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等两地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等两地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等两地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等两地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等两地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等两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文学的活水之源和生存母体。没有个性的农民集体一定不能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自然也就无以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鲁迅说,必须“将农民的生与死,移到纸上”,农民的生死就是土地的生死,就是农业文明的兴衰,就是乡土文学的枯荣。故此,接力鲁迅衣钵的汪曾祺说,他毕生都在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那些农人,去发掘普通耕作人身上的美和诗意。他以敬畏的、朴素的,不带任何理论色彩的人道去关注,尊重,并欣赏在他看来代表天道的农民。乡土文学是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此与赵树理的理论一脉相承,赵树理说,“我所生活过来的劳动人民大海,时时刻刻起着变化,变化得使我的生活本领不适用起来。我所熟悉的海,是痛苦不堪的苦海,而后来的海渐渐甜起来”。农民是中国文化奋斗精神的根性,这种精神就是生成文学的根性,这也是全部乡土文学之根。发轫于鲁迅时代的中国乡土文学寻根的动机乃源于此。一个缺失改变命运意识的群体其本身也无文学的冲动性。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世界乡土文学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体系如出一辙,即农村的颜色。农村的自然颜色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乡土亲情民族集体的物理家园的镜像,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源。在农村集合下的乡土,不仅是农民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孵化的暖巢,而文学乡土更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踏于农村的乡土之上,如同立于民族文化的命根。绵延千年的农业文明不仅是散发着“泥滋味,土气息”种植精神的进化,更是根植于土壤的所有生命影像的寓意。徐霞客《游记》里“人之瑰丽常在于奇远”的自然与人文的哲学注释,郦道元在《水经注》描写的“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相生相成的鬼斧神工之妙,陆羽《茶经》中“令人有力、悦志”的有着仙风道骨之绝的茶名,贾思醒在《齐民要术》提及的“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甚至“她落(篱笆)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答之可也”等一系列亦政亦农亦工亦文亦哲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写尽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民族科学智慧。中国从古至今都处于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无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何融入并影响这个体系,始终无法避免被农业文明的惯性驱动。这也是中国写作知识分子自始至终沉浸在作为农耕文化枢纽的乡土文化内容体系的原因。中国农村的生长精神,农民的奋斗精神,农业的种植精神,就是中国文学的源动力。三大精神与乡土文学作品输出的感召力相互支持,为中国农业文明未曾中断的延伸发挥着巨大的光合作用。这也是中国作家群体得以赓续与农民同辉同频的理由。因此理由,中国的优秀作家从未忘记自己“地之子”的身份认同,随便一抹,尽是将泥土涂在脸上做标签的中国作家。莫言,陈忠实,贾平凹,张炜、韩少功等批判继承了“坚实的土之力”的乡土反思,以全新的农村制式框架和混合着都市气体的当代农民的人文冲突矛盾为主体叙事,将带有血腥味却又依旧残留着农民土腥味的乡土场景进行解剖,他们以暴露创口的方式为乡土之情疗伤,用伤痕、改革、反思的文学手段为特殊时代的文明进行悲剧性的探路。他们刻画的人物就是他们的思想寄生,坚信“人文发展与文化自由虽然并不承认所有的习惯或习俗,但都代表着一种权利。”他们执着认定他们所有的语境与话术都是价值取向表达的使用工具,随时可以置于当代历史的现场进行清晰的考辨。他们在作品中尽管有着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但却是以彻底批判的反向审美达成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这是全新的乡土写作美质,将农民性的民族心灵与心灵抛向谷场进行虔诚的晾晒。他们集体称之为这是非余光中式的乡愁。一如鲁迅先生曾言,乡愁是批判者的思想陆地。也正是这种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才成就了曾几何时繁荣昌盛的中国乡土血性写作。随着新时代乡村序幕的展开,周立波式的乡土文学催生了山乡巨变的新乡土对表。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并非应运这种巨变的时代性而生,相反,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周立波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主体不是黄土黑瓦向钢筋水泥的转场,也不是黄狗布衣向宠物名牌的位移,更不是贫农向富豪的包装,而是以农业文明的精神土质向城乡文明的精神气质升级,是红色农业文明兼及绿色农业文明向新时代新生态递进的复合式三农文明。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但真正的乡土写作不仅于向物理性的乡村投射灯光,更要承担向涅槃性的农村叫醒的功能。乡土,乡情,乡愁,乡恋,一定是永恒不变,不可或缺的乡土写作闭环。(摘编自向阳《乡土文学与农业文明的接续》)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个性的农民集体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于是乡土文学成了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B.农村乡土给农民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文学乡土则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C.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D.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的主体是农业文明的递进升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接力”“一脉相承”体现鲁迅、汪曾棋和赵树理有关乡土文学创作的主张紧密关联。B.“如出一辙”表明东西方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地方色彩”“风俗画面”体系一致。C.“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D.“非余光中式的乡愁”强调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的内涵与那种思念故乡的愁情不同。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文章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A.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样态,许多作家坚持对乡村的书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5.