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10月大报时评汇编(一)部分含有写作话题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10月大报时评汇编(一)部分含有写作话题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10月大报时评汇编(一)部分含有写作话题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10月大报时评汇编(一)部分含有写作话题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10月大报时评汇编(一)部分含有写作话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少了“黑话烂梗”,就不会说话了?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0月25日先来看这么两段对话:家长问:“考试结果怎么样?”孩子答:“芭比Q了!”几个同学一起玩,互飙“你个老6,你个老6”“你才是个老6!”如今,听到孩子嘴里的这些网言网语,有人一头雾水,有人心领神会,有人觉得童言无忌、无可厚非,有人表示“血压升高”“十分心累”。然而,当学生作文里,总能看到“我真的会谢”“我悟了”“我真的栓Q”等表达,如何减少网络黑话烂梗对人们语言文字能力的不良影响,越发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昨天我们聊过了呲牙笑的表情包,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聊聊黑话烂梗。数字时代,谁都会说两句网络流行语。这其中,难免鱼目混珠。有的黑话在语义上暗示不道德、不合法内涵,有的烂梗存在无趣低俗、造谣污蔑、暴力色情意味。一方面,年轻人学习能力强,乐于接触新事物,自然更容易掌握“网言网语”。另一方面,一些网络平台上,“黑话烂梗”成了“流量密码”,频频“霸屏”“上热搜”,进一步助推了其传播。一旦长期浸润在大量不规范、不健康的语言中,表达能力和判断力就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哲学家有云,“词语的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意在强调语言对人们认知的重要性。网络时代,万物皆“梗”,言必带“梗”。但语言本身也是个能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训练。如果任由无营养的黑话烂梗普遍使用,汉语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失去活力与色彩。有网友自嘲:看到瀑布,李白会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只能说“泰酷啦”“绝绝子”、“YYDS”……这无疑在消解语言组织的习惯,挤压个性化表达的空间。进一步讲,黑话烂梗天然具有把一切表达娱乐化、极端化、低俗化的倾向。谁能想到,名字中的一个“坤”字,都能成为霸凌的缘由;谁能想到,一句古诗词,也被赋予擦边的含义?谁又能想到,在网络上阐述不同观点,就动辄被贴上“杠精”“普信男”“小仙女”等标签?无论是把人身攻击当个性,还是把低俗下作当幽默;无论是把悲剧痛苦当消遣,还是把消解经典当趣味……黑话烂梗看似调侃,实则通过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或消极、或焦虑的心态。正因如此,前不久,有关部门已部署开展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这无异于给我们提了个醒,语言的长河里,有水道,也有河床,切莫越轨、决堤。也要看到,整治网络黑话烂梗,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网络流行语。不少网络流行语的生动表达,形成了社会现象,也刷新了文化景观。这恰恰证明了现代汉语旺盛的生命力。《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特种兵式旅游”等词语都出自网友的创作。近年来的“逆袭”“躺平”“隐形家务”等词语,在网上“火了一把”后,更逐渐走入词典,融入日常生活;而类似“蓝瘦香菇”“宝宝不哭”等热词则逐渐“落灰”。可见,语言如一脉活水,也在不断流动中新陈代谢、沉淀流失。有人说,如果把语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么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就是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从热词中驱散负能量的寒霜,才能让语言的城市更繁荣。这正是:黑话堆成山,“网梗”被玩烂。交流重真诚,表达要规范。链接阅读:02.小学生爱用网络流行语,与其禁止不如教会他们辨别来源:南方都市报韩浩月2024-10-26让学生用“栓”字组词,竟然组出了“栓Q”,作文里还出现了“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的句子。有英语老师表示,网络用语不光影响语文,“我刚上英语课,讲到一个词语barbecue,学生立刻就接嘴说‘芭比Q了’”。据《长江日报》报道,为引导孩子规范书写词汇,武汉市育才小学、光谷第五小学等多所小学的语文教师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包含部分中英文混合的网络流行语、首字母缩写流行语、粗俗谐音词汇、表意不明的词汇等。小学生使用网络用语,是网络应用普及的必然结果。在全社会不同人群均受到网络影响的时候,小学生也不能例外,只要小学生接触网络,或者与家中、校园里的“网络达人”接触,就避免不了耳熏目染,学就一套网络词汇,对此不应夸大其负面影响。要知道,小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词汇,是受环境影响,除非网络流行语全面消失,否则总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被学生们学习到。这个时候,堵不如疏,在教育层面,“禁用令”并不会起到根本的禁绝作用,甚至会激起学生们的叛逆心理。他们哪怕不在写作文时使用,不当着老师的面说,也避免不了会在日常线上线下交流时,变本加厉地把说网络用语当成一种时髦。当然,网络用语在丰富语言的同时,也使得年轻人的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一句“666”就可以取代“优秀”“厉害”“令人惊叹”“叹为观止”等词语。当网络用语在小学生中流行时,对他们也会成为语言贫乏者的担忧是合理的,但除了“禁用令”之外,学校与老师或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来对小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对网络用语有辨别意识,知道网络用语的鲜活与灵动,也知道网络用语的单一与局限。如果小学生可以做到既懂网络用语的意思所指,又能主动用正常的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则是最理想不过的结果。有人会觉得,成年人都难以抗拒网络用语简单粗暴的表达,小学生怎能有抵抗的意志力?这样的怀疑,或是轻看了小学生对语言词汇的吸收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通过文字、视频、有声读物等载体获取大量词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谁掌握了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主动性,谁能够让孩子发掘语言之美与词汇之妙,谁就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与表达。在禁止孩子使用网络用语的同时,语文教师是否也有必要反思一下,课堂教育是否具备与网络语言进行竞争的魅力?唐诗宋词等优美语言是否通过绘声绘色的现代教育方式抵达了孩子们的大脑与心灵?所以,想要小学生的语言灵动多元,最重要的不是禁止而是对比。什么网络用语在孩子们那里流行,就把那些词语拿过来讲清楚、讲透,讲这些网络用语的直接,讲它们为什么会流行,去除孩子们的好奇心与赶时髦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再拿出与流行网络语言相对应的词汇,教会孩子们去辨别、取舍,比如“主要看气质”,古语是“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如“也是醉了”,古语是“行迈靡靡,中心如醉”;比如“城会玩”,古语是“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有了这样的对比,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会知道真假香臭,也会逐渐放弃网络用语,使用自己喜欢的词汇。