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龙岭中英文学校高一10月月考

语文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年长,其余人如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他们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也都很年轻。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也都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猛进》《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不但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摘编自张竞生、张培忠《美的人生观》)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将道德教育贯串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

B.“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特征,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等杂志的命名,能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

C.“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

D.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它可以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来说的。

B.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

C.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的。

D.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能够十分迅速改变人的情感。

B.《墨子》认为耳朵感受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统治者不应天天歌舞升平,不顾百姓生死。

C.《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

D.据《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的事务,夔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忍,刚毅简约。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的角度进行阐述。

5.你认为“00后"可以借助怎样的路径提升审美趣味?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极疲、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必要拿一本书和你交换。看完了,彼此再换回来。”

她安静地说:“是。"

“铁丝男”说:“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她恰好有一本童话书。

此刻,她无声无息地等待“铁丝男”拿出拟交换的书。“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

她轻声催促:“你的书呢?拿出来让我看看。”

“铁丝男"缓缓地把手从衣兜抽出来,手里捏着的,是……一卷纸。他轻轻地将纸卷展开,再展开,继续展开……原本折叠的纸片,居然变成了两巴掌宽、约有半米长的惊人面积。

她愕然,心里嘀咕着:这模样,难道真是一本书?

“铁丝男”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她满腹狐疑地盯着看——因为还有最后一层折叠尚未打开,如同藏起的谜底。她想象不出这陈旧泛黄的纸片,究竟是什么书?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它……我想,应该也算广义的书了。"铁丝男”略带不好意思地说。

她不知如何回答。这能算书吗?如果这也算书,那真正的书,情何以堪?

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它……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

“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

这问话甫一出口,她就发现了自己的失策。视力表曾贴在墙上,当然有很多人看它。“首战”失败,她并不气馁,接着问:“它算印刷品吗?"铁丝男”的脸上简直容光焕发起来,说:“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她发现自己又失策了。视力表的确是印刷品,绝不是手抄本或油印本。她轻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不甘心败下阵来,继续发问:“它有内容吗?”“铁丝男"反攻说:“它难道没有内容吗?!”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挖了一个个坑,然后又傻乎乎地跳进去。不过,她很快找到了杀手锏,问:“就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

正当她以为胜券在握时,“铁丝男”低下头,面有惭色道:“对不起。"她一时想不明白,这声道歉,针对的人到底是谁?

“铁丝男”说:“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这一番关于书的较量,她只能承认,自己彻底败下阵来。

视力表是“一本书”———一有内容,二是用纸张印刷的,三有作者,四是它千真万确被很多人看过……

她没法不同意“铁丝男"以书易书的请求。

“喏,给你。”她恋恋不舍地用双手平端着童话书,递给了“铁丝男"。

“铁丝男”接过童话书,将书夹在腋下,然后把视力表双手举着递给她。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仰望高原湛蓝的天空和剌目的阳光,各自长舒了一口气,大有钱货两讫的终结感。

她想了想,说:“咱们俩的书,何时再换回来?"

“铁丝男”思忖着说:“我们那里山高水远,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她知道“铁丝男”说的是事实,只得认命,叮嘱道:“尽早还来。再有,千万别弄坏我的童话书。"

“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

她心知肚明,不再叮嘱,便追加了一个问题,好奇道:“你为什么喜欢童话书?”“铁丝男"沉吟了一下,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她还年轻,对此话半懂不懂,只是在心里做好了和这本童话书永诀的打算。“铁丝男"小心地收好童话书,说:“告辞了。”

“铁丝男"走了。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这书她只略翻过,毕竟很少有军人会来借读。保家卫国和公主王子的故事,相去甚远;晶莹的水晶鞋和沾满泥污的战靴,天鹅蛋和寸草不生的旷野,也几乎毫不相干。

这件真实的小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西藏阿里高原。文中的那个“她”,就是我,时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

(选自2022年19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要和我换童话书,既表明“铁丝男"聪明睿智,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设置了悬念,兴起波澜。

B.“极瘦、极枯”“红赤干瘪"等词语写出了异常恶劣的高原气候让高原军人饱受肉体的磨砺,从侧面表现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严酷。

C.“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这说明渴望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不止“我"一人,而是以“铁丝男”为代表的一群人。

D.“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对话,一“多"一“少”,一问一答,突出高原书籍的稀贵及我热爱读书的形象,自然引出下文“一番关于书的较量"这一情节。

B.小说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引人联想,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语言更富幽默感。

C.文中将边缘下垂的视力表比作一条“白色哈达”,使“以书易书”活动充满了仪式感,同时也象征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际关系。

