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保作业指导书_第1页
能源与环保作业指导书_第2页
能源与环保作业指导书_第3页
能源与环保作业指导书_第4页
能源与环保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与环保作业指导书TOC\o"1-2"\h\u23427第1章能源与环保概述 3314761.1能源发展简史 346431.1.1早期能源 3257241.1.2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 3318561.1.3现代能源 3172901.2环保意识的兴起 3198521.2.1环境问题的凸显 3115251.2.2环保运动的兴起 39711.2.3环保政策的制定 358481.3能源与环保的关系 4293851.3.1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4199961.3.2环保对能源产业的影响 490591.3.3能源与环保的协同发展 44031第2章能源类型与转换技术 4246482.1传统能源类型 4243882.1.1化石能源 4154182.1.2核能 5216402.2新能源类型 518522.2.1水能 583742.2.2风能 546652.2.3太阳能 5194032.2.4生物质能 5237922.2.5地热能 5305612.3能源转换技术 5266592.3.1热能转换技术 562882.3.2电能转换技术 5302992.3.3化学能转换技术 6271832.3.4动能转换技术 660882.3.5辐射能转换技术 68629第3章能源利用与环境影响 65023.1能源利用现状 611623.2能源利用的环境影响 6313553.3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710384第4章环保法规与政策 750664.1国际环保法规与政策 7169274.2我国环保法规与政策 8137654.3环保法规与政策对能源产业的影响 813012第5章环保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9306695.1环保技术概述 9265935.2环保技术在能源开采中的应用 9164755.2.1煤炭开采 9193855.2.2油气开采 9323665.3环保技术在能源利用中的应用 9282415.3.1火力发电 9131345.3.2水力发电 10246635.3.3新能源利用 1030575第6章节能减排与能源管理 10248296.1节能减排概述 10152346.1.1基本概念 10151876.1.2目标与意义 10202116.2能源管理体系 11223436.2.1基本构成 11162256.2.2关键要素 11255346.3节能减排措施与实践 112166.3.1技术措施 11272406.3.2管理措施 1132806.3.3政策措施 1225402第7章清洁能源发展及利用 12220867.1清洁能源概述 12196377.2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1290587.3清洁能源利用技术 12141757.3.1太阳能利用技术 1285847.3.2风能利用技术 12261447.3.3水能利用技术 13283647.3.4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13292777.3.5地热能利用技术 1327675第8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 1366578.1碳排放权交易概述 1314348.1.1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 13201948.1.2碳排放权交易的类型 13192058.1.3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 1366798.2碳捕捉技术 14164168.2.1碳捕捉技术概述 14151668.2.2碳捕捉技术的分类 14198168.2.3碳捕捉技术的发展趋势 14273378.3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的应用 14152828.3.1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的结合 1481338.3.2碳捕捉技术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应用 14146798.3.3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的政策支持 1431922第9章环保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577049.1环保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15257169.2环保宣传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527929.3公众参与环保的途径与作用 1532605第10章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161158010.1国际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163119210.2我国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162701910.3能源与环保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16第1章能源与环保概述1.1能源发展简史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就与能源的利用密切相关。从最早的利用火种、畜力,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炭、石油,再到现代的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1.1早期能源在古代,人类主要依赖自然能源,如火种、风力、水力等。这些能源的利用方式相对简单,但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难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1.1.2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能源的大量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1.1.3现代能源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摸索和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有助于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1.2环保意识的兴起20世纪中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环保意识逐渐兴起。1.2.1环境问题的凸显工业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1.2.2环保运动的兴起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各国和民间组织纷纷行动起来,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等,环保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1.2.3环保政策的制定为应对环境问题,各国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政策,如排放标准、节能减排、绿色产业等,以促进可持续发展。1.3能源与环保的关系能源与环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环境质量,而环境保护也影响着能源产业的发展。1.3.1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能源开发过程中,化石能源的燃烧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等环境问题。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1.3.2环保对能源产业的影响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加大了对能源产业的调控力度,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发展。环保政策对能源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3.3能源与环保的协同发展实现能源与环保的协同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保技术研发等手段,可以减轻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能源与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第2章能源类型与转换技术2.1传统能源类型传统能源是指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广泛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和核能。2.1.1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是地球生物遗骸在数百万年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1)煤炭:煤炭是一种含碳量较高的化石燃料,具有丰富的储量。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石油:石油是一种液态的化石燃料,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领域。(3)天然气:天然气主要由甲烷组成,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化石燃料,被广泛用于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发电等领域。2.1.2核能核能是指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时释放出的能量。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影响小等特点,但核能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2.2新能源类型新能源是指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具有可再生、清洁、低碳等特点的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2.2.1水能水能是指利用水流的动能、势能等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水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被广泛用于发电、灌溉等领域。2.2.2风能风能是指利用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风能具有清洁、可再生、资源丰富等特点,风力发电已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2.2.3太阳能太阳能是指利用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太阳能具有清洁、可再生、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发电、热水、照明等领域。2.2.4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指利用生物质资源(如植物、动物残体、有机废弃物等)转化为电能、热能、燃料等形式的能源。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环保、资源丰富等特点。2.2.5地热能地热能是指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热能等形式的能源。地热能具有清洁、可再生、稳定等特点,适用于发电、供暖、温泉等领域。