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镇江、扬州六校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1页
南京、镇江、扬州六校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2页
南京、镇江、扬州六校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3页
南京、镇江、扬州六校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4页
南京、镇江、扬州六校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镇江、扬州六校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认为用

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文化自

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

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他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对二者所起效果进行比较。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偷换概念,

“道德与文化的‘根’"和“文化表达方式”指的是“记住乡愁"而非“乡愁”。

3.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题干问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

主题"根据材料一“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和“这曲

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

迅所说的……”,以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

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可知,A选项属于此意义上的“挽歌"。B、D

两项没有写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C项不属于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作品,不符

合材料一“挽歌”的范畴。故选A项。

4.【答案】①基于原作者的直接引用,使论证有依据,出处明确,真实可信。比如刘

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等。②强调表达重

点,加深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该词的重要性。比如“村庄"乡愁”“愁"记住

乡愁”等。③突出所引词语的特殊含义,使其更符合文本的表达,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比如

“生离死别"根”“落叶归根"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论述类文本中引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使用的引号,一

共有三种作用,分别是表直接引用、表强调和表特殊含义。直接引用的例子为:材料一中刘

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鲁迅所说的

“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

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材料二中“大混杂、大融合”格局、

“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文化实心化”“文化空心化"等,这些引

用都是选自其他作者的原句,可以使论证有理有据,真实可信。“村庄”“乡愁"愁”等

词使用引号,起到强调的作用,这些词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引号的使用加深了读者对表述

对象的印象,突出了该词的重要性。“生离死别"根”“落叶归根"等词引号的使用使得

词语产生了比喻义和引申义,更符合文本的表达,形象生动。

5.【答案】①关注乡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鼓励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留住村庄的情

怀,深化“乡愁”主题。②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③巩

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

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④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愿意回归乡村社会

的人才能够返村。(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如何“记得住乡愁"考查

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两则材料可找到相关语句:材料一中“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为正

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材料二中“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也就是出

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

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

身所用……这成为了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

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结合以上材料,筛选整合信息即可得

出答案。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这些

情节没有为刘毛妹的牺牲做铺垫。B项,从原文可知“高烧坚持行军"的是路曼,而不是肖

群秀。C项,本篇小说中没有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故选D项。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段落内容的能力。“白净”的外貌和他“英勇

无畏的内在品质"无法形成对比。

8.【答案】①伏笔:搭架电话线时,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

立即又稳住了。照应:原来是这位战土险些被打中。作用:使情节更合理;设置悬念,引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刘毛妹勇敢坚毅的形象。

②伏笔:肖群秀把刘毛妹断了的水壶带子,打了个丁字结。照应:肖群秀和路曼通过熟

悉的丁字结认出了脸部缠着绷带的刘毛妹。作用:前后照应,让情节更合理;增强了作品的

曲折性和吸引力。

③伏笔:分别时,刘毛妹说“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照应:刘毛妹被

送到遗体转送处时脸部缠着绷带,无法辨认。作用:前后照应,让情节更合理;增强了作品

的感染力和悲剧色彩。(每处伏笔、照应1分,作用1分,任答两处4分,其他答案合理亦

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伏笔照应)及其作用的能力。“伏笔

照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

厘清基本概念之后,对全文情节进行梳理,找出符合伏笔照应的地方,依次概括并分析作用

即可。

9.【答案】(示例一)不认同。①这样处理能突出主要情节,详略得当。小说的主要

情节是步话机员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他的牺牲不是故事的主线,简略处理使结构更紧凑。

②这样处理适度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这样处理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刻画。文章虽然

没有详细描写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但是前文他不顾危险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的情节,已

经展现出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认同。①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会使人物形象更突出。前文步话机员帮

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的情节,初步展现出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如再对其牺牲经过

进行描述,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②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会使主题更深刻。

小说歌颂了普通年轻战士的献身精神,而对牺牲过程的描写更有利于主题的凸显。③如对其

牺牲经过进行描写,能够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恰当而生动的细节能够增强内容的真

实感和现场感,从而使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特色的能力。先明确自己观点,可以认同也可

