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区第四中学七年级上学期9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姜堰区第四中学七年级上学期9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姜堰区第四中学七年级上学期9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姜堰区第四中学七年级上学期9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姜堰区第四中学七年级上学期9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姜堰区第四中学七年级上学期9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姜堰四中七年级语文作业

完成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积累与运用(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四时景物【甲]。朱自清先生的《春》,将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jiàn()壮的青年,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济南冬景图,温暖安适的济南【乙]不住人们蠢蠢欲动向往的心。刘湛秋在《雨的四季》中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时而晶莹chéngchè()(),时而热烈豪放,时而duān()庄沉静,时而自然纯洁,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2.填人[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精美绝伦[乙]控制B.[甲]精美绝伦[乙]抑制

C.[甲]美不胜收[乙]控制D.[甲]美不胜收[乙]抑制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描写对象,简洁明了,富有美感,给人以清新、简约之感。

B.选段中“姑娘"景象”“情感"都是名词。

C.“花枝招展”原本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在文段中比喻姿态优美。

D.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删除“热爱雨"。

4.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令"等谦辞。如“家父”,又叫“家严"家君”;“家母”,又叫“家慈”;“家弟",又叫“令弟”“舍弟"。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暗喻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的一种比喻方式。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5.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12分)((1)-(5)每空1分,第(6)题6分,其中书写分2分)

(1)___,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___。

(3)水何澹澹,___。

(4)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5)古代文人思乡之情特别浓烈,唐代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乡书何处达,

”来表达乡愁;元代马致远则用“夕阳西下,___"表达了游子思乡的痛彻心扉。

(6)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分,其中书写分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实践性学习活动。(6分)

你所在的中学将开展以“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宣传读书活动]

(1)请你为本次实践活动设计一则标语,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2分)

[探讨读书方法]

(2)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4分)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节选自《五猖会》)

语段中父亲说了三句话,语言简洁但富有表现力。小龙朗读时觉得难以把握其感情基调,于是组内同学展开如下对话,请你补全对话。(4分)

第一句话:“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第二句话:“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第三句话:“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小芳:这三句话都比较简短,这是否意味着朗读时的语气、语速是一样的?

小江:朗读主要跟人物的情感有关。第一句话是在鲁迅雀跃着要去看五猖会时,突然看到工人的脸色变得谨肃,原来是父亲站在背后。此时父亲说话的语气应是平静严肃的,从“慢慢”一词又能读出语速是①_________(1分)

小文:但父亲说第三句话时的语气就有所不同了,因为这是“我"熟练地背完书后,父亲对我说的话,所以语气应是②_________(1分)

小芳:哦,我明白了。朗读时,我们需要联系上下文品析人物的情感。因而第二句可以这样朗读:③____________。(2分)(请你以小芳的身份,从重音角度完成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理解。(57分)

(一)阅读曾巩的《城南》,完成题目。(6分)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7.(1)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二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①,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

馆③。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④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⑤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____________(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①归休:休假回家。②镒:二十两。③馆:房舍,这里指家。④造:至,到。⑤说:同“悦",喜欢,赞赏。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太丘舍去_________(2)尽力至诚

(3)去后乃至_________(4)即舍田子罪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断一处)(2分)

(1)元方入门不顾。

(2)言贤母使子贤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今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11.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三)整本书阅读(16分)

语段一: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语段二:

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两个语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原题目为《___》,1928年结集出版,改为现名。语段二中描写的人物“她"是__,请你再列举出“她”做的一件事____________。(4分)

13.下列关于《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前半部分写阿长的粗鄙,是为了突出后半部分阿长对“我"的无私关爱。

B.《〈二十四孝图〉》写的是鲁迅从最早得到的画图本子中知道了“孝”是艰难的,以此告诫读者“孝"是需要真心付出的。

C.《五猖会》写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都值得我们思考。

D.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写了他“仇猫”的原因:“尽情折磨"弱者,天生一副媚态“到处嗥叫”吵到了自己;以为吃了“我"的隐鼠。

14.(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2分)

(2)语段一中的阿长和语段二中的“她”是鲁迅笔下两个典型的妇女形象,作者对她们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著概括。(4分)

15.《朝花夕拾》中,童年鲁迅对下列两本书持怎样的态度请选择一项并说明理由。(4分)

A.《鉴略》B.《山海经》

我选_________________。童年鲁迅对这本书的态度是___的,因为

(四)阅读《春》的选段,完成16-19题。(9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16.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换成括号中的字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草偷偷地(慢慢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17.作者写景,善于从多角度进行描绘。文中画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3分)

