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卫生与防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21157第1章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3324381.1职业卫生概述 381161.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3134011.3职业卫生法律法规 46651第2章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479572.1防护设施的种类及选用 4193872.2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及选用 4143652.3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 526983第3章粉尘危害与控制 5189153.1粉尘危害识别 511083.1.1粉尘来源 5221513.1.2粉尘危害 5235003.1.3粉尘检测与评估 659023.2粉尘控制技术 620553.2.1源头控制 62713.2.2传输过程控制 6219053.2.3终端控制 6283983.3粉尘防护措施 674543.3.1个人防护 699603.3.2健康监护 67453.3.3培训与教育 780563.3.4管理与监督 78711第4章有毒有害气体危害与控制 750804.1有毒有害气体危害识别 729044.1.1气体危害种类 7209164.1.2危害识别方法 7319954.1.3危害评估 7126144.2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技术 777954.2.1工程控制 7295534.2.2个体防护 7119974.2.3管理措施 7239574.2.4应急处理 7158474.3有毒有害气体防护措施 8269354.3.1预防措施 834294.3.2操作措施 8198884.3.3应急处置 826812第5章噪声与振动危害与控制 872935.1噪声与振动危害识别 8267495.1.1噪声危害 8114945.1.2振动危害 830355.2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9148765.2.1噪声控制技术 979155.2.2振动控制技术 9284095.3噪声与振动防护措施 9235025.3.1噪声防护措施 9135725.3.2振动防护措施 926161第6章辐射危害与控制 921616.1辐射危害识别 9316886.1.1辐射类型 9248776.1.2辐射来源 10188656.1.3辐射危害 103106.2辐射控制技术 1056056.2.1辐射监测 10150576.2.2辐射防护材料 1094936.2.3辐射防护设施 1054706.3辐射防护措施 10186106.3.1预防措施 10117376.3.2应急处理 1076626.3.3个人防护 10225966.3.4辐射防护管理 103568第7章职业心理健康 11290777.1职业心理健康概述 11247317.2职业心理应激与应对 1135467.2.1职业心理应激 11324057.2.2职业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 11196317.3职业心理健康促进 1193257.3.1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的意义 11118407.3.2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的措施 126164第8章职业卫生管理 12218588.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职责 12151138.1.1机构设置 12183258.1.2职责划分 12263348.2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 124878.2.1制定原则 12120458.2.2主要内容 13128138.3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实施 13148898.3.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1374728.3.2职业卫生培训与宣传教育 13138148.3.3职业健康检查 13190118.3.4职业病防治 13176488.3.5职业卫生应急预案 14296578.3.6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 14310418.3.7职业卫生档案管理 149681第9章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 14205399.1职业卫生监测方法 14198049.1.1采样方法 14314409.1.2检测方法 14302399.1.3监测计划 14252489.2职业卫生评价内容与方法 1514129.2.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562889.2.2职业病危害评价 1534489.2.3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评价 152669.3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数据的应用 15230769.3.1数据整理与分析 15295299.3.2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报告 15149479.3.3职业卫生改进措施 15278339.3.4职业卫生培训与宣传教育 15166489.3.5职业健康监护 1515637第10章职业卫生培训与教育 152795210.1职业卫生培训内容与要求 1565010.1.1培训内容 152308410.1.2培训要求 161283710.2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方法 162350510.2.1理论教学 16805710.2.2实践操作 162103610.2.3案例分析 161689610.2.4互动交流 16612310.3职业卫生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 161187610.3.1效果评估 161868410.3.2改进措施 17第1章职业卫生基础知识1.1职业卫生概述职业卫生是研究劳动过程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的一门科学。它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生活质量。职业卫生涉及职业医学、环境卫生、毒理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1.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化学因素:如生产性粉尘、有毒气体、有机溶剂、重金属等。(2)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3)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4)劳动生理因素:如劳动强度、劳动姿势、劳动组织等。(5)心理社会因素: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倦怠等。1.3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我国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劳动者权益保障、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等内容。(2)《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程序、标准和要求。(3)《职业病目录》:列出了我国法定的职业病种类。(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了各类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以保护劳动者健康。(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也从不同角度对职业卫生工作提出了要求。第2章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2.1防护设施的种类及选用防护设施是职业卫生工作中的一环,其目的是降低作业过程中有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防护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物理性防护设施:用于防护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等物理性危害。