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李时珍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月联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邯郸涧沟龙山文化遗址的考古中,出现了一些奇异的现象,如两座半地穴式房址中各有三个人头盖骨被放置在房屋中央。这些头盖骨都是用于饮水的杯子,这种用头盖做杯碗的风俗曾广泛流行于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区,我国中原地区也很流行。这一考古发现主要是说明()A.原始社会特殊性质 B.中外文明的远程互动C.劳动力具有特殊价值 D.文化之间的高度相似【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用人头盖骨做杯碗,展示劳动力具有特殊价值,C项正确;此时处于新石器时代,说明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人剥削人的可能,没有讲述原始社会的特殊性质,排除A项;邯郸头盖骨杯碗风俗的流行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种风俗不仅在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广泛传播,还在我国中原地区也很流行,表明当时的文化交流已经跨越了地理界限,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非常频繁和深入,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本题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不能仅凭头盖骨杯碗中国与欧亚大陆相同就说明文化之间的高度相似,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来自原卷,本站保留建议)2.阅读三则史料,由此可知()《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①:个人立场影响著述态度②:史料记载的内容互相重合③:史料分为一手和二手史料④:古蜀国的探讨十分复杂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三则史料都涉及黄帝及其后代的事迹,但具体细节和表述有所不同,个人立场影响著述态度在材料中并没有讲述,①错误;三则史料都涉及黄帝及其后代的事迹,但具体细节和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存在重合,都涉及黄帝、嫘祖、青阳、昌意等人物及其关系,②正确;根据史料内容无法推断出史料是否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③错误;三则史料的记载存在差异,说明古蜀国的探讨十分复杂,④正确。综上所述可知,②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包含A、B、C项。故本题选D项。3.太和九年(485)十月,冯太后采纳给事中李世安建议,十五岁以上男子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还田于官,桑田可以作为世业。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这一举措旨在()A.协调阶级矛盾 B.开发无主荒地C.恢复发展生产 D.照顾地主利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的实行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从而有助于农业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将大量土地平均分给农民不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一定能够协调阶级矛盾,排除A项;这些被分配的土地并不一定都是荒地,排除B项;这一举措不利于照顾地主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4.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据此推断()A.商业广告的发展 B.高超的绘画艺术C.商品贸易的繁荣 D.丰富的社会生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两幅图片展示了商业活动的丰富,反映了当时商品贸易的繁荣景象,C项正确;商业广告的发展应体现在形式的多样,两幅图都有相似的广告形式,没有体现出新的广告形式内容,排除A项;两幅图都属于风俗画,以写实为主,没有体现高超的绘画艺术,文人画更能展现高超的绘画艺术,排除B项;丰富的社会生活应体现在百姓的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5.《辽史·张琳传》中记载“(张琳)擢南府宰相。初,天祚之败于女直(即天祚帝被完颜阿骨打击败)也,意谓萧奉先不知兵,乃召琳,付以东征事。琳以旧制,凡军国大计汉人不与,辞之。上不允。”据此可知()A.南北面官提高行政效率 B.官员职权的分界不明显C.皇帝对张琳的认可 D.皇权与人权的制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辽代(中国)。据材料“(张琳)擢南府宰相。初,天祚之败于女真(即天祚帝被完颜阿骨打击败)也,意谓萧奉先不知兵,乃召琳,付以东征事。琳以旧制,凡军国大计汉人不与,辞之。上不允”可知,张琳原属于南面官,本来应当管理汉人事务,确可以担任讨伐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主帅,身为文官确可以担任武职,说明辽代官员职权的分界不明显,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祚帝被阿骨打击败时,认为萧奉先不知兵,于是召见张琳,将对抗阿骨打的任务托付给他”,未涉及南北面官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张琳因何受到天祚的认可与信任,而材料说明张琳担任讨伐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主帅主要是其职位,不是受到皇帝认可,排除C项;在辽代后期,随着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辽朝的君主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不太可能受到人权的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6.美国学者丹尼斯·弗莱恩和阿拉图罗·热拉尔德兹提出全球贸易在1571年(明隆庆五年)诞生的观点。