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九中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九中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九中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九中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九中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九中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5分)1.(10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5)子夏曰:“,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迁谪之远的诗句是:,。(8)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海上的昼夜和自然的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2.(13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粱,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原名《》。在《》一文中鲁迅针对“”“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作了批判,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①荚②攒(3)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改为改为(4)结合《五猖会》和《父亲的病》中的有关情节,比较两文中“我”对父亲的不同情感。3.(12分)第九中学七(1)班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实践活动,邀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2)下面是小明同学在自我展示环节活动中的主持词,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①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好!②我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小明。③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垂念,感谢你们在百忙中参加我班的风采展示活动。④众所周知,交益友可以促成长,而交友的第一步就是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我们。⑤下面同学们将分组展示。⑥结束后,恳请老师不吝赐教。a.主持词中有一处敬辞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b.主持词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3)在班级网站论坛版块,有人发起一个题为“心中的友情”的帖子,请你仿照留言示例跟帖留言。留言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就是真心相待、彼此祝福。你的留言:(4)活动还设置了“我与文学家交朋友”的环节,请你从下面的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并结合他(她)的作品,简要阐明与他(她)交朋友的理由。①海伦•凯勒②鲁迅③冰心二、阅读(55分)4.(19分)鼎湖山听雨(肖复兴)①鼎湖山,向往已久。全赖谢大光那篇《鼎湖山听泉》的诱惑,那篇发表于1982年的散文,将鼎湖山写得实在太美。②一眨眼,三十六年过去了。2018年深秋时节,我终于赶到肇庆。阴云密布的夜色中无法爬山,就在山脚下住下,想明天一早就近上山,寻找大光听泉的幽境,谁想,竟然下了整整一夜大雨,第二天清早依然阴雨绵绵。③我想起大光写过的:“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一曲奇妙的交响乐。”无法如大光一样鼎湖山听泉,也要上山,去鼎湖山听雨吧。④我先坐游览车直到鼎湖山顶宝鼎园,山路蜿蜒,被山风吹得飘动的雨雾中的山,似乎跟着也在飘动,像活了起来。沿途山边,一棵紧挨一棵密匝匝的绿树,看得很清楚,都被一场大雨浇得浑身湿透,如大光写的那样,是“()的湿绿”。只是大光所说的山间这些绿树翻滚“犹如大海的波浪”的壮观,被雨雾遮挡得看不到了。⑤后来,雨小了很多,枝叶间挂着晶莹的雨珠,含泪带啼般,被细细的风吹拂得摇摇欲坠,偏偏就是不肯掉下来,仿佛有了某种磁力,在表演着踩钢丝的杂技。或许,是鼎湖山的树格外坚强和神奇吧,这座被称为“北回归线的绿宝石”的山上,有近两千种树木,其中,包括很多神奇的树种。老树可以成精,何况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的鼎湖山,有着佛教第十七福地的美名。⑥被大光描绘得万种风情千般韵味的泉声,是听不清,甚至听不到了,都被雨声()。别看雨比昨夜小了很多,但齐刷刷打在树叶上,像击打着千万面的小鼓,满山响彻此起彼伏的回声。时大时小的雨声,噼噼啪啪,淅淅沥沥……打在树叶间、山石和游览车的棚顶上,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完全抢去了泉声的风头,让泉声只好暂时退居二线。那一刻,雨声或为鼎湖山的主角。⑦游览车赶到宝鼎园。这是建在山顶上的一座袖珍园林,繁花茂树,簇拥着硕大的几只宝鼎和一方端砚,一看便是新修的,大概,是当年大光没有见到的新景致,奇怪的是,在这里听不到雨声,也听不到泉声。不是雨变大了,也不是泉声没有了,而是这里游客很多,争先恐后在宝鼎和端砚前照相,笑语喧哗。⑧从宝鼎园往下走,先到蝴蝶谷看鼎湖。鼎湖不大,却分外的绿,绿得像翡翠,和九塞内美妙的水有一拼。在这里,雨声四起,声音柔和,显得有些缠绵,是广东音乐中丝竹之声的感觉。雨水打在湖面上,溅起丝丝涟漪,特意让只能听见而看不见的雨声,变为了有形,可以一掬触摸。⑨到庆云寺的时候,雨声变得格外清澈,而且有了一种独特的香味。都说深山藏古寺,庆云寺兴建于明朝。古寺和名山,如同美酒金樽、宝马雕鞍一样,是绝配。雨声在这里清澈如同梵音袅袅,和打在古寺的寺顶、台阶、香炉、经幡上,或许相关;雨声的香味,却和古寺无关。香味来自寺下的几株桂花树。那几株桂花树不高,看来很年轻,是银柱。