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学》教学大纲
开设系(部):财政系
教学对象:财政学本科专业
2003年7月修订
教学目的
《财政学》是财税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专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我国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对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的主
要内容有初步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类财政现象,了解财政体制及管理,掌握财政
运行规律,理解政府的财政政策,了解国内外财政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学术动态。能够运用财
政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及财政问题为经济管理决策、经营和核算服务,为进一步学习财政、税
收方面的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本门课的教与学,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如下几个问题:
(1)财政与公共财政的特征;
(2)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3)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
(4)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
(5)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具体分类、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和支出分析方法等;
(6)财政收入的基本原则、具体分类、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等;
(7)税收原则,税制结构以及税收体系;
(8)国债理论、国债的功能、国债的负担与限度和国债制度;
(9)国有资产管理与财政投融资管理;
(10)财政管理体制的本质和主要内容
(11)财政政策设计的基本原则、具体思路和具体手段;
(1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搭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2)学生在学习(预习、听课和复习)过程中应重点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尽可能使用案例教学;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并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
之中;
(5)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不同观点的介绍,方法上注重启发式;同时一,应注意运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方式;
(5)在本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到实际部门或在模拟实验室亲身
体验财政实践活动。
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本门课的教学课时及其分配如下表所示:
《财政学》教学课时安排表
财政专业
章节名称
授课讨论实践
学时学时学时
第一章导论3
第二章公共需求、公共品与公共选择42
第三章市场、政府与财政职能42
第四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3
第五章政府购买性支出22
第六章政府转移性支出42
第七章财政收入概论2
第八章税收原理3
第九章税收制度613
第十章国债原理31
第十一章政府预算413
第十二章国有资产管理2
第十三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52
——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3
第十五章财政政策41
合计52128
总计72
考核形式
《财政学》作为财政专业的核心课,其考核形式一般采用考试形式,考试可采用闭卷或
口试形式,试卷采用统一命题,其试题类型有: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判断分析、计算、
问答、论述、案例分析等八类题型,在五套试卷库中予以体现,题量以两个小时为准,分值
分配如下:
名词解释:10—12分;
填空:8-10分;
简答:10-12分;
判断分析:8—10分;
计算:8—10分;
问答:12—16分;
论述:16—24分;
案例分析:10—15分。
口试由任课教师负责命题,教研室主任审查,系分管主任批准。
教材
本门课指定教材为:《财政学》阮宜胜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3)
主要参考书目
1.《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
2.《财政学》将洪上海三联书店(1998.3)
3.《财政学》储敏伟杨君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4.《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彼德.M.杰克逊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
5.《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
斯格雷夫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0)
6.《公共支出管理》A.普雷姆詹德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6)
7.《公共支出》冯秀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
8.《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桑贾伊.普拉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
9.《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何振一阎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
10.《西方财政》刘友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6.)
11.《公共经济学》(第二版)(美)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英)安东尼・B•阿
特金森上海三联书店(19922)
12.《公共部门经济学》(美)鲍德威威迪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
13.《公共部门经济学》(英)布朗杰克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
14.《财政学》(美)罗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
第一章导论
本章共有三个问题:财政的概念、财政理论的发展、财政学学科体系。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本节主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观实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1、财政现象
2、财政问题
积极财政政策问题、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完善问题、农村财政分配关系调整问题、税制
改革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调节问题。
3、财政是什么
财政是分配。财政不是生产、交换和消费。
财政不同于一般性分配。
一般性分配有两大特点:一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二是遵循自愿性原则。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一般性分配是在生产、流通领域进行的分配,因此属于初次分
配的范围。
财政是一种特殊的分配。以国家为主体。非等价交换,即无偿分配。非自愿分配,即带
有强制性。财政分配属于再分配范畴。
4、财政分配的活动范围
财政主要有三大类分配和管理活动:
第一,筹集财政收入。
第二,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商品
第三,对国民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
二、财政的产生
财政的产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存在财政分配的对象、财政分配的主体和财政
分配的目的。
1、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
没有剩余产品就不会有财政。这是因为:第一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有独立于直接
