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业经济学》课程教案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森林资源及其产出............................-12-
第三章林业经营....................................-22-
第四章林产品市场与贸易............................-56-
第五章林业资源配置................................-65-
第六章非木材产品经济..............................-81-
第七章世界与中国林业概况..........................-88-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内容
绪论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林业经济学的定义
(二)、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三)、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林业的概念
(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释林业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
(五)、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四、教学难点
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
(一)、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发展历程
普通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一般选择规律、贸易活动的规律和整体经济运行
规律。
经济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研究对象具有稀缺和效用属性,并且产生了生产和再生产的社
会需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文献中已有关于林业经济活动的记载;但作为•门独
立的林业经济科学,则是在资本主义林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林业经济学在欧洲的发展始于(森林经理学和)林政学。
19世纪以前森林资源作为•般的生产、生活资料,具有效用性,但相对当时的资源量,
稀缺性不明显,没有产生独立的林业经济学科。工业革命后,森林资源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
素,相对社会需求,稀缺性明显化。产生了以木材永续利用为核心的林业经济学,主要任务
是探寻最优的经营方式,实现木材的最大持久收获。
这一时期还开始运用宏观法律手段对林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如国家森林令的出现,18
世纪法国《森林管理法》,1791年公布《森林法》,1827年《森林法》,19世纪后各国先后
制定《森林法》。
这一时期的林业经济学研究严格来说,属于经济学中生产理论部分和宏观管理政策内
容,称之为林业经营学、经理学、政策学较为准确。依据林学(生物学属性)知识和理论,
应用于木材生产,解决永续生产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国家对森林的管理。对森林资源的
经济学属性和直接的经济学问题研究较少,这和当时主流经济学基础薄弱的客观环境有关。
以后传入日本,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而突破了林政学研究的范围。
1920年法国于费尔的《林业经济》专著问世,1945年后日本、美国、苏联等国也都出
版了林业经济学著作。日本的研究涉及林政、林业经营、林业会计、林业经济史、木材市场、
-2-
林业计量经济学等。美国的林业经济学除研究木材采运经济、木材市场经济外,还重视对森
林永续利用和森林多种效益的研究,建立了森林资源经济学等。
进入20世纪后,人们在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同时,开始对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给予
更多的关注。运用新古典主义的理论研究林业经济活动。研究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对林业经济
活动的影响。研究森林资源、林业生产活动的特殊经济属性,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
林业生产活动和森林资源(如林业生产要素、林业经济活动特殊会计核算、融资、保险)的
特殊经济属性,实现林业经济活动各个阶段(营林、采伐、集材、加工造材、林产品贸易)
收益的最大化,同时考虑其社会、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综合收益的最大化(森林资源的价值
构成、林业保护项H的投入产出研究等)。美国林'业经济学研究是代表。欧洲经济发达国家
的林业经济学研究也是沿袭的这条发展道路。但二战后,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
再加上德国一直有重视林业的历史传统和对林业生态、社会需求的增长,德国开始研究国家
预算制林业经营管理问题。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建立,依据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现代林业科学理论,服务国家林业部门行政和计划管理的需要,
形成了另一种林业经济学体系,主要研究林业所有制、林业经济结构和以计划为主国家管理
林业的理论和方法。
上述两种研究方向,构成了完善型的林业经济学体系。与此同时,非洲、大洋州和亚太
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解决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林业有关的经济、社会问题,借鉴其他国
家的林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解释、解决本国的特殊林业社会、经济问题,形成一些特
殊、专门的专题研究成果,构成了这些国家林业经济学研究内容。但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学
科内容结构,属于不完善型的林业经济学体系。
国内20世纪早期主要是林业经济学的引进时期,《ForestFinance》,HermanHaupt
Chapman,M.F.YaleUniversity,1926和《ForestEconomicsandFinance)),P.L.BUTTRICK,
M.F.,UniverstiyofGeorgia这两本著作北平图书馆都有引进。另外逐渐引进日本、前苏联、
德国等国的林业经济学思想、著作。
中国本土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起步较晚。1955年东北林学院
首先开办了林业经济研究生班和师资进修班,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林业经济理论队伍。此后,
在各林'业院校逐步有林业经济课的开设。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我国林业经济实践的发展,国内学者逐渐出版了一批专著。1980
-3-
年成立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同时创办《林业经济》等刊物,对林业经济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起了促进作用。张建国主编《中国林业经济问题》(1985),东北林'业大学主编《林业经济学》
(1987),廖士义的《林业经济学导论》(1987)、张建国先生的《中国林业经济学》(1992)、
谢家祜的《林业经济管理》(1995)、邱俊齐的《林业经济管理》。雍文涛的《林业分工论》
(1992),邱俊齐《林业经济学》(1998),蒋敏元的《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林业经济管
理》,高岚关于森林灾害经济的研究等。
九十年以后,是我国林业经济研究的繁荣时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更加紧密结
合林业经济实践要求,为林业生产实践服务。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是张建国林业“三论”。同
时创建了林业经济的专业期刊:《林业经济》、《林业经济问题》、各专业性和综合性大学的学
报也刊登了大量关于林、业经济学研究的文章。
目前,各国林业经济学研究发展有同一化的趋势。原因:一是经济体制的趋同化,二是
林业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和密切。表现在理论依据和内容体系的一致性,但根据各个国家的不
同国情和林情,具体的研究内容仍然存在差异性。
某一学科不可能凭空出现,是由该学科对应行业、领域的特殊矛盾决定。社会经济门类
和经济规模的扩展,使得主流经济学一般理论难以对一些特殊行业的经济现象给予合理的解
释,也是林业等部门经济学产生的一个原因。
林业经济活动有哪些特殊性呢?