03.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抢位与错位,道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法论,也蕴含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抢位发展,就是要积极进取、抢抓机遇。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机遇稍纵即逝。谁能在创新上抢占先机,谁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从低空经济迅猛发展到人工智能融入生活,从脑机接口聚链成势到量子信息频频突破,各地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正是为了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进而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错位发展,就是要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能“齐步走”。只有在错位中找准自身定位,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得益于坚实的产业基础,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重要工程机械制造基地,湖南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地处向西开放前沿,新疆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比较优势才能获得竞争优势、集聚发展胜势。如果说抢位是在时间坐标中敢为人先,错位则是在空间坐标中各展其长。不敢抢位,就不好进位;不会错位,就容易失位。要将二者更好结合起来,方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到自贸试验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从高铁动车“一骑绝尘”到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我们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争先,靠的就是抢位发展的魄力,靠的就是“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从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到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科创中心、开放高地,各地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离不开错位发展的智慧,也得益于一抓到底的韧劲、久久为功的恒心。科学把握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要处理好快与慢、同与异的关系。既紧跟时代潮流,又保持自身定力;能在千帆竞发中抢占先机,也能在绵绵用力中厚积薄发。不论是抢位还是错位,都要求在全局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立足区域、放眼全国,明确本地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位置,才能下好一盘棋、共谱协奏曲,“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河北主动对接京津科创资源,2023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是2014年的12倍,“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同模式愈发成熟,实现共同发展。事实证明,承认客观差异,才能杜绝盲目上马、贪大求全;强化协调联动,才能避免各自为战,形成聚合效应。有学者用“雁阵模式”概括中国产业发展格局。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各展所长、齐头并进,才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畅通国内大循环。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积极抢位,善于错位,先声夺人但不急躁冒进,立足实际但不故步自封,不断下好先手棋、制胜棋,定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积蓄动能。04.千剧一面的古偶,你看够了吗?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0月28日近段时间,千篇一律的古装偶像剧,受到不少诟病。比如,演技不够、造型来凑,黑化靠画黑、年轻靠刘海,神仙穿白衣、满屏“蟑螂须”;比如,人设雷同、剧情重复,男主不是高冷神仙就是孤傲王爷,女主不是天降穿越者就是改命大女主,两人常常始于互怼对立,继而情愫暗生,历经误会虐恋,最终修成正果……曾经的“爆款制造器”,缘何成了“复制印刷机”?愈发同质化的古偶剧,又该走向何方?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剧集流水线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观众“受不了”的,究竟是不是套路化的影视内容?辩证来看,流水线也意味着类型片模式在市场的成功,以及电视剧工业的成熟。每一种套路背后,都是无数热播作品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许多在荧幕上红火几十年的影视品类,离不开固定的“几板斧”。比如韩国偶像剧中的“车祸、失忆、治不好”,日本青春剧中的“加油、嘴炮、满街跑”。虽然相关元素反复出现,但并不妨碍它们收获口碑与收视率,可谓“经典永不过时”。当下的很多古偶剧,服道化不可谓不吸睛,制作不可谓不精良,为何很多人直呼“看不下去”?千剧一面是表象,敷衍和浮躁的态度、个性和表达的丧失才是深层原因。套路就像一条已经铺好的路,制作者只需沿着它走,就能相对轻松地拍出一部“合格”的作品。而决定它是标准品还是精品的,很大程度上看有没有精心的打磨、细节的铺垫、角色的成长,这映照创作态度,决定观众观感。有人设而无人物、有爽点但无逻辑,当吸引观众的逻辑内涵被压缩为几个扁平化的关键词,触动心灵的“爱情”“友谊”被符号化为炒CP、工具人,只剩下浮于表面的“工业糖精”和俗套反转,怎能不让观众审美疲劳,弃剧而逃?陷入粗制滥造、无脑粘贴的恶性循环,古偶剧的困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优秀团队稀缺、精细化生产能力不足的局限,有剧情让位演员、追求个人出圈胜过剧集出彩的弊病,也有剧本依赖网文IP、本身质量便参差不齐的短板。除此之外,或许还在于,大数据时代的制作平台,更加“精明”也更为短视。依靠流量的波动、数据的变化,平台能够精准捕捉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演员偏好。根据公式嵌套出的“剧情+演员+营销”,是一种商业逻辑而非拍摄逻辑,可能偶有水花,但未必能出长红爆款。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今年以来,许多古偶剧的反响低于预期,甚至有了“古偶灾年”的调侃。那么,古偶剧会消亡吗?从古偶剧自身特性来看,它具备不少“先天优势”。架空背景和宏大设定可以使其跳出种种限制,甚至自成体系,去思考和讨论差异化的理念、命题;随着拍摄技术和特效的精进,呈现出的奇幻视觉效果也是其他类型剧所不具备的;脱离现实的虚拟爱恋能带去情感寄托,出圈率高、造星能力强……这些优势注定古偶剧不会缺少受众。但要赢得收视也赢得口碑,必须跳出舒适圈,创新提质。一方面,制作方必须有破有立。破除单纯逐利的流量思维,树立精品意识,尊重影视剧创作的客观规律,提升编剧和导演话语权;摒弃简单复刻、盲目拼贴的创作惰性,潜下心来挖掘观众需求、关注时代痛点,塑造立得住的人物和立意深刻的故事,以情感和内涵来引发共鸣。