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4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10月月考考试

语文

2024.10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问答题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这两句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

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

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

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

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了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

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等。其植株高度通常为1~2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2.5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

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

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

白芷的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被应用于卤、煮、酱、烤、焖、烩、煎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

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有一次深秋,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服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禅师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

(摘编自陈博君《白芷,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白芷植物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肤浅到更加清晰的过程,而赋予其文化属性的历史则十分悠久。

B.一直以来,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有增无减,并借此来咏物明志,并没有受到将其误作兰草的影响。

C.在草本植物中,白芷的外形高大,茎干劲挺,其叶片沿茎干往上依次从大至小,花形似小伞,花色洁白。

D.白芷因为只生长在水边,所以就味道微苦,不过,它可作香辛调味料,与各种烹调方式相融但使用时量不能过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此后,许多文人还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

B.文章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先阐释了“芷”的文化属性,再阐释了“芷"的植物属性及其价值。

C.在古代,白芷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来比喻君子的德操之美。

D.白芷的价值巨大,其神奇功效和药用价值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医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药用价值。

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楚辞《七谏·沉江》中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切入,写作意图在于有力批判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十分肤浅和有害的。

B.文中列举沈从文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将芷草误解为兰草对后人的巨大影响。

C.文章引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来证明很多人还是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的观点。

D.文章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阐述这些内容时,作者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注意了语言的生动形象。

4.文中用苏轼的故事做“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观点的论据,产生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5.白芷为什么会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行行重行行

汤成难

如果我和母亲每天不把父亲从地里拔上来,父亲就要栽进地里了。他终日劳作,两条腿深深插进水田,那把与他形影不离的铁锹像是从身体里长出的另一只手臂。

我去地里喊父亲回家,说是喊,其实是不用嘴巴的,那时候我还是个货真价实的结巴,所有的字词在我嘴里冰冻着,缠绕着,黏连着,却不肯离开口腔。

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的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河堤是唯一能到达外面的途径,但河堤又窄又陡,一点路的样子都没有。

父亲拿着铁锹,把力气全部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他全神贯注,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

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那时农忙刚刚结束,最后一粒麦谷归仓,最后一株稻秧也插进地里。①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一向沉默的父亲对我们说。

他扛着铁锹走了。我们也不知道父亲要去哪里,母亲说父亲去外地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

快要秋收了,父亲回来了。父亲这一趟带回了两样东西,他先是从衣服的内衬口袋掏出一个报纸卷,郑重而抖索地把报纸一层层打开,是一支毛笔。

父亲带回的另一样东西,是一条山路。我听哥哥说,父亲这几天一直在忘我地修路。山路只有短短的一小截,与河堤的长度差不了多少,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走上去,虽然比原来的路高出几分,却令人感到怪异,用我后来学到的词语形容,就是太“崎岖"了。

父亲并没有因此罢休,他扛着铁锹一遍遍在上面修着。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父亲喃喃地说着。我们不知道父亲原本要带回来的路是什么样子?那时我所有的兴趣和注意力全部落在父亲送的那支毛笔上。

我忘我地写字,就像父亲忘我地修路一样,我感到一股神奇力量操纵着这支毛笔,父亲手里的铁锹,是不是也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操纵着呢?我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上画满了画,校长向父亲控诉了我的“罪行”,父亲顺着校长指给他的方向看了片刻,突然,笑了。画得还蛮好看的,父亲说着,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缓缓向两侧延伸。

那年寒假我就被父亲送到何二家学写字了。

撒完肥,父亲又走了,他去了城里。听哥哥说,这一趟,父亲走了很多街巷,城里的路泛着奇异的光亮。父亲被那样的路迷惑了,他对城里的路颇有好感,不管哪一条似乎都能引领人们快速走到终点。

父亲在麦子熟时又回到地里,这次他带回一条属于城里的路。那是一截由砖块、石子铺成的路,路面坚硬,除了几粒松动的石子,看不到任何杂草的出现。它平整宽阔,的确是一条好路的样子,可是,与我们这儿的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不愿走上去。父亲感到难过、生气和不安,他花两个晚上将它敲得粉碎。

何二不肯再教我写字了,他说这样下去就是误人子弟。这年秋天,父亲就送我到先生家学画了。

一到先生家我就喜欢上了这里,先生有个书房,一张阔大的红花梨桌,②笔筒里插着大大小小的毛笔,笔尖朝上,像若干个舌头,欲言又止。

墙上挂着一幅画,父亲走到画前,怔怔地立着,画上林泉丘壑,溪清水浅,一条用花青着色的路隐隐向前——③父亲突然抬起手,紫薯一样的粗糙手指落在画上,迟疑着,怯懦着,手指沿着花青色路面小心翼翼地向前滑移。

