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铁机械制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程序文件》程序文件_第1页
《东铁机械制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程序文件》程序文件_第2页
《东铁机械制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程序文件》程序文件_第3页
《东铁机械制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程序文件》程序文件_第4页
《东铁机械制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程序文件》程序文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东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程序文件

附加说明

编制:

审核:

批准:

目录

序号序文件名称页码

01文件控制程序......................................................1

02记录控制程序..............................................................5

03一体化管理体系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7

04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获取、评审与控制程序................................11

05环境因素辨识程序.........................................................13

06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程序..................................16

07信息交流内外协商和沟通程序..............................................19

08管理评审控制程序.........................................................22

09人力资源管理程序.........................................................25

10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28

11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程序..................................................31

1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33

13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36

14采购控制程序.............................................................39

15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管理程序................................................44

16生产和服务运作控制程序..................................................47

17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程序................................................52

18固体废弃物控制程序......................................................55

19员工职业健康管理程序....................................................57

20噪声控制程序.............................................................59

21资源、能源控制程序.......................................................60

22大气和水污染控制程序....................................................62

23电气安全控制程序.........................................................63

24新项目管理控制程序.......................................................64

25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66

26易燃易爆品防火控制程序..................................................69

27顾客满意度测量程序......................................................71

28内部管理体系审核程序.....................................................73

29关键特殊工序控制程序....................................................76

30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78

31绩效测量和监视程序.......................................................88

32合规性评价程序...........................................................89

33不合格品控制程序.........................................................91

34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96

35产品一致性控制程序......................................................99

36数据分析控制程序........................................................101

37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104

文件控制程序

HDT-02-01

1目的

确保公司所有使用场所能够得到相应的有效版本。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的控制。

3职责

3.1品质保证部负责《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管理者代表

负责审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最高管理者负责批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

3.2办公室负责发放、更改、作废和回收等管理工作。

3.3技术研发中心负责技术性文件的编制,发放、更改、作废和回收等管理工作。

3.4品质保证部负责管理文件的编制,实施和监督检查。

3.5生产制造部负责安全文件的编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3.6各单位负责本部门的专用文件的编制,更改等管理工作。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受控文件包括:

a管理手册;(包括形成的文件、一体化方针、一体化管理目标等)

b程序文件;

c各类标准、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规章制度等;

d形成的记录;

e外来文件(包括法律法规、标准、用户提供的图纸、加工规范)。

4.2文件的标识

a文件的标识,在封皮的空白处以“受控文件”印章或“有效文件”印章进行标识,也可依

据文件编号、修改状态及收发登记等进行标识;

b对需留存的作废文件,必须有“作废”和“保留”标识;

c对于保密的文件,应按其重要性加盖“保密”印章进行标识。

4.3文件的分类及编号

4.3.1文件分为如下几类:

①管理手册

匚----------文件层次号

------------------------公司代码

-------------------------------文件种类

例:管理手册GLSC-HDT-01

②技术性文件、工艺文件、检查文件等编号由技术研发中心按技术文件编号方法进行编号。

③管理性文件(程序、制度)

1顺序号

---------------------文件层次号

---------------------------公司代码

文件层次号:01为管理手册;02为程序文件;03为管理制度

例:XX管理制度Q/HDT-03-01

HDT是公司产品标准代号

4.3.2受控文件分发号

01、最高管理者02、管理者代表03、副总经理04、财务总监05、副总工程师

06、办公室07、人力资源部08、技术研发中心09、物资采购部10、市场营销部

11、品质保证部12、生产制造部13、计划财务部14、林海分公司

4.4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

a品质保证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编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管理者代表审核、上报

最高管理者批准;

b技术研发中心负责技术工艺文件的编制,并经主管领导审批;

c品质保证部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文件的编制,并经主管领导审批;

d其他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文件的编制,并经主管领导批准。

4.5文件的更改

a《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更改由品质保证部组织实施,更改后的文件执行上述程序

(4.4a);

b其他文件更改由相应主管部门或使用部门组织实施,并经本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必要时上

报最高管理者审批;

c及时收回更改前的文件;

d文件更改(修订)后需重新进行审核、批准;

e修订后的文件重新进行标识,执行上述4.2;

f文件属于换版性的更改,不需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如果文件只是某一页或少部分更