既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林业经济学就必须回答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揭示在三
个基本问题决策过程中的选择机制和规律。其研究内容可以小结如K:
首先要回答生产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确定的,即根据社会需求,生产出足够的
林产品(包括直接的物质产品和间接的生态、社会功能服务产品)。因此,需要研究林业供
求问题,了解社会对林业的需求规律,•般需求规律能否解释林业产出的实际需求变动,找
出影响林业需求的关键因素,林产品的需求曲线,需求弹性,林产品消费问题等。从生产方
面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林业生产的特点吸引足够的社会资源
投入林业行业。在一般生产领域,生产什么是由供求(需)价格机制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的,
林业生产当然也要遵循这•规律,但完全依靠这个机制是不成功的,这被各个国家的林业经
济实践所证明了的,完全依靠市场价格机制,林业有效供给不足。找出这当中的原因,就是
林业经济学的第一项任务。研究上述问题,都必须考虑林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林业生产要
素的经济特性,林业投资的退出限制等条件。这也是欧美经济学研究关注外部社会经济变量
对林、业生产影响的重要原因。例如林业产、业、融资等政策对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也流向的影响
-4-
(短期和长期)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生产。怎样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投入生产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最多的林产
品是林业经济学的第二项任务。需要研究林业生产要素配置问题,各项生产活动的可能性问
题、最佳要素投入组合问题、林业生产函数、成本、规模经济变化规律等。必须要对林业生
产的各项要素的经济特性进行系统的评价,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的特殊性,然后才能确定最佳
的调整政策、措施以及管理决策解决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如对不同地块的经营模式的选
择。
第三个问题,生产出来的林产品如何分配?包括林业地租问题、利率问题、林价问题、
林业税费问题、林产品贸易问题、林业宏观调控等。
总之,林业经济学研究是为森林资源(森林生态系统中切生物资源及其所在的非生物
环境,尤其是林地)充分利用的目标服务。更深层次应该是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首先应
该评价现有土地资源在林业和其他用途之间综合比较效益,以确定土地的用途,如退耕还林;
第二,对有林地应如何经营管理才能实现现有森林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在保护与利用之间的
平衡,社会资源在林'业产品(物质和功能型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短
期和长期对各类林业产品的需求。
在当前的社会对林业的需求背景下,有必要研究林业的功能性服务性产出的生产和再生
产问题,才能正确评价土地用于林业的综合产出。是林业经济学面临的新挑战。
林业经济学定义:
第一种定义:邱俊齐、温亚利,定义的三个要点,一是林业经济学的理论依据,二是研
究对象的界定,三是林业经济学的方法。林业经济学是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和
方法,并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的特点,系统地研究林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现阶段林业经济发
展的主要问题、林业内部及外部以价值为核心以管理为手段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
第二种定义:林业经济学是研究林业部门物质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
系和经济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同时也从经济和技术的相互关系上研究林业部门生
产力发展运动的规律,以及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配置等,为满足社会对林产品日益增
长的需要,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第三种定义:张建国,林业经济学就是研究林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
用的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属于部门经济学的范畴。
(二)、林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位置
-5-
林业经济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属部门经济学科,它与林业技术科学共同构成林业科学
体系。
林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是随着林业生产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所包括的
分支学科各国不尽一致,一般包括林业经济学概论、森林工业经济学、林业经营经济学、林
业经济史、林业法规、林'业经营管理学、林'业统计学、林业会计学,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渗
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林业技术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业经济地
理学等。
在中国,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及林业经济管理体
制;林业中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其他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林'也生产部门的结构、林业
生产布局与林业区划;林业规划和计划;林业投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林业产品贸易与价
格,林业财政、信贷及贸金的运用;林业中产品和收入的分配及林业职工的生活消费;森林
生态及社会公益经济效益等。
(三)、什么是林业
1、林业的概念
林业是从事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社会经济部门,具有基础性产业与社会公
益事、业的双重“人格”。
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林业,可以把林业划分成三个阶段:依靠自然力开发利用森
林;依靠工业化开发利用森林;多向利用开发森林。也经历纯粹开发到主动培育和积极保护
合理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过程。
从行'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之所以•个行业能从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独立出来,
必须有其特定的劳动对象、生产要素、产品,并且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与其它行业形成边
界清晰的界限,然后通过产品交换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因此,对行业的界定,不是一个
空间的范畴,而是从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角度。
2、林业的特点
(1)、生产周期长、层次复杂
(2)、经营风险大
(3)、多重的产业属性
(4)、多种产出的公益性
3,林业的定位
-6-
(1)、森林资源的经济学属性决定了林业的部门(行业)属性:基础性产业部门和社
会公益性部门。
林业提供了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多种基本原材料和最终消费品,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
产业部门。但处于弱势竞争地位,产品生产的周期复杂并较长,直接导致资本占用时间长,
投入资本风险较高。经济再生产的间歇性导致资本利用率不高,而林业生产设备的专用性又
较强,难以有效通过短期流动提高利用率和周转率。这使得林业在与其他行业竞争有限的又
必不可少的土地资源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林业在提供多种实物产品同时还发挥社会经济系统良性运行比不可缺的许多重要生态
服务,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经济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而绝大部分生态服务都具有正的
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在当前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背景下,森
林生态系统的上述功能显得更加重要。
(2)、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定位
现阶段应把林业放在国家建设的全局中来考察,把林业放到动态过程中考察,把林业放
在世界林业的格局中来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林业生产力
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营管理粗放,体制转轨缓慢,林区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生产关系仍然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相比,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
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周生贤,1999)
