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练习03《湖心亭看雪》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F/3B/wKhkGWc6mLSALgNxAAIdy-0ISCk341.jpg)
![真题练习03《湖心亭看雪》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F/3B/wKhkGWc6mLSALgNxAAIdy-0ISCk3412.jpg)
![真题练习03《湖心亭看雪》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F/3B/wKhkGWc6mLSALgNxAAIdy-0ISCk3413.jpg)
![真题练习03《湖心亭看雪》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F/3B/wKhkGWc6mLSALgNxAAIdy-0ISCk3414.jpg)
![真题练习03《湖心亭看雪》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F/3B/wKhkGWc6mLSALgNxAAIdy-0ISCk34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3湖心亭看雪(2023·四川内江·威远中学校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磊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沈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都)B.拥毳衣炉火(鸟兽的细毛)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竭力、尽力)D.及下船(达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C.是日,更定矣
是进亦忧,退亦忧D.问其姓氏
其如土石何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023·重庆渝北·统考一模)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完成下面小题。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阅古汉语词典,“绝”字有以下义项:①断绝;②极,非常;③超越;④横穿。结合语境,可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意为断绝,引申为“消失”。B.“拏”《说文解字》解释为:持也,从手奴声,《广韵》解释为牵引。由此“余拏一小舟”中的“拏”引申为“撑(船)”。C.“焉”在“且焉置土石”中作疑问代词,解释为“哪里”;据此可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解释为“哪能”。D.“恃强凌弱"中的“强”是“强大”的意思,据此可推断“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也可以解释为“强大”。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工笔手法细致描绘西湖雪景,三个“与”字将孤立的景物融为一体,描绘出浑然迷蒙的湖光山色以及天地苍茫的浩然景象。B.描写雪景,作者分别用“一痕”“一点”“一芥”和“两三粒”来形容,极言世间万物之渺小,体现作者俯视一切的博大胸襟。C.作者本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写景也清丽淡雅,后面却写亭上金陵人饮酒的的场面,与全文的风格不符合,显得多余。D.结尾借舟子之口点出的“痴”字,正是一篇之魂。作者痴景、痴行、痴情,背后掩藏着一颗“痴心”,即故国之恋、亡国之痛和人生感慨。8.雪向来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景色。选文与链接材料都写了雪中之行,它们在写景手法与表达的情感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链接材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2023·山东菏泽·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③辄复不遂④鲁直所谓10.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更有痴似相公者
马之千里者C.是日更定矣
万象更新D.竟为雨雪所阻
天子为动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12.【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13.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2023·广东惠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④。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1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茗饮以为酒()
(2)了不相属()1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18.【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2023·宁夏吴忠·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袗(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趺(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茗(míng)饮:饮茶。⑤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③拉余同饮④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21.请在标点符号处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乙】两文后分别做两处批注。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批注:突出作者的“痴”)【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节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乙】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西山匌匒①,与波光上下。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嶂,互相缀发。湖中菰蒲②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予信宿③金山及碧云、香山;是日垮蹇④而归,由青龙桥纵辔堤上。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欲狂,顾而乐之,殆不能去。(节选自《檀园集》卷八)【注释】①匌匒(gédá):重叠的样子。②(gū)蒲:水生植物。③信宿:连宿两夜。④垮蹇(jiǎn):骑着蹇驴或驽马。23.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的文言疑难字词。方法词语示例加点字意义字源法湖中人鸟声俱绝(1)迁移法一望渺然烨然若神人(2)查字典顾而乐之①回头,回头看。②视,看。③只是。④但是:反而。(3)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菰蒲/零乱欧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B.湖中菰蒲零乱/欧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C.湖中菰蒲/零乱欧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D.湖中菰蒲零乱/欧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25.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写出了雪后西湖宁静清远的景色,一个“绝”字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中透露出寒意,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B.