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惠民县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1.C[“汉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在中国文明史上的作用非后世可比"错。根据原文“这些汉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他们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光彩耀目”可知,本文只是说汉代工匠敢于创新,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光彩耀目,并没有与后世比较创新精神在中国文明史上的作用,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C[“清代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错。根据原文“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可知,与明清之际倡导的致用实学和求真科学精神密不可分的是清代的科学精神,而不是工匠精神,选项属于张冠李戴。]
3.A[文中的“守正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的民本精神。A项意思是公亶父非常勤勉地做工,是想离开豳地,迁移到周原。这里说的是公亶父的个人想法,不能体现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B项意思是公输盘为楚国建造好云梯,将用来攻打宋国。造云梯是为了帮助楚国人,能体现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C项意思是奚仲造车能将重物快速地运到远方,方便了各地的交流。造车有利于天下人的交流,能体现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D项意思是墨子造车来帮助他人,一会儿的工夫就用砍好的三寸之木制成能载五十石东西的车。墨子造车是为了帮助他人,能体现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
4.①国家制度(工匠官制)的规范与涵养;
②文化内涵的丰富与融合;
③时代精神的发展与吸纳;
④匠人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由“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在制器尚象中发轫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在制度涵养中铸造民本精神内核,在人文情怀与崇尚科学中冶炼出至善求真的精神典范"可概括出答案第①点。由“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可概括出答案第②点。由“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可概括出答案第③点。由“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可概括出答案第④点。
5.①树立正确价值观,不忘初心:正确认识把握工匠精神,明确其历史渊源、精神内核和典范意义。
②弘扬工匠精神,身体力行: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求真务实、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③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保障:与时俱进,改善用人制度,培养时代工匠楷模,不断开创和丰富工匠精神。
6.B[“都凸显了高超的演奏技艺”分析有误。文中父亲的演奏技艺并不高超,只是给了“我"一种美好的想象体验。]
7.C[“对父亲的误解已消除”分析有误。此处只是表达了“我"对父亲的一丝理解,并没有消除误解。]
8.①对父亲形象的塑造客观、真实,不回避弱点,不夸大优点,易于读者认可和接纳;
②以第一人称“我”叙事、抒情、议论,真挚自然,真切动人;
③选择平凡人、寻常事、日常情,使读者极易代入,产生共鸣;
④语言细腻形象,细节生动传神,可读性强,引人沉浸其中。
①在复杂性格和行为中(在矛盾统一中)辩证认识:父亲性格暴躁跋扈,难以交流沟通,但在对典型事件和细节的追忆回味中依然可以体会到父亲的温情。
②在今昔对比中感受父亲:壮年时父亲专横、不近人情,而老年时却不乏和顺柔情。
③在自我审视中转变情感:从年幼时对父亲的不解、恐惧、无奈,到成年后同情、理解、亲近,始终伴随着对自我的叩问。
B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
“元和元年"是时间状语,应单独成句,所以“年”后B处应断开;
“作乐府及诗百余篇"中,主语省略应为白居易,“作”是谓语,“乐府及诗"是“作”的宾语,而“百余篇"则是宾语补足语,本句结构语意完整,所以“篇”后E处应断开;
“规讽时事"和“流闻禁中”中,“时事"作“规讽”的宾语,“流"作后句的主语,所以“事”后G处应断开。
故选BEG。
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意思相同"错。“行不可用”句意:品行(败坏)不可任用。“行路难"中“行”为“走,出行"。
D.正确。“与元稹极善胶漆”句意: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长袖善舞"指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故选C。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被贬到杭州任太守”“反而惹怒皇帝"错,根据材料二原文“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可知,是白居其乞求外调,并且“反而惹怒皇帝"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故选C。
13.(1)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2)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为”,于是撰写;“凡”,总共;“言”,字;“命”,命名。
(2)“行贾”,商人;“率”,每;“即”,立即;“辨”,辨别。
14.材料一叙述白居易被贬相对简略,仅作为背景信息出现;材料二对白居易被贬的情况进行了更为详细和深入的叙述,不仅揭示了被贬的原因和经过,还展现了白居易在被贬后的心路历程。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在材料一中,白居易被贬的情况是通过简短的一句话“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来提及的。这句话直接指出了被贬的时间(元和十年)和地点(九江郡),以及被贬后的官职(司马)。然而,关于被贬的具体原因、经过以及白居易在被贬后的心境和感受,材料一并未进行详细的叙述。它只是作为背景信息,为后文描述琵琶女的遭遇以及白居易与她的共鸣提供了铺垫。因此,从详略程度上看,材料一对白居易被贬的情况叙述得相对简略。