学校文学社开展“乡土作家与时代使命”主题讨论活动,假如你是文学社成员,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答案】1.C2.C3.A4.农民的奋斗精神是生成文学的根性,也是乡土文学之根;农村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乡土文学的生成源:中国历来用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农业文明具有惯性;优秀作家具有强烈身份意识,层出不穷的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5.永远把农村、农业、农民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归宿;热爱农民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常怀反思精神;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路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错,原文列举了一系列亦政亦农亦工亦文亦哲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说它们写尽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民族科学智慧。但不等于所有“乡土文学”都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错,原文是说“以全新的农村制式框架和混合着都市气体的当代农民的人文冲突矛盾为主体叙事,将带有血腥味却又依旧残留着农民土腥味的乡土场景进行解剖”,可见,“血腥味”和“土腥味”之间不是对比,人文冲突矛盾是叙述的主体,不是表达的目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三段观点是:乡土文学有农村的自然色彩。A.出自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写乡村远处的村落特点。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B.出自曹操《短歌行》,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C.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仙府的石门打开时的幻境。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D.出自苏轼《赤壁赋》,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农民是中国文化奋斗精神的根性,这种精神就是生成文学的根性,这也是全部乡土文学之根”可知,农民的奋斗精神是生成文学的根性,也是乡土文学之根;结合“农村的自然颜色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乡土亲情民族集体的物理家园的镜像,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源”可知,农村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乡土文学的生成源:结合“中国从古至今都处于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无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何融入并影响这个体系,始终无法避免被农业文明的惯性驱动”可知,中国历来用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农业文明具有惯性;结合“中国的优秀作家从未忘记自己‘地之子’的身份认同,随便一抹,尽是将泥土涂在脸上做标签的中国作家”可知,优秀作家具有强烈身份意识,层出不穷的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文学的活水之源和生存母体。没有个性的农民集体一定不能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自然也就无以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可知,永远把农村、农业、农民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归宿;由“他们在作品中尽管有着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但却是以彻底批判的反向审美达成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可知,热爱农民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常怀反思精神;由“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可知,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路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完成下面小题。渔沈从文和尚拿刀在手,略一挥动,飕飕风生,寒光四溢。弟弟抚掌:“师傅大高明,大高明。”和尚笑了:“两个年青人各带这样一把好刀,今天为什么事来到这里?”哥哥说:“因为村中毒鱼,派我们坐船来倒药。”“众生在劫,阿弥陀佛。”“我们在滩下听到木鱼声音,才想起上山来看看。到了这里,又恐怕妨碍了师傅晚课,所以就在门前玩。”“我听到你们唱歌,先很奇怪,因为夜间这里是不会有人来的。这歌是谁唱的,太好了,你们谁是哥哥呢?我只听人说到过XX先生得过一对双生。”“师傅看不出么?”那哥哥说着且笑,具有风趣的长年和尚就指他:“你是大哥,一定了。那唱歌的是这一位了。”弟弟被指定了,就带羞的说:“很可笑的事,是为师傅听到。”“不要紧,师傅耳朵听过很多了,还不止听,在年青时也就做着这样事,过了一些日子。你说天堂的门,可惜这里只一个庙门,庙里除了菩萨就只老僧。但是既然来了,也就请进吧。看看这庙,喝一杯茶,天气还早得很。”这弟兄无法推辞,就伴同和尚从小角门走进庙里,一进去是一个小小天井,有南瓜藤牵满的棚架,又有指甲草花,有鱼缸同高脚香炉,光洒满院中,景致极美。他们就在院中略站,那弟弟是初来,且正唱完歌,情调与这地方同样有诗意,就说:“真是好地方,想不到这样好!”“那里的事。地方小,不太肮脏就是了。我一个人在这里,无事一点花草,这南瓜,今年倒不错,你瞧,没有撑架子,恐怕全要倒了。”和尚为指点南瓜看,到后几人就进了佛堂,师傅的住处在佛堂左边,他们便到了禅房,很洒脱的坐到工夫粗糙的大木椅上,喝着和尚特制款客的蜜茶。谈了一会。把乌鸡河作中心,凡是两族过去许多争斗故事皆谈到了,有些为这两个年青人不知道,有些虽知道也没有这样清楚,谈得两个年青人非常满意。并且,从和尚方面,又隐隐约约知道所谓朝字辈甘姓族人还有存在的事情。这弟兄把这事都各默默记到心上,不多言语。他们到后又谈到乌鸡河沿岸的女人……和尚所知道太多,正象知道太多,所以成为和尚了。当这两个弟兄起身与和尚告辞时,还定下了后一回约。两个年青人一前一后的下了山,不到一会就到了近河的高岸了。月色如银,一切都显得美丽和平。风景因夜静而转凄清,这时天上正降着薄露。那弟弟轻轻吹着口哨,在哥哥身后追随。他们下了高岸降到干滩上,故意从此一大石上跃过彼一大石,不久仍然就到了船边。弟弟到船上取酒取肉,手摸着已凝着湿露的铜锣,才想到不知定时香是否还在燃。过去一看,在还余着三转的一个记号上已熄灭了,那弟弟就同岸上的哥哥说:“香熄了,还剩三盘,不知在什么时候熄去?”“那么看星,姊妹星从北方现出,是三更子正,你看吧,还早!”“远天好象有风。”“不要紧,风从南方过去,云在东,也无妨。”“你瞧,星子全在睒眼!”“是咧,不要紧。”阿哥说着也走近船边了,用手扶着船头一枝篙,摇荡着,且说:“在船上喝吧,好坐。”那弟弟不同意,到底这人心上天真较多,他要把酒拿到河滩大石上去喝,因为那较之在船中有趣。这事自然仍然是他胜利了,他们一面在石上喝酒,一面拔刀割麂肉吃,哥哥把酒葫芦倒举,嘴与葫芦嘴相接咕嘟咕嘟向肚中灌。天气忽然变了。先见东方小小的云,这时已渐扯渐阔,星子闪动的更多了。“天气坏下来了,怎么办?”“我们应当在此等候,我想半夜决不会落雨。”“恐怕无星子,看不出时间。”“那有鸡叫。听鸡叫三更,就倒药下水。”“我怕有雨。”“有雨也总要到天明时,这时也应当快转三更了。”……“怎么?”“我想若是落了雨,不如坐船下去,告他们,省得涨了水可惜这一船药。”“你瞧,这哪里会落雨?你瞧月亮,那么明朗。那哥哥,抬头对月出神,过了一会,忽然说:“山上那和尚倒不错,他说他知道我们的仇人,同父亲也认识。”“我们为什么忘了问他俗姓。”“那他随便说说也得。”“他还说唱歌,那和尚年青时可不知做了些什么坏事,直到了这样一把年纪,出了家,还讲究这些事情!”……把和尚作中心,谈到后来,那一葫芦酒完了,那一腿野羊肉也完了。