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1(考试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1(考试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1(考试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1(考试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1(考试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1(考试版)初中物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注意事项:1.测试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2.本卷平均难度系数0.2。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单位在一条平缓流动、流速恒定的河流上举行划船比赛,为此制定了一个规则:①将甲、乙两船队分别置于上、下游;②在两个船队之间的中点处放置一个插有红旗的小木箱,发令枪响时小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③甲、乙两船队听发令枪声同时从上游和下游向着小木箱出发,先到达小木箱的船队获胜。针对这个比赛规则,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A.比赛规则不公平,因木箱顺水而下,所以对下游的船队有利 B.比赛规则不公平,因上游的船顺水而下,所以对上游船队有利 C.比赛规则公平,因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时相对于水是运动的 D.比赛规则公平,因水流动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2.如图所示,学校围墙为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沿逆时针方向紧贴围墙匀速行走,已知甲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48分钟,乙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68分钟,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到乙时,所经历的时间为()A.3分钟 B.4分钟 C.5分钟 D.6分钟3.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MN间距为30m)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t秒,甲、乙相距10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v甲>v乙,t一定为100s B.v甲>v乙,t可能为200s C.v甲<v乙,t可能为100s D.v甲<v乙,t可能200s4.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A.乙车先到达 B.甲车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5.2017年1月14日,泸州市民乐团在江阳艺术宫举行了“2017年迎春音乐会”,音乐会着重以民乐、民歌的表现形式来突出这场音乐会的特点。有琵琶、二胡、古筝等民乐器参加演奏,也有著名音乐家的独唱、合唱等。以下关于音乐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听众能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大厅的墙壁传过来的 B.二胡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拉动弓的力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C.男高音和女低音合唱中,男高音的声带振动得更快 D.我们很容易区分二胡和琵琶的演奏,主要是通过声音的响度6.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m/s”,小华看到前方小李正在不远处等他,于是一边奔跑一边对着小李大声喊道:“我来也。”此时发生的情况是()A.和正常时一样 B.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也来我” C.小李什么也听不到 D.小华先听到“我来也”,然后追上小李7.如图所示是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的限速牌和固定测速仪,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8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 B.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位置相距为34m C.该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没有超速行驶 D.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0.85s8.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4次敲击声9.A、B、C三个物体分别从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三点开始沿该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a、c之间的距离为80m,a、b之间的距离为30m。其中B、C两物体同时出发,物体A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t图如图乙所示,物体B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C运动的v﹣t图如图丙所示,前2s物体C通过的路程为3m,从开始计时10s后,A、C相距67m,A、B相距20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B向右运动,速度为2m/s B.物体C向左运动,前10s的平均速度为2.7m/s C.开始计时20s后,A、C两物体相距57m D.开始计时10s后,B、C两物体可能相距87m10.a、b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0﹣60s过程中()A.两小车在40s时相遇 B.40s时,a、b两小车相距最远 C.40s时,小车b在小车a的前方 D.两小车在20﹣4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a>vb11.某人上午8:00从起点出发,途经三个不同的路段,先是上坡路,然后是较平直的路,最后是一段下坡路,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在三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1:2:3,此人中午12:00正好到达终点。则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A.上坡路段 B.平直路段 C.下坡路段 D.无法判断1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噪声,为了减弱这种噪声污染,有些汽车使用了“以声消声”的方法,用车内麦克风监听噪声,然后利用喇叭产生反相噪声,与原噪声进行叠加,最终听到的声音会变弱。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是一种超声波,对司机的驾驶起干扰作用 B.噪声源声音越强,车内喇叭产生的抑制声波的频率要相应加强 C.车内喇叭在产生反相抑制声波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汽车行驶时,风产生的噪声与轮胎产生的噪声不同,主要是两种声音的响度不同第Ⅱ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13.甲、乙两人从相距100m的两点沿直线向中间相对而行,且v甲=2m/s,则图中的t0=s。14.小明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物体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在第1s内,以地面为参照物,物体是(选填“静止”或“运动”)的;物体在0~6s内的平均速度是m/s。(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小崔推动物体的v﹣t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分析可知小崔在2~5s推动物体作(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为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通常用a表示。由图可知加速度a=的单位是;在0~2s内小崔同学对物体提供的加速度的为。15.为保证行车安全,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20km/h。同时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还应保持足够的车距。当车辆在高速路上超速行驶,或是车距过小时,发生事故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一个普通人的反应时间(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反应动作)平均为0.5s。某型号轿车的最短刹车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静止)跟车辆行驶速度的关系为s制动=kv2,公式中系数k=/m,某人驾驶该轿车行驶速度v单位为m/s,刹车距离s制动的单位为m,某型号轿车在高速路上以120km/h的速度行驶时,行车的安全车距至少为m(结果保留整数即可)。16.在高速公路上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汽车的车速。它是根据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的时间差,测出汽车的速度。如图所示,某次固定的超声波测速仪测出汽车正以40m/s的速度匀速向右行驶。设超声波测速仪连续发出两次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5s,那么该超声波测速仪所收到的这两次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为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17.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1)若一个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t=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m/s。(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m/s2。(3)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4)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乙)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由v0到vt,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t、a写出s的表达式,s=。18.演绎式探究: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1=v0+a(t﹣t0),其中v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a为温度系数。序号液体t0(℃)v0(m•s﹣1)a(m•s﹣1•C﹣1)1水2515002.52甘油201923﹣1.83水银201452﹣0.464酒精201180﹣3.6(1)根据资料和表可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的关系是: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如图所示,是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图象,其中(a或b或c)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3)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某次测量时水温为15℃,声呐发出声音2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三.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46分)19.(7分)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原理是。(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cm/s;(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选填“慢”“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选填“大”或“小”)。(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他的做法正确吗?。(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用v、v1)。20.(6分)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1)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①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3)在图②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个实验表明了。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4)如图③所示,在做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逐渐抽出,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这个实验证明了。(5)某同学在做实验时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是:。21.(8分)从上海到南京的2526次普通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Ⅰ所示,从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列车组运行时刻表如表Ⅱ所示:表Ⅰ:2526次普通列车项目上海苏州常州南京到站时间07:2408:2211:30发车时间06:3007:2608:24里程/km084165300表Ⅱ:D412次动车组项目上海苏州常州南京到站时间09:5110:3211:45发车时间09:1509:5310:34里程/km084165300(1)2526次普通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运行时间是多少?(2)D412次动车组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2.(9分)中俄两国海军将于2016年9月12日至19日,在广东湛江以东海空域举行代号为“海上联合﹣2016”的联合军事演习。假设在演习中一艘鱼雷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以v2=20m/s的速度在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2km时,发射一枚鱼雷,经过t1=50s,舰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发出的火花,同时发现受损敌舰仍然以速度v3继续逃跑,于是舰长立即发出了第二次攻击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又经过t2=30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求:(1)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我方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了50s,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s1为多少米?敌舰以v2=20m/s的速度沿直线逃跑了50s,此过程中敌舰运动的距离s2为多少米?(2)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鱼雷运动的距离s3为多少米?鱼雷的速度v0为多少米每秒?(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3为多少米每秒?23.(9分)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1)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2)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并判断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24.(7分)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超声波“看”世界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一只耳朵堵住,它就会方向感,不能躲避障碍物。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从而揭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