相比之下,材料二对白居易被贬的情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叙述。首先,它明确指出了白居易被贬的时间(贞元十六年之后,具体在元和年间)和地点(江州),并详细说明了被贬的原因。文中提到:“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这里不仅揭示了被贬的直接原因——有人以白居易为母亲堕井死而作《新井篇》为由,诬告其言辞浮华、行为不当,还隐含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和险恶。此外,材料二还进一步描述了白居易在被贬后的心态变化。文中提到:“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这句话揭示了白居易在被贬初期对自己遭遇的不满和愤怒,以及他对“奸党"的憎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逐渐学会了“顺适所遇”,通过佛教思想来安慰自己,忘记形骸之累。这种心态的变化,不仅体现了白居易的坚韧和乐观,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在面对政治挫折时的普遍心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容貌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节选自《琵琶行并序》)
材料二: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生活在这里,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依托佛教的生死之说,如同超脱形体痛苦的人。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没有收效,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刺史。会昌初年辞官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15.B[“发展当地经济"错。由“人吏稀”可知,此处的“树桃李"是指发展教育、培育人才;“芳菲”指人才济济。]
16.①柳少府才能卓著,为官造福一方。
②柳少府儒雅豪迈,生活悠然自在。
③自己与柳少府志趣相投,惺惺相惜。
17、
(1)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只要……才"搭配不当,根据语意,“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改为“只有……才";
二是“做出”缺少宾语,句末应加上“的作品"。
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
故选A。
C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后文为“创造出……”,故句子末尾应该是“……一双巧手"衔接才顺畅,即语句的主体应是“他们把……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排除BD;
逻辑顺序应该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在前,“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紧随其后,排除A。
故选C。
20.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孜孜以求”,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这里“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强调的是对“工匠精神”不知疲倦地探求,可填“孜孜以求"。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这里强调“中国制造”的名气很大,不是强调人的名气大,可填“闻名遐迩"。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也比喻对诗文等做多次的精细修改。这里指预浩追求更好,可填“精益求精”。
“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这里强调中国古代工匠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艺术作品,可填“匠心独运"。
故选A。
2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中的“好像”,表推测、揣度,是对不能确定事件的一种说法。
A.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指照明弹像汽油灯;
B.表示夸张,突出了太阳光辐射得很厉害,以至于地面就要晒化了;
C.表示联想,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D.表推测、揣度。
故选D。
22.①“笑眯眯地抿着嘴”是新媳妇到包扎所帮忙时的神态,能为子弟兵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她感到愉悦;
②“说完又抿了嘴笑着"是她想到通讯员借被子这件事时的神态,在一丝歉疚中体现了她的纯朴与真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这里的“笑眯眯地抿着嘴"是新媳妇到包扎所帮忙时的神态,从中可以看出她心情很好,能为子弟兵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她感到愉悦;
②根据前文“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可知,这里的“说完又抿了嘴笑着"是她想到通讯员借被子这件事时的神态,联系“不好意思”可知,在一丝歉疚中体现了她的纯朴与真诚。
23.答案:
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解析】
(1)审主旨内容。
例句从“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这三个关键词中概括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再仿写时必须找出相关性的三个词,概括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必须是中国人民的某种精神品质。将材料中“垦田拓海"抗灾治水”“同舟共济"等六个四字短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这三个六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
(2)审句式结构。
例句先是选出三个关键词,然后再说中国人民的某种精神品质。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六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的。