18.“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花、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五)阅读汪曾祺《我的家乡》一文,完成问题(12分)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提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提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提,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欶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回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9.小东围绕“看"找出了文中三个场景,仿照示例,请你帮忙补充完整。(3分)

角度内容

看街道房屋,看风筝飘、野鸭鸽子飞

在河边近看

在湖边远看

20.小语朗读本文的结尾最后一句时,不知应重读哪个词,请你帮他设计一下,并说明理由。(3分)

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21.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3分)

我选:

赏析:

22.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作文(60+5分书写分)

自然景色四季流转,少年成长拔节向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风貌向善向美,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看,风景在变。我们一起关注风景的变化,感受变化的力量。

请以“看,风景在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班名。

4.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

姜堰四中七年级语文作业

完成时间:150分钟班级姓名

请注意: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积累与运用(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四时景物【甲]。朱自清先生的《春》,将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jiàn(健)壮的青年,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济南冬景图,温暖安适的济南【乙]不住人们蠢蠢欲动向往的心。刘湛秋在《雨的四季》中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时而晶莹chéngchè(澄)(澈),时而热烈豪放,时而duān(端)庄沉静,时而自然纯洁,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2.填人[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甲]精美绝伦[乙]控制B.[甲]精美绝伦[乙]抑制

C.[甲]美不胜收[乙]控制D.[甲]美不胜收[乙]抑制

解析:“精美绝伦"指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比得上,一般指工艺品;“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一时看不过来。文中使用对象是景物,应用“美不胜收"。“控制”和“抑制"都有制止某一事物已有的发展方向的意思,“抑制”一般用于思想感情方面,选文中要制止的是“人们的心",所以应用“抑制”。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春》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描写对象,简洁明了,富有美感,给人以清新、简约之感。

B.选段中“姑娘"景象”“情感"都是名词。

C.“花枝招展”原本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在文段中比喻姿态优美。

D.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删除“热爱雨"。

解析:(“热爱雨”是《雨的四季》的主题之一,不能删去,应与“热爱自然"相邻,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互换位置)

4.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2分)

A.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令”等谦辞。如“家父”,又叫“家严”“家君";“家母”,又叫“家慈";“家弟”,又叫“令弟"舍弟”。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暗喻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的一种比喻方式。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5.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12分)((1)~(5)每空1分,第(6)题6分,其中书写分2分)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___。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古代文人思乡之情特别浓烈,唐代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来表达乡愁;元代马致远则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游子思乡的痛彻心扉。

(6)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分,其中书写分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___。

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_________________。

6.实践性学习活动。(6分)

你所在的中学将开展以“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宣传读书活动]

(1)请你为本次实践活动设计一则标语,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2分)

阅读经典,提升品位

[探讨读书方法]

(2)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4分)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节选自《五猖会》)

语段中父亲说了三句话,语言简洁但富有表现力。小龙朗读时觉得难以把握其感情基调,于是组内同学展开如下对话,请你补全对话。(4分)

第一句话:“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第二句话:“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第三句话:“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小芳:这三句话都比较简短,这是否意味着朗读时的语气、语速是一样的?

小江:朗读主要跟人物的情感有关。第一句话是在鲁迅雀跃着要去看五猖会时,突然看到工人的脸色变得谨肃,原来是父亲站在背后。此时父亲说话的语气应是平静严肃的,从“慢慢"一词又能读出语速是①缓慢的___(1分)

小文:但父亲说第三句话时的语气就有所不同了,因为这是“我”熟练地背完书后,父亲对我说的话,所以语气应是②赞许,欣慰的___(1分)

小芳:哦,我明白了。朗读时,我们需要联系上下文品析人物的情感。因而第二句可以这样朗读:③对“不准"一词加以重音朗读,突出强调父亲对“我”的严厉和专制。(2分)(请你以小芳的身份,从重音角度完成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理解。(57分)

(一)阅读曾巩的《城南》,完成题目。(6分)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7.(1)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解析:“雨过横塘水满堤”中“过"满”二字从侧面表现出雨量之大。“乱山高下路东西"写雨从群山高处倾泻而下,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乱”字突出雨水肆虐的特点。这两句写出了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暴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花、李花与长得鲜亮碧绿的小草作对比,凸显出小草蓬勃而又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诗人将桃花、李花“开尽"与小草“青青草色齐”作对比,暗示了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但禁不起风吹雨打;小草虽然朴素无华,但生命力很顽强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二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①,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

馆③。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④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⑤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____________(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①归休:休假回家。②镒:二十两。③馆:房舍,这里指家。④造:至,到。⑤说:同“悦",喜欢,赞赏。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太丘舍去丢下___(2)尽力至诚极,最