另一方面,观众也可以多“用脚投票”,对低质套路化古偶剧果断说不,拒绝贡献点击量,用市场反馈压缩相关剧集生存空间,倒逼影视行业转型创新。在大胆革新与精益求精中不断成长,期待古偶剧终能走出“安全区”,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创意生产流水线,真正百花齐放,欣欣向荣。这正是:制作只图名利事,套路多、质低劣,观众岂能留?创新提质天地宽,出精品、百花绽,何愁无人看?05.“学习困难”,是病了么?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0月29日近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火了。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跃跃欲试,也有网友调侃“原来自己数理化不好是有病啊”。实际上,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江苏、江西、湖北等地,不少儿童医院专门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大多一号难求。“学习困难”患者真这么多?哪种情况算病?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成绩不理想就是“学习困难”症?学习不好有得治?望文生义,容易产生误读。首先应该明确,医生眼中的“学习困难”,和大众或很多家长理解的“学习困难”,并不是一回事。医学上的“学习困难”是“不能学”的概念,比如,由于多动症、自闭症、阅读书写障碍等神经系统发育问题,使人在听、说、读、写、推理、计算、想象等活动中表现出不完整的能力。例如,有的孩子就是想不出来一张长方形的A4纸沿对角线对折,应该是什么样子。对此,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行为训练、运动辅助等,针对性加以干预。从这个角度看,“学习困难”门诊的设立,无疑有助于引导困扰的学生和家长积极寻求科学帮助,消除病耻感,转变学习不好一定就是因为“粗心大意”“不努力”等错误认知。真正确诊“学习困难”的孩子所占比重并不高。“学习困难”门诊为什么这么火爆?很大程度在于它戳中了许多家庭的教育焦虑、成绩焦虑。有的孩子存在“厌学”“拒学”情绪,自述“一上学,视线里全变成了黑白色”,是他在撒谎,还是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有的孩子成绩长期不见起色,看了“学习困难”门诊,就能让“学渣”逆袭成“学霸”?一些家长内心疑惑重重,渴望一个答案,也需要一个方向。实际上,除了“不能学”,还有“不会学”“不愿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有的不得其法,学习效果打了折扣;有的家庭关系紧张,使孩子情绪低落、内心承压,难以集中注意力;有的不适应学校作息规律,睡眠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佳……除了神经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因素、家庭教育、学习环境等等,都可能对孩子的学习状态造成影响。家长当局者迷、关心则乱,也大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学习困难”门诊,回应了不少家庭的现实所需,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帮助家庭一起查找症结,分析哪些是需要医学应对的病症,哪些是需要家校、孩子调整的问题,从而对症施治。症结在孩子身上,因却在别处,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2》里就有一个片段:一名6岁的小男孩一做作业就头疼、双腿抖动,经诊疗,孩子的病大概率是装的,但满满当当的兴趣班带来的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最终,医生的药方没给“装病”的娃,而是给了“卷王”的妈。孩子装病,也是一种病。在医学上,还有一种现象叫“癔症”,简单说是精神压力躯体化,如一位医生所提醒的,“压力可能转化为病历”,一味加码施压,也许适得其反。古语有言,学海无涯苦作舟。劝学之外,何尝不是在说学习本就不是容易的事儿。“学习困难”是一件值得重视但也需要科学认识的事,学习不代表一切,成绩不好也不能简单贴上“学习困难”的病症标签。每个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育儿路上难免焦虑。不过,每个人的兴趣禀赋不尽相同,要求每一步都不能落后,用成绩这一把尺子来量所有孩子,并不现实。在教育理念日渐科学的当下,这样的共识正在深化。遵循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这正是:学习难,不等于学习困难;问诊忙,也要多问问自己。06.总觉得自己没长大,是种什么心理?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0月31日网上有个有趣的对比:父母的30岁——岗位上发光发热,养育1-2个人类幼崽;我的30岁——追星手办、玛卡巴卡,不少人直呼“中枪”。古训讲“三十而立”,自古至今,30岁前后都被认为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如今,大批90后正处于这个阶段。只不过,想象中的成熟稳重,似乎没有随年龄如约而至,奔三奔四,依然觉得自己“像小孩”“没长大”的大有人在。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许多人所谓的“没长大”,并非“巨婴”概念,而是一种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匹配的感觉。这来源于对“长大”的一种微妙的共识:渐渐向社会人转变,成家生子等提上日程,行事稳重、端庄大方……“大人就要有大人样”的社会规训,“什么年纪就要干什么事”的社会时钟,在重要节点,尤为催人。人,总在对照中认知自我。以同龄人为参照系,眼见着有的人按部就班,工作、生活步入正轨,还没找到明确目标方向的、不急着进入标准化人生状态的,难免生出几分焦虑、犹疑情绪,仿佛自己在“长大”这件事情上被甩在了后面。以父母辈为参照系,过去的30岁和现在的30岁,好像也不一样。这并非错觉,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短短几十年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国家。置身宏大历史进程,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节奏。正如许多父母经常打趣的,“我在你这个年纪,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过去的同龄人,相对而言,更早步入社会,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如今,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拉长,社会观念变化,人们就业、成家、生子的时间在延后,选择也越发多样。加之,生活条件变好,独生子女比重高,两辈人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学者由此认为,我们正在进入“晚熟时代”。以儿时想象为参照系,长大的实感也不突出。想象中应该自由自在、独当一面的年纪,可能仍是沉溺猫猫狗狗的“幼稚鬼”,是依然学生气的打工人,是时常焦头烂额的“小透明”,是特立独行的“显眼包”……都说,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对于成长,或许也如此。看过了更多风景,见过了更大世界,但也面对着更多曾经想象不到的压力、烦恼、困惑。焦虑者有之,恐惧者亦有之。拒绝“长大”,似乎就能守住内心的自我、隔离现实的骨感。“我依然没能成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性格沉稳的合格大人”“我还是没有学会说漂亮话”……会做人、善处世、懂谋略、有城府,发现了吗,无论是享受、焦虑还是抗拒,我们很容易用是否严丝合缝地卡点社会时钟、是否迎合世俗规则、懂得人情世故来度量“长大”。的确如此吗?心理学上,判断一个人内心是否成熟的关键是自我发展水平。这是一个人对自身及世界的体验能够到多复杂的程度,体现在责任心、忍耐力、独立成就、自我修复力等方面。的确,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但显然,成长并不必然和年龄划等号,并不必然由事业、婚姻、房子等定义。