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5)名词解释第1题市场:________参考答案: 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详细解答: 下一题(2/5)名词解释第2题市场经济:________参考答案: 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3/5)名词解释第3题市场机制:________参考答案: 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4/5)名词解释第4题增量改革:________参考答案: 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5/5)名词解释第5题渐进式改革:________参考答案: 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1/3)简述题第6题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________参考答案: 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在信息结构上,实行指令性计划的纵向传递;在所有制结构上,一大二公。在传统体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企业主要根据非价格信号了解各种资源和产品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方式。 (l)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改变;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决定产出构成。 (2)在追求高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上而下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为完成产值指标,企业对短缺资源的需求总是不可被满足的。 (3)由于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却能从投资中获益,因此企业会通过低估预算成本、与上级讨价还价等争取投资资源,引起投资紧张。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2/3)简述题第7题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________参考答案: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的经济形态,它不反映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属性。其特征: (l)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通过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来确立排他性产权,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对于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至关重要。 (2)决策分散化。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是由各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进行的。他们独立决策,并对决策的后果承担责任。 (3)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它承认经济主体具有契约自由,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共同的规则和法律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他们具有择业自由、消费选择的自由、交易自由等。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领域和商品生产上。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够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3/3)简述题第8题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________参考答案: 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或者说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改革。渐进式改革方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列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第二,增量改革,就是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改革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第三,先试点后推广,以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第一,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第二,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和发展中积极推进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政治民主化等。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1/3)论述题第9题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________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1978-198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大确立)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一原则中,直接的指令性的计划仍被看做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整个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调节只是从属的、次要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对立的“板块”式结合的关系。第二阶段(1984-1987)有计划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有两点:一是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作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二是突破了把指令性计划当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根本特征的传统观念,肯定了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的一种形式,因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第三阶段(1987-199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的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生产要素市场,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机制作用认识的一次突破。第四阶段1992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12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2/3)论述题第10题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特征。________参考答案: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决定了它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既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要求,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市场经济的特点。 (l)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应解决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兼容问题。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割裂的、相互排斥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贯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出来,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3/3)论述题第11题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_____参考答案: (l)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实施分类改革战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结构创新;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以改革促管理。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包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 (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政策工具,提高政策效率;建立精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