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练习题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练习题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练习题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练习题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①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那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②醉:

指酒醇。③《招魂》: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宋玉以屈原忠而见弃,

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主动到郊外去寻春,有旧地寻春的期待,又有“走马”

而去的随性。

B.江城的白酒味道醇厚,苍颜野老笑意温和,写出了诗人生活

的别样乐趣。

C.尾联借用“招魂”这一比喻,意指老朋友们设法为他的复出

而奔走一事。

D.诗人最后告慰故人:在黄州很好,已和朋友约定年年寻春,

你们不必担忧。

2.前人论此诗,认为“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看

1

似平淡,其实富有深意。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1.C

2.①颔联与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

寻。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②诗中“人似秋鸿”承接首联“东风”这位信使;“事如春梦”则是

反照下文,既然“事如春梦”,那就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

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③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超然旷达、寄情山水

的乐观精神。

【分析】

1.C.说“借用‘招魂’这一比喻”错,应是“借用‘招魂’这

一典故”。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炼句)的能力。

人如候鸟,有感于外界信息而动。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此

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人之如候鸟,

正在于此,只不过人间的信息比自然季候要复杂得多;但同样,人因

有感而动,其中一切经历、一切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

了无痕迹。

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

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

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了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

2

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

“人似秋鸿”,实接首联;“事如春梦”,反照下文。把人生进

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

是才有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失眠的经历,但并不是说失眠了,①。只是

当失眠引起的症状维持两周以上,且一定程度影响到白天的社交活动

时,可以称之为“失眠症”。所以也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眠就给自己

扣上“失眠症”,越是在意失眠,越容易引起精神紧张过度,这样更

会导致晚上睡不好。

睡眠质量一般涉及睡眠分期,即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眼球快速

运动睡眠,也称“深睡眠”和“浅睡眠”。如果深睡眠不足,人一觉

醒来依然会浑身乏力、无精打采,睡的时间再长也觉得疲惫不堪,对

健康影响很大。如果一个人睡眠时间足够,但睡眠质量不好,例如浅

睡眠时长占比大、频繁做梦、睡眠期间打鼾,或是熬夜、晚起等,②。

青年人深度睡眠时间通常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如果一晚

上睡8小时,大约会经历4—5次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时间约2小时。

老年人睡眠时间通常更短,深度睡眠占比也在减少。所以,并不是说

睡眠时间长就说明睡得好,③。不能把睡眠时间长短作为睡眠质量是

否好的判断标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21.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线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尤其是在走迸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

好“中国故事”上。

B.曹雪芹之大痛深悲,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C.周人对前代之舞“分乐而序之”,根据祭祀对象适配不同乐

舞来巩固阶级。

D.蟋蟀的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也就是它们的“发音镜”。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及解析

20.①就是患上“失眠症”了②对健康同样有害③睡眠时间短就

表示睡得不好

21.D

22.所以也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眠就给自己扣上“失眠症”的帽

子,越是在意失眠,越容易引起精神紧张,这样更会导致晚上睡不好。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后文有“失眠症”的条件,可知此处说失眠不一定就是失眠症,

应填:就是患上“失眠症”了。

②此处和前文“对健康影响很大”对应,列举一系列睡眠的负面

现象,表明对健康的影响,应填“对健康同样有害”。

③此处和“睡眠时间长就说明睡得好”为对举,证明后文“不能

把睡眠时间长短作为唾眠质量是否好的判断标准”,古应填“睡眠时

4

间短就表示睡得不好”。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线处双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

A.表强调。

B.表特殊含义。

C.表引用。

D.表特定称谓。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扣上‘失眠症'”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句末加上

“的帽子”;

二是“引起精神紧张过度”动宾搭配不当,可去掉“过度”。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行奇景

令人惊叹,郦道元在《三峡》中也写到了这段水路,并通过比较,形

象地写出船行之快的两句是“,"O

(2)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

骚》中用“??”两句强调了这个处世原则。

(3)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

轸,地接衡庐”;李白在《蜀道难》中也用了这种写法叙说蜀道难行,

这句诗是“,"。

5

答案及解析

1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扪参历

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

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

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

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

西湖近旁的野趣。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

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

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

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

气,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

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两碗清茶,

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游西溪,木来是以松木场下船,

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

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

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

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

6

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

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

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

春或秋的半中间。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

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

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

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

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

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

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

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

了,签诗的语文,是《椰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

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

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

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

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

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

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

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

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

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

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

7

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

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

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

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

剑横£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

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喝

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

又逸兴遇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

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有删改)

文本二: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

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

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

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却是千

真万确的。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

的心情。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它的美

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

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

8

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则一日之中,

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

寒暖的更迭了。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

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

没有欣赏的自觉。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

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

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

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

格净化的陶冶工具。景物所包含的方面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

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

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

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

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从前

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

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

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C乡

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

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木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

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

9

A.文章开篇谈及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

游览西溪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参观古墓,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体验

与沿山大道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野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例如“凑合成一大乂圆乂

曲的进行软调”运用比喻的手法,再现了少女摇橹使桨的优美画面。

D.文章在人物描写上花费了不少生动的笔墨,观景、挥毫、饮

酒、吹箫:透露出闲情诗意,增添了文学底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虽然对“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这种独断笼统

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但又转换角度,引出对山水及自然景物的认识。

B.文章认为,每个人都有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以“小市民的

窗槛栽花”为例则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刍然美,特别有生活气息。

C.我们只有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不为

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才能成为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者。

D.文章运用比喻强调自然对心灵的作用,由景物而人生,从山

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8.文木一的行文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

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

确,阐述合理。

答案及解析

10

6.A

7.C

8.文本一按照时间发展和空间转换两条线索行文。①本文以时

间发展为线索,记叙了作者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两星期前

的雨大游览,第二次为前大的午后晴日游览,无时不充满了悠然的诗

意和浪漫的情怀。②本文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写了作者游西溪的经过,

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

上了弹指楼,处处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9.示例一:①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

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

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②文本一叙述了作者偕友人游览

西溪的经历,他们能发现自然的野趣,写出了清新的文字,文人的雅

兴、悠然的诗情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示例二:①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

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

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②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

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像郁达夫那样

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写出“境与神会,直气扑人”的佳作。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体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错误,从

文本一第一段“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

11

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可知这是作者朋友的观

点,并不能直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只有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才能成为山水及自然景物

的欣赏者”说法过于绝对。由文本二第二段“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

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可知,

没有准备的欣赏者,也可以领略山水美景,知识领略不够完全。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注意作者的文脉及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写景叙事类散

文多以时、空或时空为线索。

从文中“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坐在汽车座里”“到

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等句子

可知,作者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写了游览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

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此

为空间线索;

从文中“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

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

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等句子可知,文章交代两次去

游西溪的时间,分写西溪的晴、雨景色,形成文章的时间线索。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2

“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其实

是点明了山水自然和艺术和人生的关系。由原文说“但反过来说,自

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却是千真

万确的。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

心情”,由这句话可知,山水自然会影响艺术和人生。结合两句话可

以概括观点: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

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

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

而文本一以微雨〃为背景,通过作者偕友人游览西溪的路上所闻,

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而途中所见所为,无

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使文人的雅兴、悠然的诗情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可

以概括观点:文本一叙述了作者偕友人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