如安全网、防护栏杆、固定装置等。(2)化学性防护设施:用于防护化学品的泄漏、挥发等化学性危害。如通风柜、密闭操作箱、防腐蚀设备等。(3)生物性防护设施:用于防护生物性危害,如病毒、细菌等。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防护口罩等。选用防护设施时,应根据以下原则:(1)针对作业现场的具体危害类型选择相应的防护设施;(2)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保证防护设施的质量;(3)结合作业环境、作业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防护设施的适用性;(4)定期检查、维护,保证防护设施的可靠性。2.2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及选用个人防护用品是防护有害因素对员工身体直接侵害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头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尘帽、防噪声耳塞等。(2)呼吸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等。(3)眼面部防护用品:如防护眼镜、防尘眼镜、防护面屏等。(4)听力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5)手部防护用品:如防护手套、防静电手套等。(6)足部防护用品:如安全鞋、防静电鞋等。选用个人防护用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作业现场的具体危害类型选择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2)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保证个人防护用品的质量;(3)结合员工身体特征、作业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规格和型号的个人防护用品;(4)注意个人防护用品的舒适性和耐用性,提高员工的使用意愿。2.3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为保证防护用品的有效性,应加强对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管理:(1)对员工进行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培训,保证员工掌握使用方法;(2)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发觉问题及时纠正;(3)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清洗、消毒、更换等维护工作,保证其功能;(4)建立防护用品的领用、发放、报废等管理制度,规范防护用品的管理;(5)鼓励员工提出关于防护用品使用与维护的改进意见,持续优化防护用品的管理。第3章粉尘危害与控制3.1粉尘危害识别3.1.1粉尘来源在职业活动中,粉尘是广泛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物质的加工、搬运、存储等过程。粉尘的成分复杂,包括金属、矿物、化学物质、生物物质等。3.1.2粉尘危害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等方面。长期吸入粉尘可能导致尘肺、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引发肺癌。某些化学性粉尘还可导致皮肤病、中毒等。3.1.3粉尘检测与评估为有效识别粉尘危害,企业应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粉尘检测,了解粉尘浓度、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根据检测结果,评估粉尘危害程度,为粉尘控制提供依据。3.2粉尘控制技术3.2.1源头控制(1)采用湿式作业:在产生粉尘的源头采用湿式作业,通过水雾或湿料降低粉尘产生。(2)密闭和通风:对产生粉尘的设备进行密闭,并采取局部排风措施,降低工作场所粉尘浓度。(3)改进工艺: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粉尘产生。3.2.2传输过程控制(1)通风:采用合理的通风系统,将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2)防尘设施:在传输设备上安装防尘设施,减少粉尘扩散。3.2.3终端控制(1)除尘器:采用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设备对粉尘进行过滤和收集。(2)清扫与清理: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扫和清理,避免粉尘积累。3.3粉尘防护措施3.3.1个人防护(1)防尘口罩:选用适合的防尘口罩,防止粉尘进入呼吸道。(2)防尘服:穿着防尘服,避免粉尘接触皮肤。(3)防尘眼镜:佩戴防尘眼镜,保护眼睛免受粉尘侵害。3.3.2健康监护(1)定期体检:对接触粉尘的员工进行定期体检,监测身体状况。(2)职业病防治: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提高员工对粉尘危害的认识,加强防护意识。3.3.3培训与教育(1)开展粉尘危害与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2)制定并落实粉尘防护操作规程,保证员工在作业过程中遵循相关规定。3.3.4管理与监督(1)建立粉尘防护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2)定期检查和评估粉尘防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发觉问题及时整改。第4章有毒有害气体危害与控制4.1有毒有害气体危害识别4.1.1气体危害种类本章主要针对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识别。有毒有害气体主要包括:窒息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等)、刺激性气体(如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机溶剂(如苯、甲苯等)及无机酸性气体(如盐酸雾、硫酸雾等)。4.1.2危害识别方法通过对作业场所进行现场勘查、检测分析、查阅相关资料等手段,识别有毒有害气体的来源、分布、浓度及潜在危害。4.1.3危害评估根据有毒有害气体的毒性、浓度、接触时间等因素,评估其对作业人员健康的潜在危害,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4.2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技术4.2.1工程控制采用封闭、通风、局部排风等措施,降低有毒有害气体在作业场所的浓度。4.2.2个体防护选用合适的防毒面具、防毒口罩等个体防护装备,保护作业人员免受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害。4.2.3管理措施制定严格的作业规程,加强作业场所监管,保证有毒有害气体得到有效控制。4.2.4应急处理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提高应对突发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4.3有毒有害气体防护措施4.3.1预防措施(1)加强作业场所通风,降低有毒有害气体浓度。(2)选用低毒或无毒替代品,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3)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保证其身体健康。4.3.2操作措施(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违规操作导致有毒有害气体泄漏。(2)佩戴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3)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运行安全。4.3.3应急处置(1)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2)组织作业人员迅速撤离泄漏区域,保证人员安全。(3)对泄漏区域进行隔离、洗消,降低有毒有害气体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以上措施,有效识别和控制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保障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第5章噪声与振动危害与控制5.1噪声与振动危害识别5.1.1噪声危害噪声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职业卫生问题之一。