句式结构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来自闻一多《红烛》中的两句话,“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为着“创造光明”,宁可自己“灰心流泪”,这是一种大爱、是伟大的牺牲、奉献精神。“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则强调注重“耕耘”的过程,不问“收获"的结果,也就是“过程”比“结果"重要。
“联想和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则意味着要从两句话中感悟道理,产生联想,并联系生活体验来进一步思考其意义,从而写出一篇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的好文章。
写作时可以从这两句话中的任意一句出发思考立意。
如选择第一句,可以联想与之有关的人物,像岳飞、林则徐,李大钊等革命前辈,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当今的消防战士、航天员们等等,写作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表明这种牺牲、奉献精神是从古就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并创造辉煌的精神动力。
如选择第二句,则可以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入手,论述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更看重“耕耘”,如果过于功利,看重“收获”,反而不容易成功。
【任务分析】
(1)联想和感悟
读过诗句,学生应该有所联想。联想,指向的是丰富的例证,分对比联想和类比联想。联想的可以是社会现实,可以是个人经历,可以是名人事例,不拘一格。感悟,指向的是深刻的议论,具体要求是或能揭示概念关系,或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或观点有启发作用。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任务中有这一明确要求,那谈联想或感悟时,应该写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真实的观察和体验,切忌假大空。
【立意】
1.“红烛”精神映照中国。
2.享受过程,不问结果。
3.燃烧自己,奉献光明。
【例文】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菜根谭》中有言:“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身涂。"在很多时候,负重的心态,往往成为束缚人们的枷锁。求胜的好胜心,往往导致不理想的结果。而倘若拥有云淡风轻,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享受过程的精神,方能轻松而自在的徜徉于人生旅途中。
心理学家将为达目的而患得患失,焦虑不堪的心态称为“瓦伦达心态”。瓦伦达作为一位钢索表演者,正是因为对胜利的迫切追求,对成功后观众的鲜花与掌声的急迫需要,对自身失败后可能名誉全失的惶恐、害怕,对自尊心遭受强烈打击的糟糕后果的过分关注,才不幸失足身亡。这种种因素,仿佛恶魔,紧紧扼住他的咽喉,最终窒息。因此,与其受到诸多因素干扰,而惶惶不可终日,不如放下负重的行囊,只看行路过程中的美丽风景,不理会行路完成后究竟会如何,潇洒坦荡的往前走,这样的心态才是正确的心态,这样的过程也是最令人享受的过程。
还记得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安详澄澈,便是抵达天堂最好的阶梯。"是的,要想去除瓦伦达心态,做到内心的安详与澄澈,就要对自身有精准的定位,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拥有放松的心态,才能有收获与进步。
回溯漫漫历史长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依然在人们耳边回响。于千万军队围困之际,项羽陷入困境。想到江东父老们面对自己铩羽而归的失望,想到子民们对自己的期盼与信心,他难以忍受无数次成功中这唯一的失败,于是挥剑自刎,血染长河。倘若项羽能不计较后果,勇度江东,重振旗鼓,或许“间土重来未可知"。但这种只能赢不许输的瓦伦达心态,最终将他拖向深渊,陷于泥潭无法自拔。
目遇当下,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却不受这种心态驱使,最终成为一代名家,妙手回春,福泽万户。他在已经拥有崇高的声誉之下,却依然接受每一次大风险手术,不计得失。在一次切除巨大肝脏肿瘤的手术中,有人问他:“你已经功成名就,何必冒这么大风险?”他却笑着说:“我只是一个吴孟超罢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凡、平常之心,不要过分看重自己与结果,才能真正的享受过程,欣赏到沿途盛开的繁花与绿草。
林清玄说过:“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瓦伦达心态不应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我们应如智者般多一些享受过程,少一些考量;多一些单纯,少一些负重。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尽得清欢。
唯不惧坎坷,方可创造光明
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然同样围绕“光明”,闻一多却言:“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应该说,前者让人在现实中感受希望,后者则让人在希望中认清现实。我不知哪一句更引你沉思,反正后者的确带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大多数人都想拥有光明,却很少有人在奔向光明前做好了迎接挫败甚至灰心、流泪的准备。
是的,若要追求光明,则必须甘于承担这一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一切代价,当然包括曲折甚至挫败、灰心甚至泪水。
一个人的一生若要创造如火的光明,这点道理不言自明。曹雪芹以一本《石头记》照亮了文坛,然那“一把辛酸泪”中的况味儿谁又能解?杜工部用浩繁的“诗史"辉耀了千古,可那半生颠沛中的哀苦谁又曾尝?我们常说,“不要让好人流汗又流泪”,然而现实中那注定只能是美好的理想。因为只要我们主观上不存在让人“流泪"的“人为设计”,一切生活的挫折、失败、甚至过程中偶生的灰心、失望,都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必然要付出的客观代价。这也正好比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谁知它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在通往光明的道路上,谁又能一帆风顺,而不承受“灰心”和“泪水"等相应的代价呢?