2002年,在前述林业发展层次定位的基础匕又提出了林业发展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
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战略定位。
4、林业与国民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进步。
(1)、林业与国民经济建设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资
源产品;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行业(部门)属性、特征有决定性影响,并可以为林业的发
展提供有效的环境和资金支持。比如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我国林业为国民经济
的恢复、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木材曾
与刚才、水泥合称三大材。这一阶段的木材生产满足了国家工业、建筑、军事用材的需要,
为打破国际经济封锁、恢复和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与稳固起到不
可磨灭的作用。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建设,都离不开木材。
森林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不仅可以当作生活资料,而且是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不仅
能提供实物形态的产品,而且很快能变成价值形态的货币。
-7-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时期,国有林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满足经济建设对木
材的需要,另一方面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仅黑龙江省在短短儿年内就向国家提供了900万
m3木材,做到了满足生产与抗美援朝两不误。
1954年国家大规模开发国有林,重点放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南林区。四川省首先在森
林集中的岷江上游开发,相继开发大渡河林区,20世纪60年代国家为保“三线”建设,对
金沙江、雅碧江林区进行全面开发,并将2.3万人迁移西南,形成了以采伐、水运和筑路为
主的森林工业体系。
建国初期的1952年森林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高达18.3%,“一五”期间也高
达14.8%,为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提供了巨额积累资金。总之,追求经济效益,
为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提供巨额积累资金,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实物形态的木材
产品。
为了满足粮食生产对耕地的需求,林业生产为农业让路,林地成为扩大耕地面积的重要
来源。因此,这一时期的林业主要是一项基础产业,林业部门只是一个产业部门,林业的主
要任务是生产木材,以采伐天然林为主。林业部门主要是提供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物资
和资金积累,从国民经济中的到的反馈很少。17世纪的欧洲,19世纪的美国,当前的南美
和非洲部分国家,情况类似。
林业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地位上的带动作用不十分明显,但是在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的
带头作用却十分显著。可以说没有林业,这些地区经济将难以维持下去。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后期,是经济和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各方面发展突飞猛
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这一时期林业在肩负着木材生产
重任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做出了林业“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
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判断,开始实施以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提出了建
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目标。
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
的特性并没有本质性改变。从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看,由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速
度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木材及其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且居高不下;从地
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看,在不少地方,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山区,木材生产是
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由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思
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看,人们对生态环境及森林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并
不平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还没有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已发生
-8-
变化但尚未根本改变,林业的产业形态和事业特征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
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林业的认识和要求也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要求
保证丰富的林产品供应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基于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客观要求,林业从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转变为一项重要的公
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也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的这种转变的另一
项客观基础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存量增加,综合国力增强,国家财
力有能力对林业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建设增加投入。
日本战后林业发展战略的转变,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后大幅增加造林和森林保护的
投资,对私有林进行管理引导,鼓励公民从非木材和环境利益来看待森林的价值,都反映了
林业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
(2)、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但改善生态环境不是森林生态系
统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社会生态经济子系统共同协调,如湿地、海洋、草原、甚至荒
漠,同时也要协调农业、工业、城市经济系统。林业目前背负的生态道义过于沉重,似乎生
态环境恶化就是林业工作不力造成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林业部门的责任,对其他部门和相
应生态经济系统的要求很少,事实上林业很多时候也是其他部门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的受害者。不是说,其他部门和经济系统随意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只要加强林业建设就可
以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这种认识对我国当前林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进而
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原则应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
水平下,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山区经济对林业仍有较高的依赖性,而国家整体经济水平仍不高的情况,林业产业发展仍有
其客观要求,应力求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平衡,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会损害林业的长
期健康发展。
(3)、林业与社会进步
林业通过提供木材等物质产品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
步;当前更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挥基础作用,现代
化社会进步的标志不仅要求生活富裕,还要求较高的生存环境质量,林业通过绿化美化居住
环境,提供旅游休闲场所满足了社会进步的上述要求,成为实现全面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9-
