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教学目的】本章是此课程的开端,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即这一学科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培养的是什么能力,以及学习这一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基本概念】古代汉语文言文言文古白话古白话文【基本理论】古代汉语学科为什么以文言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如何理解古代的死记硬背教学法?【重点难点】“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1、“古代汉语”的内涵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二、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其二是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定基础。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讨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第2学时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讨论:如何评价古人“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死记硬背的劣根性:易疲劳。效率低。易遗忘。死记硬背的合理性: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要有死记硬背的精神。要有联系的观点。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教学目的】本章是古代汉语的入门内容,主要介绍工具书的检索方法和几部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这几部工具书的性质与作用,并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书,为以后的古代汉语学习掌握学习的手段。【基本概念】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基本理论】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那几种?反切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直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叶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重点难点】反切法注音叶音问题《康熙字典》《辞源》《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难于掌握实践:让学生察看工具书中的汉字排列法。可利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毛——莫袍切máo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实践:让学生查看《康熙字典》中的这几种注音方法。利用教材中从《康熙字典》中所引的文字。第2学时三、几种常用的工具书1、查检字音字义《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体例:用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不足:错误较多。王引之《字典考证》《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字音: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2、查词语典故《辞源》、《辞海》体例:部首法排列汉字,分为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先解释单字的含义,再收释以该字起首的复音词语或词组等。复音词语或词组按字数由少到多排列,同字数的按第二、三的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修订:1958年修订《辞海》综合性的工具书。《辞源》研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3、查虚词和特殊词语《助字辨略》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内容: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缺点: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体例欠严密。《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体例: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试卷。内容: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缺点:收字太少。《词诠》杨树达著,1928年出版。体例: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然后释义,在列举例句。缺点:分类过于琐细。《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1953年出版。内容:主要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体例:每条先诗后词再曲。实践:提供这几种主要的工具书,让学生熟悉它们的内容与体例。第二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教学目的】本章讲解汉字的知识与理论,学习本节,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形体构造理论,即传统的“六书”,要让学生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情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字形解说汉字意义的能力,为研究汉字与阅读古籍创造条件。【基本概念】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亦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古文字今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简化字【基本理论】“六书”分别是怎么创造汉字的?篆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人们是怎样给古今字分类的?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简化字的简化方式有哪些?【重点难点】六书问题隶变问题异体字问题【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六书”理论六书: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只有前四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后两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1、象形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描画轮廓的:日、月、鸟、鱼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牛、羊2、指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象形字上加符号的:亦、本、末3、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步、逐、鬥、莫、牧4、形声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杞、问、物、江、裏5、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说文》:“考,老也。”又:“老,考也。”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我、而、其二、形声字的结构与汉字的部首1、形声字的结构形声字的六种形体结构:左形右声——江棋诂超(基本结构)左声右形——攻期胡邵上形下声——空箕罟苕上声下形——汞基辜照内形外声——辩哀问闽内声外形——阁國固裏特殊结构:勝、徒、寳2、汉字的部首部首就是意符,意符是对声符而言的,部首是就它统领的字而言的。许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的《说文解字》用了540个偏旁作部首。第3学时三、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金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篆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创造的笔画圆转的汉字形体。秦统一之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统一之后经过李斯等人改革而推行的篆书称为小篆。篆书的特点:笔画圆转,字形内聚包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是大大地增强了。隶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前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提问:让学生说说隶书的字形与篆书有什么不同,然后总结,并进一步阐述隶变的意义。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第4学时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莫——暮其——箕要——腰昏——婚提问: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怎样的联系?然后总结出下面古今字的分类。古今字的分类: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要——腰古今字[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其—箕2、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异体字的存在也与人们写字时求新求异求美的心理有关。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其一、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其二、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其三、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3、繁简字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繁简字,繁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前通行的繁体字,简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后公布的简体字。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的来源: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解放区和解放后人民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升(升昇陞)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史记·孝景本纪》:“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前后:1、前一个皇后。2、前前后后。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范围上与情感色彩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他们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基本概念】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基本理论】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重点难点】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教学内容】一、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如:马、牛、山、人、手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如: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绸今:丝绸。