长期暴露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会对作业人员的听力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全身性疾病。噪声危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听觉系统损害:噪声性耳聋、耳鸣等;(2)非听觉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害、心理影响等;(3)影响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5.1.2振动危害振动危害主要来源于机械作业中的手持振动工具和振动作业场所。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以下健康问题:(1)局部振动病:如手臂振动病、振动白指等;(2)全身性疾病:如脊柱疾病、关节疾病等;(3)影响操作准确性和工作效率。5.2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5.2.1噪声控制技术(1)源头上减少噪声:选用低噪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2)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采用隔音、吸声、消声等措施;(3)个体防护:为作业人员提供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5.2.2振动控制技术(1)源头上减少振动:选用低振动设备,改进工具设计;(2)传播途径上控制振动:采用减振、隔振等措施;(3)个体防护:为作业人员提供防振手套、防振鞋等防护用品。5.3噪声与振动防护措施5.3.1噪声防护措施(1)工程措施:合理布局生产车间,降低噪声源强度,采用隔音、吸声、消声等设施;(2)管理措施:制定噪声作业操作规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暴露时间;(3)个体防护:为作业人员配备合适的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并指导正确使用。5.3.2振动防护措施(1)工程措施:选用低振动设备,改进工具设计,采用减振、隔振等设施;(2)管理措施:制定振动作业操作规程,限制作业时间,加强设备维护;(3)个体防护:为作业人员提供防振手套、防振鞋等防护用品,并指导正确使用。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技术和防护措施,保证职业卫生与防护工作的有效实施。第6章辐射危害与控制6.1辐射危害识别6.1.1辐射类型本章节主要识别以下几种辐射类型: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包括射频辐射、微波辐射、红外线辐射、可见光辐射、紫外线辐射等;电离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γ射线、中子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包括超声波、振动等。6.1.2辐射来源分析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辐射危害的来源,如放射性物质、射线装置、电磁设备等。6.1.3辐射危害阐述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电离辐射可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细胞死亡等,非电离辐射可能导致生物体热效应、电磁场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干扰等。6.2辐射控制技术6.2.1辐射监测介绍辐射监测的方法、设备和技术,包括实时监测、定期检测和远程监测等。6.2.2辐射防护材料分析不同类型的辐射防护材料,如铅、混凝土、水、金属等,及其在辐射防护中的应用。6.2.3辐射防护设施介绍辐射防护设施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包括射线防护屏蔽、通风换气系统、安全操作平台等。6.3辐射防护措施6.3.1预防措施制定辐射防护措施,包括:合理布局工作场所,避免辐射暴露;加强辐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辐射防护意识;定期进行辐射监测,保证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6.3.2应急处理制定辐射应急预案,包括报告、现场处理、人员疏散、医疗救治等环节。6.3.3个人防护强调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物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等。6.3.4辐射防护管理建立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包括辐射防护责任、辐射防护培训、辐射防护设备维护等,保证辐射防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以上措施,旨在降低辐射危害,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第7章职业心理健康7.1职业心理健康概述职业心理健康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个体心理状态的良好程度及其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职业心理健康涉及心理素质、心理应激、心理调适等多个方面,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介绍职业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与职业卫生的关系。7.2职业心理应激与应对7.2.1职业心理应激职业心理应激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个体面临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职业心理应激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作负荷、角色冲突、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7.2.2职业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应对职业心理应激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培训、心理辅导等方式,提高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2)调整工作态度:积极面对工作挑战,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提高工作满意度。(3)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事、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享工作压力。(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保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5)学会放松技巧:运用深呼吸、冥想、运动等方法,缓解心理压力。7.3职业心理健康促进7.3.1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的意义职业心理健康促进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职业心理健康促进对于企业和社会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降低员工流失率,减少企业人力成本。(3)预防心理疾病,降低医疗费用。(4)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7.3.2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的措施(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意识。(2)建立心理辅导机制: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心理问题。(3)改善工作环境:优化工作布局,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4)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5)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关注员工生理和心理健康。