去先生家要花大半天的时间,为了能在先生家多学会儿,父亲用铁锹为我修了一条路,早晨的阳光使身体微微出汗,一条轻描淡写的路指向西边。这样,一来一回就省下五十分钟。

这年冬天,父亲又出了一趟远门。父亲大概去了北方草原,他带回了一条奇怪的路,枯草与泥土交织。哥哥说父亲对路有一种魔怔,不过,那条路并没有使用多久,几天后就被父亲铲去了。他又将路恢复到田埂的样子。

就是那时,父亲的腿坏了,膝盖向下的部分,连同脚,都变成紫色。没有可以走路的腿,父亲陷入巨大的悲痛和沮丧之中。那段时间,门前的路又回到田埂的模样,但比从前结实板匝多了。④一条路也会成长,也会逐渐懂事。

我住校读初中的那年,父亲突然不见了。

对于父亲的消失不见,众说纷纭,但我更愿意相信哥哥说的,父亲是去找路了。父亲的突然离开是我们兄妹俩心中隐隐的痛。哥哥毕业后去了长江边上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一年暑假我去看他,只见哥哥正扛着铁锹从大坝上下来,那一刻,我突然百感交集。

我也如父亲所愿,成了一个拿毛笔的人。有媒体评论我的山水画里充满故事。

不久前,城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书画展,角落里有一幅画吸引了我,清浅涓流旁蜿蜒着一条路,路向前方延伸,一直隐没在远处的山林中。路上画有一个人,不太起眼,只见背影,正向前方走去。我将脸贴近,怔怔地看着,这才发现那人卷着裤管,光着脚,膝盖以下是淡淡的紫褐色。

我抿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缓缓向两侧延伸。我注视着那个远去的背影很久,很久,仿佛送别。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铁锹既指向父亲的农民身份,又是父亲找路修路的工具,也为远行的父亲带来勇气和力量,还暗示着父子之间的传承。

B.父亲总在农闲时候外出,在农忙时节回来。这说明父亲对土地的看重,突出父亲的责任感,同时让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C.“行行重行行"意为行走不止,既与父亲不断远行的情节相扣合,又突出父亲的性格特点,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D.本文与《百合花》相同,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父亲找路的故事经常通过哥哥的口转述给“我”,使小说更有代入感。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以问句的形式表现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困境,又折射出父亲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内心渴望。

B.句子②使用比喻手法,突出毛笔是“我"内心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也与前文“我的结巴”相呼应。

C.句子③刻画了父亲看书画时的反应,可以看出父亲对“路"的痴迷,也表现出他对女儿学画画的重视。

D.句子④意蕴丰富,表面上在写路,实则是写人,暗示“我”在父亲的呵护与现实的悲痛下逐渐成长。

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处都说“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缓缓向两侧延伸”,表达的意味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路”意蕴丰富,既有理想主义色彩,又有现实性和悲剧性。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族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数夺民时,大饥乃来。野有寝耒,或谈或歌,旦则有昏,丧粟甚多。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____________(节选自《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信可以守战也。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不待爵禄而民从事,不待刑罚而民致死。夫国危主忧也者,强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一,去无用,一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

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强听说者。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夫国庸民以言,则民不畜于农。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国作一、抟之于农而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农战》)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后妃率九嫔A蚕于郊B桑C于公田D是以春秋冬夏E皆有麻枲F丝茧之功G以力妇教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务,致力于,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的“务"意思相同。

B.敬,慎重,与《谏太宗十思疏》“思慎始而敬终”的“敬"意思不同。

C.服,使动用法,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

D.而,表转折,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圣王之所以重农业而轻工商业,担心百姓没有安居之心,当国家遭遇危难之时而无人防守。

B.后稷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族也都非常重视农事,禁止百姓在农忙之时出现在都城中。

C.重视农业是古代称王天下的君主掌握统治百姓方法的关键,所以英明的君主应使百姓专心于农事。

D.如果君主总是听从说客的空洞议论来役使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喜爱农耕,国家也不能强兵辟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4分)

(2)是以明君修政作一,去无用,一之农。(4分)

