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模拟达标卷生物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模拟达标卷生物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模拟达标卷生物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模拟达标卷生物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模拟达标卷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期期末训练达标卷生物试题一、单选题(共计25小题)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的高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S区【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详解】A、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属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正确;B、由分析可知,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B正确;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错误;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S区,因为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D正确。故选C。2.脑卒中(脑中风)在我国比较常见:患者往往突然出现脸部、手臂及腿部麻木等症状,随后身体左侧上下肢都不能运动。研究表明,脑中风患者的脊髓、脊神经等正常,四肢也都没有任何损伤,但是脑部血管阻塞使得大脑某区出现了损伤。个别患者即使出院后也有尿失禁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患者的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可能有损伤B.患者能发生膝跳反射,但针刺左手没有感觉C.刺激患者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D.患者出现尿失禁,是由于血管堵塞破坏了大脑的低级排尿中枢【答案】A【解析】【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中央前回为第一运动区。【详解】A、根据题意“患者身体左侧上下肢都不能运动,但患者脊髓、脊神经等正常,四肢也都没有任何损伤”,说明患者的大脑支配躯体运动的能力受损,即患者的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可能有损伤,A正确;B、患者的脑部血管阻塞使得大脑某区出现了损伤,说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正常,因此患者能发生膝跳反射,由于患者受损后的症状是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说明受损的是第一运动区,即中央前回,而感觉中枢在中央后回,因此针刺左手可能会有感觉,B错误;C、刺激患者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引起下肢的运动,C错误;D、患者出现尿失禁,是由于血管堵塞破坏了大脑的高级排尿中枢,D错误。故选A。3.以下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结果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D.该实验无法说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详解】A、①与②的实验结果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结果;②与④对照可以排除稀盐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直接原因不是稀盐酸而是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A正确;B、①与③的区别是是否去除神经,实验结果说明没有神经存在时胰腺能分泌胰液,但不能说明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调节,B错误;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的调节,C正确;D、该实验能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分泌的某种物质的调节,但无法说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D正确。故选B。4.进食可刺激小肠的K细胞分泌一种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引起血糖浓度降低,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①④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与口服葡萄糖相比,静脉注射等量葡萄糖会使体内胰岛素水平较高B.GIP与①结合可能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转化为脂肪C.图中①②③④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因结构②受损导致的糖尿病【答案】B【解析】【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运至细胞膜,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2、分析题图: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图中结构①~④是细胞膜上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详解】A、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A错误;B、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B正确;C、图中①②③④是细胞膜上和不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图中膜上各种蛋白质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D、结构②受损,注射的胰岛素不能与②受体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故选B。5.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较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突出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其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甲、乙两人空腹服用等量相同高浓度的糖溶液后,每隔30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如下表所示。健康人的血糖浓度为3.9~6.1m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时间/min0306090120150甲的血糖浓度/(mmol·L1)4.26.96.15.04.24.2乙的血糖浓度/(mmol·L1)7.28.68.17.87.57.5A.机体血糖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胰岛素浓度可能高于健康人的C.乙的血糖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乙患有Ⅱ型糖尿病D.服用糖溶液90min时,甲的血糖浓度下降较明显【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乙的血糖偏高,可能患有糖尿病。【详解】A、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正确;B、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突出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其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患者的血浆胰岛素可能高于正常人,B正确;C、乙的血糖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值,也有可能患有Ⅰ型糖尿病,C错误;D、服用糖溶液90min时,甲的血糖浓度下降较明显,乙的血糖浓度下降不明显,D正确。故选C。6.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B.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反射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答案】D【解析】【分析】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详解】A、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中有躯体感觉中枢,因此冷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A正确;B、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受到冷刺激时,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就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下丘脑的调节作用使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这属于反射,B正确;C、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同时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汗液分泌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D、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时散热量增加,为了达到体温的平衡,机体需要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而使体温维持稳定,必须产热=散热,故b1>b2,D错误。故选D。【点睛】7.随着天气变冷,甲、乙两地爆发了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为研制相应的疫苗,某药物研究所从甲、乙两地分别提取病毒样本(甲地:m型病毒;乙地:n型病毒),在某种哺乳动物体内进行注射实验,观察到机体内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首次产生抗体的过程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B.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C.实验中第二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第三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D.研究人员在第三次注射后机体内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是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此为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详解】A、一些病原体可以与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可以作用到B细胞,因此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A正确;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正确;C、由图可知,第二次注射后,抗m抗体浓度迅速增加,抗n抗体也增加,说明第二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第三次注射后,抗m抗体、抗n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说明第三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C错误;D、第三次注射后,机体相应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这是机体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的结果,D正确。故选C。8.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当哮喘发作时,会导致呼吸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等物质的通透性增加,从而产生哮喘临床症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B.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牛奶、青霉素、尘螨等C.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但不会破坏组织细胞D.哮喘发作时,毛细血管周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答案】A【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过敏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者体内可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表面,但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错误;B、花粉、牛奶、青霉素、尘螨等都属于常见的过敏原,B正确;C、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但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C正确;D、哮喘发作时,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等物质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的蛋白质进入到组织液中,使毛细血管周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D正确。故选A。9.如图表示重症肌无力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重症肌无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B.物质a属于抗原,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并分泌抗体C.临床上可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胸腺活性以减轻症状D.抗a抗体作用于突触前膜,阻断兴奋的传递【答案】D【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病指人体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分析题意可知,物质a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导致乙酷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或兴奋度降低。【详解】A、抗a抗体可以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物质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是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任何抗原,B正确;C、重症肌无力为自身免疫病,用免疫抑制剂抑制胸腺活性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降低,自身免疫作用减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重症肌无力症状,C正确;D、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因此,抗a抗体作用于突触后膜,D错误。故选D。【点睛】10.下列有关“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探究过程中进行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而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的正式实验可以不设置空白对照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支插条C.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并且最好是在空气湿度较大和遮阴的环境下进行处理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处理扞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量,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2、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因此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减少实验的偶然性,每组需要取多枝插条,B正确;C、浸泡时,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浸泡在浓度较低,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溶液中,C正确;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存在作用效果相同的两种生长素浓度,因此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D错误。故选D。11.为促进木槿在我国园林绿化中的推广应用,筛选出木槿嫩枝扦插的最佳条件,某林业单位进行了不同浓度外源激素IBA(吲哚丁酸)对两个不同品种木槿的嫩枝扦插生根影响的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CK是对照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据实验结果可知IBA对两个不同品种木槿生根的影响都具有两重性B.据实验结果分析,促进“粉红巨人”和“牡丹木槿”插条生根的最适IBA浓度不同C.在该实验基础上可缩小IBA浓度梯度进一步探究IB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D.嫩枝扦插后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因重力作用运输到插条基部刺激生根【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的自变量是IBA的浓度和植物的品种,因变量是不定根的数量。【详解】A、据实验结果可知IBA对两个不同品种木槿生根的影响都都是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得出两重性,A错误;