改替换,需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

4.6文件的管理

4.6.1文件的发放

a公司适用范围内发放的文件为“受控”文件,发放时注明“受控”状态,向用户提供的

文件为“非受控”文件,不注明“受控”状态;

b当使用的文件严重破损并影响使用时,应到发放部门办理更换手续,破损文件由发放部

门收回;

c若文件丢失,应向发放部门说明丢失原因,申请补发;

d提供给认证机构和供方的文件,按内部受控文件处理;

e文件的主管部门要及时把文件发放给使用部门;

f文件发放、回收、更改时办理交接手续,填写《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

4.6.2文件的保存

a《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原件由品质保证部保存、管理;

b各部门文件由本部门资料员保存管理;

c各部门资料员应及时填写本部门使用的《文件控制清单》,如内容有变化,通知品质保证

部;

d不得在受控文件上乱涂乱画,确保文件的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不准私自外借;

e技术文件由技术研发中心归档。

4.7文件的销毁

4.7.1所有失效作废的文件由相关部门资料员及时从所有发放或使用场所收回,加盖“作废”

印章,确保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4.7.2技术研发中心、品质保证部、生产制造部分别审定技术文件、管理性文件、质量安全

文件是否作废,对作废的文件,下发部门收回予以销毁,并填写《文件销毁/留用申请单》。

4.8文件的借阅

借阅已归档的文件时填写《文件借阅记录》。

4.9文件的发放、回收时,都要履行交换手续,填写《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

4.10各部门根据实际生产管理编制的规章制度纳入企业的《文件控制清单》中。

4.11外来文件控制

4.11.1各部门负责收集适宜本部门的法律法规,并报到办公室,由办公室统一存档管理。

4.11.2技术研发中心负责收集技术标准的最新版本,并把旧标准收回,新版本发放到相关

部门。

4.11.3收到外来文件的部门,需识别其适用性,并控制分发以确保其有效。

5相关文件

6记录表格

6.1文件控制清单

6.2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

6.3文件借阅记录

6.4文件更改申请单

6.5文件销毁/留用申请单

记录控制程序

HDT-02-02

1目的

为了对记录实施全面、有效的控制,提供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并保持其可追溯性,

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涉及的所有记录的控制。

3职责

3.1品质保证部是记录的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公司总的《记录汇总表》。

3.2各单位负责本部门记录的编制、管理,并建立本部门《记录汇总表》。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记录的形成:记录可采用文字、表格、图片等形式。

4.2记录的分类和编号

4.2.1记录分类:质量记录为QR,环境记录为ER,职业健康安全记录为OR。

4.2.2受控的记录按以下模式进行编号:

QR-□□-□□

―TZ-----------------------顺序号

----------------标准条款号

记录代码

例:记录清单QR-4.2-01

4.3记录的填写要求

a记录字迹清晰,内容完整,填写及时,签字齐全;

b记录要使用钢笔或蓝/黑圆珠笔填写,记录中的计算单位必须使用法定计算单位;

c记录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时,采取划改的方法,并在更改处签名或盖章;

d记录以书面文字和表格形式为主,也可采用电子媒体作为载体。

4.4记录的管理

4.4.1各种记录的空白表格由各主管部门或使用部门设计、发放、品质保证部备案、统一编

号,保证各有关工作场所都能使用相应的有效的表格。

4.4.2各部门负责把本部门的记录及时填写到本部门的《记录汇总表》中,如内容有变化,

及时通知品质保证部。

4.5记录的保管和贮存要求

4.5.1各部门应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本部门记录的汇总、编目,应保持记录的顺序号或日

期便于查询、检索。

4.5.2记录的储存环境要通风、防潮、防火、防虫蛀等。计算机软件里的记录贮存要防潮、

防变形、防划伤且应有备份。

4.6记录的保存期限

记录的使用部门或主管部门按产品实际使用的有效性或工程要求、确定保存期限,并记

于《记录汇总表》中。对于保存期超过一年的,由其主管部门送档案室统一保管。

4.7记录的借阅

4.7.1借阅记录时,应登记并规定归还日期。必要时需经部门主管批准后方可借阅。

4.7.2借阅的记录不得更改、遗失、损坏。

4.7.3合同要求时,在商定期内,记录可提供给顾客、供方查阅。

4.8记录的处理

4.8.1过期的或没有必要保存的记录,经部门负责人审查,必要时经主管领导批准后,进行

销毁,并填写《文件销毁/留用记录》。

4.8.2需做永久保存的记录,由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在记录上加盖“永久保存”印章。

