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②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③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对了解中国古文化和历史更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实质是对‘古史辨派’的修订”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古史辨派”与“罗王之学”是完全不同的学术流派,因此“罗王之学”无法对“古史辨派”做出修订。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商代之前已经有了用甲骨串联的典籍”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表述的是商代之前可能已经出现典籍,没有说是用甲骨文串联的典籍。C.“罗振玉做出最有意义的学术贡献就是正确地判断了甲骨文的出土地”错误,无中生有。原文表述的是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并没有评价其学术贡献的影响和地位。D.“说明夏商体制是一致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利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并不是说体制没有改变。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了其在研究夏代历史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错误,是论证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即走出“疑古”时代。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每当汉字使用出现困难时,人们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因势利导、改革改良,使其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需要”“近现代的汉字简化主要是解决学习繁难问题,只是通过部分字的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来减轻学习负担”,可知“车”字的演变体现了人们因势利导,删繁就简;通过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使其越来越简易,便于书写;更加适应时代需要。根据原文“通过书写技法来改善,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可知“车”字的演变体现了改善书写技法,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根据原文“汉字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所以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也促动着文明的进步”,可知“车”字的演变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根据原文“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室的档案,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可知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根据原文“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为什么能持续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和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优化追求,既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可知甲骨文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根据原文“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可知甲骨文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对了解中国古文化和历史更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翠子汪曾祺夜,像是蜷藏在墙角的青苔深处,这时偷偷地溜了出来,占据了空空的庭院。天上黑郁郁的,星一个一个地挂起来,乍起的风摇动园里的竹叶,这里那里沙沙地响。家里只有我和大丫头翠子,在屋中玩着,等待父亲回家。翠子扬起头,凝望着远远的天边,抱在膝上的两手渐渐松了下来。“又来了!看你那呆样子。翠子,你跟我说个故事好不好?要拣顶顶美丽的。”像是没有听见似的,她的眼睛还是睁得那么大,但是我自己听得很清楚,连掠过檐前的蝙蝠一定都已偷听了一两句去了。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出我有点生气。终于,她跟我讲和了。站起身来,伸手理一理被调皮的风吹得披下来的几丝头发说:“不早了,我给你弄晚饭去。爷大概不会回来吃了。”爷?爷又不是你的爷,为甚么你也这么叫呢?不害羞!叫人家的爷做爷!我心里笑过多少次了,不过我也没有说甚么,转进堂屋里去了。吃饭时,我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根纸捻,蘸点儿水,又在灯盏里滚一滚,就火头上必必剥剥地烧起来,非常好玩。“看油点子溅到眼里去,怎么这么皮!”“哟,真真像个妈!”我想着,小猫儿似的咕咕地笑着。“爷一早就出去了,这会还不回来,老不肯呆在家里,把我一个人撇下!”我嘟起了嘴。“……大白天爷一定又是到你娘的坟上去了。”格格,一只褪了绿色的小蚂蚱,振翅向灯焰飞来,翠子一挥手,把它赶去了。我想起父亲近来画也不画,字也不写,连话也不多说,便问翠子:“爷近来是不是又老了些?下巴的须子长得那么长,刺在人脸上,痒痒的,嗯。怎么回事?想娘,娘也不想他也不再想我,睡在地下安安静静甚么也不想。”“你爹……哦,你明儿早上醒来,叫他莫出去,明儿是他的生日,今年三十了吧。……快吃,看菜都冷了!”咦!我不是吃完了吗?她一定又想着什么了。连我放下筷子都不晓得,痴痴的真好玩。今晚上我还要告诉父亲,翠子这两天像丢了魂,她的魂生了翅膀,把翅膀一举,就被风吹到远远的地方去。是一阵什么风?我不知道,翠子也不知道。翠子收了碗,把折好的爷的衣裳压在衣砖底下,便做起针线来。我倚在她身上轻轻地唱:“小白菜呀,点点黄啊,小小年纪,没了亲娘。……”“翠子,底下是甚么的?”“——听,叫门,你爹回来了?”