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准考证号___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语言修辞、朝代背景进行“恶搞”“戏说"。比如,一些缺乏历史根基与史学考索的网络剧,在叙事上旁枝斜出,拖沓冗长,仅以玄、诞、怪、奇的剧情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
清除“伪国风"现象,涤浊扬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清除“伪国风"现象,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网络文艺培根铸魂的根本之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这表现在网络文艺呈现形式上,就应当要弘扬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当然,守正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守正的路上,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如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就认为,不可把中西方哲学、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简单对立,而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同时吸收西方哲学合理的、有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起来,互补生辉,兼容整合。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指导下,网络文艺的探索才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比如,由北京卫视与爱奇艺网络平台联动播出的纪实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每期节目中,嘉宾化身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探察历史的幽微,最后与设计领域专业人士一起打造一款文化创意衍生品。这种节目以“寻找"为形式,实际在“故”与“新"之间架设桥梁,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宫廷文化、古典文化,探寻守正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让藏于深宫楼阁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化走近普通人的日常,以多元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国人打开一扇历史之窗,为全球受众打开一扇东方文化之窗。
(摘编自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
材料二: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意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
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摘编自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停滞不前。
B.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C.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
D.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B.《上新了,故宫》采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播出方式,以及其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节目内容,都符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导意见。
C.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只要品读其语言的运用,更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共性思考。
D.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A.周庄、西塘等特色古镇推出汉服主题活动。
B.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的手游《江南百景图》。
C.上海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
D.创作者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近日,某平台发起一个名为“寻找古籍守护人”的互联网公益活动,鼓励创作者通过说书、绘画、复原古代美食等不同形式,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引来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和互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此项活动具有哪些优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误会
柳青
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
坐在饭铺小坑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
“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
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
“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
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
“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
“一一五师!”他说。
“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
“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
“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
“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
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
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
“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
“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
“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
“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
“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
“四年了。"他说。
“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
“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
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
“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
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
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
“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
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
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抢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
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
“在哪里?在这里?"
“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
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乡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
“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
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
“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
我们披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
“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
“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
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
“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
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
B.吃饭时满头汗珠、讲故事时缓了口气,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
C.面对“我”不断追问,长嘴巴说起反话来,这表明他开始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
D.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
B.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
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
8.在接触过程中,长嘴巴对“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而以兵取之,可乎?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论古·武王非圣人》)
材料二:
《东坡志林》云:“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至孟轲始乱之。使当时有良史,牧野之事,必以弑书。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可谓至论。然予窃考孔子之序《书》,明言伊相汤伐桀,成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商,武王胜商杀纣,各蔽以一语,所谓六艺折衷,无待于良史复书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汤武之事》)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王之A时B诸侯不求C而自至D是以受E命F称王G行H天子之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意,指表达自己的用意,与现在所说的“点头致意"中的“致意”并不一样。
B.神器,指帝位,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含义相同。
C.死,指为此而死,与《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中第二个“死”用法相同。
D.行将,指即将、将要,其中的“行"与“感吾生之行休”中的“行"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引用孟子的话,说明孟子肯定武王因纣王失去民心而出兵讨伐的合理性,孟子的态度与孔子称许尧舜、恪守君臣秩序的态度不同。
B.苏轼认为优秀的史官写史书会根据历史如实记录,文王会被记录为凭借德行让诸侯归心而行天子职事,武王会被记录为以臣弑君而称王。
C.苏轼通过例举荀文若辅佐曹操一事,赞许了荀文若有和文王一样以仁义得天下理想信念,批评了曹操如同武王一般谋反称王的行为。
D.苏轼认为弃疾自缢之举符合孝道,通过比较,进一步说明武王清楚武庚必定会为父报仇,封赏武庚不过是为日后平叛减轻道义上的负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
(2)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