乙文作者写游西山途经之地,用“掩映”“渺然”“缀发”“零乱”“翩翻”等一系列极富美感的词语,勾画出一幅充满野趣的江南图画。C.甲乙两文都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景物,如甲文中“一痕”“一点”,乙文中“湖烟乍起,蓝润如滴”,语言朴素淡雅,耐人寻味。D.甲乙两文都寓情于景,甲文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特点,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借景抒情;乙方用拟人笔法写柳态,景与情同至相生。26.把【甲】【乙】文段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27.甲乙两文都记叙了作者观赏风景的过程,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两文所表现出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23.消失……的样子②视;看24.B25.C26.(1)我尽力饮了三大(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模拟预测)“写景诗文”专题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中雪后郑板桥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荚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丙]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央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①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英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加榻,鸿干②卧其。上曰:“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③口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④,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选自沈复《浮生六记之浪游记快》)注:①茆:同“茅”,茅草。②鸿干:沈复之友。③土人:当地人。④堪舆:风水。2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余孥一小舟(2)客此(3)于是舟子导往(4)而不及其玲珑2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但期合意,不论风水。31.甲乙两文画线句子,是怎样从感官角度表现雪景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2.甲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3.乙文中“痴”和丙文中“意”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023·广东·统考二模)古文研究社提供了两篇古文,请你探究古人的志趣情操。【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客此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乙】刘伯川,家富而轻财,年四十,有田数千亩。一日,悉散予其亲闾,并臧获①一切遣去,独与其妻处。敞庐数楹旦暮饘②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邑人杨士奇,年十四五时,与陈孟洁谒伯川,二子皆其故人子,留款特厚。一日,雪霁酒酣,伯川命各赋诗言志。孟洁赋云:十年勤苦事鸡窗,有志青云白玉堂。会待春风杨柳陌,红楼争看绿衣郎③。士奇赋云: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④。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伯川顾士奇,笑曰:“寒士,寒士,鼎鼐⑤器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子其勉之。惜予不及见也。”后士奇果官至少师⑥,皆如伯川言。(节选自朱国祯《涌幢小品》,有删改)【注释】①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②饘(zhān):浓稠的粥。③绿衣郎:指新科进士。④琼瑶:比喻似玉的雪。⑤鼎鼐(nài):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⑥少师:从一品,掌佐天子。3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雪霁酒酣(2)顾士奇3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敝庐数楹旦暮饘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38.刘伯川与张岱皆非俗人,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各自“不俗”的体现。(2023·河南焦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西湖香市,起于花朝①,尽于端午。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②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撩扑③不开,牵挽不住,凡四阅④月方罢。(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注释】①花朝:花朝节,一般在农历二月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②袁石公:即袁宏道,号石公,明代文学家。③撩扑:拨动,冲击。④阅:经历。3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通过勾连“沿溯阻绝”中的“绝”,可理解为“断”。B.“余孥一小舟”中的“壑”,根据其偏旁“手”,推测其意与手部动作有关意为“撑(船)”。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中的“强”是“尽力”的意思,足以展现作者洒脱的性情。D.“尽于端午”中的“尽”与“苦尽甘来”中的“尽”的意思相同,均可意为“完,没有了”。40.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1.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人,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一芥”又“两三粒”呢?请分析其妙处。42.两个文段都写了张岱游览西湖,但所写之景不同所抒之情也不同,请你结合文段及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链接材料】西湖香市起源于唐宋年间,到元明时期,每年春汛来临,各商铺店肆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云集成市。但明朝后期昭庆寺发生火灾,且兼有内忧外患,国势危亡,风雨飘摇,绵延百年的香市最终荒废了。作者历经西湖香市的兴衰,有感于此,创作了此文。(2023·宁夏石嘴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文人达士,多喜言游。游,未易言也: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①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乘性逍遥;近游不广,浅游不奇,便游不畅,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外,弃绝百事,而孤行其意,虽游犹弗游也。……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节选自潘耒《徐霞客游记序》)注释:①搜剔:搜寻。4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无济胜之支体44.翻译句子。(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45.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6.【甲】文中的张岱是否具备【乙】文中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结合两文内容分析。(2023·云南红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释】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4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拥毳衣炉火