以此反推,如果我们能明了此理,我们便能坦然面对我们前进路上所应承受的所有甘苦。或者说,只有我们能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时,人生方能行稳致远,拨云见日。俗语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说的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人生如此,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也正应此理。当今之中国,距伟大复兴的目标已然不远,然而也正行走在迎来“光明"前的最艰难一程上。新冠疫情骤然降临,国际关系横生枝节,核心技术突遭打压,经济腾飞困局重重,让我们不得不反复面对“局部封城”的牵绊,“五眼联盟"的封堵,工业“缺芯”的制约,贸易不畅的阻碍。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拥抱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所必然走过的曲折,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天将降“复兴"之“国祚”于中华,必赋予我们以难以想象的困顿、挑战与磨难,倘若我们能坦然待之,即使洒下些许血泪,只要最终奋而跨越,又何愁不能迎来光明?
是的,一切创造光明的征程必然附带着使人灰心流泪的坎坷,然唯有勇于战胜之,光明方能为“我"所造,普照山河。
让我们用闻一多的另一句诗来为充满坎坷的光明之路指明方向吧!那便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至西周,《周官》记载,有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的工官“司空"。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是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
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争芳斗艳”,如将作大匠萧何、弃官专髹漆艺的隐士申屠蟠、革新造纸技术的尚方令蔡伦、长安“机关达人"丁缓、“学者型”水工徐商、地动仪发明者张衡等。这些汉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他们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光彩耀目。汉代开创了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华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神采与光芒,唐物的定名及其意旨也蕴含丰富的时代特点与社会信息。唐代诗人皮日休笔下的“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民族工匠文化的交融态势;史料上记载的东南亚市场上的“唐货”是唐代与海外工匠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唐代和亲政策中的陪嫁工匠以及蜀地工匠被大量掠入南诏的历史事件也反映出唐代工匠的国内流动;李皋发明“车轮船"体现了唐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雕漆与金银平脱的创新发展显示出唐代工匠技术的进步;唐代的工匠已经开始用诗文、书法装饰器物,进而形成了工匠派绘画新风格;“端午节制镜”“上梁祭祀鲁班"等反映出唐代工匠的文化习俗与日常精神;“物勒工名”的流行以城市“行"的出现显示唐代工匠行业制度逐渐成熟。显然,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
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与风尚。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或应用,“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梦溪笔谈》面世,还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宋代工匠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表现出工匠精神品格的新气象。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譬如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在宋刻雕版一片繁华中窥见“死板"的缺陷,开始进行“活板”试验,最后改进了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与调适。明早期的工匠制度主要是承袭元代,工匠群体以世袭匠户为主,处境极其困苦;明中期国家对工匠制度有所调整,工匠群体以轮班匠、住坐匠和军匠为主,工匠处境略有改善;明晚期的工匠制度较为松散,工匠群体中文人或知识分子突起,这类工匠的处境较为宽松。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漆工黄大成、木工蒯祥、玉工陆子冈、瓷工童宾、军匠杨埙、雕工鲍天成等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创造及其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或者说,在明代,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
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出现了样式房雷金玉、督陶官唐英、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巧匠徐寿、发明家黄履庄、巨匠邹伯奇等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在制器尚象中发轫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在制度涵养中铸造民本精神内核,在人文情怀与崇尚科学中冶炼出至善求真的精神典范。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潘天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中华工匠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精神史诗,中华工匠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B.无论是工正,还是司空、少府,虽时代不一,但其职责反映的精神追求一脉相承,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C.汉代诞生了几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和手艺品类,汉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在中国文明史上的作用非后世可比。