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森林生态系统中蕴涵的规律成为以“天人合一”的生
态伦理道德观、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的精神源泉,推动社会
文明的进步。
(四)、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内部逻辑的一致和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
只有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的研究才能对学术思潮的发展做出贡献。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说明
社会经济现象的儿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理论的创新来自对新现象的分
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既然经济学的理论是一套逻辑体系,那么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就
首先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内部一致的要求,否则,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无法说清楚。要避
免侧重观点的整理而忽视逻辑分析和推导。写论文时;也不要只讲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观点、
想法、和主观愿望,常以个人的判断或其它经济学家的观点、理论替代逻辑推论,或是把比
喻代替推理,难以形成逻辑体系。
首先,在建立经济学的理论时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
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必须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的规范,数学模型是最严格的形式逻辑,能将逻
辑分析数学模型化最好,这是国际上经济学科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不能,至少在分析问题时,
什么是大前提、小前提、什么是假设、什么是推论也应该有明确的表述。
其次,要求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
事实相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
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排弃。
再次,•个理论是几个重要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系,因此,当一个现象可以
用一个内部逻辑一致的理论来解释的时候,通常也可以通过不同变量的选择组合,而同时形
成几个内部逻辑严谨并同样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若干个其它理论。所以,当我们看到现有的
理论和我们观察到的经验现象一致时,应该进一步想想是否还有其它同样是内部逻辑•致的
理论,不管是现成的还是自己提出的,可以用来解释这个现象。
当有好几个理论和所要解释的现象是一致的,这些理论可以是互补的,亦即这些理论所
强调的原因可以同时存在,而不相互矛盾这些理论也可以是相互竞争的,也就是这些理论
中接受了•个,就要排斥另外的。那么,在竞争性的理论中该接受哪个理论呢?而在互补性
的理论中,也不是每个理论都成立的。通常当有许多理论都和所要解释的现象一致时,我们
可以从各个理论中分别得出许多不同的推论,一个理论只有当它所有的推论都不被经验事实
-10-
所证伪时,才能不被修正或抛弃。
2、理论假设的一致性
在林业经济研究中仍然要坚持理性人的假设,从这个假设为基本点出发深入地探索我们
所观察到的林业经济现象,而不能简单把我们所难以了解的现象贴上不理性的标签。而坚持
这个假设也给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发现了某些似乎是不合乎
理性的现象时,不能简单地说是由于当事人不理性,而只是我们对当事人在做出决策时所面
临的约束条件不了解,对所研究的经验事实还未吃透,所以,要求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产生这
个现象的各种条件。
3、理论模型中的限制条件
首先,在人是理性的前提既定之下,所谓经济理论无非是描述一个理性的人,在给定的
条件卜如何做选择,以达到其目标的最大化,而选择的结果正好是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
因此,一个经济理论能否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包括在这个模型中的给定条
件是否合适。所以要构建一个理论时,首先要了解限制当事人的选择的给定条件是什么。
其次,理论是一个信息节约的工具,理论模型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要尽可能地简化,
限制条件要尽可能地少。要用很少的给定条件,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但如果采用带有很强
的“模型特定性"(ModelSpecific)和“问题特定性"(ProblemSpecific)的条件,条件
是模型特定的或问题特定的,这种理论能运用的范围就很局限。
再次,由于理论是信息节约的工具,理论模型要尽可能地简单,不仅要求限制条件要尽
可能地少,而且,不能苛求限制条件完全吻合于现实。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最为经典的论文
是弗里德曼撰写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在该文中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假设条件不
相关”命题,其含义是,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现象和预测现象。对于理论的取舍以理论的推
论是否和现象•致,即理论是否能解释和预测现象为依据,而不能以理论的假设是否正确为
依据,
当然,保留在理论中的假设条件也不能过于偏离现实。过于偏离现实,理论将失掉对现
象的解释力。科斯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前提性假设
(Assumptions)应该是“易于处理的"(Managable)和"现实的"(Realistic)。而科斯本
人也正是通过松动“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才做出在新制度经学上的开创性贡献的。
以下的“一分析,三归纳”方法对在寻找最重要、最一般的限制条件来建构理论模型时,
1Friedman,Milton."TheMethodologyofPositiveEconomics,"inEssaysinPositiveEconomics.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53.
-11-
有参考价值:
(1)、“本质特性分析法”即在分析•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中的主要决
策者,他的目标是什么,目标的特性为何,他所处的环境又有哪些特性,等问题。
(2)、“当代横向归纳法”即在研究某一时某一地的一个现象时,同时去了解这个现象
到底是此时此地唯一的,还是在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现象。
(3)、“历史纵向归纳法”即《大学》上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了解了•个现象的演变发展过程,大概也就知道了它产生的原因。
(4)、“多现象综合归纳法”是将一时一地同时发生的多个现象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些
现象背后共同的原因,而不是孤立地分析各个同时发生的现象。
4.实证检验
理论分析只能说明在理论所阐述的逻辑机理中,因(给定的条件)对果(所要解释的现
象)的产生是有正的还是负的影响,但无法说明这个影响的量有多大。是否真的有影响,以
及影响有多大,只能从经验实证中才能获知。理论既然是用来解释现象,理论就必须不断地
接受经验现象的检验。只有不被经验现象证伪2的理论才能被暂时接受为可以解释现象的理
论。
计量检验是经济学中经验实证的一个主要方法。
第二章森林资源及其产出
(一)、森林
1、森林的概念:
(1)、生物学概念
a、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
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体。
b、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国森林》第卷在绪论中指出,森林是由树木为
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森林中不仅有各种乔木、灌木、草本、藤本、附生、寄生植物
2所谓证伪指的是经验实证发现因的影响和理论预期的影响相反。
-12-
以及有苔薛、地衣类植物生长,而且还有依靠森林植物为生的各种昆虫、鸟类、兽类动物,
也有依靠动物为生的•些食肉动物以及许许多多依靠森林中死有机体为生的细菌、真菌等一
些腐生的分解者生存。
c、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林学概论》指出,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
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
境的一种生物群落。
(2)、法律概念——法律意义上的“森林”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
共和国森林法(试行)》。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
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并于198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1998年4月29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的决定》,对《森林法》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公布的《森林法》自1998年7月1日起开
