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5分)

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既在传播渠道方面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又在传播内容方面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俞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决定了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同质性。

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理念,数千年的单一制国家政治传统也因此形成。二是高度重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历代王朝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的涣散等,而不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三是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权威不仅表现在权力集中上,还体现在对国家事务的统领与治理上。

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中国自西周起逐渐摆脱了神本政治的束缚,重视人民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强调在国家治理中应当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数千年来史不绝书

重视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被吸收到法律体系中,体现在立法、司法领域,而把以制裁为主的刑罚放在次要位置,强调明德慎罚

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吕氏春秋》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中华文明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使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是注重民意。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没有身份、地位、财产限制,受到社会中下阶层的广泛欢迎。三是德先才后。“才者;德者,才之帅也。"在官员选拔、考核时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德作为第一位的标准

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主张天下为公,希望天下平等公道。具体来看,体现了中国人认为美好事物理应共生共荣的理念。二是追求怀远以德。往圣先贤主张用“仁政"而非“相攻”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招携以礼,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社会发展与互利共赢。

无论盛世如歌还是风雨如晦,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

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诸多元素。

(摘编自卜宪群《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智慧结晶,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的

B.材料一认为,从佛教东传直到对外开放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C.材料一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D.材料二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华文明建设的历史特点,其中作者认为“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如果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那中国也许很难走向最终统一。

B.中国古代疑罪从轻制度,特别是死刑判决的多层次复审制度等,都是明德慎罚的具体体现。

C.“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

D.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两大选官制度之所以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

(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韩非子》)

B.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孟子》)

C.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管子》)

D.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参考以下三条内容谈谈我们如何发扬光大中华文明。

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

②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

③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怎么搞的呀?”我急了,“女的能办事吗?"

这时一个女孩子跟着村长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路线记住了没有?"村长站在山坡问。

“记下了,记下了!”女孩子嚷着。

“别这么大声怪叫嘛!"村长说。

在路上,她走的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我们到了,我叫他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这一夜下起大雨来,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1949年11月(有删改)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摘编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吴召儿第一次出场时,掩藏像假手榴弹的东西这一细节,既设置了悬念

B.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村长安排的向导是吴召儿,所以当我得知向导不是男人是女人时

C.吴召儿与老村长的对话生动有趣,老村长的谆谆告诫、担忧紧张与吴召儿的率真可爱、无所畏惧形成鲜明对比。

D.姑父前来报信这一情节,表现出当地人民对抗日的支持以及备战的状态,同时也为后文截击的情节作铺垫。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小说中的“红棉袄”意蕴丰富,不仅烘托了吴召儿乐观自信、勇敢无畏及充满革命热情的形象,还蕴含了英雄生命火热永恒的主题。

B.“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写出由山顶眺望时温馨美好甚至不真实的感觉,舒缓了紧张的气氛。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我"是叙述者也是亲历者,这种叙述视角不仅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

D.小说对姑妈家菜园的描写,突出了它昏暗、阴冷、湿寒的特点,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3)孙犁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大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对诗化小说的分析,谈谈文本一“诗化"的具体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

3.(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容貌雄毅,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

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从围邺,力战有功,临济河,先渡兵,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乃各罢。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许褚传》)

文本二: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项羽按剑而踞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哙曰:“沛公先入定咸阳,以待大王。大王今曰至,听小人言,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起如厕,与俱去。

(节选自《汉书樊哙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项羽飨A军士B中酒C亚父D使项庄E拔剑舞坐中F击G沛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字,古人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如诸葛亮字卧龙。

B.先登,古代四大军功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斩将、陷阵、夺旗。

C.高祖,是庙号,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汉书》,“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所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许褚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曾经用一只手拽住牛尾巴,走了一百多步

B.曹操和韩遂、马超等人单独会话,身边的人都不带,只带着许褚。马超仗着力大

C.樊哙是沛县人,曾与刘邦一同在芒砀山隐居,后来刘邦起兵,十分勇猛。

D.樊哙忠心护主,有勇有谋,主上有难时,即使情况十分危急,樊哙也能从容应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乃扶太祖上船。