5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6记录表格

6.1记录汇总表

6.2文件销毁/留用记录

一体化管理体系方针、目标、指标

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HDT-02-03

1目的

为建立、实施与改进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一体化方针、目标、指标以及为确保实

现目标和指标而制定的管理方案的实施,不断改进公司的产品质量、环境行为和劳动保护工

作。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一体化方针、目标和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制定、更改与实施。

3职责

3.1最高管理者负责组织制定并批准一体化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3.2管理者代表组织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审核,并负责监督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

方案的实施。

3.3品质保证部编制管理方案,并监督验证、实施进度。

3.4各部门负责方针、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的具体实施。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一体化方针

4.1.1一体化方针的确定

最高管理者以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职业健康安全水平为目的,针对公司的

实际情况,适当考虑相关方的要求,制定一体化方针并形成文件,传达给全体员工。一体化

方针应确保:

a适合于公司的产品生产性质和规模以及环境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特点、风险性质和规模;

b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降低风险作出承诺;

c对遵守有关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作出承诺;

d为建立和评审一体化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和基础;

e与公司的其他方针一致。

4.1.2方针的更改

每次对公司体系的评审,均需对一体化方针进行评审,确保其适宜性。当方针需要更改

时,应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形成文件后重新向全体员工传达。

4.1.3方针的宣贯

a通过《管理手册》的分发,以及公司宣传栏、黑板报、报纸等方式,向全体员工宣贯公

司的一体化方针;

b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对全体员工进行方针的培训,以确保对公司一体化方针正确、充分

的理解。

4.1.4方针的公开

最高管理者应考虑相关方或公众的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公开方针。

4.2目标与指标

4.2.1目标与指标的制定

a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公司的一体化方针、产品质量、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

源、风险因素、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利益相关方的观点等提出年度目标、指标。公司的质

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草案由品质保证部制定,管理者代表审核,最高管理者批准。

确保目标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进行分解,各部门制定本部门的目标、指标,主管领导审核后

生效;

b体系建立之初的目标与指标,由管理者代表根据质量策划、初始环境评审/职业健康安全

初始状态评审结果,组织制定并审核,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后予以传达和实施。

4.2.2目标下指标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a方针的内容;

b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c公司的产品质量、重要环境影响因素/重要危险源、风险因素;

d来自相关方的信息与要求;

e产品质量的改进、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以及污染预防的承诺,劳动安全保护行为的持续

改进;

f可选择的最佳技术,以及经济上、运作上的可行性;

g实施的进度,以及可调整性的要求;

h体现方针的逐层分解,量化后纳入各相关职能部门,做到目标明确、指标具体可测量。

4.2.3目标与指标的更改

a在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管理方案的变化以及相关外界因素等发生变更时,

目标与指标应重新评审和修订;

b目标与指标由管理者代表组织进行更改,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后生效。

4.2.4目标与指标的宣贯

4.2.4.1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的培训工作,通过发文、内部会议、黑板报宣传等方式,对公

司各级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操作员工进行目标、指标的宣贯。

4.2.5目标与指标的公开

相关方与公众要求公开公司的目标与指标时。需经过最高管理者审批。

4.2.6目标、指标

a品质保证部每年至少对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并上报管理者代表

和最高管理者;

b在管理评审之前品质保证部、生产制造部、办公室要把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上报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者。

4.3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4.3.1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编制

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方案草案、重要环境管理方案由品质保证部编制,管理者代表审核、

最高管理者批准。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方案内容应包括实现一体化目标和指标有关的可能的

