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建议用时:40分钟)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短短的40多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如下图所示),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创建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据此完成1~2题。1.深圳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A.地理位置 B.交通条件C.闻名侨乡 D.国家政策2.深圳在“不惑”之年又在经验着一场产业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可能是()A.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B.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C.走生态农业为主的生产结构道路D.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就业问题1.D2.B[第1题,由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才使深圳得以快速发展。第2题,深圳在原有工业基础之上,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变革,加快新能源、互联网、生态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读图,回答3~4题。模式a:eq\x(对外开放)→eq\x(外资企业建立)→eq\x(工业化)→eq\x(城市化)模式b:eq\x(小商品经营)→eq\x(个体私营企业)→eq\x(工业化)→eq\x(城市化)模式c:eq\x(大城市扩散)→eq\x(乡镇企业发展)→eq\x(工业化)→eq\x(城市化)模式d:eq\x(资源开发)→eq\x(国有大中型企业)→eq\x(工业化)→eq\x(城市化)3.在上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浙江温州模式”是()A.模式a B.模式bC.模式c D.模式d4.模式a、c所在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3.B4.D[第3题,模式a是珠江三角洲模式;模式b是浙江温州模式;模式c是苏南模式;模式d是东北模式。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区都是由于实现了工业化,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其次产业,大量的农业土地变成了工业用地,从而带动了城市化。]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表完成5~6题。1965年1990年2000年2011年辽宁省34.1%50.6%54.2%63.3%广东省17.6%23.6%55.1%66.2%5.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缘由有()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缘由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青出于蓝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6.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落后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5.D6.D[第5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广东省起步晚,主要受国家发展政策的制约。第6题,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在广州实行的“珠江三角洲地理经济结构改变研讨会”上,不少区域经济学家认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城市化正在推动该区域进入“超级城市化”时代。据此完成7~8题。7.此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应留意的问题有()①占用大量耕地②环境污染严峻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④城镇和工业密度过低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8.为了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不行取的是()A.治理环境污染,爱护生态环境B.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C.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D.改造并淘汰那些耗能大、成本高、污染严峻的企业7.D8.B[第7题,材料中“超级城市化”是关键词,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形成,其工业发展已经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的后期——发展“泛珠江三角洲”阶段。此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应留意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的问题,而不是密度过低。第8题,优化产业结构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而不是提高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9.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____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3)广东为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应加快哪些方面的发展?[解析]第(1)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出现环境破坏、人地冲突等问题。第(3)题,留意题干中“发展观念”等关键词。[答案](1)工业化(2)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人地冲突加剧;重复建设问题突出。(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实力;加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环境建设等。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改变。读图,回答10~12题。10.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产业是()A.第一产业、其次产业、第三产业B.其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其次产业D.第三产业、其次产业、第一产业11.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改变的主要缘由是()A.人口增长过快B.区位选择改变C.职业收入差异D.产业结构升级12.就地式城市化对当地的影响是()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B.扩大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10.A11.D12.C[第10题,依据不同年头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可推断,改革开放初期,该城镇第一产业比重高,到城镇发展的较高阶段一般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第11题,人口职业构成改变能反映产业构成的改变,图中显示人口职业构成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其次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渐渐上升,说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12题,就地式城市化必定是当地原有乡村转变发展为城镇,则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发展。]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90年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逆境,很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则将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进行整体谋划。材料二下图为我国三大经济圈略图。(1)我国三大经济圈吸引外资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什么?(2)说明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对该地区城市、环境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城市整体规划的意义是什么?[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结合所学学问还可归纳吸引外资的其他优势,如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养高、国家政策支持等。第(2)题,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集聚效应会加强;人口增多,环境压力会增大。第(3)题,从基础设施利用、信息沟通、规模效益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1)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