D.“铁丝男"借走童话故事书之后再也没有还回来,文章没有交代书本未归还的缘由,使小说具有“留白”的艺术效果。

8.“视力表"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毕淑敏的作品“冷静中蕴有温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宗皋传(节选)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未几,哀冲太子薨,大同兵乱。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历按苏、松、顺天。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两月。

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朱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寇已去。宗皋言:“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太平、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请预拟借调之法,令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俱报可。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谐蓟镇防秋。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充本镇募兵费。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燕河营、古北口。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战鹞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明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耀坐夺俸。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逮宗皋及耀,各杖一百,耀遂死,宗皋成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廩隶。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是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康介。

(选自《明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B.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C.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D.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明代的锦衣卫拥有自己的监狱,称诏狱。

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的薪金。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宗皋直言进谏,不畏强权势力。他上疏规劝皇帝要改善为政的方法,被廷杖四十;众臣讨论推举保定巡抚刘夔时,他极力陈说刘夔谄媚权势的劣迹。

B.郭宗皋善于思考,常有独特见解。在密云等地的驻兵方式及蓟镇的边防事务等方面,他都提出了创新的做法,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C.郭宗皋受到追责,戍守陕西边塞。鹏儿岭一战无胜果,大同一战总兵官张达等战死,都使他受到处罚,后来他又受到朝廷追责,戍守陕西靖虏卫。

D.郭宗皋致仕还乡,备享朝廷恩荣。他告老还乡后,皇帝屡次派人前来问候,并送给他粮食和仆人;在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赠谥号康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

(2)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

14.郭宗皋以右佥都御史身份担任顺天巡抚时,在军事方面有哪些好的建议得到皇帝认可?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

B.颔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

16.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情感,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酒”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历代文人喜欢借酒来表情达意,因此古诗文中经常出现“酒"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时,对自己本身文化的自信心态和坚定信仰。在我国,文化自信的实质,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同时,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之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举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培育和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19.作为中学生的你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请根据材料概括。

四、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次地磁暴期间,北京和黑龙江出现的极光有着不一样的色彩。北京以红色为主,黑龙江则是红绿相互辉映。

为什么A?科学家认为,极光的颜色主要与受到激发的气体分子以及海拔高度有关。

韩大洋指出,①绿色极光大多出现于100至150千米以上的较低海拔处,②这里碰撞粒子频繁,③受激发的氮分子通过碰撞将能量传递给氧原子,④此时跃迁的微观粒子会发射波长为557.7纳米的光,⑤光呈现绿色。⑥跃迁较为平缓时,⑦受到激发的氮分子发射的光波长仅为428纳米,⑧会呈现蓝色。⑨而红色极光一般是高空的氧原子产生,⑩其波长为630纳米。人眼对这个波长并不敏感,只有在太阳活动引发强烈地磁暴、红光足够时,才能看到。

“绿色的极光B,因为需要足够强的太阳风暴才能轰击到100千米左右的大气,产生绿色极光,我国的地理情况很难满足这样的条件。”他说。

从这个角度来看,黑龙江地区的人们是幸运的。这次地磁暴给黑龙江地区同时带来了红色和绿色极光,绚丽多彩。回顾我国以往资料可知,这种现象还是第一次被观测并拍摄到。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的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龙岭中英文学校高一10月月考语文卷参考答案:

1.C2.B3.B4.材料一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然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青春型文化、“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气息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五四”文学的青春性特点。5.①培养具有欢乐、光明、青春心态的审美趣味。

②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

③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错误,根据原文“‘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可知,文中所说的“青年的文学"是仅就作家主体角度而言,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错误,科学化对应的不是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根据材料二“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可知,“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是音乐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科学化的表现。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B.墨子的观点是反对统治者欣赏音乐而不顾百姓生死,此处没有表现出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二段为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举例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的发刊词,李大钊的《青春》一文进行证明;

第三段为证明“‘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列举“五四”作家的年龄,均十分年轻,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第四段则举例文学杂志名字“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来证明其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

整体来讲,材料一采用的是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说“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由此可知,作为青年文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此追求,那么00后青年也应该培养这种健康的审美趣味。

材料二说“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材料三“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知,要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

材料三说“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社会审美教育……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知,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

6.D7.B8.①烘托人物形象,“铁丝男”巧妙地用一张视力表换取了一本童话书,体现了他聪明机智和求知若渴的形象。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小说中“她"和“铁丝男”围绕“视力表是不是书"的问题进行了四次较量,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揭示主题。小说通过以“视力表”交换书的情节,歌颂了在书本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9.①“冷静"指小说叙事风格、语言风格客观冷静: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隐匿作者的声音和感受,很多语句都体现了职业医者的逻辑和冷静。②“温暖”体现在西藏高原的守边军人于高寒环境中对童话温暖世界的向往,热爱读书、追求上进的情感尤其温暖。③“冷静中蕴有温暖”,体现出作者用冷静客观的语言的叙事,对生活在苦难环境中的小人物倾注精神生命的关怀,呈现出温暖人心的故事蕴意。