生产过程的财政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第二,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没有可供财政分配的对
象。
2、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
财政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如果没有国家,就没有财政
分配的主体,也就没有财政。
3、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
财政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公共需求。人类社会有两大需求:即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
私人需求主要由私人商品予以满足,公共需求则由公共商品予以满足。
三、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1、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观象。
财政的这一定义包含有三大要素: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满足公共需求是国家和财政产生的根源。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尽管在形式上财政分配的对象,可能包括全部社
会产品价值,但实际上都是对剩余产品价值分配的转化。
2、财政的特征
与一般性分配相比,财政分配有三大特征:
一是强制性。财政分配不遵循自愿性原则,它是依据国家政治权利进行的强制性分配;
政府行为一旦发生:参加者都要接受,无法选择一。
二是无偿性。财政分配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国家不需要有等价物也可以参与分配。
三是国家主体性。一般性分配的主体可以不是国家,但不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分配不是
财政分配。财政分配必然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分配。
第二节财政理论的发展(略)
第三节财政学学科体系
本节主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经济学体系中的财政学
财政学与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分支,后者则是前者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效率的学科。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
1、经济学的层次及研究对象
(1)宏观经济学:以社会的总体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生产、交换、分配、
消费四个环节的运行及其内在联系。
(2)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微观主体(如个人、企业等)的经济活动和内在规律。
(3)部门经济学:以特定部门的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如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
等。
2、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财政学属于部门经济学的一种,但它是关于一个特殊部门--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学科。
二、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财政学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支出范围
2、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3、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4、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财政学理论体系
第一,财政的基础理论。主要介绍财政学的基础理论,其中包括公共商品理论、资源配置
及其效率理论、政府与市场理论、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
第二、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主要分析财政支出的规
模、结构和效益。分别介绍财政的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第三,财政收入理论。财政收入是财政的又一基本分配活动。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
结构、介绍税收原理和制度、分别对公共收费和国有资产收益进行了论述。
第四,财政宏观管理理论。这主要从宏观角度论述财政管理的丁具、制度和政策等内容。
主要介绍政府预算及管理、论述公债制度和管理、论述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介绍政府
预算管理体制的一般理论。
第二章公共需求、公共品与公共选择
本章共有四个问题:公共需求,公共品及特征,公共品的提供和生产,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公共需求
本节主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人类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种,即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
一、私人需求
(一)私人需求的分类
私人需求,是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要。
私人需求是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求,需求是人
们的本性。私人需求多种多样又有多个层次。需求的结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志或从不同的角
度予以划分:
1、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把人的需要分为四种:物质需要(即对物质使用价
值的需要),运动和活动的需要(对劳动、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与别人关系的需要(对
爱情、社交、友谊等方面的需要)和文化需要(对知识、艺术、思想、健康等方面的需要)。
2、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对生存资料的需要、对发展资料的需要和对享受资料的需要。
3、斯大林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两大类,即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4、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按照发生的顺序,
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
(二)私人需求的特点
私人需求有三个基本特点:一个是受益的内在性。一方面,一个人需求的满足不会使他
人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当用于满足需求的物品有限时;一个人需求的满足则同时排斥其他
人需求的满足。二是需求的分散性,即需求的主体不具整体性,即使多个主体都具有某种需
求,但其中一个主体需求的满足并不意味着其他主体也能得到满足。三是私人需求主要是依
据个人偏好,通过市场购买来实现。
二、公共需求
(一)公共需求的定义
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二)公共需求的特点
公共需求与私人需求的相比主要有三大特点:
第一,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即在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其他人也可从中受
-JLZ.
命.O
第二,公共需求的整体性。即这种需求不仅是既定区域内众多个人的需要,也是众多个人(或
所有人)不可能分散或单独得到满足的需求。
第三,这种需求一般是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消费者无须为满足需求而直接付费。这一特点
实际上是决定于公共需求的其他两个特点:既然一个人的受益将使其他人也从中受益,既然
一个人的需求不能独立地得到满足,那么单个人就不会为满足这种需求而直接购买。
第二节公共品及特征
本节主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公共品
PublicGoods可以有多种译法:“公共产品”、“公共物品”、“公共品”、“共用品”、“公共财”、
“公共财货”、“公共商品”等。
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种可以满足各类需要的商品,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满足私人需求的商
品。另一部分是诸如国防、法律、航标、公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商品,主要用于满足公共
需求。用于满足私人需求的物品就是私人商品,而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则是公共商品。