该今:应当。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城:城墙→→城市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总结:第二、三种词常会成为理解古籍的障碍,第三种词最容易让人误解古籍。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臭——古:气味。今:臭味。丈人——古:老人。今:岳父。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暂——古:突然。今:时间短。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领——古:脖子。今:领子。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总结: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面。1、褒贬不同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2、轻重不同古义轻今义重的:诛——古:责备。今:诛杀。古义重今义轻的:感激——古:愤激。今:感谢。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1、“古”与“今”的历史性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后)货币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今:news第四章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教学目的】本章讲授词的本义与引申义问题。词的本义与引申义问题,即是重要的语言问题,又与阅读古籍有着密切的联系。古籍中的许多字词,常常使用它们的本义,或使用其较早的引申意义。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本义与引申义的内涵,掌握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与分析引申义的方法,以提高其语言的分析能力与阅读古籍的能力。【基本概念】本义引申义直接引申间接引申【基本理论】怎样探求词的本义?探求本义应注意什么问题?词义是怎样引申的?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应注意什么问题?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是什么?【重点难点】本义及其本义的探求【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本义及其本义的探求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益:本义是水溢出。字形从水从皿。《淮南子》:“澭水暴益。”探求本义的步骤:第一步:分析字形1、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2、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汉字的形体。斤:斫木斧也。象形。戒: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不虞。刃:刀尖也。象刀有刃之形。适:之也。从辵,啻声。第二步:考核文献1、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解释。2、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用法。向:字形分析其本义是朝北的窗子。文献:《说文》:“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毕(畢):字形分析其本义是以网捕鸟兽。文献:《说文》:“田网也。”《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走:给出古文字形体,让学生分析它的本义,并从一学习的文言文中找语言例证。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树:给出古文字形体,让学生分析它的本义,并从一学习的文言文中找语言例证。《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1、当心字形的讹变。如:臣2、注意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如:里第2学时二、引申义及其引申义的分析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演化发展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应如何分析一个字词的引申意义:应当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上去分析,根据引申义与本义距离的远近,可以把引申分为直接引申与间接引申两类。直接引申:是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意义,是词义引申的第一步。如:月(月亮)→月份城(城墙)→城市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义而再引申派生新的意义。如:朝(早晨)→朝见(《左传》:“朝而不夕。”)→朝廷→朝代(rèn)担子→责任、任务→委任、任用→听凭任(抱)[(rné)担当→担保→信任实践:让学生试着来分析几个字词的引申义。官:本义是官署→官职→官吏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极点、最高→极限、尽头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由具体到抽象,由个鳖到一般。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1、字音的变化。如:朝zhāo→cháo,骑qí→jì2、字形的变化。如:何→荷,解→懈,树→竖第五章词类活用问题【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问题,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理论,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学习本章内容,要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内涵,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语法现象,要教会学生理解、翻译有这种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并培养他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识别这些文言语句的能力。【基本概念】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基本理论】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意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哪些内容?应当如何从语法角度辨别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重点难点】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次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我的手被电电了一下。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用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递系结构(兼语式)表达的内容。如:《史记·孙膑》中的两句齐使田忌将而往。——兼语结构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鸿门宴》)“忿恚尉”即“使尉(军吏)忿恚(生气)”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弱秦”即“使秦国弱”。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第2学时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即“认为之(鲁僖公的妾成凤)是夫人(国君的正妻)”。讨论: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总结: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四、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目:使眼色。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蹄:蹄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第3课时五、名词用作状语讨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是怎样充当状语的?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可不可以直接充当状语?总结: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如:我们[在教室]上课。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充当状语。如:我们[明天]看电影。他[感情]用事。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1、表示方位或处所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如: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西走:向西逃走。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郊迎:在郊外迎接。2、表示工具或依据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箕畚运:用箕畚搬运。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3、表示对人的态度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4、表示比喻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如: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犬坐:像狗一样地坐。第4课时六、词类活用的条件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陈胜当君王。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衣之:穿它们(织的布)。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如: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蚕于郊:在郊外养蚕。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服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讨论:文言文中为什么经常词类活用?总结:A、早期没有为一些行为动作专造动词。如:衣(“穿”早期是穿透的意思)。B、为了表达的丰富与新颖。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词序【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主要介绍的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理解词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要让他们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基本概念】词序宾语前置【基本理论】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有哪几种?都是怎样表示行为数量的?【重点难点】宾语前置【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它的约束力并不大。如:俄语Ячитаюкнигу.我读书。Якнигучитаю.我书读。ЧитаюкнигуЯ.读书我。КнигучитаюЯ.书读我。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如:我打你。你打我。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如: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谓何,说的什么。