②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5)许褚能被曹操评价为“此吾樊哙也”的原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泊平江百花洲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①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首联两句交待了诗人与苏州的因缘。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为公事便利而得以游赏吴中地区的美丽风光,实际上却是为下文作势。

B.颔联多用数目字成对,上下句的句法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为名词的“江”词性不同

C.颈联巧用移情,本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云山依依挽留,增添了诗歌的情致。

D.本诗抒写旅途感受,语言平易朴实,语调流畅,极具艺术感染力。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5.(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两句,描写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2)《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态景色的句子是“,”。

(3)《芣苢》中,写采芣苢时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

(4)《插秧歌》中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战斗的句子是“,”。

(5)《插秧歌》中“,"两句让人感受到,农民所担心的事情越细微,就越让人感到辛酸和悲悯。

(6)《归园田居》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房前屋后的环境的句子是“,”。

(7)《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

(8)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9)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的状态。

(10)《山居秋暝》中含蓄表明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

(11)《山居秋暝》中,“,"两句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12)《长亭送别》中,“?”两句运用设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离别的不舍。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6.(3分)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襭之(襭:提起衣襟兜东西)虚室有余闲(余闲:余暇,空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B.怅寥廓(怅:失意,不畅快)鸡鸣桑树颠(颠:颠倒)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

C.指点江山(指点:评论)谁主沉浮(主:主宰)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D.枉用相存(存:存在)挥斥方遒(挥斥:纵放,奔放)暧暧远人村(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7.(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词的风格,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C.《短歌行》中,“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归园田居》的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8.(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那么今天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捡拾一些烂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中,展现出世间另一种美好的人生。

C.黄河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怎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D.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B.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C.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

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

9.(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__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楷模,这形象,这精神

②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②⑥①④⑤③B.⑤③④②⑥①C.⑤③①⑥④②D.②①⑥⑤③④

10.(6分)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即生态前提、技术前提和文化前提。生态前提是我们生存之本。人类没有氧气只能维持钟,没有水只能维持3天,没有粮食只能维持3周。甚至,人类最多能活4年,这就是地球的生命承载力。人对于自然,②。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让人类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要呼唤文化自觉,也就是生态文明。对此,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

自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让人走下众生之灵、众生之长的神坛。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是③。我们与地球的关系,不是主宰和征服,而是依赖和隶属

四、写作(60分)

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是一种担当。敢于担当的人生,书写着伟大,镌刻着璀璨。担当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5分)

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既在传播渠道方面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又在传播内容方面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俞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决定了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同质性。

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理念,数千年的单一制国家政治传统也因此形成。二是高度重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历代王朝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的涣散等,而不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三是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权威不仅表现在权力集中上,还体现在对国家事务的统领与治理上。

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中国自西周起逐渐摆脱了神本政治的束缚,重视人民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强调在国家治理中应当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数千年来史不绝书

重视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被吸收到法律体系中,体现在立法、司法领域,而把以制裁为主的刑罚放在次要位置,强调明德慎罚

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吕氏春秋》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中华文明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使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是注重民意。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没有身份、地位、财产限制,受到社会中下阶层的广泛欢迎。三是德先才后。“才者;德者,才之帅也。”在官员选拔、考核时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德作为第一位的标准

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主张天下为公,希望天下平等公道。具体来看,体现了中国人认为美好事物理应共生共荣的理念。二是追求怀远以德。往圣先贤主张用“仁政”而非“相攻"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招携以礼,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社会发展与互利共赢。

无论盛世如歌还是风雨如晦,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

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诸多元素。

(摘编自卜宪群《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智慧结晶,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的

B.材料一认为,从佛教东传直到对外开放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C.材料一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D.材料二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华文明建设的历史特点,其中作者认为“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如果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那中国也许很难走向最终统一。

B.中国古代疑罪从轻制度,特别是死刑判决的多层次复审制度等,都是明德慎罚的具体体现。

C.“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

D.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两大选官制度之所以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

(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的一项是A

A.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韩非子》)

B.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孟子》)

C.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管子》)

D.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参考以下三条内容谈谈我们如何发扬光大中华文明。

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

②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

③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提供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无中生有。两则材料并未谈及中华文明比世界其他民族文明优越,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独特的制度创造。