不认同。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分别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旨表达、读者感受等角度展开分

析即可。

10.CEG

翻译:袁盎详细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情况,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立即斩杀晁错向吴

王谢罪,吴军才可能停止。

11.C【答案解析】“先帝称之曰能”的“称”,意为“称赞”。

12.A【答案解析】“丞史认为要在事情没有爆发时去处理才有效"错误,丞史认为事情

还没有暴露出来,就惩治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而且“认为袁盎也不该有什么阴谋”是丞

史的观点,不是晁错的观点。

13(1)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及,等

到,1分;衣,动词,穿着,1分;斩东市,在东市把他处死,1分;句意通顺1分)

(2)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能够趁着君臣隔阂钻了空子。

(惟,只,1分;固,保全或巩固1分;郤,通“隙”,隔阂,嫌怨,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苏轼认为晁错遭到杀身之祸有他自己的原因。(1分)

②晁错未能准确预料强大的七国起来反叛,当祸患发生时又不能像大禹治水一样从容不

迫地去治理,最终导致失败。(2分)

③晁错一心想保全自身,当七国反叛时,他主张让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导致

君臣离心,招致杀身之祸。(2分)

【答案解析】首先要理解苏轼“错有以取之也”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一是不能像大禹治水一样预料祸患,二是一心想保全自身。

15.C【解析】“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渺小"错误,诗歌并无此意,诗人将视线从凤山

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间,是为了引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16.①“凤去台空余古丘”,昔日繁华的凤山如今只留下空旷的古台,这种对比引发了

诗人对过往辉煌不再、世事变迁的感慨之情。②“白发尚能今日客"透露出诗人在异乡漂

泊的孤独感,“黄花祗作故园秋”一句,诗人借黄花这一典型的意象,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

情。③“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诗人劝慰友人,也是自我劝慰,不要过于悲

伤,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超脱。(每点2分,意思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3)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符合题意“登高”即可)

18.【答案】D

【解析】D项中的“活"与本文第四段“身份证”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引号表示

突出强调;B项,引号表示引用;C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19.【答案】A各有千秋;B老当益壮(神采奕奕)(每空1分,符合语境即可。不是成语、

有错别字,不给分)

【解析】A处,后文三个“有的"分述,表明这里是总说,可填“各有千秋”。各有千秋:

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B处,强调古树的现代风貌,并与“精神矍铄"

这一拟人化表达相承接,可填“老当益壮”“神采奕奕"。老当益壮:年纪虽老,志向更高,

劲头儿更大。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20.【答案】③分布着约4万棵古树(或“分布着4万余棵古树”);⑤分布密度最大的城

市之一。(每处2分;⑤若修改为“分布最广的城市之一”,得1分。只指出序号但未做修

改或修改错误,不给分)

【解析】③处,“约4万余棵”不合逻辑。⑤处,“密度"和“广”搭配不当。

21.【答案】甲:当属(就是)北京的这些参天古树了乙:一旦扎进泥土(每处2分,意思

对即可)

22.【答案】①句式整齐,“汲天地精华"与“聚日月光芒”、“壮其筋骨"与“盈其气血”

对仗工整,增强了表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②“壮其筋骨,盈其气血"把古树当成人来描写,

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一句用感叹句的形式,

更有助于抒发强烈的赞美之情。④选用“天地"日月”等宏大意象,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

秘的氛围,引人遐想。(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3.作文

【材料分析】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有些人一生都在寻求他人的认可。第二部分是杨绛先生的观点,她

更强调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写作指导】

通过材料确定关键词“他人/外界"、“认可”、“自己”,然后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

解和应对“他人/外界”的认可,如何建立坚实的自我认同。

学生在展开讨论时,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外界/他人的认可"对我们建立自我是否有积极作用;

2.一味追寻“外界/他人的认可”,是否有可能让我们忽视自我价值;

3.不管“外界/他人的认可”,一味坚持“世界是自己的”,是否有可能影响对自我价

值的判断;