(6)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激发员工潜能。(7)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促进员工间的沟通与合作。第8章职业卫生管理8.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职责8.1.1机构设置为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企业应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应具备相对独立的地位,保证职业卫生工作的有效开展。8.1.2职责划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如下:(1)制定和修订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2)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教育;(3)监督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对违反职业卫生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4)开展职业卫生监测和评价,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变化情况;(5)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对职业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管理;(6)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及时上报职业卫生相关信息。8.2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8.2.1制定原则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2)全面性:涵盖企业所有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内容;(3)针对性:根据企业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4)操作性:明确具体操作流程,便于执行和监督;(5)动态性:根据企业发展和职业卫生形势,及时修订和完善。8.2.2主要内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职业病防治计划;(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措施;(3)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教育制度;(4)职业健康检查制度;(5)职业病报告和统计制度;(6)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7)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制度;(8)职业卫生应急预案。8.3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实施8.3.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1)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明确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2)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确定职业病危害程度;(3)根据评价结果,制定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8.3.2职业卫生培训与宣传教育(1)组织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员工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2)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增强员工职业卫生意识;(3)定期对职业卫生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方法。8.3.3职业健康检查(1)制定职业健康检查计划,明确检查对象、检查周期和检查项目;(2)按照计划开展职业健康检查,保证员工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3)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员工职业健康。8.3.4职业病防治(1)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2)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3)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措施落实到位。8.3.5职业卫生应急预案(1)制定职业卫生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2)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职业卫生事件的能力;(3)及时修订应急预案,保证其时效性和实用性。8.3.6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1)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员工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2)加强对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培训和监督检查,保证员工正确使用;(3)定期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维护和更换,保障其防护效果。8.3.7职业卫生档案管理(1)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健康检查等资料;(2)保证职业卫生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3)按照规定保存和使用职业卫生档案,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依据。第9章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9.1职业卫生监测方法9.1.1采样方法本节主要介绍职业卫生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空气采样、生物监测、表面擦拭采样等。对各种采样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进行详细阐述。9.1.2检测方法本节介绍职业卫生监测中涉及的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物理检测、生物检测等。对各类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仪器设备要求及结果判定等进行详细说明。9.1.3监测计划本节阐述职业卫生监测计划的制定原则、内容和方法。包括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监测点设置、监测人员职责等方面。9.2职业卫生评价内容与方法9.2.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本节主要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包括工作场所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等。9.2.2职业病危害评价本节对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进行介绍,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9.2.3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评价本节从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对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进行评价。9.3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数据的应用9.3.1数据整理与分析本节介绍职业卫生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