14.材料二中,洪迈为何肯定《东坡志林》中的那一段话?体现了洪迈怎样的历史人物评价观?请根据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句子是:“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____,____”两句,描写了黎民百姓和士大夫都持反对意见的现象。
(4)《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___。"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5)《诗经·邶风·静女》中集中笔墨写男子对女子的印象,并写出约会地点的两句是:“____,____。”
(6)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
(7)《登岳阳楼》中“____,____"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泪流满面的哀伤。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160年前,发明地铁的英国人查尔斯·皮尔逊恐怕很难想到,一个解决交通难题的“脑洞”,竟能推广到全球。在那个工商业急速发展的年代,大量人口涌入伦敦市中心,满街的马车将城市围得_______①________,于是地铁作为一个大胆的建议被提了出来。历经多年的论证,政府终于批准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建设。地铁通车当天就有4万多名乘客______②______,来体验这种新奇的交通方式。在此之后,地铁更是以_____③______的速度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重塑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
对中国人而言,四通八达的地铁更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通车,轰隆向前的不仅是穿行首都地下的仪式感,还寓意着新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几十年后,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承建他国城市的地铁,当制造、使用盾构机成为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当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地铁设备的代名词,作为一种新技术想象的地铁持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衣非常小,常栖息在户外的裸石之上,如果不细心观察,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然而,就是这微小冷门的物种,却有人甘愿终生以此为志业。这就是中国地衣学科的开创者魏江春。
有人不理解,①,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研究?在2005年的时候,欧洲宇航局就做了一个地衣的太空试验,把地衣带到太空上之后,经过了十五天的真空、失重和温度的剧烈变化,让科学家特别惊讶的是,②,而且还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眼下,魏江春也在向国家积极申请,把地衣带到太空去,做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试验。魏江春指出,地衣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他还提出了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概念。用地衣来治理沙漠,这无疑是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无穷尽的想象。
在地衣研究这条漫长的路,需要几代人去努力探索,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好在当下中国的地衣学,不再是魏江春一个人的孤勇探索。我们有了专业的科研团队,有了更多敢于攻坚克难的后生加入,并在多个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江春用一辈子的时间,将一个荒芜的学科培育成硕果累累的良田、焕发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回首一生,他凝缩的不过这样一句寻常话:“人要与人为善诚信在,平等待人和为先;做学问要勤于思考多实践,勇于探索求发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准考证号___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语言修辞、朝代背景进行“恶搞”“戏说"。比如,一些缺乏历史根基与史学考索的网络剧,在叙事上旁枝斜出,拖沓冗长,仅以玄、诞、怪、奇的剧情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
清除“伪国风"现象,涤浊扬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清除“伪国风"现象,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网络文艺培根铸魂的根本之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这表现在网络文艺呈现形式上,就应当要弘扬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当然,守正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守正的路上,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如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就认为,不可把中西方哲学、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简单对立,而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同时吸收西方哲学合理的、有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起来,互补生辉,兼容整合。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指导下,网络文艺的探索才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比如,由北京卫视与爱奇艺网络平台联动播出的纪实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每期节目中,嘉宾化身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探察历史的幽微,最后与设计领域专业人士一起打造一款文化创意衍生品。这种节目以“寻找"为形式,实际在“故”与“新"之间架设桥梁,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宫廷文化、古典文化,探寻守正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让藏于深宫楼阁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化走近普通人的日常,以多元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国人打开一扇历史之窗,为全球受众打开一扇东方文化之窗。
(摘编自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
材料二: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意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
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摘编自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停滞不前。
B.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C.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观点。
D.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B.《上新了,故宫》采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播出方式,以及其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节目内容,都符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导意见。
C.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只要品读其语言的运用,更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共性思考。
D.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A.周庄、西塘等特色古镇推出汉服主题活动
B.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的手游《江南百景图》。
C.上海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
D.创作者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近日,某平台发起一个名为“寻找古籍守护人”的互联网公益活动,鼓励创作者通过说书、绘画、复原古代美食等不同形式,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引来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和互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此项活动具有哪些优点。
【答案】1.D2.A3.C
4.材料一的行文脉络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批驳了网络文艺作品的“伪国风"现象;然后,引用中央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最后提出网络文艺应以守正创新为根本,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5.优点:①民族性突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沿袭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唤起当代人对古籍的重视;②与当代文化、当代生活相适应,用通俗和创新的形式,如说书、录制短视频等,更易为人们所接受;③草根性鲜明,以公益活动的形式,以互联网平台,鼓励更多普通人参与文化传承的过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分析,“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在原文中不属于“博取眼球"的做法,是“严重脱离历史实际”。
B.“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可知,应是“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
C.“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可知,应是这与费孝通先生的“美美与共"观点不谋而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此”指前文的中华美学精神;又根据此段“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分析可知,引述仲呈祥先生的言论只是举例阐述何为“中华美学精神”,而网络文艺要重视的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不是“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并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材料二“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可知,古风文化具有民族性、普通性和草根性的特点。根据原文“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可知,古风文化应与官方的、正式的、主流的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区分开来。综合上述两点,“汉服主题活动”“设计的手游"拍摄短视频还原妆容与发饰”都符合古风文化要求。“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不符合要求。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讲“伪国风”现象,然后批驳网络文艺作品的“伪国风"现象,最后明确“伪国风”现象会“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二段,指出“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