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白银成为促成全球贸易诞生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需求供给经济规律指引下,本土内生原发型变革推动中国再度走向海外,中国特色的资源开发与贸易模式形成全球化启动的基本要素与模式,也形成全球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A.货币化改革加速融入世界B.新航路开辟促进贸易往来C.隆庆开关提高了国际地位D.全球贸易在隆庆五年诞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美国学者丹尼斯·弗莱恩和阿拉图罗·热拉尔德兹认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改革推动全球贸易的诞生和发展,加强了明朝与海外之间的联系,可见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朝货币化改革与融入世界之间的关系,A项正确;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涉及新航路开辟,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明朝国际地位的信息,材料主要强调明朝货币化改革推动明朝积极融入世界,排除C项;D项是美国学者丹尼斯·弗莱恩和阿拉图罗·热拉尔德兹的个人观点,此观点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共同认可,排除D项。故选A项。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在《波兰分灭记》中这样记载波兰,由此可知()“波兰国于俄、普之间,蹯于黑海之下,辟疆二十八万里为大,萃民一千五百万为强。地脉环抱,鸿图闳廓。除俄国外,虽欧洲五大国莫之与京。”“势益残酷,奴其君,虏其臣,虐杀无辜,剥丧羸弱,稍有才智者必虔杀之,稍有名望者必鱼肉之,务使爪牙净尽,股肱四裂,然后抉其腹而并分其脔焉”A.改变了光绪帝变法的态度 B.动摇了守旧派的势力C.证实了国家改革的必要性 D.提高了变法的影响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期间(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1898年8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波兰分灭记》,中国若受制于贵族大臣,无法及时推行变法,或将重蹈波兰被列强瓜分的覆辙,以此来提高变法的说服力,这本书给了动摇中的光绪帝以勇气,A项正确;仅凭此书无法动摇守旧派的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时间是戊戌变法期间,已经处于变法期间,排除C项;材料中仅是上书皇帝坚持变法,并未涉及到变法的效果,无法得出提高了变法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8.郑观应在甲午战败后指出:“余尝与海军诸将领相识,亲见其意气自豪,嫖赌是务,不但海道图、海战阵法有所未习,即船中枪炮若干,机器何名,问之亦茫然也。惟于各口立私宅、包歌姬,或多娶小妻分置各海口,船一抵埠即身归私宅,酣歌恒舞,俾昼作夜已”。据此可知()A.北洋海军的战力低下 B.民族危难遭遇的悲痛C.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洋务运动的徒有其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据材料可知,郑观应在甲午战败后进行反思,他认为当时的中国海军将领生活上腐化,不习海道图,不精通海军战法,甚至对军舰上枪炮不甚了解,这些现象折射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C项正确;材料提及海军,没有明确指代近代中国哪支海军,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有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军,排除A项;材料信息涉及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郑观应对民族危难遭遇的悲痛,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郑观应对甲午战败的反思,不涉及作者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9.1933年盛世才主政新疆后,不仅借助苏联的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还仿效苏联构建以“亲苏反帝”为核心的话语与民族政策,最终形成包括“民平”(民族平等)在内的“六大政策”;在此过程中,联共党员张义吾、王立祥等先后为新疆省政府撰写《政府目前主要任务》等文章,不断对该政策进行阐释与宣传,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鼓与呼。由此可知()A.巩固了西北地区的统治 B.宣传中共抗日文化方针C.动员新疆群众参与革命 D.落实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的主要信息是:1933年盛世才主政新疆借助苏联力量巩固自身统治,出台了民族平等在内的“六大政策”,且联共党员不断的在当地为民族平等政策进行阐释宣传,这些民族平等措施有利于巩固近代新疆所在的西北多民族聚集地区的社会稳定,进而利于巩固西北地区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主干信息只提到“亲苏反帝”未涉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盛世才主政新疆的方针措施,未涉及革命问题,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的是盛世才亲苏和联共党员,而非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10.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高度重视我国版权事业的发展和对外合作中关于版权的保留性条款,主张我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支持国内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起草和实施,同时也大力推进中国出版社开展涉外版权工作,并逐步恢复稿酬制度。这说明()A.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品创作C.精神产品和版权收益难以得到保障D.