因为,我们正来到一个充满更多可能性的时代。谁能说不完全受限于社会时钟、跌跌撞撞走自己的路,不是一种负责呢?谁能说“一边像个小孩看动画片傻乐,一边又能独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算一种成就呢?世界上最快也最慢、最长也最短的,莫过于时间。长大不见得无坚不摧,未必一潭死水,不必着急,也不必限于定义。有网站曾发起一个调查:“30了还觉得自己是个小孩正常吗?”最高赞评论是:“我24了,还在等霍格沃茨的通知书。”所以,如果你正承受压力,恭喜你,蜕变正在酝酿。如果觉得自己还没长大,祝贺你,幸运儿。07.名校毕业捡垃圾实现财务自由?“不内耗”就是最好的回答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王钟的2024-10-26名校学历收废品是不是学历浪费?从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毕业后,95后武楷斯没有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而是把旧物回收当成一份事业——“我想把别人遗弃的东西保留下来,让它的价值永远传递下去。它可以陈列在我的旧物空间,也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的心头好。”然而,这份被简单地描述为“捡垃圾”的工作,很快就引发了争议与不理解。穷游、捡破烂、出书、做演讲……多年来,武楷斯走出了一条旁人看来我行我素的生活路径。他的故事,时常成为各地媒体报道的选题,他本人也成为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的主角。报道显示,他已经开张了多家旧物门店,有几百平方米的旧货仓库,团队里还有多位员工。尽管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在武楷斯眼里,自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其实,旧物回收不等于传统认知里的“捡垃圾”,武楷斯从事此业更没有“学历浪费”。上海《青年报》一篇评论的分析就认为:“武楷斯起家靠的是收旧物,旧物不同于废品,它包含家具、古董等有一定价值的物品,这才是盈利点,也是创业基础。”在这篇文章的作者看来,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脱颖而出,离不开高等教育带来的视野和学识。“这并不代表他的选择就是所谓的‘垃圾活’。”河南一位大学生在大河网发表的评论认为,武楷斯的选择体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趋势,他的行为不仅不是对于自己所受教育和享受社会资源的浪费,反而处处体现了高学历教育所特有的尊重个人选择、启迪创新思维、鼓励反向就业、错峰就业等不同职业道路的特点。也正如“光明网评论员”所指出的:“你批评他,将他带入二十多年前‘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是不是辜负教育’的模板,很快就会发现很难自洽。武楷斯的旧物回收指向了一种低耗、极简、绿色的理念,个人态度已经与今天的社会趋势形成了一种共振。且他也没有放弃法律专业,一直在向别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这些,不就是高等教育要实现的效果么?”面对武楷斯的故事,很难回避“脱下长衫”的议题。在红网上,一位大学生评论作者如是说:“‘长衫’之下,应是振奋的灵魂。而当我们在为自己的‘长衫’即学历的作用开始操心时,我们就已经变得狭隘了,心里不知不觉就已经有了人分三六九等的划分。所以我们该脱下的不应该是长衫,而是来自学历的桎梏。”“光明网评论员”则以更加果敢的语气断言:“要年轻人脱下长衫的评论,本质上需要的是一种优美宏大的基调:脱下长衫、投身劳动、贡献社会、重获主流认可。而武楷斯的彻底不在乎,很难上得了这个优美宏大的台面。”事实上,与其纠结于“长衫之问”,对武楷斯的选择而言,“不内耗”才是最好的回答。在接受采访时,他曾坦率表示:“在校和毕业期间我也尝试过其他事业的方向,比如摄影和策划,但是短暂试错后不开心就放弃了。后来发现,只有在做旧物相关的事情时我才能真正开心,于是我坚定地开始去收集、去开店、去经营。”“我要是有一个几万平方米的旧物馆,全都堆满我的破烂,然后每天上街骑个三轮车收废品。”武楷斯认为,自己并没有忘记学生时代的初心和目标,还希望闯出不一样的事业。对此,《金陵晚报》的评论总结道:武楷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勇于追求内心的热爱,坚持自己的选择,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行业也能创造出非凡的价值。“成功并不只有一种定义。”08.读屏时代,为什么还要狠抓写字来源:北京日报2024-10-29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提出八个方面任务措施,强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据介绍,为了此次《通知》出台,教育部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听取150多位校长、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如此“大张旗鼓”地聚焦“一件小事”,究竟有何深意?实际上,孩子们的字写得如何,向来是相关部门的重要关切。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多年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反复提到“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此前也专门出台了指导文件。预警之下,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对汉字书写给予了更多关注。开设书法课程,布置临摹作业,邀请名家讲座。如果说上述一系列举措尚属于“自选动作”,那么此番教育部的安排,则相当于进行了国家层面的统一部署,全国的大中小学都要行动起来。高规格抓写字,首先是一种纠偏。今天,“数智生活”已全面影响校园,智能交互屏幕让史料更加生动,家校互联平台让家校共育更加高效,技术赋能教学的红利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种种新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冲击着传统书写习惯。PPT多了,黑板板书少了;录制作业多了,手写作业少了。久而久之,写字的占比直线下降,间架结构、笔画笔顺、书写坐姿、执笔姿势等规范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打字、读屏,生活中的书写场景不断萎缩。一来二去,孩子与汉字显得“疏离”,提笔忘字、错字频频、丑书怪书等现象并不罕见。由此观之,这套“组合拳”颇具现实针对性。更重要的是,汉字绝非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意味着一套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思维方式。作为世界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汉字凭借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一横一竖中,饱蘸着传统智慧;一撇一捺里,蕴含着中国哲学。比如,许慎《说文解字》注释“武”字时,引用典故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止”“戈”为“武”,打仗的目的不是耀武扬威,而是为了停止兵戈。可以说,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字,若能准确习得其中意涵,大可由此一窥中华文化的魅力。坐拥如此富矿,倘若中国人,特别是正在学文化打基础的孩子们都不珍视,那是何其可惜。“字如其人”——恰恰是因为一笔好字承载了太多深意,国人才将写字与修身联系在了一起。这场文化行动的必要性、重要性毋庸置疑,期待学校、家长、孩子能够真正行动起来。从写好每一页笔记、每一次作业开始,相信方块字的浸润必会丰盈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链接阅读:近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印发,自觉抵制“丑书”“怪书”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细想之,生活中却有不少此类现象,因为“寻常”,人们习以为常。