活动(包括采购、生产、储存、运输、设备维修、动力、绿化、废弃物处理、后勤等)、资

源及集体措施;应考虑与实现一体化目标和指标的有关作业场所、过程、装置、机械、作业

组织的设计,包括人力的配置。

4.3.2管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依据的目标与指标;

b方法措施、技术手段;

c责任部门或岗位;

d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

e验证时间;

f必要时包括预算经费。

4.3.3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更改

当因措施发生变更、目标指标变化或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发生变化等情

况需要更改方案时,由更改申请者以书面形式交品质保证部确认,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最高

管理者批准后由品质保证部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更改。

4.3.4管理方案的实施与监督验证

管理方案以受控的形式下发至各部门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由品质保证部负责对方案的实

施进度与效果进行监督和验证。

5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6记录

6.1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获取、

评审与控制程序

HDT-02-04

1目的

为了识别、获取、更新适用于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

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渠道,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控制。

3职责

3.1办公室、技术研发中心分别为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归口管理部门,并

确定其适用性的管理,保持最新版本。

3.2各单位负责搜集与各自专业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信息等相关文件,并

确认其适用性传达给员工遵照执行。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获取

4.1.1获取适用范围

a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范;

b浙江省地方法规;

c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

d其他政府部门(包括环保局、消防局、劳动局、安全生产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颁布

的法规、规范、条例等;

e应遵守的国际公约。

4.1.2获取途径

a技监局、环保局、劳动局等相关行业部委的主管部门;

b出版社、书店、图书馆、网上查询等;

c相关方;

d专业报刊和杂志等。

4.2选择与确认

a各部门在认真识别和研究的基础上收集适用本部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b办公室负责收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C办公室负责收集行政性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d技术研发中心负责收集技术标准及其他技术法规要求;

e各部门对收集到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逐一进行确认,确定出适合本公司的法律、法

规和其他要求;

f各部门把收集到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上报到办公室,由办公室建立公司的《法律、

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4.3法律法规的评审

4.3.1品质保证部组织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法规的有效性、适宜性进行评审。

4.3.2技术研发中心对技术标准的有效性、适宜性进行评审。

4.3.3办公室负责组织对行政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评审。

4.4实施

a办公室保持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原件,按《文件控制程序》对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并进行适用性评价,以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本公司的环境因素;

b办公室利用报纸、广播或专题研讨会的形势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c技术标准由技术研发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d各部门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部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4.5更新

a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归口管理部门要不定期地进行评审、确认。随时增加或更新法

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最新版本,并上报办公室,由办公室修正公司的《法律、法规及其他

要求清单》;

b办公室下发新的版本,并收回旧的版本,并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5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6记录表格

6.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环境因素辨识程序

HDT-02-05

1目的

对本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识别,并

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

价。

3职责

3.1管理代表负责审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2品质保证部、生产制造部为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公司适

用范围内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的检查、监督、指导,评价重要环

境因素。

3.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对新的环境因素

识别后及时上报到品质保证部。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环境因素识别

4.1.1应考虑到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及相关方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4.1.2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八个方面:

a三种时态:

•过去:过去发生的但环境影响遗留至今的;

•现在:现在正在发生的环境影响;

•将来:将来在计划中或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

b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指日常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因素,如扬尘、机械噪声等;

•异常状态:指非日常但可预见的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因素,如设备开机、停机和维修等;

•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且可能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

等。

c八个方面: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噪声污染;

•土地污染;

•能源资源和原辅材料消耗;

•固体废弃物污染;

•对社区环境的影响;

•其他环境污染。

4.2环境因素评价

4.2.1对环境因素的评价采用是非判断法。

4.2.2重要环境因素评价准则

a不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环境因素;

b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环境因素;

c化学危险品涉及的相关环境因素;

d能源消耗类的环境因素;

e有较大节约潜力的原材料消耗类的环境因素;

f一旦发生时可能引起重要环境事故或影响的环境因素;

g相关方有合理抱怨的环境因素;

h现有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环境因素;

i涉及以上条款的为重要环境因素。

4.2.3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时应考虑:

a影响适用范围;

b影响程度;

c产生量;

d法律、法规符合性;

e能源的消耗量;

f可节约程度;

g采用二因子法乘积分数值大于等于20的为重要环境因素。

4.2.4各单位根据评价结果,汇总编制本单位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上报品质保证部。

