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山中学集团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绵阳南山中学高2022级10月月考
语文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优良传统,故……"因果颠倒,正是有这些良史的垂范,才逐渐形成“直书”的传统。B.材料二看不出贬意,原文“董狐写的并不是直接的历史事实,而是在强调赵盾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可当事人赵盾和后来的评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读者,都认为董狐是在秉笔直书,是书法不隐。显然在这里客观史实与主观认定已出现了一定的间隔”,可见选文更多是客观陈述,且不是对董狐的评价,而是对他人认定董狐秉笔直书这个现象的评价。C.“严格写实”错,“真实"有一定的弹性,出于“求善”的不真实,也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故选D。
B【解析】B.“认为它体现了史学的求实传统和经世传统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错,根据原文“金朝女真族统治者金世宗的话或许更有深意,他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中的“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可知,这个例子只能印证史学的经世传统。故选B。
部分同学可能容易选C。C选项在材料一第二段和第四段中均有涉及,如果单看第四段可能会认为因果关系不成立,但在第二段末尾说到:“曲笔作史危害很大,造成的史事上的错误也不少,但在整个史学上毕竟只占少数。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结合第四段涉及内容可知C选项因果关系成立。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两个优良传统:求实(秉笔直书)和经世致用,并强调了这两个传统在史学发展中的主流地位。A.指向史学的继承与创新。B.对《史通》内容及地位的评价。C.体现了史家在写史时的直笔批评,正好符合求实(秉笔直书)的传统。D.意指史学讲求真实也讲求文采。故选C。
①《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通过分析六国“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结局,体现了“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审时度势的道理。②《六国论》旨在通过探究六国灭亡的缘由来警示当朝。体现了“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借古鉴今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提到了贾谊的史学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时度势,观察历史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政策;二是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政治。
①材料一指出“直书"是“致用”的基础,材料二认为两者互相促进,也会有矛盾冲突。②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史实,不掩其瑕。材料二认为“直书”有时未必记录了客观史实,可能是主观认定或者让步于“求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不同材料中同一话题的能力。两则材料对中国古代史学的两个优良传统“求真”和“致用"关系看法不同。依据“求实即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史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求实,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基础"看出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史学的优良传统,求实的经世致用的基础;依据“‘致用’与‘求真’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求真’即秉笔直书”“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看出材料二认为“直书”和“致用"是互相促进的,也会有矛盾冲突。两则材料对“直书”的认识有所不同。依据“唐代刘知几……认为‘直书’‘直词’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诬书’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看出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史实,不掩其瑕。依据“史学既要关注社会需要,又要严格对自身的写实要求,这是二而一之事”“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古人采取了他们认为适当的方式"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致用’而让‘求真’做出适当让步,也就是说在‘求善’与‘求真’之间,‘求善’是占压倒优势的”可以看出材料二认为的“直书"有时未必记录了客观史实。然后用《左传》中董狐记在的历史故事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与叶公的对话来论证古代会适当牺牲客观事实而求得伦理意义上的“直”这样的处理原则。
B【解析】说明小孩子的动作很麻利,并没有慌张。