殊不知,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是我们的传统所在,更是根坻所在。一个小话题,背后有深意。何为“丑书”“怪书”?一些人背离传统书法的审美标准,任意解构文字笔画、结构来重构字体,以达到标新立异、出奇“求美”的效果。尤其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有些字体甚至走红,有了一定的传播量,引来效仿与吹捧。如同“标题党”可博人眼球一样,这般以丑为美的“反弹琵琶”出圈方式,或可得到暂时的关注与流量。不过,理性来看,“丑书”“怪书”不仅影响了汉字书写的规范度,削弱了汉字本身的结构与意涵之美,降低了字词使用的准确性;而且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小学生而言,可能会形成认知偏差,在心底埋下错误的“种子”,对青少年认知汉字之美,读懂传统文化产生不良。怎样遏制此类现象蔓延?正本清源是关键。一方面,要抵制“丑”,就要先确立“美”,在师生群体、社会舆论场中明确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书法,让其知其然、其所以然,并在教育教学、公开活动中引导相关人员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学校、政府以及媒体建立一套具有共识性的举措,推广、宣传书法艺术,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融入其中,让一批立得住、高质量的书法力作影响人、感染人。汉语文字,不能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其历史、文化以及情感的积淀都诠释着“敬惜文字”的深意,中国人一定要写好中国字,这是记录时代的使命,也是历史传承的重任。——光明日报《中国人,就要端端正正写好中国字》09.以青春动能激发创新活力来源:人民日报2024-10-27不久前,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腾空而起,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浩瀚太空。任务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进入发展新征程。“北斗”三十载,青春筑星海。30年来,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团队让“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北斗初期的“全数字化”方案,是3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在1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攻关出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星间链路,是当年29岁的团队成员提出并验证的;被称为“北斗专列”的长三甲系列火箭,其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的北斗三号研制团队,近九成的团队成员不到35岁……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一代代青年不懈拼搏,感召着新时代的奋进者,携手迈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青春,意味着无限可能,内含创新创造特质。“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眼”巡空……一大批有志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放眼神州大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中,越来越多的青年抓住机会,增强创新本领,释放创新潜能。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青年突击队,啃下沉管预制、最终接头等“硬骨头”;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进入“超深水时代”……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广大青年锤炼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才能于攻坚克难中收获成果、立于潮头。对青年而言,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仅要勇于啃“硬骨头”,更要牢记科技强国的初心,服务人民、扎根基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线上浇水、一键除虫”,00后新农人王铭欣在家乡河南卫辉,用科技种了1000亩希望的田野。王铭欣说,自己的愿望很简单,“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日子越来越好。”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实践,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才能让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永不枯竭。近年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将目标导向和应用牵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打造有利于年轻人成长的创新生态,激发了青春的无限潜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需填报的表格由57张精简为11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节省了大量“跑腿”报材料时间;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科技创新像是一场寂寞的长跑,最需要科研人才心无旁骛、持之以恒。为人才松绑减负,才能让青年科研人员卸下包袱、释放潜能,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产业革命的路上轻装上阵。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新时代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向上生长的空间,也培育了向下扎根的沃土,唯有全力以赴,以青春动能激发创新活力,方能不负韶华,这既是青春的本色,也是时代的召唤。10.“不打扰”才是对野生动物最好的呵护来源:人民网邱风2024-10-28“别再喂了!”据报道,可可西里一匹向人类乞讨食物的野狼成为了一匹“网红狼”。此前,这匹狼毛发凌乱、瘦到皮包骨头,如今已变得体型滚圆。这匹狼已经习惯了与人类亲近,并且开始依赖人类的投喂。据介绍,事发地附近形成讨食狼群,工作人员最多时发现了12匹野狼。从皮包骨头到体型滚圆,可可西里的这群狼解决了温饱问题,是幸耶还是悲耶?专家一再指出不能再投喂了,原因很简单,这种投喂将影响野狼的健康,“给野生动物投喂人类的食物,相当于让它摄入高盐,容易给它的健康带来隐患”,还将消弱野狼的捕食生存能力,殃及其种群的生存规则,“对整个生态的平衡和原真性造成破坏”。据媒体梳理,从新疆的喀纳斯网红小狐狸,到山东济南的趵突泉网红猪鲤,从深圳的梧桐山网红猪,到四川宜宾的网红观赏鱼等,都被投喂过,且产生过不良影响。对于游客来说,投喂只是一时兴起,或图个好玩,但一些动物因贪恋投喂而受到伤害,确实真实的。借用网友的两句话送给投喂者,一句是,乱投喂是“无知的友善”;另一句是,“不打扰”是最好的保护。事实上,相关景区或部门一直以来一再对游客投喂说不。但工作人员现场提醒、现场设置“禁止投喂野生动物”的警示牌等等举措,都很难有力有效约束那些任性投喂的游客。面对工作人员的劝阻,有的游客阳奉阴违,有的直接视为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如何强有力规束游客投喂乱象?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或者限制在相关自然保护区域内人为干扰、威胁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但游客投喂算不算人为干扰、威胁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目前看,还需完善制度设计,细化具体措施,便于工作人员精准出击。