B、据实验结果分析,促进“粉红巨人”插条生根的最适IBA浓度在500—1500mg·L1范围内,“牡丹木槿”的最适IBA浓度在0—1000mg·L1范围内,最适浓度不能确定,B错误;

C、在该实验基础上可缩小IBA浓度梯度进一步探究IB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C正确;

D、嫩枝扦插后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因极性运输(主动运输)运输到插条基部刺激生根,D错误。

故选C。12.下列关于温度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年轮是由于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引起植物细胞分裂快慢和细胞体积大小不同而产生的B.一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温诱导之后才能开花的现象叫作春化作用C.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生命活动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D.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植物分布的地域性由光照决定【答案】D【解析】【分析】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调节,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其中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的。【详解】A、年轮是由于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引起植物细胞分裂快慢和细胞体积大小不同而产生的,春夏季节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在秋冬季节,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小,树干上形成了颜色较深的带,A正确;B、一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温诱导之后才能开花的现象叫作春化作用,春化作用的出现和休眠一样,也是植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B正确;C、随着季节轮回,气温周期性变化,植物发芽、开花、落叶、休眠,生命活动的节奏追随着季节的步伐,说明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生命活动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D、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温度决定的,D错误。故选D。1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分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B.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C.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D.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没有规律的【答案】D【解析】【分析】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受我国降水的影响,我国降水空间上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导致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详解】A、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A正确;

B、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B正确;

C、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C正确;