(3)去后乃至才___(4)即舍田子罪免罪或免罚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断一处)(2分)

(1)元方/入门不顾。

(2)言/贤母使子贤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2)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再次任命他当宰相,把金子赏赐给了他的母亲。

11.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是真正的尽孝。

共同点: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参考译文:

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田子)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你)当了三年宰相,难道不吃东西像这样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诚实,不合道义而得到的财物,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离开(家),到朝堂上退还金子,退辞官职并请求进牢狱。君王认为他的母亲很贤德,赞赏田子的母亲深明大义,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再次任命他当宰相,把金子赏赐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使他们代代相传。”这说的就是贤德的母亲使子孙贤良。

(三)整本书阅读(16分)

语段一: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语段二:

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12.两个语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原题目为《旧事重提》,1928年结集出版,改为现名。语段二中描写的人物“她"是衍太太,请你再列举出“她”做的一件事____________。(4分)

示例:①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鲁迅大声喊父亲的名字;②怂恿小孩在冬天吃冰;③怂恿小孩转圈,摔倒了又说并不是她叫他转的;④孩子们的头上碰肿了,她用烧酒调了水粉,擦在伤口上。(任意写出以上一件事即可)

13.下列关于《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前半部分写阿长的粗鄙,是为了突出后半部分阿长对“我"的无私关爱。

B.《〈二十四孝图〉》写的是鲁迅从最早得到的画图本子中知道了“孝”是艰难的,以此告诫读者“孝"是需要真心付出的。

C.《五猖会》写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都值得我们思考。

D.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写了他“仇猫”的原因:“尽情折磨"弱者,天生一副媚态“到处嗥叫”吵到了自己;以为吃了“我"的隐鼠。

解析:以此告诫读者‘孝’是需要真心付出的”表述有误。《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孝道。鲁迅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感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4.(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2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明了“我”看不起阿长。

(2)语段一中的阿长和语段二中的“她"是鲁迅笔下两个典型的妇女形象,作者对她们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著概括。(4分)

作者对阿长的态度由最初的讨厌到最后充满敬佩和感激之情;作者对衍太太的态度由最初的喜爱到后面的反感和厌恶。

15.《朝花夕拾》中,童年鲁迅对下列两本书持怎样的态度请选择一项并说明理由。(4分)

A.《鉴略》B.《山海经》

我选_________________。童年鲁迅对这本书的态度是___的,因为

答案:示例一A望而生畏虽然这本书是鲁迅童年开蒙时读的唯一一本书,据说读它很有用,但鲁迅却说一字不懂。临出发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这些无趣无味的文字。因为这本书,连五猖会也变得没有意思了。

示例二B喜爱《山海经》中有插图,有好玩的神话故事,比枯燥乏味的诗书礼仪之书好看,另外它也是促进鲁迅精神成长的宝书。

(四)阅读《春》的选段,完成16-19题。(9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16.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换成括号中的字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草偷偷地(慢慢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答:不好。“偷偷地"写出了春草悄然而生的情景,给人不知不觉的感觉。“钻”形象地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劲,让人看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两个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感,富有理趣,让人喜爱。括号里的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7.作者写景,善于从多角度进行描绘。文中画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3分)

答:从触觉的角度来描写春风,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轻柔的特点

18.“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花、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答:“仿佛"是好像、似乎的意思。不能删掉。这句话是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虚写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图。如果删掉,就变成实实在在的画面,与实际不符,也没有丰富的想象意味。

(五)阅读汪曾祺《我的家乡》一文,完成问题(12分)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提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提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提,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欶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回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9.小东围绕“看"找出了文中三个场景,仿照示例,请你帮忙补充完整。(3分)

角度内容

(1)在河堤俯瞰看街道房屋,看风筝飘、野鸭鸽子飞

在河边近看(2)看船夫撑篙,看鱼鹰捕鱼

在湖边远看(3)看平静(透明、浩淼)湖水,看紫色长天

20.小语朗读本文的结尾最后一句时,不知应重读哪个词,请你帮他设计一下,并说明理由。(3分)

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示例1:你可以重读“一切”,这个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所有人、事、景、物的热爱。

示例2:你可以重读“真是”,表明不容置疑的态度,突出作者对故乡由衷的感叹。

示例3:你可以重读“圣境”,强调了家乡风景、生活的无与伦比,突出作者内心的热爱与自豪。

21.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3分)

(3分,点明修辞或描写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示例1:第④段a处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情态,(1分)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1分)