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台条例,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还有一些景区设立游客“黑名单”制度,对游客擅自投喂野生动物予以处理。最新案例是,10月24日,卧龙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发布《关于不文明行为情况的通报》显示,周某某在该基地参观时,向大熊猫室外活动场内投掷水果,被终身禁止进入该基地参观。目前,由于投喂者越来越多,讨食狼群队伍也在跟着壮大,无人生态保护区已经变成堵车网红打卡点,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已经在重点区域加派了警力,加大巡护力度,及时劝阻路边停车和投喂野生动物的行为。守住边界,葆有边界感,不投喂,不打扰,不伤害,才是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基本之道。链接阅读:饥饿本是动物世界的一部分,对食物的追求推动着动物进化,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如果不劳而获什么食物都唾手可得,狮子就没有必要保持发达的肌肉,羚羊的奔跑能力就是奢侈的摆设,野生动物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把感情和道德附加到动物身上,只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这不是保护,反而是伤害。保护动物更多是需要按照规律办事,真正的保护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尊重自然法则,减少人为干预。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保护能有如今这么好的局面,不是人们投喂出来的,而是划定保护区后严格保护,打击偷猎行为,防范人类打扰、破坏的结果。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给它们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和一定的时间,自然就能繁衍出一个精彩的世界。除非种群繁殖出现问题,影响到物种的生存,人类不应该打扰它们的生活。通过自然保护区将动植物与人类活动相对隔绝开来,就是让它按自然法则演化,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可可西里投喂时,事情已经开始变味。事实上,很多怜悯只是借口,一些人专门跑来投喂是为了猎奇,想体验一把与狼亲密接触的刺激,然后打卡炫耀一番。更有一些人不乏有制造噱头的算计,他们想博得流量。可可西里不是秀场,也不是个人表演的舞台,保护自然是非常严肃的话题,请动机不纯者远离。——钱江晚报《可可西里不是秀台,怜悯无法代替保护》适用话题:爱与伤害;人与自然;行为尺度11.以忠诚、执着、朴实成就大写人生来源:人民日报王克修2024-10-29英雄是国家和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英雄模范的丰功伟绩和优秀品格,强调“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将永载共和国史册,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值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忠诚的赞颂与追求赓续不绝,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忠臣义士不胜枚举,忠诚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基因。诸葛亮说:“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忠诚,体现为以身许党许国,是英雄模范人物的信念和特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17岁入伍投身革命,在渡江战役、江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为保家卫国英勇奋战。这位出生入死的九旬老人在颁授仪式上发言,一句“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将义无反顾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生动诠释了忠诚的底色。“人民艺术家”田华,面对党旗,立下一辈子对党忠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誓言,她塑造的“白毛女”“党的女儿”等家喻户晓的角色,广受人民群众喜爱。如果把人的每项才能比作一串数字中的“0”,若没有忠诚作为最前面的“1”,再多的才能也都于党于国于民无益。英雄模范之所以能成就非凡事业,最大的精神支撑就是以身许党许国的忠诚和担当。执着是忠于自己所追求、所热爱的东西,并为之倾力投入、奋斗不息。当一个人有了执着的优秀品格,就不会随波逐流,就能矢志不渝地朝着奋斗目标前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始终把国家的需要作为个人的理想,参与完成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这三件事他一干就是一辈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耕耘田野70余年,只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人民教育家”张晋藩,90多岁了每天仍然工作4到5个小时,他总以“不自满、不偷懒”要求自身,说自己是永不退休的教授……执着意味着对信念的坚守和不断进取的恒心。推进伟大事业,既有风险挑战的严峻考验,也有日常工作中的平凡琐事,更需要长期的拼搏和奉献,需要千千万万个像英雄模范们一样“执着的战士”,铸炼钢铁般的意志,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坚定不移,勇往直前。朴实体现为真诚待人、踏实做事的态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不能浮躁浮夸、追名逐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是英雄模范们共同的品质。“人民科学家”赵忠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实验条件落后、缺少实验设备的情况下,和同事自己动手打造,为了赶实验进度,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每逢获得荣誉的时候,这位朴实无华的科学老人,都希望公众能更加关注获奖名单外默默奉献的团队成员。从码头工人成长为行业楷模的“人民工匠”许振超,人们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朴实:“就是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英雄模范们踏踏实实做事,敬业勤业精业,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他们身上这种朴实无华的品格,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是一种伟大无我境界的真实映照。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典型是鲜活的价值引领。英雄模范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是新时代所呼唤的优秀品格,也是每一个人应当追求的精神境界。学习和弘扬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心怀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认真执着、脚踏实地把每件事做好,每个人都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壮美的锦绣画卷。12.