第三段讲做法,引用中央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如“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四段讲如何做,即“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
最后两段具体分析如何“守正创新”,如“守正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指导下,网络文艺的探索才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
也就是材料一的行文脉络是开始先提出问题,指出网络文艺作品的“伪国风”现象;然后分析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做;最后是对做法的具体分析。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原文“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等分析可知,“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民族性突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
根据原文“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分析可知,从形式上来分析,此项活动鼓励创作者通过说书、绘画、复原古代美食等不同形式展示,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用通俗和创新的形式,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根据原文“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分析,“寻找古籍守护人"的互联网公益活动,是利用互联网,且是公益活动,它的草根性鲜明,这样可以鼓励更多普通人参与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误会
柳青
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
坐在饭铺小坑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
“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
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
“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
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
“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
“一一五师!"他说。
“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
“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
“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
“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
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
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
“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
“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
“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
“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
“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
“四年了。”他说。
“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
“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
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
“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
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
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
“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
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
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抢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
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
“在哪里?在这里?”
“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
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乡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
“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
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
“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
我们披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
“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
“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
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
“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
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
B.吃饭时满头汗珠、讲故事时缓了口气,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
C.面对“我"的不断追问,长嘴巴说起反话来,这表明他开始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
D.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
B.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
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
8.在接触过程中,长嘴巴对“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
【答案】6.C7.A
8.①长嘴巴与“我"初遇主动寒暄,但态度漠然(不在意)。②他得知“我”出身地后,逐渐亲热起来,答问也直率。③“我"问他是否党员,引起他的警觉。④“我”接连的探问,更加重了他的怀疑和猜测。⑤他仇视汉奸,因此向有关部门告发抓捕“我"。⑥误会消除后,主动找“我”道歉,握手言欢。
9.①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②“我”迟迟未察觉突变,还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③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与小说开头的伏笔形成照应,故事曲折完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这表明他开始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错,这个时候不是开始产生怀疑,是已经怀疑过了,开始应对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错,长嘴巴与告密行为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能力。
“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长嘴巴与“我”初遇主动寒暄,但态度漠然(不在意)。
“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他得知“我”出身地后,逐渐亲热起来,答问也直率。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我"问他是否党员,引起他的警觉。
“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我"接连的探问,更加重了他的怀疑和猜测。
“那个长嘴巴又乡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他仇视汉奸,因此向有关部门告发抓捕“我”。
“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误会消除后,主动找“我”道歉,握手言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构思技巧的能力。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我竭力想了解他”“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
“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在对话中,“我”的追问不断深入,而“我"迟迟未察觉突变,还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
“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与小说开头“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的伏笔形成照应,故事曲折完整。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而以兵取之,可乎?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论古·武王非圣人》)
材料二:
《东坡志林》云:“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至孟轲始乱之。使当时有良史,牧野之事,必以弑书。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可谓至论。然予窃考孔子之序《书》,明言伊相汤伐桀,成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商,武王胜商杀纣,各蔽以一语,所谓六艺折衷,无待于良史复书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汤武之事》)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王之A时B诸侯不求C而自至D是以受E命F称王G行H天子之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意,指表达自己的用意,与现在所说的“点头致意”中的“致意"并不一样。
B.神器,指帝位,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含义相同。
C.死,指为此而死,与《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中第二个“死"用法相同。
D.行将,指即将、将要,其中的“行”与“感吾生之行休"中的“行”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引用孟子话,说明孟子肯定武王因纣王失去民心而出兵讨伐的合理性,孟子的态度与孔子称许尧舜、恪守君臣秩序的态度不同。
B.苏轼认为优秀的史官写史书会根据历史如实记录,文王会被记录为凭借德行让诸侯归心而行天子职事,武王会被记录为以臣弑君而称王。
C.苏轼通过例举荀文若辅佐曹操一事,赞许了荀文若有和文王一样以仁义得天下的理想信念,批评了曹操如同武王一般谋反称王的行为。
D.苏轼认为弃疾自缢之举符合孝道,通过比较,进一步说明武王清楚武庚必定会为父报仇,封赏武庚不过是为日后平叛减轻道义上的负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
(2)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
14.材料二中,洪迈为何肯定《东坡志林》中的那一段话?体现了洪迈怎样的历史人物评价观?请根据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0.BDG11.D12.D
13.(1)“这样,那么还去侍奉楚王吗?"他回答:“抛弃父亲而侍奉仇人,我不忍心啊!”