藏在枝叶间的花瓣并不明显,香味却很是浓郁撩人,弥漫在空气里,被风吹得像长了翅膀,肆无忌惮地四处荡漾。让雨声也情不自禁地染上了它们馥郁的香味。⑩再往下走,便到了大光所写过的补山亭,还有飞水潭。飞水潭的瀑布不大,却有了自己的声响,不甘于雨声如此一路招摇,要与之争锋,在这里,雨水打在树叶间溅起回声,飞水潭冲到岩石上进出响声。雨声和泉声,亮开各自的嗓门儿,表演一曲二重唱,最后混合在一起,沿着往下流淌的溪水,蜿蜒地隐没在远处的树丛之中。⑪我以为,这应该是此次鼎湖山听雨的高潮,但我错了,再往下走,走到平缓的山坡上,看到依山而立一块巨大的石头,石上完整雕刻着大光《鼎湖山听泉》全文,一片泉声,被一个作家感受。写成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被一座大山记住,雕刻成一座石雕;一座石雕被后人看到,重新认识一座名山,重新感知大自然。无论是鼎湖山听泉,还是听雨,到这里,的确赶上了高潮,起码,那一刻,我为鼎湖山,也为大光的诗情画意而感动。(选自《河北日报》,有删减)(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汇成沉甸甸遮盖B.变成轻飘飘淹没C.汇成沉甸甸淹没D.变成轻飘飘遮盖(2)根据选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景思路。——宝鼎园————庆云寺——补山亭——飞水潭——(3)这篇散文从多感官角度描写雨,请结合内容分别举例。(至少写三种)(4)从修辞角度黄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藏在枝叶间的花瓣并不明显,香味却很是浓郁撩人,弥漫在空气里,被风吹得像长了翅膀,肆无忌惮地四处荡漾。让雨声也情不自禁地染上了它们馥郁的香味。(5)选文以“听雨”为题,却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泉声”,并引用“听泉”的内容?5.(20分)七块红烧肉董改正①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沉甸甸的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②三十年前,大年正月的乡村是热闹的。一路走过好几个村庄,地上都是红鲜鲜的爆竹纸,屋里都是笑声,空中飘着酒菜的香气。因为细雨,初泛青绿的原野上,只有我和母亲两个行人。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③“姆妈,我来挑一截。”④“不要的,我行。”⑤草色稀淡,野雨如烟。穿过枫河北端的滩涂,再过一个水村,绕着一条溪水转到对面的山梁,顺着山道走下,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⑥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薄膜纸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了。河边无船,一条粗绳子横贯河面。对面,细雨落水,野渡无人。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一起摇晃着。⑦“姆妈,让我来。”我来到母亲身边。⑧“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⑨岸上的红砖房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紧紧抓着绳子,看着我们,说:“那孩子,你先上来,帮你妈接一下!”⑩我走上船,晃得站不稳。母亲说:“我行。”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差点没翻。女人夺过,将被子摁在船板上,厉声说:“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母亲嗫嚅着,没说话。⑪女人不是渡船的,她是给挖沙船上的男人们做饭的。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地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了五校。⑫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于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时间不早了,她也该走了。她站在走廊上,回头看着我。⑬“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⑭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⑮“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了雨衣,走进细雨中。远方,山色苍茫,风斜雨细,淅淅沥沥,瑟瑟寒侵。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充满着少年的忧伤。⑯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在五校待过的同学都该知道,那个上海大厨做的炸酱和红烧肉是怎样的美味啊!⑰“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⑱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⑲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出来了。她是哭着走回去的。”⑳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㉑夕阳在天,河水粼粼。我沿着河堤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出母子情深。B.选文第②段写大年正月乡村的热闹与我和母亲路上的孤独形成对比。C.选文段补充交代了三块红烧肉的去向,升华了文章的主题。D.文章结尾“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是怕撑船的那个女子看见后笑话我的软弱。(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3)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ㅤㅤ穿过枫河北端的滩涂。