C【解析】“过屠门而大嚼"指经过肉店时看到肉而联想到肉的美味,嘴巴空嚼。原文提到每次我总仔细看看,过过眼瘾。
①运用儿童视角。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上学路上的多元生活,让原本平常的事物变得新鲜有趣。
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风箱当做人来写,发出吼声,单调中不失乐趣,生动形象地再现打铁细节。
③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小饭铺的大竹筒发出引诱主顾上门的声音,突出小孩天真有趣,极具想象力,又自然贴切。
④刻画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群像。他们是磨针的老人、腆着肚皮的皮匠、呆呆的剃头师傅、小腰白齿的苗妇人等,民国乡村底层人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每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言之成理即可)
①上学既学知识,也培养社会责任感,使知识分子充满社会关怀。沈从文在上学途中走向芸芸众生,观察人生百态,“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②少年求学经历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成为心底的基石。沈从文趣味盎然、自由自在的上学之路成就了其精神的丰盈,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精神底色。
(每答对一点得3分。能够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分析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智伯要求割地不知满足的时候,放纵情欲荒淫暴虐的时候,作为臣子正应该贡献才力承担相应的职责,耐心诚恳地劝谏他。“当伯请地无厌之日”,“无厌之日”偏正结构,中间不可断开;“当……之日"与“……之时”结构对称,结构完整,故BD处断开。“为臣者正宜陈力就列”,“为臣者”主语,“宜"谓语,“陈力就列”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故DF处断开。
D【解析】“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也为使动,两者用法相同;A项正确。责备,列举罪状/命数,气数。B项正确。意动,认为……合乎正义/大义灭亲的“义"是维护大义的之意。C项正确。“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委质"是呈献礼物之意。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最终”错误。赵襄子第一次放了他,第二次没有。根据原文“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寡人不复释子!"可知。
(1)赵襄子到厕所去,心里突感不安,逮捕讯问粉刷(修整)厕所的受刑之人,原来就是豫让。
【解析】如:往,到……去。“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沛公起如厕"《鸿门宴》;心动:心里感到不安。“余方心动欲还”《石钟山记》;执问:逮捕审讯;则:乃、即、是,表判断。一处一分,共四分。
(2)智伯虽然愚昧无知,但被他的至诚之心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
【解析】虽:虽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感:被感动;至诚:名词性短语,至诚之心;庶几:或许,也许,差不多。如“则齐国其庶几乎”,一处一分,共4分。
不一致。(1分)魏征认为,臣子遇明君当尽忠心;(1分)方孝孺认为,作臣子无论何时都应尽本分。(1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豫让是晋国人,过去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是没什么名声。(后来)他离开他们去侍奉智伯,智伯非常尊重宠幸他。智氏家族的领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后,赵襄子为了羞辱智伯,把他的头做成漆器装酒。智伯的忠臣豫让决定为智伯报仇,就假装成受刑的人,私带着匕首进入赵襄子的宫中在厕所里涂墙。赵襄子到厕所去,心里突感不安,逮捕讯问修整厕所的受刑之人,原来就是豫让。赵襄子的随从想杀豫让,但赵襄子说:“智伯死后无后,但是此人竟然想要为他报仇,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好了"。于是放了他。豫让为了再次报仇,把皮肤涂得像癞疮一样,吞炭使自己变哑,在街上行乞,连他妻子都认不出他。不久,豫让埋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的下面,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于是襄子就责备他说:“唉呀,豫让先生!你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我不能再放过你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用这种方式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伏剑自杀。
文本二: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侍臣们说:“夷狄杀掉卫懿公,吃掉他身上所有的肉,只留下他的心肝。懿公的臣子弘演呼天抢地的大哭,用刀取出自己的心肝,而把懿公的心肝藏在自己的腹中,今天要找到这类人,恐怕不容易了。"