私人品能够在消费者之间分割,公共品在一组消费者中是不可分割的。公共品的效益牵涉到
不可分割的整体效果。如果一种商品能够被加以分割而每一份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
的个人,这种商品就是私人品,反之,则是公共品。私人品主要通过市场提供,公共品则一
般由集体供给。
公共品是指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显然,公共品是相对于私人品而言的。区分公共
品与私人品的基本标志,是消费上的不同。前者是公共消费或共同消费,是“每个人对这种
商品的消费,并不能减少任何他人也对于该商品的消费”;后者则只是私人消费或个人消费。
二、公共品的特征
与私人商品相比,公共商品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特征:非排他性。无法排斥他人对同一个商品的消费,是公共商品区别于私人商品的
重要特征。大卫•弗里德曼甚至以此定义公共商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
定谁宋得到它。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商品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的受益者。
其次,在有些情况下,公共商品“排他性”消费在技术上是可能的,但却是不必要的。
最后,在另一些情况下,“排他”尽管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排他成本却过于昂贵,
经济上不可行。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某些公共商品排他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有可能使这些公
共商品的非排他性消失。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为电视节目收费提供了新手段,电视台可以采
取技术性措施(如对相应频道加密),将那些不交费的人排除在消费者之外。
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可能会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品的利益。
第二特征:非竞争性。这是指当增加一个公共商品的消费者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
商品的消费水平。
(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与之相反,私人商品的消费具有竞争性。即一个人对某个商品的消费行为,必然阻止其
他人对这个商品的消费。因此,私人商品要将其所有权提供给该商品的购买者。私人商品所
有权的取得,决定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竞争,通过价格竞争,来决定各个消费者所能得到的
商品数量。一般地,出价高者具有优先消费的权力。因此,私人商品在消费者中的分布是不
均匀的。
实际上,公共商品的非竞争性还意味着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旦既定量的
公共商品被提供,对新增加的消费者而言,这种公共商品的边际成本便为零。
一种商品是否属于公共商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上述两大特征。有些物品在消费上有非
竞争性,但不一定有非排他性。如铁路和桥梁都是非竞争物品,但可以具有排他性,如不付
费者不许通行。而有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却中,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消费的
非竞争性是公共商品最重要的标志。当一种商品趋于变成私人商品时,其主要特征首先表现
为逐渐增加的消费竞争性,此外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排他性。
公共商品除了以上基本特征外,还可能表现出下面的特性:
1.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即要么向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
2.规模效益较大。
3.初始投资大。
4.具有自然垄断性。
当然,上述几方面可能存在相互交叉或因果关系。
三、纯公共品与混合品
考察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商品与私人商品,可以发现。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公共”程度
与“私人”程度。
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共商品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公共商品的
“公共”程度就必然存在着差别。即有些商品同时具有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的特征。因此,
依据公共商品的“公共”程度可将公共商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公共商品,另一种是
混合商品。纯粹公共商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国防是一种最为典型的纯粹公共
商品,其消费完全没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一旦国防服务被提供出来,其消费就是社会性的。
其他如指示灯、航标、路标等等也都是纯粹公共商品。
混合商品是不完全的公共商品。混合商品或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或具有排他性和非
竞争性,或其排他性和竞争性是有限的。教育、文娱、有线电视、道路等都是混合商品的典
型例子。就教育而言,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这
个意义上讲,教育的受益具有“公共性”,是一种公共商品。然而,对于任何个人来讲,受
教育本身有利于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个人和家庭都从中受益,因此教育又具有
“私人性”,是一种私人商品。可见,一种商品之所以是混合商品,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
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但同时又不严格符合纯粹的公共商品的性质。
纯公共品:国防、外交、公共安全、罪犯改造、法律法规、基础科学研究、社会文明及意
识形态传播、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传染病防治、消防服务、自然现象预报,自然灾害的防
治。货币发行、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信息、商品质量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无线广播
电视服务等。
准公共品:教育、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有线电视广播、文体
节目表演、产品质量认证、企业信誉评级、地质勘探等。
第三节公共品的提供和生产
本节主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共品提供的一般分析
从非排他性看,由于公共品的效用不可分,从而使大家都能享受到该公共品或服务的利益
和好处。这样,必然在消费上带来“免费搭车者”。免费搭车的结果决定私人部门不愿意或
不能够提供公共品。可见,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决定公共品必须公共提供或由公共部门提供。
从非竞争性看,一方面山于公共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从而说明公共产品只能免费提供。
因为按照边际成本定价的原则,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该产品定价只能为零。而零定价或免费
提供是私人部门不愿意或不可能做到的。可见,公共品只能由公共提供即公共部门提供。另
一方面,公共品的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从上述对公共品两个基本特征的分析看,公共品只能由公共部门提供。当然,这里的公
共品是指纯公共品。然而现实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是准公产品或混合品。准公共品或混合品的
不充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它可以由政府或公共部门提供,也可以由政府和市场
混合提供。
准公共品的不充分的非排他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排斥他人消费,收费就是这种排斥
的代价。准公共品的不充分的非竞争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竞争性,即其生产总成本
将随着消费者人数或消费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样,政府或公共部门就面临三种选择:一是
政府增加预算支出以满足之;二是如果政府不增加预算,则必然会出现一部分人享受到该产
品或劳务,而另■•部分人则不能享受,于是便产生“权力排队”现象.其结果是本应属于全
体人民公共利益的准公共产品就为少数人所占有;三是即使政府增加预算支出,最终也必然
将增加的部分分摊到纳税人身上,然而准公共品并不是每个公民或居民都同等需要的,这又
会带来个人的受益与负担的不统一问题。可见,准公共品采取混合提供符合效率与公平的要