再过一个水村,绕着一条溪水转到对面的山架,顺着山道走下,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小河时,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4)文章开头写到蒙蒙细雨,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5)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拟题为“七块红烧肉”的妙处。6.(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①死。孔子哭之恸②,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③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④。”[注]①蚕:同“早”。②恸:极悲伤,大哭。③贰:两次,重复。④亡:同“无”。(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传不习乎②饭疏食③吾日三省吾身④于我如浮云(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阐述的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B.“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指出身贵族的人。C.“不义而富且贵”中的“义”指行为的尺度。D.“仁在其中矣”中的“仁”指仁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两文是如何表现颜回形象品质的。三、作文(60分)7.(60分)按要求作文。“当我看到可爱的笑脸,像和风吹过心田。”笑脸,是快乐,是自信,是欣慰,是希望……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人的笑脸,朋友鼓励的笑脸、父母慈祥的笑脸、师长关爱的笑脸、陌生人友善的笑脸……笑脸,还经常出现在聊天记录中、作业评语中、点评功能中……笑脸,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真情的可贵。请以“笑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抄写作文题目;(2)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不少于600字;(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九中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35分)1.(10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8)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海上的昼夜和自然的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解答】(1)秋风萧瑟(2)枯藤老树昏鸦(3)岐王宅里寻常见(4)影入平羌江水流(5)博学而笃志(6)思而不学则殆(注意“殆”的书写)(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13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粱,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针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作了批判,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①荚jiá②攒cuán(3)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脊粱改为脊梁拥肿改为臃肿(4)结合《五猖会》和《父亲的病》中的有关情节,比较两文中“我”对父亲的不同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识记。第①空:《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第②、③空,《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2)本题考查字音。①皂荚(jiá):落叶乔木。②攒(cuán)成:把几样东西凑成一块。(3)本题考查字形。脊粱——脊梁:脊背。其骨为全身骨骼的主干所在,如屋之有梁。拥肿——臃肿:本义是形容物体粗大笨重,句中用来形容何首乌的根粗大。(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五猖会》: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既表现了作者对父亲不理解自己的不满与谴责,也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表达了对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父亲的病》: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根据文中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和作者在父亲临终前的声声呼唤,虽然受衍太太蛊惑的原因,但也可看出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根据“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可知,作者对父亲没有能安详去世心怀愧疚。答案:(1)旧事重提二十四孝图老莱娱亲(2)jiácuán(3)脊粱脊梁拥肿臃肿(4)《五猖会》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失望和谴责,《父亲的病》表达了“我”对父亲真挚的爱和愧疚。3.(12分)第九中学七(1)班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实践活动,邀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2)下面是小明同学在自我展示环节活动中的主持词,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①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好!②我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小明。