B.正确。

C.曲解文意。由原文“在讲好中国故事,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知、中国之治。

D.偷换概念,原文“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根据文意,而不是“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

故选B。

(2)D.于文无据。材料二第四段“中国古代的察举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是说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

故选D。

(3)A.“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阐述了君主宠爱大臣的危害,防止其坐大。不能体现民本思想。

故选A。

(4)结合原文“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历史命运,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可知,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

结合原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我们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广泛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创造并发扬光大。

结合原文“中华文明绝不是封闭的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答案:

(1)B

(2)D

(3)A

(4)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主席的话表明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

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我们要学习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就是一种传播中华文明的很好的方式。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怎么搞的呀?”我急了,“女的能办事吗?"

这时一个女孩子跟着村长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路线记住了没有?"村长站在山坡问。

“记下了,记下了!”女孩子嚷着。

“别这么大声怪叫嘛!"村长说。

在路上,她走的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我们到了,我叫他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这一夜下起大雨来,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1949年11月(有删改)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摘编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吴召儿第一次出场时,掩藏像假手榴弹的东西这一细节,既设置了悬念

B.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村长安排的向导是吴召儿,所以当我得知向导不是男人是女人时

C.吴召儿与老村长的对话生动有趣,老村长的谆谆告诫、担忧紧张与吴召儿的率真可爱、无所畏惧形成鲜明对比。

D.姑父前来报信这一情节,表现出当地人民对抗日的支持以及备战的状态,同时也为后文截击的情节作铺垫。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中的“红棉袄”意蕴丰富,不仅烘托了吴召儿乐观自信、勇敢无畏及充满革命热情的形象,还蕴含了英雄生命火热永恒的主题。

B.“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写出由山顶眺望时温馨美好甚至不真实的感觉,舒缓了紧张的气氛。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我"是叙述者也是亲历者,这种叙述视角不仅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

D.小说对姑妈家菜园的描写,突出了它昏暗、阴冷、湿寒的特点,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3)孙犁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大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对诗化小说的分析,谈谈文本一“诗化"的具体表现。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语言特征。

【解答】(1)B.“所以当我得知向导不是男人是女人时,心里并不满意”错误,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2)D.“烘托了战前紧张的氛围"错误,“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没有声响,也没有声响。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周围是扁豆,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而是体现一种诗意和美好。

故选D。

(3)从故事情节看,“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她端正地立起来,低下头去,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天黑的时候。她爬得很快,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每天黎明,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而是集中在温情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上如民校上课。讲故事淡化情节,构思富含诗意。

从环境描写看,“是个秋天,芦苇正吐花"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没有声响,也没有声响。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周围是扁豆,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营造诗意境界、吴召儿姑妈家的菜园等景物的描写。

从人物塑造看,“一个女孩子跟着村长跑出来,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尽是夜间活动,我没有别的衣服。”“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我们还有手榴弹哩,吴召儿就把我唤醒。山顶不好爬,她先爬到上面,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她在那乱石堆中,一转眼的工夫。棉袄是白里子,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热情的!”,吴召儿美丽乐观、机智勇敢的形象、人性美。

答案:

(1)B

(2)D

(3)①讲故事淡化情节,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没有正面续写紧张的矛盾冲突、放哨等。

②环境描写具有诗情画意,营造诗意境界、吴召儿姑妈家的菜园等景物的描写。

③塑造诗意美好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以吴召儿为代表的美丽乐观、机智勇敢的形象、人性美。

【点评】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

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

3.(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容貌雄毅,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

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从围邺,力战有功,临济河,先渡兵,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乃各罢。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许褚传》)

文本二: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项羽按剑而踞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哙曰:“沛公先入定咸阳,以待大王。大王今曰至,听小人言,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起如厕,与俱去。

(节选自《汉书樊哙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项羽飨A军士B中酒C亚父D使项庄E拔剑舞坐中F击G沛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字,古人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如诸葛亮字卧龙。

B.先登,古代四大军功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斩将、陷阵、夺旗。

C.高祖,是庙号,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汉书》,“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所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许褚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曾经用一只手拽住牛尾巴,走了一百多步