翠子打了风雨灯,走到黑黑的过道里,我站在可以看到大门的地方等着,看烛火一步步地近了,却是父亲提着的。翠子静静地跟在后面。父亲一把抱起了我,在颊上亲了我一下,问我为甚么还不睡。想起一件事,赶忙告诉爷:“高家伯伯今儿来过了,一个人坐在客房里等了你老半天,跟我谈了很多话,问我:想不想妈?要是想,教爷替你再娶个妈。又把你那只挂着的笛子拿下来吹了半天,他说吹的叫甚么《汉宫秋》。爹爹,——你吹得好还是他吹得好?后来翠子给他送上茶,他便不吹了,一个人走来走去地笑笑,还拿纸写了些甚么教我拿给你看,字那么草,它认识我,我可一个也不识得它。”父亲看看那张字条,哈哈地笑起来,笑些甚么呢?还那么大的声音。父亲随后脱了衣裳睡下,点起一支烟,满帐子里都是烟雾。“二宝,你今儿晚上吃的什么菜?”“青菜虾圆汤。”“可好吃?”“好吃,好吃,虾子又新鲜。买来时还活蹦乱跳,青菜是到园上现挑的,在薛大娘园上挑的。翠子说,这样有起水鲜。嗳,爹,你说翠子为甚么老呆呆的,望着天,天上有甚么?人家说,天上有时会开天门,心里想什么,天门里就有什么!可是这要有福气的人才看得见。翠子是不是个有福气的人?你说。看天门开要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早过了时!翠子一发呆,便不爱说话,不跟我说故事,也不教我唱‘白果树,开白花,南面来了个小亲家’了。爷,你说说她,要她同我玩玩,不许发呆。”嗯,父亲不知为甚么,这时不理我了,也呆呆的,好像从帐顶可以透过屋顶,看到翠子白天发呆的那个。怎么回事?“嗳,爹,你怎么的?看落了一枕的烟灰。你快睡在灰里了,翠子今天洗枕头时说你烧了那么大一个焦洞,赶明儿甚么烧了也不知道。”父亲对我笑了笑,把灰拍去了些。“翠子真好,又好看,又待我好,跟妈一样。爹,我们再也不要让她走,教她永远在我们家里!”“……十九岁了……明年四月……一个跛子男人……哦,二宝,让她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吧,她妈就要来带她了,这件事,我不能管!”爷又叼上一支烟,划了一根火柴,半天都不去点。等火把指头灼痛了,才把火柴扔了。我真不明白,为甚么父亲的魂也生了翅膀,向虚空中飞。便记得要跟他说,先前翠子提起的话。“爹,你是不是三十岁了?翠子让你明儿别出去,为你做生日,她办菜!”“三十了?三十了!为甚么是三十呢?管翠子什么事?你也不用管,我不做生日了的。二宝你睡吧,明儿要早点起来,跟我到你妈坟上去拜坟。你记不记得,明儿是你妈的忌辰。我要翠子回家,她长大了,留不住。”为甚么要让翠子走呢?我觉得鼻子很酸,忍受不住,我哭了。父亲把我抱在怀中,脸贴着我的脸:“睡罢,半夜了!你听豺狗叫。……”灯油尽了,火头跳动了几下,熄了。满屋漆黑,析声敲过三更了。我不知道父亲甚么时候方睡。我醒来时,父亲已起了床出院中作深呼吸去了。翠子站在我床边,眼睛红红的。(原载1941年1月23日昆明《中央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绘了夜晚景色,空空的庭院、黑郁郁的天、沙沙响的竹叶等细节,暗示了“我”的不幸童年。B.小说以翠子的内心世界为主线,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的情感变化以及内心的纠结挣扎和无奈。C.翠子对“我”很好,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为“我”准备饭菜,陪伴“我”玩耍,展现出深厚亲情和高度责任心。D.高家伯伯来找“我”的父亲讨论让父亲再娶的事,但父亲不在家,他等了半天后让“我”把这件事转告父亲。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塑造了翠子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充满情感纠葛和命运无奈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小说通过跌宕起伏的事件和激烈的冲突,展现了翠子未来命运的走向,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思考深度。C.小说的叙述风格委婉而内敛,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暗示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故事更加深沉。D.小说情节中的留白为故事增添了深度和韵味,作者没有直接揭示所有细节和结局,而是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8.小说中翠子与“父亲”的关系是怎样的状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可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C7.B8.翠子与“父亲”彼此心里有对方,互相关心,但不能说破,不敢承认,只能维持表面上的雇佣关系。翠翠等着父亲回家,张罗给他过生日,自己一个人发呆;父亲担心翠翠但又不能留翠翠,也自己发呆、愁闷;这些表明二人互相有情,内心纠结,但无可奈何。9.①通过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自然直观,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②通过孩子澄澈的眼睛看世界,孩子的单纯、懵懂更添翠子、父亲等成人的复杂和无奈,反映当时社会习俗和礼数对人的束缚更深刻,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③作为孩子的“我”直接坦率地表达喜欢、依赖翠子,表现儿童对美好的单纯向往和追求,与成人的重重隐晦、顾虑形成对比,引人深思;④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叙述语言活泼、天真,为压抑的故事增添了轻松、温暖色彩。【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暗示了‘我'的不幸童年”错误,开头景物描写渲染沉闷、空茫氛围,暗示了翠子和父亲的无奈命运;B.“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错误,文中写翠子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没有心理描写;D.“让‘我'把这件事转告父亲”错误,原文“还拿纸写了些甚么教我拿给你看”可知,是把事情写在纸上让“我”转交给父亲;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跌宕起伏的事件和激烈的冲突”错误,小说主要通过简洁、朴实的人物对话展开情节,情节都是日常生活琐事,委婉细腻,没有跌宕起伏、激烈冲突;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爷一早就出去了,这会还不回来,老不肯呆在家里,把我一个人撇下”,“你爹……哦,你明儿早上醒来,叫他莫出去,明儿是他的生日”,“她一定又想着什么了。连我放下筷子都不晓得,痴痴的真好玩。