毳:
(2)客此
客:(3)竟为雨雪所阻
为:
(4)任之而已
任:4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49.【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写景,作用是。50.【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03湖心亭看雪(2023·四川内江·威远中学校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磊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沈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都)B.拥毳衣炉火(鸟兽的细毛)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竭力、尽力)D.及下船(达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C.是日,更定矣
是进亦忧,退亦忧D.问其姓氏
其如土石何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答案】1.D2.C3.D4.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就像两三粒米的人影罢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有误,句意是等到下船后。及:等到;故选D。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A.语气副词,怎么/语气词代词,它,指《捕蛇者说》这篇文章;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都是代词,这;D.代词,他的/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故选C。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舟子的话来评价“我”,这属于侧面描写;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惟:只有;一痕:一道痕迹;一芥:一叶;而已:罢了。【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023·重庆渝北·统考一模)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完成下面小题。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阅古汉语词典,“绝”字有以下义项:①断绝;②极,非常;③超越;④横穿。结合语境,可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意为断绝,引申为“消失”。B.“拏”《说文解字》解释为:持也,从手奴声,《广韵》解释为牵引。由此“余拏一小舟”中的“拏”引申为“撑(船)”。C.“焉”在“且焉置土石”中作疑问代词,解释为“哪里”;据此可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解释为“哪能”。D.“恃强凌弱"中的“强”是“强大”的意思,据此可推断“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也可以解释为“强大”。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工笔手法细致描绘西湖雪景,三个“与”字将孤立的景物融为一体,描绘出浑然迷蒙的湖光山色以及天地苍茫的浩然景象。B.描写雪景,作者分别用“一痕”“一点”“一芥”和“两三粒”来形容,极言世间万物之渺小,体现作者俯视一切的博大胸襟。C.作者本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写景也清丽淡雅,后面却写亭上金陵人饮酒的的场面,与全文的风格不符合,显得多余。D.结尾借舟子之口点出的“痴”字,正是一篇之魂。作者痴景、痴行、痴情,背后掩藏着一颗“痴心”,即故国之恋、亡国之痛和人生感慨。8.雪向来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景色。选文与链接材料都写了雪中之行,它们在写景手法与表达的情感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链接材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答案】5.D6.(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7.D8.示例一:写法不同,选文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雪景,表达了作者对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及天人合一的思想。链接材料略写雪景,概括为“大雪”“皎然”两个词。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作者独立不羁、率真任性的性格,具有遗世独立的情怀。示例二:写法不同,选文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雪景,表达了作者对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及天人合一的思想。链接材料略写雪景,概括为“大雪”“皎然”两个词。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虽然两人都有独立不羁、率真任性的性格,具有遗世独立的情怀,但张岱在文中透露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竭力。故选D。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1)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淞: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2)莫:不要;似:像;者:……的人。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西湖雪景,寥寥数笔,从远处下笔却又留足余地,以国画留白的方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副清净雅致的画面,而不是工笔手法;B.“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而不是俯视一切的博大胸襟;C.写亭上金陵人饮酒的的场面不多余,因为写金陵人可以体现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写出了“巧遇知音,醉情自然”的意境,是作者写“痴”的一部分;故选D。8.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主旨。写景手法方面:根据甲文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甲文运用白描的手法,用洗练、雅洁的文字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层次清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根据链接材料“夜大雪”“四望皎然”可知,写雪景只简单描写了雪景的大,看起来白茫茫一片,烘托人物“彷徨”的心情,为下文去寻友人做铺垫;情感主旨方面:选文《湖心亭看雪》:结合作品背景可知,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1644年(顺治元年),他参加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后潜逃到山中写书;张岱1632年在湖心亭看雪,那时是崇祯五年,1647年左右,张岱写了《湖心亭看雪》这篇小品文,这时已经是清朝顺治四年,但是张岱还是坚持用明代纪年;当张岱问起文中热情拉着自己一起喝酒的人的姓氏时,对方却回答是“金陵人”,这看似答非所问,其实蕴含深意,因为“金陵”是明朝初期的国都。可见,张岱心中对于败亡的故国怀着深沉的眷恋和沉痛的怀念。