求。
二、公共品的生产
公共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提供。那么,什么是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否就是政府?公共部门
是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的。判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一般依据三个标准:一是公共标准,即
以公共方式提供公共产品。以公共方式提供是相对于以市场方式提供而言的,市场方式提供
是以市场价格为手段,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提供,而公共方式提供则并非如此。二是职能标
准,即执行着政府职能的某一方面,包括贯彻执行政府履行职能的方针、政策。三是经费标
准,即依赖于政府的预算拨款或财政补贴的经费。可见,公共部门是指那些依赖政府的预算
拨款或财政补贴的经费,执行着政府职能,并以公共力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部门。
公共部门按照履行政府职能的不同情况,可作如下界定:
(1)狭义政府,即中央政府及其所属的各部门。它是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代表者。
(2)广义政府,即一国所有政府部门的统称。它包括中央政厢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各部门。
(3)泛政府,即包括广义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它就是公共财政学中所称的公共部门。
公共企事业单位当然不是指我国所有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它是指执行着政府职能的某一
方面的公共企事业单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必然
要从性质上分开,即分为国有公共企(事)业和国有竞争企(事)业单位。
公共产品的生产大致有三种方式:
1、公共生产,公共提供
这是指由公共部门本身生产出公共产品,然后再由公共部门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生产
是指不按照市场机制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即使核算成本,也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所谓成
本,就是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公共提供是指不通过市场机制的价格、交易和产权转移。这种
提供或供给没有市场供求关系,不能核算对消费者提供的费用,不能向消费者取得直接的报
偿。应该说,纯公共产品例如行政部门、法院、道路等主要采取公共生产和公共提供。
2、私人生产,公共提供
公共提供并不意味着都是公共生产。在某些情况下,公共产品也可以由私人(部门)生产,
生产出来以后由公共部门购买,然后再向社会提供。例如美国的军火,包括导弹和宇宙飞船
在内,就是如此;再如电视台播放的由制片商制作的电视片,亦是如此。
3、混合生产,混合提供
现实社会中,很难将公共生产与私人生产、公共提供与私人提供截然分开。在许多产品
和劳务上,公共生产与私人生产、公共提供与私人提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主要表现在
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上。
混合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即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在
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产品;另一类是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即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效益的公共产品。
对于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或称准公共产品,其生产或消费很可能会产生外部效应,如果
是正的外部效应,必须由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供给不足;如果是负的外部
效应,则政府干预是必须的。这种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如果由政府部门直接生产,往往也需
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去供给,无偿供给并不多见。学校、医院、大型交通设施等的供给就是如
此。
对于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之前,是非竞争性的。这意味着,通过
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可以在技术上排他的。既然如此,私人提供和公共提供就都是
可以选择的方式,具体实践中可以酌情而定。如公路、桥梁等公共设施,既需要公共生产、
公共提供,但同时又要向这些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收取一定的使用费。而电影院、剧场、体育
设施等,通常由私人部门提供,但其生产成本一方面来源于向使用者的收费,另一方面也可
以来源于政府财政补贴。可见,混合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是市场因素和政府财政因素兼而有
之,故称之为混合生产、混合提供。
除上述三种方式较为普遍之外,还有少数公共产品是公共生产、私人提供的,例如私人
承租港口码头等公共设施,以及私人生产、私人提供的,例如实行义务教育的私立学校。
值得提及的是,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是不同于私人产品性质的俱乐部
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俱乐部产品是指在某一范围之内由各个私人出资,并在此范围内的所
有个人都可以享受其利益的产品,如企业家协会等。不能把俱乐部产品混同于准公共产品或
混合产品。
第四节公共选择理论
本节主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公共选择即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说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公共选择的特点是将经济交易和政治决策这两种人类行为的基本方面纳入单一私人利
益分析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个人偏好与政府的公共选择之间的关系,
研究作为投票者的消费者如何对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决定表达意愿。
一、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
私人部门主要是生产私人商品,满足私人需要;公共部门则主要提供公共品,满足公共需
求。私人部门之所以愿意提供私人商品,是因为存在自身利益的内在驱动,他们在私人商品
的价格信息引导下,追逐利润并力图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与私人商品不同,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特征。这就造成了竞价与收费上的
困难。因此,私人部门无法提供公共商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可能通过竞争确定出公共
商品的价格,从而不可能在均衡价格下产生能使供求达到均衡的产量。因此,这种由众多个
人构成的公共需求的产生以及公共部门对于公共商品的生产和提供,都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
选择和决定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的决策过程,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的
选择和决定过程。
但是,社会成员的偏好有差异,公众对公共商品的品种、质量、数量有不同的要求。那
么,如何从个人偏好得出一个集体的偏好就成为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关
于公共需求和公共商品决定过程和决定机制的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是“政治市场”学说,即把政府预算的决策过程看成是
类似于市场的由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这个学说的中心是对投票制度的分析。
二、公众偏好
公众,作为公共需求主体和公共商品消费者,是公共需求和公共商品最恰当的决定者,
因为他们最清楚自己的需求。一般地,对公共商品的消费需求都集中表现为公众偏好。在特
殊情况下,社会需求并非必然或直接地表现为大多数公众的偏好。如在海上修建灯塔,这种
公共需求将增加公共支出,即增加所有公众的负担,但这种公共商品的消费者却是少数人,
因此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讲提供这种公共商品并不一定是他们的真实愿望。但就一般的社会需
求和公共商品而言,则是大多数公众的偏好。而且在投票表决情况下,我们有理由认为,多
数票是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民意。因此,无论一个国家的选举制度如何,总是把一个被法律