14.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答学者

(宋)刘克庄

自古名家岂偶然,虽游于艺①必精专。

经生②各守单传旧,国弈③常争一着先。

马老于行知向导,鹄腾而上睹方圆。

殷勤寄语同袍者,努力磨教铁砚穿。

注:①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②经生,泛指研治经学的人。③国弈,第一流棋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家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取得的。

B.做学问要有认真的态度,可以在“六艺"中探寻,但须保持精纯专一。

C.作者批评一些做学问的人抱残守缺,在下棋方面却为一步棋斤斤计较。

D.磨穿铁砚夸张而形象,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勉励和对学者的殷切期望。

16.颈联提到“马”和“鹄”,作者以此表达怎样的治学道理?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的光辉人格的句子是:“____,____”。

(2)《书愤》中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____,____"。

(3)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___①___。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息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___②___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们不知道吗?还不赶快抓点紧!

B.老王看他饿狠了,就拿出饼干、鸡蛋、果干什么的,统统塞到他手里。

C.夜晚的水面上,万籁俱寂,听不见一点什么,也看不见一点什么。

D.林芳扭头瞪着他说,装什么好人!然后气呼呼地走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时间栖息在让它和心脏一起跳动的项链坠里,在让它和日子交相辉映的台历上,也在让它有了游戏成分的玩具里”,语意基本相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经常能看到药品说明中标注“常温储存”,那就是别放冰箱呗?其实没那么简单。药品也有自己的“舒适区"。了解药品的储藏要求可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减少因储存不当导致的疗效降低甚至是不良反应的发生。

影响药物稳定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光线和温度。光照可以导致一些药物发生光分解反应,即发生结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或失去原有的活性。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光线不是孤立地对药物发生效果,就是常常伴随着氧气、水分等其他因素导致药物发生氧化、变色、分解等化学反应。有人习惯拆开药品的外包装,提前分装成小份,为了拿取方便。不过,在日常储存中还是建议将药物____①__,尽可能地减少光线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温度对药品稳定性的影响也比较大。储藏药物的温度条件一般包括冷处、阴凉处、常温三项。阴凉处要求温度低于20℃,未特殊说明时,___②___。我国对常温的规定是10℃~30℃,但需要常温储存的很多药品还会有更加细化的温度要求规定。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某些药物说明书中只规定了储存温度的上限,___③___。有些患者将需冷藏药品冷冻,或者把不需要冷藏的药品低温存储,都可能导致药品变质失效。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上,小品《那能一样吗》以诙谐的方式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关于“双标”的故事,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在生活中,有的人自己闯了红灯:“我赶时间。"别人闯了红灯:“这人也太没素质了吧”!自己孩子做错了事:“他只是个小孩,这么小懂什么?"别人小孩做错事:“你是不是没有家教啊,做事情那么没礼貌”!……

双标,即双重标准,指对相同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益等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亦或是对同一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双标,比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比如因材施教……

面对“双标”,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班级:___姓名:___考场:___座位号:___准考证号[0][0][0][0][0][0][1][1][1][1][1][1][2][2][2][2][2][2][3][3][3][3][3][3][4][4][4][4][4][4][5][5][5][5][5][5][6][6][6][6][6][6][7][7][7][7][7][7][8][8][8][8][8][8][9][9][9][9][9][9]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清楚地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规定位置。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非选择题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范围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准折叠、不得弄破。

填涂样例

一、选择题(请使用2B铅笔填涂)

四、23、写作(60分)

开远市第一中学2024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10月考试

语文答题卡

1[A][B][C][D]2[A][B][C][D]3[A][B][C][D]6[A][B][C][D]

7[A][B][C][D]11[A][B][C][D]12[A][B][C][D]15[A][B][C][D]

19[A][B][C][D]

4、(4分)

5、(6分)

8、(4分)

9、(6分)

13、(8分)

(1)(4分)译

(2)(4分)译

10、夫A才与德B异C而世俗莫之D能辨E通F谓之贤G此其所以失人也。

13、(8分)

(1)

(2)

14、(3分)

16、(6分)

17、(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分)

①___②

20(5分)

21、(6分)

22、(4分)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此区域内请勿答题

700

800

900

1000参考答案:

D2.C3.A

4.①苏轼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影响十分巨大,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②引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①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