【导语】毕淑敏的《以书易书》通过一段在高原上发生的书籍交换故事,展现了在艰苦环境中人们对精神食粮的渴望和珍视。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铁丝男”与“她"之间的互动,突显了高原军人生活的艰辛和他们内心的柔软。毕淑敏以冷静的叙述风格,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令人感动。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错,并不是对军人的抱怨,而是对书没还回来的失落。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使用了比喻手法"错,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人物上,“铁丝男"回答了她的四个问题后,巧妙地用一本书——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借她的童话书阅读,体现了他聪明机智和求知若渴的形象。同时,细腻地展现“铁丝男”没有真正的书,只能拿视力表来换书的窘迫、不好意思的心理。

情节上,小说中“她"和“铁丝男”围绕“视力表是不是书"的问题进行了四次较量,一是是否有人看它,二是它算不算印刷品,三是它有没有内容,四是它有没有作者。“铁丝男”一一做了回答。用视力表借她的童话书的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起,详写了“铁丝男"取出、展开“书”的过程,插入了“她"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层层铺垫,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

主题上,“铁丝男”答应她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还说把书带回去后,无法保证不借给别人,可见在高原上还有很多“铁丝男"们渴望读书。小说通过以视力表交换书的情节,写出了没有书阅读的“铁丝男”们对读书的渴望,体现了他们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在书本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和审美风格的能力。

(1)“冷静"指小说叙事风格、语言风格客观冷静。

文章写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的冷静与善意,让人感觉这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女子,她用己之笔,言己之心。“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它……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小说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隐匿作者的声音和感受,很多语句都体现了职业医者的逻辑和冷静。

(2)“温暖"体现在西藏高原的守边军人于高寒环境中对童话温暖世界的向往,“铁丝男”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活,万丈冰峰雪岭,生活艰苦,他们穿着沾满泥污的战靴保家卫国。他们渴望读书,童话书描绘的美好世界,给他们带来温暖和慰藉,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中“铁丝男"们热爱读书、追求上进的情感尤其让人感到温暖。

(3)“冷静中蕴有温暖”,作者以冷静客观的语言叙述生活在苦难环境中的小人物的故事,她敬重理解边防军人,心地善良,懂得他们的艰苦、对书的渴望、对美好的向往,文中的“她"明知书可能有去无回,还是答应了“铁丝男”的易书请求。作者对在高原生活和工作的边防军人倾注了生命关怀,使文章呈现动人的暖意。

10.C11.D12.B13.(1)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

(2)皇帝怀疑他有侵夺冒领之嫌,命令罢职回来听候调查。过后事情真相得以查清楚。14.①认为应设置重兵把守密云。请求敕命马兰、太平、燕河三军镇每年发千人戍守,在五月奔赴密云,有紧急情况总兵就亲自带兵赴援密云。②认为居庸、白杨,地理位置重要,兵力薄弱。请求预先拟定好借调的法令,命令建昌三镇之军,平时就协助密云防务,遇到紧急情况就移兵驻守居庸。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宗皋"敌骑”“京营"山东”“河南"兵”等,然后借助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分道"是状语,修饰动词“入”,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已"意思是“已经”,“竟"意思是“完成”“准备完毕”,“已”修饰“竟”,且“已”作为副词不能放在句子的末尾,排除D项。

故选C。

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存问"就是指慰问,没有“进行请教”和“虚心纳谏"的意思。

故选D。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项,“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错误,第二段结尾说“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意思是“皇帝怀疑他有侵夺冒领之嫌,命令罢职回来听候调查”,可见他的做法并非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故选B。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句子,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惇崇”,推崇,崇尚;“察”,考察;“以……为”,把……作为。

(2)“侵冒”,侵夺冒领;“勘”,调查;“白”,查清楚。

14.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根据题干“郭宗皋以右佥都御史身份担任顺天巡抚时"可知,语境在第二段,在军事方面的建议主要有:“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太平、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请预拟借调之法,令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据此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的进士。提拔为御史。嘉靖十二年十月,星像下雨一般陨落。没过多久,哀冲太子去世,大同军队发生动乱。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皇帝大怒,下诏将他入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历任苏州、松州、顺天府的巡按使。恰逢朝廷推荐保定巡抚刘夔回来管理院中事务,宗皋评议刘夔曾经推荐大学士李时之子,奉承讨好没有品行,不讲作风纪律,(惹怒皇帝)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