始施行,至今有效。但目前我国《森林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森林”的内涵。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这似乎指明了
森林的范围,可这并不是森林的内涵,而且对森林范围的界定在实践中也存在争议,例如很
多人主张森林包括灌木林。此外,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一条款的规定,森林
资源包括森林,森林是森林资源的组成部分。这与1.1.1(2)的概念恰恰相反,即森林的外
延等于或大于森林资源的外延。
当前,我国对界定法律上的“森林”具有指导意义的林业规范性法律文件除了上面提到
的《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二款外,还有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四款的规定。根据《造林技术规程》对于造林检查验收的规
定,只有造林面积连续成片在0.067公顷以上的,才按片林统计,而且乔木林带和灌木林带
两行以上(包括两行)、林带宽度在4米(灌木3米)以上,连续面积0.067公顷以上,方
可按面积统计。这实际上指明了在界定“森林”时,应考虑面积、行数、带宽等条件。《森
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四款规定:“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
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闹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
的宜林地。”由于森林附着于林地,因此法律法规对林地郁闭度的要求,同样应适用于森林,
所以在界定“森林”时还应考虑郁闭度。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总结林业工作经验,在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
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一文中指出,森林是指土地面积大于等于0.067公顷,
-13-
郁闭度大于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达到2米以上(含2米)的以树木为主的生物群落,包
括天然林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以上(含
2行)且行距小于等于4米或冠幅投影宽度在10米以上的林带。这一定义不仅对面积、行
数、带宽、郁闭度等提出了要求,而且对于高度等也提出了标准。由于界定法律意义上的“森
林”,因此应以《造林技术规程》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林业规范性法律文件为依据,只
有符合《造林技术规程》和《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森林”,即应
满足《造林技术规程》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有关森林面积、行数、带宽和郁闭度的要求。
当然,法律意义上的“森林”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规范性法
律文件会被适时修改,法律对“森林”的界定会发生变化,因而法律意义上的“森林”也会
随之改变。例如1986年颁布实施、现已废止的《森林法实施细则》曾对“森林”郁闭度的
要求为0.3以上,而目前《森林法实施条例》对“森林”郁闭度的要求为0.2以上。学者和
林业工作者对于“森林”概念的探索不是毫无意义的,对于其合理成分,林业规范性法律文
件应当适时吸收,将其上升为法律意义上的“森林”内涵,使法律意义上的“森林”更能反
映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修改《造林技术规程》,随着修改后
《造林技术规程》的颁布,法律意义上的“森林”内涵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2、森林资源
(1)、资源
a、概念: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特定用途或有价值的所有组分的集合”,包括自然
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社全资源等。资源的外延随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很多当前看
似无用的物质存在将来有可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b、分类:从形态划分上,泛资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两类。硬资源即客观存在的,
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人类用来维持生态价值,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并能形成
产品和服务的有形物质,还包括可以直接利用的客观物质(如大气)。因此,自然资源是构成
硬资源的主体,按其特征可区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中又可分为可更
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如森林、草原及相伴随的生
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主要指一些恒定性资源,
包括大阳能、潮汐能、原子能、风能、降水、大气和气候资源等。软资源是指包括科技资源、
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空间资源等以智能为基础的无形的但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至关重
要的资源。
-14-
(2)、森林资源
a、概念:是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种。对森林资源外延的认识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过
程。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b、分类:森林资源分为物质性资源和功能性资源。物质性资源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
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
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的资
源属性日益明显。
c、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考虑其生态功能服务资源
属性,森林资源的质量指标除了单位面积蓄积量还应考虑各种结构指标。
d、森林资源的经济属性
效用性是森林资源的首要经济学属性。事物本身的效用性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就形成了
其资源属性,从量上可以进行稀缺性(程度)的划分。效用性和稀缺性是大部分资源的共性,
但森林资源表现更为明显。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当前具有资源属性首先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人
类的生产、生活具有了效用性,然后随着需求的增加和森林资源的消耗,其稀缺性日益增强。
效用性主要以相关主体对森林资源的主观评价判断。
稀缺性表现为森林资源总量与公众对其较高的效用评价形成的需求相比较而言,这是
根本的原因。也与培育森林资源对土地的较强依赖性有关,土地是有限稀缺的,适于培育森
林的土地更为有限。
e、森林资源产品的特点:
•产权安全性差、不完整。
林主也不可能充分拥有全部资源产品的所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方面是资源本
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共物品因素的影响。
当社会对森林资源产品需求主要是物质性内容时,上述特点对生产和供给的影响并不
显著,当社会需求转到主要是功能性服务产品的时候,对供给的影响就非常显著。
•生产过程具有外部性、生产周期和层次具有复杂性、经济再生产的可控性、自然
力的独立作用。尤其是森林资源再生产过程中自然力的独立作用与稀缺性结合对
其供给弹性有很大的影响,造成供需矛盾的尖锐化。
•消费的可替代性较低。
•与土地依赖相联系的不均匀分布。
-15-
(二)、林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林地流失,有林地逆转现象严重
(1)、加强林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远期目标,至205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
6%以上的要求,则全国的森林面积应不少于24967.06万hm2,如果按90%的林地利
用率计算,全国应有林业用地面积27741.18万hm2。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
计结果,至1998年底,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329.47万hm2,森林面积(目前指
有林地面积)为15894.09万hm2,其他林业用地面积为10435.38万hm2,要实现
远期目标。从1999年起至2050年的52年中,全国需要净增森林面积9072.97万h
m2,需要净增林业用地面积1411.71万hm2,年均需净增林业用地面积27.15万h
m2o
但是从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结果看,全国每年就有林地就有44万hm2因被
改变用途或征占用转为非林地。而从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结果看,全国每年有2
16.28万hm2的林地因被改变用途或征占用转为非林地,其中有林地为56.2万hm2。
两期相比,有林地转为非林地的数量年均增加了12.2万hm2,增长幅度为27.73虬同
时,根据全国贯彻落实国发明电口998]8号文情况不完全统计,全国从1994年至1998
年间发生毁林开垦107万多起,开垦面积122.8万hm2;发生乱占林地57万起,乱占林
地面积17.4万hm2。上述数字表明一段时间以来,毁林开垦和违法乱占林地情况相当严
重,两次清查期间,年均净增的林亚用地面积仅为8.124万hm2。因此,要保证全国生
态环境建设远期目标的实现,确保林业用地面积,特别是森林面积的稳步增加,必须对林
业用地的使用从总量上加以控制。
(2)、林地资源流失的原因?