③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垂念,感谢你们在百忙中参加我班的风采展示活动。④众所周知,交益友可以促成长,而交友的第一步就是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我们。⑤下面同学们将分组展示。⑥结束后,恳请老师不吝赐教。a.主持词中有一处敬辞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b.主持词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3)在班级网站论坛版块,有人发起一个题为“心中的友情”的帖子,请你仿照留言示例跟帖留言。留言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就是真心相待、彼此祝福。你的留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而怎样,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若过眼云烟。(4)活动还设置了“我与文学家交朋友”的环节,请你从下面的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并结合他(她)的作品,简要阐明与他(她)交朋友的理由。①海伦•凯勒②鲁迅③冰心【解答】答案:(1)示例一:交益友,促成长。示例二:自远方欢聚一堂,成友谊相守一生。(2)把“垂念”改为“垂爱”,把“子曰”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而怎样,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若过眼云烟。(4)示例:我选择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看到了那个在百草园中听油蛉低唱、听蟋蟀弹琴、翻砖找蜈蚣的童年鲁迅,看到了在三味书屋中习字、对课、描绣像的童年鲁迅,我希望能够成为他的朋友,和他一同感受那些快乐。二、阅读(55分)4.(19分)鼎湖山听雨(肖复兴)①鼎湖山,向往已久。全赖谢大光那篇《鼎湖山听泉》的诱惑,那篇发表于1982年的散文,将鼎湖山写得实在太美。②一眨眼,三十六年过去了。2018年深秋时节,我终于赶到肇庆。阴云密布的夜色中无法爬山,就在山脚下住下,想明天一早就近上山,寻找大光听泉的幽境,谁想,竟然下了整整一夜大雨,第二天清早依然阴雨绵绵。③我想起大光写过的:“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一曲奇妙的交响乐。”无法如大光一样鼎湖山听泉,也要上山,去鼎湖山听雨吧。④我先坐游览车直到鼎湖山顶宝鼎园,山路蜿蜒,被山风吹得飘动的雨雾中的山,似乎跟着也在飘动,像活了起来。沿途山边,一棵紧挨一棵密匝匝的绿树,看得很清楚,都被一场大雨浇得浑身湿透,如大光写的那样,是“()的湿绿”。只是大光所说的山间这些绿树翻滚“犹如大海的波浪”的壮观,被雨雾遮挡得看不到了。⑤后来,雨小了很多,枝叶间挂着晶莹的雨珠,含泪带啼般,被细细的风吹拂得摇摇欲坠,偏偏就是不肯掉下来,仿佛有了某种磁力,在表演着踩钢丝的杂技。或许,是鼎湖山的树格外坚强和神奇吧,这座被称为“北回归线的绿宝石”的山上,有近两千种树木,其中,包括很多神奇的树种。老树可以成精,何况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的鼎湖山,有着佛教第十七福地的美名。⑥被大光描绘得万种风情千般韵味的泉声,是听不清,甚至听不到了,都被雨声()。别看雨比昨夜小了很多,但齐刷刷打在树叶上,像击打着千万面的小鼓,满山响彻此起彼伏的回声。时大时小的雨声,噼噼啪啪,淅淅沥沥……打在树叶间、山石和游览车的棚顶上,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完全抢去了泉声的风头,让泉声只好暂时退居二线。那一刻,雨声或为鼎湖山的主角。⑦游览车赶到宝鼎园。这是建在山顶上的一座袖珍园林,繁花茂树,簇拥着硕大的几只宝鼎和一方端砚,一看便是新修的,大概,是当年大光没有见到的新景致,奇怪的是,在这里听不到雨声,也听不到泉声。不是雨变大了,也不是泉声没有了,而是这里游客很多,争先恐后在宝鼎和端砚前照相,笑语喧哗。⑧从宝鼎园往下走,先到蝴蝶谷看鼎湖。鼎湖不大,却分外的绿,绿得像翡翠,和九塞内美妙的水有一拼。在这里,雨声四起,声音柔和,显得有些缠绵,是广东音乐中丝竹之声的感觉。雨水打在湖面上,溅起丝丝涟漪,特意让只能听见而看不见的雨声,变为了有形,可以一掬触摸。⑨到庆云寺的时候,雨声变得格外清澈,而且有了一种独特的香味。都说深山藏古寺,庆云寺兴建于明朝。古寺和名山,如同美酒金樽、宝马雕鞍一样,是绝配。雨声在这里清澈如同梵音袅袅,和打在古寺的寺顶、台阶、香炉、经幡上,或许相关;雨声的香味,却和古寺无关。香味来自寺下的几株桂花树。那几株桂花树不高,看来很年轻,是银柱。藏在枝叶间的花瓣并不明显,香味却很是浓郁撩人,弥漫在空气里,被风吹得像长了翅膀,肆无忌惮地四处荡漾。让雨声也情不自禁地染上了它们馥郁的香味。⑩再往下走,便到了大光所写过的补山亭,还有飞水潭。飞水潭的瀑布不大,却有了自己的声响,不甘于雨声如此一路招摇,要与之争锋,在这里,雨水打在树叶间溅起回声,飞水潭冲到岩石上进出响声。雨声和泉声,亮开各自的嗓门儿,表演一曲二重唱,最后混合在一起,沿着往下流淌的溪水,蜿蜒地隐没在远处的树丛之中。⑪我以为,这应该是此次鼎湖山听雨的高潮,但我错了,再往下走,走到平缓的山坡上,看到依山而立一块巨大的石头,石上完整雕刻着大光《鼎湖山听泉》全文,一片泉声,被一个作家感受。写成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被一座大山记住,雕刻成一座石雕;一座石雕被后人看到,重新认识一座名山,重新感知大自然。无论是鼎湖山听泉,还是听雨,到这里,的确赶上了高潮,起码,那一刻,我为鼎湖山,也为大光的诗情画意而感动。(选自《河北日报》,有删减)(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A.汇成沉甸甸遮盖B.变成轻飘飘淹没C.汇成沉甸甸淹没D.变成轻飘飘遮盖(2)根据选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景思路。精湖山脚——宝鼎园——蝴蝶谷(鼎湖)——庆云寺——补山亭——飞水潭——石雕(3)这篇散文从多感官角度描写雨,请结合内容分别举例。(至少写三种)(4)从修辞角度黄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藏在枝叶间的花瓣并不明显,香味却很是浓郁撩人,弥漫在空气里,被风吹得像长了翅膀,肆无忌惮地四处荡漾。让雨声也情不自禁地染上了它们馥郁的香味。(5)选文以“听雨”为题,却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泉声”,并引用“听泉”的内容?