魏徵回答说:“古代豫让为智伯报仇,想刺杀赵襄子,襄子抓获了他,对他说:‘你曾经在范氏、中行氏的名下做臣子,可是智伯把他们全杀光了,你于是投身智伯,你不为你的主人报仇;现在却要为智伯报仇,这是为什么呢’豫让回答说:‘我辅佐范氏和中行氏时,他们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用普通人报答人的方法报答他。智伯用对待贤士的礼节对待我,当然我也要以贤士的方式报答他。’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君对臣子的态度,怎么能说没有这种人呢”
文本三:
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用国士之礼对待他们,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致于灭亡,但是郄疵的智谋忠告,已经是无愧于心了。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施展自己才能,就任相应职位,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来,智伯虽然顽固愚昧,但被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假如这样,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
A【解析】雪后之景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是想象出来的。
答案一:①诗歌首句写雪的冰清玉洁,颔联写其清除污秽、滋润焦枯的作用,其实是写诗人有像瑞雪一样惠济苍生的愿望,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的伟大抱负。
②颈联写白雪覆盖世界,只待功成之时便放春归来,由雪的铺合之势、“功成身退"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改革成功的信心。
③尾联写寒乡之人只盼天晴而并不感念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百姓对变法的不理解以及对目光短浅的保守者的批判。
答案二:
首联写雪之大之猛。流露出诗人面对这场大雪时昂扬的志意、豪迈的气概与开阔的胸襟。
颔联写大雪的德与才。通过讴歌平治险秽、润泽焦枯的大雪,诗人委婉地抒发了自己拯危济溺平治天下的壮志豪情。
颈联写大雪的覆盖之广和功业之著。借助对大雪的赞颂,诗人含蓄地透露了自己推行变法改天换地的初衷与目的,展露出一代改革家无私的襟怀与高远的境界。
尾联批评寒乡之人目光短浅与自私自利。有些人只感受到雪中眼前的寒冷,却丝毫看不到大雪可能带来的来年的五谷丰登,折射出诗人高瞻远瞩利泽苍生惠被天下的高远追求与博大胸怀。
答案三:
第一句写雪挟风云而来,如新法施行,雷霆万钧;
第二句写雪盖山陇,洁白如玉,犹如新法涤荡人间旧貌;
第三句谓雪能平险治秽,使大地坦夷洁净,如新法使人间财富均平、人人衣食丰足;
第四句说雪可以润焦泽枯,功劳很大,好像新法解民困于倒悬、扶庙堂于将倾;
第五句说人们看见雪掩大地,不免心生疑惑,正如新法实行,众人不免汹汹抨击;
第六句称雪施功完毕即令春回大地,就像新法成功,人民必蒙受其利,因而欢天喜地一样;
最后两句再次指出,人们在寒冷时只盼天气晴朗,却忘记“瑞雪兆丰年”的经验,只图眼前舒适——祈求雪霁天晴,是缺乏远见的想法。
[诗歌赏析]
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弟弟,字和甫,27岁考中进士,担任过翰林学士和湖州知府。有一次天降瑞雪,王安礼心情舒畅,便题诗留念,并在家书中将其诗作分享给家兄欣赏。王安石读过之后,就创作了这首七律,表达了自己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
作者首先描写了降雪前的景象,“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隆冬季节、草木萧瑟,诗人坐在家中欣赏雪景。北风呼啸、阴云密布,眼看着就飘下一场大雪,山冈上不多时就开始有了积雪。
作者用“奔走”二字,渲染出黑云压城的场景;“玉崔嵬”,形容山峰被积雪覆盖之后,如同冰雕玉彻的模样。诗人只用短短14字,就描绘了一幅雄伟阔大的场面,令人赞赏。
颔联颇有深意,“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大雪清除了尘世的污浊,功德无量;雪水滋润了焦枯的土地,更显示出不凡的才能。作者在此自比瑞雪,表明他具有改变现实和造福苍生的本领。
王安石在其少壮之年,就对北宋的形势有了切实的考察,并得出了精辟的见解。他了解到当时很多百姓困于官吏的压迫和剥削,同时朝堂中也是弊端丛生,乱象频出,让很多有识之士焦虑不已。而诗人可以不惧群谤盈廷,敢于担当,确实表现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才华。
颈联充满了想象,“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原野中、田地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诗人相信等到冰消雪融之时,人们一定会沐浴在春天的暖阳之中。
作者用“便疑、终欲”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一种乐观的情怀,更显出自己对革新获得成功的极大信心。吟咏之间,足以表现其阔大襟怀和坚强的性格,也充分体现了作者注重社会现实的诗歌特点。
结尾抒发作者的议论,“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贫穷之地好像不太感念瑞雪,却只希望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作者通过描写寒乡人,委婉地表达了很多百姓不理解新法,更不认同朝廷的很多措施。
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语气委婉,彰显出诗人的雄心壮志。诗人通过咏雪,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治理积弊、润泽苍生的宏伟抱负。虽然后世对荆公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谁也不会怀疑其锐意进取的精神,更崇敬其逆流而上的勇气!