4.2.5品质保证部经过评价、确认、最后确定公司的环境因素,填写公司的《环境因素识别

评价表》。

4.3环境因素更新

4.3.1各单位结合本单位的活动、服务等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进行对比,若有新的环

境因素,及时上报品质保证部。

4.3.2为保持信息的有效性,各单位每年年底对本单位的环境因素进行重新确认评价,必要

时予以修订或补充,由品质保证部完善公司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4.3.3品质保证部对每年提出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进行确认并监督、检查。

4.3.4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各单位要组织与下列活动有关的人员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

和更新,对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评价按下列步骤进行。

a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较大变更时;

b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c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d公司的环境方针发生变化时。

5相关文件

5.1《大气和水污染控制程序》

5.2《噪声控制程序》

5.3《固体废弃物控制程序》

6记录表格

6.1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程序

HDT-02-06

1目的

为了识别公司生产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评价危害事件的风险程度,制定有效风险控制措

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级别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有关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辨识、评价和控制活动。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重要危险源清单。

3.2品质保证部负责组织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危害的辨识、风险评价的更新及控制工作,

对风险进行评价、确认并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3.3各单位负责确定本部门的风险源。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工作原则

4.1.1预防原则:依据生产作业所涉及的活动适用范围、危害事件的性质以及时间、风险的

特点,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方法。

4.1.2分级原则:选取的方法应能给危害事件的危险等级及需采取的不同控制措施。

4.1.3一致性原则:依据生产作业活动特点,存在的隐患,选取的相应方法,确保辨识、评

价和控制措施的一致性。

4.2危险源辨识

4.2.1辨识适用范围

a设备采购、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等所有运行活动(包括相关方使用的设备、

设施);

b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包括进入作业现场的相关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油类及其他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物等活动(包括相关方的有关活动);

d生产过程中常规、非常规的作业活动;

e办公场所

4.2.2辨识状态

a正常状态一一每天正常进行的日常活动;

b异常状态一一停机、检修、维护等;

C紧急状态一一火灾、爆炸、发生事故、事件。

4.2.3辨识时要考虑在作业过程中的几个方面: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不良的作业环境;

c物的不安全状态;

d管理方面的缺陷。

4.2.4辨识方法:

a根据工序、工艺流程所涉及的活动进行辨识;

b采用现场观察进行辨识;

c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档案进行辨识;

d根据管理经验进行辨识;

e根据管理过程进行辨识。

4.3风险因素评价

4.3.1定性风险评价,对下列4种存在的情况,可直接定为级别较高的风险(A..B级风险)。

a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且易发生重大事故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要求的;

c曾发生过事故,现今无合理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3.2定量风险评价,计算每项已辨识出的危害事件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

D=L*E*C

式中D—为风险值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表4.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

8相当可能

6可能,但不经常

4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2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1基本不可能

0.1极不可能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表4.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

8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6每周一次,或偶尔暴露

4每月一次暴露

2每年几次暴露

1非常罕见的暴露

C一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表4.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后果

100大火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财产损失100万以上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财产损失50—100万元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财产损失10—50万元

7严重、残疾或造成财产损失5—10万元

3重大、重伤或造成财产损失1—5万元

1一般、轻伤或造成财产损失1万元以下

D=L*E*C

表4.4风险等级划分(D)

分数值风险级别

320高级(A)

163〜320高中级(B)

70-160中级(C)

20-70中低级(D)

20低级(E)

4.3.3各单位根据各项项目实际情况辨识出的危险源及控制措施,汇总填写《危险源清单》,

生产制造部和品质保证部综合制定控制措施以及各类风险的评价、确认,确定各级危险事件,

采用二因子法乘积分数值大于70的为重要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识别评价表》、《重要危险源

清单》上报公司。

4.4风险控制

4.4.1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消除”的原则,其次是考虑降低、监控管理,使用个体防

护是最后的手段。

4.4.2风险控制策划

4.4.3各单位的风险控制措施根据职责权限制定,公司进行评价、确认、批准。

4.5辨识、评价和控制的更新

4.5.1为保持信息的有效性,各单位每年年底应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已识别的危险源进