今晚上我还要告诉父亲,翠子这两天像丢了魂”,“翠子站在我床边,眼睛红红的”,这些表明翠子对父亲的关心,但只能藏在心里,爱而不得。“父亲不知为甚么,这时不理我了,也呆呆的,好像从帐顶可以透过屋顶,看到翠子白天发呆的那个”,“十九岁了……明年四月……一个跛子男人……哦,二宝,让她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吧,她妈就要来带她了,这件事,我不能管”,“爷又叼上一支烟,划了一根火柴,半天都不去点。等火把指头灼痛了,才把火柴扔了。我真不明白,为甚么父亲的魂也生了翅膀”,这些表明父亲心里也有翠子,也为之担心,但是不能管,不能说,只能让她回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述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①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串联起故事情节,内容主要是“我”的语言、心理,自然直观,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②在“我”的眼中,翠子和父亲莫名其妙发呆、丢魂儿,孩子的单纯、懵懂让翠子、父亲等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无奈更添真实和悲凉,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③作为孩子的“我”觉得“翠子真好,又好看,又待我好,跟妈一样。我们再也不要让她走,教她永远在我们家里”,直接坦率地表达喜欢、依赖翠子,儿童的单纯、坦率,与成人的重重隐晦、顾虑形成对比,引人深思;④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叙述语言活泼、天真,“要拣顶顶美丽的”,“连掠过檐前的蝙蝠一定都已偷听了一两句去了。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出我有点生气”,“小猫儿似的咕咕地笑着”等,充满童真和趣味,为压抑无奈的故事增添了轻松、温暖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选自《老子》)材料二: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波者。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让,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己宽人,三等。凡此数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三变而后得之,故人未能远也。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并失。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选自《人物志·释争》)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诚能睹A争途之B名险C独乘高D于玄路E则光晖焕F而日新G德声H伦于古人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推让为利锐”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B.“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与“为仁由己”(《论语》)两句中的“由”意思不同。C.“贤而能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D.“凡此数者”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弯曲与保全,委屈与伸直,低洼与盈满,破旧与更新,少取与多得等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B.君子追求胜利时,坚持推让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安静时坚守寂然不语,行动时遵从恭敬顺从。C.君子如果能够做到“功大而不伐”“急己宽人”,便能够超越世俗登至高处,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D.材料二举孟之反受圣人称赞与管叔受嘉重的例子,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14.君子不争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C12.D13.(1)不自我显露,因此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能有功;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得到敬重。(2)(如果他)确实没有背弃道德,那么就没有可以诋毁的道理。如果确实背弃了道德,又何必与他争论呢!14.①不与人争,天下才没有与自己相争的人;②不与人争会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③与人相争的道路凶险,会受到伤害;④不与人争反能收到争的效果。【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选自《老子》和《人物志》,强调君子为人之道。老子提倡“无为而治”,通过反向思维解释以退为进、不争为胜的道理。后者则进一步阐述君子通过谦让修身,以静治动,看重内在德行,最重推崇谦让与自省。两者均反对浮夸与争斗,提倡修身养德,从而达成内心的清澈与高远。整体上,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旨在阐明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高境界的智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如果能够看到与人竞争的道路之凶险,独自踏上玄妙的道路,就会光辉四射而获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得到的贤德之名能够与古人媲美。“睹”是动词,“争途之名险”作“睹”的宾语,语意完整,故在C处断开;“于玄路”作“乘高”的后置状语;“则”是连词,应放在句首,前面应断开,故在E处断开;“光辉焕”和“日新”都是主谓结构,用“而”连接,语意完整,其后停顿;“德声”作“伦”的主语,其前停顿,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介词,把。句意:把推辞和谦让作为锋利的武器。/圣人是把治理天下当作事业的人。B.正确。蹈行,践履/在于。句意: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