D.宋代工匠精神品格表现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体现了宋代工匠对美学精神和理性精神的追求。
2.(3分)下列对文中明清工匠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改善了工匠处境,形成了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
B.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
C.清代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与明清之际倡导的致用实学和求真科学精神密不可分。
D.明代工匠的人文精神和清代工匠的科学精神,共同推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的发展。
3.(3分)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早期中华匠人“守正精神"的一项是()
A.公亶父勤于营建匠事,胸怀周原,礼让豳地。
B.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C.奚仲造车,引重致远,行速物轻,四海便利,五洲畅通。
D.墨子为车辖以利人,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4.(4分)影响中华工匠精神形成、发展、完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6分)在当今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拥有父亲(节选)
殷俊
记忆中,父亲极少对家人和颜悦色。父亲的跋扈使几个孩子远离他,饭桌经常被父亲莫名其妙掀翻,哥哥姐姐们大惊失色,呆若木鸡,我则大哭不已。只有母亲无力地起身,一一拾起滚落一地的馒头,剥掉被玷污的表皮。重新放回塑料盘子里的馒头,一如围着它们的孩子们,面相凄惨。父亲动不动就对母亲拳脚相加,将脏水般的恶毒诅咒泼给母亲;母亲嗫嚅着,有时小声辩解着,但往往招来又一顿大骂。
有一天,我偶然走进父亲房间,他躺在床上,头歪在一边,指间夹着一根静静燃烧的香烟。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了祖父,而祖母口中的祖父也一下子跳到了我脑海里:“他偶尔暖心,经常恶毒。”
偶尔暖心,经常恶毒。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矛盾体?在别人的眼中,时常只能记起这矛盾的一个面,而在不同的人的记忆里,另一面又是不同的。比如父亲,恶毒虽也说不上,但这暖心实在是要努力挖掘的。仔细想想,父亲对我的照顾是比其他几个孩子多一些,我吃到的第一个橘子是他在某年的中秋偷偷塞给我的;寒冬的深夜,他夜夜起床为我盖被子;四年级到来前的那个暑假,他骑着自行车带我往返中医院与家之间,炎炎烈日下,汗水如雨水般从他头上滴落下来,湿透他的衣领。更多的是关于我发烧后的记忆,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昏昏沉沉地抵靠在他后背……
读师范时,一次他来学校给我送生活费,我们站在学校高高的台阶上,时间走得很慢。我低着头,一秒一秒地数着,直到他将烟蒂扔在脚下狠狠踩上一脚,我们之间才开始了简单的对话:
生活费带来了,给你。
嗯。
我回去了。
我送送你。
不用了。
这样的对话与场景可以看作是我与父亲关系的浓缩与象征,我和他,在那许多的岁月里,就是这样。父亲还是从壮年步入晚年,精力日益消退,疾病与衰老却在不断生长。
七十岁那年,他来新浦看病。大概一夜没睡。凌晨五点他叫醒我:“我要回去,心里难受,受不了。"一小时后,他已坐在老家院子里,话筒里传来他压抑着的笑声,似乎他是一下子从虚弱木讷的病体中钻了出来,精力充沛。
一次他走在我前面,走得很慢。我的记忆还停留在他喜怒无常的壮年时代。父亲第一次带母亲回家,他推着一辆自行车,跟外婆打了声招呼,就骑上了车。母亲跟在后面小跑着想跳上后座,却落了空。她看着父亲的车飞快地向前骑行。外婆说,快追啊,快喊。母亲羞涩且恼怒的喊声并没有让他停下,在母亲的嘶喊中,父亲连人带车迅速消失了。直到下去一半路,才发现母亲不在车上。这真是一件令人发笑的事情。
无论怎么说,他确实老了。每次回家,我们隔着一段距离坐着,横亘在二人之间的是漫长的沉默,弥漫的烟雾中不时传来他不明所以的一两声叹息。香烟越烧越短,烟灰不时掉落在地上,最后他将烟蒂扔到地上,碾灭。多年的隔膜使我们之间无话可说,对过去、现在与未来无话可说,对深不可测的命运同样无话可说。相比起我的沉默,父亲的沉默是阴郁的,郁积在时间深处,具有强大的磁力,将他吸入其中,像水流入沙土。
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父亲,倒也有可以拿来令童年伙伴们羡慕的才艺。
沉默的晚餐后,父亲取来墙上挂着的二胡,沿着木头梯子爬到厨房的平顶上。夜空深邃,家园安静,父亲搓搓双手,十根粗糙僵硬的手指在摩擦中渐渐变得柔软,二胡声响了起来。我坐在院子里的矮凳上静静地听着,试图从乐声中获得接近父亲的通道,坚冰般的壁垒融化了,倾听使我获得了另一种想象的体验:粗暴的父亲舒展开手掌,极其轻柔地触摸我们的脸;父亲沉默的嘴里说出了有趣的话,他给我们讲笑话,唱歌给我们听……
今年的清明节,父亲带我去祭拜祖父母。走完流程后,父亲坐在一侧的台阶上,照例点燃了烟。“人啊,怎么都是一辈子。"他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说道,“莫问前朝旧人事,且看眼前红尘中。”他没头没脑地念出一句,这是哪出戏文里的台词吗?虽然是句俗套的话,此时说出来却令我心有所动,往日岁月变成了父亲烟头冒出的烟柱,轻细,摇曳,随风而散。一日,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住院快一周了。我赶回县城医院,在医院的门口,看到瘦弱的老人坐在台阶上,手托着歪向一边的脑袋,眯着眼,像是睡着了。灰蒙蒙的暮色森林般笼罩着他,压迫着他,使他看起来那样小。我轻轻走向他,走向我的父亲,走向野马奔腾的父亲,暴戾专横的父亲,沉默寡言的父亲,沉浸于人所不知的世界里的父亲;走向从未让我们得到、也从未得到我们的父亲;走向将疼痛当作糖来给予孩子们的父亲,我们年少时不值得炫耀、成年后也不去炫耀的父亲,一生皆与权势、地位、学识、谦逊、温暖、爱无关的卑微贫穷的父亲,一个爱与被爱的营养不良者,一位孤独者,一位失败者。