西湖少有大雪,连下三天的大雪更是罕见,这时游人与飞鸟都已经不见踪影,而张岱与金陵人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这样的夜晚去湖心亭,欣赏雪后寂寥空旷的景色。别人欣赏的是热闹,他们追求的是“冰雪人格”。结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见,张岱具有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个性。大雪三天之后的西湖,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空、云海、山水浑然一体,一片混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一叶小舟和小舟中的两三粒人影。在广阔的天地中,个人显得那么渺小。但是,渺小的人,却能够领略山水的大美。特别是张岱这种具有才情与慧眼的人,更是痴迷于大自然的壮美山水,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及天人合一的思想。链接材料:结合“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看出王子猷率性自然、依循本心的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在乎外人的看法。率性任情的风度和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2023·山东菏泽·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③辄复不遂④鲁直所谓10.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更有痴似相公者
马之千里者C.是日更定矣
万象更新D.竟为雨雪所阻
天子为动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12.【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13.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答案】9.杯,酒杯客居总是说(认为)10.D11.①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12.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13.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白:酒杯。②句意:问他们的姓氏,说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③句意:总是不能如愿。辄:总是。④句意:鲁直所说。谓:说、认为。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A.代词,哪里,怎么/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B.助词,……的人/代词,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C.量词,古代的计时单位/动词,改变;D.都是介词,被;故选D。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1)莫:不要;更:还;者:……的人;(2)欲:想;为:被;阻:阻挡。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甲文中,写西湖寂静的句子是“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意思是: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这一句是侧面描写,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以雪压竹子的声音烘托反衬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安详宁静。1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甲文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表现了作者夜半赏雪的高雅情趣;“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与知音把酒言欢,颇有幸逢知己之乐趣。乙文,作者去沙市的途中,被雨雪所阻,诗人于是停住脚步,雪夜读书。“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趣在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作者随遇而安,“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这些雅趣,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境。【参考译文】乙文: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正像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2023·广东惠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④。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1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茗饮以为酒()
(2)了不相属()1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18.【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4.消失还客居15.这天晚上八时左右(定更时分),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16.茶关联,相似17.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18.(1)痴迷山水,表达对山水美景的喜爱;(2)表达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解析】1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2)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3)句意为: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1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句中重点词语: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拏,撑(船);拥,穿着;毳衣,细毛皮衣。1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把茶当作酒来品饮。茗:茶;(2)句意为:丝毫不相衬。属:关联,相似。17.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时柳梢新翠”点明游玩时节,应断开;“山色微岚”描写山色,应断开;“水与堤平”描写河水,应断开;“丝管夹岸”指两岸音乐声不断,应断开;故划分为: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18.考查情感主旨的理解。根据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根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表达了作者痴迷山水的美丽。“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根据乙文“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春日出游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痴迷。