4.如何在“外界/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自我价值”中寻求平衡。

【立意参考】

肯定与认可,助力人生路

获得他人认可,人生才有意义

不被他人定义,活出自身精彩

摆脱他人目光,追寻内心真实

适度参考他人,坚守自我本真

起于他人认可,终于自我认同

附文言文翻译:

材料一:

吴楚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收了吴王的许多金钱,专门为他遮

掩,说他不会反叛。现在反叛已成事实,我打算请求处治袁盎。他必当知道叛乱的阴谋。"

丞史说:“事情还没有暴露出来,就惩治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现在叛军向西进发,惩办

袁盎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袁盎也不该有什么阴谋。”晁错犹豫不决。有人将这件事告知了袁

盎,袁盎害怕,连夜去见窦婴,向他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希望能到皇上面前亲口对质。窦

婴进宫向皇上报告了,皇上就召袁盎进宫会见。袁盎详细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情况,是因为

晁错的缘故,只有立即斩杀晁错向吴王谢罪,吴军才可能停止。

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

究过《尚书》,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他那里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

《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解说《尚书》。汉文帝的时候,

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

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

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

景帝即位后,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就诸侯的罪过相应地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

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晁错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都叫喊着反对,痛恨晁错。晁错

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就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侵害削

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

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又

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

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

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

他处死。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觐见皇上。邓公说:“晁错担

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要求削减诸侯的封地,来使朝廷得到尊崇,这是万代的利益

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

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

事。”

材料二: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

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

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也有晁错自己的原因。

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

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

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

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

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

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唉!世上的君子如

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

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能够趁着

君臣隔阂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2024级高一年级10月学情检测试题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

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

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

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

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

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

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

_____________、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

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

》(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

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

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

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

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

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

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

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

“‘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

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

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

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材料二: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

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

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

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

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这

一思想上的转向,代表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之现代化的体悟,从物质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

_____________、从社会生态扩展到了社会心态。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

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

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

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

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

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

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

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

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

“文化实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深层认同,

也同样可以作用于城市,乡愁记忆是所有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种乡愁记忆生成了落叶归根的观念,让人们与家乡建立了精神纽带,这是传统中国城

乡人才流动循环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现代中国城乡融合难题的策略之一。费孝通曾在《损

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提到,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是一种桑梓情谊、落

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

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

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

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

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

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

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

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

【注】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

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

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

惯等,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侨寓文学的作者"们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观化,他们的故

土彼时还存在并延续着。

C.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

文化心态安民遂生。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D.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巩固人们与家乡的

精神纽带,有助于人才回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庄是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它是阿来笔下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

街、梁鸿的梁庄,它是“乡愁”的载体。

B.乡愁不仅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它是我国传统话

语,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C.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

振兴乡村,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

D.一家一村一乡乃至一国都是供给我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我们受到其滋养再回馈反哺,

社会才能维持应有水准,从而不趋向于衰退和消亡。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3分)

A.《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

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仿徨的哀伤。

B.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

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C.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

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

D.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

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

4.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说明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

_________________。(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线轶事

徐怀中

行军速度很猛,总机班六姐妹一个个走得歪歪倒倒的,脚底都打泡了。可是,六姐妹很

顽强,没有一个掉队、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男同志的“互助”。

走得最狼狈的要算路曼,她昨夜里露营着了凉,这会儿正发着烧。肖群秀见她一步一咬

牙,一摸她脸,滚烫滚烫,转身要报告班长,被路曼一把拉住了。

路曼威胁说:“你讲了,以后不和你好啦!"肖群秀着急道:“可你这么硬撑怎么行呐

_________________。”路曼小声说:“你和班长说了,还不是她悄悄替我值机。班长这几天多累呀!"

经过两小时的急行军,九四一部队终于到达了指定位置并立即开设了电话站。

可总机刚开不久,一号首长就从前沿摇来电话:“喂,总机班,找你们连长讲话,怎么

搞的,我和指挥部刚讲两句话,线路就不通了!”