(2)伯夷、叔齐不吃周粟,可是孔子称赞了他们,这等于狠狠地责备了周武王。
14.第一问:因为那一段话中苏轼对商汤、武王的评价各有褒贬,十分中肯。第二问:体现了洪迈辩证折中的历史人物评价观。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文王在位的时候,各路诸侯无需召唤就自行前来拜谒进贡,因此才得以承受天命而称王天下,来行使天子的职事。
“文王之时"是时间状语,后面B处断开;
“而”连接“诸侯不求"和“自至”,中间不断开,“至"后D处断开;
“是以受命称王”中“受命称王"是并列结构,作谓语,中间不断开,后面G处断开;
“行天子之事”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
故在BDG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表达自己的用意;表示问候。句意:多次表达出了这个意思。/微微点头表示礼貌。
B.正确。句意:王位自然就到来了。/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C.正确。都是为动用法,为……而死。句意:荀彧以死抗拒。/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D.错误。文中的“行将"是“走的话,将要……”,而不是“即将、将要";即将、将要。句意:我还能走到哪里去呢?/感叹我的生命即将终结。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封赏武庚不过是为日后平叛减轻道义上的负担”错,原文“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可见武王封赏武庚是为了抚慰那些不顺服的诸侯。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则”,这样,那么;“臣”,名作动,侍奉;“事”,侍奉。
(2)“予”,肯定、赞扬;“罪”,责备;“甚”,表程度,狠狠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由“然予窃考孔子之序《书》,明言伊相汤伐桀,成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商,武王胜商杀纣,各蔽以一语,所谓六艺折衷,无待于良史复书也”可知,因为那一段话中苏轼对商汤、武王的评价各有褒贬,十分中肯。
第二问,由“所谓六艺折衷"可知,体现了洪迈辩证折中的历史人物评价观。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过去,孔子其实是谴责商汤和周武王的,只是后来顾及到自己也是殷朝子孙而且又是周代的臣民,所以才不敢直言,但是多次表达出了这个意思,他说:“伟大啊!尧、舜的德行崇高伟大啊!”他不满于汤、武时代也就极其明显了。可是到了孟轲便开始悖乱颠覆这一说法,他说:“我只听说武王杀死了那个暴君纣王,从没有听说过他弑杀了自己的君主。"周文王在位的时候,各路诸侯无需召唤就自行前来拜谒进贡,因此才得以承受天命而称王天下,来行使天子的职事,所以周朝的称王与不称王,跟商纣的存亡没有关系。假使周文王还在,一定不会去讨伐商纣。以发动战争来夺取王位,可以这样做吗?荀文若,是圣人之类的智者,他认为除了曹操没人能平定天下,所以站出来辅佐曹操。他所为曾操谋划的计策,都是成就王业的大事,荀文若难道教授曹操造反了吗?用仁义之道来拯救天下,天下平定了以后,王位自然就到来了,届时不得不接受它,不到来就不去索取,这才是周文王的道义,荀彧的仁心。到后来曹操蓄意谋求天子九锡大礼之时,荀彧以死抗拒。杀了做父亲的,再封他的儿子为诸侯,这个儿子不是人也就算了,假使他的儿子真的还是人,那么必然会为此而死。楚国人准备杀死令尹子南,当时子南的儿子弃疾是一个为楚王驾车的御士,楚王哭泣着告诉了他这件事。子南被杀死以后,他的家臣问弃疾说:“你会出走吗?”弃疾回答:“我参与了杀我父亲,我还能走到哪里去呢?"家臣又问:“那么还去侍奉楚王吗?”他回答:“抛弃父亲而侍奉仇人,我不忍心啊!"于是就上吊而死了。而武王亲自高举黄钺诛讨商纣王,假使纣王之子武庚接受了封侯而不叛乱,难道他还是人吗?所以武庚必然会兴兵叛乱,这是不必等待智者说出来就明白的道理。武王的封侯之举,大概也是有所不得已才这样做的。诛杀了他们的君王,夺取了他们的国家,诸侯当中必然会有不服的,所以才封赏武庚,以此来安慰他们,这难道不是周武王的本意吗?因此说:周武王并不是圣人啊。
文本二:
《东坡志林》里讲:“武王不能算是圣人,过去孔子也是责备商汤和武王的。伯夷、叔齐不吃周粟,可是孔子称赞了他们,这等于狠狠地责备了周武王。直到孟子的书里,才把这种看法混乱颠倒过来。假如当时有比较好的史官,周兵大战殷纣王于牧野的事情,一定会记成周武王弑君。商汤、武王都是仁德的人,也必然会依据法规接受弑君犯上的恶名。”这一段可以说是十分中肯的议论。但是我考察了孔子给《书经》写的序言,明确地说过,伊尹做成汤的丞相起兵征伐夏桀,成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武王征伐殷商,武王获胜而杀纣王,各给他们一句有好有坏的评语,这就是六艺里讲的折中方法,这样便不需要什么良史重新去评写历史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千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因为仰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再去深山欣赏一下真物。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三、四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意思是:(张璪画的古松画的很好)枝叶茂盛看起来就像是翠色的笤帚在春风中扫动(或者是翠色的笤帚扫起了一阵春风),苍松的枝干盘曲如龙,仿佛在轻轻地敲打天上的那轮寒月。其中,“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枯龙”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这两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