②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③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白芷因为只生长在水边,所以就味道微苦”错误。强加因果和以偏概全。根据材料可知,“白芷在水边生长"属于白芷的生活环境,“其味微苦”是白芷本身的植物属性,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原文白芷也生长在“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来比喻君子的德操之美”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可知,漏了“或友情、环境的美好”。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写作意图在于有力批判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十分肤浅和有害的"错误。后文说“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应是意在“引出对白芷的相关阐述"。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以苏轼这样一位备受尊崇的历史人物与白芷的药用功效相关联,使读者更容易相信白芷在古代确实受到了关注,从而增强了“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观点的说服力。

苏轼与佛印禅师的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文章增添了传统文化色彩。这个故事涉及到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和交往方式,使读者在了解白芷药用功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故事性的内容往往比单纯的论述更具吸引力。苏轼生病及被佛印禅师送药治愈的情节,如同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想要了解白芷究竟有哪些神奇的药用功效,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可概括出,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

结合“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可概括出,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结合“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可概括出,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

D7.B

8.相同点:都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喜悦和欣慰。

不同点:

第一处是父亲看到“我”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上画满了蛮好看的画时的反应,是父亲对“我"画画才能的认可和欣赏,和对“我”能够找到自己兴趣爱好的欣慰。

第二处是“我"在参观城市博物馆书画展时,由画中人物联想到父亲时的反应,其中有“我”的喜悦和欣慰,也有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父亲一生追求的理解,更有一种送别父亲的感慨。

9.①理想主义色彩:父亲不断地寻找和修建各种不同的路,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通过修路来改变家庭的命运,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未来,这种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②现实性:小说描写父亲修路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路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这反映了现实中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父亲的腿坏了,也暗示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

③悲剧性:父亲一生都在为寻找和修建理想的路而努力,但所有的努力并没有全部得到回报,父亲的离开以及他一生的辛劳付出,让人感到一种悲剧的意味。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父亲找路的故事经常通过哥哥的口转述给‘我’,使小说更有代入感"错误。在小说中,哥哥的转述并非是故事叙述的主要方式,大部分情节是通过“我”的直接经历和感受来展开的,哥哥的转述只是补充说明,而不是主要的叙事手段。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与前文‘我的结巴’相呼应"错误。句子②并没有直接呼应“我的结巴”,而是强调了毛笔作为“我"情感表达的工具,与个人的结巴形成对比,突出了“我”通过画笔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而非直接呼应“结巴"的状态。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同的人物描写语句在不同语境中作用的比较分析能力。

相同点:这种表情的展现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内心积极情绪的外在流露,都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喜悦和欣慰。

不同点:

第一处,背景是父亲看到“我”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上画满了画,并且觉得画得还蛮好看。此时父亲的喜悦主要源于对“我"的画画才能的认可和欣赏。在父亲的认知中,可能之前并未发现“我”有这样的天赋,当看到这些画时,他感到惊喜。同时,这也是对“我"能够找到自己兴趣爱好的欣慰。作为父亲,看到孩子有了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展现出一定的才能,他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感到高兴。

第二处,背景是“我”在城市博物馆的书画展上看到一幅画,画中路上的人让“我"联想到父亲。此时“我”的喜悦和欣慰中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父亲一生追求的理解。看到画中的路和人,“我"仿佛看到了父亲一生为了寻找和修建理想的路而不断努力的身影。这种理解让“我”对父亲充满了敬意,也为自己能够理解父亲的追求而感到欣慰。同时,“我"也有一种送别父亲的感慨。父亲一生都在为家庭和孩子奋斗,如今他已离去,看到这幅画,就像是在送别父亲,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感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词语意蕴的能力。

①在小说中,父亲生活在一个相对贫困的环境中,但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积极地去寻找改变命运的方法。他认为路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关键。他去外地挣钱回来后,带回了毛笔和修路的决心,希望通过修路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未来。这种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父亲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家庭的命运,让孩子们走出贫困,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②现实性分析:父亲扛着铁锹一遍遍地修着路,但路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要么太“崎岖”,要么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这就像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尝试才能克服。例如,父亲修的山路虽然比原来的路高出几分,但却令人感到怪异;他修的城里的路虽然平整宽阔,但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这些都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父亲的腿坏了,无法再走路,这也暗示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即使人们有理想和追求,但在现实面前也可能会遭受挫折和打击,这其中充满了无助和无奈。

③悲剧性分析:父亲修了很多路,但每一条路都存在问题,最终他也没有找到一条完美的路。他的努力虽然充满了勇气和决心,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例如,他修的城里的路被他自己敲得粉碎,他修的草原上的路也被铲去了。这些都表明父亲的理想在现实面前遭遇了挫折,他的努力没有得到成功的结果。父亲为了家庭和孩子默默奉献,一生都在为寻找和修建理想的路而努力,但他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回报。他的突然离开让孩子们感到悲痛和不舍,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悲剧。