2、林地资源管理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人违法现象严重
3、林地管理机构、法制不健全,林地权属纠纷严重
土地、山林、水利号称“三大”纠纷,其中“山林”纠纷尤为突出。
(三)、林价的概念
1、原木价格说
2、立木价格说
3、森林价值说
-16-
研究如何确定林地、立木、林分、森林等货币价值。1、2为狭义林价,3为广义林价。
林价研究理论上系统研究评价的•般方法,应用方面用来确定经济、法律上的实际问题,
即在实际工作中核定立木价格,当林地、林分、森林进行买卖、交换、分割、合并时,评定
合理价格,或在森林经营中计算资产,考虑如何有效利用森林。在法律上用来计算征用林地
和变更森林使用权的补偿费,森林灾害的损失金额、担保金额、保险金额、纳税金额等方面
能够公正地评价森林价值。
(四)、林价理论研究的发展
林价理论与实践起源于林业较利学(ForestStatics),研究如何计算林业经营盈亏的
理论与应用问题。理论上研究林业收益、费用比较的纯收益问题,应用上通过比较各种经营
方法的盈亏来解决树种、作业法、伐期龄的确定问题。就需要对主要收获内容,即木材价格
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原木一立木价格算法。
因为早期不许买卖森林,除木材商品交易之外,对森林其他方面的价值评定的必要性很
低。但19世纪以后,受欧洲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撤销了对森林买卖的限制。随着森
林交换的普遍化,林业较利学早期研究成果解决不了交易过程中的林分、森林、林地定价问
题,客观上要求更高的评价标准,因而涉及森林评价计算技术的林价算法就形成并适应对森
林及林产品的经济利用过程而发展起来。除了用于森林买卖价值评定,还用于分割、合并、
借贷、灾害损失、征占用补偿、变更使用权补偿、抵押、担保、保险、纳税标准确定,林业
企业资产评价、分成经营等。
近年来,由于对森林价值认识的扩大,林价研究也扩展到森林多种非木材的多种效益、
社会效益的价值评定研究,因此,林价理论目前形成了以森林价值评定为核心的一整套理论
和方法,称之为森林评价学更为合适。
由此可见,森林评价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涉及许多方面,大致可分成两个方面:
1、森林资产的评估
对森林及其部分资产权益的交易、分割、合并、借贷、抵押、担保,确定损失数额、
补偿数额,保险、纳税数额确定,编制企业(单位)资产清单、负债表的财产价值确定,林
分价值增加额的评定,更多具有管理会计的性质。
2、森林资源资产的国民经济核算研究
研究如何把森林资源价值纳入国民收入核算中,正确评价森林资源对国民经济的贡
献,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具体研究国民收入核算森林资源价值的内容,每一类内容的核算
-17-
方法。
以上两类研究都涉及到对森林资源价值的全面评价核算问题,在理论层面上有以下儿
个问题值得重视。
(五)、森林评价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1、森林资源价值的确定
(1)、对森林资源的价值评估或核算首先应坚持统一的价值尺度,不论使用效用价值、
劳动价值还是其它价值尺度,在分析过程中•定要保持前后一致。
(2)、依据不同的价值尺度,森林资源的价值构成也不一样。
(3)、当前活立木交易价格的实质是林地地租,并没有反映森林资源自身的价值,市场
价格偏低,造成森林资源管理中一系列的问题。
(4)、衡量一个物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根本依据是其是否为交换目的生产和再生产。
(5)、活立木价格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成本法和清算价格法。每
一类方法中又包含不同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公式,各有其适用条件。
(6)、从效用价值论来看,森林资源之所以存在价值,是因为其对人们有用,人们对其
效用程度高低的评价就是其价值量的大小。
(7)、森林资源具有效用性的基础是森林资源的功能:提供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但效
用不等同于功能,前者属主管评价范畴,后者是客观的使用价值。功能必须通过社会经济利
用才能转化为效用评价的效益,如果功能的使用价值没有被人类实际利用,就不具有效用和
效益。
(8)、森林资源物质产品的效益价值表现为其各的按边际收益所决定的市场价格,环境
效益价值表现为森林资源的环境功能被社会实际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及社会效果。例如,
农田防护林的降低风速、调节温度与湿度等防护功能被农业部们实际利用所增加的农作物产
量。量;森林的净化空气、释放氧气、森林景观等游憩功能所创造的森林公园的门票收入等。
(9)、一定面积的森林资源是否具有效益,具有多少效益,不仅取决于它所具有的森林资
源功能的大小,更取决于社会对它的利用方式。例如,一块森林资源可能具有森林游憩的功能,
但如果没有开展森林旅游,其功能没有被社会实际利用,则它不会产生森林游憩效益。同样道
理,一片防护林或水源涵养林虽然其蓄积量也具有生产木材的能力,但为了生态利用的目的,
除了少量的间伐材以外,基本不产生木材效益。
(10)、在森林环境价值计量中,常以功能计量替代效益计量,其思路是:首先计算森林资
-18-
源的各种环境功能的物理量,然后再计算假定它们都能被人类充分利用所能产生的经济效
益。这种计量模式无疑夸大了环境效益的价值量,因为没有被人类实际利用的环境功能是不
能产生效益价值的。
(11)>以总效用替代边际效用。在森林环境资源核算中,往往用总效用而不是边际效用
进行价值计量。这种方法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不合理的,也会夸大森林
环境资源价值量。
(1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效用可以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中所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消费一
单位物品所增加的效用。在人们不断消费某物品的过程中,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消
费者对每单位商品的支付意愿取决于该单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由于边际效用递
减,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也会递减。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只要边际效用所决定的支付意愿高于
商品价格,消费者就会不断消费,一直消费到支付意愿等于商品价格为止。也就是说,从需求
的角度来看,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格,而不是总效用。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获得淀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差。对于