原来,通往指挥部的线,有一段是明放在公路上的,被坦克轧得一截一截的,有的地方

被骡子和着青草嚼烂了。必须把这条线改为高架,路曼、肖群秀担负了这项任务。

她俩一路把线改架在竹子上,或是挂在岩石上,让骡子够不着。等来到公路边时,忽然

枪声大作。早上被打垮的一股敌军躲进丛林后,现在正冒出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阻止我

后续部队前进。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路曼和肖群秀焦急万分,想尽快架好线,保障指挥畅通。急人的是,近处没有高大的树

木,好不容易发现一棵木棉树可以利用,正要过去,隐蔽在茅草中的士兵喊她们趴下,说木

棉树那里太暴露,去不得。她们俩只管猫着腰跑过去了。

没有悬线杆,没法把线挑到树权上,非得上树不可,而女兵班没有学过徒手攀登,这可

难坏了她俩。肖群秀急中生智,蹲下让路曼踩着她的肩膀上去。

按规定,高架线路必须在四米以上,可是她们搭的两节人梯,高度根本不够。肖群秀拼

命向上踮脚尖,差着老高的一截,踮脚尖顶什么用呢。

正当这时,呼地从草丛里窜出一个战士,扑向木棉树。他很不客气地叫肖群秀分开腿站

好,然后弯下腰,让肖群秀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猛地挺身站立起来,成了三节人梯。

敌人发现了他们,拼命向这边扫射。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肖群秀觉得下

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随后又稳住了。路曼迅速把电话线在树枝上绕了两道,

打了一个双环结,欢快地叫道:“好啦!"

两个女电话兵下了地才看清,这个战士高高大大的,身材很匀称,皮肤那样白净,两道

浓密的眉毛黑骏黢的。

路曼感激道:“同志,太感谢你了!”

战士笑笑说:“一点小事,用不着表扬。"

“那、怎么感谢你呢?”

战士扯起军用水壶给她们看。水壶的背带断了,断头处燎得黑黑的,军服下摆也穿了几

个洞,路曼和肖群秀明白了,刚才她们觉得这位战士一哆嗦,要倒下去,原来是他险些被打

中。他没有作声,也没有躲闪,直到她们把线架好。

“怎么样?伤着没有?"路曼、肖群秀频时紧张起来。

“我觉得腰上烫了一下,一摸,没事儿,虚惊一场。”

说着,随手解下水壶,递给肖群秀。

肖群秀接过水壶,放出了多余的一截背带,把两个断头一并,打了个丁字结,还给了战

士。那结儿打得又牢靠又好看,电话兵是受过这种专门训练的。

彼此问起来才晓得,原来这个战士是“九四一"的步话机员。路曼亲切地说:“弄了半

天,原来是同行。只不过我们是有线的,你是无线的。”

战士说:“怎么敢和你们相提并论呢,你们是‘九四一’的中枢神经,我是神经末梢。

回去请代问总机班各位同志好。"

路曼俏皮地问:“怎么替你问好呢?我们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步话机员支吾了一下。

肖群秀笑着说:“还是不要当无名英雄吧。"

“就说一名‘无线’战士,向‘有线的’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战士说完,一溜烟儿跑了。

指挥部调上来一个坦克中队,很快掀掉了敌人半山腰的火力,点。一度中断的交通又恢

复了通行,长长的车队,一辆接一辆地向前流动。

路曼、肖群秀站在路边,看见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步话机员,高高地坐在一辆弹药车上

_________________。她俩扬起手向他打招呼:“喂!再见!"

战士大声答道:“再见!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

汽车开出好远了,步话机员还回头望着她们。尘土飞扬中,一张白净的面孔现出坦然愉

快的笑容。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几天以后,战斗结束了。部队基地指挥所设立了伤员和烈士遗体转送处。烈士遗体要在

这里进行登记,清洗整理,然后转送回国。转送处人员不多,女电话兵们常来帮助照料伤员__,清洗烈士遗体。

这天,路曼、肖群秀又来到转送处,见到抬下来一位烈士,担架上放着一个军用水壶,

水壶带是断过的,打着电话兵们所熟悉的丁字结。路曼和肖群秀一惊,急步上前,但烈士的

脸几乎整个缠着绷带,无法辨认。跟担架的一个小战士,失神地蹲在旁边,两颊有着明显的

泪痕。路曼问小战士:“这个水壶,是他的吗?"小战士点点头。

路曼紧接着又问:“他是不是步话机员?”