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奚适:适奚,到哪里去。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何以:以何,用什么。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如: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如何:怎么样。“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奈何:怎么样。“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奈若何:对你怎么办。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卿欲何言?(《赤壁之战》)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②宾语必须是代词。如: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时不我待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第2学时3、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如: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城濮之战》)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是问:问是,问一问这件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日期。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尔瞻:瞻尔,看你。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夜以继日提问:以上这四种宾语前置的原因是什么?。总结:①前两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词序在文言语言中的遗留。有人认为早期汉语的词序应是:主语——宾语——谓语②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次。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九距:抵抗了九次。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第七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汉语判断句问题,要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掌握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理解“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提高其理解、翻译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能力。【基本概念】判断句【基本理论】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形式?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什么性质的词?起什么作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是从哪里来的?古汉语有专职的判断词吗?“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都起什么作用?古汉语判断句活用可以表示哪些内容?【重点难点】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教学内容】第1学时任务一: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我们是中国人。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他不是山东人。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如: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夫鲁,齐晋之唇也。(《左传·哀公八年》)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兵者,不祥之器。(《老子》)3、有“也”句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如: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4、有“者”、“也”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任务二: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是”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又怎样的关系。公曰:“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是何也?“是”同“此”。如: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上》)可见,“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再如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古汉语判断句中的这种复指代词“是”,后来演变为判断词“是”,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味。如: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如: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1972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在当时既用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如:是是帚慧。是是苦慧。第2学时任务三: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中有没有专职的判断词。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为”、“维(惟)”、“乃”、“即”都是什么词性与作用。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尔惟旧人。(《尚书·大诰》)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阐述如下:1、为“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是判断词。如: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桀溺曰:“自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2、维(惟)“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尔惟旧人。(《尚书·大诰》)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如: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3、乃“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乃”,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乃”,这都说明“乃”不是判断词。如:乃入见。(《曹刿轮战》)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4、即“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即”,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即”,这都说明“即”不是判断词。如: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任务四:讨论下面的语句是不是判断句,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1、表达比喻内容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3、表达因果关系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第八章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代汉语的被动句问题,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几种被动表示法。学习此章,要了解各种被动表示法都是怎样构成的,那些构成被动句式的词语都起怎样的作用,要了解汉语被动句的古今演化情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理解、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基本概念】被动句式【基本理论】何为“被动”?何为“被动句式”?汉语古今的被动句有什么异通?古汉语的被动句式有哪几种?都是怎样构成的?“于”字被动句式中的“于”语法作用是怎样的?“为”字被动句式有什么特点?“见”字被动句式有什么特点?“被”字被动句式是怎样发展来的?【重点难点】各种被动句式的构成“于”、“为”、“见”、“被”在被动句式中的作用【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被动与被动句式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施事者。如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这种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古今汉语是相同的,现代汉语中也有。如:大楼建好了。鸡杀了。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如:敌人被我们消灭了。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1、“于”字句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于”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特点:①“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后。②不能没有主动者。如: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2、“为”字句“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再加“所”。“为”的作用:“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特点:①“为”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前。②可以没有主动者。③可以加“所”字帮忙,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父母亲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少北,则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现代用例: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练习:下面的语句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说明是怎样构成的?闵王毁于五国。(《荀子·王制》)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马中锡《中山狼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第2学时3、“见”字句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见”字句。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见”的作用:“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特点: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②“见”不能引入主动者。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4、“被”字句“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被”,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特点: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②能引入主动者。