“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意思是“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写出了作者和俗人对待美景的不同方式,认为摆宴设席与美景丝毫无关,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故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既指痴迷山水,表达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也表达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参考译文】乙:三月一日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2023·宁夏吴忠·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袗(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趺(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茗(míng)饮:饮茶。⑤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③拉余同饮④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21.请在标点符号处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乙】两文后分别做两处批注。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批注:突出作者的“痴”)【答案】19.代词,这牵引,划动邀请没有生趣,无所事事的样子20.①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②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2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2.示例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读来如觉寒气逼人。示例二:“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提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春日出游的美丽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痴迷。【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这天初更时分。是:代词,这;(2)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牵引,划动;(3)句意:于是邀请我一同饮酒。拉:邀请;(4)句意: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枯:没有生趣,无所事事的样子。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余:我;焉得:哪能;更:还;(2)茗饮:饮茶;以为:把……当作;侑: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2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根据句意断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大雪一连下了几天,天气寒冷,天寒地冻,连人、鸟的踪迹都没有,人、鸟都瑟缩着不外出,不出声,寒气逼人,仿佛时空都被凝结住了。(2)“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意思是: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中有薄薄的雾气,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柳树刚刚抽芽,说明此时是春季,此处环境优美,有薄薄的雾气,灵动的鱼、鸟,盘坐品茶,描绘山水之景,表现了春游的惬意,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痴迷。【参考译文】【乙】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生章甫、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中有薄薄的雾气,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节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乙】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西山匌匒①,与波光上下。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嶂,互相缀发。湖中菰蒲②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予信宿③金山及碧云、香山;是日垮蹇④而归,由青龙桥纵辔堤上。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欲狂,顾而乐之,殆不能去。(节选自《檀园集》卷八)【注释】①匌匒(gédá):重叠的样子。②(gū)蒲:水生植物。③信宿:连宿两夜。④垮蹇(jiǎn):骑着蹇驴或驽马。23.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的文言疑难字词。方法词语示例加点字意义字源法湖中人鸟声俱绝(1)迁移法一望渺然烨然若神人(2)查字典顾而乐之①回头,回头看。②视,看。③只是。④但是:反而。(3)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菰蒲/零乱欧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B.湖中菰蒲零乱/欧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C.湖中菰蒲/零乱欧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D.湖中菰蒲零乱/欧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25.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写出了雪后西湖宁静清远的景色,一个“绝”字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中透露出寒意,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B.乙文作者写游西山途经之地,用“掩映”“渺然”“缀发”“零乱”“翩翻”等一系列极富美感的词语,勾画出一幅充满野趣的江南图画。C.甲乙两文都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景物,如甲文中“一痕”“一点”,乙文中“湖烟乍起,蓝润如滴”,语言朴素淡雅,耐人寻味。D.甲乙两文都寓情于景,甲文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特点,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借景抒情;乙方用拟人笔法写柳态,景与情同至相生。26.把【甲】【乙】文段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27.甲乙两文都记叙了作者观赏风景的过程,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两文所表现出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23.消失……的样子②视;看24.B25.C26.(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2)道路两旁都种着古老的柳树,参差不齐,互相遮掩衬托。27.甲文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划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和豪爽率真、潇洒超脱的生活态度。当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崇祯五年”来纪年,暗示了自己对前朝和曾经的家乡的思念之情。乙文情感比较单一,作者通过描写西山的建筑、湖泊、树木、山峰等美景,“顾而乐之,殆不能去”,表达了作者对西山美景的赞美,陶醉于美景之中,怡然自得,以及依依不舍之情。【解析】23.绝:分析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可知,在两缕丝线的中间各加一短横,表示将丝线割成两段。可知“绝”的本义是断,引申为消失。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中人声和鸟叫声都消失了。然:烨然若神人:光鲜亮丽的样子如同神人。