2.3能源转换技术能源转换技术是指将一种能源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能源形式的技术。能源转换技术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3.1热能转换技术热能转换技术主要包括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等,它们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转化为电能。2.3.2电能转换技术电能转换技术主要包括变压器、逆变器等,它们实现电能与其他形式能源的相互转换。2.3.3化学能转换技术化学能转换技术主要包括燃料电池、电解等,它们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2.3.4动能转换技术动能转换技术主要包括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它们将动能转化为电能。2.3.5辐射能转换技术辐射能转换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等,它们将辐射能转化为电能。通过以上能源转换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各种能源的高效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发展新能源和高效能源转换技术对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3章能源利用与环境影响3.1能源利用现状能源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利用现状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能源利用呈现以下特点:(1)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费总量逐年攀升,对能源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我国能源结构逐渐优化,清洁能源比重逐年上升,但化石能源仍占据主导地位。(3)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在政策推动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4)区域间能源利用不均衡。受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能源利用在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3.2能源利用的环境影响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2)水污染。能源开发、加工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对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洋环境造成污染。(3)土壤污染。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和液体废物,可能导致土壤污染。(4)生态破坏。能源开发对生物多样性、地形地貌等生态环境产生破坏。(5)气候变化。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3.3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为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依赖。(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3)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能源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4)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加大对能源开发、加工和利用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力度。(5)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创新能源管理机制,提高能源市场竞争力,促进能源产业健康发展。(6)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第4章环保法规与政策4.1国际环保法规与政策国际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国际环保法规与政策。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国际环保法规与政策:(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该公约于1992年签署,旨在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防止对气候系统的危险干扰。(2)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l):作为UNFCCC的补充,于1997年签署,为发达国家设定了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3)巴黎协定(ParisAgreement):2015年达成,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4)巴塞尔公约(BaselConvention):1989年签署,旨在控制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和处置。(5)斯德哥尔摩公约(StockholmConvention):2001年签署,旨在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4.2我国环保法规与政策我国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与政策,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职责、企业责任和公民义务。(2)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修订,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制度、措施和法律责任。(3)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订,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修订,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进行了规定。(5)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实施,要求建设项目在决策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项目符合环保要求。4.3环保法规与政策对能源产业的影响环保法规与政策对能源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环保法规与政策促使我国能源产业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环保法规与政策要求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3)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环保法规与政策为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了环保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4)加强环境监管:环保法规与政策强化了对能源产业的环境监管,企业需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保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5)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环保法规与政策鼓励企业承担环保责任,实现绿色发展,提升企业形象,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5章环保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5.1环保技术概述环保技术,是指用于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技术手段。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环保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从能源开采和能源利用两个方面,介绍环保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5.2环保技术在能源开采中的应用5.2.1煤炭开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环保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矿井水处理技术:通过矿井水处理技术,实现矿井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污染。(2)煤矸石处理技术:采用煤矸石充填、碾压、植被等手段,降低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3)煤层气抽采技术:通过煤层气抽采,减少煤层气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5.2.2油气开采在油气开采过程中,环保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油气田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实现废水的达标排放或回用。(2)油气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采取植被恢复、土地整治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3)钻井液处理技术:通过钻井液处理技术,降低钻井液对环境的污染。5.3环保技术在能源利用中的应用5.3.1火力发电在火力发电过程中,环保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烟气脱硫技术:采用石灰石石膏法、氨法等烟气脱硫技术,降低二氧化硫排放。(2)烟气脱硝技术: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技术,降低氮氧化物排放。(3)除尘技术:采用电除尘、布袋除尘等技术,降低粉尘排放。5.3.2水力发电在水力发电过程中,环保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在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水库水质保护技术:通过水生生态修复、水库富营养化防治等技术,保障水库水质。(3)鱼类保护技术:采用过鱼设施、增殖放流等措施,保护鱼类资源。5.3.3新能源利用在新能源利用过程中,环保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光伏发电:通过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实现光伏发电的环保性。(2)风力发电:在风电场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取降低噪声、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提高风力发电的环保性。(3)生物质能利用:通过高效、清洁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生物质能的环保利用。第6章节能减排与能源管理6.1节能减排概述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章将从节能减排的基本概念、目标与意义等方面进行概述。