(1)百年多病独登台老病有孤舟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栖居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可知,本空的内容应填写与“规模"和“格局”有关的诗句;十多亩的“方宅"、八九间的“草屋”,描写了村落的规模;在屋后的“榆柳"、在堂前的“桃李”,描写了村落的格局,故选②。第二空。根据下文“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可知,本空内容应填写与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诗句;“罕人事"寡轮鞅”“掩荆扉"是说少与世俗交游,少有车马来往,柴门紧闭,描写了村落之间人与人的交往之稀少,故选④。第三空。根据下文“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有“自然的繁茂”,有“乡亲间的殷勤”,有“乡亲情义"可知,本空的内容应填写村人之间交往的诗句;“共来往”“道桑麻长"写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来往,故选③。第四空。根据下文“会饮欢悦”,本空的内容应填写聚众一起饮酒的内容;“漉"新熟酒”“招近局"意思是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故选①。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文中①处“自然”的意思是不受外界干预,选句中“自然"的意思是不做作,不呆板。意思不相同,判断正确。文中②处“自然”与选文中“自然"意思相同,都是指“自然界、大自然”。判断正确。文中③处“自然"与选文中“自然”意思相同,都是指的“不受外界干预"。判断错误。文中④处“自然”是形容词,选文中“自然"是副词,用法不相同,判断正确。
①村落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②它以血缘为纽带,③以地域为限制,④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步骤一般为:第一步,提取主干;第二步,切分修饰成分,转换成主谓句子;第三步,根据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调整语序。
参考例句:
奥运会是一场全球性的璀璨盛宴,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体育精英。
炎炎夏日,奥运会成了一团火,点燃了全世界运动健儿的激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此题要求以“奥运”为本体,使用暗喻修辞手法写句子。本体是“奥运”,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等,考生要抓住喻体与本体“奥运会”的相似性,找到恰当的喻体,然后连缀成句。
③从而诱发肩部疼痛;④拔罐治疗还可以增强软组织的修复能力;⑤对于肌肉损伤的恢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答案亦可表述为:句③,删去“的产生"
句④,将“增加”改为“增强"。
句⑤,在“损伤”后加上“的恢复"。
略。参考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阅卷。
【评分标准】
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
基础等级内容
20分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特征
20分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创意
22024年10月
绵阳南山中学集团学校高2022级10月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求实即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经世致用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早在中国史学开始兴起的时期,秉笔直书就成为史家的崇高美德而受到称赞。尤其是孔子因晋国史官董狐的“书法无隐”而称他是“古之良史”,以及《左传》作者记述了齐国太史、南史氏为书“崔杼弑其君”而不惜以死殉职,这种秉笔直书的精神境界就成为史家遵循的传统。
唐代刘知几撰《史通》,有《直书》《曲笔》两篇,指出了史学上“直书"与“曲笔”的对立,分析了它们的利害。认为“直书"直词”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诬书”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刘知几正是从历史撰述是否是“实录"这一根本点上,来划清“直书”与“曲笔"的界限的。这种求实的精神自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之后,便成为大多数史家追求的目标而形成优良的传统。曲笔作史危害很大,造成的史事上的错误也不少,但在整个史学上毕竟只占少数。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史家是以董狐、南史、司马迁为效法的楷模,存实录、写信史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从史学发展的连贯性来看,任何得计于一时的曲笔作史,终究要为后人所揭露和纠正。
从史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求实,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基础。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中国古代史学之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在总的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从《史记》《资治通鉴》等各类有代表性的著作中看得很真切。《资治通鉴》意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附以《考异》30卷,使其所记、所论有经得起检验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历代盛赞《资治通鉴》者极多,金朝女真族统治者金世宗的话或许更有深意,他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有的统治者或有的史家,为着某种需要而掩盖历史真相或篡改已经写出的史书,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这跟史学的经世致用并不是一回事,其间界限不可混淆。这种曲笔作史的行为,只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支流,而且总是遭到后人的唾弃和鄙视。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以及它们之间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乃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瞿林东《说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材料二:
以史学为经世工具的认识,由历代学人不断加以阐发,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汉初的贾谊把取鉴于历史作为国家施政的要务看待,他说:“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致用"与“求真”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求真"即秉笔直书。古人知道,用真实的历史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是理想的史学局面,也是优秀史著拥有久远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史学既要关注社会需要,又要严格对自身的写实要求,这是二而一之事。
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古人采取了他们认为适当的方式。从董狐直笔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直”的理解。《左传》记载了赵穿杀灵公之事后,接着写:“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写的并不是直接的历史事实,而是在强调赵盾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如果没有后来的解说,读者会误认为杀死灵公的人真的是赵盾。可当事人赵盾和后来的评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读者,都认为董狐是在秉笔直书,是书法不隐。显然在这里客观史实与主观认定已出现了一定的间隔。
《论语·子路》中孔子有一段与叶公的对话。文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窃)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直"与客观事实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在孔子看来,“直”的把握是有限度的,违反了人性的“直"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说面对人伦亲缘等必要的社会要求,“直”应当有一定的弹性,应当包含更丰富的内涵。儒家是以人伦为出发点建立起社会结构与运行理论的,在他们看来,亲缘关系的松弛会直接导致君臣关系等上下等级制度的不稳定,所以破坏了伦理秩序,就会危及社会的安定。这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阐述,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从史学上贯彻孔子的思想,就产生了适当牺牲客观事实而求得伦理意义上的“直"这样的处理原则。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致用”而让“求真"做出适当让步,也就是说在“求善”与“求真"之间,“求善”是占压倒优势的。把“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体现的就完全是“求真”服从于伦理的政治考虑了。近代以来这类所谓的《春秋》笔法为人所诟病,也正是为此。但在古代的思想背景下,这个原则是为人们所认同,并赞赏的。
(摘编自许殿才《古代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优良传统,故齐国太史、南史氏不惜性命也要记录“崔杼弑其君"的真相。
B.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左传》中董狐秉笔直书的相关记载,但是对董狐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C.为了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史著只能严格写实、客观记录,否则就不能成为优秀的史著。
D.材料一所指“曲笔”,是恶意掩盖真相的行为,这与材料二中“子为父隐"的性质并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资治通鉴》践行了史家“直书”的优良传统,《史通》则对“直书"作出了理论上的分析。
B.金世宗盛赞《资治通鉴》,认为它体现了史学的求实传统和经世传统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
C.史家大多效法秉笔直书的楷模,曲笔作史难逃后人的审视与批判,这使得曲笔成为史学支流。
D.“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虽然如今为人诟病,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得到了贯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左传》不仅写出了一些具体、生动的人物,还记述了个别历史事件的始末,丰富了史书记事的容量,是对《春秋》的继承与创造。
B.刘知几的《史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史学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理论著作,书中对中国史书的体裁、体例有总结性的精辟见解。
C.《汉书》批评汉文帝居功荒政,提到文帝时期的政局就像寝于未燃之时的积薪之上,又对景帝时期出现的冤狱情况提出批评。
D.《史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战争等重要历史场面都很精彩,这增强了史学自身的生命力,也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
4.材料二第一段提到了贾谊的史学观,请简析《六国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直书”,请谈谈两则材料对其认识的不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
沈从文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
②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尽管书页被我翻得皱巴巴的,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
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人们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④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
文本二:
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生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
(节选自葛兆光的《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强烈的好奇心,也让他从中了解到了现实生活的多元化。
B.铁匠铺小孩子一系列动作、风箱发出的吼声以及火炉放出的臭烟和红光,表明打铁难度大和小孩子的慌张。
C.文中多次写到作者喜欢赤脚走路,故意走入深水区,表现了孩子的天性,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