D、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D错误。

故选D。14.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斗争的加剧不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答案】B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的生态位出现。【详解】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D、如果两个物种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D正确。故选BC。15.嘉兴南湖放养着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青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以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为食;草鱼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或水草多的地方,主要以水草为食;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四大家鱼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C.南湖水生生物群落的边界与南湖的水体边界基本一致D.与鲢、鳙鱼间的生态位重叠相比,鲢、青鱼间的生态位重叠更多【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3、群落的空间结构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彼此相互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空间和资源。【详解】A、四大家鱼因为栖息地和食性不同而出现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B、池塘混养的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位置不同,提高了空间和食物的利用率,这是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的充分体现,B正确;C、因为水体中的生物无处不在,因此,南湖水生生物群落的边界与南湖的水体边界基本一致,C正确;D、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可见鲢、鳙鱼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多,而青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可见,鲢、青鱼间的生态位重叠更少,D错误。故选D。1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分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B.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C.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D.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没有规律的【答案】D【解析】【分析】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受我国降水的影响,我国降水空间上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导致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详解】A、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A正确;

B、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B正确;

C、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C正确;

D、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D错误。

故选D。17.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斗争的加剧不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答案】B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的生态位出现。【详解】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D正确。故选BC。18.嘉兴南湖放养着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青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以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为食;草鱼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或水草多的地方,主要以水草为食;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四大家鱼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C.南湖水生生物群落的边界与南湖的水体边界基本一致D.与鲢、鳙鱼间的生态位重叠相比,鲢、青鱼间的生态位重叠更多【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3、群落的空间结构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彼此相互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空间和资源。【详解】A、四大家鱼因为栖息地和食性不同而出现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B、池塘混养的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位置不同,提高了空间和食物的利用率,这是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的充分体现,B正确;C、因为水体中的生物无处不在,因此,南湖水生生物群落的边界与南湖的水体边界基本一致,C正确;D、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可见鲢、鳙鱼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多,而青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可见,鲢、青鱼间的生态位重叠更少,D错误。故选D。19.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B.在我国华北地区,很多树木在春季树叶没有展开前就开花,且多数是风媒花C.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还有多种动物,但树栖动物较少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在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所有种群的集合。【详解】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A正确;B、在我国华北地区,夏季凉爽、冬季较为寒冷、雨量比较丰富,很多树木在春季树叶没有展开前就开花,且多数是风媒花,B正确;C、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故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较多,C错误;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故选C。20.氮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它们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不断迁移变化。氮元素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一切生命结构的重要原料,氮循环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图是氮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所有生物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大气中的氮进行生物合成C.硝化细菌可以利用硝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合成含碳有机物D.氨化作用主要靠分解者完成,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故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A正确;B、据图分析,有的生物(根瘤菌)能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氮进行固氮,B错误;C、硝化细菌可以用外界环境中的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把CO2和H2O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的过程,即利用硝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合成含碳有机物,C正确;D、图中动植物遗体及排出物通过氨化作用形成铵态氮,所以氨化作用主要靠分解者完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D正确。故选B。21.根据碳功能、属性或位置,可以将碳分为:黑碳、棕碳、红碳、蓝碳、绿碳和蓝绿碳。蓝色、绿色和蓝绿色强调的是碳在通过固碳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黑色、棕色和红色指的是影响地球热平衡或促进冰冻圈融化的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C.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D.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没有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中往复循环。【详解】A、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A错误;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B错误;C、黑碳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人类工业活动,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C正确;D、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D错误。故选C。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及其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蜜蜂通过跳舞告知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位,体现行为信息在种群层次上的作用B.狼通过兔子散发的气味跟踪、捕食兔子,体现化学信息在群落层次上的作用C.莴苣种子萌发需要接收某种波长的光信号,体现物理信息在个体层次上的作用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都依赖于细胞层次,而且是单向地、不对等地传递【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①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环境或生物;②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③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位是通过动作来传递信息,这是行为信息在种群层次上的传递,说明种群内部的正常生活离不开信息的传递,A正确;B、狼通过兔子散发的气味跟踪捕食兔子,这是化学信息在群落层次上的传递,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C、莴苣种子萌发需要接收某种波长的光信号,光信号属于物理信号,这是物理信息在个体层次上的传递,说明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依赖于个体、种群和群落层次,一般是双向的传递过程,而个体内部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细胞间,D错误。