认可的民主政治选举结果看作是一种公众偏好和社会选择,并将以此为依据安排的公共支出
作为最有效率的支出选择。
一项公共需求从产生到实现,一般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偏好表达,政策制定与偏好实现。
其中,偏好表达是公共选择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是公众对其需求和偏好的展示。偏好表达
主要体现在公众对所拥有的各种权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的行使上。其中,
选举权、监督权,以及通过法定的媒介、组织、活动或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机制表达意
愿的权利,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公众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但这些权利并不意味着
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在不受法律或道德规范约束的条件下随意行使。公众偏好表达是合理行
使所拥有的法定权利。公众的这些权利如果没有法律作保障,就不可能真正拥有这些权利;
但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就可能对其他公众的权利构成损害。因此公众的偏好
表达实际上就是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运用自身的各种权利展示自己的需求的活动和
过程。
三、公众偏好表达的方式
公众偏好的表达主要采用三种方式:
第一、通过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代表、议员等来表达其偏好或意愿。即由其选举的代表在制
定法律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他们的偏好,或者由其选举的代表向更高层次的决策者反映他们的
意愿。
第二、通过法定渠道和手段直接向决策者(如总统、总理、国家主席,市长、省长、州长等)
表达其意愿。
第三,对于政策执行者的意愿表达。
四、投票规则
公共选择的投票规则是把个人偏好集合成集体决定的方法。
1、一致性规则
对于公共选择而言,最理想的结果就是对所有的选择都能够满足投票的一致性原则。投
票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获得
所有投票者的赞成。
在一致性原则下,所有的投票者能够在公共商品的数量、质量、价格、税收的负担以及
个人所得的份额上都完全达成一致,最终的结果使得100%的投票者都会感到满意,因此一
致性原则又称一致满意原则。这一方面意味着公共政策的任何改变需要获得每个人同意,另
一方面又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拥有否决权。如果每个人所投的赞成票是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的
结果,而不是因为受到同情心、友谊、政治压力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是在这种政
策将对自身效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投赞成票,那么一致同意就会产生帕累托改善,并最终实
现帕累托效率。
但是,一致同意的投票规则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复杂、投票成本高。在这种规则下。所
有的政策(议案)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同意,这就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来说服反对者,一直
到最后一个反对者也被说服。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一旦最后一个反对者认识到他这一票将
直接决定一个议案能否通过时,他就会敲诈这个议案的提出者、受益者或积极支持者,从而
出现私下的投票交易。这样他就会经常地充当反对者来获得投票交易收入。如果他的这种秘
密被其他投赞成票的人知道(事实上也必然会知道),那么人人都会积极充当最后的反对者。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一致同意的投票规则将使投票中的敲诈活动猖撅、讨价还价盛行,最后
很可能是任何实质性的协议都达不成。
2、投票的多数性规则
由于一致同意的投票规则难以操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投票的多数性规则。投票的
多数性规则是指,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根据在公
共选择程序中不同的技术性设置。投票的多数性规则可以分为简单多数规则和复杂多数规
则。
简单多数规则是指当对一项议案进行表决时,只要超过半数的投票者投赞成票,该议案
就可以获得通过。这项规则不要求每个人都对最终结果感到满意,但要求多数人对其感到满
意,因此这项规则又称为多数满意规则。这意味着,一项提案在付诸实施之前,必须拥有N
/2以上的拥护者(N是参加投票的人数)。简单多数投票法是最常见的一种公共选择方式。
与简单多数不同,复杂多数(或“超多数”)规则要求一项议案的通过要获得超过多数(如
2/3)的赞成票。
多数投票规则可以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但可能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即多数人可以
采用投票方式通过一些带有政治歧视、收入分配不公以及其他法案的方式,将一些明显不合
理的条款强加在少数人头上,对少数人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压迫。
必须承认,投票的多数性规则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少数人将其个人偏好强加给多数
人的的现象。在对一项议案进行投票表决时,尽管可能导致少数人的状况恶化,但是除非出
现了失误,否则它总会使多数人的状况变好,所以排除了社会的总体状况绝对恶化的可能。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少数人的利益,避免“多数人的暴政”,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采用
复杂多数规则。如对宪法进行修正时,要遵循超多数规则。
3、“投票之谜”
但是,多数投票规则会存在一些技术和程序上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被称之为‘'投
票之谜”(或“投票悖论”)的循环投票问题。即在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没有一个方案能
够获得多数票。尽管在某些情况下,投票的程序或议事日程安排可能导致循环投票,但是政
治理论家肯尼思•阿罗断言:“那种能保证效率;尊重个人选择、并且不依赖议事日程的多
数规则的投票办法是不存在的”。
通过个人之间投票交换,就会使得在原有条件下根本无法达成的协议而变得使各方都更能
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投票交易不失为解决“投票之谜”的一种办法。
4、最优多数性规则与交易成本
如前所述,最理想的规则是:一致性规则,但这难以实现:多数性规则是一种最现实的规
则,但却不够理想。为此,布坎南、塔洛克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最优多数规则。
这是从成本角度对多数性规则进行优选的结果。它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如果有一种多
数性规则是成本最低的规则,那么它同时也就是最优多数规则。
综上所述,对于私人商品和公共商品的生产和提供,存在着两种互补的解决方法:在私
人商品市场,人们是通过“货币选票”向市场表达他们的偏好,市场再根据“货币选票”的
情况来安排私人物品的生产和分配:而在公共领域,人们是通过政治投票向政府表达他们的
偏好,做出公共选择,再由政府根据公共选择组织公共商品的生产和提供。
在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中,市场的活力可归结为: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追求:
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生产者则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在公共领域中,
各种政治主体也有不同的动机和追求的目标:选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治家或决策者
则追求一种综合利益——个人、集团、国家和选民的利益一一的最大化。
第三章市场、政府与财政职能
本章共有三个问题: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政府职能与政府失败,财政职能。
第一节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
本节主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资源配置及效率
1、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
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人的欲望或需求是无限的。第二,这
些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第三,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即可以支配利用的生产