让英模故事唤起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来源:人民日报陶庆梅2024-11-0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新时代文艺一个突出成就是讲述了一批广受读者、观众喜爱的英雄楷模故事,塑造了一批可亲、可爱、可敬的英雄楷模形象。这些故事和人物贴近人心、气象一新,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动人篇章。总结其中的艺术经验,相信有益于新时代文艺创作推陈出新。——编者核心阅读这些英雄楷模的共同特点是:有强烈的信念感,不断唤起身边人的理想信念,与他们一起创造属于大家的幸福。新时代中国影视剧在深入理解生活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叙事方式,奏出一曲曲个人与时代的交响现实主义创作,其内在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复杂性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作品很容易弱化为以情节架构去推动戏剧发展的“情节剧”。如果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多是情节需要而不是围绕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展开,人物形象难免让观众觉得虚假这些英模形象之所以打动人心,并不只是因为这些影视作品在技术上多么精巧别致,而是因为创作者真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场景中,理解了那些在生活中奋斗的人与奋斗的力量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播出以来,受到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好评。电视剧中的张桂梅朴实、热情,全身心投入大山里的教育事业。其艺术形象可亲、可爱、可敬,呈现出一种属于当代中国的英模新气象。这让我们联想到《战狼Ⅱ》《山海情》《流浪地球》《功勋》《大山的女儿》等影视剧塑造的冷锋、马得福、刘培强、李延年、黄文秀等人物。他们生活时代不同,性格各异,但都与张桂梅艺术形象一样,在与观众息息相通的情感世界中打动人、激励人。这些英模人物,既与过去老电影里的艺术形象不完全相同,也迥异于国外影视剧中的“超级英雄”。新时代文艺在与时代的共振中,逐渐探索出塑造当代中国英雄楷模的方法,创造出与时代共鸣的英模气质。个人与集体的相互激荡综览近些年在塑造英雄楷模人物上较为出色的影视作品,其共性之一就是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突出个人与集体激荡过程中整体的能动性。张桂梅办华坪女高是困难的,但《山花烂漫时》不是静态地描述这些困难,而是呈现张桂梅如何带着热情、勇气和智慧,去解决一个个现实困难。她如同一颗种子,唤醒身边人对办学的责任感,让这责任感成为大家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动力。电视剧把关系到张桂梅办学的各个环节作了贯穿性呈现。从张桂梅在党代会上读出一个个失学女生的名字开始,当地政府部门尽管有困难,但都尽其所能地支持华坪女高;学校师生尽管有犹豫有动摇,但大部分都在张桂梅奉献精神的感召下留了下来,一起奋斗……正是在张桂梅与教育部门、与师生集体的互动中,办学故事与人物精神得到了立体呈现。同样,在《山海情》里,观众不仅会记住村干部马得福、菌草专家凌一农、挂职干部陈金山,还会记住那些在西海固默默承担生活压力、勇敢为着美好未来奋斗的马喊水、白校长、水花等。在《大山的女儿》里,第一书记黄文秀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利益关系中,推动百坭村大户带着小户、能力强的帮着能力弱的,走在集体脱贫的路上。在《功勋》里,科学家于敏的形象让人动容,科研院所里的互帮互促氛围让人难忘,那些在核试验场所工作的普通士兵与技工一样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在《战狼Ⅱ》里,我们记住了冷锋这个英雄人物形象,也感动于那些和他并肩战斗的同伴和普通民众。这些英雄楷模的共同特点是:有强烈的信念感,不断唤起身边人的理想信念,与他们一起创造属于大家的幸福。英雄楷模就是这样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之中。新时代中国影视剧在深入理解生活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叙事方式,奏出一曲曲个人与时代的交响。美学上的明亮色彩当下英模题材作品有一种美学上的明亮色彩,一种靠奋斗为生活带来希望的力量感。很多人看《山花烂漫时》,都会有笑中带泪的体验——这种喜剧感的获得,并不只是某种艺术技巧的呈现,而是来自希望的力量。《山花烂漫时》是感人的,但这种感动不是一种悲情,而是面对生活困难,以乐观主义的态度,以人的能动性去创造、去奋斗。电影《流浪地球》里,一样能看到这种明亮的底色。“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浪漫想象,构成《流浪地球》系列最基本、最宏伟的叙事。与西方文明面对重大危机提出放弃地球的“方舟计划”不同,电影里中国人要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横跨2500年、绵延几十代的任务,这个要为未来付出巨大努力的故事设定,中国观众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在《流浪地球2》中,航天员张鹏号召“中国航天队50岁以上出列”,刘培强在无力挽救地球撞击木星之时,只身驾着飞船冲向木星。他们都是以生命为代价,承担中国航天员对人类的责任。“希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钻石,是回家的方向”“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他们的选择展现出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无畏勇气。这种昂扬的气质和力量感,成为新时代影视剧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感染着无数观众。当《山海情》里身穿蓝色校服的娃娃们,参差不齐地站在一起,以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喊出“冲(春)天在哪里”,当白老师指挥完这群娃娃们的歌唱,喘息着定格在舞台上,扶贫路上一直绵延着的那种艰辛与幸福,在这一刻得到完美的释放。《大山的女儿》中,大雨夜,几个村的村民一起背着背篓在山路上转运枇杷,队伍蜿蜒曲折,虽然艰难,但一定通往光明的未来。《山花烂漫时》主演宋佳说,当演完张桂梅带着6个党员在党旗前宣誓那一幕,她久久不能平静——不仅是感动,更是为张桂梅的精神所激励!当我们的演员真正感受到来自奋斗的力量,他们的表演怎会不感人?真实细节凸显奋斗者的力量新时代影视发扬现实主义精神,靠细节与人物赢得跟当下观众的共鸣共情。现实主义创作,其内在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复杂性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作品很容易弱化为以情节架构去推动戏剧发展的“情节剧”。如果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多是情节需要而不是围绕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展开,人物形象难免让观众觉得虚假。新时代影视剧越来越注重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发扬,这种发扬尤其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握,体现在塑造人物的能力上。细节,是现实题材作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山海情》征服当代观众,首先是作品对西海固生活场景近乎极致的还原,对农民形象充满细节化的表现。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全都晒得黝黑。剧中,马喊水嘴里嚼着树叶梗,李大有在门口蹲着抽烟袋,村民集体在村头晒太阳的姿态,每一帧画面都无声塑造着贫困地区农民的状态。而这些角色的神态,也在扶贫过程中一点点发生着变化。