一般商品而言,生产者销售-定量商品所获得的收益就是消费者的实际支出,而不应包括消
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福利,是消费者的权利,在一般的消费
活动中,消费者剩余都会存在。
在很多评估森林环境价值,尤其是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中,运用到消费者支付意愿和消
费者剩余概念。其思路是,通过问卷调查或替代计量的方式,估算出消费者为获得一定量森林
环境服务的最大支付意愿,即包括消费者剩余的总效用,并将其全部核算为森林资源的环境
价值,并认为应据此对林业部门进行补偿。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既然消费者在其他的消费领
域都可以获得消费者剩余,为什么在林业消费领域就不能获得。
(13),同样可以用消费者剩余理论说明森林利用部门的经济行为。
例如,农田林网使农作物稳产,为了核算该林网的环境价值,通常将假设没有林网,农作
物会减少的产量产值全部核算为该林网的环境价值,这也是不尽合理的。农田林网只是农业
生产中投入的多种生产要素之一,农作物产量是所有农业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林
网的价值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计量,那么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资源呢?如
果这些资源中的任何一项退出农业生产,农作物的产量都会减少为零。那么能否说,这一份既
定的农作物产量既全部是土地资源的,又全部是水资源的,还全部是劳动资源的价值呢?答案
是不言而喻的。厂商利用森林环境资源,改善了其他生产要素配置关系,增加了产量。在增加
-19-
的产量中,除了将其中的一部分按森林资源的边际生产力核算为森林环境资源价值以外,其
余额相当于消费者剩余。这部分消费者剩余是厂商的经济利润,是厂商应得的利益。可以假
设,如果森林环境资源市场有效,厂商利用该资源生产产品,增加的全部收益如果都属于森林
环境资源价值,按照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应全部补偿给林业部门,那么资源利用部门还有什
么动机去利用森林环境资源呢?
(14)、稀缺性也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中的重要概念。
某种商品是否具有价值,具有多少价值,不仅取决于其效用性,还取决于其稀缺性。物品
越稀缺,其价值越高;越不稀缺,价值越低;供给无限的自由取用的物品,尽管其效用可能很大,
也没有价值,例如,阳光和空气。“物以稀为贵”是对这一经济学原理最通俗、也最准确的描
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森林资源的稀缺程度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人们对同质同量的森林资源
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每增加一单位森林资源给人们所增加的边际效
用很少,人们为此的边际支付意愿也很低,因而其价值量很小。反之,在少林地区,森林资源的
稀缺使人们对其价值判断很高,边际支付意愿很强。由于森林资源不可移动,其环境功能的作
用范围固定,森林资源环境价值的地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再加上对森林资源的不同利用方
式都会导致对同质同量的森林资源的效用价值判断不同。基于此,对森林资源环境效益价值
的计量只能根据当时当地森林资源供给和社会发展需求采取个量分析的方法,那种企图寻求
全社会森林资源统一价格的努力很可能是徒劳的。
2、选择计量方法注意的几个问题
(1)、森林资源自身消耗的环境价值某些森林资源的环境功能作用于森林资源本身,其
环境效益价值已经体现在了森林资源的物质产品之中。如果在核算森林资源价值总量时将其
物质产品和这部分环境效益价值分别记入,会造成重复计算。例圳,森林涵养的水量、保育的
林地土壤肥力有部分被森林资源本身消耗了,其效益价值当然也就转移到了森林资源的物
质产品之中了。只有那些作用于森林资源本身之外的环境功能所产生的效益价值才应该单独
计量。
(2)、功能价值与效益价值如前所述,用功能计量替代效益计量可能会将没有被人类实
际利用的森林资源功能也记入森林资源价值,从而夸大森林资源价值量。另外,还有可能将森
林资源功能与效益同时记入森林资源价值量,造成重复计算。例如,森林资源的集水、保土、
保肥等功能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我们将这部分价值记入森林资源价值
量。但在计算森林资源功能价值时又会运用替代计量的方法分别计算上述各种功能的价值量,
并也记入森林资源价值量,这就造成了重复计算。
-20-
(3)、国民财富与国民生产总值将森林资源价值纳入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两条不同的途
径。
其一,将森林资源以固定资产的形式记入国民财富,它属于存量指标;其二,将森林资源
每年创造的各种形态的林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利环境服务纳入国民生产总值,它属于流量指
标。在目前常见的森林资源价值评估中,往往不明确其属于国民财富统计还是国民生产总值
统计,将流量指标与存量指标混合使用,这也会造成重复计算。在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中,通常
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林地资源价值、生物资源价值和环境服务价值。如果进行国民财
富统计,应将林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以存量的形式,即林地价格(不是地租)和蓄积量(不是生长
量或采伐量)记入森林资源价值。环境服务价值不应记入国民财富,因为它只是森林资源的一
种功能,其物质承担者是实物形态的森林资源本身,即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如果将其单独记
入,会造成重复计算。如果进行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应将生物资源和环境服务以流量的形式记
入森林资源价值,即木材等物质产品的年产值和环境服务每年创造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土地
资源价值不应记入国民生产总值,因为它不是森林资源产品,而只是创造产品的中间投入品。
土地服务的价值已经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转移给了森林资源本身,体现在了森林资源的物质产
品和环境服务之中,如果再单独计量,也会造成重复计算。
(4)、关于替代计量森林资源的环境服务功能在使用上难以做到排他,因而其价值通常
不具有市场价格的表现形式。为了对其价值进行测度,通常进行替代计量。例如,以化肥的市
场价格替代森林保肥功能的价格;以工业制氧的价格替代森林释氧功能的价格等。从经济学
上讲,相同的使用价值,尽管其生产方式不同,成本不同,但应该具有相同的市场价格。问题在
于,森林环境功能能否在市场上找到完全相同的等效能替代物,答案是否定的。森林资源的环
境功能之所以不能进入市场,不具有市场价格,原因就在于人类对这些功能缺乏控制利用的