资源是有限的。
2、资源配置
社会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的矛盾,迫使人们不得不对已有经济资源在各种
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作出配置选择(是否配置以及配置多少),以使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得到最
佳组合和有效利用,以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
因此,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资源的合理
配置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
3、资源配置机制
资源的稀缺性也使得对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成为必要。在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资源配
置机制主要有两种:-是市场机制,其核心是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
这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所发现的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并
非在任何场合都能取得高效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多种缺陷。另一种是非市场机制,或组
织机制,主要是以政府计划为核心的政府经济运行机制。
4、资源配置的效率
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满足人类需要的状况。
效率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通常是指配置效率或帕累托效率。
在既定条件下,当资源配置达到使得一个人福利的改善必然造成另一个人的
福利受损时,这种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由于对配置效率状态的描述,
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给出的,因此配置效率又被称之为帕累托效
率,或称“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实际上只是一种效率状态的理想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资源配
置的状态都不具有帕累托效率。但往往存在着这样的变动,即在--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
时并没有使另i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这种变动被称之为帕累托改善。
配置效率要求资源配置的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B)。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
本,增加生产将出现帕累托改善;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则减少生产将出现帕累托改
善。二者相等时,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生产,都不会有
帕累托改善。因此,帕累托效率就是不存在帕累托改善的状态。
二、市场失灵
单纯的市场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失败,也称作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
某些限制,而使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一般认为,市场失败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
市场机制无法为公共商品的生产配置资源。这并非由于社会不需要公共商品,而是公共
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无法通过市场形成成本补偿机制和价格机制。
首先,公共商品的非竞争性使得不增加供给量而增加消费者成为可能。其次,公共商品
的非排他性使得每个人的受益无法准确评估,从而在技术上难以定价。即使能够制定出单位
公共商品的价格,并能够对个人消费公共商品的效用进行量
化,也会因为排他技术上的困难或排他成本过高而不可行。第三,公共商品的提供需要花费
成本,但这种成本无法通过市场得到补偿。
由于上述原因,这种只花费成本但没有收益的公共商品,市场本身无法有效提供。
2、不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
外在性,又称为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
致性。产生外在性的主要原因是某人或某企业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相
应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
外在性分正外在性和负外在性。正外在性是指个别企业或个人带给社会的收益大于其个别收
益,即“收益外溢”。或者说,如果某种外在性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一种“搭便车”利益,获
利者不需要支付成本,这种效应就是正外在性。如修建防洪工程,水库下游的居民可以受益,
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
负外在性是指个别企业或个人带给社会的成本或损害大于其直接成本,即“成本外溢”。如
污染,污染者将本该由其承担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了受污染者,而后者又没有从前者得到
任何好处或补偿。
在存在外在性的情况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决策的结果就会远离帕累托效率
状态。如果是收益外溢,由于生产者不能通过市场将部分收益内在化,其决定的
最优生产规模会小于社会需要的最优规模;同理,如果是成本外溢,私人生产规
模会大于社会需要的最优规模。显然,这都不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外在性导致市场缺陷的观点,受到了罗纳德•科斯强有力的挑战。科斯认为
外在性并非一定导致市场缺陷。他认为那些成本外溢(如由化学物质和噪音的散
布所产生的外部损害)的受害者可以通过向成本外溢者提供资助,以使其停止或减少这种有
害他人的行为。这时成本外溢者如果不限制这种行为,他就会失去资
助。结果,他将可能减少乃至停止这种行为。
然而,正如科斯指出的:如果产权不明晰,交易成本不为零,很难想象那种
在成本外溢者和受害者之间进行的交易能够自愿达成。实践中,产权并不总是明
晰的,二者之间达成这种交易的困难可能会大到无法克服的程度,以至交易成本昂贵,根本
不可能成交。当然,如果能够避免或消除这些巨大的交易成本,市场就有可能克服外在性,
从而继续有效地运行。
3、竞争失效和垄断问题。(市场竞争不完全性)(垄断的低效率)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由于产品质量差别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
方面交易成本(如交通费用)往往也阻碍着资源的自由流动。这样就会增强个别厂商影响市场
的能力从而使竞争失效。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规模效益的作用,在有的部门容易产生垄断,从而破坏了市场机制的理想功能。垄断的
存在必将限制竞争,限制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扭曲市场价格,导致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
产业、不同产品上的不适当分配,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低产高价)
4、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
只有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才能产生市场竞争结果的合理性。在现实市场中,客观存在着某些人
的偏好在某些方面不尽合理。比如,有人低估了受教育的好处,认为读书无用,从而不愿意
为子女受教育付出费用;又有人高估了吸烟、喝酒的好处而愿意购买高价烟酒。前者为消费
者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我们称之为优值品;后者正相反,我们称之为劣值品。这无疑
为政府介入提供了理由。
5、市场不完全问题。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市场无法有效供给,而且还有许多私人产品
市场也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如保险市场,私人市场就不能为很多重要的风险提供保险,
至于由于政府行为引起的风险(如失业风险)就更是私人市场所力不能及的。此外,一些投资
巨大、获利周期长、风险大的产业如高新尖科技产业等,私人市场不敢贸然进入,亦需要政
府介入。这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经济就更是如此。
6、信息不充分问题。
市场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充分信息是保持市场充分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实际上,市