故选D。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根本来源于大气中CO2中的碳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信息传递不仅可以用于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的动物进行控制【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3、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详解】A、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B、人从同化作用角度考虑是异养型生物,其体内的碳元素直接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食物中的有机物归根结底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B正确;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C错误;D、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D错误。故选C。24.湛江红树林湿地是中国南方湿地资源的代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缓冲区和固碳区,它在净化海水、调节气候、保护海岸、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属于就地保护措施B.为了增加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可适当引进动植物物种C.红树林湿地可以净化海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D.当湿地受到破坏时,可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修复【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观赏及旅游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不太清楚的价值。【详解】A、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A正确;B、为了增加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可适当引进动植物物种,B正确;C、红树林湿地可以净化海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并没有体现直接价值,C错误;D、当湿地受到破坏时,可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修复,D正确。故选C。25.为了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我国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川、陕、甘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主要栖息地、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80多个保护区有机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起来的国家公园。2021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熊猫种群在多个保护区的不同分布表明了其水平结构的差异B.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措施C.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其直接价值D.栖息地的破碎化会阻止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从而降低遗传多样性【答案】A【解析】【分析】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大熊猫在多个保护区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结构特征,A错误;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故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措施,B正确;C、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其直接价值,C正确;D、栖息地的破碎化会形成很多小的大熊猫种群,会减少个体间的交配、繁殖的概率,从而阻止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导致遗传多样性的降低,D正确。故选A。二、多选题26.当膀胱内尿量达400~500mL时,膀胱充盈、扩张,使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导膀胱充胀感觉的盆神经传入冲动增多,送到冲动脊髓排尿中枢,同时也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在环境条件允许时,便发生排尿反射。下面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脑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独立地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B.大脑可以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C.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在其中央前回的顶部附近,且其代表区的范围不大D.婴幼儿虽然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但排尿反射依然可以进行,只是排尿不完全【答案】ABC【解析】【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膀胱壁存在牵张感受器,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该反射活动可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详解】A、脑是高级中枢,脊是低级中枢,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所以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应该共同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A错误;B、大脑可以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的分级调节,而不是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B错误;C、中央前回是第一运动区,对躯体运动进行调控,而尿意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不是在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C错误;D、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时,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D正确。故选ABC。27.寒冬时节某健康人在28℃的空调室内补充足量米饭和饮用水后休息10min即进入零下5℃的环境中工作。如图表示该人体内生理指标的相对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可表示血糖含量变化,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B.曲线可表示人体体温变化,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增加C.曲线可表示血浆渗透压变化,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D.曲线可表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大于Q点【答案】AD【解析】【分析】糖平衡的调节:【详解】A、健康人补充米饭后的一段时间内,体内血糖含量会升高,进而使胰岛素含量增加从而降低血糖,A正确;B、进入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不会有升高趋势,通过体温调节,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减少,B错误;C、当曲线表示血浆渗透压变化,P点时血浆渗透压较Q点高,因此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增多,C错误;D、该健康人进入寒冷环境中,需通过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来增加产热量,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应大于Q点,D正确。故选A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28.图示为人体细胞免疫过程示意图(不完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B.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即可直接彻底消灭病原体C.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细胞膜上具有一些标记性物质D.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相关抗原时可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答案】ACD【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如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以及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够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其中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3、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都是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4、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在特异性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因此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在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详解】A、图中的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A正确;B、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后,还需要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凝集,最终以来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掉,B错误;C、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细胞膜上具有一些标记性物质,将来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C正确;D、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相关抗原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可使记忆T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D正确。故选ACD。