我们看着马得福如何艰难地一家家做工作,看到一家有一家的困难;移民,只是扶贫道路上的第一步,之后我们就跟着马得福骑着自行车在荒漠里腾挪,去解决供电、供水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那么急迫,而每一个问题又都在马得福的奔跑中解决。这种细节上的突破,也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比如《功勋》里的于敏,电视剧特意给这位科学家一句口头禅——“理论没有错”。在生活中,于敏会用理论指导科研人员去河里抓鱼,用理论助力孩子做能飞起来的木头飞机。在科幻片《流浪地球》中,刘启启动汽车时,一句“朝阳交警提醒您……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画外音,把这个生活在未来的人物与当下现实做了巧妙连接。在电影最后,那些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最后机会,纷纷调转车头,奔向救援现场……这时的《流浪地球》就不再只是主角的英雄故事,而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故事。当代影视剧呈现出的新英模形象,深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与当代实践,被广阔无边的社会生活所激发,也依托于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不断创新。这些英模形象之所以打动人心,并不只是因为这些影视作品在技术上多么精巧别致,而是因为创作者真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场景中,理解了那些在生活中奋斗的人与奋斗的力量。每一部成功的作品,几乎都记载了创作者自身的奋斗历程。对创作者来说,艺术根本上源于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热情,对中国正在开创的伟大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13.《山花烂漫时》:在现实主义光影中感受榜样的力量来源:人民日报2024-10-31“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可以让自己不再成为依附他人的藤蔓,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这一段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的台词,源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腾讯视频等平台上热播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这部剧虽然在讲张桂梅的故事,但不只是聚焦张桂梅,呈现的是带着生活“露珠”的教育群像,让人们在现实主义光影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感受到为理想奔赴的执着与幸福。作品做到了真实再现与细腻刻画的结合。该剧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创办的艰辛历程。基于真实事件创作,为该剧铺设了浓厚的现实底色。剧中深入描绘了贫困山区女性的教育困境和生存现状,如女孩辍学、女孩被迫早婚、家庭贫困等等。贫困山区存在的性别偏见和重男轻女的社会陋习,是促使张桂梅执着创办女高的动力,也构成剧中的戏剧矛盾。从张桂梅到教育局局长周善群,从老师丁笑笑、魏庭云、陈四海到学生谷雨、蔡桂芝、柳细莺、宁华,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真实、朴素。通过对他们的精描细刻,细腻展现了张桂梅及其团队、山区女孩等角色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作品不回避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对张桂梅创办女高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招生困难、教学质量提升等进行了真实的呈现,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扶贫的艰辛与不易,更加对女高老师和学生们的执着不懈心生敬意。《山花烂漫时》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学生们面对困境时相互扶持、共同成长,通过努力学习,最终成功走出大山,让人为之动容。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剧情照应着的现实给予观众强烈的欣慰与希望。张桂梅面对重重困难和种种不理解,始终坚持创办全免费女子高中的信念,以及她非凡的毅力和决心,是对用生命谱写大爱的生动诠释。张桂梅带领的教师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为女孩们提供教育机会,其坚持和奉献是时代“燃灯者”的体现。在剧中,坚定的信仰和使命感推动着张桂梅和老师们克服重重困难,将不可能变为现实。渴望知识、渴望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梦想,激发学生们将心中的能量化为脚下的力量。只要有梦想,就有无限可能,只要勇于追求,就能让梦想照进现实。老师们和学生们传递给观众的是化梦想为现实的力量,更是榜样的力量。涓滴之力汇成滚滚暖流,点点微光铺就满天星河。以影视为载体,传扬“时代楷模”精神,《山花烂漫时》让观众找到情感的共鸣和理想的共振。14.布云朝克特创造历史,期待更多“逆袭”故事来源:人民日报唐天奕2024-11-01【人物】布云朝克特【故事】202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男单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选手布云朝克特2∶0战胜俄罗斯选手卢布列夫,晋级四强,创造了中国网协男子选手在该赛事上的最好成绩。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布云朝克特,一度由于家庭变故,只能被送到乌鲁木齐的公益儿童村生活。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在接受专业网球训练后,他在有限的训练条件下,以过人的毅力写下属于自己的“逆袭”故事。【点评】半决赛最后一球落地,布云朝克特遗憾不敌世界排名第一的意大利选手辛纳,但他仍然享受到了钻石球场最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作为首位闯入中网男单四强的本土选手,他已经创造了历史。布云朝克特的成长经历令人动容。家庭变故迫使年幼的他离开亲人,前往新疆乌鲁木齐公益儿童村生活。5岁时,他被教练挑中,只身远赴浙江湖州练习网球。命运在他人生的开端设下荆棘,他却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用汗水浇灌出绚烂之花。“从他的眼神里面可以看到渴望跟不服输”,这是教练对布云朝克特的初印象。网球之路上,面对挫折,布云朝克特最不缺乏的就是从头再来的勇气。从最低级别的赛事打起,一点点实现突破:迎来职业生涯首个完整国际赛季、拿到个人职业生涯巡回赛首胜、站上大满贯正赛赛场、世界排名闯入前100……体育为他打通了向上奋进、改写人生的通道,他也不遗余力地诠释了永不服输的竞技精神。放眼体坛,这样的“逆袭”故事还有很多。来自云南临沧的网球小将王发曾因一张“背篓少年”照片走红网络,他每日挥拍7000余次,梦想着用网球为国争光;生活在四川大凉山的女孩杨思琪,从小没见过大海,却在接触冲浪项目后成为中国首位奥运冲浪选手;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留坝县,一支县中学女足帮助山村留守儿童成长为足球教练、职业球员,有人甚至入选国家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容的有力支撑下,来自偏远地区的体育人才接连涌现,为中国体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力量。逆风生长的故事背后,是青少年成长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双向奔赴,更是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硕果。在帮助布云朝克特走上体育道路的湖州网球中心里,就有不少队员是由教练从各地的儿童村、福利院发掘的。偏远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