场主体不可能对相关商品的市场需求、价格变动、生产技术等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难以
作出最优决策。市场信息不充分还有一种特定表现,即卖者与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
是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这很容易诱导成卖者对买者的欺诈行为,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7、分配不公问题。
上述六个方面市场失灵说明仅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因而需要政府
介入从而有利于提高效率。然而,即使市场运行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的干预仍然是必
不可少的。这是因为效率并不是评判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的惟一标准。因为在某一个消费者拥
有全社会产品的99%时,可能存在着帕累托最优状态,显然,大多数人不会认为这种状态是
资源最佳配置。所以,必须引入判定社会福利水平的另一个标准——公平。
然而,市场经济中一个基本事实是,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初次分配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市
场机制作用使收入初次分配状况由每个人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
价格所决定的。而由于人的天赋不同,人们占有或继承财产情况有异,因此由市场决定的收
入分配肯定高低悬殊。这不仅影响一个社会的安定和凝聚力,影响市场正常运行的社会秩序
和环境,而且也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念。所以,需要政府部门干预,实现社会公平。
8、宏观经济失衡问题。(经济波动)宏观经济失衡,一方面是由于价格信号在某些重要的市
场上并不具有伸缩自由、反应灵敏的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从总供求关系看,不同经济主体在
实现其经济利益上所具有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会使市场的自发力量不能经常保证总供求关系
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相一致。这就是说,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趋向于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经济适度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所充分证明的。这就为政府
干预经济、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理由。
第二节政府职能与政府失败
本节主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府的职能
1、“最小化”的政府职能观点
这是以斯密为代表提出的观点。斯密认为,政府或国家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只需要当好一
个“守夜人”,没有必要干预个人的资源配置过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具体地讲,政府
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只有三项:一是保卫国家的安全,即保护国家,使其不受其他国家的侵犯;
二是保证本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社会成员不受任何其他成员的侵害或压迫;三是最
基本的公共设施的组织和建设。
2、政府的经济干预理论
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
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
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化,自由竞争市场变成了垄断竞争市场。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一—方面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彻底动摇了人们对自由市场的信心,另一方
面,美国“新政”的成功实施也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
成就。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大危机的几年里,恰好是苏联工业化迅猛发展
的时期。苏联通过集中计划体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就完成了西方国家运用市场机制花费一
百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这使人们看到了政府干预和经济计划的力量所在。
因此,政府干预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市场失败理论。而市场失败理论的核心是对市场缺陷
的分析。
随着政府干预理论在经济学中统治地位的确立,使得政府干预的思想逐渐在政治家和政府
决策者中占据了优势的地位。因此,西方各个国家都逐步地在法律上赋予了政府更多的权力
和职能。除了斯密界定的三项职能外。增加的职能还有:
反垄断以维护公平竞争,参与收入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保持公共商品的有效提供,维持
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维宏观经济平衡,管制私有企业等等。
二、政府经济活动范围
在分析了市场失灵以后,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就自然显现出来了。这就是说,市场失灵的
领域便是政府有效的领域。这个领域的范围大概包括:
(1)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即由公共部门负责提供那些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
因而不能由市场有效提供的物品或劳务。
(2)矫正外部效应。即由公共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来消除外部成本(收益)。
(3)阻止垄断,维护有效竞争。即由公共部门制订有关法令,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垄断,
保护有效竞争以保证竞争性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4)纠正不合理偏好。即由公共部门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及措施,鼓励或促进优值品的生
产和消费,限制或禁止劣值品的生产和消费。
(5)培育市场、健全市场体系。尤其在市场经济起飞阶段更是如此。
(6)生产和提供信息。信息从很多方面看都是一种公共产品,需要公共部门有效且充分提
供。
(7)实行收入公平分配。即由公共部门运用各种手段,主要是税收和转移支付解决收入分
配不公问题。
(8)稳定宏观经济。即由政府运用宏观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手段担负起稳定经济、促进经
济增长的责任。
三、政府失败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
济时,却导致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在中国、前苏联以及其他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干预——更确切地说是管制——
行为甚至几乎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是某个政府或政府的某个
决策者一时的决策失误所致,而是政府相关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这种由政府内在机制决定
的并导致经济出现低效率的现象,被称之为政府失败。
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途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无效,而且经常是弄巧成
拙,战后的市场运行效果不好,不在于市场本身,而是政府干预过度。
政府失效有多个方面,其中主要表现为:(1)政治制度失灵。这是政府最严重的失败,这种
失败所产生的效率损失之大是任何市场失败都无法相比的。(2)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
政府的许多干预实际上是国家权力的滥用,而且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都试图以各种关系谋取
增加本级或本部门的预算。(3)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公务人员不仅没有节约动力,
而且千方百计地通过工资外收人去扩大私人利益。(4)官僚主义严重,机构不断膨胀,人员
不断增加,效率却不断下降。
政府失败,可归结为两个基本原因:一是政府的“能力”所限,二是政府行为的越界
所致。(有限的信息;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的有限性;对官僚主义控制的有限性;政策决