开启了我国版权事业发展的新阶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据题干“高度重视我国版权事业的发展和对外合作中关于版权的保留性条款,主张我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支持国内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起草和实施,同时也大力推进中国出版社开展涉外版权工作,并逐步恢复稿酬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加快推进版权建设,通过加入相关的世界组织、立法等手段措施来建立版权工作体制机制,强化版权全链条保护,这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无法得出其推动了作品的创作,排除B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措施不能直接等同于当时存在精神产品和版权收益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排除C项;“开启了”无从得知,且此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版权事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11.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中的人格概念,起初仅适用于罗马市民,但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卡拉卡拉皇帝于公元212年颁布敕令,赋予所有自由人罗马市民权,使得权利义务主体的范围扩展到所有自由人。这一变化反映了()A.人民的地位得到了改善 B.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法律C.巩固罗马国统治的需要 D.安东尼鲁斯敕令对法律的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题意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越来越多的自由民获得了罗马市民权,这就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从而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C项正确;使越来越多的自由民获得了罗马市民权,但并不能据此说明人民的地位得到了改善,排除A项;罗马市民权的扩大并不是对原有社会法律的改变,排除B项;安东尼鲁斯的敕令是在扩大罗马市民权的范围,并不是在完善法律,排除D项。故选C项。12.观察黑死病的传播,据此可知()①黑死病向北缓慢扩展②中世纪社会黑暗腐败③医学治疗能力的低下④黑死病动摇宗教根基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据题干“瘟疫在固定时期的扩张”曲线方向可知,黑死病总体的蔓延方向是向北缓慢扩展,黑死病存在多年且扩展范围较大,说明当时医学对此的治疗能力底下,①③说法正确,A项正确;材料中展现的是黑死病的发展态势,无法体现社会的统治状态,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材料中展现的是黑死病的发展态势,无法说明宗教的状态,更无法得出黑死病动摇宗教根基的结论,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3.1532-1534年间,议会通过了“教士首年新俸法”和“禁止税收上缴教廷法”,改为上缴英国国王,议会还同意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需向教皇请示。这表明()A.英国议会制约教权 B.国王地位得到提升C.税收能力的提高 D.与教廷关系破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题意可知,英国议会规定税收由上缴教会改为上缴国王,而且英王还有了任命英国主权的权力,这都是对教会权力的制约,说明英国议会制约了教权,A项正确;对教权的制约都得益于议会,因此并不能体现国王地位的提升,排除B项;议会是改变了税收的上缴对象,并不能说明税收能力提高和与教廷管理破裂,排除C项、D项。故选A项。14.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取消自由否决权,采用多数通过的表决权;废除国王选取制度;司法权归法院。这一些措施旨在()A.巩固波兰的国家统治 B.缓解社会环境带来的矛盾C.维护波兰的民主政治 D.维护苟延残喘的君主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波兰)。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1793年波兰颁布《五三宪法》,取消自由否决权,废除国王选取制度,司法权归法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侵略瓜分以及国内贵族民主制下的波兰政府的腐败,波兰议会主张进行改革,从而维护波兰统治,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93年波兰的改革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矛盾,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波兰政权的性质是贵族民主制,不符合民主政治,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93年波兰议会主张进行改革,目的是维护波兰统治,与维护君主制度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A项。15.观察如图,该图旨在说明()A.经济危机的循环性 B.经济危机有周期性C.经济危机的根本性质 D.产能过剩会引发危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5-1929年的是世界。根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后,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就会周期性发生,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无法解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无法解决,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性质,C项正确;经济危机循环性是表格呈现的内容,题干的设问是循环的本质,排除A项;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是表格呈现的内容,题干的设问是具有周期性的本质,排除B项;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无法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16.