行重新确认、评价,必要时予以修订。

4.5.2生产制造部和品质保证部对各单位每年提出的《危险源识别评价表》进行再确认并督

促、检查。

4.5.3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更新:

a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发生变化;

b职业活动发生变化;

c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发生变化;

d内审、外审、管理评审的要求;

e事故、事件、不符合出现后评价结果;

f主要原、辅助材料发生较大变化;

g相关方抱怨和要求;

h设备、设施发生较大变化;

i其他情况需要时。

5相关文件

5.1《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

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记录表格

6.1危险源识别评价表

6.2重要危险源清单

信息交流内外协商和沟通程序

HDT-02-07

1目的

为了保证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有效性,确保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

运行。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外部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3职责

3.1各单位负责本部门业务适用范围内的信息接收、传递、沟通等工作。

3.2办公室是交流与沟通的主要责任部门。

3.3员工代表负责职业健康安全信息的沟通。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协商和沟通

4.1.1所有员工和员工代表应积极参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监督国家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

在公司的贯彻执行,并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4.1.2员工代表要以提案方式,代表员工参加职业健康安全的策划、决策和管理。

4.2信息交流的内容

4.2.1外部信息交流的内容

a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范和标准等信息;

b上级或地方主管部门发出的规定、决定、要求、指示等信息;

c环境监测、职业健康监察等有关信息;

d相关的信息,包括来自社区居民的投诉而抱怨,来自供方的信息,与顾客的沟通,涉及

重要的环境影响的处理,伤亡事故的上报等;

e公司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源以《致相关方一封信》方式传递相关方。

4.2.2内部信息交流的内容

a管理体系运行的信息:内审和管理评审;

b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和效果;

c监测测量结果;

d有关不符合的信息:包括不符合、不合格、纠正和预防措施等信息;

e紧急信息,包括事故、事件、应急准备与响应情况等;

f员工及员工代表关注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包括作业场所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改善

的讨论;

g其他内部信息。

4.3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4.3.1信息的传递方式

a口头;

b电话;

c传真;

d网络;

e会议;

f文件、通知;

g板报、报纸;

h其他可利用的通讯和宣传工具。

4.3.2外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a市场营销部负责接收、传递、反馈顾客有关的信息(包括顾客投诉、顾客的建议、期望

等);

b生产制造部负责接收、传递、反馈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信息;

c办公室负责接收上级、地方主管部门的规定、决定、要求、文件等信息;

d品质保证部负责与产品质量和体系运行有关的信息交流及与认证机构的交流与沟通。

e将重要环境因素及管理要求告知相关方(如油漆供方等)。

4.3.3内部信息的传递与沟通

a体系运行情况的信息,员工代表关注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由品质保证部向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传递;

b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完成情况,监测、测量结果由品质保证部进行,内部的信息传递

和沟通;

c紧急信息的传递由生产制造部负责传递,具体执行《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d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中产生的信息由其产生的单位及时传递到有关单位;

e实施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单位必须在整改过程中,将信息传递给有关单位。

4.4信息传递与沟通的单位,要保持传递与沟通的记录。

5相关文件

6记录表格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HDT-02-08

1目的

最高管理者按计划的时间间隔组织管理评审,以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

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本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评审。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实施、主持管理评审、审批《管理评审报告》和《管理评审计划》。

3.2管理者代表负责向总经理报告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负责组织管理评审后的有关纠正、

预防和改进措施的落实。

3.3品质保证部

a负责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并发至相关部门;

b起草《管理评审报告》;

c对评审决议的落实进行跟踪验证;

d保存管理评审的相关记录。

3.4其他职能部门参加管理评审会议,负责落实与本部门有关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管理评审计划

4.1.1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十二个月。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增加临时管理评审。

a公司组织机构、产品适用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变化时;

b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环境事故或相关方对某一环节有严重投诉或投诉连续发

生时;

c当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变化时;

d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

e即将进行第二、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时;

f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中发现严重不符合时;

g其他情况需要时。

4.2品质保证部负责编制管理评审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审核计划主要

包括:

(1)评审时间;(2)评审目的(3)评审适用范围;(4)参加评审部门(人员);(5)评审

依据;(6)评审内容。

4.3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当前的业绩和改进的机会:

4.3.1内外部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结果及其不符合项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

的结果;

4.3.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充实性和适宜性;