到了只剩下一堆豆子时,远处什么地方听到鸡叫了。鸡叫只一声,则还不可信,应当来回叫,互相传递才为子时。这鸡声,先是一处,到后各处远地方都有了回唱,那哥哥向天上北方星群中搜索那姊妹星,还不曾见到那星子。弟弟说:“幸而好,今夜天气仍然是好的。鸡叫了,我们放炮倒药吧。”“不行,还早得很,星子还不出来!”“把船撑到河中去不好么?”“星子还不出,到时星子会出的。”那作弟弟的,虽然听到哥哥说这样话,但酒肉已经告罄,也没有必需呆坐在这石上的理由了就跳下石头向船边奔去。他看了一会汤汤流去的水,又抬起头来看天上的星。这时风已全息了。山上的木鱼声亦已寂然无闻。虽远处的鸡与近身荒滩上的虫,声音皆无一时停止,但因此并不显出这世界是醒着。过一会,两人脱了衣,把一切东西放到滩上干处,赤身的慢慢把船摇到河中去。船应撑到滩口水急处,那弟弟就先下水,推着船尾前进,在长潭中游泳着,用脚拍水,身后的浪花照到月光下皆如银子。不久候在下游的人就听到炮声了,本来是火把已经熄了的,于是全重新点燃了,沿河数里皆火把照耀,人人低声呐喊,有如赴敌,时间是正三更,姊妹星刚刚发现。过了一小时左右,吴家弟兄已在乌鸡河下游深可及膝的水中,挥刀斫取鱼类了。那哥哥,勇敢如昔年战士,在月光下挥刀撩砍水面为药所醉的水蛇,似也报了大仇。那弟弟则一心想到旁的事情,篓中无一成绩。关于报仇,关于女人恋爱,都不是今夜的事,今夜是“渔”。当夜是真有许多幸运的人,到天明以前,就得到许多鱼回家,使家中人欢喜到吃惊的事。那吴家年青一点的汉子,他只得一束憔悴的花。下过药的乌鸡河,直到第二天,还有小孩子在浅滩上捡拾鱼虾。这事情每年有一次,像过节划龙船。(作于一九二九年,节选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年和尚轻松地猜测出说笑的人是大哥,唱歌的是弟弟,可见兄弟俩虽然是“双生”相近,不过气质不同,性格有异。B.“那弟弟轻轻吹着口哨,在哥哥身后追随”,“这事自然仍然是他胜利了”,表现了兄弟二人的友悌和睦,也暗示了弟弟的率性天真。C.兄弟俩观测到“天气坏下来”,害怕“落了雨”“涨了水可惜这一船药”,体现兄弟二人做事认真,担忧自己二人出力不讨好。D.“那吴家年青一点的汉子,他只得一束憔悴的花,暗示了弟弟与众不同的追求、执著和信念,让这一形象更加丰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设计精巧,开始写兄弟俩忙里偷闲,造访寺庙;和尚的出现,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也为表达主题作了铺垫。B.小说运用对话描写,着力描绘两幅场景,极富特色,既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又设置了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C.小说语言质朴清新,运用了景物描写,描绘了月色如银、美丽和平的夜晚,展示了一幽美撩人的湘西画卷。D.小说风格别致,既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又有诗歌般的意境,富有浪漫的情味,给读者以无限美的遐想。8.和尚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9.有人认为,该小说所写的渔事既有过去族间械斗的痕迹,又有新的特点,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答案】6.C7.B8.①他是乌鸡河的见证,过去族间争斗的历史,与当下渔事形成对比,凸显了和平的主题。②曾参与两族械斗、现皈依佛门的经历,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9.①“人人低声呐喊,有如赴敌”,“那哥哥,勇敢如昔年战士”,“似乎也报了大仇”体现了过去族间械斗血腥残酷的痕迹。②“就得到许多鱼回家,使家中人欢喜到吃惊的事””这事情每年有一次,像过节划龙船”,表现了喜庆祥和的特点。③“似乎”虚写了过去族间的械斗,“像”实写了现在渔事的热闹景象,虚实相映,凸显了追慕和平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体现兄弟二人做事认真,担忧自己二人出力不讨好”是错误的,体现的应是担忧渔事不能进行。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又设置了悬念,埋下伏笔”是错误的,兄弟二人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彰显人物的性格,表现当时的环境,并没有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次要人物的作用:(1)次要人物有烘托主要人物,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作用。(2)次要人物能够牵线搭桥,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3)次要人物能够起到凸显小说主旨的作用。(4)次要人物如果为第一人称“我”的话,还能起到见证人的作用,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兄弟两人和和尚的谈话能容中说到他们把把乌鸡河作中心,凡是两族过去许多争斗故事皆谈到了,有些为这两个年青人不知道,有些虽知道也没有这样清楚,从中可以看出和尚是乌鸡河的见证,既见证了过去族间争斗的历史,也见证了当下的渔事,更加凸显了和平的主题。和尚看到弟弟唱歌,也说到自己年轻时唱歌,然后又说到两族间的械斗,知道兄弟俩的父亲以及他们的仇人,而现在到了这样一把年纪皈依佛门,和尚的经历具有传奇性,也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能容,把握文章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有人认为,该小说所写的渔事既有过去族间械斗的痕迹,又有新的特点,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然后在文中找到题干中关键词所体现的内容,最后通过这些语句分析文章的主旨意蕴。根据文章内容“不久候在下游的人就听到炮声了,本来是火把已经熄了的,于是全重新点燃了,沿河数里皆火把照耀,人人低声呐喊,有如赴敌,时间是正三更,姊妹星刚刚发现”,这句话凸显了过去族间械斗残酷的痕迹;“过了一小时左右,吴家弟兄已在乌鸡河下游深可及膝的水中,挥刀斫取鱼类了。那哥哥,勇敢如昔年战士,在月光下挥刀撩砍水面为药所醉的水蛇,似乎也报了大仇”,这句话凸显了过去族间械斗残酷的痕迹;“下过药的乌鸡河,直到第二天,还有小孩子在浅滩上捡拾鱼虾。这事情每年有一次,象过节划龙船”虚写了过去族间的械斗,实写了现在渔事的热闹景象,也体现了喜庆祥和的特点。所以,小说所写的渔事既有过去族间械斗的痕迹,又有新的特点,意蕴丰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材料二: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循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B.循,遵循,文中指充分利用,全部发挥,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C.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甚矣”的“蔽”含义相同。D.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亡了国,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改变。B.舜实行德政,执干戚舞感化了有苗。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不值得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14.如果韩非子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答案】10.BDG11.C12.B13.(1)由此说来,仁义道德和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办法。(2)现在大王您舍弃这些,却沿用远方胡人的服式,改变古代的教化,变换古代的道理。14.示例:①我认为武灵王应该更喜欢韩非子,②因为韩非子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③而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知学之人”偏正短语作主语,较长,可在其后B处断开;“能与闻迁”,“与闻”是介宾结构,做“迁”的状语,构成状中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断开;“于礼之变”,介宾结构后置,修饰前面的谓语动词“达”,其后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感化、安抚/感念。