小战士诧异地反问:“怎么,你们认识他?"

路曼和肖群秀抚弄着水壶背带,许久,她们才问:“他叫什么名字?”

小战士含着泪回答:“他叫刘毛妹。"

看到两人疑惑的表情,小战士继续说道:

“他长得白净,头发鬈鬈的,又那么文静,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像个小姑娘,大家都

喜欢喊他‘毛妹’,喊来喊去都忘了正式的名字了。”

(节选自同名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军露营、急行军和敌军封锁公路这些情节,为下文写搭架电话线以及刘毛妹牺牲的情

节做了铺垫。

B.高烧坚持行军,不惧危险完成任务,表现出肖群秀的坚韧勇敢,而之后的战友闲谈则展

现出她俏皮可爱的一面。

C.本篇小说与《百合花》都借助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出战火中的

青春美和人性美。

D.本文情节张弛有度,从“战斗结束了"到转送处打着丁字结的水壶的出现,渐趋平缀的

情节又再度掀起波澜。

7.关于文中三人合作搭架电话线及完成任务后谈话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人遭到敌人射击时,“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此处的描写既是战场写

实,也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

B.步话机员把总机班比喻成部队的“中枢神经”,步话机班是“神经末梢”、可见这些女

兵们在战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

C.女战士眼中的刘毛妹很“白净”,下文两次描写其外貌也强调了这一特点,这和他英勇

无畏的内在品质形成了反差和对比。

D.本部分内容采用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描摹了步话机员冒着枪林弹雨帮战友们搭设电

话线,甘做无名英雄的纯粹战士形象。

8.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两组伏笔与照应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4分)

9.《百合花》对通讯员牺牲的经过进行了描述,而这篇小说对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只字未

提,有同学认为这是这篇小说的不足之处。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材料一:

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

请治盎,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

有谋。"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

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

乃可罢。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乃诏太常使

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数上书孝文

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

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

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

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

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谒见上。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

疆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

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

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

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

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

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

自将而己居守。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

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邰。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

所以自祸欣!

(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袁盎具言吴A所以反B状C以错D故E独急斩F错以谢吴G吴兵乃可罢

11.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副词,于是,就,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不相同。

B.治,研究,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的“治"意思不相同。

C.称,称述,称引,与《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的“称"意思相同。

D.恨,悔恨,与《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恨"用法相同。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史认为要在事情没有爆发时处理才有效,现在处理没有益处,晁错也认为袁盎

不应该有什么阴谋,所以他犹豫不决,错失处治袁盎的机会。

B.晁错忠心护国,积极建言献策,维护国家利益,在孝文帝和景帝时期都曾上书请求削

减诸侯封地势力以巩固君权,遭到诸侯们的反对和痛恨。

C.晁错的父亲认为晁错的做法会招致杀身之祸,晁错坚持己见并不认同他父亲的

观点,晁错的父亲死后,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

D.从前大禹治水的时候,他预料到治水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

生,因而能够从容不迫地去治理水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4分)

(2)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邰。(4分)

14.苏轼认为“错有以取之也",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九日偕翁与可、江正甫、郑景云游凤山

朱复之

裹将破帽凤山游,凤去台空余古丘。

白发尚能今日客,黄花祗作故园秋。

天浮渭北荒荒杳,江入盱南隐隐流。

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扣题,交代诗人偕友人一同游览凤山,由所见顺势抒发感慨。

B.“黄花”代指菊花,是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诗中诗人寄情怀于其中。

C.诗人将视线从凤山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间,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渺小。

D.诗人最后追问,何处是真正的归宿,体现诗人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