【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应用。第一空:汇成:指水流分支流成一股,后也指情感,语言等事物混合在一起。变成:由某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汇成”强调元素的聚集和组合,保留了一定的原有特征;而“变成”则强调事物或状态的彻底转变和改变。根据文段第③段“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可知,此处应该是形容很多种泉声汇集到一起,形成了一曲交响乐,并没有改变状态,应该用汇成;第二空:沉甸甸:形容物体重量大、坚实、有质感,给人一种压迫感和沉重感。轻飘飘:形容物体轻盈、轻巧,几乎没有重量,给人一种空灵、飘逸的感觉。根据文章第④段“沿途山边,一棵紧挨一棵密匝匝的绿树,看得很清楚,都被一场大雨浇得浑身湿透”可知,绿树湿透更有重量,“湿绿”也指绿色在雨水中更浓了。此处应该用“沉甸甸”来形容“绿色”的多、密,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第三空:遮盖:把东西覆盖起来。淹没:(大水)漫过;盖过。“遮盖”侧重于部分或全部地掩盖某物,使其不易察觉或看到,而“淹没”则强调被大量液体、物体或情况完全包围并无法察觉。根据文段第⑥段“被大光描绘得万种风情千般韵味的泉声,是听不清,甚至听不到了,都被雨声()”可知,此处形容泉声被雨声盖住了,没办法听到,应该用“淹没”;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第①空:首先通读全文,把握作者游览路线,紧抓关键词。依据文章第②段“就在山脚下住下,想明天一早就近上山”内容可知,出发点是肇庆山脚下。第②空:结合第⑧段“从宝鼎园往下走,先到蝴蝶谷看鼎湖”可知宝鼎园之后到达蝴蝶谷(鼎湖)。第③空:结合第⑪段“再往下走,走到平缓的山坡上,看到依山而立一块巨大的石头,石上完整雕刻着大光《鼎湖山听泉》全文”可概括为:石雕。(3)本题考查写景手法。多感官描写的角度有: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嗅觉描写,触觉描写,味觉描写。选文视觉描写有:第④段“沿途山边,一棵紧挨一棵密匝匝的绿树,看得很清楚”,第⑤段“枝叶间挂着晶莹的雨珠,含泪带啼般,被细细的风吹拂得摇摇欲坠”,第⑩段“沿着往下流淌的溪水,蜿蜒地隐没在远处的树丛之中”;听觉描写有:第⑥段“像击打着千万面的小鼓,满山响彻此起彼伏的回声”,第⑧段“雨声四起,声音柔和,显得有些缠绵,是广东音乐中丝竹之声的感觉”,第⑩段“雨声和泉声,亮开各自的嗓门儿,表演一曲二重唱,最后混合在一起”;嗅觉描写有:第⑨段“香味来自寺下的几株桂花树”,第⑨段“雨声也情不自禁地染上了它们馥郁的香味”;触觉描写有:第⑧段“雨水打在湖面上,溅起丝丝涟漪,特意让只能听见而看不见的雨声,变为了有形,可以一掬触摸”。据此举出例子即可。(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赏析。结合第⑨段句子“藏在枝叶间的花瓣并不明显,香味却很是浓郁撩人,弥漫在空气里,被风吹得像长了翅膀,肆无忌惮地四处荡漾。让雨声也情不自禁地染上了它们馥郁的香味”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花香味浓郁撩人,赋予花香人的情态,写出花香浓郁惹人喜爱。“情不自禁”将雨声赋予人的情态,写出了雨与花香相得益彰,将雨与花香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作者对对鼎湖山的雨的喜爱之情。(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选文以“听雨”为题,是概括了作者此次在鼎湖山听雨的经历与感受。结合文章第①段“鼎湖山,向往已久。全赖谢大光那篇《鼎湖山听泉》的诱惑,那篇发表于1982年的散文,将鼎湖山写得实在太美”可知,这次经历却是由《鼎湖山听泉》这篇文章引起的,所以作者听雨的同时仍不忘文中谢大光对听泉的描写;再结合第⑥段“被大光描绘得万种风情千般韵味的泉声,是听不清,甚至听不到了,都被雨声淹没”“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完全抢去了泉声的风头,让泉声只好暂时退居二线。那一刻,雨声或为鼎湖山的主角”和第⑩段“飞水潭的瀑布不大,却有了自己的声响,不甘于雨声如此一路招摇,要与之争锋,在这里,雨水打在树叶间溅起回声,飞水潭冲到岩石上进出响声。雨声和泉声,亮开各自的嗓门儿,表演一曲二重唱,最后混合在一起,沿着往下流淌的溪水,蜿蜒地隐没在远处的树丛之中”可知,听雨的感受与谢大光对听泉的描写交相辉映,更加深了作者听雨的独特感受。答案:(1)C(2)精湖山脚蝴蝶谷(鼎湖)石雕(3)视觉:枝叶间挂着晶莹的雨珠,摇摇欲坠。听觉:雨滴打在树叶上就像击打着千万面的小鼓。嗅觉:银桂的香味让雨有了一种独特的香味。触觉:雨水打在湖面上,变为了有形,可以一掏触摸。(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雨和花以人的情态,写出了桂花香味浓郁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雨与桂花香相得益彰的美好情境,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的雨的喜爱之情(5)作者是因为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一文激起登山赏景的兴趣;“听泉”使鼎湖山名声在外,以之来衬托“听雨”的独特感受,文章在二者交相辉映中展开。5.(20分)七块红烧肉董改正①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沉甸甸的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②三十年前,大年正月的乡村是热闹的。一路走过好几个村庄,地上都是红鲜鲜的爆竹纸,屋里都是笑声,空中飘着酒菜的香气。因为细雨,初泛青绿的原野上,只有我和母亲两个行人。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③“姆妈,我来挑一截。”④“不要的,我行。”⑤草色稀淡,野雨如烟。穿过枫河北端的滩涂,再过一个水村,绕着一条溪水转到对面的山梁,顺着山道走下,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⑥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薄膜纸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了。河边无船,一条粗绳子横贯河面。对面,细雨落水,野渡无人。