D.沈从文写上学路上的见闻,同他在《边城》里写湘西的风情一样,都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乡村风貌。
7.下列对文中句子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永远必有"既突出了针铺的特征,也展现了老人稳坐门前的安然,岁月一片宁静。
B.句子②中“欢喜”写出“我"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受到了各种精神滋养,内心无比喜悦满足。
C.句子③中干鱼与酸菜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颐,写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满童趣。
D.句子④涨水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种灾难,童年的“我"却在人们打捞物资中看出了无穷的乐趣。
8.文本一中,原本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新鲜有趣的?(4分)
9.葛兆光虽是就《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与自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文诗歌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未几,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狄人杀卫懿公,尽食其肉,独留其肝。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今觅此人,恐不可得。"
魏征对曰:“昔豫让为智伯报仇,欲刺赵襄子,襄子执而获之,谓之曰:‘子昔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子乃委质智伯,不为报仇;今即为智伯报仇,何也’让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第十四》)
材料三: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臣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谏之,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删改)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当伯请地无厌A之日B纵欲荒暴C之时D为臣者E正宜陈力就列F谆谆然G而谏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责备,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B.义,认为……合乎正义,与“大义灭亲"中的“义”用法不同。
C.委质,臣服、归附,与“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委质”意思不相同。
D.骄,使动,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被灭,豫让为了给他报仇,改名换姓,漆身吞炭,残身苦形,连妻子都认不出他。
B.赵襄子虽然痛恨智伯,但却有感于豫让的忠义,最终把企图为智伯报仇的豫让放走了。
C.唐太宗提及弘演,是感慨臣之忠;而魏征举豫让的事例,是劝君之贤,君贤则忠臣至。
D.方孝孺将豫让与段规、任章、郄疵作对比,通过分析认为他尽忠的方式不是最佳选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4分)
(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4分)
14.魏征和方孝孺借豫让所阐述的为臣之道是否一致请根据材料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和甫咏雪【注】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5.下面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咏雪,将所见的雪前、雪中、雪后之景逐次向读者呈现了出来。
B.诗人综合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雪多样的形象。
C.本诗用语颇具匠心,如“便疑"终欲”等词就传递出了情感态度。
D.诗人在结尾发表议论,写出了寒乡之人对雪的不同认识,引人深思。
16.后人评此诗“王安石咏雪,其意未必真在雪”,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句1分,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后期的诗歌多次写到自己衰老多病,如《登高》中的“”,《登岳阳楼》中的“”,这些诗句深沉悲凉,感人肺腑。
(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两句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君主竭尽诚心对待下臣的意义。
(3)《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权贵之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也有与之相近的一个对偶句“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作为乡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湖州公交车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广州道路运输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公司建议书范文9篇
- 国开学习网电子支付与安全形考一答案
-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试卷
- 青岛市第十五届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文件-汽车维修工(学生组)
- 西藏山南市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数学期末测试试题
- 港口码头钩机租赁合同
- 幼儿园游乐设施电工聘用
- 浙江省博物馆聘用合同签订要点
- 建筑垃圾清运及处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MOOC 设计原理与方法-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WHT 78.4-2022 演出安全 第4部分:舞台音响安全-PDF解密
- 《勿忘国耻.强国有我》国家公祭日主题班会课件
- UML课程设计-网上购物系统
- 网络食品安全监管
- 围手术期管理规范
- 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腰肌劳损知识课件
- 2024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试试卷含答案(案例分析题 论述题)
- Unit8WXYZ(课件)牛津自然拼读Level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