然:……的样子。一望渺然:一眼望去十分辽阔。顾:顾而乐之:我四处看看瞧瞧,心里感到快乐。顾,视,看。故选②。24.考查断句。句意为:湖中有点点水草,水鸟一上一下地飞翔,如同在江南的图画之中。“湖中菰蒲零乱”的主语是菰蒲。“欧鹭翩翻”的主语是欧鹭。“如在江南画图中”省略了主语游人。故断句为:湖中菰蒲零乱/欧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故选B。25.C.乙文中“湖烟乍起,蓝润如滴”句意为:湖中波光乍起,山间雾气湿润得像要滴水。“乍起”一词生动形象。“蓝润如滴”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此句不是白描。故选C。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余,我;强,勉强,尽力;三大白,三大杯酒;而,表顺承,就;(2)夹道,道路的两边;皆,都;掩映,遮掩映衬。27.考查文章主旨。甲文:根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于大雪三日之后,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独”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清雅高洁的不俗志趣与豪爽率真、潇洒超脱的生活态度。根据“崇祯五年十二月”可知,当时已是清代,作者还用明代的年号。“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特意点明两人是南京人,南京是明代旧都,这两处表现了作者的故国哀思。乙文:乙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清澈的湖水、参差的柳树、重叠的山峰、古刹与亭榭、湖中水草与水鸟、晚风、山间的云气,极写景致之美。“顾而乐之,殆不能去”直接抒情,表现了作者对此地美景的赞美与留恋之意。【参考译文】乙:从西直门出去,经过高梁桥,大约十里路,就到了元君祠。转而向北走,有十里平坦的河堤,道路两旁都种着老柳树,参差不齐,互相遮掩衬托,清澈的湖水大约有数百顷,一眼望去十分辽阔。西山山峰重重叠叠,随着波光荡漾。远处可以看见功德古刹和玉泉亭榭,有朱红色的门和碧绿的琉璃瓦,青绿的树林和翠绿的山峰互相呼应。湖中有点点水草,水鸟一上一下地飞翔,如同在江南的图画之中。我连着在金山及碧云寺、香山寺待了两天,第二日就骑驴回去。我放开缰绳,由青龙桥纵行湖堤上,晚风习习,湖中波光乍起,山间雾气湿润得像要滴水,柳条疯了似地摇摆,我四处看看瞧瞧,心里感到快乐,几乎不想离去。(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模拟预测)“写景诗文”专题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中雪后郑板桥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荚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丙]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央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①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英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加榻,鸿干②卧其。上曰:“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③口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④,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选自沈复《浮生六记之浪游记快》)注:①茆:同“茅”,茅草。②鸿干:沈复之友。③土人:当地人。④堪舆:风水。2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余孥一小舟(2)客此(3)于是舟子导往(4)而不及其玲珑2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但期合意,不论风水。31.甲乙两文画线句子,是怎样从感官角度表现雪景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2.甲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3.乙文中“痴”和丙文中“意”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案】28.(1)撑(船)(2)客居(3)引导(带领)(4)比得上29.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30.(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只是希望符合情趣,不谈风水。31.视觉,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写出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画面景象,营造清寂苍茫之感;听觉,人鸟声消失,写出了西湖静谧安静的环境,营造寂寥空旷之感。32.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表现自己清高坚忍、洁身自好的品质。33.“湖中人鸟声俱绝”依旧前往是“痴”的表现,静谧无声令作者向往:“不论风水,但期山水”是“意”的表现,赏心悦目的山水令作者向往,这两文都表现作者孤高纯洁的品格追求,不流世俗,不随波逐流。【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孥:撑(船)。(2)句意:在此地客居。客:客居。(3)句意:于是船夫便带我们前往。导:引导(带领)。(4)句意:只是比不上瑞石古洞的玲珑。及:比得上。2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于是邀上船夫与我们共饮,三人或唱歌或长啸,畅饮开怀。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因此可断句为: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3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1)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2)但,只、仅仅;期,希求、盼望;意,思想、意趣;论,衡量、评定。3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甲]文“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意思是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的画面,营造清寂、苍茫、凄凉的身世之感。[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此句从听觉角度写西湖雪景,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一方面写出了西湖之上的静谧、安静的环境;另一方面,因为雪大,所以无人、无鸟,突出了湖山封冻,进而营造了人声、鸟声俱寂的寂寥空旷之感。3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抓住主旨句,结合句意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思想。“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意思是: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表达对梅花的赞美;“清孤不等闲”又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33.本题考查主题理解。答题思路:结合语段(一)中的具体句子理解的“痴”,这个“痴”和作者的品格、追求、内心想法相关,结合语段(二)理解“意”,这个“意”同样和作者的品格、追求相关,找到“痴”和“意”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追求、品格上的相同点,抓住其中一点进行分析即可。示例:语段(一)中“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作者“痴景”的表现,白茫茫的西湖之上,没有一丝声音,静谧无声,这样的景色令作者神往,想去探寻、欣赏,表现了作者孤高、纯洁的品格追求。