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一起摇晃着。⑦“姆妈,让我来。”我来到母亲身边。⑧“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⑨岸上的红砖房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紧紧抓着绳子,看着我们,说:“那孩子,你先上来,帮你妈接一下!”⑩我走上船,晃得站不稳。母亲说:“我行。”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差点没翻。女人夺过,将被子摁在船板上,厉声说:“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母亲嗫嚅着,没说话。⑪女人不是渡船的,她是给挖沙船上的男人们做饭的。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地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了五校。⑫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于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时间不早了,她也该走了。她站在走廊上,回头看着我。⑬“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⑭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⑮“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了雨衣,走进细雨中。远方,山色苍茫,风斜雨细,淅淅沥沥,瑟瑟寒侵。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充满着少年的忧伤。⑯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在五校待过的同学都该知道,那个上海大厨做的炸酱和红烧肉是怎样的美味啊!⑰“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⑱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⑲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出来了。她是哭着走回去的。”⑳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㉑夕阳在天,河水粼粼。我沿着河堤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出母子情深。B.选文第②段写大年正月乡村的热闹与我和母亲路上的孤独形成对比。C.选文段补充交代了三块红烧肉的去向,升华了文章的主题。D.文章结尾“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是怕撑船的那个女子看见后笑话我的软弱。(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3)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ㅤㅤ穿过枫河北端的滩涂。再过一个水村,绕着一条溪水转到对面的山架,顺着山道走下,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小河时,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4)文章开头写到蒙蒙细雨,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5)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拟题为“七块红烧肉”的妙处。【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BC.正确。D.有误,“是怕撑船的那个女子看见后笑话我的软弱”理解错误。结合㉑段“我沿着河堤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这句话意思是说,“我”在听完女人告诉“我”所不知道的母亲的事后,感到辛酸,忍不住流下泪水,却又不想让女人看到自己的泪水,进而让母亲知道。表明“我”感受到了母亲深沉的爱,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激和爱,并不是“怕她看见后笑话我的软弱”;故选:D。(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文本,从事件行为和细节描写等方面综合分析。这篇文章讲了母亲送我上学的故事,最能体现的就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这一点。结合第①至⑩段,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第②段“担子很重,但一路都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她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可知,母亲千辛万苦送“我”上学,一路上替“我”背行李;临走时,母亲对我千叮咛万嘱托,第⑫段“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和“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于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可知,帮“我”铺好被子,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被子,请求同学带“我”睡几夜;还有第⑱段“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可知,母亲把红烧肉留给了“我”。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牵挂。另外,母亲不光疼爱孩子,对别人也很好,能够知恩图报。如第⑳段“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你有一个好妈妈。’”可知,写的是回去的路上,妈妈给船上女人带去红烧肉,能看出她对之前渡船恩情的报答,体现出妈妈的知恩图报。结合第③段“‘姆妈,我来挑一截。’”和第④段“‘不要的,我行。’”和第⑦段“‘姆妈,让我来。’我到母亲身边”和第⑧段“‘我行。’