“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的意思。如: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书·慎法》)“被”先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含义,构成被动句式。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此时被动句式中的“被”还不能引入行为的主动者,主动者要出现,还必须借助“于”字句的帮助。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后来,这种“被”字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了。汉朝末期,就出现了由“被”引入主动者的用例。如: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练习:下面的语句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说明是怎样构成的?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书》)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韩愈《进学解》)被以不慈之伪名。(《楚辞·哀郢》)山鸡翟稚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李白《山鹧鸪》)第九章副词【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副词。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副词的特殊性质,要掌握一些主要副词古今含义和用法的差异,能从古籍中正确辨认出这些副词,并准确理解其用法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基本概念】表敬副词【基本理论】为什么说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古汉语中的副词“少、稍、颇、但、徒、特、第(弟)、直、仅、曾、再、且”等古今的用法有何差异?否定副词“不”和“弗”在用法上有何差异?否定副词“毋”和“勿”在用法上有何差异?否定副词“未”、“非”、“否”在用法上各有何特点?“未”与“未尝”表达的含义有何不同?何为“表敬副词”?表敬副词分为哪两类?表敬副词“请”的古今用法有何差异?【重点难点】“少、稍、颇、但、第(弟)、直、仅、曾、再”古代的含义“不”和“弗”用法的差异“表敬副词”概念“请”古今用法的差异【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副词的性质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作用的词。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份。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二、程度副词少提问:“少”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现代汉语中的“少”常作形容词,其含义与“多”相对;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如: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少安:稍微安定些。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少解:稍微消解。稍提问:“稍”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现代汉语中的“稍”是程度副词,含义是“稍微、略微”;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如: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稍夺:逐渐地剥夺。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稍出:逐渐出来。颇提问:“颇”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颇有力:出了很大的力。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颇有:略微有。三、范围副词1、但提问:“但”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用来限制范围,是“只”、“仅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此”等词语中还保留“但”的古代用法。如: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但见:只看见。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但闻:只听到。2、徒、特、第(弟)、直这几个字在古代汉语中也常作限制范围的副词使用,是“只”、“仅”的意思。如: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徒善:只善良。徒法:仅仅有法律。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非特:不仅仅。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君第:您只管。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直不:只不是。3、仅提问:“仅”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现代汉语中“仅”只是个限制范围的副词,“只”的意思;但是在古汉语中,它除了表达这一含义之外,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仅”的这一含义和用法,主要是出现在唐代的诗文中,而且要读“jìn”。如: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仅万人:将近一万人。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仅十人围:将近有十围粗。第2学时四、时间副词1、曾提问:“曾”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现代汉语中的“曾”是时间副词,表示过去的时间,“曾经”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曾”除了这一用法外,主要是用为表示情态的副词,用来加强否定语气,是“居然”、“竟然”的意思。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曾不容:竟然容不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曾不能:竟然不能。2、再提问:“再”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现代汉语中的“再”是副词,表示事情又一次发生。古代汉语中的“再”却是数量词,一般是两次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可以专指“第二次”。如: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膑》)再胜:两次取得胜利。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后游修觉寺》)再渡:第二次渡过。3、仍提问:“仍”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现代汉语中的“仍”是副词,表示事情继续发生,“仍然”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仍”也是副词,但含义却是“频繁”、“多次”。如: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仍无道:多次做不义之事。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史记·平准书》)仍再出击胡:多次出征攻打匈奴。五、情态副词1、且提问:“且”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现代汉语中的“且”一般不单独使用,常常是以“而且”的面目出现,是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且”除了相当于“而且”的这种用法外,还经常作副词用。有时是情态副词,“姑且”、“尚且”的意思。有时是时间副词,表达“将要”的含义。如: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且休:姑且算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且不避:尚且不回避。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且奚适:将要到哪里去。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且为所虏:将要被俘虏。2、盖“盖”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进行对译。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本纪》)六、否定副词不、弗提问:“不”与“弗”在用法上有什么差异?“不”、“弗”都是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不”的古今用法基本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而在秦汉之前,“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它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这个及物动词还不能带宾语。如: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功成而弗居。(《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弗”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秦汉之前很少见。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汉代之后,“弗”的使用范围放宽,偶尔能见到它否定形容词的用例。如: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太后本纪》)2、毋(无)、勿“毋(无)”、“勿”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毋(无)”与“勿”用法的差异,与“不”与“弗”相当,“毋(无)”相当于“不”,“勿”相当于“弗”,如: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左传·成公九年》)3、未“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如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感恩讲话稿(资料15篇)
- 感恩母亲讲话稿(21篇)
- 愚人节创意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宝宝周岁庆典讲话稿
- 意外保险基础知识
- 智研咨询发布:2024年中国氮化硼行业市场现状、发展概况、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 2024年中国熔盐阀行业发展策略、市场环境及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 吸氧治疗流程图解
- 拿下试卷的秘密武器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改良体位摆放对体位并发症的影响
- 《梅大高速茶阳路段“5·1”塌方灾害调查评估报告》专题警示学习
- 2024年09月北京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917)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公司领导在新年动员会上的讲话样本(3篇)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让我试试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2024年3季度青岛房地产市场季度简报
- 苏东坡词十首
- 2023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电力系统分析(郝亮亮)
- 常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道路安全教育课件
- 2023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