九、十句“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埃尘心"指“流传画师辈”的平庸低下的思想品格、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烟霞质”,指张璪画松“得神骨”,具奇姿的画艺。有着“埃尘心"的画师,自然难以画出“烟霞质”的松画来。即画家只有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平庸低下,就难以描状出烟霞凌霄的自然美景。元稹诗的言外之意便是主张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中“深山看真物”,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即诗人主张绘画要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句子是:“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____,____”两句,描写了黎民百姓和士大夫都持反对意见的现象。
(4)《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___。"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5)《诗经·邶风·静女》中集中笔墨写男子对女子的印象,并写出约会地点的两句是:“____,____。”
(6)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
(7)《登岳阳楼》中“____,____"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泪流满面的哀伤。
【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锱铢②.用之如泥沙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④.胥怨者民也⑤.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⑦.静女其姝⑧.俟我于城隅⑨.六朝旧事随流水⑩.但寒烟衰草凝绿.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锱铢、作、胥、与、嬴、姝、俟、隅、衰、凝、戎、轩、涕泗。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160年前,发明地铁的英国人查尔斯·皮尔逊恐怕很难想到,一个解决交通难题的“脑洞”,竟能推广到全球。在那个工商业急速发展的年代,大量人口涌入伦敦市中心,满街的马车将城市围得_______①________,于是地铁作为一个大胆的建议被提了出来。历经多年的论证,政府终于批准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建设。地铁通车当天就有4万多名乘客______②______,来体验这种新奇的交通方式。在此之后,地铁更是以_____③______的速度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重塑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
对中国人而言,四通八达的地铁更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通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塑料生产设备研发与制造技术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木工技能培训与施工管理承包合同示范3篇
- 医院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 幼儿园心理健康监控管理制度
- 电信行业客户服务的核心制度解析
- 2024年度时尚节目导演聘用合同正式版本3篇
- 小额贷款公司客户信息管理制度
- 2025农副产品委托买卖合同
- 老年友善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 旅游开发危大工程策划管理制度
-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024年中考作文十二大高频热点主题8-凡人微光 素材
- 系列包装设计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医院与医院合作方案
- 不动产登记知识考试题库
- MOOC 会计学原理-江西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GB/T 43803-2024科研机构评估指南
- 2023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培训安全培训
- 2023北京西城五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萧山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