母亲不让”以及第⑩段“我走上船,晃得站不稳。母亲说:‘我行。’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差点没翻”可知,她坚持挑着沉重的担子却不让“我”帮忙,上船也不要“我”帮忙;再结合第⑲段“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乘船的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出来了。她是哭着走回去的。’”可知,妈妈回家胶靴里浸满水,却没有告诉我。这些内容都能够体现出妈妈的要强,以及能够忍耐。再结合第⑫段“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于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和第⑬段“‘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可知,母亲一再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被子;临行时,叮嘱“我”换饭票。可见她是一个细心的人。(3)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和赏析。“穿、过、走、穿、爬”这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去学校路途之远、之难,联系第⑥段“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薄膜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令人疲惫的声响”可知,走到狭长小河,“我们”已是疲惫不堪。(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般起到以下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场所等信息;渲染故事的氛围,为下文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结合文章开头第①段“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和第②段“因为细雨,初泛青绿的原野上,只有我和母亲两个行人。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可知,开头写天空下着雨,写出了“我”去上学时的环境,由于下雨,道路泥泞,路途艰难,而母亲一路挑着“我”的行李,没有放下担子,可见母亲的坚强;再结合第②段“三十年前,大年正月的乡村是热闹的。一路走过好几个村庄,地上都是红鲜鲜的爆竹纸,屋里都是笑声,空中飘着酒菜的香气”和第⑥段“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薄膜纸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令人疲惫的声响”可知,将“我”和母亲挑着担子在路上的艰难场景和其他人家里热闹景象形成对比,表现了路途的漫长艰辛,下雨天更是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据此概括回答即可。(5)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初读文题“七块红烧肉”,不禁引人好奇,为什么强调红烧肉的块数,围绕“七块红烧肉”讲了什么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联系首段“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沉甸甸的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第⑯段“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在五校待过的同学都该知道,那个上海大厨做的炸酱和红烧肉是怎样的美味啊”等语句可知,在贫困的年代“红烧肉”是稀罕物,在“我”家庭困窘的情况下,母亲自己舍不得吃红烧肉,把它留给撑船的女子,能体现母亲勤俭节约、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在母亲看“我”来时“我”为母亲打了炸酱面和红烧肉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心(母子的深情),点明文章主旨。答案:(1)D(2)①关爱孩子。母亲千辛万苦送“我”上学,一路上替“我”背行李;帮“我”铺好被子,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被子,请求同学带“我”睡几夜;把红烧肉留给“我”。②知恩图报。她自己舍不得吃红烧肉,却带给之前撑船帮我们渡河的女人。③要强(坚强、吃苦耐劳)。她坚持挑着沉重的担子却不让“我”帮忙,上船也不要“我”帮忙;回家胶靴里浸满水却一直没有告诉“我”。④细心。母亲一再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被子;临行时,叮嘱“我”换饭票。(3)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去学校的路程的漫长和艰难,侧面表现了我们的疲惫不堪。(4)①交代了母亲送“我”上学时的环境特征,说明了行路的艰难;②为全文营造了忧伤、悲凉的氛围;③突出了母亲的坚强,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5)①点明文章的主旨,以小见大,“七块红烧肉”凝聚了贫苦年代可贵的真情(或:表现了母子深情和母亲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知恩图报的品质);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6.(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①死。孔子哭之恸②,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③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④。”[注]①蚕:同“早”。②恸:极悲伤,大哭。③贰:两次,重复。④亡:同“无”。(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②饭疏食吃③吾日三省吾身每天④于我如浮云对,对于(2)下列对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