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苏政策开始转型,美国充分利用苏联在道德、经济和结构层面的弱势和美国在技术、价值和经济方面的优势,采取全面竞争政策试图从内部改变苏联政权和社会主义阵营,尤其体现在军事和经济领域。这一改变说明()A.美国企图以内部瓦解苏联B.美国处于冷战的上风口C.苏联的发展威胁美国霸权D.两国的发展理念不相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苏联)。根据“采取全面竞争政策试图从内部改变苏联政权和社会主义阵营,尤其体现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可知美国意图从苏联内部对苏联进行瓦解和颠覆,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美国改变对苏联的政策,但不能说明美国出于冷战的上风口,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美国意图瓦解苏联,C、D项明显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乡贤与信义的关联源自何为乡贤的观念。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目的意志性,并有望成为具体行为规范之引导。“德才兼备”,是人们对于乡贤的基本观念,也是乡贤价值认知的逻辑起点。材料一《说文解字》:“贤,多才也,从贝臤声。”臤是“贤”的本字,原始含义是指那些既有高尚品性,又有办事能力,且服务于君王的人。当“臤”成为单纯的字件之后,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另造“贤”字,“賢”从“貝”,与财富有关。因此,“贤”可以理解为能力超群、品性高尚的富有者。当“贤”与“乡”结合,就是乡村之贤。作为一个历史沉淀下来的词汇,“乡贤”曾获得一个官方定义,即“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道德、品行、学识与功业等四者组合,便类型化为“德”与“才”。传统上,乡贤素养主要表现为“德主才次”,这主要归因于传统乡村治理更多实行强制服从的管制模式,也即,以高尚道德品行进行示范的卡里斯玛型权威(CharismaticAuthority)。在道德权威下,“才”被置于次要地位。然而,当下乡贤是在乡村振兴语境下出现的,“德次才主”似乎顺其自然了。——摘编自徐祖澜《论乡贤的信义义务》材料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孟子·离娄上》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从哲学角度,天道与人道是有区别的。人道更多指做人的道理,与诚信类似。但若进一步分析,“诚”强调主体内在道德品质,而“信”则指主体外在行为准则,即,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换言之,“诚信”得塑造内外兼修、内德外才的贤人。现代意义上的诚信则移植于西方,被更多赋予其法律意义。相似之处是,在西方文化中,诚信原则也经历了从道德到法律、从主观到客观的演变过程。罗马法将为那些未受法律调整的交易行为进行辩护而表述为一种笼统的“善意”,经由大陆法系发展而获得诸如法律价值判断、填补法律漏洞以及修正制定法等工具理性,至20世纪之初,德国民法通过判例与学说使之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而《瑞士民法典》则最终以实在法的形式将之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表达了市民社会普遍的道德追求,那就是“信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而在英美法中,诚信原则存在着主观诚信与客观诚信之分。在主观诚信与客观诚信相分离的状态下,诚信原则会以何种内涵回应乡贤德才素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编自徐祖澜《论乡贤的信义义务》(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比较出中外乡贤的信义的差异并分析原因。(2)对古代乡贤信义的研究有何种用处,请提出你的观点,并加以说明。【答案】(1)差异:中国:道德、品行、学识与功业等四者相组合,强调“德主才次”;具备塑造内外兼修、内德外才的特征;西方:诚信原则是乡贤的必备素养。原因:儒家思想强调德治,重视道德约束;西方崇尚法治理念,重视法律约束。(2)观点:在现代社会,乡贤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说明:乡贤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威望,同时具备才能和德行,在乡村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能够做出重要贡献。他们在乡村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研究古代乡贤信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通过对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第一小问差异:由材料“当‘贤’与‘乡’结合,就是乡村之贤。作为一个历史沉淀下来词汇,‘乡贤’曾获得一个官方定义,即‘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道德、品行、学识与功业等四者组合,便类型化为‘德’与‘才’。”“德主才次”“在道德权威下,‘才’被置于次要地位。”“‘诚信’得塑造内外兼修、内德外才的贤人。”可知,中国:道德、品行、学识与功业等四者相组合,强调“德主才次”;具备塑造内外兼修、内德外才的特征;由材料“‘信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而在英美法中,诚信原则存在着主观诚信与客观诚信之分。”可知,西方:诚信原则是乡贤的必备素养。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传统乡村治理更多实行强制服从的管制模式”“诚信原则也经历了从道德到法律、从主观到客观的演变过程。”及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德治,重视道德约束;西方崇尚法治理念,重视法律约束。【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与中国。由材料“乡贤与信义的关联源自何为乡贤的观念。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目的意志性,并有望成为具体行为规范之引导。‘德才兼备’,是人们对于乡贤的基本观念,也是乡贤价值认知的逻辑起点。”