句意: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B.正确。遵循/沿着。句意: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C.错误。意思不同。阻塞/蒙蔽。句意: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大王被蒙蔽很厉害。D.正确。句意: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短铁铦就可以伤敌”错误,原文“铁铦短者及乎敌”意为“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由、从;“所以”,用来……的办法;“持”,保全。(2)“释”,舍弃;“袭”,沿用;“教”,教化;“易”,改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条陈述理由。由原文“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和“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可知,韩非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也就是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由原文“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可知,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也就是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和这一变化了的习俗相统一;治理当世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可见他们观念一致,所以武灵王会更喜欢韩非。【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领土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终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以东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肯归顺,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深就动期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铠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办法。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得逞了。材料二: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人加以决策,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过分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责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舍弃这些,却沿用远方胡人的服式,改变古代的教化,变换古代的道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书呆子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达的人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和这一变化了的习俗相统一,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兼顾他人,治理当世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意见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泰州杂诗①(其五)杜甫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啸骦③。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注】①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因受牵连被贬华州,因躲避战乱到达秦州,用诗书的形式记录下他的所见所感,即《秦州杂诗二十首》。②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③骕骦(sùshuāng):良马的名称。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写自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数以万计的良马被带到中原。B.诗歌通过写“阵没”“秋草”从正面勾勒出战马惨败于阵的情形。C.诗歌勾勒出老马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于苍茫天际,萧萧长鸣的形象。D.本诗表面写马,实则写人,诗人将深沉的情感寓于诗中,意蕴丰富。16.请结合三、四两联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15.B16.①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期待。②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伤感。③年华老去的痛苦。④对国家战乱的担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诗歌通过写‘阵没’‘秋草’从正面勾勒出战马惨败于阵的情形”理解错误,“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的大意“然而邺城一仗那云般的骏马与阵同没,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由此可知,“浮云连阵没”是正面描写,“秋草遍山长”是侧面描写。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啸孀。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大意是说: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仍然剩有老啸孀。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2)这首咏马诗,由悲马进而悲事、悲人。诗歌后两联中,“龙种“老”等词写出了良马已老,突出年华老去的痛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表明军中战士虽老残,但仍想驰骋沙场,为国立功。邺城之战,官军惨败,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用人不当、未能把指挥权授与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将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担忧。此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悲怆之情,寓意深婉而韵味悠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辛弃疾运用刘备与的卢马的典故,“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突出了惊险的战斗场面。(2)李白《行路难》面对美酒佳肴,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爱国诗人_____________(人名)用诗句“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巧妙设计了地名和心情的双关,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答案】(1)何日遣冯唐弓如霹雳弦惊(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3)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B19.