【点睛】2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浸泡法进行了“探究2,4D溶液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观察记录得到表中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2,4D浓度0456789101112(×106mol/L)生根数(条)0.611.43.23.43.53.21.80.40A.为避免芽数不同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每组应设置等量的插条数并保留相同数量的芽B.浸泡法是指将10组插条基部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培养C.由表可知11×106mol/L和12×106mol/L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D.未用2,4D溶液处理的月季插条也能生根,可能是月季插条的内源植物激素起作用的结果【答案】ACD【解析】【分析】由表格可知,2,4D浓度为11×106和12×106mol/L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生根数较少,说明这两个浓度抑制生根,图中结果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详解】A、为避免因为芽数(无关变量)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每组应有等量的插条数并保留相同数量的芽,A正确;B、浸泡法是指将10组插条基部浸泡在不同浓度2,4D溶液一定时间,取出扦插枝条一段时间后观察和记录生根情况,B错误;C、据表中数据分析得知,与对照组(0)相比,11×106mol/L和12×106mol/L浓度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C正确;D、带芽的月季插条本身能产生生长素等植物激素,不加2,4D组的月季插条也生根,可能是月季插条的内源植物激素起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ACD。30.在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常将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之比记作λ。如表是科学家根据某草原中野鼠种群在1992年到2012年数量变化计算所得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年份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λ1110.750.6011.251.75222A.1996年野鼠种群数量与2002年野鼠种群数量相同B.2008年,该草原中野鼠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C.2002年到2008年,推测野鼠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D.预测野鼠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答案】ABC【解析】【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详解】A、1996年至2002年,λ≤1,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故1996年野鼠种群数量比2002年野鼠种群数量大,A错误;B、2008年之后,λ=2,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故2008年该草原中野鼠种群数量并未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C、2002年到2008年,λ>1,推测野鼠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C错误;D、预测野鼠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正确。故选ABC。31.如图表示一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和冬季、夏季有关温度的垂直分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该水生群落的层次性是由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的B.动、植物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丁所在位置C.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水层的优势种群可能不同D.曲线1、2分别表示夏季和冬季湖泊不同水深温度的垂直分布【答案】AD【解析】【分析】看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不同水层的温度不同。曲线1表示水体表层温度低,深层温度高,为冬季湖泊不同水深温度的垂直分布、2表示水体表层温度高,深层温度低,表示夏季湖泊不同水深温度的垂直分布。【详解】A、题图中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对于水生群落,光、溶解氧等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其层次性,A错误;B、丁所在位置为水底池泥,微生物多分布于此,动、植物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丁所在位置,B正确;C、由题图可知,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水层的温度、光强等不同,故其优势种群可能不同,C正确;D、曲线1表示水体表层温度较低,为冬季湖泊不同水深温度的垂直分布,曲线2表示水体表层温度较高,深层温度较低,为夏季湖泊不同水深温度的垂直分布,D错误。故选AD。32.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C.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体现了该湿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D.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答案】AD【解析】【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量类型有: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近水缓冲区群落所处的环境位于河流泥沙刚开始淤积形成的光滩环境和湿地核心区之间,从近水缓冲区到湿地核心区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近水缓冲区群落可以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B正确;C、结合图2可知,芦苇只分布在湿地核心区(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C正确;D、从本题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D错误。故选AD。33.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人类共同的命运承担起大国责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B.生态系统中CO2的释放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碳中和的结果是实现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达到平衡D.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数量是实现碳中和的唯一方法【答案】AC【解析】【分析】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详解】A、碳循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主要是以CO2的形式,A正确;B、生态系统中CO2的释放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燃烧,B错误;C、碳中和的结果是实现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达到平衡,C正确;D、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数量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都属于实现碳中和的方法,D错误。故选AC。34.捕食信息素是指由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产生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研究发现,斑鳟鱼对以斑鳟鱼为食的水貂粪便有明显的反捕食行为,而对以鸡肉为食的水貂粪便反应不明显。下列关于捕食信息素的分析,正确的是()A.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水貂捕食斑鳟鱼时存在物理信息的传递,物理信息包括斑鳟鱼外观、声音和气味C.水貂对斑鳟鱼所释放的捕食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在水貂和斑鳟鱼之间双向传递D.斑鳟鱼对捕食信息素的反应可能是降低群体的活动频率、改变活动时间或产生规避行为【答案】A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研究发现,斑鳟鱼对以斑鳟鱼为食的水貂粪便有明显的反捕食行为,而对以鸡肉为食的水貂粪便反应不明显,由此可知,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正确;B、水貂捕食斑鳟鱼时存在物理信息的传递,物理信息包括斑鳟鱼外观、声音,斑鳟鱼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C、水貂粪便对斑鳟鱼所释放的捕食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使斑鳟鱼产生反捕食反应,没有在水貂和斑鳟鱼之间双向传递,C错误;D、斑鳟鱼可能通过降低群体的活动频率、改变活动时间或产生规避行为等避免被水貂捕食,这些属于对捕食信息素的反应,D正确。故选AD。35.据报道,仅产于长江中下游的“水中大熊猫”一白鳍豚已多年不见踪迹,为保护长江生态,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经过治理之后长江水域物种多样性将得以提高B.该措施可充分体现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C.相对于间接价值该措施更有利于提高长江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白鳍豚的绝迹可能会造成某些重要基因资源的流失,其潜在价值也随之消失【答案】BC【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详解】A、经过治理之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长江水域物种多样性将得以提高,A正确;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B错误;C、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更有利于提高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D、潜在价值是指还没发现的对人类或生态系统有何种作用的价值,故白鳍豚的绝迹可能会造成某些重要基因资源的流失,其潜在价值也随之消失,D正确。故选BC。三、填空题(共计5大题)36.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分组处理TNFα浓度甲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乙腹腔注射LPS++++丙腹腔注射LPS+A处理++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1)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种作用即可)(3)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α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副交感神经②.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2)①.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pH