及所学可知,在现代社会,乡贤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乡贤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威望,同时具备才能和德行,在乡村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能够做出重要贡献。他们在乡村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研究古代乡贤信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通过对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史学有一个悠久的传统,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的时候,或是在大动乱的前后,我国总有史学的杰作出现。在经过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了汉武帝时,统一的局面才巩固下来,就在这个时候,司马迁写出了他的《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变乱、分裂,通过了隋唐时期的稳定,到了唐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比较突出,就在这个时期,杜佑写出了《通典》。……《史记》的史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取自先秦文献和政府档案,也有作者司马迁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司马迁在此基础上,考信择善,当书则书,秉正不阿,疑则存疑,或缺略不论。刘向、扬雄等汉代知名学者都服其有良史之才,以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南宋史学家郑樵推崇通史,撰写了《通志》。他所谓“通”,总是和“会”字并举,称作“会通”。“会”,是大量汇集历史文献,加以编排。“通”,是记载不同朝代前后相续、不断代为书。“会通”即“通前代之史”,“会天下之书”。他用这个标准称赞司马迁“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后来,元朝史学家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这是一部关于典章制度的巨著,材料丰富。他在总序中说:“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然则考制度、审宪章,博闻而强识之,固通儒事也。”——摘编自曹大为总主编《中国大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北宋时期、明清之际出现的一部史学杰作。(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郑樵和马端临三人撰写史著的异同之处。【答案】(1)史学杰作:北宋时期,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明清之际《明史》为“二十四史”之一,对前朝历史进行了总结。(2)不同:司马迁在《史记》中批评不虚美不隐恶,重在考信择善,是纪传体通史,而郑樵倡导“会通”,重视文献的汇总及同朝代历史的贯通,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深入研究制度史。相同:以汇集、整理、评议历史为目的,体现了史学家求实、求真的共同追求。【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北宋、明清(中国)。史学杰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和明清之际《明史》为“二十四史”之一,对前朝历史进行了总结,是两个时期杰出的史学著作。【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不同:根据材料“司马迁在此基础上,考信择善,当书则书,秉正不阿,疑则存疑,或缺略不论。刘向、扬雄等汉代知名学者都服其有良史之才,以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司马迁在《史记》中批评不虚美不隐恶,重在考信择善,是纪传体通史;根据材料二“‘会’,是大量汇集历史文献,加以编排。‘通’,是记载不同朝代前后相续、不断代为书。‘会通’即‘通前代之史’,‘会天下之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而郑樵倡导“会通”,重视文献的汇总及同朝代历史的贯通;根据材料二“元朝史学家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这是一部关于典章制度的巨著,材料丰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深入研究制度史。相同:根据材料“司马迁在此基础上,考信择善,当书则书,秉正不阿,疑则存疑,或缺略不论。刘向、扬雄等汉代知名学者都服其有良史之才,以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和‘会’,是大量汇集历史文献,加以编排。和然则考制度、审宪章,博闻而强识之,固通儒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以汇集、整理、评议历史为目的,体现了史学家求实、求真的共同追求。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早期的司法实践,多采取灵活的审判程序和形式。早期的诉讼被赋予了贬义:“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基层社会治理强调将纠纷化解在成讼之前,尽可能避免非此即彼的司法裁判。这不是成文法律的规定,而是长期以来的诉讼习惯。春秋战国公布成文法至清末变法修律,诉讼制度成为法典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由于实体的私法规范主要表现为不成文的礼,审判活动则主要靠诉讼习惯予以规制。而司法介入民事纠纷的方式、司法审判的程序等,大部分是诉讼习惯的调整领域。--摘编自汪世荣《中国古代的民事诉讼习惯》材料二中国古代民事审判的法律条文较多,成文法是比较发达的。根据黄宗智教授的统计,按照官方的表达,“户律”一章大都谈的是细事,但它却占了1740年清律436条律文中的82条,占了1900年左右薛允升所编律的1907例中的300例。这些律和例构成了清代民法的主体。从现有对判牍研究的成果来看,通过对宋代判牍的研究,王志强指出,在现存共计220件书判中,判决结果与所引或所考法律依据一致的有111件,占50%;与法意不合的92件,占42%。可见,法律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此外,书判没有引述法律,且已不可考详而以其他理由裁判的有156件。然而王志强同时指出,虽然表面上引述法律依据,可是实际上却任意解释法律,情理起了重要作用,即使是符合法律的裁判,情理也有重要意义。