4.3.3以往管理评审所确定跟踪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

4.3.4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

4.3.5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

4.3.6可能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法律、

法规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等。

4.3.7改进的建议。评价持续项目的实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新的改进目标和项目;

4.3.8顾客及相关方的观点。

4.4管理评审准备

4.4.1品质保证部拟定管理评审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至各部门,各部

门按计划做好相应准备。

4.4.2管理者代表分析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结果,报告质量、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4.4.3进行临时管理评审时,相关部门提出专项问题报告。

4.4.4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对评审输入做出评价,对于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提出纠正、

预防或改进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

4.4.5总经理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作出结论

4.5管理评审输出

4.5.1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

a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包括对方针、目标、

组织结构、过程控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和体系文件的改进需求;

b与顾客、相关方要求有关产品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的改进措施,对现有产品质量、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符合要求的评价;

c资源配制的调整、变化和改善;

d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评价;

e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总结;

f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总结;

g内部、外部审核的结果及其不符合项整改情况总结;

h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4.5.2会议结束后,品质保证部根据管理评审输出的要求进行总结,拟定《管理评审报告》,

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发至相关部门。

4.6改进、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4.6.1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由管理者代表确定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或预防措

施并组织实施。

4.6.2品质保证部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跟踪检查,验证实施的有效性。

4.7如果评审结果引起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4.8管理评审产生的相关记录由品质保证部保存。

5相关文件

5.1《内部管理体系审核程序》

5.2《文件控制程序》

5.3《信息交流内外协商和沟通程序》

5.4《记录控制程序》

5.5《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记录

6.1管理评审计划

6.2管理评审会议记录

6.3管理评审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HDT-02-09

1目的

通过对公司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员

进行培训、人力资源配置、管理,以提高员工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和能力,满

足岗位工作的需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从事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相关的所有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

3职责

3.1最高管理者主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最终决策。

3.2人力资源部负责规定从事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有直接责任的人员资格要

求,负责相关人员的资格鉴定,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培训计划,并对其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

3.3各相关部门负责提供岗位资格要求,参与相应人员资格鉴定,提出培训需求具体实施

相关管理体系的培训计划。

3.4人力资源部负责特殊工种人员的取证工作。

3.5人力资源部负责设备操作人员的取证工作。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承担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人员应具有能力,对能力的判断应从教育、培训、技能、经

验等方面考虑。

4.2能力、培训和意识

4.2.1应识别从事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活动的人员的能力需要,分别对新员工、转岗

员工、在岗员工、各类专业人员、特殊工种人员、根据他们的岗位要求实施培训,考核,评

价其能力是否胜任岗位要求。

4.2.2培训计划

各单位每年12月初将根据本部门所设置地工作类别需要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等有关培训需求报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进行汇总分析,结合企业目标、各岗位要求及员

工队伍素质的实际,确定培训重点,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2.3培训内容

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及职业技术鉴定和学历教育等,具体包括以下

培训内容;

a对全员进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知识培训;

b对领导干部进行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技能及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培训;

c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知识培训;

d新员工的入厂教育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基础知识;

e对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下发生的事故的应急反应。

4.2.3.1新员工培训

a公司基础教育:包括公司简介、员工纪律、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质量、安全、环保意

识、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

b部门基础教育:学习部门的岗位责任、技能要求;

c岗位技能培训:学习生产作业指导书,所有设备的性能、操作、安全事项;

d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知识的培训。

4.2.3.2转岗培训I:同4.2.3.1(bed)

4.2.33特殊工种人员培训

a对电气焊工、电工、天车工、探伤工等需取得国家授权部门颁发合格证书的特殊工种,

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并保持《特殊工种登记卡》;

b一般性的特殊工种、关键工序人员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在所在岗位负责任培训或外聘专家

培训;

c管理体系内审员由认证机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d人力资源部负责设备操作人员的持证上岗;

4.2.3A通过教育、培训,使员工的能力达到:

a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b满足岗位技能要求;

c了解自己从事的活动与公司发展的相关性;

d预防和控制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潜在的或紧急情况下发生的事故;

e能力不能达到岗位要求,可能产生潜在的或明确的质量、环境、安全事故、不能满足顾

客要求,破坏环境。

4.2.4培训及认证的实施、管理

a各培训班开班之前,主办单位要明确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培训对象、教师、教材、