B.曹操和韩遂、马超等人单独会话,身边的人都不带,只带着许褚。马超仗着力大

C.樊哙是沛县人,曾与刘邦一同在芒砀山隐居,后来刘邦起兵,十分勇猛。

D.樊哙忠心护主,有勇有谋,主上有难时,即使情况十分危急,樊哙也能从容应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乃扶太祖上船。

②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5)许褚能被曹操评价为“此吾樊哙也”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联系语境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句意:项羽设宴犒赏军士,正在酒酣之时,趁机刺杀沛公。

“项羽飨军士”主谓宾结构完整,B处断开,单独成句;“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描述一个连续的行为,“使项庄拔剑舞坐中”是谓语部分,F处断开,单独断开表意清晰。

故选:BCF。

(2)A.“诸葛亮字卧龙"错误,字孔明。

故选:A。

(3)B.“曹操和韩遂、马超等人单独会话,只带着许褚”错误、超等单马会语,唯将褚"、马超等单独会面谈话,只带着许褚,而是曹操的随从人员都不能跟随。

故选:B。

(4)①重点词语:白,告诉;宜;去,离开,敌人来的太多,应该离开。

②重点词语:从,带领;因;谢,谢罪,向项羽谢罪说没有封锁函谷关的事。

(5)①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一手逆曳牛尾。贼众惊,许褚能单手拽着牛尾行走百余步,可见其力量之大,先登,迁校尉,力战有功。从讨韩遂,如“褚斩攀船者。船工为流矢所中死,仅乃得渡”等。

②忠心护主。文本一中“超将步骑万余人,矢下如雨,贼来多,宜去,在曹操面临马超大军攻击时。“贼战急,船重欲没,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褚右手并溯船,在危急时刻,举马鞍保护曹操,帮助曹操成功渡河。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唯将褚,阴欲前突太祖,疑从骑是褚?’太祖顾指褚。超不敢动,曹操与韩遂,只带许褚,保护曹操安全。

③临危不惧。对马超的万余步骑攻击和如雨点般的箭矢,冷静应对。

答案:

(1)BCF

(2)A

(3)B

(4)①许褚告诉曹操,敌人来的太多,应该离开。

②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去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没有封锁函谷关的事,勇力绝人,如在抵御汝南葛陂贼寇时,力拽牛尾吓退贼寇,也多次立下战功。

②忠心护主。许褚在曹操面临危险时,如在曹操北渡黄河被马超军追击时,举马鞍蔽太祖,助曹操成功渡河,带剑持盾闯入营帐。

③临危不惧。无论是许褚面对众多贼寇和紧急战况,他们都能保持镇定。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许褚字仲康,容貌雄伟刚毅。汉朝末年,共同筑起坚固的壁垒来抵御贼寇,许褚的人少抵挡不住。兵器箭矢用完了,收集像斗一样大的石头放置在壁垒的四个角落,所击中的地方都被击碎。粮食缺乏,用牛和贼寇交换食物,牛总是跑回来,一只手倒着拽住牛尾巴。贼寇众人很吃惊。

曹操巡行淮水,许褚率领众人归附曹操,说:“这是我的樊哙啊,让他进入宫中担任警卫,都被任命为虎士,率先登上城墙,升任校尉,奋力作战有功劳。跟随曹操在潼关讨伐韩遂。曹操将要向北渡河,先让军队渡河。马超率领一万多步兵骑兵,箭如雨下,敌人来的太多,应该离开。贼寇作战激烈,船太重将要沉没,左手举起马鞍遮蔽曹操,许褚用右手划船。这一天。之后曹操和韩遂,身边的人都不能跟随。马超仗着自己力气大,一向听说许褚勇猛。于是问曹操说:“您有个叫虎侯的人在哪里,许褚瞪大眼睛看着马超,于是各自退去。

文本二:

樊哙,以杀狗为职业。沛公起兵、方与,打败泗水郡守薛西,攻破赵贲的军队于开封,到达霸上。项羽听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派黥布等人攻破函谷关。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去见项羽。项羽设宴犒赏军士,亚父让项庄拔剑在席上起舞。樊哙在营帐外,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营帐?"张良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让军队在霸上休整。大王今天到了,和沛公有了嫌隙,怀疑大王啊。沛公起身去厕所,和他一起离开。

【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第一步,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读懂个大概即可。

第二部,细读文章,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读中,要结合选项的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较为简单的题目。

第三部,在读文章,加深理解。这一步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泊平江百花洲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①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两句交待了诗人与苏州的因缘。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为公事便利而得以游赏吴中地区的美丽风光,实际上却是为下文作势。

B.颔联多用数目字成对,上下句的句法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为名词的“江"词性不同

C.颈联巧用移情,本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云山依依挽留,增添了诗歌的情致。

D.本诗抒写旅途感受,语言平易朴实,语调流畅,极具艺术感染力。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D.“沉痛凝重”错,抒发情感轻松自如。尾联意思是“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要知道,直抒人生感慨,但语调轻松。

故选D。

(2)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漂泊无定,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答案:

(1)D

(2)①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漂泊不定,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译文:

吴中风光的绝妙佳处在苏州。

半生间乘船历遍了三江五湖。

两岸的杨柳和我都是旧相识。

莫怨孤舟东飘西荡了无定处。

赏析: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颇有民歌风味,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

“半世三江五湖掉。杨万里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4)中进士,继调永州零陵萃,奔走于江湖间,已经半世之多,因主程所经。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但调子并不沉重。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时间。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平仄也不调),表现出诗人的巧思、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依恋眼底云山,从对面写来,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既饶情致。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使物我合一。

“莫怨孤舟无定处。”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下句却透过一层。这个结尾,漂泊无定。

杨万里的诗,富于新意。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它的特点仍在轻快清新。不但颔,一气舒卷,毫不凝重,另外,语调流畅。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5.(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两句,描写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2)《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态景色的句子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3)《芣苢》中,写采芣苢时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4)《插秧歌》中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战斗的句子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5)《插秧歌》中“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两句让人感受到,农民所担心的事情越细微,就越让人感到辛酸和悲悯。

(6)《归园田居》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房前屋后的环境的句子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7)《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8)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9)曹操在《短歌行》中,用“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的状态。

(10)《山居秋暝》中含蓄表明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12)《长亭送别》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运用设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离别的不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重点字:遏)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重点字:翔)

(3)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重点字:掇)

(4)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重点字:鍪)

(5)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重点字:雏)

(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重点字:檐)

(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

(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重点字:厌)

(9)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重点字:匝)

(10)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重点字:歇)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重点字:清)

(1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重点字:染)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6.(3分)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襭之(襭:提起衣襟兜东西)虚室有余闲(余闲:余暇,空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B.怅寥廓(怅:失意,不畅快)鸡鸣桑树颠(颠:颠倒)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

C.指点江山(指点:评论)谁主沉浮(主:主宰)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D.枉用相存(存:存在)挥斥方遒(挥斥:纵放,奔放)暧暧远人村(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

【解答】A.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B.颠,在这里颠应该是名词。

C.存,在这里存应该是问候。

D.正确。

故选:D。

【点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但一般不单独命题,在文言文板块的各个试题中几乎都有所体现。因此,掌握好文言实词,是理解和作答文言文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一般实词主要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7.(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词的风格,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C.《短歌行》中,“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归园田居》的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解答】A.“根据词的风格”错误。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

8.(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那么今天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C

A.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捡拾一些烂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中,展现出世间另一种美好的人生。

C.黄河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怎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D.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

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B.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C.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

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

【解答】(1)“根与魂“表特殊含义。

A.“慈祥"表示反语。

B.“复得返自然”表直接引用。

C.“摇篮"表特殊含义。

D.“蜡炬”表强调突出。

故选C。

(2)原句有两处错误。一处是“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得全句没有主语。一处是“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可改为“培育和壮大”。

故选C。

答案:

(1)C

(2)C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9.(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__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楷模,这形象,这精神

②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②⑥①④⑤③B.⑤③④②⑥①C.⑤③①⑥④②D.②①⑥⑤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