技术手段,在使用上难以做到排他。仅就这一点而言,凡是已经进入市场交易的产品,如化肥、
工业制造的氧气等在使用上都可以做到排他,与森林环境功能肯定是不一样的,因而其价值
就不能等量齐观。
(六)、森林环境服务估计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土壤保育、固碳供氧、森林防护'净化大气、游憩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森林国民经济核算的难点,重要组成部分。
涵养水源价值估计:
1、价值内容:
-21-
蓄水价值、调解径流价值、净化水质价值
2、原理:
替代工程法(影子工程法),假设存在一个价值可以计算的工程,可以实现与森林涵养
水源量相同的蓄水功能,以其修建费用或造价作为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
V=G(X1,X2,...X„)
V——涵养水源价值
G——替代工程造价
X1——替代工程中,.项目的建设费用
3、常见替代技术方式:
(1)、蓄水工程费用法:修建水库成木替代森林涵养水源量的价格
(2)、电能生产成本确定:森林涵养水源,减少雨季洪水能源浪费,增加流域电能生
产,可用生产这些电能修建电站的投资替代。
(3)、海水淡化费用:由于森林涵养水源,不致于使降雨在雨季直接注入江河汇入大
海,淡水变成咸水。用海水淡化工程替代。
(4)、平均生产成本费用:不用某一工程,用区域或全国有关工程费用计算。
第三章林业经营
一、教学内容
林业经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
2、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济思想
3、使学生能用对我国林业经营思想进行思考
4、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三、教学重点
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
四、教学难点
-22-
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五、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
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济思想。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随着世界各国林业各国林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17世纪德国创立的森林永续利用理论
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森林多功能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1、森林永续经营理论
17世纪中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原是森林资源,18世纪出出现了
全国的“木材危机”。1713年,德国森林永续利用思想的创始人卡洛维茨提出了人工造林的
思想,目的是“不断地、永续利用森林”,获取持续和稳定的木材产量。1795年哈尔蒂希进
一步发展了森林永续经营的思想。1826年,洪德斯哈根“法正林”学说问世,经补充和发
展,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对各国林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
天然林经营上长期居支配地位。
2、木材培育论
哈尔蒂希提出,选择材积生长量高的树种,建立生产力高的林分以获得短时间内的大量
产出。1849年浮士德曼“土地纯收益理论”,主张从每一块林地获取尽可能高的地租,对速
生丰产纯林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森林多功能理论
1811年,德国林学家哥塔“木材培育”延伸“森林建设”,将森林永续利用的解释扩大
到森林能为人类提供的一切需求,主张营造混交林。1833年,科尔也曾批评针叶纯林造林
运动。1867年,哈根提出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认为林业经营应兼顾持久满足木
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在其他方面的服务目标。
1888年波尔格瓦创立“森林纯收益理论”,指出应该争取的是森林总体的最高收益,而
不是林分的最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支票打印软件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电脑锣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氯唑灵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分板机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2024-2030年多卡座读写器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月相观测创意课程设计
- 2024-2030年四川省博物馆市场运作模式调研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冶炼专用阀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私人游艇行业现状发展分析及未来投资战略建议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电子级三氟甲磺酸行业运行态势及前景动态预测报告
- MOOC 信号与系统-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3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网络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 MOOC 葡萄酒文化与鉴赏-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民事诉讼法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正式版)SHT 304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热效率设计计算方法
- (2024年)保安培训图文课件
- 《数字图像处理》题库1(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试题+答案
- 智能网联车路云协同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 2023流域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编制导则
- 高等数学(高职教育)全套教学课件
- 瑞幸咖啡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