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旬,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20.①忽然又温暖一会儿②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解析】【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结合“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分析,运用比喻修辞;结合“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分析,运用排比修辞;结合“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更瘦硬了”分析,运用比拟修辞。故选B。【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需要结合语句的句式特点分析表达效果。原句中“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突出山脚颜色的变化,表现济南秋天的特点。该句“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做定语,修饰“条子”,没有突出山脚颜色变化的画面感和节奏感。【20题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处,结合“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分析,此处可以填入“忽然又温暖一会儿”;第二处,结合“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分析,此处主要讲“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21.阅读雷抒雁的短诗《星星》,用一句诗或名言表达类似意境;并写出你的哲理感悟。(30字以内)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答案】示例:类似意境的诗句或名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或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距离产生美)。感悟:要擦亮眼睛,莫为情绪或物象迷惑;现实世界很复杂,慧眼才能真认知;主观情感美好想象,不是理性现实世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是说“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晶莹,透亮,没有纤瑕”是说距离产生美;“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是说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考生只要能联系与之表达相似的诗句和名言即可。本诗是一首哲理诗,解答此题,主要理解“星星”这一意象。“星星”这个意象具有广泛的象征性和暗示性。人们常把自己喜欢的、崇拜的或向往的东西比喻成“星星”,它美妙至极、无以伦比。然而,有时正是这种强烈的喜爱之情使人们忽略了冷静的思考,使自己的眼睛被假象和情感蒙蔽,从而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这首小诗提醒人们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事物的外在或自己的情绪所迷惑。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日本核废水处置不只是日本国内问题。海洋是一个整体,经年累月的海水流动,能使任何一处污染扩散到全世界。据估测,核废水排放之后,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域将首先受到影响,尤其是福岛县周边局部水域,之后废水还将污染东海。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海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可以说,日本的一己之私将让全世界为其“买单”。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有实验证明,如果长期、大量食用放射性污染海产品,有可能引起慢性射线病等疾病,造成器官、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损伤。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更是明确指出,日本核废水所含碳14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因此,不仅周边国家纷纷反对,日本国内反对声音也是不断。日本多个市民团体4月12日提交了反对将核污水排放入海的签名,多达6.4万份。【答案】①日本核废水排放后将在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②长期、大量食用放射性污染海产品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伤。③核废水所含碳14在数千年内都可能造成基因损害。④日本排放核废水受到国内外的反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新闻材料主要围绕日本核废水入海话题展开论述的,文段共有三层句意,第一层句意从危害范围来讲,“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海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即洋流会导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第二层句意从核废水排海的影响是巨大的角度展开论述的,新闻从“对人体造成损伤”和“可能造成基因损害”两方面谈会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第三层是最后一文句,主要讲“周边国家纷纷反对,日本国内反对声音也是不断”。考生先筛选这些关键信息,后概括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作余地……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都可能亮起黄灯。“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这是一则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思考“黄灯”的意义,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第一,审题。本次作文所给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材料中的“黄灯”所指向的意义是警示,从“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都可能亮起黄灯”的角度来说明警醒的范围在于“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因此不能偏离这一理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想和思考的内容不能离开材料,无视材料大谈“黄灯”或“无视黄灯”“余地”等均为偏题或跑题。“结合现实生活”指的不是驾驶汽车的角度,“驾驶汽车”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材料强调的是现实中“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中的黄灯,考生应结合“现实生活”说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联想和思考的空间很开阔,“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等都可以作为作文立意的角度,每一个角度又可以辐射出很多具体的角度;联系现实,取材自由,尤其是在为人做事中,“黄灯”警示我们“知耻”进而“知止”;文体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要符合文体特征及要求,不能写成“四不像”。