10.BDG

11.B12.B

13.(1)百姓从事农业不只是让土地生产出粮食,而且是使他们的心志高尚。

(2)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专心于农业,去除无用的东西,使百姓专心于农耕。

14.①可以得地利而富国;②使民心淳朴端正;③使百姓安土重迁,为国守战。

【解析】

【导语】材料一强调古代圣王通过重视农业来指导民众,认为农业能让百姓安土重迁,专心耕作,提高产出,避免国家因民心不稳而受损。通过天子率领农耕、后妃养蚕等方式来倡导重农理念。材料二指出明君当专注农业,以强兵固国,避免听从空谈误导,强调让民“归心于农"是治国之要,因为这能让民众朴实守信,国家更安全和强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去养蚕,到公田去采桑,因而一年四季都有绩麻缫丝之类的事情要做,以此来尽力于对妇女的教化。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后妃率九嫔于郊蚕”,中间不能断开,所以B处断开;

“桑于公田”承接前面的主语,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公田桑”,中间不能断开,所以D处断开;

“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动宾结构完整,应独立成句,“是以"表示总结,置于句首,“春秋冬夏”为状语,修饰动词谓语“有”,宾语为“麻枲丝茧之功”,所以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首先是致力于农业。/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

B.错误,相同,都是“慎重(对待)"的意思。句意: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农时,珍惜时光。/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C.正确。句意:君主不能使敌人降服,攻破大国。/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

D.正确,不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句意:但是他们浮夸的言辞没有实际用处。/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后稷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只是引用了后稷的话,即“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织,就是因为它是教化的根本”,没有说“后稷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禁止百姓在农忙之时出现在都城中”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只是说正当农事大忙之时,百姓不得在都城中出现,并不是说大夫和士族“禁止百姓在农忙之时出现在都城中”。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农”,从事农业;“徒”,只是;“地利”,让土地生产出粮食;“贵”,使动用法,使……高尚。

(2)“是以”,因此;“修政”,治理国家;第二个“一”,使动用法,使……专心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即古代圣王用来引导其百姓的方法,首先是致力于农业,百姓从事农业能够让土地生产出粮食;结合材料二“是以明君修政作一,去无用,一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即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专心于农业,去除那些无用的东西,使百姓专心于农事。这样国家就能富强,百姓的力量也可以集中。由此可概括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可以得地利而富国。

②结合材料一“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即百姓从事农业不只是让土地生产出粮食,而且是使他们的心志高尚;结合材料二“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即百姓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淳朴,内心纯正。由此可概括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可以使民心淳朴端正。

③结合材料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即百姓从事农业则家产就会变得繁多,家产繁多就会担心迁徙,担心迁徙就会老死故乡而没有其他的考虑,如果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家产就简单,家产简单就会随意迁徙,随意迁徙国家遭遇患难之时就都会想着远走高飞,从而没有安居之心;结合材料二“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即如果逃避农耕,那么民众就会轻视自己的居住地。轻视自己的居住地,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由此可概括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可以使百姓安土重迁,为国守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圣王用来引导其百姓的方法,首先是致力于农业。百姓从事农业不只是让土地生产出粮食,而且是使他们的心志高尚。百姓从事农业则家产就会变得繁多,家产繁多就会担心迁徙,担心迁徙就会老死故乡而没有其他的考虑。相反,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家产就简单,家产简单就会随意迁徙,随意迁徙国家遭遇患难之时就都会想着远走高飞,从而没有安居之心。

后稷说:“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织,就是因为它是教化的根本。"因此,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族也都有各自的职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百姓不得在都城中出现,以此来教育他们重视田地里的生产。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去养蚕,到公田去采桑,因而一年四季都有绩麻缫丝之类的事情要做,以此来尽力于对妇女的教化。所以,男子不织布却有衣穿,妇女不种田却有饭吃,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便能够维持生活,这便是圣人的法度。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农时,珍惜时光,不是年老不能够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能够休息,不到死日不能够舍弃农事。

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一定不要大兴土木,不要进行战争。连续侵夺民众农时,就会导致严重的饥荒发生。田中到处是闲置的农具,农民有的闲谈,有的唱歌,从早到晚,百姓无心于劳动,那么损失很多的粮食。人们都知道事物的末节,却没有谁知道农业是根本。

材料二:

圣贤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所以下令百姓把心放在农业上。百姓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淳朴,内心纯正,百姓诚实便可以用来守城作战。逃避农耕,那么民众就会轻视自己的居住地。轻视自己的居住地,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

称王天下的君主掌握了统治百姓方法的关键,所以不等君主实行赏罚百姓便亲附于君主了,不等君主封爵加禄而百姓便从事农战了,不等君主使用刑罚而百姓就拼死效命了。国家面临危亡,君主忧虑的是因为遇上强大的敌国。君主不能使敌人降服,攻破大国,就要修整用于防御的设施,利用地形,集中百姓的力量来应付外来的战事,这样灾难才可以消除了,而称王天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专心于农业,去除那些无用的东西,使百姓专心于农事。这样国家就能富强,百姓的力量也可以集中了。

现在国君都担心自己的国家危亡、军队薄弱,却竭力听说客的空洞议论。说客们成群结队,但是他们浮夸的言辞没有实际用处。如果国家根据他们的言论使用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喜爱农耕。因此只有英明的君主知道空谈不能使军队强大,开疆辟土,只有圣明的人治理国家专心于农业,集中百姓的力量罢了。

15.C16.①治学要像老马识途一样明确研究的方向,不要走弯路;也要像鹄腾空而上俯视四方一样,拓宽视野。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治学上,努力方向与宏观视野不可偏废的关系。

【导语】刘克庄的《答学者》通过强调专注和努力的重要性,告诫学者要在学术上精专不倦。诗中运用马与鹄的比喻,生动阐释了知方向、明目标对学问的巨大作用,同时以“磨教铁砚穿”鼓励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批评一些做学问的人抱残守缺,在下棋方面却为一步棋斤斤计较"错误。“经生各守单传旧,国弈常争一著先”两句,描绘了学者们对于经典的钻研与传承,每个人都守护着自己的学术门派,同时也在争取对于经典解释的权威性。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马老于行知向导,鹄腾而上睹方圆"意为:老马在行走中知道向导的重要性,鹄腾向上腾飞才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前句体现“老马识途”,老马知道方向,所以目标明确,不会走错,这里是说治学要像老马识途一样明确研究的方向,不走弯路;后句鸿鹄飞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是说治学也要像鹄腾空而上俯视四方一样,拓宽视野,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之,诗人通过“马"和“鹄”两个意象,用老马识途比喻治学中方向的重要性,用鹄腾而上比喻治学中视野的开阔性,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了治学中努力的方向与宏观的视野间关系和重要性。

17(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答案】

示例一: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

示例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

示例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

示例四:柘柳阴浓春社罢,牛羊日夕牧童来(张素))

①气定神凝/气定神闲/从容不迫②映入眼帘/跃入眼帘

C

①同为排比,原文排比中词语多变,句式更整齐、音节更和谐,表现出时间栖息在不同事物上的情态。②原文句式多用短句,与文段整体句式风格保持一致。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走得不慌不忙"和“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可知,此处是形容挂钟不慌不忙走得状态,可填“气定神凝(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气定神凝(气定神闲):形容一种悠然自在镇定的心境与状态。从容不迫:指镇定沉着,形容遇事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第二空,根据前文“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可知,此处应该是指打开计算机和手提电话,时间就最先进入人们的视线,可填入“映入眼帘(跃入眼帘)"。映入眼帘(跃入眼帘):某物进入视线之内。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题干中“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的“什么”,是代词,指代某种事物。

A.代词,表示责备。

B.助词,表示列举不尽。

C.代词,指代某种事物。

D.语气助词,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情绪和态度。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使用了短句和排比结构,句子简短有力,节奏明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每个物品和时间的结合都显得生动而有力,表现出时间栖息在不同事物上的情态。改写后“时间栖息在让它和心脏一起跳动的项链坠里,在让它和日子交相辉映的台历上,也在让它有了游戏成分的玩具里”,句子较长,信息量更大,描述更为详细。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句子的流畅性稍逊一筹。

②原句的句式多用短句,风格更为简洁和富有诗意,每个短句都像是一幅画,简洁而意境深远,符合原语段整体风格。而改写后的句子则更像是叙述性的描述,详细说明了时间在每个物品中的具体表现。

21①放在原包装内②一般默认药物可以常温储存③但并不是说温度越低越好/但也要关注温度的下限

22.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光线不是孤立地对药物发生作用(“产生影响”亦可),而是常常伴随着氧气、水分等其他因素导致药物发生氧化、变色、分解等化学反应。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