6.1.1基本概念节能减排是指通过采取技术、管理、政策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1.2目标与意义节能减排的目标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其意义在于:(1)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3)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6.2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建立的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本节将介绍能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和关键要素。6.2.1基本构成能源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构成部分:(1)能源政策与目标;(2)能源组织与管理;(3)能源计划与实施;(4)能源监测与评价。6.2.2关键要素能源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1)能源数据管理;(2)能源审计;(3)能源消耗与排放分析;(4)能源改进措施。6.3节能减排措施与实践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组织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节能减排措施与实践。6.3.1技术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3)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4)实施能源回收和综合利用。6.3.2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2)加强能源审计与监督;(3)制定并实施能源消耗与排放定额;(4)开展节能减排培训与宣传。6.3.3政策措施(1)制定节能减排政策与法规;(2)实施节能减排财政激励政策;(3)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4)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以上措施与实践,组织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我国能源与环保事业作出贡献。第7章清洁能源发展及利用7.1清洁能源概述清洁能源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或产生极少污染物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可再生、环保、低碳排放等特点,是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和引导措施,以促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7.2清洁能源发展现状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0年底,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9.1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3.4%。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主要清洁能源品种的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清洁能源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7.3清洁能源利用技术7.3.1太阳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通过光伏电池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广泛应用于户用光伏发电、光伏电站等领域。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等,通过集热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用于生活热水、供暖、制冷等。7.3.2风能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主要通过风力发电实现。风力发电技术包括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我国风力发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力发电机组容量和效率持续提升,已成为我国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7.3.3水能利用技术水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水电和潮汐能发电。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电技术成熟,已成为我国清洁能源的主力军。潮汐能发电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取得一定进展,有望在未来成为我国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7.3.4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化工等。生物质发电主要通过焚烧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产生热能,驱动发电机发电。生物质燃料技术是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等,用于替代化石能源。生物质化工技术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生产化学品和材料。7.3.5地热能利用技术地热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地热发电和地热供暖。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高温热水或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地热供暖则是利用地热资源为建筑物提供冬季供暖。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地热能利用技术逐步成熟,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以上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第8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8.1碳排放权交易概述8.1.1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碳排放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一种市场机制。该机制旨在降低碳排放成本,促进碳排放减少,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的缓解。8.1.2碳排放权交易的类型碳排放权交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项目级交易和国家或区域级交易。项目级交易是指企业之间就具体项目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卖;国家或区域级交易则是指各国或地区之间就碳排放权进行协商和交易。8.1.3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我国也于2011年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并在2017年将碳市场纳入全国统一市场。8.2碳捕捉技术8.2.1碳捕捉技术概述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从燃烧后排放的气体中捕捉和分离二氧化碳,以达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一种技术。8.2.2碳捕捉技术的分类碳捕捉技术主要分为前捕捉、后捕捉和富氧燃烧捕捉技术。前捕捉技术是指在燃烧过程中添加化学吸收剂捕捉二氧化碳;后捕捉技术是指对燃烧后排放的气体进行处理,分离出二氧化碳;富氧燃烧捕捉技术则是在富氧条件下进行燃烧,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便于捕捉。8.2.3碳捕捉技术的发展趋势全球对碳排放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碳捕捉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碳捕捉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有望成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8.3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的应用8.3.1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的结合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的结合,有助于降低企业碳排放成本,促进碳捕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排放权,实现碳排放的合规;同时通过应用碳捕捉技术,降低实际碳排放量,提高碳排放权的剩余价值。8.3.2碳捕捉技术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应用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碳捕捉技术具有以下应用场景:(1)为企业提供碳减排方案,帮助企业实现碳排放权交易目标;(2)作为碳排放权的交易标的,实现碳捕捉技术的商业化;(3)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手段,评估企业碳排放权的需求和供应。8.3.3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的政策支持为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的应用,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包括:(1)设立碳捕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专项基金;(2)制定碳捕捉技术标准,规范市场行为;(3)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监管,保证市场公平、透明。通过以上措施,促进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捕捉技术的健康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第9章环保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9.1环保宣传教育的重要性环保宣传教育作为推动能源与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凸显。环保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社会大众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环保宣传教育也是实现国家能源与环保政策目标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9.2环保宣传教育的方法与途径(1)政策宣传:通过媒体、网络、会议等形式,及时宣传国家能源与环保政策,提高公众的政策知晓度。(2)环保教育: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环保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素养。(3)实践活动:组织各类环保主题活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4)媒体报道:充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