考核等管理要求,切实保证培训效果;

b外部培训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同意,由人力资源部备案;

c从事特殊的工作人员及从事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验证人员应参加资格考

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d资格证书要按期复查,逾期未按规定期限进行复查者,视为无证,不能上岗;

e在岗位资格证书原件由人力资源部统一保管。

4.2.5培训效果的评价与备案

a外部的培训以培训机构的评价和考试成绩、毕业或结业证书、合格证书等作为评价结果。

员工培训结束后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对其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备案;

b内部培训由人力资源部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确定考核评价办法。可采取理论考试、实际考

核、业绩评定和观察等方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评价培训人员是否具备了所需的能力。其评

价结果《培训记录表》由人力资源部保存;

c通过培训不能胜任本员工工作的员工,应要再次安排培训或转岗,使其能力与从事的工

作相适应。

4.2.6培训档案管理

a人力资源部负责保存员工培训档案,包括:《培训记录表》、《—年培训需求申请表》、《—年

培训计划》、《培训签到表》、《—年委外培训审批表》;

b人力资源部负责保存安全培训记录。

5相关文件

6记录表格

6.1—年培训需求申请表

6.2—年培训计划

6.3—年委外培训审批表

6.4培训签到表

6.5培训记录表

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HDT-02-10

1目的

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要的设施,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

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的设施及工作环境,如工作场所、硬件和软件、工具和

设备、支持性服务如通讯、运输设施等的控制,对工作环境中的人和物的因素进行控制。

3职责

3.1总经理应负责配备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基础设施。

3.2生产制造部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和工作环境进行控制。

3.3其他部门协助生产制造部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进行控制。

3.4设备管理员按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要求组织进行相应设施的控制。

3.5技术研发中心负责组织新增设备调研、选型、设计工艺平面布置图。

3.6物资采购部负责组织设备的商务洽谈和设备的采购。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生产设施的识别、提供和维护

4.1.1设施的识别

本公司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活动所需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车间、办公场所等)、设备

和工艺装备、工具(包括工、卡、量具)、监视与测量设备、软件(计算机网络)、服务(水、

电、气供应)、通讯设施、运输设施等。

4.1.2设施的提供

生产制造部根据使用部门的要求及本公司发展的需要,填写《生产设备配置申请单》或

《请购单》,注明设施名称、用途、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等,报总经理批准后,

由物资采购部负责组织安排采购的有关事宜,并具体实施采购;

4.1.3设施的验收

a设备到公司后,由采购人员、设备管理员对设备进行点收,填写《设备开箱验收单》,并

记录设施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随机附件及资料等内容,《设备开箱验

收单》由设备管理员保存。

b生产制造部和物资采购部组织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确认满足要求后,由设备管理员和使

用单位进行验收并在《设备验收单》上签字验收,《设备验收单》由设备管理员保管;

C验收不合格的设施,物资采购部与供方协商解决,并在《设备验收单》上记录处理结果;

d设备管理员对经验收合格的设施进行编号,在《设备台帐》、《工装台帐》《设备档案卡片》

中进行登记;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仓库办理入库手续。

4.1.4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a根据生产需要设备员组织编写设施的操作规程。对于大型、精密设备或关键、特殊过程

所用的设施必须有操作规程,相关操作人员应经人力资源部、设备员培训、考核合格后,持

证上岗;

b生产制造部按《设备日常保养检查记录》中规定保养项目、频次,由车间执行,各区域

负责人监督检查执行情况,技术研发中心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c日常生产中车间无法排除的故障,应报生产制造部集中力量检修。检修中的设施应挂检

修牌,检修好的设施应经使用区域负责人签字验收后方可使用。生产制造部应将检修情况记

录在相应的《设备维修记录》或《工装、模具检修记录》上;

d现场使用的设施应有统一的编号,以便于管理。

4.1.5监视与测量设备的控制按《监视与测量设备的控制程序》执行;

4.1.6工艺装备的控制按《工装、模具管理制度》执行。

4.2设施的报废

a对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设备,生产制造部填写《设备报废申请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