嘉靖二十三年十月,敌寇攻入万全右卫,抵达广昌,布列大营四十里。当时顺天巡抚朱方被关入监狱,朝廷提拔宗皋以右金都御史身份代替他,敌寇已经离去。宗泉上书说:“密云是最要害的地方,应该设置重兵把守。请求救命马兰、太平、燕河三军镇每年发千人戍守,在五月奔赴密云,有紧急情况总兵官就亲自带兵赴援密云。居庸、白杨,地位重要兵力薄弱,遇到紧急情况一定等待上奏兵部批复,不能及时处理。请求预先拟定好借调的法令,命令建昌三镇之军,平时就协助密云防务,遇到紧急情况就移兵驻守居庸。”全都回复可以。很久后,宗皋听说敌人四十万骑兵想要分道进入,上奏调派京营、山东、河南军队做后援。已经准备完毕却没有发生,被处罚剥夺一年体禄。按照惯例,京营每年调发五军到蓟镇执行秋天防务。宗皋请求停止调拨三军,用犒劳军队的饷银补充本镇招募军队的费用。又请求调发修边剩余的银两,增加修筑燕河营、古北口。皇帝怀疑他有侵夺冒领之嫌,命令罢职回来听候调查。过后事情真相得以查清楚。不久进封兵部右侍郎,总管宣、大、山西军务。

俺答汗带领三万军队进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和俺答汗在鹞儿岭作战,双方战损相当,宗皋因此被处罚剥夺体禄。第二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林椿都战死,宗皋与巡抚陈耀因此被罚剥夺俸禄。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情况,趁机说全军全都沦陷,是数十年没有的大挫败。皇帝于是逮捕宗皋和陈耀,各杖打一百,陈耀于是被打死,宗泉谪成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卫的地方起用为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很快进封南京右都御史,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与重要事务。给事中庄国祯弹劾宗皋衰老平庸,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下诏准许他的请求。万历年间,两次慰问,每年供给原隶(粮食、奴仆)。万历十六年,宗皋已九十岁,皇帝又派人慰问。这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康介。

15.B16.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心怀国家,励志高远,一腔青春热血,神采飞扬。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B.“颔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错误,“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实写景物。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

《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两句,描写出同学之间的友谊,表现出当代青少年的积极。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漫”“碧"舸”“繁"鬓”“潦"浊”“酾"槊”“赋"恣”“谑"。

18.排比,由三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守的是……”的句式组成,既强调了“守正"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得表达更加鲜明有力,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守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①保持文化自信心态和坚定信仰;

②立足实践,总结经验;

③开放包容,博采众长;

④坚持守正,努力创新。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结构相似,由三个“守的是……"的句式组成,每个句式都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即“守的是+具体内容”的形式;语气一致,三个句子都采用了陈述语气,表达了对“守正"内涵的坚定和明确;意思相互关联,三个句子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围绕着“守正”这一主题展开,共同构成了对“守正"内涵的全面阐述。据此可判断是排比修辞。

三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守正”的内涵,即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先增强了语句气势,使得整个句子在表达上更加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势感,让读者或听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守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使得整个句子的逻辑更加清晰,有助于读者或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守正"的内涵;再者,三个“守的是……”的句式,使得整个句子的表达更加鲜明,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简述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时,对自己本身文化的自信心态和坚定信仰。"可概括出,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保持文化自信心态和坚定信仰。

②由原文“在我国,文化自信的实质,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可概括出,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即立足实践,总结经验。

③由原文“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培育和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成果。"可概括出,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积极借鉴学习外来优秀文化。

④由原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可概括出,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

20.A.极光会有不同的颜色呢B.在我国更难看到21.语句①,可修改为:绿色极光大多出现于100至150千米的较低海拔处。

语句②,可修改为:这里粒子碰撞频繁。

语句⑨,可修改为:而红色极光一般是由高空的氧原子产生。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此句为一二段的过渡句,根据第一段“北京和黑龙江出现的极光有着不一样的色彩。北京以红色为主,黑龙江则是红绿相互辉映"可知,主要是阐述极光有不同的颜色,而第二段后文是在阐述极光的颜色与什么有关,由此可推断此空问的问题是极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故此处可填“极光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B处,根据“因为需要足够强的太阳风暴才能轰击到100千米左右的大气,产生绿色极光,我国的地理情况很难满足这样的条件"可知,绿色的极光在我国很难看到,因为很难有看到的条件。故此处可填“在我国更难看到”。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

一是语句①句式杂糅。“100至150千米"与“以上”句式杂糅,应删掉“以上”,故可修改为:绿色极光大多出现于100至150千米的较低海拔处。

二是语句②语序不当。“频繁”的应是“碰撞”,可将“碰撞”与“粒子"应互换位置,可修改为:这里粒子碰撞频繁。

三是语句⑨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