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③.使促胰液素分泌增加(或其他合理答案,以上三个空的答案顺序可颠倒)(3)①.抑制TNFα合成②.抑制TNFα释放③.增加N受体数量(或其他合理答案,以上三个空的答案顺序可颠倒)

【解析】【分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小问1详解】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小问2详解】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可以有以下作用: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酶与之结合;提供胃蛋白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适宜pH;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小问3详解】结合图示可知,丙组的TNFα浓度低,炎症程度低于乙组,TNFα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化学成分是一种蛋白质,仅考虑A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可能的原因是抑制TNFα合成;抑制TNFα释放;增加N受体数量。37.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的实验研究。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和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据图回答问题:(1)HIV入侵人体后,红细胞会被识别,是因为其表面也具有_____。(2)正常情况下,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_____细胞,对人体的_____(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造成影响。(3)在HIV入侵人体的早期阶段,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入侵的病毒后,活化的_____细胞可分裂、分化,并使_____裂解、死亡。之后,暴露出的病原体可与_____细胞分泌产生的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4)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5)衰老的红细胞可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若该功能异常,则会出现免疫失调,从而引发_____病。(6)以下行为可以传播艾滋病的是_____。A.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文身、文眉器械C.与艾滋病患者热情拥抱D.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答案】(1)CD4分子(2)①.辅助性T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3)①.细胞毒性T②.靶细胞③.浆(4)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糖体等细胞器和细胞核(5)①.免疫自稳②.自身免疫(6)B【解析】【分析】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需寄生在辅助性T细胞中才能生存,使人体免疫能力降低,最终丧失免疫能力,所以患者最终死于其他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识别T细胞,因此HIV入侵人体后,红细胞会被识别,是因为其表面也具有CD4分子。【小问2详解】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正常情况下,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因为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所以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造成影响。小问3详解】在HIV入侵人体的早期阶段,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入侵的病毒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分裂、分化,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之后,暴露出的病原体可与浆细胞分泌产生的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吞噬、消灭。【小问4详解】“陷阱细胞”是指病毒能够侵入,但无法使其完成复制和增殖的细胞,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糖体等细胞器及细胞核,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小问5详解】免疫系统清除机体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自稳功能。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小问6详解】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不会感染艾滋病,A不符合题意;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文身、文眉器械,可通过血液感染艾滋病,B符合题意;C、与艾滋病患者热情拥抱不会感染艾滋病,C不符合题意;D、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不会感染艾滋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8.在某草原上爆发了蝗灾后,研究者对蝗虫以及植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如图1所示。为控制蝗虫的数量引入了蝗虫的天敌。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_________(填“甲”或“乙”)表示蝗虫的种群数量。_________(填“气候干旱”或“降水充足”)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食物也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食物因素属于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2)图2表示随种群数量变化,种群单位时间内增长量(dN/dt)的变化情况。则虚线表示_________形增长,实线表示_________形增长。蝗虫天敌被引入后的初期种群数量最可能呈现_________(填“虚线”或“实线”)所示变化,原因是_________。【答案】(1)①.乙②.气候干旱③.密度制约因素(2)①.J②.S③.虚线④.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解析】【分析】据图1可知,甲中实际数量小于环境容纳量,乙中实际数量大于环境容纳量。图2中虚线表示种群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一直增加,而实线表示种群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先增加后减少直至为0,因此虚线表示J形增长曲线,实线表示S形增长曲线。【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为控制蝗虫的数量引入了蝗虫的天敌,说明蝗虫的实际数量应该大于了环境容纳量,导致形成了蝗灾。故图1中乙表示蝗虫的种群数量。气候干旱蝗虫卵的孵化率提高,容易引起蝗虫种群爆发式增长。食物因素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小问2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虚线表示种群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一直增加,与种群数量无关,因此为J形增长,实线表示的种群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与种群数量相关,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为0,因此为S形增长。蝗虫天敌被引入后的初期由于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等,可表现为J形增长,因此种群数量最可能呈现虚线所示变化。【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39.镉(Cd)是水体中具毒性的重金属,某些沉水植物能修复被Cd等重金属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为筛选适合修复淡水水域Cd污染的沉水植物,用不同浓度Cd溶液处理某湖泊中4种沉水植物并检测其对Cd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结果如图1、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地形起伏和土壤盐量等因素的影响,湖泊近岸区分布有不同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采用样方法调查近岸区某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目的是___________。该湖泊中,黑藻、狐尾藻、金鱼藻和菹草的种间关系是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