语段(二)中“但期合意,不论风水”表现作者和友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追求,寻找的不是好风水,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美丽的能够赏心悦目的山水,表现了作者脱俗的、不流于世俗的、孤高的追求。可见“痴”和“意”都能表现出孤高的品格和不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参考译文】[丙]于是船夫便带我们前往。上沙村在两山之间的夹道中。园林依山而无石,很多老树呈盘曲纡回之势,亭台窗榭栏杆一派素朴,竹篱茅舍,真不愧为隐士的居所。园中有一皂荚亭,树大得可尽两人相抱。我平生所历园亭,此园排在第一位。园子左边有山,民间称为鸡笼山,山峰挺直,顶上叠加巨石,犹如杭州城之瑞石古洞,只是比不上瑞石古洞的玲珑。山旁有一床榻形状的大青石,鸿干躺在上面说:“此地仰可观峰岭,俯可视园亭,既高旷且幽静,可以一醉方休了。”于是邀上船夫与我们共饮,三人或唱歌或长啸,畅饮开怀。当地人得知我们是来寻地的,误以为是相地看风水,便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说:“只求合意,不讲风水。”(2023·广东·统考二模)古文研究社提供了两篇古文,请你探究古人的志趣情操。【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客此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乙】刘伯川,家富而轻财,年四十,有田数千亩。一日,悉散予其亲闾,并臧获①一切遣去,独与其妻处。敞庐数楹旦暮饘②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邑人杨士奇,年十四五时,与陈孟洁谒伯川,二子皆其故人子,留款特厚。一日,雪霁酒酣,伯川命各赋诗言志。孟洁赋云:十年勤苦事鸡窗,有志青云白玉堂。会待春风杨柳陌,红楼争看绿衣郎③。士奇赋云: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④。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伯川顾士奇,笑曰:“寒士,寒士,鼎鼐⑤器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子其勉之。惜予不及见也。”后士奇果官至少师⑥,皆如伯川言。(节选自朱国祯《涌幢小品》,有删改)【注释】①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②饘(zhān):浓稠的粥。③绿衣郎:指新科进士。④琼瑶:比喻似玉的雪。⑤鼎鼐(nài):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⑥少师:从一品,掌佐天子。3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雪霁酒酣(2)顾士奇3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敝庐数楹旦暮饘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38.刘伯川与张岱皆非俗人,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各自“不俗”的体现。【答案】34.(1)消失。(2)尽力。(3)客居。35.(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36.(1)尽兴地喝酒。(酒喝得很畅快。泛指,尽兴,畅快。)(2)看。37.敝庐数楹/旦暮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38.张岱:寒冬雪夜去湖心亭看雪。刘伯川:①家富轻财,才四十岁就将家财、奴仆尽散,不求物质享受;②平时不与俗人来往,却厚待故人之子;③在雪停酒酣之际,让十四五岁少年赋诗言志;④善观人,一语言中杨士奇的未来;⑤对比追求功名的陈孟洁,刘伯川更加赞赏和看好不畏严寒,有寻梅之志的杨士奇,视之为大器。【解析】3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2)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3)句意:客居在这里。客:客居。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时就要将省略的部分翻译完整。句中重点词有:(1)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2)焉得:哪能;更:还。3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雨雪停止,尽兴地喝酒。酣:尽兴,畅快。(2)句意:看了看杨士奇。顾:看。3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破旧的房子只有数根楹梁,仅仅能够遮蔽风雨,早晚喝粥而已,平时也不和俗人交往,然而却善于看人。“破旧的房子只有数根楹梁”这是对房子的一个整体描述,在“楹”后断开;“而已”在文言文中常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在“而已”后断开;“然”表转折,在前面断开。故断句为:敝庐数楹/旦暮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38.本题考查文言对比阅读。【甲】文中,根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张岱在寒冬雪夜去湖心亭看雪,体现了诗人的雅趣。【乙】文中,根据“刘伯川,家富而轻财,年四十,有田数千亩。一日,悉散予其亲闾,并臧获①一切遣去,独与其妻处”可知,虽然刘伯川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却不重钱财,不追求物质的享受,甚至将家里的奴仆全部遣散掉了;根据“敞庐数楹,旦暮饘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邑人杨士奇,年十四五时,与陈孟洁谒伯川,二子皆其故人子,留款特厚”可知,刘伯川平时不与俗人来往,却厚待故人之子;根据“一日,雪霁酒酣,伯川命各赋诗言志”可知,在雪停酒酣之际,让十四五岁少年赋诗言志;根据“伯川顾士奇,笑曰:‘寒士,寒士,鼎鼐器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子其勉之。惜予不及见也。’后士奇果官至少师,皆如伯川言”可知,刘伯川看人眼光很准,对比追求功名的陈孟洁,刘伯川更加赞赏和看好不畏严寒,有寻梅之志的杨士奇,视之为大器。【参考译文】【乙】刘伯川,虽然家里很富有,但是却看轻财物,四十岁的时候,有数千亩田地。有一天,他把家里的财物全部分给他的亲戚和邻居,并将所有的奴婢也遣散离开,独自一人和他的妻子住一起。破旧的房子只有数根楹梁,仅仅能够遮蔽风雨,早晚喝粥而已。平时也不和俗人交往,然而却善于看人。同乡里有个杨士奇,十四五岁时,曾与陈孟洁一起去拜见刘伯川。由于他俩的父亲都是刘的老朋友,所以刘伯川对他们的招待都特别好。有一天,三人饮酒到沉酣畅快时,雪也正好停了。刘伯川要他俩赋诗言志。陈孟洁写诗道:“十年勤苦事鸡窗,有志青云白玉堂。会待春风杨柳陌,红楼争看绿衣郎。”杨士奇写诗道:“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④。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刘伯川看了看杨士奇,笑着说:“寒士寒士,今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人有不为,然后才可以有为。你要好好努力。可惜我老了,以后的事儿都看不到了。”后来杨士奇果然一直做到少师。两人的结局,都被刘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室租赁与咨询顾问服务合同
- 成本控制与降低运营成本指南
- 装卸承包合同协议年
- 建筑装饰装修行业指南
- 2023年宝安区积分入学规则
- 精装修公寓装修合同
- 货物运输代理合同书
- 医疗器械与药品研发技术作业指导书
- (高清版)DB2105∕T 001-2022 地理标志产品 连山关刺五加
- 2025年荆门道路客货运输从业资格证b2考试题库
- 2012年安徽高考理综试卷及答案-文档
- 《游戏界面设计专题实践》课件-知识点5:图标绘制准备与绘制步骤
- 自动扶梯安装过程记录
- MOOC 材料科学基础-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智慧供热管理系统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
- 帕金森病的言语康复治疗
- 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调研分析报告
- 上海星巴克员工手册
- 猫狗创业计划书
- 复产复工试题含答案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