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素养评价五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下列言论与材料内容相呼应的是 ()A.“大人世及以为礼”B.“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解析】选C。由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此选官制度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局面,即“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故选C。A为世官制,B为察举制,D为科举制,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解除。【补偿训练】有个家境贫困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觉,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举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务应当发生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C.唐朝 D.宋朝【解析】选B。从材料中“中正”“中下品”,联系所学学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2.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A.限制地方财政税收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解析】选B。“上计制”是每年岁末,地方官员将地方治理状况(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向上级汇报,类似于今日的年终考核,官员所呈上的报告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故选B。3.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心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诸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胜利防止地方诸侯国割据D.加强中心对地方限制【解析】选D。材料中监御史是地方监察官,负责监察地方,地方监察官定期向中心汇报、定期轮换,便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故D正确。【补偿训练】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设冀、幽、并、徐、凉、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行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核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A.中心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B.刺史强行插手地方行政事务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限制D.中心集权受到地方的严峻威逼【解析】选A。依据材料汉武帝设立刺史,刺史每年八月巡行所部郡国,以“六条”标准考核郡县长官,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朝廷对地方的限制,反映了中心集权制度的完善。故A正确。4.“克服了社会流淌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流淌,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中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解析】选C。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间精英往体制内流淌……带来……良性的社会治理”可知该制度应为通过考试选官的科举制。该制度使得平民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加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了封建统治。故选C。【拓展延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5.宋代闻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经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受了他的看法,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肯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软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解析】选B。依据材料信息“反反复复进谏”“接受了他的看法,收回成命”,说明当时的监察体制在肯定程度上起到了谏正皇帝过失的作用,故选B。A、C、D在材料中未体现。6.明宣宗时,科举考试出现南北卷。宣宗说:“科举取士,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取士,北方仅什一,非天下之公道。”由此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 ()A.分地录用利于政权平稳B.品德修养显得更为重要C.科举取士应当公道第一D.明朝都城已经迁往北方【解析】选A。材料中最明显的答题点是“北方仅什一,非天下之公道”,依据这个点可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为A。B、D为无关项,C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7.《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推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中心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D.中心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解析】选B。依据材料“职责纠劾百官”可知,都察院是中心监察机构,负责对中心官员的监察;明代在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辑督各道”指辑录、督查地方各省,属地方监察机构的上级部门。故B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8.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是历代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监察官统称御史,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部派一名刺史在自己的监察区内进行巡察。唐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进一步完善。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配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再从他们中间选派巡按御史(按省划分)出巡地方。另外,朱元璋废除宰相,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都察院的职能,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日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心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干脆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特点是不断减弱相权、不断加强皇权,监察机构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而不断地被强化。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材料二明代都御史绯衣入朝,必有纠举,大臣莫不股栗。假如御史出巡地方,所到之处,各府、州、县地方官员要迎跪于道旁,甚至掌管一省最高行政的布政使,会见御史时也是俯首至膝。明代御史七品官秩,但却可以弹劾宰相、六部,权力颇大,还可以超拔为按察使(正三品),奖赏不薄。清朝对监察御史奖赏有加,凡称职者,内升各部京堂,外转道员、京堂。——摘自彭安玉《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材料三明君唐太宗具有纳谏与兼听则明的雅量,遂使魏征成名;独断的皇帝喜爱奉承、面谀,不喜爱逆耳忠言,隋炀帝即以判死罪的方法应付进谏之官;唐宪宗则因韩愈进言反对迎佛骨一事,一怒之下将其贬放潮州;海瑞在明世宗时上谏,称地方政府“吏贪官横”而被打入死牢。——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4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清统治者优待御史的用意。(5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并分析缘由。(6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中“每部派一名刺史在自己的监察区内进行巡察”“六科干脆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监察机构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而不断地被强化”等信息归纳回答。第(2)题,从材料二中的信息可知应从树立权威、加强监督以及巩固统治须要角度来回答。第(3)题,第一问从材料三“独断的皇帝喜爱奉承、面谀,不喜爱逆耳忠言”等关键信息即可回答;其次问从君主专制实质以及监察不独立性回答。答案:(1)特点:监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