示例2: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1分)细腻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1分)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1分)

22.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分)

(3分,形象特点1分,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1分)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1分)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1分)

示例二: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1分)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1分)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1分)

三、作文(60+5分书写分)

自然景色四季流转,少年成长拔节向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风貌向善向美,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看,风景在变。我们一起关注风景的变化,感受变化的力量。

请以“看,风景在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班名。

4.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姜堰四中七年级语文作业

完成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积累与运用(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四时景物【甲]。朱自清先生的《春》,将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jiàn()壮的青年,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济南冬景图,温暖安适的济南【乙]不住人们蠢蠢欲动向往的心。刘湛秋在《雨的四季》中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时而晶莹chéngchè()(),时而热烈豪放,时而duān()庄沉静,时而自然纯洁,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2.填人[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精美绝伦[乙]控制B.[甲]精美绝伦[乙]抑制

C.[甲]美不胜收[乙]控制D.[甲]美不胜收[乙]抑制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描写对象,简洁明了,富有美感,给人以清新、简约之感。

B.选段中“姑娘”“景象"情感”都是名词。

C.“花枝招展"原本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在文段中比喻姿态优美。

D.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删除“热爱雨”。

4.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令”等谦辞。如“家父”,又叫“家严”“家君";“家母”,又叫“家慈";“家弟”,又叫“令弟"舍弟”。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暗喻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的一种比喻方式。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5.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12分)((1)-(5)每空1分,第(6)题6分,其中书写分2分)

(1)___,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___。

(3)水何澹澹,___。

(4)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5)古代文人思乡之情特别浓烈,唐代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乡书何处达,

"来表达乡愁;元代马致远则用“夕阳西下,___”表达了游子思乡的痛彻心扉。

(6)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分,其中书写分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实践性学习活动。(6分)

你所在的中学将开展以“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宣传读书活动]

(1)请你为本次实践活动设计一则标语,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2分)

[探讨读书方法]

(2)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4分)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节选自《五猖会》)

语段中父亲说了三句话,语言简洁但富有表现力。小龙朗读时觉得难以把握其感情基调,于是组内同学展开如下对话,请你补全对话。(4分)

第一句话:“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第二句话:“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第三句话:“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小芳:这三句话都比较简短,这是否意味着朗读时的语气、语速是一样的?

小江:朗读主要跟人物的情感有关。第一句话是在鲁迅雀跃着要去看五猖会时,突然看到工人的脸色变得谨肃,原来是父亲站在背后。此时父亲说话的语气应是平静严肃的,从“慢慢"一词又能读出语速是①_________(1分)

小文:但父亲说第三句话时的语气就有所不同了,因为这是“我”熟练地背完书后,父亲对我说的话,所以语气应是②_________(1分)

小芳:哦,我明白了。朗读时,我们需要联系上下文品析人物的情感。因而第二句可以这样朗读:③____________。(2分)(请你以小芳的身份,从重音角度完成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理解。(57分)

(一)阅读曾巩的《城南》,完成题目。(6分)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7.(1)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二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①,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

馆③。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④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⑤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____________(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①归休:休假回家。②镒:二十两。③馆:房舍,这里指家。④造:至,到。⑤说:同“悦”,喜欢,赞赏。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太丘舍去_________(2)尽力至诚

(3)去后乃至_________(4)即舍田子罪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断一处)(2分)

(1)元方入门不顾。

(2)言贤母使子贤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今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11.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三)整本书阅读(16分)

语段一: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语段二:

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两个语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原题目为《___》,1928年结集出版,改为现名。语段二中描写的人物“她”是__,请你再列举出“她"做的一件事____________。(4分)

13.下列关于《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前半部分写阿长的粗鄙,是为了突出后半部分阿长对“我”的无私关爱。

B.《〈二十四孝图〉》写的是鲁迅从最早得到的画图本子中知道了“孝"是艰难的,以此告诫读者“孝”是需要真心付出的。

C.《五猖会》写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都值得我们思考。

D.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写了他“仇猫"的原因:“尽情折磨”弱者,天生一副媚态“到处嗥叫"吵到了自己;以为吃了“我”的隐鼠。

14.(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2分)

(2)语段一中的阿长和语段二中的“她"是鲁迅笔下两个典型的妇女形象,作者对她们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著概括。(4分)

15.《朝花夕拾》中,童年鲁迅对下列两本书持怎样的态度请选择一项并说明理由。(4分)

A.《鉴略》B.《山海经》

我选_________________。童年鲁迅对这本书的态度是___的,因为

(四)阅读《春》的选段,完成16-19题。(9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