材料中对于“黄灯”的理解,“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此处的“黄灯”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些规则、一些警示、一些暗号,它提示我们不要越界,不要违规,要遵规守矩;“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此处“黄灯”可以理解为时机、机遇、机会,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快速出手,抓住时机,创造价值;“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这些人无视黄灯,无视警示,我行我素,必然会招致恶果;“个人、团休、社会、国家等都可能亮起黄灯”,这就拓展了“黄灯”的范围,如个人身体健康会亮起“黄灯”,人与人的信任会亮起“黄灯”,社会的价值观会亮起“黄灯”。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亮起“黄灯”等等。明确了这些,然后进行立意即可。第二,立意。1.不可或缺的黄灯。2.看看“黄灯”,暂停启程。3.人生路上你留意黄灯了吗?4.国家发展更不可无视“黄灯”。第三,素材。1.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自然每天都会看到红绿灯,也都明白黄灯代表着红绿变换间的警示。一旦忽视黄灯的存在,必定会造成悲惨的结局。同样的,消逝的绿色代表着自然界的黄灯,我们不应该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后悔没能知晓黄灯所带来的警示。2.当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时常出现在人们手机的页面,人们在心中感叹自然无情的同时,是否有一次真正的思索其背后的警示意义?泥石流,洪水,干旱各种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不正是大自然正在向我们人类亮起黄灯吗?3.大自然给我们人类亮起黄灯,我们不予理睬。那也许以后,自然界就只会存在红灯。黄灯所带来的警示也并非没有人能意识到。塞罕坝林场,一个原本是一片黄沙的世界。因为没有树木的阻挡,狂风裹挟着黄沙一次次的袭击着城市。人们意识到,这是大自然在亮起黄灯。于是,不少人来到这里植树造林,历经三代人半个实际的不懈努力,将塞罕坝从荒漠变成了森林。被人们称为最美的高岭,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等两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文学的活水之源和生存母体。没有个性的农民集体一定不能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自然也就无以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鲁迅说,必须“将农民的生与死,移到纸上”,农民的生死就是土地的生死,就是农业文明的兴衰,就是乡土文学的枯荣。故此,接力鲁迅衣钵的汪曾祺说,他毕生都在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那些农人,去发掘普通耕作人身上的美和诗意。他以敬畏的、朴素的,不带任何理论色彩的人道去关注,尊重,并欣赏在他看来代表天道的农民。乡土文学是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此与赵树理的理论一脉相承,赵树理说,“我所生活过来的劳动人民大海,时时刻刻起着变化,变化得使我的生活本领不适用起来。我所熟悉的海,是痛苦不堪的苦海,而后来的海渐渐甜起来”。农民是中国文化奋斗精神的根性,这种精神就是生成文学的根性,这也是全部乡土文学之根。发轫于鲁迅时代的中国乡土文学寻根的动机乃源于此。一个缺失改变命运意识的群体其本身也无文学的冲动性。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世界乡土文学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体系如出一辙,即农村的颜色。农村的自然颜色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乡土亲情民族集体的物理家园的镜像,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源。在农村集合下的乡土,不仅是农民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孵化的暖巢,而文学乡土更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踏于农村的乡土之上,如同立于民族文化的命根。绵延千年的农业文明不仅是散发着“泥滋味,土气息”种植精神的进化,更是根植于土壤的所有生命影像的寓意。徐霞客《游记》里“人之瑰丽常在于奇远”的自然与人文的哲学注释,郦道元在《水经注》描写的“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相生相成的鬼斧神工之妙,陆羽《茶经》中“令人有力、悦志”的有着仙风道骨之绝的茶名,贾思醒在《齐民要术》提及的“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甚至“她落(篱笆)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答之可也”等一系列亦政亦农亦工亦文亦哲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写尽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民族科学智慧。中国从古至今都处于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无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何融入并影响这个体系,始终无法避免被农业文明的惯性驱动。这也是中国写作知识分子自始至终沉浸在作为农耕文化枢纽的乡土文化内容体系的原因。中国农村的生长精神,农民的奋斗精神,农业的种植精神,就是中国文学的源动力。三大精神与乡土文学作品输出的感召力相互支持,为中国农业文明未曾中断的延伸发挥着巨大的光合作用。这也是中国作家群体得以赓续与农民同辉同频的理由。因此理由,中国的优秀作家从未忘记自己“地之子”的身份认同,随便一抹,尽是将泥土涂在脸上做标签的中国作家。莫言,陈忠实,贾平凹,张炜、韩少功等批判继承了“坚实的土之力”的乡土反思,以全新的农村制式框架和混合着都市气体的当代农民的人文冲突矛盾为主体叙事,将带有血腥味却又依旧残留着农民土腥味的乡土场景进行解剖,他们以暴露创口的方式为乡土之情疗伤,用伤痕、改革、反思的文学手段为特殊时代的文明进行悲剧性的探路。他们刻画的人物就是他们的思想寄生,坚信“人文发展与文化自由虽然并不承认所有的习惯或习俗,但都代表着一种权利。”他们执着认定他们所有的语境与话术都是价值取向表达的使用工具,随时可以置于当代历史的现场进行清晰的考辨。他们在作品中尽管有着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但却是以彻底批判的反向审美达成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这是全新的乡土写作美质,将农民性的民族心灵与心灵抛向谷场进行虔诚的晾晒。他们集体称之为这是非余光中式的乡愁。一如鲁迅先生曾言,乡愁是批判者的思想陆地。也正是这种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才成就了曾几何时繁荣昌盛的中国乡土血性写作。随着新时代乡村序幕的展开,周立波式的乡土文学催生了山乡巨变的新乡土对表。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并非应运这种巨变的时代性而生,相反,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周立波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主体不是黄土黑瓦向钢筋水泥的转场,也不是黄狗布衣向宠物名牌的位移,更不是贫农向富豪的包装,而是以农业文明的精神土质向城乡文明的精神气质升级,是红色农业文明兼及绿色农业文明向新时代新生态递进的复合式三农文明。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但真正的乡土写作不仅于向物理性的乡村投射灯光,更要承担向涅槃性的农村叫醒的功能。乡土,乡情,乡愁,乡恋,一定是永恒不变,不可或缺的乡土写作闭环。(摘编自向阳《乡土文学与农业文明的接续》)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个性的农民集体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于是乡土文学成了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B.