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第三节财政职能
本节主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财政职能的含义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固有的功能,是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财政职能的定位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满足通过
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一方面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对市场配置的“缺陷”进行调节和弥补。财政职能应定位于三个容易出
现市场失灵、从而也是政府应优先关注的领域:其一,财政应致力于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核心是提供市场难以提供的公共品。其二,财政应致力于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其三,财
政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及社会稳定。
另外,在公有制条件下,财政还应担当起国有资本金的管理职责。
二、资源配置职能
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财政通过其收支活动,引导资源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或缺陷,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实
现经济结构合理化,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通过财政支出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如国防、行政管理、法律、治安、环境保护、公共基
础设施等;
(2)通过财政支出尤其是财政补贴,以利具有外部正效应产品扩大生产,使其达到合理的
供给水平,如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基础教育、水利设施建设、良种、植保、病虫害的
预防、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等;对具有外部负效应产品则应通过征税来提高其单位成本,减
少其生产,使其保持有效的产量水平。
(3)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支出或直接经营管理,使自然垄断性行业达到有效率的产量,如
自来水、煤气、电力等。
(4)通过税收尤其是高税率限制劣值品的生产和消费,如烟、酒等;通过财政支出(购买性
支出)——投资或财政补贴鼓励优值品的生产和消费,如教育等。
(5)通过政府公共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税收等提供市场不完全的商品,如社会保障、高
新技术产业等。
(6)通过财政收支和管理为社会生产和提供有效信息。
三、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
能。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把资金从那些
较富裕的人们手里征集起来,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调节财产分配状态,等等。
(2)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
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人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和福利水平,维
护社会的稳定。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福利事业,
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
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4)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
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
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四、经济稳定职能
1、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调节和干预经济运行,实现充分就
业、物价稳定、经济适度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一是相机抉择稳定机制,即依据经济运行状况,按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要
求而采取的具体财政措施和办法。一般说来,在经济过热时,采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等财
政政策措施;在经济萧条时,采取减少税收、增加支出等财政政策措施。在运用财政的相机
抉择稳定机制时,财政收支不平衡是允许的,也是必需的,因为正是这种财政收支的不平衡
才能换来社会总供给与总需
求的平衡。
二是自动稳定机制,即运用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起到经济的“自动”稳定功能。财政制度
的安排包括收入制度和支出制度的安排。从收入制度看一,主要是指税收制度。一般来说,累
进税制具有较强的自动稳定功能。累进税制的自动稳定功能的过程是:经济增长一税收收入
一消费及投资减少一影响经济增长一税收收入减少一消费、储蓄、投资增加一经济增长。
从支出制度看,主要是指转移支付支出,比如失业救济金制度,就具有明显的自动稳定功
能。失业救济金制度规定了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收入标准。当人们因经济过热而收入普遍增加
时一,可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数和金额随之减少,从而财政支出“自动"收缩;反之,则相反。
诚然,自动稳定机制是从理论原则上看的。在现实条件下,情况则较为复杂,其中较为突出
的是经济市场化和法制化的程度,对财政宏观调控机制尤其是自动稳定机制的反应问题,就
难以实现理性预期。
五、财政的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
财政的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是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如果说前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
济是公共财政共有的三大职能,那么,国有资本金管理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特有的职
能。
将现有的国有资产或国有资本金分为公共性部门和竞争性部门两大类。凡属公共性部门
的国有资产或国有资本金均纳入公共财政职能范畴;凡属竞争性部门的国有资产或资本金均
作为财政的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范畴。可见,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是指竞争性部门国有资本
金的管理职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做功了吗》课件
- 手术总结 课件
- 西京学院《英美文学导读》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书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机器学习》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工程造价软件应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 西华师范大学《智能计算》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写实油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审计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零售模式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影响探究:以小米公司为例》开题报告(有提纲)4900字
- (2024版)2024年新建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合同
-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晨会安全讲话稿范文大全集
- 汽车美容装潢技术电子教案 2.2-汽车内部清洗护理
- 2023年中国铁塔招聘笔试真题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无答案)
- DL-T5434-2021电力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 (高清版)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 天堂旅行团读书分享
- 2024年河北承德热力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