——摘编自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等(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民事诉讼对于今天《民法典》的价值(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外民事诉讼习惯”为主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价值:民刑分离;重视立法,有法可依;厚植中国传统人伦文化,礼法结合;辅助化解纠纷和稳定基层治理。(2)论题:中外民事诉讼习惯根植于各自的诉讼文化传统。论述:中国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和谐、礼让和道德教化,而西方法律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因此,中外民事诉讼法律呈现出差异。中国法律及诉讼文化以追求和谐为目标,当事人往往更倾向于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解决纠纷,而非直接对簿公堂,如政府通过委派调解等诉讼外方式解决纠纷。另外也会尊重传统习惯,在处理民事纠纷时,中国法律还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用行业惯例、地方习俗以及当事人之间长期形成交易习惯等,以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西方民事诉讼习惯更加注重程序公正,认为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法官则保持中立的裁判者地位。在英美法系国家,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诉讼的发动、继续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当事人,法官仅在必要时进行干预。此外还有陪审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往往可以请求陪审团参与审理。综上所述,中外民事诉讼习惯根植于各自的诉讼文化传统,中外的民事诉讼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基层社会治理强调将纠纷化解在成讼之前,尽可能避免非此即彼的司法裁判”可得出“民刑分离”;据材料一“春秋战国公布成文法至清末变法修律”可得出“重视立法,有法可依”;据材料二“情理起了重要作用,即使是符合法律的裁判,情理也有重要意义”可得出“厚植中国传统人伦文化,礼法结合”;据材料二“按照官方的表达,‘户律’一章大都谈的是细事”可得出“辅助化解纠纷和稳定基层治理”。【小问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今中外。据本题设问信息“中外民事诉讼习惯”为主题可得出“中外民事诉讼习惯的基本差异”。接下来展开论述,可以从中外的诉讼特点说起,中国法律及诉讼文化以追求和谐为目标,这体现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往往更倾向于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解决纠纷,而非直接对簿公堂,尊重传统习惯,在处理民事纠纷时,中国法律还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用行业惯例、地方习俗以及当事人之间长期形成的交易习惯等,以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西方民事诉讼习惯的特点更加注重程序公正,认为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法官则保持中立、消极的裁判者地位。当事人主导,在英美法系国家,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诉讼的发动、继续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当事人,法官仅在必要时进行干预。民事诉讼中往往可以请求陪审团参与审理。然后分析中外民事诉讼习惯差异的原因,首先从法律传统上,中外民事诉讼习惯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各自法律传统的不同。中国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和谐、礼让和道德教化;而西方法律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最后总结,中外民事诉讼习惯根植于各自的诉讼文化传统,中外的民事诉讼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2024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开始的60周年。在这一年,国家出台了“新三线建设”的计划,也就是将东部地区大量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备份。为了在这次“新三线建设”中获得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合同3篇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合同(含优先购买权条款)2篇
- 提升工作满意度的年度举措计划
- 团队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计划
- 2024专业商标设计委托合同版B版
- 全新环保科技公司2024年度废物处理合同5篇
- 新年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 二零二四年度音视频系统安装合同5篇
- 2024年人工智能应用研发合同
- 2024年企业扩展生产融资合同范本版B版
- 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课件
- 民航机场临时高杆灯制作与安装及原有高杆灯的拆除工程不停航施工方案
- 城市排水数字化管理系统规划设计方案
- 服务业质量指导手册
- CCEA GC 11-2019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服务清单
-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评价量表
-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
- TCECS 822-2021 变截面双向搅拌桩技术规程
- 小学科技社团活动电子版教(学)案20篇
- 日语单词4000(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