农村乡土给农民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文学乡土则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C.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D.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的主体是农业文明的递进升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接力”“一脉相承”体现鲁迅、汪曾棋和赵树理有关乡土文学创作的主张紧密关联。B.“如出一辙”表明东西方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地方色彩”“风俗画面”体系一致。C.“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D.“非余光中式的乡愁”强调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的内涵与那种思念故乡的愁情不同。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文章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A.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样态,许多作家坚持对乡村的书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5.学校文学社开展“乡土作家与时代使命”主题讨论活动,假如你是文学社成员,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答案】1.C2.C3.A4.农民的奋斗精神是生成文学的根性,也是乡土文学之根;农村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乡土文学的生成源:中国历来用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农业文明具有惯性;优秀作家具有强烈身份意识,层出不穷的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5.永远把农村、农业、农民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归宿;热爱农民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常怀反思精神;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路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错,原文列举了一系列亦政亦农亦工亦文亦哲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说它们写尽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民族科学智慧。但不等于所有“乡土文学”都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错,原文是说“以全新的农村制式框架和混合着都市气体的当代农民的人文冲突矛盾为主体叙事,将带有血腥味却又依旧残留着农民土腥味的乡土场景进行解剖”,可见,“血腥味”和“土腥味”之间不是对比,人文冲突矛盾是叙述的主体,不是表达的目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三段观点是:乡土文学有农村的自然色彩。A.出自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写乡村远处的村落特点。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B.出自曹操《短歌行》,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C.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仙府的石门打开时的幻境。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D.出自苏轼《赤壁赋》,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农民是中国文化奋斗精神的根性,这种精神就是生成文学的根性,这也是全部乡土文学之根”可知,农民的奋斗精神是生成文学的根性,也是乡土文学之根;结合“农村的自然颜色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乡土亲情民族集体的物理家园的镜像,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源”可知,农村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乡土文学的生成源:结合“中国从古至今都处于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无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何融入并影响这个体系,始终无法避免被农业文明的惯性驱动”可知,中国历来用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农业文明具有惯性;结合“中国的优秀作家从未忘记自己‘地之子’的身份认同,随便一抹,尽是将泥土涂在脸上做标签的中国作家”可知,优秀作家具有强烈身份意识,层出不穷的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文学的活水之源和生存母体。没有个性的农民集体一定不能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自然也就无以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可知,永远把农村、农业、农民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归宿;由“他们在作品中尽管有着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但却是以彻底批判的反向审美达成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可知,热爱农民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常怀反思精神;由“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可知,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路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完成下面小题。渔沈从文和尚拿刀在手,略一挥动,飕飕风生,寒光四溢。弟弟抚掌:“师傅大高明,大高明。”和尚笑了:“两个年青人各带这样一把好刀,今天为什么事来到这里?”哥哥说:“因为村中毒鱼,派我们坐船来倒药。”“众生在劫,阿弥陀佛。”“我们在滩下听到木鱼声音,才想起上山来看看。到了这里,又恐怕妨碍了师傅晚课,所以就在门前玩。”“我听到你们唱歌,先很奇怪,因为夜间这里是不会有人来的。这歌是谁唱的,太好了,你们谁是哥哥呢?我只听人说到过XX先生得过一对双生。”“师傅看不出么?”那哥哥说着且笑,具有风趣的长年和尚就指他:“你是大哥,一定了。那唱歌的是这一位了。”弟弟被指定了,就带羞的说:“很可笑的事,是为师傅听到。”“不要紧,师傅耳朵听过很多了,还不止听,在年青时也就做着这样事,过了一些日子。你说天堂的门,可惜这里只一个庙门,庙里除了菩萨就只老僧。但是既然来了,也就请进吧。看看这庙,喝一杯茶,天气还早得很。”这弟兄无法推辞,就伴同和尚从小角门走进庙里,一进去是一个小小天井,有南瓜藤牵满的棚架,又有指甲草花,有鱼缸同高脚香炉,光洒满院中,景致极美。他们就在院中略站,那弟弟是初来,且正唱完歌,情调与这地方同样有诗意,就说:“真是好地方,想不到这样好!”“那里的事。地方小,不太肮脏就是了。我一个人在这里,无事一点花草,这南瓜,今年倒不错,你瞧,没有撑架子,恐怕全要倒了。”和尚为指点南瓜看,到后几人就进了佛堂,师傅的住处在佛堂左边,他们便到了禅房,很洒脱的坐到工夫粗糙的大木椅上,喝着和尚特制款客的蜜茶。谈了一会。把乌鸡河作中心,凡是两族过去许多争斗故事皆谈到了,有些为这两个年青人不知道,有些虽知道也没有这样清楚,谈得两个年青人非常满意。并且,从和尚方面,又隐隐约约知道所谓朝字辈甘姓族人还有存在的事情。这弟兄把这事都各默默记到心上,不多言语。他们到后又谈到乌鸡河沿岸的女人……和尚所知道太多,正象知道太多,所以成为和尚了。