我走向他,在他面前蹲下来。我将手伸向他,最后落在他的手上。那双手有着一贯的冷硬,此刻还多了些颤抖,是因为冷吗?我四处看了看。确实,起风了。
他抬起头,我看到了他的强颜欢笑,笑容的背后是一贯的沉默倔强,忧心忡忡。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述了父亲不近情理、令人难以接受的粗暴行为,揭示了“我"与父亲产生隔阂的原因。
B.文中对二胡演奏的描写充满想象,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曲的描写如出一辙,都凸显了高超的演奏技艺。
C.文章选取典型的生活片段,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复杂情感,有怨恨,有无奈,有谅解,有同情。
D.抽烟是父亲的标志性动作,除了渲染沉闷气氛,还有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心有所动,因为体会到父亲的话中含有对“我”的宽慰。
B.将抽象的岁月化为具体的烟柱,于写实之中平添了几分诗意美感。
C.往日岁月随风而散,形象地说明了“我"对父亲的误解已消除。
D.最后两个逗号都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增强了节奏感和抒情性。
8.(4分)本文诚挚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文中“我”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深入解读父亲的?请简要概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节选自《琵琶行并序》)
材料二: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写下需要断句处的字母。(3分)
元和A元年B作C乐府及诗D百余篇E规讽F时事G流H闻禁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B.弱冠,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行不可用”与“行路难,多歧路"(《行路难》)两句中的“行”意思相同。
D.“与元稹极善胶漆"与“长袖善舞”中的“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因为琵琶女的一席话有了被贬的感觉,而此前他已到江州司马任上两年,却一直都内心恬淡,自得其乐。
B.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诗打动了自恃才华而很少认可别人、更别说推荐后生的顾况,白居易后来也考中进士。
C.白居易被贬到杭州任太守,是因为他就河北暴乱朝廷平叛效果不佳而向朝廷进谏,结果没有被采纳反而惹怒皇帝。
D.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其诗特征明显,就是诗歌平易、词句朴实、通俗易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14.两则材料都提到白居易被贬,但叙述详略不同。请据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赠秋浦柳少府
[唐]李白
秋浦旧萧索,公庭人吏稀。
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
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
而我爱夫子,淹留未忍归。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采用反衬手法,将秋浦以前的境况渲染得越萧索,越能显出当下的“芳菲"。
B.“树桃李”是柳少府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的有力举措,彻底改变了秋浦面貌。
C.“摇笔"开帘”“引山月"纵酒”是诗人在秋浦的活动,更是柳少府生活的常态。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未忍"是舍不得的意思,诗人以此表现对柳少府的“爱”之深。
16.(6分)李白“爱夫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插秧歌》中“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2)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3)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的。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_____________,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迷团:“京师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版五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 上课迟到检讨书(合集15篇)
- 行业调研报告汇编4篇
- 中考热点素材集合15篇
- 电子公司实习报告汇编7篇
-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
- 边城读书笔记(15篇)
-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理性思考
- 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例(20篇)
- 入伍保留劳动关系协议书(2篇)
- 电动三轮车监理细则
- 《铝及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切缝翘曲法》
- 知识创新与学术规范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企业贷款书面申请书
- 人教五年级英语上册2011版五年级英语上册《Lesson17》教案及教学反思
- 交换机安装调试记录表实用文档
- 理性思维作文素材800字(通用范文5篇)
- 应急物资清单明细表
- 房地产估计第八章成本法练习题参考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课件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个案护理体会(论文)35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