当这两个弟兄起身与和尚告辞时,还定下了后一回约。两个年青人一前一后的下了山,不到一会就到了近河的高岸了。月色如银,一切都显得美丽和平。风景因夜静而转凄清,这时天上正降着薄露。那弟弟轻轻吹着口哨,在哥哥身后追随。他们下了高岸降到干滩上,故意从此一大石上跃过彼一大石,不久仍然就到了船边。弟弟到船上取酒取肉,手摸着已凝着湿露的铜锣,才想到不知定时香是否还在燃。过去一看,在还余着三转的一个记号上已熄灭了,那弟弟就同岸上的哥哥说:“香熄了,还剩三盘,不知在什么时候熄去?”“那么看星,姊妹星从北方现出,是三更子正,你看吧,还早!”“远天好象有风。”“不要紧,风从南方过去,云在东,也无妨。”“你瞧,星子全在睒眼!”“是咧,不要紧。”阿哥说着也走近船边了,用手扶着船头一枝篙,摇荡着,且说:“在船上喝吧,好坐。”那弟弟不同意,到底这人心上天真较多,他要把酒拿到河滩大石上去喝,因为那较之在船中有趣。这事自然仍然是他胜利了,他们一面在石上喝酒,一面拔刀割麂肉吃,哥哥把酒葫芦倒举,嘴与葫芦嘴相接咕嘟咕嘟向肚中灌。天气忽然变了。先见东方小小的云,这时已渐扯渐阔,星子闪动的更多了。“天气坏下来了,怎么办?”“我们应当在此等候,我想半夜决不会落雨。”“恐怕无星子,看不出时间。”“那有鸡叫。听鸡叫三更,就倒药下水。”“我怕有雨。”“有雨也总要到天明时,这时也应当快转三更了。”……“怎么?”“我想若是落了雨,不如坐船下去,告他们,省得涨了水可惜这一船药。”“你瞧,这哪里会落雨?你瞧月亮,那么明朗。那哥哥,抬头对月出神,过了一会,忽然说:“山上那和尚倒不错,他说他知道我们的仇人,同父亲也认识。”“我们为什么忘了问他俗姓。”“那他随便说说也得。”“他还说唱歌,那和尚年青时可不知做了些什么坏事,直到了这样一把年纪,出了家,还讲究这些事情!”……把和尚作中心,谈到后来,那一葫芦酒完了,那一腿野羊肉也完了。到了只剩下一堆豆子时,远处什么地方听到鸡叫了。鸡叫只一声,则还不可信,应当来回叫,互相传递才为子时。这鸡声,先是一处,到后各处远地方都有了回唱,那哥哥向天上北方星群中搜索那姊妹星,还不曾见到那星子。弟弟说:“幸而好,今夜天气仍然是好的。鸡叫了,我们放炮倒药吧。”“不行,还早得很,星子还不出来!”“把船撑到河中去不好么?”“星子还不出,到时星子会出的。”那作弟弟的,虽然听到哥哥说这样话,但酒肉已经告罄,也没有必需呆坐在这石上的理由了就跳下石头向船边奔去。他看了一会汤汤流去的水,又抬起头来看天上的星。这时风已全息了。山上的木鱼声亦已寂然无闻。虽远处的鸡与近身荒滩上的虫,声音皆无一时停止,但因此并不显出这世界是醒着。过一会,两人脱了衣,把一切东西放到滩上干处,赤身的慢慢把船摇到河中去。船应撑到滩口水急处,那弟弟就先下水,推着船尾前进,在长潭中游泳着,用脚拍水,身后的浪花照到月光下皆如银子。不久候在下游的人就听到炮声了,本来是火把已经熄了的,于是全重新点燃了,沿河数里皆火把照耀,人人低声呐喊,有如赴敌,时间是正三更,姊妹星刚刚发现。过了一小时左右,吴家弟兄已在乌鸡河下游深可及膝的水中,挥刀斫取鱼类了。那哥哥,勇敢如昔年战士,在月光下挥刀撩砍水面为药所醉的水蛇,似也报了大仇。那弟弟则一心想到旁的事情,篓中无一成绩。关于报仇,关于女人恋爱,都不是今夜的事,今夜是“渔”。当夜是真有许多幸运的人,到天明以前,就得到许多鱼回家,使家中人欢喜到吃惊的事。那吴家年青一点的汉子,他只得一束憔悴的花。下过药的乌鸡河,直到第二天,还有小孩子在浅滩上捡拾鱼虾。这事情每年有一次,像过节划龙船。(作于一九二九年,节选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年和尚轻松地猜测出说笑的人是大哥,唱歌的是弟弟,可见兄弟俩虽然是“双生”相近,不过气质不同,性格有异。B.“那弟弟轻轻吹着口哨,在哥哥身后追随”,“这事自然仍然是他胜利了”,表现了兄弟二人的友悌和睦,也暗示了弟弟的率性天真。C.兄弟俩观测到“天气坏下来”,害怕“落了雨”“涨了水可惜这一船药”,体现兄弟二人做事认真,担忧自己二人出力不讨好。D.“那吴家年青一点的汉子,他只得一束憔悴的花,暗示了弟弟与众不同的追求、执著和信念,让这一形象更加丰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设计精巧,开始写兄弟俩忙里偷闲,造访寺庙;和尚的出现,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也为表达主题作了铺垫。B.小说运用对话描写,着力描绘两幅场景,极富特色,既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又设置了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C.小说语言质朴清新,运用了景物描写,描绘了月色如银、美丽和平的夜晚,展示了一幽美撩人的湘西画卷。D.小说风格别致,既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又有诗歌般的意境,富有浪漫的情味,给读者以无限美的遐想。8.和尚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9.有人认为,该小说所写的渔事既有过去族间械斗的痕迹,又有新的特点,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答案】6.C7.B8.①他是乌鸡河的见证,过去族间争斗的历史,与当下渔事形成对比,凸显了和平的主题。②曾参与两族械斗、现皈依佛门的经历,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9.①“人人低声呐喊,有如赴敌”,“那哥哥,勇敢如昔年战士”,“似乎也报了大仇”体现了过去族间械斗血腥残酷的痕迹。②“就得到许多鱼回家,使家中人欢喜到吃惊的事””这事情每年有一次,像过节划龙船”,表现了喜庆祥和的特点。③“似乎”虚写了过去族间的械斗,“像”实写了现在渔事的热闹景象,虚实相映,凸显了追慕和平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体现兄弟二人做事认真,担忧自己二人出力不讨好”是错误的,体现的应是担忧渔事不能进行。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又设置了悬念,埋下伏笔”是错误的,兄弟二人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彰显人物的性格,表现当时的环境,并没有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次要人物的作用:(1)次要人物有烘托主要人物,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作用。(2)次要人物能够牵线搭桥,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3)次要人物能够起到凸显小说主旨的作用。(4)次要人物如果为第一人称“我”的话,还能起到见证人的作用,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兄弟两人和和尚的谈话能容中说到他们把把乌鸡河作中心,凡是两族过去许多争斗故事皆谈到了,有些为这两个年青人不知道,有些虽知道也没有这样清楚,从中可以看出和尚是乌鸡河的见证,既见证了过去族间争斗的历史,也见证了当下的渔事,更加凸显了和平的主题。和尚看到弟弟唱歌,也说到自己年轻时唱歌,然后又说到两族间的械斗,知道兄弟俩的父亲以及他们的仇人,而现在到了这样一把年纪皈依佛门,和尚的经历具有传奇性,也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能容,把握文章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有人认为,该小说所写的渔事既有过去族间械斗的痕迹,又有新的特点,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然后在文中找到题干中关键词所体现的内容,最后通过这些语句分析文章的主旨意蕴。根据文章内容“不久候在下游的人就听到炮声了,本来是火把已经熄了的,于是全重新点燃了,沿河数里皆火把照耀,人人低声呐喊,有如赴敌,时间是正三更,姊妹星刚刚发现”,这句话凸显了过去族间械斗残酷的痕迹;“过了一小时左右,吴家弟兄已在乌鸡河下游深可及膝的水中,挥刀斫取鱼类了。那哥哥,勇敢如昔年战士,在月光下挥刀撩砍水面为药所醉的水蛇,似乎也报了大仇”,这句话凸显了过去族间械斗残酷的痕迹;“下过药的乌鸡河,直到第二天,还有小孩子在浅滩上捡拾鱼虾。这事情每年有一次,象过节划龙船”虚写了过去族间的械斗,实写了现在渔事的热闹景象,也体现了喜庆祥和的特点。所以,小说所写的渔事既有过去族间械斗的痕迹,又有新的特点,意蕴丰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材料二: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循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意为“感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